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拜师学艺研讨课体育——足球课教学反思
足球课教学反思
育才小学李渊
这节课通过游戏、熟悉球性来做准备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基本部分教学中,先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练习,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作技术。在跨下传球游戏中,能够提高传接球技术而且还可以发展奔跑能力、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在练习中教师巡回指导和主动参与,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更加明显,从而使课堂教学组织活而不乱,生动有序。教学比赛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鼓励、积极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结束部分中,通过配乐放松使学生从激烈的竞争中回归到平和的心态,愉快地结束这堂课。
这节课通过游戏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大了练习强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评价法提高学生对自己、对他人评价的能力,让学生感知获得进步的喜悦,调整与改进学习活动。虽然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基本部分有些同学活动不积极,在运球练习时,个别学生有散漫现象,不过后来跨下传球游戏中,解决了这些缺点。在以后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置教学场地器材等,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 本课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这个理念体现不明显,因为我们的课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第二篇:体育研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体育研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列横变四列横队在队形变化中占有重要的的位置,也是学生集体活动中表现班级整体形象的能力之一,它对锻炼和发展学生注意力、集体主义精神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队列队形变化在低年级出现得较少,主要以原地的四面转法为主。三年级学生处于水平二阶段,接受能力较强,而且纪律观念加强所以适当的队列队形变化练习有助于他们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本课从教材性质出发,把注意力强的队列队形变化安排在课的一开始进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把强度比较大的短跑练习房宰客的前半部分,有助于学生保证体力,保证练习质量;把以游戏形式、趣味性较强的跑跳练习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四、学情分析:
1、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
2、三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带有模仿性、竞争性的的练习,学生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3、三年级4个班的班风活跃,班级凝聚力、荣誉感强,学生守纪乐学,爱好文体活动,而且大部分学生运动能力较强,所以本节课安排两个内容短跑和跳跃练习。
鉴于上述分析,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掌握队形变化的口令及要领,理解短跑、跳跃的动作概念以及蛙跳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A、学会站立式起跑,力争有90%左右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和下肢力量;
B、通过“障碍过关”等游戏,练习跳跃以及短跑技术与速度
3、情感目标:A、初步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并通过游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4 美育目标:让学生体会美,创造美。
本课重点: A、队形变化时的要领以及队形变化后的秩序; B、蛙跳跳跃时身体下蹲充分; 本课难点: 蛙跳起跳后的展伸动作。
六、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枯燥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游戏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我要学习、我要练习”的情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相互对比、小组研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道理,最后通过“小组协作”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七、场地与器材准备:
在一块篮球场的中间摆放三根长竹竿。第一二根之间间隔50米,第二三根之间间隔30米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9-12分钟):
1、常规教学(1-2分钟):
1)学生跑进上课场地,师生问好;
2)队列练习:体育委员口令,学生练习;学生一起口令,进行队列队形练习。
2、对列队形练习-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4-5分钟)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及四列横队变二列横 队的口令、要领; 2)教师与体育委员作示范;
3)教师口令学生练习,排头到排尾。进行队形变化练习。组织队形:四列横队—二列横队相对
3、自编游戏:“青蛙过河”(4-5分钟):
方法:教师扮演“大青蛙”,学生们演 “小青蛙”,在音乐的伴奏下,“小青蛙”们在陆地上玩耍。音乐停,教师喊:“下雨了,孩子们快点回家”,“小青蛙”们迅速两两一组跳过“小河”,在“大青蛙”带领下,“小青蛙”们一起跳回家。
教学步骤:1)教师提示并模仿青蛙各种跳跃的动作; 2)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各种跳跃动作的模仿; 3)教师扮演大青蛙,共同参与游戏。
组织队形(同上)
通过上述几种练习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创设情境,通过“愉快--紧张--喜悦”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为主教材内容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展开(19-22分钟):
