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第十八课我最满意自己的地方

第十八课我最满意自己的地方



第一篇:第十八课我最满意自己的地方

第十八课 我最满意自己的地方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

情感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行为目标: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塑造一个良好的自我。

活动重点:正确认识自我的优缺点,接纳自我。

活动难点: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相信自己,努力发展自己。

活动准备:一把小镜子,《相信自己》光碟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品小明拿着刚发下来的考试卷子,背者书包垂头丧气地说:“又是不及格!”这时小强从后面追上来,冲他一笑:“听说要开

2、思考引发动机,制造悬念,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1)你认为小明说的对吗?为什么?

(2)你想对小明说些什么?

(3)通过这个小品你能明白什么?

3、师:偶尔一两次考试不理想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活动主体

1、小品《照镜子》大致内容:两位同学按要求闭上眼睛,老师用染红的手指点一位学生的鼻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鼻子”。接着再点另一位同学的额头,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额头”。学生回答的同时,颜色已染到他们的鼻子或额头上了,他们却全然不知。然后让他们面向全班同学,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们感到莫名其妙,最后老师把小镜子递到他们手里,他们这才发现真相。

思考:刚才的小品对你有什么启发?

2、同学眼中的我(1)学生自由找朋友,请这位同学说说他眼中的我有哪些优点或缺点。(自由活动)

(2)请几名学生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3、老师眼中的我(1)看看评价手册老师对你的评价

(2)小组内说说感受

(3)师:是的,只有把你身边的人或事当做一面镜子,才能采撷生活中的趣事,由此引发思考。自由宣泄,给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的机会,通过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使学生掌握正确认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清楚地了解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缺点,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缺点呢?

(4)学生想出各种方法解决。

(5)师:努力发现,勇敢讲出

课后反思

第二篇:古筝教学第十八课

第十八课 《千声佛》

教学内容:

1、乐曲《千声佛》;

2、补充乐曲《但愿人长久》。教学目的:

正确掌握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并能够连贯弹奏乐曲《千声佛》。

教学过程:

一、乐曲简介:

《千声佛》原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是一首佛教赞颂乐曲,意境柔和淡雅,清净肃穆。

二、乐曲讲解

对乐曲的具体讲解详见视频内容。

课后作业:

1、四点练习一分别用左右手每天练习2遍;

2、乐曲《千声佛》每天练习10遍。补充乐曲 《但愿人长久》

1、示范弹奏

2、重点讲解

在弹奏时要注意,乐曲中第4小节的滑音,要注意“附点前十六的时值”要准确。在课后练习时,将乐曲《但愿人长久》每天弹奏10遍

第十九课 《上楼》

教学目的:

了解反复记号、切分节奏、休止符、三连音等乐理知识,基本掌握按音 “7” 的弹奏,并能连贯弹奏乐曲《上楼》。

一、乐曲简介:

《上楼》是一首河南筝曲,内容取材于《西厢记》,乐曲以欢快的曲调,表现善良的丫环红娘,得知老夫人同意张生与莺莺的婚事时,激动地匆匆上楼给莺莺报喜讯的情景。

二、乐曲讲解

课后作业:

1、四点练习一分别用左右手每天练习2遍;

2、乐曲《上楼》每天练习10遍。

《小开手》

教学内容:

1、《小 开 手》;

2、补充乐曲《挥着翅膀的女孩》。教学目的:

基本掌握河南筝曲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上、下滑音与按音的音准;能连贯弹奏乐曲《小开手》。教学过程:

一、乐曲简介:

这首乐曲原流传于河南遂平一带,后因古筝传习者多以这首乐曲作为初学的入门小曲,所以有《小开手》之名。“开手”这里有“初次入门”的意思,也含有“活手练指”的意思,此曲被老一代筝家奉作传统筝的“入门宝典”。

二、乐曲讲解:

课后作业:

1、四点练习一分别用左右手每天练习1遍;

2、琶音练习

一、练习二每天弹奏5遍;

3、乐曲《小开手》每天练习10遍。补充乐曲

第二十一课 《剪靛花》

教学内容:

初步掌握河南筝曲中的特色指法——大关节托劈的弹奏、4和7的风格按音及同弦按音,并能连贯弹奏乐曲《剪靛花》。

一、乐曲简介:

《剪靛花》又名《剪剪花》,是河南民间乐曲,流行于河南南阳地区,由河南曲牌唱腔变化而来。曲调比较柔和,歌唱性很强。

二、乐曲讲解:

