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定稿)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
走进诗歌意境感受名师风采
——读《古诗文课堂实录》心得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则《杰夫扬的鱼汤》,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杰米扬煮了鲜美的鱼汤款待客人福卡,他不断地夸赞自己的鱼汤,还一个劲儿催促福卡多喝点、再多喝点,“不让他休息,不让他喘气”,可是福卡“虽然喜欢喝汤,但这样喝却跟受罪一样。他马上站起身来,抓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从此再也不来杰米扬的家了”。这则寓言,实际上讲的是做事应把握“度”的问题,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加节制地强加于人,也会和杰米扬的鱼汤一样令人讨厌。而且,既可笑又可怕的是,杰米扬对这种脱离实际、违背规律、强加于人、一厢情愿的做法,到最后也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对。由此,我联想到在语文教学中,自己一定做过像杰米扬一样的事。如: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过多的使用了课件中的音乐、图片、资料;过分关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忽视了对领会表达的教学;过多使用了提问的教学基本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的质疑问难。我想,这些做法正演绎着杰米扬逼迫朋友喝鱼汤的故事。那么,语文教学亦如此,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度”的掌控,过度与失度,都将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
适逢教授教材中的几首古诗,拿捏不准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才不致于再现杰米扬的故事。学习古诗文需要理解,那么小学生学习古诗理解的方式或途径是怎样的?当前最常见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借助注
释、根据字义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等方法连句理解诗句,这种按部就班的做法给学生的印象是呆板的,不能完全把诗的意象呈
现在学生的心中,更不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那份特有的情愫,特有的智慧,无法使他们领悟古诗中拥有的浓浓的诗意。能否找到一条既能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时效的途径呢?于是,我认真阅读了
手边借来的一本书《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受益匪浅。
其中,王崧舟老师教学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领悟到王老师之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游刃有余,在于两
点:第一点他对古诗教学的独特理解,古诗教学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字的层面,就是字字落实,常态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古
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但王老师认为诗不能这样解,应该单单抓住
有可能被学生误读或者忽视的地方,引领学生把这些字词融入到整首
诗的意境中去,去唤醒学生对这字词的重新领悟。如:“霜满天”一
词,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理解到由于诗人心中悲伤,所以冷满天,寒气满天,在诗人眼中化为“霜满天”;第二个层面是文学的层面,关键是要抓意象,抓住诗歌的意象,是诗中形象和情感的统一,把古
诗中特有的形象放在整首诗中体会,领悟特有的韵味,明白这种形象
寄托着诗人的一种情,一种特有的结合诗境的情绪;如:诗中的“渔
火”,王老师让学生形容一下看到的渔火,让学生领悟到渔火是闪闪
烁烁、隐隐约约,星星点点,正寄托着诗人张继淡淡的、绵长的愁绪。
第三个层面是文化的层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情境中、课境中,感受到,理解到,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文化。在新
课结束后,王老师由诗人的愁绪引发学生欣赏各人眼中独特的明月,李白眼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眼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眼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眼
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眼中的“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由此,王老师随即点拨:诗人把愁眠之情托付
给明月,要是月亮落下去,找不到明月了呢?学生立刻领悟到这首诗
传诵千古的缘由是:张继绵长的愁绪与悠悠的夜半钟声融合在一起。
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朗读了陆游、高启、王士祯、陈小奇等有关寒山
寺钟声的诗句。最后,王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
第二点是王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对于古诗词理解有独到之处,他对于
“诗是不可解的”,进行了突破,他考虑到了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解
读习惯和言语思维方式,并把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积淀、文化底蕴
融合在学诗当中。整首《长相思》,王老师以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引发学生对于诗意的独特探索;为了使学
生更深入的体会这首词深刻的意蕴,王老师引用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
中的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与这首词相互印证,帮助学生解读诗人积淀在词中的情感。
拜读了若干篇课堂实录,我体会到名师对于诗词教学精心的设
计,学生自由徜徉在诗意的氛围中,汲取着古诗词的营养。由此,我在课堂上有意识的使用了一些名师教学古诗词的方法,有了一些收
获。本期观评课《古诗两首》就借鉴了名师盛新风的一些教法,三篇
教后反思,篇篇围绕诗歌的教法学法展开来谈,第三篇反思《感悟诗
歌语言构建诗意课堂——教学语文第8册教材现代诗歌有感》,经
过我仔细修改,作为推荐到学校教科室的其中一篇。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才会使我们深深地植根在教育的天地里。古人说“厚积而薄发”,只有多阅读,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
到知识和智慧的润泽,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变得厚重。让我们从现在做
起,细细咀嚼、悉心品味经典,开始读书求索之路!
