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



第一篇: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

教师人格魅力从哪里来

黔西李光明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培养

摘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学生。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其中隐喻着教师的人格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所起着的积极作用。教师如果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人格效应,学生就会自然生发对教师的仰慕之情,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魏书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某种意义上可归功于他深厚的人格魅力。可见,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至为重要。

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呢?应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诸多方面。这里,我就其中两个方面谈点粗浅的体会。

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爱心。

余大亮局长曾经这样要求:“‘把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放在自己生命’里,把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视如关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把情感和爱心倾注在教书育人的全部过程之中,用情感、用爱心、用尊重去净化、去呼唤学生的美好心灵的形成”。一个真正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从某种程度上讲,爱就是教育的全部。因为只有在“爱”的前提下,教育者才会充分体现自己的责任,才会毫无保留地无私奉献。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无私的爱,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仰慕之情,进而接受老师的教育。要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就应该修炼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了很好的诠释。

地震发生的瞬间,谭千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的壮歌!

平常,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他都要捡开,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他就尽力相助;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

里做饭给学生吃„„他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黄钟乐老师出钱买新衣服、买学习资料赠送贫困学生;学生们渴了,他把自己的水倒给学生们喝;学生病了,他带着学生去输液,给学生付医药费„„

舍生忘死救学生的袁文婷老师、倾洒母爱育残童的成振莲老师、跪着耕耘讲台数十年的陆永康老师„„他们竖立了一座座爱的丰碑!

这样的老师怎不让学生感动和敬佩!

关爱学生,要求我们以宽容的心面对学生。

“有教无类”。不要因学生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偏袒或歧视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给予及时的解决。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本着一颗“体谅、宽容”之心,允许他们做题、思考“慢人一拍”,允许他们的作业本上“劣多优少”,允许他们“答非所问”„„只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谅、宽容学生,在学生的眼里你就会是一个有人情味的老师,就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就会获得教育的成功。

黄钟乐老师对后进生关心备至。他对后进生对症下药,点燃他们心中进步的火炬。他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学生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学生从内心接受他的严格要求。

关爱学生,还要求我们信任、尊重学生。

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交换信任。” 教师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情感的渗透和激励。

当今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更希望老师能“蹲下身来”,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老师应放下架子,设法融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推心置腹,诚恳相见。可以请学生就如何抓好班风出谋划策,与学生谈自己的生活及学习经历,甚至与学生聊天说笑话等。要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真诚相待的过程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样,他们乐于接近老师,心中有话敢对老师说,犯了错误敢在当面承认。

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教师的以身作则、躬亲示范。

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典范形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

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加里宁曾说过:“教师仿佛是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折射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给以如此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带头做到。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手拾起地上的纸团、把讲桌上的粉笔盒摆好、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我一直不能忘记已经离休21年的老校长张均文老师。地上掉了一张纸、一颗粉笔头,他随手捡起;建校劳动,他走在最前列;他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他廉洁自律,绝无任何不良习气„„

我久久无法抹去一个记忆细节——一次,代宣学老师来我校检查工作,他无意间将烟灰掉到桌上,便伸过头将烟灰往自己面前吹下,生怕弄脏别人。他性格极好,随时随地都和颜悦色。他管教务的那些年,每次检查教案,他都悄悄先把自己的教案放到桌上。

几年前听宋如郊老师的公开课,有两个镜头令我至今难忘——课堂上,学生在看书,他隐到黑板后喝水,怕影响学生;上完课,他擦净黑板,为下一堂课的赵志祥老师做准备。

这些老师的行为,对学生、对身边的人都是无声的教育,都是很好的榜样!

想起教师的责任,想起那些优秀的教师,我也尽量注意自己的行为——发现垃圾主动捡掉;从不随地吐痰;从家里带盆花来装扮教室„„总之,尽量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教师就应当以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立命,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学识水平和教育水平,用良好的品格铸就学生的品格,用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

让我们在师德光辉的烛照下,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洒满园桃李,努力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龚乐进等:《教师职业道德》

[3]傅维利主编:《师德读本》

[4]周德义,杨志红编著:《师德修养论》

第二篇: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

人常说,尊其师,信其道!这也就是说,学生尊敬这个老师了,你说的话学生就会信服,就能听得进去,你的教育就会取得好效果。如何才能让学生尊敬你,不是靠行政命令,不是靠高压,而是靠老师的人格魅力来取得。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我觉得,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渊博的知识是做老师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生经常能把你问住,教学中知识讲不清楚,不能举一反三,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变通的老师,注定做不可了一个好老师的,也就不可能有威信有魅力。以前上高中时有个数学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要一边对照参考书上的答案一边改作业,他讲的知识学生不能有一点变动,很累也很可笑!当然现在知识更新很快,做老师的要不断学习,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其次,教师要做到真正的爱学生,一视同仁!刚参加工作时,对班上的学生要求很严厉,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经常要批评,甚至要体罚。但是思想工作做的还是比较到位,学生能理解,觉得你是为他好,所以教育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许多学生20多年后一直就是我的朋友。当然,现在绝对不能体罚学生了,这是不允许的。要善于观察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你会觉得学生都很可爱,教育也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再次,要喜欢自己的职业。既然做了老师,那我们就要做一个好老师,不能混日子,哄学生,抱着给别人做事的念头。混几十年,日子很长自己很难受,也失误了所教的学生,真对不住社会,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做就做个好老师,能教好书能育好人,受人尊敬,受人好评,对得住教师的称号,对得住家长的重托,对得住国家的培养。

第三篇:主人翁精神从哪里来

主人翁精神从哪里来?