对乐曲的具体讲解详见视频内容。课后作业:

1、四点练习一分别用左右手每天练习1遍;

2、琶音练习

一、练习二每天弹奏5遍;

3、乐曲《剪靛花》每天练习10遍。

第二十二课 摇指

教学内容:

1、摇指。

2、摇指练习

一、练习

二、练习

三、练习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基本掌握摇指的弹奏方法,并能熟练弹奏摇指练习

一、练习

二、练习

三、练习四。

一、指法概述

1、摇指是古筝演奏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它利用臂腕的摇动,使颗粒性的单音连成线,成为连续不断的长音,起到延长乐音、展示音乐歌唱性的作用。摇指在音乐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通过力度、速度、音色、节奏等的变化,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

摇指的指法符号为:

“ ” 或 “ ”。

2、摇指分为大指摇、食指摇、中指摇、无名指摇以及多指摇等等,其中又以大指摇最为常见。大指摇又分为扎桩摇和悬腕摇两种。

二、技法教学

对摇指的具体讲解详见视频内容。

三、练习曲

课后作业:

1、摇指练习

一、练习二每天弹奏10遍。

2、摇指练习

三、练习四每天弹奏10遍。

第二十三课 《渔舟唱晚》

(一)教学内容:

乐曲《渔舟唱晚》快板部分及尾声部分教学目的:

基本掌握刮奏技法,并能够连贯弹奏乐曲《渔舟唱晚》快板部分及尾声部分。:

一、乐曲简介

《渔舟唱晚》这首筝曲的曲名,是取自于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乐曲表现了夕阳西下,在美景如画的湖面上,渔民欢娱歌唱,满载而归的情景。我先为大家完整弹奏一遍这首乐曲。

二、乐曲讲解

对乐曲的具体讲解详见视频内容。

课后作业:

1、摇指练习

一、练习二每天练习5遍;

2、乐曲《渔舟唱晚》快板部分、尾声部分每天练习10遍。

第三篇:自己最满意的一堂语文课

我最满意的一堂课

李丽芳

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大展示;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讨论;还有人说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我也曾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在以前,总认为挥挥洒洒地在即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那便是好课。为此,我总在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将每节课肢解成一个一个环节,如果学生配合得好,那我这节课就顺利教学下来,便是好课。但那样的结果是:我的好课并不多,我经常为学生?启而不发?回答不出我的问题而着急,而埋怨学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达到预定三维目标。实现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最大可能的提高,真正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功底,收获最佳效果。

下面我以《皇帝的新装》为例: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教学难点确定为:想象力训练。

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准确分析人物,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这非常重要。我的导语设计、若干问题设置都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的导语设计:每天走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家鲜艳亮丽的衣服,衣服除了防寒保暖、遮体避羞外,还体现主人的审美追求,然而有人却用“看不见的新装”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到了满京城的人??究竟是怎样的高明的骗术呢?这样的导入既联系生活而且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激起阅读兴趣。

让学生回忆自己对安徒生的印象,让学生讲有关安徒生的作品,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复述故事情节时利用多媒体提供有关图片,是学生愉快的清晰的就能讲出故事情节,人人都能说。

梳理故事情节,请学生找出作品的线索“新装”,然后加上人物及合适的动词,如:皇帝爱新装,其他的由学生继续想,开动脑筋,自己思考。找出然后划分段落,文章结构梳理清楚。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我请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分析,牢牢抓住文本进行解

读,又分了四大组,分别解决某个人物的形象,在当本组人员没找全的时候其他组学生可以参与补充。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性,参与到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中去。

思考完人物形象之后,归纳文章的中心,并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骗”围绕骗把文章中心串出来,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升华了认识。

《皇帝的新装》极富魅力,学生爱读,也能读懂,从表层来看是一篇浅文。浅文趣教,就是让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趣”不单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皇帝、大臣不再是平面化、文字式的人物,而是一帮活脱脱、有血有肉的跳梁小丑。引导学生笑有所得,笑有所悟。

最后乘同学们的兴趣甚浓,我布置了一个写作题《<皇帝的新装>后传》(正题),“皇帝的游行大典结束后”(副题),并作了如下的提示:

1、受了骗的皇帝回到皇宫,他会想到些什么?有怎一番表演?