1、短跑(5-6分钟):
教学步骤:1)教师示范,学生尝试性练习; 2)学生分组站立进行短跑练习; 3)教师启发,学生总结短跑时的感受。
组织队形:一路纵队为一组,学生分为四组进行练习。
2、游戏: “障碍过关”(13-17分钟)
方法:游戏分两个部分,中途设置两个障碍,一段障碍单腿跳过二段障碍蛙跳通过,通过二段障碍后快速返回,与下一个队员击掌,游戏继续进行。直至所有队员全部通过站好队伍,游戏结束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规则,见习生做中途裁判; 2)教师口令,学生进行游戏;
3)游戏结束,教师启发学生总结游戏心得。教师进行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组织队形:同上。
(三)延伸(9-11分钟):
1、游戏:“青蛙冬眠”
方法:1)教师提示,并示范游戏规则; 2)教师口令学生练习。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变八列横队
2、青蛙“做早操”
方法:1)教师示范动作,学生练习2)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总结。组织队形:同上
反思:本堂课层次布局很合理,整堂课教学设计很有特色,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内容上稍微的多了一点,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应该把握时间,控制量。
王正洋
第三篇:研讨课教学反思
课例研讨课程The Violence of Nature教学反思
本次课例研讨课结束后,我作为研讨课授课教师,和各位听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且收益匪浅。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初中学生非常不同,学生不再像初中生一样能够毫无顾忌的回答问题,那么就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
在本次课上,我将班级40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这样有助于同学间的竞争学习,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与学生更加亲密的接触而不是将自己和学生隔离开来,我特地准备了激光翻页笔,运用高科技的辅助作用,让我能够从讲台上的电脑前解放,能够走到同学们中间和同学们互动。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我发现单纯的单词记忆很难在同学们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将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力图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的进行新词汇的记忆。本节课的最后,我引用了维克多·雨果的一句名言:“ Nature is not only a kind mother, but also a ruthless butcher”,目的既引起了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又紧扣主题,还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名言警句,让学生们记住这句话,以备不时之需。虽然我在课程的准备上下了一番功夫,但是还是因为经验不足,使很多缺点暴露了出来:
首先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课前准备不充足。在即将开始上课的时候,才发现班级的电脑中没有安装视频播放器,可是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允许临时进行安装了,致使整个课程设计发生了临时的改变。课前准备不足还表现在上课材料的准备不充足,如果我能够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多准备一些材料,那么即使出现了上述无法播放视频的情况,仍然不会手忙脚乱的寻找习题填补空缺的时间。其次,无论在何种教学环境下,板书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因为之前的慌乱却漏掉了这一环节,甚至连题目都没有写,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虽然最后用一些内容最板书做了处理,但是还是暴露了经验不足的缺点。
再次,现在的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一直在强调课程小结的重要性,本次课例研讨课,我虽然在课程的最后设计了一句点题的话,但是并没有对本次所讲内容进行小结,也没有和同学交流所学到的内容,对于重点词、词组、句型的强调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在和各位听课老师的交流中,有前辈反映,在大家齐读课文的时候,有学生并没有开口,也就是说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每个同学的动向,这样并不能保证学生们的全员上课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起来,本次课例研讨课的不足之处颇多,亮点略少,但是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在各位前辈的帮助指导下,我一定会慢慢克服身上的缺点,成为一名关注学生听课状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能够确保上课质量的英语教师。我也希望我的这次研讨课能够给各位前辈们带来一些启发,让二十八中学的英语课成为老师爱讲,学生爱上,又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示范课程。
第四篇:体育教案-足球课
足球:
1、个人技术
2、进攻战术:边路下底传中,中路包抄射门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和练习,能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在运动中展示自我,增强自信。
2、熟悉球性,巩固和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发展个人技术;了解下底传中的技术要求和动作要领,掌握包抄的时机,培养战术意识。
3、发展足球专项身体素质,学习利用足球运动锻炼身体的方法。
学会与同伴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体验与探究
提 示
热身练习
1、课堂常规。
2、提出分组方案(同质分组)。3.监督与指导。
1、分组。
2.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热身练习。
1、充分活动关节和肌肉,逐渐进入运动状态。2.探究热身练习的主要目的?
