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把读书笔记和日记纳入班级管理

把读书笔记和日记纳入班级管理



第一篇:把读书笔记和日记纳入班级管理

把读书笔记和日记纳入班级管理 后来,学生到了五年级了。按照训练序列,主要是对身边日常生活的观察,思考记录,不断积累作文的素材。怎样是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开始的时候,还行。学生还能够坚持。但,一段时间以后,出问题了——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丧失了开始时候的热情,渐渐的,日记写起来成了负担。这怎么办呢?望着学生有些应付的日记,我发愁了。我不可能总能让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日记吧?除了交流,除了表扬,还有什么办法呢?终于,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记分。我在墙上贴了一张大表,写上了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我将日记篇数规定为每篇一分,得一个“好”字的日记得三分,能在全班交流的日记的5分,每周统计一次,得分情况,写在大表格内。然后,每个人的得分给一个上升曲线。后来,读书笔记也照此办理。这下,学生终于又有了积极性。日记总算坚持下来了。现在回忆起来,学生的学习管理是个大问题——特别是时间长了,学生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到新鲜了,怎么办?我采取那样的措施,也完全是没办法的办法。分析其中的原因,那是的写作、日记、读书笔记,对学生来讲,还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单靠一些活动来激发了一是的兴趣,因为本质上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所以,时间一久,问题就不断出现。

第二篇:《把班级还给学生》读书笔记

刚读完郑立平写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就一个“还”字,我也考虑很多付出很多。班级本应该是学生的班级,但细想起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班级视为个人所有,一人背负着几十号人的大小事,喘着粗气向前进。班主任很累,很多时候真是我们班主任背上了好多好多的东西,有好多自己本可以放手的东西,而又随手放开了本应该常抓不放的东西。这种颠倒的抓与放,郑立平老师很明智,抓好该抓的,放手该放的,在抓与放之间,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我。

在读的过程中,不由在心中回顾我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一切都只能算是在起步中。

大学毕业第一次走上讲台就以班主任的身份走进去开了第一节班会课。现在已回想不起自己上了什么,但一定傻得可爱。那时的班干限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认识,习惯性地用自己在学生时代做班干时的方式——班干终身制,根据班级需要设定好岗位,自己指定的班干部!一段时间的兴奋与新鲜之后,班干的优越感与独断成了很多学生造反的主要因素。做学生的确思想工作、调整班干心态,双方都比较给我面子,没有过分地闹腾。但,我能感觉到,他们都在内心难以认可对方,他们虽是同班同学,但有的心里半已是陌路人。学生的隐忍换来了我班级管理上的第一个我特征——表面很是风平浪静。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做了不少难,费了不少心,但是效果非常的差,曾经我都怀疑过我的能力,怀疑过我是否是班主任的料,在自己彷徨中第一年的工作以失败告终,我有时在想在困顿之时总想着改变学生的思想,却没想到根本在自己,自己的思想没有从旧的体制中走出,自己又如何适应得了新时代新学生的要求?

现在回想起我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有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困惑,读了之后很受启发。

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不可能是个缩小了的大人,他们总是那么容易喜新厌旧。爱玩贪玩的孩子,定性与耐性也很欠缺。于是,制定出的班规与班级管理方式慢慢淡出了孩子们的兴趣中心,他们群体的聪明又逼着我不得不去探索学习以求创新。学习探索中,开始学会了去思考人心与人性思考制度思考世事的变迁,学会了与学生沟通,学会了与任课老师沟通。

在我未来得及变化之时处于一种半民主半专制的状态中,这种状态让我和学生都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内心期待着变化,但实际操作中却总难以拔开遮眼的云雾见到灿烂阳光……如郑立平老师一样,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个决定一句话,却需要步步预设、层层思考、环环推敲……别人眼中的轻松摇控管理,却是班主任内心与思想上无数次辛劳的付出。

把班级还级学生,一个目标,一个可行方向。只是,路得一步步走……

第三篇:《班级管理》读书笔记

《班级管理》读书笔记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人的心理健康的11条标淮

①适度的安全感;②恰当地评价自己;③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理想和目标;④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⑥有自知之明;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⑧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⑨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⑩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⑩在不违背团体利益的原则下,保持自己的个性。

我国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

⑪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⑫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⑬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⑭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⑮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⑯人格和谐完整。