2、全城的老百姓又会怎么议论这件事?结合课文合理的想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浓厚的学习兴趣,回味无穷的结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几乎有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劲头。写作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也深化了开去,将读写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当然,在这节课上我也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急需

改进。在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思考)我强调了是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讲解,但是都是从这个人文性的角度来赏析的。更可以是从语文性的角度来讲,比如让学生讲讲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等等,不要从单一的思品这个角度来谈。篇二: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节让我记忆深刻的语文课上——

上课铃刚打,教室里就嘈杂起来。同学们紧张地默背昨天学的《我爱这土地》。我一边背一边紧张地看着门口,祈祷着老师晚点来到。

这时,语文老师踏进教室,我心里紧张到极点:“完了,今天早上背的全忘光了??要是一会提问就惨了??”

老师清了清嗓子,大家背诵的声音停了下来。果不其然,老师说:“下面检查课文背诵。”他锐利的眼神夹杂着些许鼓励扫视全班,教室里鸦雀无声,比上自习时还要静。我偷偷瞅了瞅周围,大家的头都快低到桌子上了,紧张地看着书本。老师又突然来了句:“今天背诵,由同学们提问我。”

我们的头在一瞬间都抬了起来,眼睛齐刷刷地投向老师,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把疑问的眼神投向同位,她小声说:“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

老师接着说:“背诵一直是同学们的一个难关,今天晨读时有个同学问我,老师总是要求同学们背诵,自己会不会背?我突然意识到,要让同学们背会,首先老师要做出表率,所以,我决定这节课由我背诵。”

我们顿时兴奋起来,认真看着课本,检查老师背诵时有没有错误。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老师富于韵味的声音回荡于教室,我们被带入一个崭新的诗歌世界中。这个世界里有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有对侵略者切齿的恨,有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有为国献身的热情?? 老师背完,我们都还沉浸在声情并茂的背诵中,稍后,教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老师脸上绽放开惬意的微笑。此时,室外,风儿沙沙,鸟儿啾啾。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点评】

开头自然。由现实情景引入对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的回忆,倒叙自然。结尾“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与开头照应,并点题。

描写生动。倒数第三段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全面深刻,暗示出“我最喜欢”的原因。另外,句子“他锐利的眼神夹杂着些许鼓励扫视全班”生动地描写出老师眼神的特点,语言表达高超。

景物烘托。倒数第二段“风儿沙沙,鸟儿啾啾”的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出同学们的喜爱。篇三: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我最喜欢语文课,打开书本,能让我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衰乐。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卧薪尝胆》这一课。

那是上周的一节语文课。老师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然后转身向大家说:“今天我们上《卧薪尝胆》”接着老师打开大屏幕,上面出现了一幅画,老师问我们,这是谁?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越王勾践”。对了,今天我们主要讲吴越相争,越国兵败会稽,为吴王当奴仆,最后经过越王二十多年的努力打败吴国的事情。

在讲到吴王和谋臣时,老师让我们扮演这两个角色。我立刻和小组里的同学表演起来,过了几分钟,老师让大家静下来,请几个人上台表演。曾佳辉把吴王表演得活灵活现,一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样子,根本听不见别人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老师让大家讨论现在是否需要“卧薪尝胆”,大家激烈的讨论起来,然后,老师问到底需要不需要?有人说不需要,有人说需要。最后,老师打了一个比方:有个人他成绩不好,就到农民家拿一堆柴草,不睡床,睡在柴草上。大家都知道了,卧薪尝胆不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虽然这节课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是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语言和同学们爽朗的笑声常常萦绕在我的耳边。

第四篇:我最满意的一堂课

我最满意的一堂课

近日,我赴市实小观摩了“东台市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的确受益匪浅。几位执教者真是匠心独运,各显神通,课上得非常精彩。当然各有千秋,但令我满意的一堂课是汪明筠老师上的《认识线段》。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汪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节课很好地完成了预先的教学目的,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程序设计得相当合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思路清晰,循序渐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贯穿着这样的一条线进行的: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概括特点——判断线段——找线段——画线段——数线段——动手折线段——连线段。教学中,汪老师能做到合理分配时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她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2、创设情境,操作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在进行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教学活动,在本课教学时,汪老师首先出示一座小房子的简笔画课件,让学生在课伊始,就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拿出毛线,用手捏住两端将毛线拉直,体验毛线由弯变直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课所涉及到的线段的一个特征——直直的,有一定初步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观察“画出的线段”与“拉直的毛线”,初步感知线段是(1)直直的,(2)有两个端点。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线段,说一说、摸一摸身边的线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线段的特点,使他们发现原来线段就在我们自己身边,这种体验让他们学起知识来兴味盎然。

