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小结
第五单元小结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
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第二篇:第五单元小结数学
第五单元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比如在例3的教学中,计算140÷26,学生多数采用了把26看作30的试商办法,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把26看作25来试商,学生在计算中也发现这样可以减少试商的次数,使计算速度加快,但是这种算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也较高,所以教学中不应强加给学生,而应顺其自然,随着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增加,学生会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学生试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在这种情况下,四舍五入法就显得不适应了,因为所取的近似数与原除数误差较大。尽管教学时已给学生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练习课中,在学生应用“四舍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试商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试商的方法,如:4512÷47136÷26首先让学生确定商是几位数,初商在哪位,然后让学生讨论: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试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①同头试商法:如4512÷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这道题,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般,所以直接商5,比较简便。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试商的速度。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第三篇:新人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法教案精华
小学数学辅导网http:///
课堂作业设计:
11-9-2=19-9-5=18-9-7=17-9-6=
14-9-3=15-9-4=
一、基本技能训练:
1、看卡片写得数,做完集体订正
8+3=8+7=8+4=8+6=8+5=8+8=8+9=8+10=
13-9=16-9=12-9=11-9=15-9=18-9=17-9=14-9=
2、说说“14-9”的计算过程
3、出示:
8+()=128+()=1412-8=()14-8=()
8+()=158+()=1715-8=()17-8=()
3.交流汇报算法
12-8=16-8=13-8=17-8=
14-8=11-8=16-8=17-9=
7+47+67+57+77+97+8
7+()=11 7+()=137+()=12
7+()=157+()=167+()=1
4教师板书:12-7=
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十几减9和十几减8时是怎样计算的?那么12减7应该怎样算?要怎样想?”(要先想7加几得12,因为7加5得12,所以12减7等于5。)
出示题目:11-7=
提问:“要算11减7得多少,应该想什么?得几?”(要想7加几得11,因为7加4得11,所以 11减 7等于 4。)
出示题目:15-7=
提问:“这道题怎样想?”(学生答:因为7加8得15或者8加7得15都可以)“11-6”怎么想?得多少?学生说出得数后再指名一学生说说想的过程。教师出示“13-6=□。”
提问:计算13-6怎样想?。
(1)做第1题。
提问:请同学们先看左边这幅图,有多少个小号?圈上6个是什么意思?怎样列
式?右边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然后让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可以了解一下(通过举手)全班全对的有多少,有错误的有几个,以便差生及时得到辅导。
(2)做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集体订正时,引导学生把上、下两道题对应起来看。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看有什么联系。
课间活动。
2.做练习四的第1题。
教师板书出第1题。随便指一个数,学生说得数,反复练习后,让学生把算式列在写字格内。
3.做练习四的第2题。
教师将第2题中的表格贴在黑板上,手拿6的数字卡片,随便放在一个数字的下方让学生说减法的得数。
说完一遍后,可以再指名让两个学生说,教师指后,看谁说得快,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
4.做练习四的第3题、第4题。
这两题可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四的第5题。
指定两名学生读题。
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要求学生读出算式和得数,并口述答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6)板书:十几减6。然后指着具体的题目(如11-6和13-6)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最后总结;做十几减6的题,要想什么?(要想6加几得被减数。)
用 数 学
教学内容:P19——18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
小明起床吃早餐图,告诉小明要把吃剩的蛋糕带到公园去春游:桌上有12个蛋糕,当妈妈进来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小明的妈妈会对小明说些什么?
2、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
妈妈可能会说“小明你吃了多少个蛋糕或你还剩几个蛋糕带去春游?”
3、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观察提问: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指名说一说
2、出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什么?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组讨论: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请小组小朋友把算式写下来。
3、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并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要求学生口头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摆一摆:
学生用小圆片同桌一个摆一个提问题。
让学生上台展示刚才学习的情况。看看哪桌小朋友配合得最好!
四、完成做一做,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别的问题:
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若干,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解答。
请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五.知识应用: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六.总结:
1、请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用数学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看图列算式
教学目标:
1、能看懂图意,能提出问题。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在于们生活中。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的生活。
教学具准备:数字卡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
13-4=15-6=17-9=14-7=11-5=
11-9=14-6=16-7=12-3=18-9=
2、看图填算式:?个
(学生动手摆算式)有15个
12-4=8
12-8=415-7=8
二、导入:
出示P20森林动物图
小朋友们看,这幅图美丽吗?图上画的是哪里?
三、新授:
1、引导学生看图,准确叙述图意,并能提出问题。你看到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如:草地上原来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小鹿?
2、谁能完整的把意思说一遍?(多指几个学生说图意)
3、那谁会列式计算?算式里的15、9和6分别指什么?
