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
第二篇: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德育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
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曾带过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去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重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第三篇:浅析学生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第四篇:台湾情,台湾行
台湾行,台湾情
车子沿着海岸公路行驶,推开窗户,就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阳光安静地散落,习习海风扑面而来,心也变得轻快了,和着风的低吟与浪的浅唱,飘飘荡荡。
爱上台湾,其实只是一瞬间的事。那柔和的海风,那花草的香气,那干净整洁的街道,那热情友好的台湾人,都让人想要留下来,去亲近这片土地,去感受这种生活。
吃过午餐,台湾之行便正式开始了,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台北故宫。提到故宫自然是一点也不陌生了,也理所应当地以为,台北故宫里的藏品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与北京故宫相去甚远。然而真正进入这里,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种震撼。65万余件藏品,大多是故宫博物院迁出的珍贵文物,件件都是最精美的真品。栩栩如生的翠玉白菜,色彩鲜艳的珐琅器,精美别致的玉饰,层层相套的象牙球……每一件珍宝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在这里,不同时代的藏品连成一条长河,让我们看到文字的变迁,看到瓷器的发展,看到朝代的更替。原来,历史与我们那样远,却这样近。
西进南行,我们来到莺歌镇的陶瓷老街。暮色微降,街道两旁的房屋安静地伫立,点点灯光与绿树为伴。街上的行人悠然漫步,街边的小店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陶瓷制品。大到水缸,小到挂饰,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而又极富设计感的。台湾人爱花,也爱养花,于是这里数量和种类最多,便是各种花器了。或古香古色,或新颖别致,不同的样式却给人同样的感觉:精致。精致的花器加上四时盛开的花朵,台湾人对生活的热爱便可见一斑了。
提到台湾,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阿里山。一部《阿里山风云》,一首《高山青》,让多少人对阿里山的风光心驰神往。日出,云海,森林,晚霞,高山铁路被誉为阿里山的“五奇”,其中又以森林为最。阿里山上原本是漫山遍野的千年桧木,却在日本统治期间被大肆砍伐。如今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台湾人民后来栽种的树木,它们也已有五十余年的树龄。这些树木不仅树龄长,而且形状奇特:有的环抱成心形,有的像大象的鼻子;有的三棵并排,被称作“三兄弟”;有的四株共生,就叫做“四姐妹”。最神奇的要数阿里山的三代神木,祖孙三代树木同株而立,能枯而后荣,让人不得不赞叹造化的神奇。行走在阿里山中,满眼都是苍翠的绿色。阳光从树木的缝隙照过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旷神怡,不由得想要闭上眼睛,任思绪飞扬。
除此之外,很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台禅寺。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因而对于寺庙一类的景点,总觉得是可看可不看的。路上导游介绍说中台禅寺是世界三大宗教建筑奇观之一,外观如皇宫般气势恢宏时,我还不以为然;然而真正见到了它,就觉得叹为观止了——世上竟有这样美的庙宇!满园的花草,灰色的石墙,金碧辉煌的佛像,12米高的大殿……在这里,没有破旧的房屋,取而代之的是高大雄伟的殿堂和种满花草的庭院;没有缭绕的烟雾,只有善男信女们献上的兰花;没有冷冰冰的语言和高傲的表情,更多是亲切的话语与和善的微笑。其实佛法是什么呢?或许并不是复杂的讲究与规定,亦不是什么深奥难懂的大道理,它不流于形式,而是存在于精神与灵魂之中。佛法,就是善心与善行。就像证严法师说的,做就对了。而她也真的做到了,地震海啸之后,她总是带领她的团队亲赴现场援救。现在,当我看到僧侣们笑容里的真诚,看到他们扫地时的认真,我明白,这就是佛光普照的地方。
台湾的风景让人陶醉,台湾的生活更让人留恋。宝岛台湾,真的是一片净土!街道上没有人乱扔垃圾,房屋内没有人随意吸烟;货真价实的商品,真诚热情的服务;汽车礼让行人,行人遵守秩序……这些小小的细节背后,是高度文明的社会;而文明的社会背后,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台湾人。台湾人敬业,哪怕是平凡的司机或是服务员,工作起来都是那样热情和一丝不苟;台湾人礼貌,“对不起”“谢谢”常常被他们挂在嘴边;台湾人好学,即使是深夜,书店里依旧满是认真阅读民众;台湾人友好,一个微笑一句关心,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样的生活,怎能不令人感到温暖,怎能不让人留恋?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却让人无限怀念。在日月潭泛舟,在阳明山赏樱,在石梯坪听海,在太鲁阁观山……说不完的美景,道不尽的感动。就把这海峡那边的点点滴滴定格成最美的画面留存在记忆里吧!然后,在梦中,轻抚这奇山秀水,碧海蓝天……