第二篇:“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读《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书韵飘香”读书交流活动
走进诗歌意境
感受名师风采
——读《古诗文课堂实录》心得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则《杰夫扬的鱼汤》,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杰米扬煮了鲜美的鱼汤款待客人福卡,他不断地夸赞自己的鱼汤,还一个劲儿催促福卡多喝点、再多喝点,“不让他休息,不让他喘气”,可是福卡“虽然喜欢喝汤,但这样喝却跟受罪一样。他马上站起身来,抓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从此再也不来杰米扬的家了”。这则寓言,实际上讲的是做事应把握“度”的问题,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加节制地强加于人,也会和杰米扬的鱼汤一样令人讨厌。而且,既可笑又可怕的是,杰米扬对这种脱离实际、违背规律、强加于人、一厢情愿的做法,到最后也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对。由此,我联想到在语文教学中,自己一定做过像杰米扬一样的事。如: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过多的使用了课件中的音乐、图片、资料;过分关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忽视了对领会表达的教学;过多使用了提问的教学基本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的质疑问难。我想,这些做法正演绎着杰米扬逼迫朋友喝鱼汤的故事。那么,语文教学亦如此,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度”的掌控,过度与失度,都将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
适逢教授教材中的几首古诗,拿捏不准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才不致于再现杰米扬的故事。学习古诗文需要理解,那么小学生学习古诗理解的方式或途径是怎样的?当前最常见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根据字义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等方法连句理解诗句,这种按部就班的做法给学生的印象是呆板的,不能完全把诗的意象呈现在学生的心中,更不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那份特有的情愫,特有的智慧,无法使他们领悟古诗中拥有的浓浓的诗意。能否找到一条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时效的途径呢?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手边借来的一本书《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受益匪浅。
其中,王崧舟老师教学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领悟到王老师之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游刃有余,在于两点:第一点他对古诗教学的独特理解,古诗教学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字的层面,就是字字落实,常态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古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但王老师认为诗不能这样解,应该单单抓住有可能被学生误读或者忽视的地方,引领学生把这些字词融入到整首诗的意境中去,去唤醒学生对这字词的重新领悟。如:“霜满天”一词,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理解到由于诗人心中悲伤,所以冷满天,寒气满天,在诗人眼中化为“霜满天”;第二个层面是文学的层面,关键是要抓意象,抓住诗歌的意象,是诗中形象和情感的统一,把古诗中特有的形象放在整首诗中体会,领悟特有的韵味,明白这种形象寄托着诗人的一种情,一种特有的结合诗境的情绪;如:诗中的“渔火”,王老师让学生形容一下看到的渔火,让学生领悟到渔火是闪闪烁烁、隐隐约约,星星点点,正寄托着诗人张继淡淡的、绵长的愁绪。第三个层面是文化的层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情境中、课境中,感受到,理解到,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文化。在新课结束后,王老师由诗人的愁绪引发学生欣赏各人眼中独特的明月,李白眼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眼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眼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眼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眼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由此,王老师随即点拨:诗人把愁眠之情托付给明月,要是月亮落下去,找不到明月了呢?学生立刻领悟到这首诗传诵千古的缘由是:张继绵长的愁绪与悠悠的夜半钟声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朗读了陆游、高启、王士祯、陈小奇等有关寒山寺钟声的诗句。最后,王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第二点是王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对于古诗词理解有独到之处,他对于“诗是不可解的”,进行了突破,他考虑到了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解读习惯和言语思维方式,并把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积淀、文化底蕴融合在学诗当中。整首《长相思》,王老师以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引发学生对于诗意的独特探索;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这首词深刻的意蕴,王老师引用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中的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与这首词相互印证,帮助学生解读诗人积淀在词中的情感。
拜读了若干篇课堂实录,我体会到名师对于诗词教学精心的设计,学生自由徜徉在诗意的氛围中,汲取着古诗词的营养。由此,我在课堂上有意识的使用了一些名师教学古诗词的方法,有了一些收获。本期观评课《古诗两首》就借鉴了名师盛新风的一些教法,三篇教后反思,篇篇围绕诗歌的教法学法展开来谈,第三篇反思《感悟诗 歌语言
构建诗意课堂——教学语文第8册教材现代诗歌有感》,经过我仔细修改,作为推荐到学校教科室的其中一篇。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才会使我们深深地植根在教育的天地里。古人说“厚积而薄发”,只有多阅读,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知识和智慧的润泽,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变得厚重。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细细咀嚼、悉心品味经典,开始读书求索之路!
第三篇:书韵飘香
书韵飘香
书韵深宛隽永,回味悠长。——题记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年轻时苏轼立下的志向。我们不求有苏东坡那样远大的志向,但至少不可以让自己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么?
