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科学化研究
摘要: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败,关系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本文简要讨论如何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搞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学,科学化
1、门槛效应——制定合理的目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和S.C.Fraser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渐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高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稍低的要求。当低要求与高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高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低要求。
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依据反映人们认知心理的门槛效应来给学生制定目标,在确定了总目标的基础上,学生管理工的重要任务还在于要帮助他们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目标阶梯,即为达到最终目标形成有层次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生活上和学习上均尚未很好地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管理上、德育管理上,还是纪律管理上,学生管理者都不可急于求成,要有意识地运用“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建立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例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以下几个阶段性的目标:搞好和宿舍同学关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调整好高考后放松心态和即将开始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料理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让大学学习生活步入正轨、规划第一学年的学习目标等等。同时,学生管管理工还要注意目标的合理性、目标的层次差异性以及制定目标的学生管理工的参与性。
2、心理暗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学生管理工应该学会在教育过程中适时地运用心理暗示,而且应该注意是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或者是去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着手:
2.1.语言暗示
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无论在任何场合,学生管理工都应尽量避免点名批评的方式,因为那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是不是老师看不起自己,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若采取说教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暂时的效果,但不会长久,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对抗,这时可采用暗示的方法,可以跟学生说“你在我心目中是一位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你这么做可不像我心目中的你哟。”这种暗示往往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2.行为暗示
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在学生品质教育方面,学生管理工是否以身作则,是否有自省和调控能力,是否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是否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讲,有时比语言暗示更加有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学楼的走廊地面有张废纸,学生管理工可以对学生批评一通“地上怎么这么脏啊,看见垃圾也不捡,还是大学生呢?”但是这样的效果未必比得上管理者亲自把它捡起来的效果好,因为学生虽然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可是心里会不服气,他们心里会想老师看到了不也没捡么,以后可能还会出现这种状况,如果你能亲自捡了,学生看了自然也会有意识地去保持学校的清洁,这就是榜样的作用,这就是行为暗示的效果。
3、Hunlock效应——及时合理评价学生
心理学家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测试者分成四个等级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忽视组,不予以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以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以任何评价的好。Hunlock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活动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要多用表扬性的评价。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生活、思维、行为方式方面与以前的大学生有很多不同,很多时候会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存在“代沟”,很容易导致学生管理工对学生优点和成绩的忽视,而无意识地放大了他们的“小毛病”,因此学生管理工应注意以下三点:
3.1.全面评价学生
学生管理工应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丰富信息,看待学生应采取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对学生的德、智、体以及过去和现在都要全面了解。正面的评价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全面地评价学生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2.及时评价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是具有灵活性、充满生机活力的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呢?因此,学生管理工应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到同学中去及时诊断和发现学生具体的优点和弱点,及时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
3.3.合理奖励学生
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合理的奖励,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奖励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这里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精神奖励可以满足学生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除此之外,还要正确使用奖和惩这两种工具,要做到赏罚分明,慎用惩罚,赏要合理,罚要合情。
4、需要层次理论——使学生自身得到提高
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主要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管理中根据人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而达到满足人的需要以及管理的目的。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大学生需要的紧密结合,对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以及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和学校利益的双赢都有重要的意义。
4.1.以学生为本