⑰智力正常。

⑱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一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就是说,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地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当前,班主任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使用的策略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情感关爱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侧重给予情感上的关心、理解,或给予情绪上的照顾。如厌学情境中,班主任提出“关心他,用感情打动他”。退缩行为情境中,班主任提出“关心他的生活小事”,“在班上给他过生日”。攻击行为情境中,班主任提出“理解他,真诚地关心、帮助他,消除敌意,取得信任”。在考试焦虑情境中,班主任提出“在班上不要进行考试成绩排名”

行为疏导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侧重从行为上加以影响,或对行为进行正强化,或给其行为改善创造条件。如在厌学情境中,班主任提出“学习上降低要求,区别对待”,“着重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从最简单行为做起,严格要求”。在退缩行为情境中,班主任提出“有意接近他,和他交谈”,“平时上课多提问他”。自我中心情境中、班主任提出“让他与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共事,认识自己的不足”。攻击行为情境中,班主任提出“低起点要求,让他逐步改正不良行为”等。

言语疏导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借助谈话、劝说等方式从认知上施加影响。如在考试焦虑情境中,班主任提出“要他正确对待考试”,“让他不要担心考试结果”。在厌学情境中,班主任提出“与他交流、谈心,讲道理”。在自我中心情境中,班主任提出“要他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责任转移型: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交给重要的他人,或借助空间环境的迁移以改善学

生现状。如,在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和攻击行为等情境中,班主任都提出“与家长联系”、“交政教处处理”或“让他转学换换环境”等。

惩罚约束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规章制度约束,或进行情境性批评,或限制条件阻止其滋长。如在厌学情境中,班主任可提出“采取严厉手段”。在自我中心情境中,班主任提出“让他自己感受行为的影响”等。

这些策略都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这些策略有的缺乏理论性,要在具体环境中,有针性的选用,并不断完善。

第四篇:班级管理读书笔记

这是成长,慢慢来

在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前,想跟你讲个“慢”的搭档“快”的故事。上学期我在地铁里亲历的一件事。犹记那天是周五,赶着时间去朋友那边小玩一度,恰逢高峰期,地铁三号线人流涌动。我当时的脚步已是健步如飞,生怕赶不上去朋友那的末班车。即使我有这般速度,还是被站在后面的人挤开,且被他用粤语谩骂一通,理由是嫌弃我走得慢。他从我面前小跑过去。大概两分钟后,我和他在地铁站台再次相遇。

有时候“快”并非就是件有益之事,是吗?或许,我不是第一个被他挤掉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那些因他的“快”被挤掉的人会在他的谩骂声中对他产生好感吗?而他,又因为这“快”得到什么?生活的节奏,该慢还是要慢下来的。时间可以是白驹过隙,但人的成长或者说接受成长的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所以,我想对孩子说:“这是你的成长,请慢慢来。”操之过急的往往也是适得其反的,你觉得呢?

呱呱一声坠地,稚嫩鲜活的生命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想必看到这般柔弱的小生命,初为人母的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吧。身为人母的你,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呢?不知道这个为回家带孩子曾拒绝马英九的女人——龙应台,当时是否落下激动的泪水,我无从知晓。但两个孩子的相继问世成就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与其说这是一本她的散文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第一本打动我的关于幼儿教育的书。透过她的文字,我看到两个带着极强好奇心活蹦乱跳的两个小顽皮。好奇是孩子的共性。因为他们是一张白纸,一无所知,他们迫切地想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期待在自己的纸上画些什么。画些什么,这需要你的指引,正确的指引,而不是扼杀他们的好奇心。我记得,一岁半的飞飞(龙应台的小儿子)曾指着站在他面前裸体妈妈的胸问道:“这是什么?”龙应台笑着告诉他这是“奶奶”。飞飞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突然阔然开朗地说:“那这边这个是爷爷喽,爷爷,奶奶。”飞飞曾看到下体“流血”的妈妈害怕地问这是怎么回事。龙应台也耐心地回答他。是啊,孩子是多么好奇,对世界的一点一滴。面对孩子的好奇心,你更应该坦然面对,选择他可以理解的话语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他。或许孩子的问题显得尴尬、无厘头,此时的你不是回避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握住他的小手,用心耐心跟他交流。请你指引他在纸上画出不一定是最美的“画”,至少是他看得懂的。真好,你现在已经学会直面孩子最具有挑战性的好奇之心衍生出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提问,还有什么不能应对呢?

