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模式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模式的探索
海城区第六小学赖 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系、多学科融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彻底改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的现象还较普遍,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问题仍很突出。
因此,探索和构建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式和方法很有必要。
一、教学策略及其阐述
策略一:品词、品句、品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叶老的话和《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一致的。品词品句,是对于作者用心斟酌的最准确、最传神地表达感情的字词,对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语句段落,反复咀嚼、玩味、品析、吟诵,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学生悟文中的美妙处,品文章的意蕴,在词句的揣摩比较中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语感得到发展。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去感受语言的形象美、蕴含美、情感美、技巧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策略二:感悟、积累、运用
感悟、积累、运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教学逐级推进的三个层次。
感悟:学生通过阅读,既能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审美情趣。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不是靠教师给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而是靠学生自主地阅读实践,主动积极地经历理解、感悟的过程。
积累:有关心理学表明,儿童掌握语言工具是循序渐进的。他们通过听和读,从口头和书面这两条渠道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然后加以领悟,储存进自己的脑海,等到需要交际的时候,就从自己的记忆仓库里“取出”,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达。因此,不断地吸收、不断地积累,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有力保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广泛阅读与大量背诵是最佳途径。
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提高语言实践能力为重点,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够运用”。运用是指听、说、读、写的运用,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言内化的最后归宿。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积累的语感激活起来,使他们积累的言语范式得以重新构建。策略三:实现语文教学的“三境界”。
在语文教改百花齐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还语文教学本色。
我区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曾借用佛家三境界来解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扎扎实实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训练;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即语文课又不是(像)语文课,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各科整合的综合性„„让学生唱之、蹈之、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第三境界:“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意为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我们唱之、蹈之、画之„„指向清楚,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同时也是借用这种形式更好体悟语言和学习语文。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1.自主阅读,提出疑问。
此模式的设计来源于“以学定教”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回归“自我”,尊重“自我”。课的初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质疑问难,首问于师,激活课堂,建立起课堂美好的第一印象。这一环节,学生的体验也许是肤浅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它也是最珍贵的,它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教师的“给予”与“嫁接”,既是下一个环节“主动探究,精读解疑”的序曲,又是再下一个环节“教师引领,促进生成”的前提和依据。
2.主动探究,精读解疑。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自我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理解学习内容所表达的含义,还要理解它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体验文本、生成文本、构建新的信息库及新的知识体系。精读解疑,是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赏自己喜欢的词句,玩味自己喜欢的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关键的是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或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发表见解。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探究欲望得以释放,被动接受就会变成主动探求。主要问题设计: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你准备和大家交流些什么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把暂未解决的问题留给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合作交流,共享成果”来完成。学生在自主探究,精读解疑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也提出很多问题,有精辟的,也有失偏颇的。这时,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师生分享在交流探讨中得出的成果。
3.教师引领,促进生成。
这一环节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修正和补充。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认识难免肤浅和片面,知识点难以全面梳理,教师必须及时予以点拨、修正、梳理、补充、完善。这要求教师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教师如果过分依赖预设,那么课堂是静止的、僵化的,教师照本宣科背教案,导致教师教死书;若过于强调生成,则可能导致课堂繁琐无序,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难以调控局面。因此,教师要顺学而导,注重生成,要有效引领,引领学生在疑难处、未知处、在欠妥处、在精彩处,以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80年代初执教的《我们爱祖国》一课,是处理预设与生成最典型的例子。课中有一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祖国”一词很抽象,斯老师是这样顺学而导的:当学生回答祖国就是南京时,她告诉学生南京是一个城市;当学生回答祖国是一个国家时,她启发学生想:美国、日本也是一个国家,能说就是我们的祖国吗?当一个学生说出“祖国就是我们的国家时”斯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及时补充“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就叫祖国。”在斯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初入学的小学生不仅弄懂了“祖国”这一十分抽象的概念,而且使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深深扎根于脑海。
4.升华主题,拓展深化。
这个环节是对前面三个环节的总结与深化。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那就需要教师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教师有效的拓展开阔学生的学习时空,使文本得到升华,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片生机。重要理念:(1)拓展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如《乌鸦喝水》一课,假如你是乌鸦,还有其他的办法喝到水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进行大胆的探究,有的说拿吸管吸,有的说拿个低口的盆子来装瓶子,打翻瓶子里的水,水倒进盆子乌鸦就能喝到水了„„(2)拓展以学生固有的知识点为支点。如在执教《江雪》一课时,当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品赏诗句、领悟诗意后,我们及时归纳学法后相机出示《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对比两篇作品在结构、手法、主旨等方面的异同并进行自学。这样,有效拓展了语文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3)拓展以学生的发展为着力点。如我们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是这样拓展的:“同学们,得到爱是快乐的,给予爱更是幸福的。”这样,把文中的母爱上升为爱的给予与传递。并设计“爱心传递行动”将文中母子之间的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中,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和感化。
在上述的确立教学策略和构建教学模式的各环节中,“三品”是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的特点,让他们在对词、句、文的品读中,对一篇课文的表现形式产生一种审美的感觉;而“感悟”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由对文章组成的各要素的感觉、知觉、表象上升为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初始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反复产生和存在于学生的记忆中,便形成了对某种“感悟”的积累;“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运用”既是此认识环节的归宿,亦是下一个认识环节的出发点,这就形成了学生通过品读一些文章的组成要素来感悟文章内容,通过感悟文章内容来逐步认识人生的认识发展的整个链条。而“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主动探究,精读解疑→教师引领,促进生成→升华主题,拓展深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则是对上述策略的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实施。“读―品―