第五篇:红土情 井冈行
红土情,井岗行
——井冈山红色之旅有感
我,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60年代生人,自83年的那个冬日光荣地加入党组织已30余载,有幸在党的93岁生日之际,随着集团党委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一行一百余人,终于踏上了井冈山的红色之旅。
曾记得,我脑海里的红色记忆是从儿时那课本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井冈翠竹》、《清清延河水,巍巍宝塔山》等课文开始的。课文中那映入眼帘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以及石碑前“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的那口红井;还有那曾经熟背了的“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永不低头——你是井冈山的象征”的《井岗翠竹》;以及年年岁岁都挂在家中墙上那朱毛红军胜利会师的年画;那红色电影中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和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镜头,深深地根植在我年少的心间。当年的毛委员一首《西江月·井冈山》,把我们这些红少年的思绪带到了旌旗鼓角的井岗山,炮声隆隆的黄洋界,我自岿然不动的革命豪迈;而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则让我们领略到旧貌换新颜的红土地,莺歌燕舞的井冈山,高入云端的黄洋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革命气概。
在我们的心目中,作为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井冈山和延安是同等的伟岸和神圣。如果说延安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那么,编织摇篮的就是竹筒饭和南瓜汤哺育出的英勇不屈的井冈山精神和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星星之火。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一提到井冈山,心中仍然会激起一种向往,荡起无限遐想,脑海里映射出当年入党时、党旗前、军旗下的铮铮誓言。今天终于成行了,向着心中那个神圣的红土地进发。
清晨,夏雨过后的井冈山,敞开它那深情壮阔的胸怀迎接远道而来的我们,开启了我们井冈山的红色之旅。
我们先后参观了大井毛主席旧居、红军造币厂、水口彩虹瀑布、黄洋界哨口、朱德挑粮小道、北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革命圣地和历史遗迹。所到之处,曾经的历史片段和眼前的实景呈现情景交融,一会儿把我们带入那战火纷飞、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岁月;一会儿又把我们拉回到旧貌变新颜、谈笑凯歌还的眼前;历史和现实就这样交替着映射过我的脑海、涤荡着我的心灵。我的思想和灵魂刹那间,忽而清澈忽而混沌:当年的革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一群饥寒交迫的人们,还有那乳臭未干的红小鬼,他们揭竿而起,冒抢林,顶弹雨,抛头颅,洒热血,怀揣着让穷人有口饭吃、有件衣穿、有块田种,这种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信念,让井冈山的红米饭和南瓜汤爆发出了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能量,燃起了呈燎原之势的不灭火种。在先烈们的雕像前、在蜿蜒曲直的挑粮小道、在似乎闻到硝烟的战壕、在云雾中忽隐忽现的黄洋界、在历史与现实穿插的阵地上,在时光隧道的喘息中,我久久地矗立、久久地凝望、久久地屏住呼吸、久久地不愿离去,起伏的思绪化成如血残阳,凝固成永恒的记忆。
井冈山之旅结束了,如果说这次井冈山红色之旅,是一次旅行或是一次红色教育,我更会把他当作一次心灵的祭奠,一次灵魂的洗礼。
坐在返程的车上,望着窗外行将告别的层层山峦、片片竹海以及忽远忽近的井冈山特有的美丽景致,脑海里跳出一连串的问号。井冈山是什么?是摇篮?是灯塔?是丰碑?是燎原的星星之火?是胜利的光辉起点?是不屈的英勇精神?是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永恒的红色记忆?其实呀,这一切都无需回答了,历史和现实都毫无掩饰地告诉了每一个走进井冈山心窝窝的人们。井冈山就是一座山,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也许,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远只讲述着井冈山故事的井冈山罢了。
夕阳下的井冈山,有一点豪迈,有一点动情,也有一点神秘。突然,远山处传来了“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嗨罗嗨”的动听歌谣,歌声在山谷里传的很远、很远…….啊,井冈山的故事永远只属于井冈山这座英雄之山,井冈山是一座镌刻史诗的信仰之山。
(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