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调查报告(5篇)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调查报告(5篇)



第一篇: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调查报告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市中学德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市委办公厅综合处

最近,我们对××市中学的德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在4个城区和××区分别召开了中学校长、教师和中学生座谈会,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并对10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19××年以来中学的德育工作得到加强,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好转,但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

——不关心政治的倾向。问卷调查中,有45.4%的学生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17.2%的学生认为当前应“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实际问题”。中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什么制度都不怕。”

——缺乏革命理想。问卷调查表明:在学习目的上,选择“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初中生占46.6%,高中生仅占29%,有26%的初中生和47%的高中生选择了“实现个人价值”。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表示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的,在1015名学生中仅有30名。

——追求享乐比吃穿。问卷调查中,有53.6%的初中生和61.7%的高中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而不是奉献。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美德,在许多中学生中已经越来越淡薄了。教师反映中学生比吃、比穿、比享乐成了一种风气。有48.1%的初中生和55.3%的高中生,平时一个月的零花钱为10-50元左右;23.3%的初中生和16.7%的高中生一个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上。有些学生过一次生日要花掉二三百元。××区一个初三的学生请了18名同学,花了100元为猫过生日。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近几年,在中专、高中学生中过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逐年增加,据市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已达到70%以上。中学生们说:“还是人家的节日好,文化品味高。”据×××、××××、×××、×××、××等新华书店反映,购买西方、港台的言情、武侠类小说的读者中,中学生占80%。

——拜金主义影响比较严重。一方面,学生中厌学情况比较突出,据对一些非重点中学调查,厌学率高达70%。另一方面,课余时间去“练摊”捞钱的中学生逐渐增多,他们认为,“学了半天也考不上大学,不如捞点实惠算了”,“个体户没文凭,照样发财过好日子。”有些学生甚至不走正道违法乱纪,据市公安局统计,19××年因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在校中学生共有424人,犯罪率比去年有所上升,其中60%以上为盗窃、抢劫和诈骗等犯罪。

上述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调查中我们感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很多,情况复杂,就教育和教学方面说,有“四个不适应。”

一、整体工作不相适应

目前,“德育为首”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在学校的工作中还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校长抓硬件,各科抓分数,学校抓升学率”,这反映了众多学校的现状。一些老师说:“目前各校普遍重视硬件,忽视软件,升学率成了校长的生命线。”有的中学校长,三年没有参加过政治教研组的工作研究。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搞文理科(如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教学的教师,大都缺乏德育意识,讲课中单纯传授知识,不对学生思想教育,有些教师连起码的政治术语都不懂,也不学习,似乎德育只是政治教师的任务,与己无关。

而专职搞政教和思想工作的教师,处于“人自为战”的状态。由于学校政教处、政治教研室、班主任和团委“四支队伍”,分别归主管德育的校长、主管教学的校长和党总支(支部)书记管,使德育工作难以统一安排,形不成合力。况且,班主任和团的活动能够占用的时间极少,加起来一周只有两节课,还常常被挤占;而政治课实际上成了“应考课”、“升学拉分课”。一些老教师说:“升学第一、分数第一、智育第一的问题相当突出,是建国后教育与教学失衡的最严重时期。”“三个第一”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据对19个重点和非重点中学的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与文化素质逆向发展,升学率高的学校,学生的政治水平反而比较低。如在政治观点上,选择“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祖国才能繁荣富强”的,重点中学占65.1%,而普通中学则70%;城区中学占62%,郊区中学则占85%。再举一所重点中学的例子:×××中学去年曾对5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85%的学生把“学成出国”作为志向,认为“科学无国界,哪里条件好就在哪里工作”。1990年以来,该校有23名尖子学生不考国内的大学,直接出国求学去了。一名学生还给美国一个老板写信表示:“如能去美,将终身为贵公司效力。”教这些学生的一位老教师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是这个样子?”

“德育为首”的方针如何在学校真实落实,学校这一方面,要克服“一手软”的问题,把德育贯穿到各项工作和各科教学中去,在“全面发展”上做文章;而政府教育部门,怎样评估学校的工作,怎样考核校长的政绩,怎样加强德育的舆论导向,怎样建立德育考核机制等问题,亟待认真研究加以改进。

第二篇: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形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物种和物种之间、物种和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原因1:人口迅猛增加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口的数量就在增长。在生产力落后的时候,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等的控制;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提高了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 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13万平方公里

-目前有5900万亩农田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 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次,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原因2: 生境的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Daily(1995)对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类活动进行了排序: 过度开发(含直接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6%,生物工业占1%。其中前三项人类活动占93%,而这些破坏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了物种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环境的岛屿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例如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水分循环,超量施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如砍伐或猎取)产生的负效应要大

-一般地,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火烧山地后的林地恢复)。

原因3: 环境污染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在遗传、种群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降低

-在遗传层次上的影响。虽然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相适应,但最终会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这是因为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具有特质性的遗传变异因此而消失,进而导致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的增加,可能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阀值,即使种群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种群大小时,遗传变异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最近研究表明,当种群以复合种群的形式存在时,由于某处的污染会导致该亚种群消失,而且由于生境的污染,该地方明显不再适合另一亚种群入侵和定居。此外,由于各物种种群对污染的抵抗力不同,有些种群会消失,而有些种群会存活,但最终的结果是当地物种丰富度会减少