悟”,在悟的基础上”再读―再品―再读”,每一认识环节的完成和新的认识环节的开始,都促使学生对课文和人生的感悟能力从低到高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摘要 根据《全日制义务 教育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出版社编写了各具特色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材,就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 问题 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生物 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 自然 和谐 发展 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 社会 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 科学 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 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 研究 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 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 科技 动态,时代 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 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 艺术 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 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 总结 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 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 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 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 考试 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 影响 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第三篇: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下面是关于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作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帮助学生丰富积累。为使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教学过程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内容。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写作,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加强阅读,拓宽视野。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生对于写作常存在恐惧心理,这样的情况下作文教学自然没有多大效果。兴趣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的重要内驱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兴趣入手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接受能力,在作文选题上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喜爱的,愿意表达、有表达意愿的话题,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出来,保护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写作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和灵感。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的启蒙阶段,培养兴趣最重要。
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图书角和展览园地,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大家一起阅读,交流分享阅读体会;把优秀学生作文张贴在展览园地,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这样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更愿意积极参与写作。还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书写读书笔记。课堂上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讲一讲最近读到哪些优秀的文章,有什么体会,或者生活中碰到什么奇闻异事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其积极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开辩论会,针对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举措既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写作的积极性,还能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为他们写作积累了丰富生动的素材,促使学生爱上阅读,乐于写作。
二、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吐不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我想,“求诚”的群就是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出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必须取材于生活,作文也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和提炼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是他们喜爱和应该仔细观察发现的,学生应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并用脑思考,最后让这些内容流淌于笔尖。真情是最打动人心,也是最感动人的,学生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梳理,采用恰当的语言,或运用精彩的修辞手法,把真情表露在作文里,可以引起读者共鸣,进而触动内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想象力得以发挥,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宣泄,既培养了写作能力,也促进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写作素材的积累,有了素材学生才不会无话可写,否则学生掌握了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文。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种用文字形式将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对生活的感悟及对生活热爱的情感表达出来。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细小的事物,教师要善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不愁没东西可写,能调动自己的“素材宝库”,结合在生活中的发现和体会写出佳作。
四、丰富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于生活现象的思考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从阅读中获得启迪和灵感。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积累,促进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的书籍和优秀文学作品,为作文教学铺垫道路。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以下内容:
(1)摘录精彩的句段和字词。如优美的景色描写句段,诗词,名言警句,或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等,有时可对原句进行删改。在摘抄后可加以仿写、背诵,或适当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总结文章概要。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要求学生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并总结文章主旨、内容概要,培养其分析总结能力。
(3)根据原文进行改编或续写故事。有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按照自己的独特观点进行改编或续写。
(4)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参考文献:
[1]余晓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J].现代交际,2017(2):171-172.[2] 王华茹.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4):109-109.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摘要: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二级“写”的目标描述明确要求“小学生能模仿范例写句子;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现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应达到二级目标,甚至超越此目标。关键词:
五、六年级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在writing方面要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为图画写简单的文字说明;六年级的学生能够用更复杂的语言结构写短的段落和文章。可见,在小学高年级,英语的写作训练、写作教学与听说读的训练和教学同等重要。每一次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写作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实,小学高年级的英语写作就是指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自觉运用所学的单词、句型起草一篇短小的习作或一两段话,初步能注意英汉的差异,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因此,良好的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从口头表达转向书面表达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整合所学的语法、句型等知识点,把它们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英语写作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根据我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经历,对写作教学有很多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指导:
一、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兴趣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靠发现、培养、激发一步步而成的。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需要得到培养和激发。怎样去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
首先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学习语言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人都是先学会听和理解身边的语言,适用周围的语言环境后才慢慢地学习如何表达自己。从说到写是儿童认知能力的一个重大飞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老师的耐心,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设计难易适当而又充满童趣的写作任务。我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由易到难的步骤指导学生写作。
