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的确,当素质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生命教育,而应试要求仍然具有一定市场的时候;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而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需要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今天,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培养与塑造又遭受到各方指点与放大的情形下,如何坚守教育对提升人的生命的精神境界的信仰,成为了一个让诸多班主任困惑的选择。是成为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还是成为引领未来的“人的精神”的灯塔,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在吸取了曾经举办“舌战群儒,三国论辩”辩论赛的基础上,结合如今高二(1)文科重点班的实际,开始探索实践通过演讲活动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和人生境界。
一、循序渐进,逐步突破自我的心理壁障。
如何突破学生在正式场合敢于表达这第一关,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进行“三分钟配乐朗诵”。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文章进行朗诵,可以反映学生学生在当下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同时也可以允许学生自我创作进行配乐朗诵。关于示范效应、音乐背景、多媒体背景、讲台布置和活动主持、摄像拍照方面,我也有意地引导学生朝着有品位、正式化方向发展。
起初,学生以为就是捧书朗读而已,忽略了诵读时的情感和身体语言的配合,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优秀的国家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诵视频,如央视2008年2009年新诗朗诵会和《不朽》等视频,让学生观察模仿、借鉴学习。
由于上个学期我推行了“月读书有感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野性的呼唤》《狼图腾》《追风筝的人》《相约星期二》《达芬奇密码》(或《观世音密码》)《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围城》以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和周国平、李泽厚、季羡林、宗白华、朱光潜等作家的散文以及《意林》《读者》《诗文选粹》等杂志,由于正在学习古代诗歌和散文,所以暂时没有推荐这方面的作品。从学生朗诵的文章来看,他们大多选择的是引导向美向善、人文情感的优秀散文,也有自我对当下的困惑和突围。
在音乐引导方面,则有意识地从网络搜寻到一些典雅优美的轻音乐,诸如卡洛儿、班得瑞、神秘园和央视“电视散文”的配乐。我们现在的教育,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而忽略了中国古代“乐教”的风化作用,因为学生中当下流行的往往是情啊爱呀的歌曲、浮躁喧嚣的打击乐,而纯音乐、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品味普遍不高,或者根本就是盲区。在活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不排斥高雅,而且以此开始有意识地通过音乐陶冶情操。
在多媒体背景上,我也从网上找了些唯美典雅的背景,后来又适当允许信息计算机课代表寻找一些图片并进行有选择地更换。而讲台布置上,也让当天的值日生清洁桌面,并且放置了一盆不凋零的塑料花。
在活动主持方面,放手让文艺委员徐祥凤开展。由于时间选定在周三下午的第四节自习课(同时也是教师集中会议时间)和周六下午的第四节班会课(由于教务处安排了周一下午第四节课的课程,所以只能推移)。开始的时候,文艺委员只是宣读让学生朗诵,自己站在讲台旁,后来她开始将每次五到十个学生的朗诵内容和题目进行串词,越来越朝着连贯镇定的方面优化。
在摄影拍照方面,我也有意识地培养汪雅丽、缪玉萍使用数码相机,教授一些拍摄的基本技巧进行活动资料的收集。
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每个学生都上了两到三次讲台进行朗诵,虽然大多学生仍旧不敢直面台下的同学,但在选择音乐音乐、多媒体背景和镜头前,学生们起码可以在讲台上站住了。也有表现极其优秀的,如刘露,一开始就脱稿;如李捷,也能敢用不流畅的方言讲话;如陈飞洋,用自己制作的flash作为背景深情朗诵;如许健冰,朗读自己写就的心声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学生开始倾听同学的心声,学生开始尊重同学的挑战,学生开始宽容同学的胆怯,学生开始用掌声鼓励与喝彩,学生也开始认识到活动对于自我能力培养和精神性格塑造的意义。同时,我也在观看之后,适当地在私下里对某些学生进行表现的点评和反映出的班级、个人情绪心理问题的疏导。
二、展现才华,让讲台成为学生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
经过了上个学期的打磨,开始了“三分钟演讲”的新的挑战。事先,我也向学生进行了活动安排的心理预设。虽然学生在口头上笑着叫嚷难度太大,但是我知道,有些时候,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教师推动的。由于有了上个学期的铺垫,所以本学期的活动开展非常顺利,甚至出现了可喜创新的局面。
首先,在活动开展前让学生观看“复旦大学新生演讲赛”和大学生的一些演讲的视频,通过高起点让学生在一开始就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演讲是我们综合能力培养和素质展现提升的重要性。当然,我没有告诉他们,我们班有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如果仅仅通过师生谈话进行心理疏导的效果,没有用开展活动让学生自己挑战尝试来的效果更好。起点有点高,学生还是有点害怕,但是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好!