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创造线段,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线段特征的体验,初步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再让学生“折一折”并“比一比”,使学生感受到线段是有长短的,“连一连”,让学生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既练习了画线段,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给出三个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等等的操作活动,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进一步完善对线段的认识。

由于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因而对所学的东西印象深,受益终身。

3、培养兴趣,激起欲望。

本节课的最后,汪老师在对 “全课总结”这个环节上打破了通常的模式,她先问学生:“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新朋友?”(生曰:线段),“回到家中你会向家长介绍这位新朋友吗?”(生曰:会),接着,汪老师来了个角色转换,假如现在我就是你的妈妈或奶奶,你回到家怎样向我介绍线段?学生兴趣很浓,欲望很强,积极举手发言,开始了师生互动的场景。这样,既消化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节课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了。

六灶小学刘虎

2010.11.8

第五篇:我最满意的一堂课

我最满意的一堂课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其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促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开发,是教师教学任务之一。

本节课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一演,从中体会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与文本及文本人物的对话。【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以读悟、表演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教学片断实录】

一、谈话导入,出示目标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师:本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当好导演、选好演员”大家看行不行。

(同学们欣喜若狂,齐声答道:“行”)

师:当好导演、演员的要求:

1、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要通过自己的口、手、脸表现出来。

2、公正评价。

二、初读课文,谈出感受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人物的表现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与半截蜡烛有什么关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悟一悟,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自读、勾画,相互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所得。

生:每个人在敌人面前都表现得非常镇定,机智,他们都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情报。

生:德国强盗的鼻子好像特别灵,他们不停地看这看那,好像发现了什么,但他们又显得特别蠢,没有发现伯诺德夫人一家正在极力地掩饰着什么。

……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谁有补充?

生:文中每个人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目的一样,而成功的只有杰奎琳一个。

师: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心理在文中因什么而发生变化?

生:因半截蜡烛的燃烧、变短而发生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导演了,让我们通过朗读,表演来选演员好吗?

三、巧设情境,深化理解

师:课文围绕蜡烛的选用、点燃、变短,展示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理变化,请看蜡烛燃烧图,(教师出示图)。

看图选择你喜欢的角色行吗?下面就请大家自己斟酌,看看你可以演好哪一个角色,展示自己的才华。

生:练习(读书品味,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动作、表情。)

师:谁来试一试?

生一:我来扮演伯诺德夫人(边做动作、边说话)。

师:组织评议。

生1:动作不够准确,表情太呆板。

生:伯诺德夫人紧张的神情没表现出来。……请大家再读一读文中的语言,自己在下面模仿一下。

二、我再来试试(边读边做动作,展示神情)。

师:引导再议,“好!”(特别是盯着蜡烛、紧张的神情表现得好。)

三、我来演杰奎琳(娇声娇气地说话,做动作)。

四、我来演德军中尉(边读边做动作,展示神情)。

师:引导评议指导,放课文录音,想象德军强盗的可憎可恨。

……

师小结:大家对文章,对人物的理解真透彻,从这可以看出大家付出的努力,从这也可以看出大家真正潜入到课文之中了。本篇课文随着蜡烛的点燃、吹熄、再点燃;随着蜡烛的变短,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我相信通过刚才的选拔指导,大家一定会有不俗的表现,下面就让我们观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的演出果真精彩!【案例反思】

一、张扬个性,开发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最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去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然后通过对学生表演的评价指导,促使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促使他们进一步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充足的时间、空间,细心地探究、品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开发。由于每个人都有被发现、赏识的欲望,无形之中学生的参与率也提高了。

二、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本节课,我利用文后练习3、4两题作为切入点,一个诱惑人心的要求──当导演、演员,把学生直接引入读文之中,一幅蜡烛燃烧图则把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纳入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总目标的引领下,时有妙语生成。面对异议(杰克的机智、勇敢发生分歧)我则用课文中语言“他知道……从容……”一句话稍作点拨,学生即体会到杰克虽然做法未成功,但也足以显示其机智、勇敢。正是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精心预设,才会有课堂的精彩瞬间。

回忆再三,总觉得这是我最满意的一堂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120070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