1、仿照例文填空的写作方式
英语语音教学强调模仿,但英语写作教学却忽视模仿的作用。写作起步阶段
可多进行摹仿写。填空式写作是保留文章或对话的主干,适当地调换内容让学生换上其它人、事和物进行填空。其优点是既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新旧单词的综合运用;缺点是学生有可能忽视语法、时态问题,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欠缺。通常可以在每学完一篇课文或对话后,让学生进行填空写作。
2、仿照例文写话的写作方式
学完一个完整的单元,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归纳、整理语言知识点,教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围绕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动物写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注意模仿例文的时态和语态仿写。通过仿写训练,能引起学生对英语时态和语态的重视。例如一般过去时主要是动词的过去式的正确运用,这是学习的难点。我让学生先写一写自己昨天一天的生活,然后调查一个朋友或亲人昨天的生活,模仿例文仿写。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同一时态不同动词的变化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也可免去老师反反复复的讲解和提醒。
3、启发式的写作形式
前两种写法的缺点是局限较大,不能发挥学生创造力,习作不能体现学生个性。启示式写法是在学生有了一定习作基础和语感上,稍高层次的写作训练。师生共同围绕一个话题讨论写作内容,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学生根据提纲自由发挥起草一段话。例如,师生围绕“winter holiday”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得出可从“去过哪里、做过什么、吃过什么、味道如何、天气如何、自己的感受怎样” 等几方面进行描述。学生自由发挥,写出颇具个人特色小文章。此法的优点是既可体现学生个性,也避免学生跑题等现象的发生。
4、根据所给材料来写作的形式
此种形式的材料可以是一幅画或者是一段文字说明。图画可以是书本中的也可以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看图写话是学生比较有话可写的写作形式。而文字说明题则是他们不太容易发挥的写作形式,也是我在下面将要说到的命题式写作形式。
5、命题式的写作形式
这种形式给予学生更大创意空间,难度也更大。教师只给予题目或主题,学生通过启动自身知识体系的搜索引擎,自主地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写作。例如写
“My summer holiday”,学生选取自己在暑假中一两个感兴趣的主题来表述,如“旅游、运动、食物和探亲访友”等等循序渐进。选题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切忌主题过大,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或无从下手。以上模式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较持久地保持。
第二、让写作贴近学生的生活。老师在布置英语写作任务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比较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写出来的效果会好很多。比如在教开心学英语版本的五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一单元Activity部分时,出现了关于上个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味道怎样、天气怎样等的短文,在这篇短文的基础上,我会指导学生写一篇作文“My winter holiday”。接着再给他们布置写作作业,仿照例文写“My summer holiday”,“My last Sunday”,“My last week”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素材,他们会觉得比较亲切,用最简单的英语来描述他们自己的生活,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英语写作其实是件很简单又很实用的事情。
第三、创设生动有趣的写作情景。英语的情景教学就是让“学生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氛围里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乐趣。”那么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写作。比如:一可爱的玩具车,一副美丽的图画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在教身体部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他们心爱的玩具。
二、注重写作策略的指导
第一、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我曾经上一节写作教学的研讨课,在这节课上我首先给学生一个话题,那就是刚刚过去的spring festival and winter holiday,我让学生讨论这个主题可以涵括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已有的词汇、句型中进行分析,提取相关信息,再综合运用。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这时候,学生认为这足以能指导完成写作了,他们的思维通常到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但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的能力,即把这种思考方式联想迁移到其他内容的写作上去,做到举一反三。
第二、注意英汉差异,熟记英语表达习惯。
许多学生写英文短文,都习惯用汉语去思考。结果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很拗口,句意生硬,令人费解。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只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运用,才能逐步达到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更标准,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这个环节我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请学习成绩好,英语写作优秀的学生帮老师改作文,并在作业里详细修改(包括词汇、语法等)。第二阶段小组里互改,并传看、讨论。第三阶段是自己改自己的作文,此阶段是最高阶段。
修改阶段是反馈机制下的一个开放性过程,是通过师生信息互动,使学生的作文逐步完善的过程。采取反馈和同伴间互相阅读作文的方法,也可以形成一种语言意识。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他们通过批评性地阅读别人的作文,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他们时刻留心语法及用词错误,写作时开始想到的是读者。这种做法能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广、更活,还能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总之,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提高需要教师有计划的组织、有序的训练和耐心帮助、正确引导,也需要通过学生自主、积极密切的配合。有了这些,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一定能够得以逐步提高的。
参考文献:
1、《写作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
2、张在新 吴红云 “我国English/’> 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
3、章兼中《外语教育学》
4、杨传普外语教学中的“说”与“写”《外语与外语教学》
5、孙平华《英语写作》
6、《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7、小学英语教研网
第五篇: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2 论简爱与凯瑟琳性格与命运之异同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4 The Soci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uphemism 5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6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7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and Roles of Interpreters 8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10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 11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12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 13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14 肢体语言的文化趋同性研究 中西方“云”文化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安娜与伊丽莎白个性完整性与分裂性的比较研究 17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19 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互译 20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21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关于英汉动物习语区别的研究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24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25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 26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27 Th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 28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29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30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32 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商标名称翻译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 35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36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 37 论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39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44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45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46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xx学院案例 49 莎士比亚电影和爱情阻力: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50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51 女性主义视角下《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53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54 公示语翻译失当分析——以电影票等的顾客分析为例()55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57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Comparison