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政治课堂中的活动设计

浅谈政治课堂中的活动设计



第一篇:浅谈政治课堂中的活动设计

政治课堂中的活动设计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没有像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 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 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 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古人说过“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表明外界事物情境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 情感活动又会促进认知和表达, 从而达到“身临而入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的教学目的。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层层设疑, 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 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 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反而能收到更为积极的效果。因此,构建政治课堂的教学情境, 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我作为政治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各种有趣的活动纷纷迈进了课堂,我发现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对教师来说,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现代中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非常乐意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教师适时地安排学生表演、辩论、人生AB剧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货币的关产生与本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中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笔者在“扩大的物物交换”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小活动。把分别写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张小纸条分别发给七名学生,每张纸条上分别标有自己所有的物品以及要交换的物品,请一名同学用最快的速度交换到自己想要的物品。通过活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随着商品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来越明显,因为它成功的前提是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在学习《劳动合同制度》这一课时,笔者在课间采用一段“农民工艰难的维权之路”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当订立劳动合同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最后又设计了一个现场模拟签订劳动合同的小活动:两组学生分别代表公司与员工,就合同内容进行讨论修订,教师则负责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法律帮助。学生们在活动中热情高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了自觉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高二哲学中的价值观的教学,既有一定的知识理论教学要求,又有一定的情感教育要求。笔者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类似“人生AB剧”的选择活动。首先选取一个典型事例,让学生们为剧中的主人公作出不同的选择,并请学生们就自己的选择说出自己的理由。展现一次次不同的选择而出现的不同的结果,使同学们真实地体会到剧中人在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作出的不同选择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甚至对于人生道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下一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也就顺理成章地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了。

政治课的教学活动本来就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知识信息和情感相互碰撞的过程。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对学生信息知识的灌输,而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中,引入学生表演及各种课堂活动,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们的各种才能,又能缩短师生距离。因为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师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教师也可以得到锻炼。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师生能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能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识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第二篇:课堂活动设计

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巧妙设计与有效互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已深入人心。本文就教学中成功设计的课堂活动进行分析,介绍了设计活动的七种思路。

[关键词] 课堂活动 巧妙设计 有效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了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教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

互动是一个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效的互动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很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对活动的巧妙设计。

一、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活动的设计应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应遵循的原则具体体现在:(1)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3)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4)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5)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在巧妙设计的活动中看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教师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具,才能做到形式丰富、精彩纷

呈,也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有效的互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的说来,成功设计的课堂活动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化的活动

“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应保持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让学生在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直观的、有真实感的知识。如在教材Go for it!的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单元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做一个热身运动chant:

Banana, banana.Peel, peel, together.Peel it left.Peel it right.Peel it middle.And take a bite.在有趣的歌谣后,教师引入教学:

T: Do you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banana milk shakes? Ss: Yes.T: Great!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学生摇头。)

(拿出做香蕉奶昔的材料,同时读出这些材料的英文单词。)

Now let's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First, peel a banana.Next, cut up the banana.Then, put the banana and two teaspoons of honey into the blender.After that,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And then, turn on the blender.(搅拌机转一会儿。)Turn off the blender.Finally, pour the milk shake into a cup and drink it.这样,整个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兴致勃勃,正像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景。

2.情景化的活动

交流是学习英语的目的,而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景。情景是交流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易于融入活动,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如在教材Go for it!的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单元教学中,笔者事先拍下了自己星期天逛服装店时的录像。画面是一家服装店中,自己手里拿着几只购物袋。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猜测What's in this bag? 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之后,购物袋的图画被逐一点击打开,出现了一件件的服装,和每件衣服的英文名称。这时,学生纷纷脱口而出:Oh, a sweater!/A short....接着,笔者在此设问:How much is the sweater/ short...? 笔者在学生回答后给出真实的价格。最后,当笔者提出 How much are all of them? 时,许多学生早就已经算出答案举起了手,还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They're so cheap!“或“Wow, they're

too expensive!”等。此情此景,使课堂褪去了那份生硬和刻意,讲英语因有了真实的情景而成了十分自然又顺利的事情。

3.趣味化的活动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活动也不例外。活动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创新。所以,课堂活动应力求趣味性。如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复习,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然而,“传声筒”的活动形式却使课堂活了起来。教师事先把有关自己的一些information做成幻灯片,学生看过后以chain drill 的形式每人用 What does the teacher say? 问后面同学一个问题,让其回答。待各组学生都做完后,教师任意抽查一组学生作为示例。

T: What did he / she ask you?

Ss: He / She asked me where you had your breakfast.T: What did you say?

