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呢?下面就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来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习的动机首先要激发学生认知的动机
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是从好奇和好胜的倾向派生出来的。
1.精心设计导语,诱导好奇心、好胜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精心设计起始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产生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一个亟待弄清的疑问,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针对这一特点,巧设悬念,巧用多媒体设备,诱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巧用电化教学,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当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进入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时,板书课题后可以设疑:“你能用语言描绘你所见到的景色吗?‘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导语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心态,急切地希望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转化为欲“一睹庐山真面目”的认知内驱力。所谓的将乐贯穿于教学之中,也就是这个道理。
2.对教学语言进行艺术处理,调动认知内驱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艺术地处理讲课的语速、语调、手势、表情等,不断调节教学节奏,讲到课文的主要地方就把速度放慢;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忽然听到教师或高昂或低沉,或急促或缓慢的声音,看到教师或喜或悲,或忧或愤的表情时,不禁自问:“咦,怎么回事?”认知内驱力重新被调动,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如在探讨“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深进泥土里”这句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动手作画,凭借简笔画介绍榕树的奇特、繁茂;有的反复吟诵,以声传情:好奇之意、惊讶之感、喜爱之情„„一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二、激励自我提高的动机
1.确定合理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可以互相转化,学习目的常常是产生学习动机的诱因,并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起支配和调节作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学生,并且教学方法也是有变化的,应该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学生走向成功,多用启发式,先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一般在课堂提问时,常常会遇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摇头或是答出些“擦边球”的话,教师在考虑时间的情况下应该慢慢引导,多给学生些问题,一步步把其引向正确的答案,这时,学生会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于是信心大增。
2.巧设情境,不断深化学习动机“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将会有利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的教法,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清除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所谓“成功的喜悦”是指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当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时,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动机。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来说,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而言之,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创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第二篇: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精选)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问题:结合实际分析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由于学生情况各不相同,学习动机各有差异,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呢?
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平台,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认知内驱力的激发。认知内驱力的激发可以从好奇心与求知欲两个方面着手。
(1)求奇法
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生内驱力。如:有些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很独特,教具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安排,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上他的课时积极性就很高。
(2)求新法
创设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新颖最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又能激活许多认知因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不断变化,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教学时在抽象的材料中,插入有关个人的奇闻轶事或插入有关人的故事,使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地得到激发。
(3)求趣法
创设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有一种趣味感触。多创设一些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操作游戏,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
2.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
(1)作业批改激励法。这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大量错误,不急于评分,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打分。即对学生的作业不轻易打不及格的分数。对作业做得好的应评好分或好的评语。鼓励学生在考试后对试卷的错误之处作纠正,提倡事后一百分。
(2)学习内容自选法。这是指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与练习的内容。例如: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与练习,上课时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挑选,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这是自己挑选的,学习起来就很积极。
(3)效果自我评定法。这是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定的做
法。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标准要细致具体。第二步,定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要关心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的就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绩有进步的,就及时进行肯定鼓励。
(4)习题自编法。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编制一些难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解。学生编题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5)小先生法。这是指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一部分教学内容或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有力的驱动。
(6)互助法。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创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好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难题往往比自己做一道难题要难得多。这就驱使他们多思考。帮助别人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因此帮助别人学习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反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然而教师就既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又要恰当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
1.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仅凭教师说理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利用其他各种方式。如:课外活动、参观访问、实验实习,介绍科学家的光辉业绩等,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生活感受,使学生学习动机在现实和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2.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知识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职能,同时也要突出现代社会的日趋复杂,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工艺的日趋结合,这些要求劳动者具有比较广搏的知识、全面的才能。
3.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拘泥形式。既可以采取教师设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作业的方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个别学生或小组;即可创设于课堂上,也可以创设于实验室或课外活动中。如;实地观察、调
查统计、采集和分析标本、查阅文献资料等。
4.适当地组织竞赛,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
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登攀、荣誉感等好的思想品德。
5.善于运用反馈原理,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来自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得到加强,而且又能从中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从而调动克服缺点、为争取更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本站推荐)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知道备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每个学生由于基础不同,能力不同,对知识理解与掌握不可同步,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能接受的活动。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主动探究思维空间。教师要精心筛选、设计思维空间比较广阔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增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应用性、隐蔽性;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维和实践活动,要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积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质疑,鼓励学生争辩、讨论、交往,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表达的机会,凡是能说的尽量都让学生自己说,能做的尽可能都让学生自己做,暂时不能说的要让他们认真思考,暂时不能做的也要让他们努力去做。在探索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教师要贯彻平等原则
