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漫谈物理教学中的幽默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漫谈物理教学中的幽默



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漫谈物理教学中的幽默

漫谈物理教学中的幽默

【文章摘要】高中物理学内容严密、复杂,能力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困难,有畏惧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幽默艺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从而构成物理教学中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物理教学三维目标幽默

“幽默”一词,是由英文Humour一词音译而来。《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而现代的“幽默”更多的是一种美学范畴,指的是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林语堂说的很精彩:幽默“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达到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物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教师教的困难,学生学的痛苦。稍有不慎,物理课堂就会变成死水一潭。这些都不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斯洛特夫讲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其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运用幽默艺术,创设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笑声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愉悦,在快乐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幽默谈几点思考。

一、教学中的幽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学会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物理学家中有很多大师,他们不仅具有高深的物理造诣,而且他们人格品质和魅力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物理学家的幽默小故事,可以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笑声中得到熏陶和升华。这也充分发挥了物理学内在的教育功能。

案例1:爱因斯坦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超强的幽默天赋,他的一系列故事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可为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1930年,部分德国科学家,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纳粹反犹太人的潮流下,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用以攻击、诋毁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闻讯后,仅仅耸一耸肩,说道:“100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就足够了。”学生听了以后,会心一笑。大师不惧权势、勇于坚持真理、豁达的处世态度已铭刻于心了。

二、教学中的幽默可以感染和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思维活跃、敏捷,学习的效率极高。教师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表达,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保持有张力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水平,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完成教学预设。

案例2: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我常常这样引入新课: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名字叫《吹牛大王历险记》。(看过书的学生马上来精神了。)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吹牛大王骑马外出,不慎落入泥潭。情急之中,用手揪住自己的头发,一把将自己拉了出来。(学生笑成一片。)我及时追问:“难道不行吗?为什么?”。到此,新课的引入已经达到良好的效果,为新课的讲解作了巧妙的铺垫。

案例3:相对论内容艰深难懂,尤其是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差甚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听起来有枯燥之嫌。教师适当类比,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强引力场的存在使得空间不同位置的时间进程出现差别,时间进程会变慢。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幽默一把,调节一下气氛:哎呀,这个结果在生活中很常见的嘛。(学生惊讶。)班级里,女同学对男同学的吸引力就比较强。因此,男同学在和女同学聊天时,实际时间过去了半小时,可是感觉只过了5分钟。(学生大笑,精神为之一掁。)

三、教学中的幽默,可以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将难点化于无形之中。

幽默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睿智的集中体现。它基于教师对所教内容有着准确的把握,深刻的理解,表现出高屋建瓴、一览无遗的从容境界,折射出教师内在的创造能力。它能把深刻的教学内容和物理本质,用浅显、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降低了认知的难度。学生在微笑之余,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已了然于胸。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案例4:在静电场教学中,有一类静电场中多个物体平衡的问题。例:相距为L的点电荷A、B的带电量分别为+4Q和-Q,将它们固定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引入第三个点电荷C,使C在库仑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试分析C的带电量和放置的位置?若在引入点电荷C的时候,将点电荷A、B也释放,要使三个点电荷在库仑力作用下都能处于平衡状态,试求C电荷的电量和放置的位置?

教师在讲解时经常花了大力气,但由于分析头绪较多,学生往往不能较好的理解。我将分析的过程和结果,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正负正,负正负;同种放中间,异种放两边;专往小的靠,求解很方便。通过谐趣的顺口溜,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很快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案例5:学生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后,往往会将二者混用,左、右手不分。为区别起见,可以用这样的顺口溜:左手力,右手电和磁。学生要是还会混淆,就使出“绝招“:(在黑板上写慢一些。)“判断‘力’,最后一笔向左,用左手;判断‘电’和‘磁’,最后一笔向右,用右手。”然后再补上一句:“大家记住了吧,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忘了。”

四、教学中的幽默可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和思维能力。

教学中的幽默往往富于启发性。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笑声中,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时有灵感的火花闪现。

