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
从《百家讲坛》看文言文教学
衡钢中学赵月华
摘要:文言文教学方法历来传统、老套,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种现象严重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心得体会整体感知 悬念故事穿插兴趣拓展提升
在历史的天空中,《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礼记》、《国语》、《战国策》等古代文学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但是他们在遥远的天空却显得孤单寂寥,很多人没有感受到他们的温暖。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遥远,我们只能仰望,还是由于星光闪烁不定,我们捕捉不到它的光芒?是的,或许是年代久远,他们晦涩难晓,常常让人心存敬畏,望而却步。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总想让这些散落在课本中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射进学生的心灵空间,让圣人的光芒温暖他们,指导他们,但是,学生却觉得这些文言文面孔冷峻,不愿接近。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难字词理解,二难学生背诵,三难文言考试„„因此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的有些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这座文学殿堂,让学生浸染古代文化时,传承文化遗产呢?
在百家讲坛中我有了惊喜的发现:借鉴名家阅读古代文学的方法和讲解的方式和风格,可以打破文言文教学的僵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曾播放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把三国故事讲的通俗易懂,且
趣味横生,就是文学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能听的津津有味。后来又播出了于丹谈《论语》,原本高深的《论语》在于丹的口中变得浅显易懂,品味起来味道十足,我觉得依然不过瘾,又买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品读,为什么如此深奥的文字他们能讲得如此生动呢?在寻找原因中,我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出路。那么如何让这些星星穿越前年的历史时空亮起来呢?
一、课前研读,读出自己的心得
回想名家的讲述,他们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活解文本,对原本深奥的文字用自己的话娓娓到来,他们的娴熟首先缘于对文本的熟悉,在对文本的研读中对知识有了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感悟。所以,要使自己的文言文教的精彩,首先要吃透文本,有些教师教一些课文,一看自己比较熟悉,书本往腋下一夹就走上讲坛;有一些老师匆匆读了一遍,教参一看就“胸有成竹”,走上讲台,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还是一知半解,这样讲解起来只能干巴巴的,味同嚼蜡。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也不能应付自如,学生听的索然无味。要想像于丹那样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把古代圣贤思想的精髓传递给读者,只有研读文本。曾记得以前自己教《勾践灭吴》,给学生翻译课文,边看注解边翻译,讲得枯燥、乏味,我在台上“言之谆谆”,有的学生在台下“听之藐藐”,还有的学生“一心想着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以射之”,更有几个学生早就梦游周公去了。
二、整体感知,走出字词误区
名家们讲解,从来不会从字词入手,总是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说出整体意思,说出自己见解,再从原句中寻找依据,而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致形成了几大板快:朗读、翻译、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拓展。在翻译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圈出重点字词,如有位老师教《屈原列传》,首先让学生圈出重点字词,再根据注释,自己翻译。有些学生一看一些很难理解的实词,觉得很难,束手无策,就失去信心。翻译的很累。教学进度极其缓慢,一小段文字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耗时耗力,事倍功半。我们教师奉行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是否科学呢?看了《百家讲坛》之后,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做法使文意支离破碎,课堂教学变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那么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借鉴名家的做法,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用粗读和复述法组织教学,先对照注释,粗读文章,理解大意,传记文应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人物的性格,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散文,应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如《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议论文让学生找观点,列材料,谈认识。如《逍遥游》,作者借小大之辨,把朝菌、蟪蛄和鲲、鹏,殇子和彭祖对比,表达出“圣人无己,神人无功,至人无名”的观点。让学生联系实际谈看法,通过讲让学生从整体上基本把握文章的意思和内涵。
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粗读和复述就是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就会领会全文大意,就可以通过文意揣摩那些疑难语句的含义,通过句意把握那些
难解字词的意思,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对字词理解不透的问题,又避免了肢解课文的毛病,使课堂教学变的生动活泼。
三、巧设悬念,提高阅读兴趣
自宋代以来,说书在民间很盛行,说书人说到情节精彩处,观众兴致最浓时,把醒木一拍,留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便停住了,把观众的胃口调的老高,对下回的分解非常期待。同样,易中天在说三国时,也利用了观众这一心理,常常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在课堂中,假如我们能很好的采用这一艺术,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报任安书》中,我就是这样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留给后人一部53万字的煌煌巨著——《史记》,那么你知道他留给后人最后一篇文章是什么?这样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接着我又说,司马迁留下这篇文字后,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现身,是驾鹤西去了,还是淡然隐退?你们能从这篇文章找出蛛丝马迹吗?这样教师步步蓄势,巧设悬念,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四、故事穿插,调节课堂气氛