这一次没有了那么多的背景设置,非常简单,只有三尺讲台和多媒体背景。面对台下的同学,面对摄像头,自己创作文稿,不允许携带稿件(除非偶尔利用文稿提示思路),可以临场发挥,时间必须在两分钟到五分钟。主持人在事先会对下一次演讲的同学公布名单,也会主动了解同学演讲地内容和题目进行串词,更会引导学生稳定气氛了。摄影拍摄的还是汪雅丽和缪玉萍。而我,学生大多已经是不太在意我是否在教室内了。
一开始,汪志强就对《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有自我独到的思考;吴莉莉就表现出睿智稳重的风范,开了一个良好的头。之后,陈影文采斐然的学思心得震撼了全班,赢得了长久不息的掌声;董海月汪洋恣肆的演讲结合着励志音乐的结尾,留下了回味无穷的遐思;徐亚文手舞足蹈的诙谐让轻松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这里有对时政的新鲜评论,这里有对经济的密切关注,这里有对军事的强烈兴趣,这里有对科技的宣传普及,这里有对文学的虔诚向往,这里有对自我的深刻反思,这里有对大家的衷心希望……到期中考试前夕,每个学生都已经演讲过一轮了。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精彩万分,但是对于他们自己,都是精心地准备,有了自我的突破;虽然还有一些同学参考别人的文章、不能脱离开文稿、不太敢面对台下同学的眼睛,但是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他们没有谁愿意认输,即使下来后脸红腿软。通过学生的演讲,我也发现了他们闪光的思想;通过学生的演讲,我也发现了他们年轻的激情;通过学生的演讲,我也发现了他们青春的困惑;通过学生的演讲,我也见证着他们成长的痕迹。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已经将这项活动变成他们自己的活动了,不在是老师硬性要求的了。他们期待着,准备着,展示着,微笑着,喝彩着,鼓励着……
在一周的演讲结束后,主持人会在同学主动报名的基础上,安排一次励志歌曲学唱的活动,唱出青春的豪情,唱出一周的辛劳,唱响拼搏的号角,唱响高二(1)班的热情!有《我的未来不是梦》,有《爱的阳光》,有《奔跑》,有《年轻的战场》……
下一步,我想我会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并由此衍生更为专业和自信的活动要求,让学生的自我素质再提升一个层次。
因为,提升学生生命的精神境界,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拼搏人生三五年,不悔人生六十载”,是我始终不渝教育的理念;“享受语文,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是我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第二篇:怎样培养孩子
一、父母应该怎样影响孩子长大?
• 12岁之前在饭桌上跟孩子谈话内容决定孩子未来!• 洞悉孩子说“不”的背后,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觉察力!• 有哪些“词汇”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提? • 如何说话孩子才会听?
二、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
• 如何引导孩子扩大舒适圈,拥有超强交际能力,自在表现自己!• 如何提高孩子对负面事件的心理适应力?
• 如何从日常小事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孝敬心、感恩心?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 孩子做事拖拉、爱找借口、半途而废怎么办?