书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它像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它像是阶梯,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顶端;它像是良药,可治愚昧之症;它像是益友,与你共度美好时光;它更像是黎明,引领你走出黑暗,带领你迎接光明!古人曾说过:“立学以读书为本”,意思就是学习以读书为根本。倘若你不读书,那就失去了学习的一定意义,不是么?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的我们,书依旧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就让书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开出绚烂夺目的花朵吧!就让书影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就让书香散满全球各地吧!现在就让我们来走进书韵,品味书香吧!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我们看到了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善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他完美的诠释了“硬汉‘这一形象,同时又反衬出了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狭小。
露西·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超可爱、善良、聪明机灵且富有想象力的小女孩。令我们懂得了只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发现身边不同的美丽风景,让乏味的生活充满诗意般的色彩。也让我们明白了只要你有信心和目标,成功就在不远处;坚持不懈,成功就伸手可得。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令人咂舌的离奇故事;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精彩画面。神秘的海地墓地、未知的珊瑚谷、让人毛骨悚然的巨型章鱼„„这些曲折惊险的故事,像投影仪一般,映射在我们的脑海中,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
就让我们折节读书、读书破万卷吧!就让我们相约于书香韵律之中吧!书香萦绕笔尖,久不散去。——后记
四川成都双流县大源学校初一:周思敏
第四篇:书韵飘香汇报稿
书韵飘香润童年
——如东县马丰小学阅读主题情境大单元活动叙事
很喜欢李吉林老师的一段话: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无独有偶,2016年,一颗被称为“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建设”的种子在马丰小学这片热土上扎根发芽。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尝试将“主题大单元情境课程建设”与我校“书香校园”建设有机融合,积极开展了“书韵飘香润童年”主题大单元活动,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中华经典”书籍也正是千万颗理想种子中的一颗,其蕴含的文化和道德养分能给孩子的心田以美好滋养,并唤醒所其蕴藏的伟大和神奇。
一、多重情境,弥漫书香
李吉林老师认为:“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能够使儿童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为了营造学校浓郁书香的“经典阅读”氛围,学校精心布置,以诗文美化环境,以经典装点校园。我们把教学楼每层走廊布置为“经典长廊”,在每层走廊上方分别粘贴了绘本介绍、《三字经》、《弟子规》,在底楼走廊八根柱子上布置了“唐宋八大家”的介绍。在上下楼梯间布置了中外历史名著的简介。学校橱窗展示着学生习作、书法作品,“每周一歌”播放着经典大雅之音。同时各班都设立了一个精致美观的读书角,更有“书香阁”“智慧书吧”“心灵驿站”等诗意的名字,书架上摆满各类经典著作,供孩子们在课外时间阅读、交流。各班黑板报的主题也更新成了“阅读点亮人生”„„所有这一切,真正贴近了学生心灵,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活最人性的理想教育资源。
二、多彩活动,浸润书香 学校以“小奔马”读书节传统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阅读主题情境大单元活动,把平面的阅读活动变成了形式多样的立体式的阅读实践活动。
经典诵读,共生内在优雅。晨诵是我们穿越诗歌,享受生命,开启新的一天的洗礼仪式。听,每天早上,师生们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午读,则给予孩子心灵以优雅与恬静。看,教室里一派安静,学生每人手捧书籍,屏声静气,沉潜其中„„
经典交流,畅谈心灵话语。孩子们在“新书推介”课上,热情地向伙伴们介绍新书,大家同看一本书,并在读书交流会上共同探讨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体会„„真是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经典书市,分享精神美餐。各班书刊往操场上一铺,便算“超市”。“爱心书屋”、“漂流小店”、“心灵港湾”„„店名集思广益、别具特色。科幻书、故事书、工具书„„书刊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促销手段更是新颖别样,有的拉客推销,有的抽奖促销,有的买书送糖„„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经典相约,滋养幸福童年。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我与经典相约”系列比赛。在“与经典邂逅”演讲比赛中,孩子们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或低声倾诉,用动人的情节娓娓讲述和书的故事;在“与经典同行”古诗诵读卡和经典诗书手抄报比赛中,孩子们兴趣盎然,或构思独特,或内容丰富,用精美的图文充分展现着阅读带来的才气。在“与经典相伴”征文比赛中,孩子们文思如泉,或倾诉对经典名篇的感想,或创编经典人物故事,用真挚的语言向我们深情描述对经典的感悟;在“与经典共舞”经典诗文书写比赛中,孩子们满怀激情,或凝神运笔,或挥毫泼墨,用灵动的笔墨生动再现中华书法的魅力;