Ss: I said I had my breakfast at home.4.合作型的活动

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学习必然要采用合作的形式。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针对课文主题进行的讨论和辩论等,正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这种合作型的活动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益智型的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以经常动脑来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最有效的途径,而以活动的形式动脑效果更好。如复习定语从句时,为了避免复习课和语法课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笔者引入了猜谜语的游戏。每个谜面都包含一个定语从句,如:(1)It is a country that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2)It is a city which is called ”foggy city".(3)He was a famous person who had 1093 inventions.等。这样,学生们积极动脑,大胆猜测,兴致很高。通过活动,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综观上述种种活动,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这种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教会了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更验证了教师设计活动的成功。

第三篇: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本站推荐)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自身的教学理念中关注三方面的变化。一是:从注重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量到更关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二是: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更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从关心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强调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那么,如何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如何保证这些时间的有效合理利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本文就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活动,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新的课堂教学标准,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堂活动 设计

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知识点,为什么不同的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千差万别,各自不同?为什么有的课堂氛围和谐,师生互动积极,不但学生欢迎而且老师自己上课也有劲,而同时有的课堂反映一般,出现学生没有心思听,老师没有兴趣讲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在今天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是关键,而最直接的引导就在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先声夺人的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节课开头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如果在一开始就没有对此进行巧妙的设计,很可能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抵触,觉得这块知识索然无味,又是一节政治说教课。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做到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我想这觉不是用精致的课件与精彩的内容能完全解决的。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身心的特点出发,构思出符合学生口味的情境,激起学生真正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学习探索欲望与创新动机,从而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迫切想进一步的学习。一堂课如何开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自然不会相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

(一)、时事热点导入

热点式导入新课法,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如今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网络、电视、报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这就要求教师在采用该方法的时候要做到既放得开,又收的回。我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 时播放《齐二药厂假药事件》,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追问,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二)、寓言故事导入

寓言故事导入新课法,也就是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增趣、易于接受与记忆。例如用“盲人摸象”说明看问题要全面;用“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说明矛盾的转化。学生都知道成语故事的典故,只是课堂中引导学生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学生既有时曾相识的感觉,又有不同与以往的新鲜感觉,积极性油然而生。

二、问题驱动下的互相讨论、合作交流

以往政治教学无外乎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一道探究题,都注重最终的结果,其实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教书本上的死知识,应该能让学生学会去思考,能萌生出一些想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互相讨论,合作交流,模拟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想其所想来解决问题。教师应能基于课本知识进行优化性设计,对一些问题及问题的问法,精心锤炼,并预想学生可能的回答,做适当的准备。例如在讲“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时,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图表,并可结合学校周围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道路交通、网吧等,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试着通过什么途径、什么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如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人大代表还有哪些权利等相关问题,于是学生便有了强烈的探索意识,从心理产生想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进行有效的合作。事实也说明,学生参与率高,学习是愉悦的,是有收获的。而这些都是一个个问题在驱动和引导的结果。一些好的问题和问法往往让学生在接受一个新事物方面产生奇特的效果,从而驱动他的所有学习行为。

三、把握学生思维走向,使学生讨论更具针对性

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老师预先想好的同一思维轨道行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开放的,在一节课中,他可能想到的东西很多,这是我们教师无法控制的。那么如何能使学生学习真正的有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问题在具有较强的发散性的同时又不乏引导性,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并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这对我们的教师课堂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能从学生的各种表现上摸清学生的思维走向,收放自如。其实,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不会与我们事先准备的问题冲突,只要在课前对问题反复推敲,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在理念上事先有个框架,进得实时指导。

在哲学中讲“事物发展的趋势”时,课文为了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问题,采用了对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看法为例。有学生分析材料后会问“中国周边的韩国、新加坡等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可经济发展比中国还快,这是为什么?”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明确不能以一时力量的强弱来判断新旧事物,而在于它们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为标准。社会主义制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因此最终会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使学生讨论更具有针对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恰到好处的引导,把握课堂节奏

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原先确定的教学设计无法实施或被中途打乱。此时,应当机立断,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千万不能硬着头皮去上课,更不能不知所措。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机智,根据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有一次上评比课,内容是“投资理财的选择”。由于是跨校借班上课,对学生不太了解。原先考虑学生对这些理财手段并不陌生,就准备让学生讨论。结果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学生在下面没有一个议论,都低着头看书。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当然很着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重新进行了设计,在学生看书的过程中,提醒四个组的学生身负不同的责任,一组是股票组、一组是债券组、一组是保险组,要说服我把手中的二十万现金投资到他们各自的行业里去。而第四组是专家组,我是否投资要听他们的意见。接下来的过程异常的顺畅,每组的代表各显神通,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明确了以外,还涉及到了一些课外的知识。特别是专家组的同学,把投资理财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都分析的头头是道,大出乎人的意外。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出现了教师没有设计到的情况,应冷静对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在政治课堂中,合理的设计课堂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多动一下脑筋,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想的更深一点更广一点,你会发现,原来政治课堂还有这般美!