• 如何让孩子远离挑剔、抱怨、自私、培养孩子健康阳光心态?• 如何从日常生活小事培养孩子克服6大人格障碍?
• 21天如何培养孩子远离恶习,养成好习惯?
四、家长应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
• 您知道有哪五大因素在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吗?
• 您知道您的孩子属于哪种学习类型吗?认识孩子才能教对孩子!• 如何解决孩子偏科、粗心、不爱阅读等问题,让孩子爱上学习?
五、如何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 父母必须反省十大问题!
• 孩子犯错以后,五条铁律避免您冤枉孩子!
• 女人经营家庭就是经营氛围,经营孩子每一天的状态!
第三篇:培养孩子的自信
自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自己相信自己;
我们都能想到一个自信的孩子学习会积极、主动,却很少去想一个不主动学习、逃避学习的孩子拥有自信吗?
美希提示:不主动学习、逃避学习的孩子同样拥有自信,只是他相信他无论怎样他都是学不好的;
当我们谈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一定要弄清楚我们面对的孩子拥有的是怎样的自信;
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呢?
一、最初的自信首先来自父母;从一出生父母便陪伴我们身边,或是赞赏,或是鼓励,或是批评、或是指责、、、、、等等父母给予我们的评价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美希提示:父母客观的赞赏将有助孩子形成自信、积极的个性;
二、自信来自比较;比较中会产生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缔造了人的成就感、激励人拼搏的动机和创造的意识;
美希提示:父母不要因为害怕孩子会失败,刻意为孩子营造理想的生活学习环境,在真实环境中竞争,逆境中成长的人往往拥有超凡的自信心;
三、能力是自信的根本
美希提示:一千句赞赏语言,不如孩子通过自己能力完成一件不太容易完成的事,所建立的自信心;
自信不是你认为孩子怎样,关健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
第四篇: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和勇气
【實用指南系列1】培養小孩的責任感
身為父母親,我們能有幾年的時間為孩子預備,在重視責任感與成熟抉擇的世界生存,單這個想法就可能足以粉碎我們當父母的勇氣了!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是時時刻刻繞著孩子轉,確保他們不會犯錯?還是訓練他們,讓他們在孤獨無助時能記得重要的原則?擔心害怕,不知道教他們責任感會不會根本只是意志之戰?
愛與邏輯的父母,願意給小孩一項任務並讓他們自己做抉擇,然後讓小孩嘗到失敗的經驗,儘管失敗的代價還很小,卻可以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教訓。
如果你想教出自信、積極,為真實世界作好準備的小孩,那麼就要善加利用這套雙贏的手法來教養小孩。這是一套雙贏的教養建議,由於你的孩子可以從解決自己的問題中學得責任感與人生的邏輯,因此會是個贏家;而你可以樹立健康的掌控──在毋須訴諸發怒、威脅、嘮叨,或令人精疲力盡的權力對抗的情況下──同樣當個贏家。
【實用指南系列2】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
擔心孩子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站穩腳步、被混亂的社會現象淹沒,不如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德國教養專家布麗吉特.拜勒博士提出二十二個新世紀人類必備的價值觀,並針對父母常遇到的教養問題,提出正確實際的方法,讓孩子猶如吃了二十二種心靈維他命,對生命充滿熱情與希望。
如果一個人不了解社會規範,不知道要尊重別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以理智的態度和別人相處,那麼在他遇到問題時,他只會動手打人,不會據理力爭。在和別人相處時,也只會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只曉得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孩子需要大人教導他們各種標準,行為時才能有所依循,並且知道,哪些界限是他不可以跨越的。
我們自以為已經將某種價值觀傳授給子女,在某些情形下,依然可能發生嚴重的價值衝突。例如,如果鄰居生病了,應該老實告訴她面有菜色,形容憔悴,還是該編個小謊言,為她打氣?價值衝突不可避免。有鑑於此,第二篇每章末尾都有一則為孩子設想的小故事,做為範例。當然這些範例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行為守則,只是提供遇到類似兩難情況時的參考。
【實用指南系列3】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平心靜氣想想,許多父母的教育其實都將重點放在導正小孩的缺點,陷於「缺陷模式」的教養方式,而非擴充他們的心性資產,更別說藉由辯識及協助孩童善用與發揮其長處,改善他們的未來。
