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小结
第三单元教学小结
成功之处:
1、本单元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装为主,以学生的发民法为着眼点的新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合作交流意识有所加强。
2、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在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发现、感悟、描述乘法分配律。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把所学的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不足之处:
1、在培养学生动手方面做的不够,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了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
2、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做的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改进措施:
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2、创设问题情境,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3、注重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第二篇:五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小结
第 三 单 元 单 元 小 结
一、单元教学内容概况 第三单元教材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单元训练点落实
本单元的训练点是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剧本、相声等文学体裁的接触,去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在学习《杨氏之子》这课的对话部分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再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比较中,知道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在学习《晏子使楚》一课时,在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三个小故事中晏子说的话去体会晏子的语言巧妙之处。
剧本《半截蜡烛》让学生走进课文,找出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最欣赏谁的语言并说说为什么中引导感悟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相声《打电话》是通过浏览课文、看《打电话》相声段子的视频,体会相声语言精妙与幽默的艺术特点,在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演一演相声《打电话》中的一个片段中,再次去体会。
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的是第一课《杨氏之子》的讲解所以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理解较为深入所以他们考试时对这课的内容解答的比较好。但是
在讲解《半截蜡烛》和《打电话》时作为老师的我忽视了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类型所以讲解不是很到位,导致学生在做这部分题时只停留在了表面。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实在是太差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太差对于题目把握不到重点问题导致答非所问。所以今后如何来讲解课外阅读是我需要突破的难点。
第三篇:浙教版数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小结(feisuxs推荐)
红太阳数学四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小结
一、填空
1、带分数包括()和()两部分。带分数()1。
2、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 以化成()。
3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分数线相当 于除法中的()。
4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5、()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6、分母是8的真分数有(),其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7、3kg表示把3kg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每份是()kg;也表示8把()kg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每份是()千克。
8、把3 米的绳子平均剪成4段,每段长()米;把1 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4段,其中3 段是()米,也就是说3米长的绳子的()和1米长绳子的()是相等的。
9、一根绳子用去一半,再用去余下的一半,还剩下全长的()。
10、一根钢材3米,截成相等的5段,每段占总长的(),每段有()米。
11、把20个苹果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到它的(),每人分到()个;如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到它的(),每人得到()个。12、4÷5==64=()填小数。408=
二、判断
1、一堆煤,用去它的12,还剩吨。
()332、任何一个分数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3、4141-+-的结果不是0。()74744、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15、a是b的,b就是a的3倍。
()
36、所有分数都比1小。()
7、假分数是假的,其实它不是分数。()
8、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三、选择题。
1、比23大而比小的真分数有()。553相等的小数是()8
A.1个
B.2个
C.3个
D.无数个
2、与A.
0.125
B.0.375
C.0.625
D.0.25 3、1小时是()分钟
5A、20
B、10
C、48
D、12
4、甲乙两地相离23千米,一辆汽车用15分钟行完全程,平均每分钟行驶()千米
A、12123151
21B、C、D、1515238111B、C、D、23895、把一根绳子对折3次,这时每段是全长的()
A、6、一个正方体的每条棱长占正方形棱长总和的()111B、C、D、12842517、要使变成1,还须增加()个
121
2A、A、12
B、7
C、5
D、1
8、要使分数8有意义,则()x
A、x≠8
B、x≠1
C、x≠0
D、以上答案都不对
四、用分数填空
5dm=()m 205mL=()L 6分=()时 43千克=()吨 3d㎡=()㎡ 0.06cm³=()dm³
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25÷24= 79÷100= 12÷25= 36÷57= 8÷8= 3÷11=
六、解决问题。
1、小丽做12朵纸花共用去5分钟,平均做一朵纸花需多少时间?
2、小娜期中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分别为98分、93分、95分,求小娜各科的平均分是多少?(用分数表示结果)
3、甲、乙两人比赛销苹果,甲用3分钟销了20只苹果,乙用4分钟销了27只苹果,问甲、乙两人谁销苹果的速度快?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教学小结
四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教学小结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根据农村孩子对田园生活比较熟悉的实际,一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哪些地方让你最留恋,是什么原因。你和小朋友们一起最爱做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四是结合综合型学习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乡村田园景色,到实际生活中再次去感受,去领悟。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由于学生对乡村田园生活比较熟悉,因此,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结合自己居住的环境,寻找有关段落。并把居住的环境中与文中描写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学生通过把自己家乡的环境与课文中描写的乡下人家进行对比,认识到自己家乡就是一幅幅的风景画。从而感受到家乡自然风光的美丽。激发了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在让学生了解写作顺序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把不同的风景图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本文是按不同地方不同景物进行描写的。可为动静结合,由人到物。也可体现为从描述乡下人家景色独特迷人到赞美乡下人家生活自然和谐。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读课外相关的文章,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教学小结
四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教学小结
本单元围绕 “生命”这一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我感到非常欣慰。一是我通过一个个具体形象的人物和事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人和事,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这些人和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道理。如通过飞蛾极力鼓动翅膀奋力逃生的事实,让学生想象你在遇到危险时会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明白了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这是生物的本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感。在教学《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一时,我抓住“竟然”一词,“竟然”表示没有意料到盲童能捉住蝴蝶,让学生展开想象:安静经常在花间往返,安静经常触摸花儿,蝴蝶也经常被安静触摸到,已经很习惯了。所以被安静捉到。也就说明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一个盲童能如此热爱生活,何况我们正常人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不过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了解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不多,更不用说一些图片了,因此造成对本组课文的拓展不够。在口语交际时,只能说说看到的现象,讲不出一些珍爱生命的故事。因此体会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