目前,大学生仍然处在一个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且各种压力过大的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社会以及家庭压力过大,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在面临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及偏差行为。面对问题的存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宗旨,贯彻“—切为了学生”工作目的,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其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4.2.调查分析学生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家庭背景、经历等很多方面的不同造成其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学生管理部门应首先了解大学生们的共同需要和不同需要。学生管理工可以通过与大学生直接交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获知学生的需要。
4.3.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当地引导需要
由于对学生需要的不重视,许多学校虽有了解学生的必要,但没有建立合理的制度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分析他们的需要之后,学生管理部门对于合理的以及在学生管理部门能力范围内的需要应及时给予满足,对于其他合理但不在学生管理工作范围内的需要给予合理解释,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条件去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
4.4.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现代大学生而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已经不属于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的价值目标和精神层面的满足。而目前大学生的一种普遍心态是如果自我价值得不到提升,其余需求即使已经拥有也可能淡然无味。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树立需要的前提是付出的观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条件来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的。
5、心理契约——推动柔性管理
管理心理学家E.H.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高校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制定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校规校纪。但是,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大学生特点的变化,使高校的刚性制度不能跟上和不适应现今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也不能覆盖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各方面。高校只有通过不断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合理期望,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上与学校形成共识,构建出有效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才能促进学校柔性管理的发展。
学生管理工往往是学校的代言者,而且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与学生有很多接触,在学校与学生构建有效心理契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培养心理契约基础
在招生宣传过程中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学校创建心理契约的基础。学校应把大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的流向和表现等信息公布给考生,对学校的目前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实事求是地推介。同时,在了解生源的成绩、简历和原就读学校评价之外,还应了解其潜在的专业期望和学习兴趣,以实现个人和专业、个人和组织的有效匹配,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有些高校为了招到更多优秀的生源,往往不切实际地夸大学校条件,学生考被录取进校后,发现现实与期望以及招生宣传有很大的出入,产生挫折感与被欺骗感,这将破坏心理契约,导致对学校的不满。甚至发生有的学生因发现学校不如宣传的好而退学重新参加高考的现象。
5.2.达成心理契约的共识
开学伊始,学校会开展入学教育,召开学生家长会、师生见面会、开展校规校纪宣传、走访新生寝室、开展新生思想动态调查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新生对学校有了直观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学校也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有了具体的了解。这时,学校也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存有的疑惑和忧虑给予充分解释,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说明原因或提出解决措施,并把学校的目标和规划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在经过充分的有效的沟通后,学校和学生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消除了不必要的误解,形成了相互融合、共
同发力的共识。
5.3.构建心理契约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和规划。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平台,提供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提供校际学习交流、保送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机会,提供专业实习和职场学习的舞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满意度及对学校的忠诚度。这种以满足双方心理上的期望为基础的心理契约的构建,必将推动个人职业涯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已经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之一,心理学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多学科的重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借鉴心理学的有益部分,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学生管理工作还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赖志群,邱辉.三种心理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2003,.2.胡文斌.论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恽伟杰.心理暗示在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管理,2007,.4.张婵.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科教文汇.
第二篇: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文章标题: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严征管”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税收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税务部门贯彻落实严征管要求的具体举措。从征管工作的细微环节和具体问题入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关键是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人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首要的是要加强对税收征管主体——税务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努力形成一种人人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人本理念,激发干部工作热情,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努力营造人尽其才、安居乐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开展各种争先创优活动,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使每一名税务干部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干部职工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将税收的征收、管理、稽查等执法工作,细化为具体的执法岗位,以岗定责,以责定人,构建完整的岗责体系;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设计科学、严密的工作规程;以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为标准,对执法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建立奖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评议考核体系;与评议考核、执法检查相衔接,实行严格的过错责任追究。二是要严格落实好以查促管工作制度。通过税务稽查,不仅要查处纳税人违法违规的问题,也要发现和分析税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强化税务干部的责任意识,为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指明方向、找准症结、提供对策。