十五年來,本書兩位作者暨知名心理學家,協助無數經歷醫療、發展、情緒和行為等諸多問題與障礙的孩童與青少年,及其憂心的父母。從這些臨床經驗中,他們了解到,培養小孩有能力處理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壓力與挫折,遠比處心積慮率造就他們比別人成績優異、成就比別人高要重要許多。他們解釋,為何某些小孩有能力克服無比艱難的困境,有些卻成為早年經驗及環境的受害者。他們同時肯定,抵抗挫折的能力,不但是一種適應及克服困境的能力,也是真正改變每個人未來的關鍵所在;它是每個小孩都擁有的基本特質,並非少數天賦異秉的小孩獨享的奢侈待遇。
作者在書中特別研究出家長培養小孩挫折忍受力的十個方法與原則,除了亟欲協助父母提振子女內在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責任感、同理心等正向的人格成就外,更希望導正家長一貫的「負面腳本」的教養方式,發揮高度同理心與耐心幫助小孩發掘本性原貌與特長,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與目標,學習操控生命之舟。尤其家長本身,更應在教育子女培養挫折忍受力的同時,端正自己身教與言教上的正確態度。
培养孩子勇气的八种方法孩子的勇气并非与生俱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父母后天的培养。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踢开“缺乏勇气”的绊脚石呢?
对于孩子种种的冒险想法和行为都会让父母联想到非常糟糕的结果。但那其实是孩子探寻勇气的一种方式。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这种勇气去应付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变化。当宝宝第一次伸出小手抓握东西,当宝宝第一次迈开脚步学走路,当宝宝第一次承认自己做错事情,都是他们内心充满勇气的表现。所以,帮助孩子获得勇气会令他们更好地面对世界。你不可不知的“勇气”
勇气是孩子外在表现,也是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认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勇气去调整每一次成功的转变,比如孩子试吃大片的菠菜叶,学习走路迈开第一步,还有主动向妈妈坦白自己闯祸。
勇气是一种多种因素混杂而成的感情。它足以让你面对不熟悉的事情,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有勇气的孩子通常胆大却又谨慎。例如他们会在接近狗狗之前就勇敢地向狗狗的主人询问狗狗是否友好。
孩子的勇气会因各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孩子遇见陌生人的时候会躲在父母的身后,可是却不会畏惧学习自行车时的危险。不管怎样,值得高兴地是,孩子渴望探索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那就是父母要鼓励孩子拥有冒险精神,充满自信、勇气的原因。
八种培养孩子充满勇气的聪明方法
孩子害怕时,不生硬地把他推出去
有些孩子对于尝试新鲜事物十分热切,而有些孩子则会退缩。他们可能会感到害羞或者还不想尝试任何他们不确定的事情,至少并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改变你对孩子期望,尝试接受并包容孩子的胆小。例如,不要因为孩子在亲子课上缠着你而感到懊恼,让他坐在你的腿部,直到他不在紧张,即使需要有一段时间。你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去熟、习惯那些新鲜的事情。而父母只需等待孩子做好准备。当时机合适的时候,他会充满自信地去尝试。以毒攻毒,让丰富联想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对黑暗或是怪物感到害怕,是因为他们的认识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层次。而父母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帮助他们战胜恐惧。比如,询问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你觉得哪种颜色代表害怕的感觉,哪种颜色代表勇敢的感觉呢?”然后,告诉他们,无论何时,当他们感到害怕时,可以深呼吸,让代表勇敢的颜色充满整个身体。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脑海里想象得颜色就会变成抵抗恐惧的盾牌。而深呼吸则减小了孩子的压力,释放出一种令大脑产生自信的化学元素,血清素。孩子将会逐渐变得勇敢起来。
树立是非观,为正确的事情而坚持
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在学习分辨事情对与错的不同,并明白其他人是如何受到伤害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学会用勇气来维护正确的事情。而父母可以通过夸奖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勇气。例如,当孩子发觉伙伴被取笑时挺身而出,你可以赞赏“你真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或者他将捡来的玩具还给它的主人时,你可表扬他说“你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睡中暗示法