4、下面另外几幅图学法一样,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环保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5、生和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动笔填写空格。
四、练习:
学生自编应用题,其他同学列式在课堂练习本上。
如:我们班组成学习小组,有两个组,一共有16个人,第一组有9个人,那么第二组有几个人?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十几减8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7减6减5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总结整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基本技能训练:
1、听算练习
2、限时口算
3、看图列式说算法。
二、整理发现规律:
1、18-9=15-8=15-7=15-6=
学生计算,请生上台计算。
然后 说说最后两道题是怎么算的2、己用小棒边摆边算。
3、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4、练习
(1)完成课本P22页第4——6
(2)同桌之间互相考考比比看谁算得快。
三、引导观察:
1、出示:
20以内退位减法表
问:你们能从这个表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2、四人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找的规律。
3、用你们自己的算术卡片自己排出一个有规律的表。
4、展示学生排出是算术表。
四、课堂练习: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分类课件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坤密尔堤中心校
徐明智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美》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语文课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所以我班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但是由于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不相同的。虽然有的学生已预习好课文,但仍然存在个别学生没预习或没预习好课文的现象。这样,我们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
三、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原则为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随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并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等活动方式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感情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一、复习巩固:
二、回顾导入,思考:
1、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板书:春、夏、秋、冬)
三、赏读课文,感受美景
(一)欣赏春天的美景
1、引语:是啊!小兴安岭美在四季,那么,在不同的季节,小兴安岭的美又会呈现出那些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跟随作者首先进入春天的小兴安岭。
出示学习要求:
a.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b.划出你认为美的句子和词语,并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2、自由读,同组交流读。
3、学生汇报好词、好句。
比较句子: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树木长出枝条,长出叶子。
(如:“春天,树木抽中新的枝条„„”这句话,“抽出’’比“长出”好,从中体会出枝条快速地长出来,很生动形象。)
4、指导朗读,感受美景。
5、想象画面,背诵课文。
(二)合作学习夏、秋、冬三个季节。
过渡语:听着大家的朗读,可以看出,大家好像还沉浸在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我们还没看够春天的美景呢,夏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让我们迎着夏天灿烂的阳光,再次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现在老师让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走一走,看一看,读一读,去感受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美。
1、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汇报:每个季节写了哪些景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物?
3、品读好词、佳句,感受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景。(1)“夏天美”: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你怎么理解“封”“浸”字?(理解“封”“浸”字用得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2)“秋天美”: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用“飞舞”比“飘落”好。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3)“冬天美”: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积满”,既可以想象到雪很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过渡:春天的芬芳、夏天的葱绿、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构成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多美的一幅图画啊!一个个有声有色的镜头,已经在我们的头脑的“银幕”上放映出来,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小兴安岭的美呢?
4、选读你认为最美的季节,在头脑中想象画面,要求读出它的美丽。(生练渎、评读)
四、激情总结,拓展欣赏
1、齐读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景美、物美、有价值、有贡献几方面来回答。)
2、总结语:小兴安岭景色诱人,物产丰富,的确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个宝库正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开发,当然也需要我们的保护。
五、扩展活动,课后练笔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小练笔: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画出这里的四季风景图,并口述内容。
板书设计:
春 生机勃勃
大花园
美丽的小兴安岭
夏 葱葱茏茏
秋 硕果累累
巨大宝库
冬 树上积雪
第五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单元试卷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单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算一算。
(共1题;
共5分)1.(5分)7+3= 9-4= 0+4= 9-8= 7-0= 9-9= 5+1+2= 10-5+4= 二、分一分。(只写序号)(共1题;
共5分)2.(5分)三、按要求解决。
(共9题;
共33分)3.(1分)4、7、8 这三个数中,_______最小。
4.(5分)画一画,填一填 5.(2分)看图填空.(1)每人1根绳子,缺_______根.(2)2人1根绳子,多_______根. 6.(5分)7.(1分)连一连。
8.(5分)填一填。
(1)(2)9.(5分)看图,在正确答案前面的□画“√”。
(1)比()(2)哪一种花比 少?()(3)再添上几朵就和 同样多?()10.(4分)看一看,找规律。
(1)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都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_______,从左到右,得数依次少_______。
(2)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依次多_______,得数也是依次多_______,减号后面的数都_______。
11.(5分)上小学二年级的林林领着妹妹去放风筝,不小心风筝落在了树上,他俩找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和一根长3米的竹竿,请问:他俩能把风筝取下来吗?在对应的答案下画“√”。
四、看图写算式。
(共5题;
共25分)12.(5分)看图列式计算 13.(5分)看图列算式。
14.(5分)负责打扫西大街的环卫工共有9人,先到了6人,又到了2人,还有几 人未到? 15.(5分)看图列式计算。
16.(5分)停车场停了9辆车,开走3辆,又开来4辆,现在有多少辆? 五、解决问题。
(共2题;
共10分)17.(5分)李叔叔有10个,卖掉2个,李叔叔现在还有多少个 ? 18.(5分)跷跷板。(哪边大就在那边下面的括号里画“√”)参考答案 一、算一算。
(共1题;
共5分)1-1、二、分一分。(只写序号)(共1题;
共5分)2-1、2-2、三、按要求解决。
(共9题;
共33分)3-1、4-1、5-1、5-2、6-1、7-1、8-1、8-2、9-1、9-2、9-3、10-1、10-2、11-1、四、看图写算式。
(共5题;
共25分)12-1、13-1、14-1、15-1、16-1、五、解决问题。
(共2题;
共10分)17-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