案例6:在《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节教学中,分析人造卫星原理时,我常这样处理:“如果我们在高山上,平抛一个物体。如果初速度越大„”(学生会答:落地点离抛出点越远。)“对。如果速度达到一定值,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无语,思考。)我故作沉稳,用较慢的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会击中自己。”(学生思考片刻,立刻爆发出一片笑声。)笑声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已有所感悟,已经在头脑初步构建了人造卫星的物理图景。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完本节后,我感慨说:“发射人造卫星技术复杂,要想进入太空难度太大了。”有学生突然冒了一句:“可以从地面上搭一个通天梯嘛。”(其它学生笑。)我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灵感,说:“是啊。这可是现在一个高科技设想,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探讨一下。有机会请他给大家汇报自己的设想。”

五、教学中的幽默能拉近师生关系,重塑民主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

一个刻板,视自己为权威的教师,是绝对不会放下自己的身段的。他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更无幽默可言,令学生望而生畏。只有真正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用幽默和学生相处。幽默可以让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这样教师的课堂往往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光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与人格的魅力,有如沐春风之感。

案例7:每次与新学生第一回见面,我都这样自我介绍:个头不高,志存高远;年纪不大,白发不少;视力不佳,思想深邃。一段别开生面的开场白,很容易消弥师生的距离感,为与学生今后的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8:还有一次,在物理必修2教学中,有陈姓学生自行推导出了Ft=mv2-mv1,我在赞赏之余,没有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后要学习的动量定理,而是对学生说:“这个定理是你发现的,根据物理学的规矩,那我们就把它叫做陈氏定理吧。”用这种幽默的方法肯定了学生的工作,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效果极佳。总之,物理教学中的幽默,其目的在于在轻松、愉快中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在实际中要准确

把握好对象、时机和内容,决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切忌堆砌庸俗的笑话,一味讨好学生,哗众取宠,使幽默蜕变为恶俗、轻浮的搞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捕捉灵感,洗练人文素养,不断反思,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乐学好学,最终实现新课程追求的理念: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有如:

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

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

横批:注意条件

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这一对联:

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

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

横批:学史奇观

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对联将物理学史上两大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抄„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2.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总之,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基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这是一个还有等于深入探索的课题。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而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面向全体、语言艺术、重视基础、渗透物理学史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是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几个方向性问题

(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普通中学属基础教育的范畴,其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具有普及性特征。而素质教育的普及性决定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让某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又“吃不消”;也不应让雪生原来存在的差距日益扩大。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热爱全体受教育对象,深入了解他们,因材施教。

(二)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但教学也不能是纯智育活动。课堂教学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当提及某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发明时,我总是有机的引导学生们认识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占有什么,而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奉献了多少,创造了什么,让他们认识人格品位的重要。又如,针对现在青少年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的实际,在介绍某些原理、定律的发现、创立过程,我可以解释科学家艰辛的探索经历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注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素质的培养。

(三)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绝不是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不容忽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要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从“要我学”中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形成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素质。

二、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未有文字以前,人类知识、技能的传播就是靠语言世代相传的。时至今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先进,语言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学不同于讲演,不宜“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语言运用务求精练、准确。在概念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新概念的教学,我注意以精练的口头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板书)加以表述,并让学生从语言结构上理解新概念的含义、表达、适用范围,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为他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物理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在讲述、释题等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往往有不问条件、套错公式的现象,如学过的公式有以F代表力,以V代表速度,可它是什么力,它是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在解题时他们忽略了,从而导致解答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讲述、释题时,说到力,务必让学生弄清是谁对谁的什么性质的力;说到速度,务必让学生弄清哪个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也逐步形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因而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让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从而求得教学较理想的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而且注意感情的投入。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他 1

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适当的激发;用信任、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用肯定、赞许的语言,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进步,使之成为继续前进,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驱动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失误,我多用尊重、体谅的语言,给以正面激励。