翻开于丹的《论语》心得,你会发现里面有许多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旁征博引,帮助我们理解论语的内涵。如里面孔子提到交友一要“仁”,二要“知”,就引了晏子车夫的故事;为了阐述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的道理,引用了“和尚背姑娘”的故事。这些趣味横生的故事稀释了《论语》的浓度,于丹像一位优秀的调酒师把一杯杯酒调
到恰倒好处,送到了观众的口中。观众轻松地品到了酒的醇香。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假如能适时引用故事,能增进对文章的理解,给课堂带来不少乐趣。如《鸿门宴》一文,我穿插“霸王别姬”“垓下之战”的故事,特别是那首小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羽的性格品性,他不仅是一位豪气干云,勇猛过人的英雄,而且是一位柔情万种,情深义重的汉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饱含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有一个小故事《邻居寡妇打枣》,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百姓细致入微的关心,同样包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同情人民苦难,忧国忧民之情的深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收集文言小故事,谈认识,当然小故事也不能与课文内容相差太远,假如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没有什么帮助,也没有必要引用。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要追求的是有效教学。
五、拓展阅读,增强学生语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仅仅依靠课内的文言文,还远远不够,教科书中的科目有如沧海一粟,每逢考试,必有选自课内的字词句和课外的文言文,因此,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就要增加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如古代人物传记和山水小品富含趣味和生活的哲理,对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很有帮助。高考就考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学生看的文章多了,实词虚词的用法自然就会了。
六、道理探索,提升自我认识
宋代赵普曾标榜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资治通鉴》的生命力也在于他的实用价值: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于丹的论语心得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是把论语的真谛——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大家,教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立足于世。这些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文本中的很多课文也一样,这些哲理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如《报任安书》告诉我们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应该正确对待生与死”,为了我们心中伟大的理想,我们可以忍辱偷生,这就颠覆了孟子所教给我们的“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学生心里自然有一杆秤。《齐桓晋文之事》教育学生“仁者爱人”,“孰能御之”,《师说》讲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老师的职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语石破天惊,振聋发聩。“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到现在还用它来给老师下定义。《谏太宗十思疏》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竭诚待人,虚心纳见,这对我们今天的那些衣着追求名牌,目中无人,孤芳自赏的学生无疑是有教育意义的。
曾听全国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说:他的父亲很优秀,在他心目中地位崇高,他对自己的父亲很敬重,敬重到不敢跟他说话。我们的古代文学假如也像那位儿子眼中的父亲一样,敬畏不敢与他说话,我们又怎么吸收他的精髓呢?让星星穿越历史的天空,亮在我们的心间,感受他们的朴素与温暖,吸收深邃哲理中的光芒。
第二篇:从《杨氏之子》看小学文言文教学
从《杨氏之子》看小学文言文教学
什字中心小学
王小丽
《杨氏之子》是小学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课之前,我把教案反复地钻研了几遍,觉得这篇文言文比较短小精悍,全文只有55个字,内容简单,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难度。所以上课的时候没有多讲解,只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指名几个孩子讲了句子的意思,20分钟之后,看到几个优秀的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就以为孩子们对所传授的知识都掌握了。谁知道,当课文上完,我请学生回答课后习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时,孩子们竟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除了几个聪明的同学似懂非懂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好像完全不理解作者为什么称赞杨氏子聪明。我这才知道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能力,毕竟对于他们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啊,要孩子们像学现代白话文的一样快速学习古文,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思路,按照几个步骤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字形到节奏断句,从字词意思到句子意思,从重点句子再到整篇文章,一一重来一遍。把句子读通了,句意弄懂了,内容理解了,再让学生交流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学生纷纷作答:“
1、是利用姓氏做文章。
2、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恩,我点点头,这下孩子们是彻底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懂得杨氏子的聪慧之处了。课文上完了,我们又拓展了其他短小的文言文,理解其内容,学习其中说话的语言艺术。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呢!