睡中暗示法听起来的确有些古怪,但在国外,众多父母都会参与这个课程的培训,并应用这个方法帮助孩子培养自信。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对两岁和两岁以上的孩子的确起到了作用。当孩子躺在床上,即将入睡时,你悄悄走进他的房间,在他的而变轻声地说“我相信你”。第二天早晨,愉快地跟孩子打招呼。每周使用三到四次,可以令孩子接受你传递的信息。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积极信息的最佳时刻正是进入睡眠的时刻。
让孩子对害怕的事情慢慢熟悉起来
当孩子进入到一个新环境感到不适时,不要让他独自经历考验,应该让他慢慢地适应。如果孩子对于新朋友的出现感到紧张,为他营造一个既有老朋友又有新朋友的环境。如果孩子无法接受新食物,那么将新食物放在孩子最喜欢的食物的旁边。逐渐熟悉的感觉会令谨慎的孩子获得安全感。
第五篇: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
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
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献上无私的爱,这是人类做父母的本能,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须的,但爱的方式或度不对,会使儿童变的自私、冷漠、不关心人,甚至不知何谓“孝敬”,何谓“不孝”。曾经有一位母亲在丈夫去世后,与儿子相依为命,母亲从来都是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儿子,自己则残羹剩饭习以为常,儿子也已心安理得。一次母亲因身体不适,很想调换一下胃口,便在“属于”儿子的“好菜”中多吃了几口,没想到母亲看到的竞是儿子惊奇的眼神,惊奇之中甚至加杂着不满和愤怒。还有一位母亲,因生病没有给她的“宝贝”女儿做饭,当她的“宝贝”女儿放学回到家,看到她生病的母亲还躺在床上时,不但没有去问寒问暖,反而把书包往床上一摔,冷冷的说“还不起来做饭,懒猪”。还有许多家长抱怨说“我们家的孩子手上的东西,谁都要不去,在家里只要他喜欢吃的菜别人谁都不叫动,哪怕吃不了仍了”。这些事听起来确实让人心寒,试想做父母的为了孩子鞠躬尽瘁,含辛茹苦的把他们养大,而他们却对你无情无意,真让人寒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自私、冷漠,其实这与父母的溺爱和不当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了自私的种子,是他们让孩子滋生了太多的“应该和绝对”,好吃的应该是我的,家务应该是父母的,父母挣钱我化钱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应围着我转,为我服务。想想,有这种思想的孩子,又怎会去孝敬父母呢?反过来想,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能去爱同学、爱老师,长大能爱祖国、爱人民吗?因此,培养孩子从小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习惯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为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的习惯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要以身示范,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关心,又如何让孩子去孝敬你、关心你呢?
第二,父母应给予孩子爱,让孩子获得爱的满足。如经常陪孩子一起做游戏,做家务,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但是爱应是有理智的,不可过度,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爱自己,自己也应爱父母。
第三,让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知道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从而体谅父母的辛苦。
第四,让孩子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要让他们学会回报,回报自己的父母,回报别人,比如父母生病后,孩子不知怎么做,你可告诉他,他生病时你们是怎么做的,让孩子像你们照顾他那样来照顾你们,平时可要求孩子问候上下班的父母,为父母捶捶背,倒水,拿鞋子等,总之要从小,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在家里能孝敬父母,到社会上才有可能关心他人为祖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