三、遵循认识规律,在基础教学上下功夫

(一)突出抓好最基本的知识教学

华罗庚先生说过,书要愈读愈薄。这是十分富有哲理的,其要旨就是启发我们教和学的着力点要放在牢固地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上,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创造条件。科学概念是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不能半生不熟,否则学生是无从掌握学科的知识系统的。例如有关力学的概念教学——力的科学定义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我在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外,还着力引导学生从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去认识,并特别强调:一说到力就必须能说出施力者和受力者,否则是无法了解力的实质的。对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认识,上述基础打好了,用图示方法就不难解决。而物体发生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从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力的等效作用等等,学生也就学得比较容易了。物理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不少,但相对而言也有叫基本的,这应花大力气教好,让学生学会。

(二)教会学生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理论思维

感性认识(通过综合概括联系分析)理性认识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就不仅要考虑间接经验的传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并引导学生把有关的直接经验为接受间接经验服务。此外,更要想方设法在已拥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概括,由现象到本质地联系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学生真正自觉把掌握认识规律而学科基础知识又打得牢固时,他们的学习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增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是学生听课时不要只听结论,只抄板书,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一节将完,要引导学生自己试归纳小结,思维是条理化,这样做是他们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就会形成基础脚骨、谨严、有序的知识结构,利于温故知新,便于检索运用。

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出发,我十分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注意照顾全体,从旁启发、点拨,让他们在动脑思考、动口议论、动耳聆听、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中,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从中也逐步得到提高。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知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以学问学问,要引导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我国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注)我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不仅是要弄清重点、难点,还要善于思考,发现疑点,与无疑处有疑,克服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这样,往往会产生长足的进步。伽利略揭示钟摆原理、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其实,秘诀就

在“起点是一问”。

四、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三科”

物理课堂上适当讲授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三科”,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将“三科”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科学不仅是事实的揭示、规律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形成,而且也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在众多的物理学史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了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他设计了“冲淡重力”的实验,即著名的斜面实验,在多次观察了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轻重不同物体的下落情况,并结合数学演绎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演绎——实验验证——修正推广。伽利略实质上使用了把实验和逻辑(数学)结合起来的方法。牛顿非常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的成功在于创造性地把实验和数学结合,数理和逻辑结合,归纳和演绎结合,并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把它们构筑成一个科学方法体系。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实验条件设计中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环境的等效法——平衡摩擦法,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图像法;在介绍布朗运动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利用宏观信息探讨微观机制,提出假说,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得出特殊推论,通过物理或思想的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等。让学生掌握方法举一反

二、触类旁通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

课堂上讲解物理学史让学生从中吸取其精髓,通过介绍物理学史诱发学生的科学思想,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21世纪输送优秀的科技人才。

课堂虽小,但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艺术却是浩瀚无边的,上述几点不过是一个涉足教学多年而不懈探索的人,在岸边海滩上拾到的几个小彩贝而已。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方法,用分镜头图展示物理情境,用分析法理解题思路以及用物理模型联想法进行跳跃性思维等方面出发,阐明了物理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

关键词:自己的语言 分镜头图 物理模型联想法

我们知道,我们教给学生的物理知识,对许多学生来说,在其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可能派不上什么用场,但如果我们能注重科学思想方法内容的挖掘,并把它与我们所传授的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传输的系统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就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在比较中求迁移、求创新的思维策略,从而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受益终年。可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心理水平与知识水平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重视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过程的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所学的各门功课是相互关联的,与高中物理最相关的科目是语文,许多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语言基本功,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展示清楚物理情境,从而使物理的学习变得机械、呆板。所以,我们要刻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譬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理论分析,全面剖析了楞次定律的内涵后,学生最难把握的是“阻碍”两字的含义,这时,我们应该在引导学生分析该定律所包含的因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用“增反、减同”的结论揭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间的关系,拌抓住“增反、减同”的实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程序,再用相关的典型题帮助学生学会用所编程序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真正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习物理规律时,要帮助学生明确;运用任何一个物理规律的基本思路,都应从规律本身中寻找。并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清运用规律的思路。例如,对动能定理的运用,首先应理解它的物理意义:研究对象所受力的合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再引导学生剖析该定理所包含的因果关系,使学生明确要运用好动能定理就应该弄清楚“合功”与“动能的增量”,而要求“合功”,首先要明确对象的受力情况,就必然要进行受力分析;要求“动能的增量”,当然要知道初、末动能(或初、末速度),就应该进行运动情况的分析。可见,运用动能定理的基本思路是:(1)选择研究对象;(2)画出对象运动的情景图;(3)画出对象的受力图;(4)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统一单位后求解。