二、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是抓住征管工作的具体环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体现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凝结着管理的质量、效率及效果。只有不断地关注细节,认真加以规范和解决,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纳税人户籍管理。这是税收征管工作最基础、最基本的管理环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征管范围,落实管理责任;建立户籍日常巡察、实地核查工作制度,防止漏征漏管;健全户籍管理档案,及时归纳、整理和分析户籍管理的各类动态信息,强化和细化管理。
2、纳税申报管理。尽快探索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制度,使之成为税务机关强化税源管理、解决申报不实问题的一项重要管理手段。同时,要规范申报资料在征、管、查环节中的传递,注重申报信息的应用。
3、税源管理。强化税源管理,一是要明确管理责任。二是要明确管理重点——税基,就是要核实纳税人的收入与支出。三是实施分类管理。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根据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纳税信誉好坏程度,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后,实施与之相对应的监控办法。对重点税源实行重点监控网络管理;对市场税源实行划片集中征收管理;对零星税源借助各行业、部门的管理优势,实行源泉控管综合治理;对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户等特殊税源,按地域分户到人,实行行业监控和户籍管理,定期开展清理。
4、征管工作规程。征管工作规程是开展税收征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的操作规范,包括业务处理流程及与之相关的表、证、单、书等,建立科学、规范、严密的征管工作规程,是推动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基本要求。由于各地在征管模式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完全制定全国统一的征管工作规程难度很大,但其中的对外执法类业务流程及其相关文书必须统一。
5、税务稽查。通过加强案件的综合分析和个案分析,提高税务稽查工作水平。一方面,通过综合分析,及时掌握涉税案件的发生、分布特点,作案手段和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打击涉税违法活动,以提高税务稽查的预防能力和主动出击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提供依据,以查促管,发挥好监督与促进的作用。
6、办税服务。在进一步简化涉税审批环节、简化涉税审批手续、简并涉税文书、缩短办税时限的前提下,使纳税人的各类涉税事项能够在办税大厅直接审批办理的,全部在大厅直接办理,对办税大厅不能直接审批办理的,也由大厅统一受理并实行内部流转、统一回复,使办税大厅的办税功能更为健全,纳税人办税更为快捷便利。
税收征管是一项综合的工作,每个环节都是税收征管这一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
第三篇: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行政体制建设、机关效能建设、财政支撑能力等全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要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今年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个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填补了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法制空白。在这之前,中编办、监察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暂行规定》)。3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条例》、《通知》和《暂行规定》的颁布下发,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对加强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也对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结合太原市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就成为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当前全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构编制工作作为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是随着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近几年,我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精神,锐意改革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内在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没有、三不强”:
(一)机构编制管理没有统一标准,规范性不强。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负责机构编制管理的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是本质要求。但这几年从中央到省在依法管理机构、编制、规格等方面都缺少具体、灵活、可操作的执行标准。有的标准核定过老、过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标准缺乏弹性,不利于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后执行。一直以来,我们对机构编制的管理,主要靠三种方法,一是靠政策,二是靠经验,三是靠比较。这些方法虽然在一段时期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面对机构编制管理对象门类广、单位多、情况复杂、差很大,这样做毕竟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和说服力,所以经常遇到人为干预、条条干预等问题,出现了编制部门管理缺少权威、编制工作纪律难以得到遵守等现象。2007年上半年,我办收到因要求上下对口成立相应事业机构和增加事业编制的请示有
件,因部门职能转变要求提高机构规格的请示有
件,但由于许多机构编制管理事项无标准可依,使机构编制部门很难顶住各方面的压力,造成机构编制反弹的势头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部门配合机制没有建立完善,“总开关”作用不强。
机构编制无小事。我们常说“职能就是权,机构就是牌,职数就是帽,编制就是钱”。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但由于编办单独设置时间短,许多工作机制还不规范、不完善,编制部门“把关和协调”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各级各部门领导职数,虽然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但具体配备由组织部门负责,沟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使机构编制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手段,导致部门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现象比较严重,全市目前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单位有