1、活动范围:足球场。
2.活动方式:分组进行热身练习。
复习个人技术
1、提供技术练习的方案:行进间传接球练习组合;踢定位球;运球射门组合(守门员)。2.组织练习并提供技术指导。
1、分组。
2、按照练习方案进行练习并轮换。3.小组交流与讨论。
1、体验不同的脚法和踢球力量对球的影响。2.探究制约自己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1、因人而异,因组而异,有所重点地练习某项技术或技术组合。2.重点:针对性强。
复习进攻战术:踢墙式二过一
1、提供练习方法:传球-跑位结合,接球-传球结合。
2、组织分组练习。
3.组织讨论并讲解、示范。
1、按教师提供的练习方法进行练习。
2、讨论、总结练习的效果。3.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练习。
1、体验合理运用战术获得成功时的乐趣,在运动中增强自信心 2.探究如何提高与同伴间的默契配合1、重点:传球准确,跑位及时到位。
2.难点:传跑配合默契,传球具有隐蔽性。
学习进攻战术:边路下底传中,中路包抄射门
1、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解、示范。
2、提供练习的方法和方案:四人一组进行练习。3.提供技术指导并组织讨论和展示。
1、分组:四人一组。
2、边路下底传中(无防守);中路三人包抄抢点射门。3.相互交流,小组讨论、展示。
1、体验与同伴默契配合获得成功的感觉,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1、重点:传球的准确性与针对性;包抄跑位及时;对球的状态判断正确。2.难点:在运动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及时调整。
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下肢力量、腰腹肌力量
1、提供器材与练习方法:介绍发展下肢力量和腰腹肌力量的若干练习。2.监督与指导。
1、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分组练习。
2.相互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
1、体验肌肉感觉,不同的练习方法和负荷对肌肉的刺激程度与效果。2.探究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1、下肢练习:各种连续跳跃和负重练习。2.腰腹肌练习:不同姿势的仰卧起坐练习。
放松练习
1、介绍放松练习的要领。
2、提供若干个放松练习的方法。3.利用放松练习时间小结本课。
1、了解放松练习的要领和作用。
2、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进行放松。3.参与小结本课。
1、体验不同练习对身体放松的效果。2.探究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1、养成每次较大运动量的活动之后进行放松练习的习惯。
第五篇:足球课教学反思
足球课教学反思
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几乎没有足球基础,所以这节课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动起来,融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对足球的概念建立初步的了解,从而慢慢的进去足球的世界中去。
首先准备部分,把学生分为4个小组,并选4位同学为小组长,准备了用40个标志盘摆了4个大圈,再利用这4个大圈,由教师带领学生做双∞字形慢跑,接着做了关于足球的球操,通过精心设计的球操过度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更接近所学内容。
基本部分,第一项内容脚内侧运球基本技术,首先讲解并示范了左腿为支撑腿的脚内侧运球的动作方法,接着让小组长把小组带到4个圈进行第一次逆时针练习,在练习中观察同学们的动作,5分钟后散点集合,对很多同学出现的错误集中讲解,纠正其错误。接着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学习挂图上面的动作,这样既有了同学们的合作探究,也培养了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在这期间教师不断巡视各个小组,对不明白的进行讲解及示范,在此期间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他带球,球速越来越快’,教师当时没立即回答他,6分钟后,第二次散点集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同学们,同学们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认识,这样增加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同时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时间,并且让大家对展示的同学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又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第二项内容脚内侧运球对抗练习,这项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在足球比赛中身体对抗时如何利用此项技术,在展示环节中学生能积极的去做此项练习,尤其是两位女同学展示此项练习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并且调动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此项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团结拼搏的精神。
结束部分,由教师带领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做专门的放松练习,总后,教师评价了本次课的情况。
这节课也出现了几处没有做到的部分,在练习运球时,忘记了让学生做右脚为支撑脚的练习,还有队伍在第二项内容时多了一次的调动,以及最后的结束部分,没有学生的评价等等,所以在以后的课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事情,避免再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