又例如,对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与倾斜角为中的斜面间的摩擦系数为u,力F拉着物体A从斜面底端匀速地运动到顶端,要使F作功最小,F与斜面的夹角a应是多少?.....................()

A、0 B、л/2 C、л/2-Ф D、Ф

该题,用常规方法求解时,一般是先找出所作的功与a的函数式wF(a),再讨论当a多大时,WF取得最小值。这样处理,比较繁琐,但若求解者对物理 规律的理解达到能用自己的语言运用物理规律思考问题的境界时,就会换个角

度去思考:通过F作功,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化?从而迂回到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观点得出外力作功所消耗的其它形式的能的一部分转化成重力势能ΔEP(是定值),别一部分在克服摩擦力作功中转化为热能Q。要使外力作功最小,就应使Q等于零,即使物体与斜面间无摩擦力的作用。这样,只能是物体仅在重力和拉力作用下沿斜面缓慢地向上运动,F是重力的平衡力。所以,a=л/2-Ф,答案为(C)。

二、培养学生用分镜头图展示物理情境的能力

我们知道,物理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寻找物理量间数量关系的过程,物理公式(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等)就是各相关物理量在数量关系方面的经验性的总结。许多学生学不好物理的外倾性的表现是解题时死套公式、闭门造车,其根源在于不会展示物理情境,从而在解稍难一些的物理题时,思维混乱,甚至会在头脑中出现一片空白的现象,陷入解题的困境。事实上,许多物理公式是条件公式,离开了条件,公式就失去了效力。我们之所以要强调物理过程的分析,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用分镜头图顺理成章的把一个复杂的物理情景用一系列彼此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单一物理情境展示出来,就是为了把一个综合题分解为一个个简单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各种情境中的物理条件充分地曝光,从而降低了运用物理规律的难度。可见,物理教学中,只要展示清楚物理情境,强制学生形成条件化了的知识,就能使学生在再次面临这些条件时,能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速、准确地提取有关的知识,提高分析[例 1] 在光滑平直的轨道上有两个玩具小车A、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3kg,mB=6kg,它们间用一根轻绳相连,开始时绳子完全松弛,二车紧靠在一起,如图2示,现用3N的水平恒力F拉B时,使B先起动,绳绷紧后,再拖动A前进。在B车前进了0.75m时,二车共同速度为V=2/3m/s。求连接二车的绳长 L(不计阻力,车可视为质点)? 分析 :由题意可知,A、B二车运动的分镜头图如图3所示。其中,在图甲—乙过程中,小车B在外力作用下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到乙图时绳子恰被拉直,而后在与乙—丙图对应的极短的时间内,A、B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中动量近似守恒;丙—丁过程中,A、B在外力作用下,一起作匀加速运动,在上述各个阶段中由相应的物理规律可得;甲-乙:vB2=2aBL, F=mBaB 乙-丙:MBvB=(mA+mB)u1 丙-丁:U22=u12+2a(0.75-L)F=(mA+mB)a 联立以上方程,并代入数据得:L=0.25m 这样的分析,物体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物理情境都展示地清清楚楚了:有些什么过程?各有什么特征?该用什么物理规律建立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等等,自然是一目了然的事。

三、帮助学生学会用分析法考虑问题

有些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往往会束手无策,从常规的物理解题经验方面看,当然是由于没有形成先从运动和力的关系入手分析、展示清楚物理情境,再选择合适的物理公式建立物理量间数量关系的思维定势的缘故,但从解题策略方面看,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解题策略,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程序。我觉得,高中阶段,学生最容易掌握的就是“分析法”处理物理问题的策略。用分析法分析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解题思路,更可以起到思路的自我提醒的作用,从而使学生避免解题中的盲目性,为顺利解题提供保证。