个。而由于这些领导干部挤占了一般人员的编制,又造成了官多兵少,人员结构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再比如:公务员考试录用和军转干部安置由人事部门管理,由于缺少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没有事前审核用编计划,就出现了“人已到岗工作,才发现部门没有编制”的现象。经统计,截止2006年底,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
名,超编接收的单位有14个。究其根源主要是部门配合机制没有建立,有些职能部门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唯恐影响到本部门权力,缺乏大局意识,从而造成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特别是近几年,大中专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山西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铁饭碗”的意识仍比较浓厚,企业不太景气,使许多高校毕业生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千难万险,也要挤进行政事业单位,编办自然成了“控”与“进”矛盾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编制部门一家要“按编控制”,难度可想而知。(三)机构编制监管职能没有完全发挥,震慑力不强。近几年,中央和省明显加强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中央编办开通了“12310”监督举报电话,出台了“五不准”规定,我省也提出了“三个从严”的要求,但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随意增加内设机构、部门职能履行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关键是监管不力,责任不明。
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管庙不管神,管编不管人,管职能不管运行。管庙不管社,是指只管机构设立和领导职数的审批,不管机构组建如何和职数超不超;管编不管人,是指只管核定下达编制,不管核定的编制具体怎样使用,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员结构要求;管职能不管运行,是指只管核定机构的职能,不管这些职能运行的实际效果。“三管三不管”的后果毋用多言。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增加了干部管理的难度;超编进人,使编制失去了意义,增加了财政负担;不管机构运行的实际成效,有的变为因人设岗、因人设位的“关系机构”,有的变为上下强行对口而不起多大作用的“空壳机构”,有的变为职能交叉错位的“打架机构”等。
责任不明主要表现在:机构编制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模糊不清,缺乏严格的违纪处罚制裁内容,这也是导致机构编制管理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对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和擅自设立机构的责任追究问题,我们常常在政策性文件中规定: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并责令限期整改。但这些都是笼统的概念,“严肃追究”具体用什么政策来严肃,严肃到什么程度,责任到底如何追究,追究到什么程度;“限期整改”,限到什么时候,到时不整改又能如何等等。
二、关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一)研究制定管理标准是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根本。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要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法定化。因此,研究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制定一个相对稳定、系统、科学的机构编制标准,对于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的效益,实现优化配置执政资源,有效控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1、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抓住重点。
机构编制标准涉及面广,在研究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工作中,必须抓住重点,循序渐进、统筹兼顾,逐步完善。首先,制定人员编制管理标准应当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机构编制标准具体包括机构设置、领导职数配备和人员编制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人员编制管理上,行政编制总额由中央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再分配到省市县乡各级,这一块控制和调节基本到位;事业编制总额则是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自主管理。其次,应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重点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按照事业单位分改革方向,事业单位将分为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三大类,行政管理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将逐步退出事业机构序列,社会公益类将成为事业机构的主体。这类事业单位承担着政府最基本的公益服务职能,经费来源完全靠政府投入,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类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也最为严重。因此,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标准化管理,将有利于健全政府公益职能,控制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应先行考虑制定某些重点行业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标准。我市有公益类事业单位
个,这类事业单位门类繁多,对每一类事业单位都制定机构编制标准也不现实。而集中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事业单位,如各类学校、医疗机构等,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编制数量,都在事业单位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可结合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重点出台各类学校、医疗机构等行业的机构编制标准。
2、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准确有权威。
制定机构编制标准过程中,各项具体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既是难点也是关键。因此,在制定管理标准时,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分析。要在认真了解各方面具体情况、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影响定编的主要因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影响工作量的各项主要因素,准确衡量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努力把它们在管理标准中合理体现出来,尽可能使具体指标的确定更为科学、权威。同时,要以现实状况对拟定的编制标准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标准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从而在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机构编制现状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各方面找到平衡点。以研究制定事业编制总量标准为例:事业编制总量的变化,主要是随着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而影响工作任务的因素中,人口、地域面积、经济总量的影响最大;同时,由于事业编制所需经费主要由财政负担,财政的承受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首先在现有市县(区)事业编制总量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市、县(市、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因素对机构编制的影响,准确衡量各要素的权重,合理确定事业编制总量基数;其次,可根据我市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求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确定一个年增长比例,将每年的财政拨款事业编制控制在一定总量内,从而有效遏制机构编制的膨胀势头。再比如:目前,全市正在进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个标准只确定了师生比一个参照点,还应考虑城乡环境、班级额度、学校规模、教师任教科目等因素,40页