近来我读了(为企业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一书。深有感触,本书大量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对企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我们工作不仅仅为了工资,而是要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和企业一起成长就是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是自我实现的一条光明大道。

然而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看到的实际情况,与书中所提出的理想状态相差太远。书中英雄人物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是有,但比较少。从干部到群众情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记得七十年代我们的老厂长徐忠。每天早上上班前到生产各岗位巡访一圈,对厂里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这种情况吗?

现在有些人总是心气不顺,总是认为自己待遇不公,对工作马马虎虎,混混日子。更有少数人“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有的企业为监视职工装上了摄像头,更有少数单位用GPS跟踪监控不自觉的员工,请问主人翁精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有较大发展,社会深层次问题已逐步暴露出来,人民群众对分配不公和社会腐败现象早已深恶痛绝。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急。

现在是多元化社会,依靠政治说教和简单的行政手段,要想把大多数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调动起来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主人翁精神从哪里来?我认为必然要从和谐社会环境中来,现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注重解决好〝肉〞的初次分配或再分配的问题。既要公正公平,奖勤罚懒,又要照顾到老、弱、病、残等方方面面。那只有靠〝老娘舅〞(政府的政策)出面,尽量把一碗水端平,推进社会公平。如果,分配不公,吃〝肉〞中的差异过大,那自然会有人〝骂娘〞。只有认认真真把这件实事做好做完善,那么,既提高了民众再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又不会〝骂娘〞。促进社会和谐。

另外,要扎紧篱笆防范偷〝肉〞者。要加强反腐败的力度和广度。防止腐败分子凭借手中的权力把别人碗里的〝肉〞窃为己有。也要防止利益集团利用手中的有权有势強行多占多拿本该属于他人的〝肉〞。这些都是〝骂娘〞的根源,必须彻底清除。反腐败必须“老虎”和“苍蝇”都要打。标本兼治才会有实际效果,才能让人民满意。

第三加强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用法律手段规范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干部的权力和义务。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众归所望的 头等大事。公务员和干部必须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引入民主竟争机制,打破“终身制和铁交椅”。定期末位淘汰那些无才无德的混日子的庸官。公务员队伍才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第四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要提倡人性化管理,干群双方加强对话和交流。避免官僚主义和强迫命令。

终上所述,如果我们的社会风气有较大的改变,我们的社会是和谐社会,我们的企业是和谐企业,不言而语我们就不会缺少社会主义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

草根爱国者

2012-4-22

第四篇:雨从哪里来

雨从哪里来(大班科学教案)

灵石一幼

牛艳艳

设计意图:

如何将“认识雨的形成”这一传统教学内容教出新意?本次活动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我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如“天空为何会下雨?”“最近经常下雨,为什么池塘的里水不会溢出来?水到哪里去啦?”入手进行教学设计,整合科学和语言两大领域教育内容,引导幼儿通过科学小实验感知水和蒸汽的互变现象等,并通过排图讲述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同时,结合课件及时帮助孩子们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以此解开他们的种种疑问,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操作等科学方法,从而萌发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在小实验与排图等操作中感知水和蒸汽的互变现象,初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2、对周围的科学现象感兴趣,体验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小水滴旅行》,音乐《雨中漫步》。

(2)小青蛙和小鸭子的手偶各1个,电磁炉和锅1个。

(3)教学示范用的大图片,幼儿操作的小图片

活动过程

1.创设场景激趣:手偶表演导入,再现生活中幼儿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兴趣。

(1)手偶表演:雨后,小青蛙和小鸭子在池塘边的一场讨论。重现生活中幼儿讨论的问题:“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啊?最近经常下雨,为什么池塘里的水不会溢出来呢?”

(2)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活跃思维。

2. 现象感知:验证猜想,初步感知水和蒸汽互变现象。

(1)指导语:“水究竟哪里去了?刚才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看看你猜对了吗。”

(2)交代实验的任务和要求:“一起来观察生活中的一个小现象,电磁炉的锅里装了一些水,插上电源加热,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什么联系?”