【参考文献】:

①申屠待.中学政治优化教学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②郭志明.有效教学操作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③余文森.有效教学的案例和故事.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第四篇:政治课堂中的案例及其教学反思

政治课堂中的案例及其教学反思

政治组:武高峰

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新课程的一名实验者,真切地走进新课程时,我们的心灵经历着一次强烈的震荡。先前的旁观变成了无助的彷徨,先前的惊羡变成了沉重的惊叹!新课程正在实际地颠覆着我们头脑中关于教育的教条,我们必须痛苦地重构心灵中的教育殿堂。作为名新教师,什么都是新的。为了上好一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有时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懒得写教案,我开始为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初中的学生比较单纯、活泼热情,乐于与人交往,初中年政治教材,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是自制能力不够强,在交友中对朋友的不良行为不能正确的对待,可能会宽容,甚至盲从、附和。

我针中学生交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对照材料,把自己交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谈一谈“交友中的警示语”,如“居高临下”难获友情;“大大咧咧”易伤友情;“不讲原则”玷污友情;“虚情假意”危及友情„„在议练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而且学生们的发言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这时有位学生讲:“那当然,是兄弟要讲义气,这就是交友的原则。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及时的解释,我先让学生谈谈“我理想中的好朋友”,大多数学生都说:我的好朋友要有与我相似的性格,共同的爱好,要能同我说知心话等。发言结束后,我设问:“我们的同学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个重要方面大家没有注意到——你在不在乎你的好朋友的品质呢?学生一愣,然后纷纷说“哎呀!忘了!”一个小男生还不自觉地用手拍了拍头,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这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哥们义气”的特点就是只讲友情,不讲是非,并让学生讨论“哥们义气”有什么危害。同学们各抒己见,讲了许多危害,并总结出“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谊。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认识到了“哥们义气”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交友原则,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在这堂课中,我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了质的飞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这堂课

中,我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新教师,进行二度备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才能更好的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另外,教师的素质也应该不断的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教学中为我们所带来的挑战。课程改革的新教材,正是体现了这个素质教育目标,即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在心灵世界中点点滴滴地教育,在知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教育, 人的内在的心灵上的真善美唤醒,达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改革实验中,可以不失时机,住教育契机,恰到好处地启迪学生的心灵,把 “品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心灵的启迪和渗透。在课改教学中,有的教师能够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启迪学生心灵。

第五篇:如何在政治课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长期以来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忽视,再加上特殊的地域学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变得生涩。原以为学生在外来文化、市场经济俗化的价值观影响下已经积重难返,然而事实上却发现了学生骨子里面蕴藏着强大生命力的爱国因素,是潜在的,有待开发和健康引导的。因此,思品课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集思想性、综合性于一身的人文学科,在往后的发展中应当会有一番崭新的天地。

我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针对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话题浅谈看法。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节日教育(例如清明扫墓、五

四、国庆等)、影视教育、讲座教育、图文教育、活动体验教育等等。那种认为贴几张图片、开一场讲座、搞一次活动就等于爱国主义教育那是非常可笑的。爱国主义如何进思品课堂,显然不是“假、大、空”,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

1、2010年10月以来的西南大旱,全民抗旱。

2、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

3、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动车事故

作为思品教师,如果此时还停留在知识点的背诵,解题技巧的讲解,那将又是一大悲哀。这一些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时政的敏感性是思品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在突发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起,思品课堂上一系列主题活动应运而生,报纸变成教材,讲台变成了宣讲坛,演讲、图文展、倡议书、辩论赛、心愿墙、板报、手抄报、爱心捐物捐款等等,师生一起激动,一起愤慨,一起洒泪,国歌的声音在思品课堂洪亮唱起,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学生自发的渴求。这样的教育是激动人心的。“老师,现在我可以做些什么?”面对国家一系列的不幸,这是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当然,爱国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爱国从爱校、爱自己开始。于是开始教育学生,要珍惜好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开始自觉,从上交的作业,从听讲的神态,从弯腰拾起校园的废纸等等,学生的行为在悄然发生改变。思品课堂的魅力如发酵般迅速膨胀,学生翘首以待新课堂的到来,渴望老师多讲一点。这就是思品课堂的变化,因为爱国主义教育在思品课堂开了花。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