教师要树立这样观念: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努力学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学好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头,学生是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教师讲,学生练”,为了在45分钟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常常将回答问题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成绩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形成课堂教学与已无关,教师不会关注自己的想法,学习中心理上产生懈怠,不能积极思维,长期以往产生好生越好,差生越差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差异一要承认学生差异的客观性,最新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并非单一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心智优势,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追求学生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二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把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创造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第四篇: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动机
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思考
李全文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以实现课程总目标为出发点,着眼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学生从知道有学习的需要到学习动机的产生到实现学习的理想预期目标这一完整过程。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要做到: 1.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的目的
学习目的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所需要达到的结果或实现的目标。学习动机作为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力,就是以某种学习目的为出发点。学习目的作为产生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例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物理序言课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物理的目的教育,通过举例说明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作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学好物理,掌握过硬的科学技术,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初始学习动机。
2.增强课堂学习的动机 在学生产生了学习需要以后,要利用课堂把学习需要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每上一节课就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即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也就是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系。最后还应该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应用,指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例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时,首先应明确“理解和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这节课的知识学习目标”,其次要说明万有引力定律与 实际生活的联系,如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意义等。
(2)利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使用新奇的知识补充单调的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展现单调无趣的教学内容,这些都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进行物理课堂教学: ①引用物理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前赴后继揭开千古自然之谜的史实,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是一笔对知识学习、方法训练以及激励人格都相当有用的重要教育资源,运用得当,对教育学生成长会有相当价值。
②
运用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的可视性、动手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a.在讲授新课时,可以以实验导入。例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先把相同质量的纸片和纸团在空气中同一高度自由释放,指导学生观察,引出问题后,用毛钱管演示羽毛和钱币同时从真空管的一端由静止落到另一端的过程,观察现象,有针对性地提问,这样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气氛。
b.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在讲冲量、动量时,教师可以用鸡蛋来做实验。把鸡蛋从高处自由落下,让其掉在海绵上面,鸡蛋安然无恙。学生必然联想到生活中不小心把鸡蛋掉在地上的情景,这样发现了问题就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急于弄清其中的原因。
c.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和规律性。许多学生都喜欢上实验课,因为可自己动手或验证或探究物理规律。在实验中,教师如能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感受科学,让学生通过眼前的实验领略自然界的奇妙和规律性,就会使其产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③联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用课堂所学的原理、规律加以解释,并揭示出物理原理,学生会表现出相当高的兴趣。如:讲自感时联系日光灯的发光过程讲解,讲光的折射时联系“海市蜃楼”讲解。这样使学生感觉物理并不陌生,它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形象地表现人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微观现象宏观再现,也可以把宏观现象纳入我们所能感知的范围,小到粒子结构,大到天体运动,都可以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赋予形象地表述,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总是在主动地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中产生烦躁。当今,我们在提倡“研究性教学”,即由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4)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学生不仅愿意主观参加课堂学习活动,而且期望自己的学习行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以及口头表扬,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某种积极学习行为没有任何反馈,将无形中降低学生的学习劲头。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消极的反馈,诸如嘲讽、不正当的批评等,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给以及时的肯定,以鼓励学生敢于想问题、提问题,不怕犯错误,充分利用外在动机力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和增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第五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摘 要】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起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的影响下并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强化。一方面,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学习活动被逐步地引发和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既可以由内驱力激起,也可以由外部刺激引发。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在课堂思考的过程中发言不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容易激发。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有效策略呢?
一、向学生提出要求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学习《形状与体积》时,要求每个人备一个橡皮泥。“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解决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首先让学生在室外站成一排,在队伍的正前约20米处放一堆垒球,让学生同时从队伍中冲出,拿到垒球返回原地,看谁先返回。活动过后,学生随即提出抗议,说这样不公平,因为每人走过的路不一样。然后我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保证每人走过的路程相等呢?”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求,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根据在刚才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积极讨论,充分发表意见。经过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吸取别人的合理化建议,纷纷提出应站在以垒球为中心的圆形时才能保证每人所走过的路程相等,取得了好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提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更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故事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有366多个小朋友,如果每个小朋友都过生日,那么至少有两个小朋友的生日是同一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直说不知道,这时我们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从而导入新课,适当的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与学习是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例如:组织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组织班会,既交给了他们使命感,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作为学生,为实现某一目标的初始动机,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品尝了学习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更能自觉维持这一学习行为的持久与落实,甚至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信心不足,如果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亲友或同学能及时做有针对性的工作,那么学生就能坚定学习信念、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反思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动机“矢志不移”,不会因学生不断“失败”轻易改变自己良好的学习动机,而使学习行为得以维持等。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