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可他很努力地在学会成长。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学会了“哭”。哭是孩子的权力,你得尊重他的权力。这是《耳边风》告诉我的。孩子会因为害怕、委屈等各种原因而涕泪纵横,这时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简单安慰他,轻易回避他。给他一个拥抱和肩膀,让他哭个痛快。待他情绪稳定后,恢复理性时,再请他们换一个视角看问题。我家也有一个孩子,他以前跌倒的时候会哭,看到他青一块紫一块,加上他哇地一声哭起来,当然是心疼更是理解。先让他哭完平静下来,再让他懂得这种后果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问问他以后要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耐心地跟他交谈两三次后,他摔倒不需要扶,也不哭。那么你就需要抱起他给他一个大大的夸奖和赞。孩子的哭,并不可怕,你只需要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耐心。

你的孩子,继续成长着,不知不觉中,你发现他会做错事,开始发脾气。后知后觉的你是束手无策还是利用自己家长的权威给他下马威压掉他一切的不良情绪呢?《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第三版)给出了清晰明确的应对之策。孩子在做错事的时候,往往一经你的批评,他就发脾气。亦或者,他得不到他想要的玩具,吃不到他想吃的东西等各方面得不到满足时,你不顺应他的想法时,他变得愤怒,发脾气。如果他是因为做错事被你批评发脾气,说明你向他说教的方法或语言不适合他。我家小朋友不知道从哪儿学来一套“脚上功夫”,变得喜欢踢人。有一天他狠狠地踢了他姑姑(也就是我妈)一脚,他姑姑立马选择合适的力度回他一脚。他妈妈当时也在场,平时对他疼爱有加的她也不吱声,完全忽视。他扁着嘴巴无处诉说,不敢哭,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事。后来他哭着向她姑姑认错。对于孩子做错事发脾气,你得先让他知道自己做错,其次才是让他主动认错。强制的批评让他点头认错效果不佳。至于他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你得假装无视他发脾气的举动,让他觉得这样发脾气无济于事,他自然会停止。待他理性回归时,你要告诉他你不满足他要求的原因,让他理解你,并告诉他这样发脾气带来的坏处。举个简单的例子,还是我家那位小朋友,他曾经因得不到玩具“威胁”他妈妈说:“你不给我,我就在这里躺着不起来了。”小家伙用家乡话讲的时候显得特别逗,心里觉得又可气又可爱。他妈妈直接不理他,躲在角落暗中观察。后来发现这个二岁半的小朋友自己觉得无效已经站起来了。他妈妈后来蹲下来跟他交谈了一番,他接受了不给他玩具的理由和事实。自从那过后,他好像从未再发过类似的脾气,至少我没见过。当你懂得如何应对他发脾气时,其实你已经教会他更多,你尊重他发脾气的原因和理由,他学会了尊重人,尊重你的选择和理由。孩子,又在你的引导中成长一点点。

孩子比以前成长许多,你发现是时候给他独立,让他学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孩子,一向都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但即使是耳边风,也是可以把孩子吹大的。《耳边风》的这位妈妈和龙应台都很看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他们懂得让孩子尽早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孩子刚开始独立时,总是很难做到让你满意。但是无论他做到怎样一种程度,你都不允许去帮他完成,你只能提醒他或者给他建议怎样做会更好。我家的小朋友刚开始自己吃饭的时候掉一桌子、一地的饭粒,并且他只吃菜,不喜欢吃饭,最后变成先吃菜后干啃白饭。他妈妈看着满脸饭粒、泛着油光的他也不着急,让他折腾一段时间过后他就不怎么掉饭粒,吃饭时间也大大缩短。让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玩具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你看到他散落一地的玩具时,你得告诉他自己放回原处。待他全部玩具归位,你可以好好夸他一番。孩子的独立,从他跌跌撞撞的独自行走到独立完成自己的事,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请你耐心看着他学会成长。