经典课堂,涂抹靓丽底色。让经典走进课堂,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典文化精粹,既能滋养孩子品质,也可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语文和英语老师们或将课本中的经典诗文重组后进行阅读指导,或将经典文学引入课堂教学;数学老师们结合跳蚤书市活动的开展,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将运算、统计、排列等数学知识的教学置于购书情境中;音乐老师带领学生学唱由经典诗文改编的歌曲;美术学科指导学生画经典书籍中人物或故事、制作手抄报、诵读卡等;体育老师将经典书籍中的故事创编成了体育游戏;科学老师带领学生探究科普类读物中介绍的科学知识;信技技术老师引导孩子进行网络阅读,创建读书博客,上传读书心得„„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穿越岁月的烟尘与古往今来的灵魂对话,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
三、多样成果,回味书香
阅读点亮梦想,书香成就人生。经典阅读不断改变着孩子们的行走方式,不断提升着孩子们的生命质量。
丹青妙笔,采撷甜蜜成果。我们将孩子们的阅读实践成果按年段分主题进行了展评。在一、二年级孩子与家长以“书香飘万家,陶冶你我他”为主题的“亲子阅读”展板上,一幅幅绘本充满了童真和童趣;在三、四年级孩子以“与经典为友,和大师对话”为主题制作的的好书推荐展板上,一幅幅海报彰显美感和智慧;在五六年级孩子以“阅读滋润精神,思考孕育智慧”为主题的“读后感”和“手抄报”展板上,一篇篇的情真意切读后感,倾注了孩子们对阅读的思考,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凝聚着孩子们对阅读的深情。学校博客和校刊是孩子们分享读书心得、展示读书成果的又一阵地,孩子们沉迷其间、留恋忘返。
凤歌鸾舞,编织美好未来。古诗文诵读和经典故事展演是我们“读书节”成果展示的压轴大戏。各班剧目确定后,将作品改编成剧本。排练是辛苦而快乐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演员们反复练习,不断纠正。教室里、走廊里、操场上留下了他们或促膝长谈,或热烈讨论,或专注表演的身影。正式演出的日子如期而至,诗以言志,歌以壮行,孩子们深情演绎,时而慷慨激昂、鼓舞斗志,时而深情款款、感人肺腑,赢得了阵阵掌声。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一场排演出对于一个孩子的改变究竟有多少,但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在排演中,不但能帮助孩子深入阅读,走进经典,而且剧中积极的人物必将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人生,作者所要传达的美好情感,必然指引着他们今后的生活。无形中,孩子已将经典展演与自己的未来悄然编织。
阅读之星,点亮幸福生活。在活动结束之际,我们还对各班推荐评选出的书香达人、书香家庭进行表彰。因为我们期望看到,每一个学生都能捧起一套经典,静心阅读,用书香浸润心灵;期望看到,每一个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亲子共读,用书香丰盈人生。
一所书香充溢的校园,才是美丽的校园。“书韵飘香润童年”活动,让我们见证了一颗颗新的“阅读的种子”在这书香校园里萌芽、生长、舒展。我们相信,这一活动的开展将再次掀起家校阅读的高潮,让学生在书香中诗意奔跑、幸福成长。
第五篇:寒假书韵飘香
“寒假书韵飘香,师生书海漫步”
临沂第八实验小学2014年寒假师生读书计划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热爱读书、高效读书的教师,才能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自己的生命状态,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丰富广大师生的寒假生活,特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寒假读书系列专题活动,通知要求如下:
一、开展“我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教师读书论坛”活动。
1、以区教体局组织编著的自能高效课堂建设丛书——《自能高效课堂的区域推进》《自能高效课课堂的学科范式构建》和《自能高效课堂的教师探寻》为必读书目,并摘抄理论笔记2000字。
2、每位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自主选择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或文学经典进行假期读书活动,并认真撰写不少于1500字的读书反思体会。(围绕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均可)开学后上交纸质稿,并将体会上传至备课平台。
3、利用好寒假学习的时间举办一次教师读书论坛,提倡利用ppt汇报交流读书心得。
4、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师读书学习反思优秀征文的评比活动。
二、开展“图书压岁、知识贺年”、“亲子诵读”、“好书我推荐”等学生读书活动。
1、鼓励学生用压岁钱购买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图书可由老师指定,也可在老师和家长推荐的基础上由学生本人选择)
2、全体语文老师认真引导所有学生在推荐的书目下有计划地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撰写读后感。
3、开学后一周内,各班开好“好书我推荐”主题班会,检查学生假期读书效果。
4、1-2年级做好亲子诵读卡,3-6年级学生开展“读书卡”“好书推荐卡”评比活动,各班要组织开展评比,并推荐5份参加学校评比。
临沂第八实验小学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