所谓“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从问题的结论(或待求的结论)出发向已知条件逆推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在认真审题、分析题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出能直接回答题目中问题的物理规律或公式,观察这个公式中包含哪些新的未知量(实际上是中间变量),再列出与这几个中间未知量有关的物理公式,如果这个式子仍然含有新的未知量,就再找出与这些新的未知量有关的公式,……按这样的逻辑思维顺序逐渐分析、推理下去,直到待求的物理量全部可以用已知量表示为止。

[例2]如图4示,长L=lm,质量m=lkg的木板A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左端上面放一个质量ml=lkg的小块B,现在B上作用20N的水平恒力F,使B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直至滑离A止,已知A、B间的摩擦系数ц=0.5,求:(1)力F的冲量;(2)力F所作的功。

分析:B在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右作匀加速运 动时,A也在B的摩擦力作用下向右作匀加速运动,直至A、B分离。这个过程中,A,B运动的分镜头圈如图5示。设A、B在这段时间t内的加速度和位移分别为按分析法的思路可依次列出以下等式: l=Ft,W=FSA,SA=1/2aAt2,SB=1/2aBt2,aA和aB、SA和SB,则 SB=SA+L,aA=цmg/M,aB=(F-цmg)/m

联立以上方程,并代入数据可得:W=30J,I=9NS。

本题,当然也可以由动量和机械能的知识入手求解。由分析法的思路可写出以下式子: I=ΔP=MVA,+mvB

W=1/2MvA2+l/2mvB2+цmgL

(F-цmg)SB=l/2mvB

2цmgSA=1/2mvA2

SB=SA+L(F-цmg)t=mvB

цmgt=MvA

联立以上方程,同样可得结果。

可见,一些综合题,由于物理情境比较复杂,已知条件多(有些已知条件还比较隐蔽)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也比较多,一个缺乏经验的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而,编制好运用各种知识的程序,并熟练掌握一些相关的典型题是十分必要的,但一个综合题中,“究竟要用到哪些知识?先用什么知识,后用什么知识?”许多学生则是不够明确的,而分析法从结论出发,3 目的明确,逻辑性强,有利于启发思维,便于学生掌握运用,它在解题中就像一台文艺晚会的导演一样,有效地调控着解题的思路。

四、提高学生对物理模型的联想能力与迁移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落实了以上三个原则的内容后,学生完全可以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光这样还不够!教学中还得强化学生的模型意识,提高模型的联想能力和迁移能力;我觉得,我们平时所谓的“XX学生学得比较活”,实际上是指这个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与类比能力。亦即具有跳跃思维的本领,在考虑问题时,善于在不同的知识面上进行跳跃性思维,从而找到解题的捷径。显然,积累一定数量的物理模型(包括相关的典型题)是具备跳跃能力的根本保证。事实上,考试中光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每个问题都按部就班的去分析一番,时间还够吗?只有帮助学先掌握一些基本的、典型的物理模型,考试时才会在头脑中不断出现“就是它”的闪念,而只需对极少数的问题才有从比较原始的起点入手分析的必要。这样,考试时才能思如泉涌、成竹在胸。

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模型联想能力呢?

1、抓住模型的结构特点,合理联想,活跃解题思路

(例3] 把一根长为L的光滑钢丝均匀地绕成一个高h的弹簧。现把该弹簧竖直固定在地面上,让一个小环穿在钢丝上,并使其由静止开始下滑,假设整个过程中弹簧的形变可忽略,求环下滑过程所用的时间。

分析:小环下滑时,只受重力和钢丝对它的支持力。显然,支持力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速度大小的力是重力沿钢丝切线方向的分力。因此,小环下滑过程所需的时间只决定于重力沿钢丝切线方向的分力。这样自然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滑块沿光滑斜坡下滑的情境(一般的人也玩过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绕其一直角边卷起时其斜边形成一个螺旋线的游戏)。所以,我们将弹簧以其中心轴为轴展开成如图6所示的直角三角形ABC,其中AC=H,AB=L,从展开的过程可知,钢丝上各点的切线与水平面均成0角。故小环沿弹簧滑下的运动可等效于沿直角形斜边由顶开始的下滑运动。显然:

L=1/2at2, a=gsinθ,∴t=[2L2/(gh)]1/2 可见,借助模型的联想,在物理解题中可以发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

2、挖掘模型中隐含的相关知识,把握特征,强化应变能

[例4] 如图7所示,ABC为全反射棱镜的主截面,一单色光射向全反射棱镜时,其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如图中的1、2所示,试完成光路图。

分析:本题中,光先被AB面折射后进入棱镜,而后分别经AC和BC面全反射和折射后出射,欲依照这样的物理过程直接作出光路图是不可能的。但若抓住光在AC面上发生全反射的特点,把平面镜成像的思路移植过来,就很容易画出题中要求的光路 图(如图8示)了。

3、紧扣模型的物理本质,抓住关键,活化知识结构

[例5] 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水平地放在空间均匀分布的方向竖直、磁感应强度大小按B=Bosinωt规律变化的磁场中,如图9示,问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是多少? 分析:若直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在高中阶段由于受数学知识的限制将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但若抓住“磁通量变化是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根本原因”这一本质,就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这样的情景:如图10示,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在磁感应强度为BO的匀强磁场中绕轴00/由图中位置开始以ω的角速度匀速转动时,线框中产生的感应定律,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

显然,这两种情况中,通过线框的磁通量都按Φ=B0L2Sinωt的规律变化,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应相同,即;e=BoL2ωcosωt, 故εm=BoL2ω。

4、理清相关物理量的关系,合理取舍,揭露知识背景

[例6]真空中,速度v=6.4×107 m/s的电子束水平地射入两平行金属板间,如图11 示,极长L=8.0×10-2m,间距d=5.0×10-3m,极板不带电时,电子束沿两极板中线通过,若在两板间加上频率50HZ的交流电压u=Umsinωt,当所加电压的最大值Um超过某值Uo时,将开始出现以下现象:电子有时通过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求Uo的大小。

分析:该题,许多学生都感到茫然。究其原因,在于未能通过对有关物理量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因而无法把握题设的物理模型。事实上,电子束所受的重力及电子间的作用力都可以忽略,更为重要的是:电子通过两极板的时间t=1/v=1.25×10-9s,而电压的变化周期T=2×10-2s,显然,t〈〈T,这表明在电子通过两极板的时间内电场强度的变化微乎其微,完全可以认为不变。因而,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拟题者展示给我们的物理情景是:在电子通过极板的时间内,电子的运动可看出平抛运动。可见,学生头脑中一旦拥有“匀强电场”、“类平抛运动”这两个理想化的模型时,才会去分析题设中的数据,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思考,解题思路也就极其明显了。

5、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巧用类比,触发顿悟性联想

[例7]一辆小车在轨道MN上行驶的速度v1可达到50km/h,在轨道外的平地上行驶速度v2可达到40km/h,与轨道的垂直距离为30km的B处有一基地,如图12示,问小车从基地出 5 发到离C点100km的A处的过程中最短需要多少时间(设小车在不同路面上的运动都是匀速运动,启动时的加速时间可忽略不计)?

分析:显然,用常规解法是相当繁琐的。我们知道,光在传播中“走”的是时间最短的路径。可见,我们可以把小车的运动类比于光的全反射现象(如图13示)。根据全反射知识得:sinA=v2/v1=4/5 由图13得:sinA=X/(X2+302)1/2 小车运动时间:t=(100-X)/v1+(X2+302)1/2/V2 由以上几式可得:X=40km,t=2.45h。

综上所述,我仅从老师教的角度阐述了物理教学中的几个原则,显然,这是很不够的。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的过程。教学中,课堂内容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是经过教师的精心组织、编排后,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识水平及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学生实施调控的过程,学生获得这些信息后经过自身的加工、贮存后将输出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及时检查、纠正或调控原来输出的控制信息,从而使教师传送给学生的信息更易被学生存贮、内化,也更有利于师生间发生信息的交互作用。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离开了学生的配合:既便有最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难得到理想的实施。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聪明才智(即智力因素),但更需要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性格与毅力(即非智力因素)。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外,还应十分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智能发展环境,使教学双方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中,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高中物理概念和高中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高中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

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