3、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做到具体规范有刚性。近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审批工作流程,也初步形成了一些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如:在核定人员编制数量时,有机构编制标准的严格按编制标准核定,没有机构编制标准的根据其职责任务,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部门领导职数原则上按2-4名配备,内设机构原则上3人以上设1个内设。但这些标准内容比较单一,也没有形成规范性文件,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不强。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最近国务院颁布的《条例》中,对机构编制管理有了明确规定,改变了多年来机构编制管理无法律依据的局面,但具体实施起来,还必须出台具有刚性的“实施细则”。在制定党政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时,要在机构设置、内设机构设置、领导职数配备、工勤人员编制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如:部门内设机构领导职数配备标准:4名编制的处室配备1职,5-7名编制的处室配备2职,8名编制以上的处室3配备职,公安政法部门20名编制以上的处室可以配备4职;工勤人员编制标准:一般按照部门行政编制总数的10%左右的比例核定工勤人员编制。其中,人员编制在60名以下的按12%核定,60-100名的按10%核定,100-200名的按8%核定,200名以上的按5%核定等等。在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标准时,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一是事业编制总量控制管理标准。为适应当前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从微观管理向总量控制管理的要求,可结合我市人口、面积、财政收入等各方面的因素,研究制定各类事业单位总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将市、县两级的事业机构编制纳入总量控制的范围,制定标准,控制增长。二是机构规格管理标准。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若干不同于行政级别、能科学反映各类事业单位人员数量、专业特点及能力的等级规格。三是人员结构管理标准。当前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必须根据工作性质和职责任务,制定标准,合理确定各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中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工勤人员的结构比例。同时,要求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在核定的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内使用编制,配备人员,从而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四是领导职数管理标准。当前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缺乏规范,必须参照党政机构领导职数管理的办法,根据职责任务和人员编制总数等情况,制定管理标准,实行规范管理。
4、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具有法规性质,一旦出台,将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内对机构编制管理产生指导和约束作用。但同时,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还要富有“弹性”和“变性”。所谓“有弹性”,就是标准中应留有一定的余地,做到宏观管住,微观放活。如:在事业编制总量内分类下达使用编制时,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保证重点,促进发展;对行政类事业单位,严格控制,定项定量;对生主经营类事业单位,合理定编,鼓励发展。再比如:在确定事业编制总量的基础上,运用弹性调控手段,用好用活事业编制。对年内凡需增加或调整编制,都要控制在总量之内;编制调整量原则上实行全额向差额、差额向自收自支的“顺向”流动办法,保证不增加不必要的财政负担;新增事业编制调整量主要用于科、教、科、文、卫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对一些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院所、学校、医院,采用“引进优秀人才增编”的管理办法予以解决;对职能加强或新增职能的机构,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相应调整、增加编制;对职能弱化或消亡的机构,清理整顿后相应减少或收回编制,从而控制编制总量不突破。所谓“有变性”,就是要定期对管理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和修订,以不断适应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需要。对现有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进行清理,有的要明确予以废止,有的要重新加以修订,逐步建立起符合机构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机构编制管理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机构编制标准管理情况的后期监督,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手段和方法,建立动态管理和调整机制,提高标准核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是搞好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机构编制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它涉及到组织、人事、财政、纪检等各个职能部门,如职数控制、人员调配、统配人员安置、统发工资等,绝不能就编制抓编制。《条例》、《通知》和《暂行规定》也重申和强调要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综合约束机制的内容,强化了机构编制管理力度。因此,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编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教育、劳动、纪检等部门的相互配合的协调机制,真正形成在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建立五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市编办负责召集,由市编办、市纪检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事局五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编办,承担会议日常工作。会议主要研究分析机构编制工作形势,拟定全市机构编制政策规定,制定机构编制工作联动机制,协调组织对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同时,还可针对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军转安置、学生分配、领导职数配备等编制使用重要事宜,临时召开联络会议。联席会议形成的决议,各部门要按工作职责分别落实。从而将编制部门与同级相关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把关,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机构编制工作新群体。
2、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网络。