of Tea Ceremon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60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Signs 62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从《红色英勇勋章》看社会突变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64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 66 试论英语学习中的动机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68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69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A General Analysis of Mr.Xu Yuanzhong’s Translation Art of Language Variation in Classic Poems 71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 72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73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75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77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79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 80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81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82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85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 86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87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89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 90 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92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93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94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96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97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98 浅析《小妇人》中的女性价值观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0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101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02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104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 106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 107 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09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 110 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翻译的跨文化研究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112 Movie and culture 113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 115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116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18 体育新闻标题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 119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122 试论法律文本的翻译原则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 1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125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127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128 论《飘》的女性主义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30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131 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
论中英文习语翻译的处理技巧及文化差异
A Brief Study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racts 135 试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去性别化改革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37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138 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141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142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43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
时事政治汉译英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45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 146 非语言行为在英语交流中的应用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148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 149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
151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basketball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152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153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154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
155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 156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157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158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59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
160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161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 162 《愤怒的葡萄》主人公性格分析 163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 164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 165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习策略调查 166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
167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68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heory i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169 《好人难寻》中体现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170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71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a English and Its Future 172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173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7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
175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76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父子冲突 177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
178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179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180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181 《圣经<箴言>》的修辞分析 182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183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
18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185 浅谈汉语政论文中“化”字的翻译
186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187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188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189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开题报告+论)190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191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商务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对等翻译 192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93 中英酒俗对比
194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195 隐喻视角下奥巴马就职演讲辞的分析 196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97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198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99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200 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