-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影响。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严重的污染可能具有趋同性,即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最终变成基本没有生物的死亡区。一般的污染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功能的改变。值得指出的是,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在生态系统中经食物链作用,会有放大效应,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健康。原因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然而,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生物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这种平衡一旦打乱,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

-人们最初引进物种时,仅是进入了原产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食物网中的一些天敌或者它所控制的物种是没有办法引进的,这样,控制不好成灾就不可避免,而成灾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于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危害,甚至是灭顶之灾

样性的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很多生物冰凌灭绝:

物 的

调查结果: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组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基本层次。基因多样性代表生物种群之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变异。每一个物种包括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种群。各个种群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遗传上不同。因此,某些种群具有在另一些种群中没有的基因突变,广州市育才中学

初二

(九)班

叶铭超

第三篇:格式~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格式: 1前言 ○

2调查时间与地点 ○

3调查目的 ○

4调查方法 ○

5实践过程 ○

6数据分析(可有可无)○

7讨论与总结 ○

8备注:图片 ○

第四篇: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姓名:尚旭晨 学号:0821063030 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08会计电算化2班

三、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还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保护。

五、正文: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现在,人们往往把生物多样性视为生命实体本身,而不仅仅看作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之

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正如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一样,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现出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策略。同时,与生物多样性的其它方面一样,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宗教信仰、土地管理实践、艺术、音乐、社会结构、作物选择、膳食以及无数其它的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价值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得以了解。第一,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间接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消费和 1

生产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展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二)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4km2。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国家,而且是85%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与安全。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行动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局面,有关的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许多国家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7—1988年起草的1990—1995年联合国全系统中期环境方案中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策略以及实施方案。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1994年至2003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十年的决议。同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当时有150个国家首脑在《公约》上签字。《公约》的宗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公平共享利用遗传资源所取得的惠益。《公约》主要包括国家主权与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关获取的议题和资助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该《公约》是一个框架文件,强调国家水平的行动,为各缔约国如何履行公约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为了纪念《公约》生效,更好地宣传和履行《公约》,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12月29日通过49/119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分别于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8年在巴哈马首都拿骚、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召开了四次缔约国大会,对《公约》的履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科学有效地履行《公约》,还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和工艺附属机构(SBSTTA)。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1992年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在《公约》上签字。继而,中国政府批准了这个《公约》,并履行承诺的义务。在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下成立了国家履行《公约》工作组,协调我国的履约工作。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并正式发布。同时,加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并陆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程。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国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公约》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

第五篇: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是利用有利于病菌稳定化选择原理和病虫害生态学原理,通过调整农田生态中病虫种群结构,设置病虫害传播障碍,调整作物受光条件和田间小气候环境,实现减轻作物病虫害压力,提高产量的一项先进技术,是可持续农业技术的一个主要方向。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对减轻病虫害的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增产增收和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明显。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是立足于云南优越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规范化栽培技术相结合,借鉴多样性种植控制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试验研究的经验和初步成果,结合田间物种抗性、病虫害动态信息和农业生产实际,采取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步进行的方法,在中海拔地区示范应用麦类//蚕豆及油菜//蚕豆套种病虫害调控技术,以提升配套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小春作物产量产值。易门县2002年至2006年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种植不仅能控制、减少病虫危害,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受到不同病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及线虫等的侵

染,表现出抗病或感病反应。植物在和病原物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和协同进化过

程中,逐渐获得了一系列复杂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例如,可以产生用于阻止病原菌

生长的细胞壁成分;合成小分子抑菌物质,如酚类化合物、植保素等;诱导产生各种病

程相关(pathogenesis related,PR)蛋白质,如几丁质酶、葡聚糖酶,蛋白酶抑制剂

等;各种活性氧的释放以及产生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等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作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因此优质、高抗、高

产品种往往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品种抗性丧失、病害流行周期缩短、作物抗病基因多样性丧失等,这些都已经

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利用遗传多样性持续控制作物病害,就是将具有

抗病基因多样性的不同品种进行混合间栽,从而减轻作物对病原菌的选择压力,延长抗

病品种的使用寿命,达到持续控制病害的目的。因此,深入研究作物种质资源的抗病

性,是合理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前提和基础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植物病

理学研究技术,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等不同层面,研究品种与

品种之间、品种与病原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探索水稻遗传多样性

控制稻瘟病的基本规律,构建品种搭配、群体结构和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制定推广应

用的技术规程,创建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的示

范推广,有效地减轻了稻瘟病危害,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

量。但是,单一品种的长期大面积种植、高产品种遗传背景的日益狭窄化,以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使农田遗传多样性的丰度和生态稳定性严重降低,不

仅造成大量作物遗传资源的丧失,而且加大了对病原菌的定向选择压力,加速了寄生适

合度强的生理小种上升为优势种群,导致品种抗性“丧失”,作物抗逆性降低,主要病

害流行周期越来越短,次要病害纷纷上升为主要病害。品种单一化种植导致作物病害暴

发成灾的事例在历史上不胜枚举,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潜在危机。

绿色革命”一词,最初只是指一种农业技术推广。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但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另外,绿色革命是2009年伊朗的一次大型的反政府群众运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