加强机构编制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创新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组织研发机构编制管理网络系统,分别建立机关数据库、事业数据库、县区数据库、数据参数库等,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证》全部网上办理,将为机构编制管理的数据传报、信息统计、资料汇总、指导监督等,提供准确便捷的服务载体。依托网络管理,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各方面的详细情况,管理监督也更为准确及时。在此基础上,与组织、财政、人事、劳动和纪检等部门建立专网,实现链接,对人员信息充分共享。编办这边一上编,相关部门就知道;财政那边一开支,编办也能马上知道。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互相监督、共同把关的协调机制。开通集信息交流、政策咨询、资料汇集、网上办公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网站,将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定”规定、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及控编进人办理程序等内容全部上网公布。在网站上设立信箱,开展监督投诉,加强意见反馈,把机构编制业务置身于社会共同监督之下。
3、完善在职数管理中相互配合的实施办法。
领导职数核定和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中规定:“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的,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按程序报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因此,为理顺干部职数管理权限,避免部门之间出现职能交叉问题,编办应与组织、人事部门主动沟通协调,通过召开联系会议等方式专题研究讨论领导职数管理有关问题,并以市委组织部和市编办的名义联合下发《太原市干部职数管理工作规定》,就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的核定、审批、使用、配备、监督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促进干部宏观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4、健全在进人管理上共同把关的约束机制。
为进一步遏制超编进人现象,各单位每年应根据工作实际和空编情况,综合考虑接收军转干部、安置退伍军人、招收录用、学生分配和人员调入等因素,制定本单位第二使用编制的详细计划,第四季度向本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申报,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兼顾、留有余地、逐步到位”的原则下达全市用编计划。并将用编计划印发到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各单位招收录用人员和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等,均应包括在用编计划范围内。对未申请用编计划的单位和部门,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调配手续,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劳动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险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编制部门的“总开关”作用。
(三)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是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保证。
1、加强监督检查制度的建设。
今年,为了切实惩治机构编制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条例》针对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或者变更规格、各称,擅自改变行政机构职责,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等8种违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暂行规定》也对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制定了处理措施,这些都为我们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可根据这些法规文件的精神,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编委会制度、机构编制审批制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公开制度、考核制度、统计和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太原市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规定,其中要对监督检查重点、督查内容、方式方法、监督检查责任与追究制度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定,使监督内容由单一转向全面,监督方式由定期转为经常,责任追究由模糊转向清晰,从而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查处力度。
2、强化监督检查职能的履行。
监督检查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把工作重心由重机构编制审批转向重职能定位和监督管理。因此,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督查方式方法,把全面督查与分类型、分系统、分专题、分层次的督查相结合,把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督查、专项督查相结合,把督查工作与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调研工作相结合,把督查工作与事业单位登记年检相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点对部门职责履行情况、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擅自设立机构和提高机构规格、混编混岗及“吃空饷”等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准确地掌握和控制各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逐步实现对机构、编制、职数、职能、人员结构等的全面监督管理。
3、建立监督机构编制领域违纪问题发生的长效机制。中编办、监察部联合下发了《暂行规定》,这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的一项重要举措。《暂行规定》的实施主体是纪检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两个部门应相互支持、协作配合。可建立机构编制情况通报制度,规定纪检部门发现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通报情况,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经过调查核实,认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应及时向纪检部门通报,并做好两个机关在查办案件方面的衔接工作,从而使专门监督和业务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既发挥优势又形成合力。同时,加强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协作配合,定期联合开展重点督查活动。对进行一次重点检查,这样既有利于监察机关掌握有关情况,发现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又有利于排除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力,保证督查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总之,机构编制工作必须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和《通知》等,着眼于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服务,着眼于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造条件,进一步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进一步坚持依法管理,切实履行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编委赋予我们的职责,努力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面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四篇:CRM论文:基于CRM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CRM论文:基于CRM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中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校学生群体不断壮大,相关的数据量越来越庞大,提供和使用学生数据信息的部门和用户群体越来越多,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明显无法适应现今的管理需求,利用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对学生管理进行系统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面向学生的管理理念逐步向服务理念靠拢,越来越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已经应用于学生管理实际工作当中,如“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延长客户生命周期”,“充分利用客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而现行的学生管理系统大部分还只有纯粹的“管理”功能,急需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因此许多高校需要建立一套与原有学生管理系统不同的,基于客户服务理念的拥有统一网络平台的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水平,适应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各项要求,同时也符合高校建立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方向。