是的,孩子仍在成长,你的担忧又来了。你开始思考,孩子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阅读品味这么些书,我在那些流畅的文字里看到了“爱”,满满的都是“爱”。孩子的成长有你的爱,你当然希望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何谓完整的人?那就是一个懂得爱和分享的人。爱,听起来很空泛。仔细想想也并非如此,如果你看过《猜猜我有多爱你》。漫画里小兔子用它爱人之心赢了这场比赛,大兔子则用它的智慧赢了多小兔子一点点的爱。漫画结尾小兔子说到他对大兔子的爱“从这里到月亮这么远”后就睡下。大兔子惊叹小兔子的爱这么远的同时也说他的爱“从这里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我明白,爱,是可以用距离,大小,事物承载出来的。生活中的点滴,你都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爱,如何去分享自己的爱,如何去爱别人。,你喂他吃饭喝奶,给他讲故事这是爱,他给你一半他的糖这是分享爱,也是他爱你的一种方式。爱,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看来并不是那么难,你说是吧?只是需要时间。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有些事物的发展规则就是“慢”。《蜗牛慢吞吞》的漫画中,讲到一直行动慢吞吞的蜗牛在自己“慢”的法则中懂得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去更好地生活。“慢”是一种规则,也是一种态度,适不适合,选不选择这种规则完全由你。你,希望“急功近利”地把孩子“逼”成一个人才吗?是天使也是魔鬼的孩子,想必你也舍不得他这么快长大吧?

孩子的成长,慢慢来就好。

第五篇:班主任班级管理读书笔记

班主任班级管理读书笔记

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评价班主任工作的标尺。

2、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

5、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定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呵护者。

6、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7、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

8、环境不仅能制约一个人学习、工作的心情,更会对一个人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9、班级环境设计和布置具有教育、培养和熏陶的目的。

10、“有序”是学习型集体的创建与运行,是学生身心发展遵循的规律,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

11、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促使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12、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就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13、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良好的秩序,而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是靠班级制度来保障的。

14、任何优良的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慢慢的培育过程。

15、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

16、班主任热情、公正、民主、平等的优秀品质会对班集体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自觉中促进学生身心良性发展。

17、教育的秘诀就是尊重学生。

18、我们要能善于发现,并给孩子创造施展才华的条件,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优点的存在,让孩子逐步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走向成功。

19、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生路途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会有奋斗的动力。

20、作为班主任,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味地压制时没有作用的,只有正确的引导、转化,才能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让教育水到渠成。(班主任

www.teniu.cc)在师生间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力求做到知心知情,充分尊重学生,以沟遥求信任,以沟通求融合,以沟通求理解。对学生不妨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引导、多一份宽容,还给学生自尊。

21、学生责任心的培养,班主任要与家长结合,以活动为载体,以环境作熏陶,以课堂为主渠道。

22、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方法、措施。

23、对于犯错的孩子,我们应该主动关心爱护他们,与他们亲近交流,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自己理解其中的道理,教师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用耐心和真心去感动学生的童心。

24、家访是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更是一座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25、赞美是全世界最具震撼力的营养品。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兴奋剂、润滑剂。

26、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同时也教会孩子了解、欣赏、赞美、鼓励父母、亲人和他人的方法。

27、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身难忘的。而父母对孩子的的影响尤为重大,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28、家长教育孩子应细心、耐心,父母要懂得只有对孩子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疼爱。过分的迁就溺爱孩子,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致孩子养成凡事依赖别人的习惯。

29、教育过程中与孩子沟通,要扩大沟通面,这样亲情感受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就离不开有效的心灵沟通。

30、对逆反心理重的学生教育,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不能唯为独尊,以自我为中心。

31、在班级工作中,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尤为重要。一个班级里如果学生对集体、对老师缺乏爱,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优良的班集体;一个社会里如果成员对环境、对同事缺乏热情,就不可能构建一个温暖的和谐社会。

32、诚信是人格组成的重要部分,丢掉了诚信,人生就缺少了一部分。

33、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有效的方法,是把人的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

34、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班主任应全面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品德的成长,而且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身体健康和审美追求;不仅要关心学生校内的活动,而且要关心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行为

35、“让每一朵花都开放”。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班主任用全面发展的理念演绎着“希望教育”、“个性教育”和“成功教育”。相信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36、不要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而是让教育来适应孩子。

37、生活在批评中,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就学会了自爱;生活在宽容中,就学会了理解。

38、作为班主任,要以宽容豁达的心态参与班级管理,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这样就能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和谐的班级气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9、教育工作者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关注、去呵护孩子,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走向成功。

40、教师应深知每个儿童的内心世界,学生方能用心灵感觉出教师的情绪,并以好心还好心。

41、从本质上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都存在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尊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是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

42、老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面向全体,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去点归缺点,成绩归成绩,不为“成绩”这片树叶障目,破除“一白遮百丑”、“一丑遮百俊”的思维定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