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观察:“插上电源加热后,锅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原来干爽、透明的锅盖又有什么变化?拿起锅盖抖一抖,看看又有什么事情发生。”

(3)幼儿集中,表述观察结果,教师帮助归纳。(大致让幼儿了解到这个过程:水遇热后,慢慢就会变成水蒸汽,上升到干爽的锅盖上,锅盖上的水蒸汽越来越多,把锅盖拿起来,温度就不如刚才那么高了,这时水蒸汽就会聚在一起,变成大水滴,抖抖锅盖,大水滴就会落下来。)

3. 知识提炼:排图讲述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引导幼儿迁移经验,用一套图片将上环节获得的经验与“雨的形成”进行对应理解。

(1)指导语:“请小朋友想想,小水滴要去天上旅行,它们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将手中的图片排一排,对同伴说一说你的想法。”

(2)鼓励幼儿根据上一环节实验感知进行大胆猜想,独立尝试操作排图。

(3)师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运用上环节中获得的知识,调动自身生活经验,根据所提供图片的暗示,对“雨的形成”过程进行设想、排列

(4)集中幼儿共同分享经验,鼓励个别幼儿上前用大图片排列并表述“小水滴的旅行过程”

4. 验证猜想,获得认知:观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直观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并对上个环节的猜想进行验证。

(1)指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里的小水滴旅行,你们就会知道,虽然经常下雨,但池塘里的水不会溢出来的原因啦。”

(2)幼儿观看课件,同时验证上个环节的操作设想。

(3)观看后,操作巩固。

师一边操作大的示范图片,一边在提问中帮助幼儿整合零散经验,获得整体认知,初步理解雨的形成过程:“活动开始时我们用电磁炉把水加热,观察‘水和蒸汽’的互变现象,跟‘小水滴去旅行(雨的形成)’有一定的相似与关联。当水遇热(太阳晒),就会变成水蒸汽升到很高的空中,连成一片,当遇到冷空气吹来,小水滴聚在一起,又变成大水滴,从空中降落下来。正是因为水和蒸汽不断互变着,小水滴们就这样不断地旅行着。所以即使经常下雨,池塘里的水也不会溢出来。”

5.巩固提炼:再次进行排图讲述,提升经验,巩固对雨的形成的认识。

(1)指导语:“现在请你们再次排图并说说小水滴旅行的路线吧!”

(2)幼儿一边操作,一边向同伴介绍。

6. 律动结束:音乐小活动“雨中漫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结束活动。

课后反思:本节活动通过让幼儿观察并动手实验生活中的“水蒸发”现象,让幼儿一目了然的了解到了“水变成水蒸气”这一现象的原理。然后让幼儿观察课件“雨的形成”,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更是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排图《雨的形成》这一环节在第一次时幼儿排列的千奇百怪,而在看了动画演示后幼儿基本都能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出来。

第五篇:工作思路从哪里来

工作思路从哪里来

制定正确的工作思路,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但怎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工作思路,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制定工作思路的几种倾向值得注意:有的拘泥于中央或上级的有关提法,有的局限于外地的某些做法,有的满足于“顺口溜”式的编法,这样制定出来的工作思路,要么太笼统、太抽象,要么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缺乏特色,讲起来很好听,干起来不可行。其结果是想法和做法不统一、理论和实践不统一,最终导致思路落空,工作受影响,群众不满意。

思路是一种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它来源于对客观情况的分析与综合。对客观情况的分析、综合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确定工作思路则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开始。从认识论来说,掌握客观情况是制定思路的前提和基础;思路是对客观情况的反映和升华,是对客观情况的认识和处置。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而得出的正确的工作思路,具有概括性、超前性、规范性和指导性。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一些地区之所以发展较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具体明确、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这种独具特色的正确的工作思路,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来的,它来自对中央和上级精神的深刻把握,来自对各地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来自对本地情况的全面掌握。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掌握具体情况。只有掌握大量的、真实的具体情况,并对之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把握其要点、重点,然后以此为基础、为参考来确定工作思路,才是辩证的、科学的。我们在领导工作中,每天都能听到或看到大量信息,遇到大量情况,特别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更能获得许多第一手材料。情况掌握多了,掌握全了,再经过分析和综合,分析透了,研究深了,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确定出来的工作思路,才是可靠的、可行的。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有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想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把理性认识化为实践的计划、方案和工作思路,就必须自觉地遵循唯物辩证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辩证分析和综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科学的工作思路。这里的所谓辩证分析,是指运用诸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分类分析,特别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情况、情况的不同方面及其特点分别加以研究,将笼统的认识具体化,把表面的认识深刻化。所谓综合,是指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把不同情况、不同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并纳入到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整体和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从而更为科学地确定工作思路。

制定工作思路,需要密切关注客观情况的变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对工作思路加以丰富和完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实践中,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不断涌现,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把握,极易造成工作思路的滞后,导致工作方向上的偏差,甚至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努力跟上时代节拍,根据情况变化适时地调整、丰富和完善工作思路,努力使之更合理、更科学,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