文章对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做了基础调研后,综合分析,对实现基于CRM的学生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在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详细结构设计、以及数据库结构设计等。在系统的实现部分,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基本信息管理、选课信息管理、以及学生成绩管理模块作为实现对象,融入CRM思想,让系统能够实现学生与管理人员互动沟通,在相应的模块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教学成果对学生实施个性
化教学等。在系统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了系统的功能测试、压力测试、安全测试等,对系统的实现进行了评价,初步达到了预期。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融入CRM思想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多需要做的工作,由于时间仓促,限于个人能力,系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population has grown increasingly in the school.And students of the relevant data quantity become large, department provide and use student information which becomes more and more.The traditional student management method has obvious can’t adapt to today’s management requirements;Use of web-bas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to integrat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As colleg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acing the student management idea gradually moving to service concept, more and more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thought has been used i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practical work.Such as “take the customer as the center”, “pay attention to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customer lifecycle extension”, and “make full use of customer information data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etc.The majority of the existing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has only a pure “management”
function, need new ideas into one.Therefore,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establish a difference with the existing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stomer service for students with a unified network platform management system.The set up of this system, can promote the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level, adapt th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requirements of reform, also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formationized, digital campus development direction.The paper has analyzed 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basic research,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CRM the requirement analysis,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alysis.?In the previous work, based on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design, logic design, detailed design, and database structure design.?Implementation part of the system, we have targeted to select bas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lective,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odule as to achieve the object, Thinking into the CRM so that the system can achiev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management and students, in the appropriate module for data mining,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and then to implement inpidualized teaching for students.Based on system
realization, we in Windows environment the system function test, pressure testing, safety testing,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preliminary reach the expected purpos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into the CRM idea is a relatively new area of research, there are a lot of work needs to be done, due to time constraints, limited personal ability, there are many inadequacies in the system, needs further study.【关键词】CRM 学生管理系统 ASP.NET 【英文关键词】CRM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ASP.NET 【目录】基于CRM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4-5ABSTRACT5-6
第一章 绪论12-16
摘要1.1 选题1.3 本文的第二章 研
2.1.1 来源和依据12-13内容和意义13-1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论文结构安排14-16究和开发的关键技术16-29CRM 的概念及理论16-1818-20结构22-23术简介23-24
2.1 CRM 简介16-222.1.2 CRM 的发展历程2.1.3 CRM 的分类20-22
2.3 ASP.NET 技术23-26
2.2 B/S 模式三层体系
2.3.1 ASP.NET 技
2.4 第三章 系统
3.2
2.3.2 ASP.NET 的优点24-26
2.5 本章小结28-29ADO.NET 技术26-28的分析和设计29-48系统安全性分析30-31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29-303.3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373.3.1 系统网络架构31-323.3.2 系统功能模
3.4.1 数据块设计32-373.4 系统的详细设计37-47库概念设计E-R 图37-3939-4147-4848-50信息50-52
3.4.2 数据库逻辑表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4.1 系统登录4.2.1 添加学生
4.2.3 查4.3.1 修4.4.1 录4.5 功4.7 数据挖第五章 系统的测5.1.1 系统测5.1.3 系统测试
5.3 3.4.3 程序流程图设计41-47第四章 系统的具体实现48-684.2 学生基本信息管理50-56
4.2.2 显示所有学生信息52-54
4.3 课程信息管理56-574.4 学生成绩管理57-604.4.2 学生成绩统计58-604.6 组权限管理61-634.8 本章小结67-685.1 系统的测试68-70询学生信息54-56改课程信息56-57入学生成绩57-58能模块管理60-61掘的实现63-67试和评价68-71试环境685.1.2 系统测试方法68-69方案的设计69-70本章小结70-71总结71文献73-75
5.2 系统的测试结果及评价70第六章 结束语71-72
6.1 论文的工作
参考6.2 问题与展望71-72致谢72-73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5-76
第五篇: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现在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在高校的管理中得到十分普遍的应用,本文以笔者实际的工作经验为根据,将一种新的收费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提了出来,并且对系统的主要功能等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对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账号管理模块的设计
要将账号管理模块建立起来,账号管理模块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系统中导入学生的基本资料,并且对其实施有效的维护和管理。
在该系统的账号管理模块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选项:也就是休/退学管理、学生资料查询/修改、学生资料批量导入以及学生资料登记等。以实际情况为根据,将相应的权限级别分配给教师、导师、财务人员以及高校领导等系统合法的用户,这样就可以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实现有条不紊的开展,并且使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得到确保。其中拥有最高管理权限的就是系统的管理员,可以利用管理员的身份使系统对用户的访问权限级别进行维护。采用这种方式除了可以确保高校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同时还可以充分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1]
而其中的学生资料登记模块则可以将学生的状态、层次、班级、专业、学院、身份证号码、性别、姓名、学号等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中,采用学生资料批量导入的方式能够在系统中批量的导入数量庞大的学生信息,使得逐条登记的麻烦得以减少,因而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完成登记学生资料的工作之后,能够利用学生资料查询/修改选项来查询或者修改所需学生资料。
利用休/退学管理的模块能够删除保留或者修改已经毕业的学生或者处于休学中的学生的学号等相关信息。
在本模块还对防止重复登记录入的功能进行了增设,这一功能就有效地避免出现两次录入同一学号的情况。比如在将一位学生的状态、层次、班级、专业、学院、身份证、号码、性别、姓名、学号等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那么在确定之后,如果没有显示该学号的登机信息就表示可以生成,如果显示已经录入该学生的学号,就会表示用户创建失败,这一功能使得学生资料信息在系统内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得到了保证,并且保证了正常进行的后续收款工作。
二、应收款管理模块的设计
在应收款管理模块中主要包括:助学金管理、助学贷款管理、应收款信息批量导出、应收款统计、应收款信息批量导入、应收款生成以及收费项目设置等选项。
收费项目设置功能可以在系统中设置高校所收费项目,如其可以设置办卡工本费、保险费、教材费、住宿费以及学费等。[2]
应收款生成主要是以学生的专业学院以及年级等作为依据将新一的应收款生成,应收款信息批量导入主要是在系统中导入学生的收款金额、收款项目以及学号等,在导入应收款信息之后,应收款统计就可以对学生的教材费、书费、住宿费、学费、班级、专业各年级等进行统计。
应收款批量导出主要是从系统中将应收款详细信息导出来,这样就便于对其进行保存和存档。
学号在该模块中属于主要的关键字,其能够关联畅快管理模块中的学生资料,而且两者的信息也可以在数据库中进行交汇,从而将包含学生缴费信息和详细资料的数据生成,收款功能则能够将收费学生资料数据提取出来,从而保证收款功能的实现。
三、收款管理模块的设计
收盘管理模块主要具备对缴费学生的票据打印、统计、查询和收费等功能。其主要的菜单包括历史核定缴款数据导入、助学贷款管理导入、收款票据编号管理、收据票据打印、退款列表、现金退款业务处理、现金收款业务处理以及收款统计查询等。
利用缴费学生的学号可以在收款统计查询中将缴费学生的缴费方式、本次实际需缴费金额、欠费金额、历年缴费金额以及本人的基本信息等。缴费信息查询管理功能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学号通过数据库连接欠费管理模块、银行代扣管理模块、应收账款管理模块以及账号管理模块等模块,并且对数据信息进行反馈。
利用学生的学号可以在现金收款业务处理模块中将该学生的各种缴费信息查询出来,而且在具体的收款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缴费方式。完成相应的操作之后,还可以将此次收费的票据打印出来。[3]
与现金收款业务处理比起来,现金退款业务处理具有相似的地方,通过该功能就可以将学生要退款处理的历史缴费金额查询出来,并且对多收款项金额进行计算。
退款列表可以对学生的班级专业等信息进行设置,并可以将所需退款学生的金额以及信息等批量显示出来。
学生在缴纳费用之后,收款票据管理可以统一的管理所开票据编号信息,从而方便于日后的查询。
而助学贷款管理导入主要指的是批量的在系统中导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各种信息,并且还可以对贷款金额和所需缴纳金额进行取消。[4]
历史核定数据导入可以在系统中,导入历年学生的交费信息,并且可以对学生历年的交费金额项目等进行查询。
在本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管理模块就是收费管理模块,其可以对数据库中各个模块数据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有效的连接欠费管理模块、银行代扣管理模块、应收账款管理模块以及账号管理模块等。利用查询功能可以将学生的缴费信息和资料查询到,并且对学生进行收款处理,而且还可以向其余的模块反馈收款后的信息,这样就确保了学费收费系统收费功能的实现。
四、银行代扣功能的设计
银行代扣功能可以向银行输送本学生应收款资料,由银行对其进行统一扣款。其主要包括查询统计和对账、银行代缴款数据导入、收款数据导出等功能。
应收款文件导出主要是将采用银行代扣缴费方式的学生的各种信息导出,然后银行以此信息为根据将所需缴费金额扣除。
银行代扣款额文件导入主要是在系统中批量的导入学生的各种信息,同时还能够对学生银行代扣缴纳费用进行查询。
五、欠款管理功能菜单的设计
欠款管理功能菜单主要包括欠款信息批量导出、欠款信息查询与统计。
其中欠款信息查询可以将欠费学生的各种信息查询出来,而且还可以将欠费学生的信息批量导出。利用这一模块能够将学生的欠费信息准确地显示出来,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和管理欠费学生的信息。
六、结语
我国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然而其也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众多的人数,导致学校的财务人员在统计和收费的时候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而且在对欠款学生信息进行统计的时候,常常需要对收款信息表进行查询,从而将欠费学生的信息一条条核对出来。对学费收费系统进行开发的时候将查询统计欠费学生信息的功能加入进去,这样就便于财务人员的查询和统计,因此能够极大地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有效地保证高校收费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作者单位为韩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