看来,欲速则不达,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学好。由此,针对这篇文章,我总结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几点做法:
一、读顺句子,把握节奏。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的节奏读顺课文。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朗读指导,应该把读通文言文这一目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底线。比如《杨氏之子》这篇文章节奏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范读课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注停顿、重音和问句的语调;接着让学生小声跟读,读准节奏;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二、读懂课文,理解句意。
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照注释以及字词典,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老师可让学生先一句一句的理解,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清楚,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只要大致正确即可。接着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使前后句子意思更连贯,表达更清楚准确。对重点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老师可提示“未闻”的意思,再说现代“家禽”与文言文“家禽”中的区别。再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熟课文,理解了句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故事内容,这样就把课文内容全部读懂了。
三、积累语言,交流心得。
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中的杨氏子又和孩子们年龄相仿,所以孩子们都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就这篇文章,我还进行了对对子的语言积累,我说“果”,学生答“禽”;我说“君家果”,学生答“夫子家禽”;我说“蓝天”,学生对“白云”;我说“君子”,学生对“小人”;我说“苦而忧”,学生对“甜而乐”……接下来让孩子们交流阅读心得,孩子们谈的就更多了。有的谈了杨氏子的礼貌,有的谈了杨氏子的机灵,有的谈了表达要注意委婉对答,有的谈了说话要有高超的艺术才能打动别人等等。
四、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小学生尤为如此,而小学语文教学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小学文言文教学,千万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尾我来了个举一反三。比如我问“如果来人姓柳,杨氏子会怎么回答呢?”“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如果来人姓梅呢?”“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我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们,他们的小眼睛都亮晶晶的。趁热打铁,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作品,但文言文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愿他们能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第三篇:看百家讲坛有感
看《百家讲坛》有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这次讲的这个人很刚直,外号叫“海笔架”,屡次罢官,屡次做官。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海瑞。
这一讲讲到海瑞任命某间学校的校长,巡视大人来检查参观海瑞所管理的学校。大人一进门,所有的人都跪下,而只有海瑞不跪下,大人火冒三丈,按官府的道理他是要跪下的,海瑞则说:“这是书生之地,我是这里的管理人,我就不用给你跪下,而你才要给我跪下。”这下,大人很愤怒,把他的职位给免了,但是,没过几天,他反而升官了,是一个叫朱衡的人帮了他,这个人是个高官,他对海瑞以后的影响很大。海瑞当上了淳安县的知县,破案。这时候的海瑞,是带有同情心的人,他不想让一些案件一错在错,所以,就进行了细心的审查,结果,破了好几个案件,其中,有一个是十年的陈旧案件。首先,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并没有完全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从封建道德观来看,它符合封建礼法要求。然而,从现代法的精神来看,无论屈谁都是不公平的。当然,这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海瑞与封建社会的另一个清官形象——包拯的差别十分明显。一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个是调动各种刑侦手段一查到底。在执法的严肃性上,海瑞远不如包拯,这也与二人的处世原则有关。
其次,在对待契约问题上,海瑞不顾当时的国情,片面强调要式主义,致使法律的执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明代法律规定,贷款的利率不超过三分,不论借款时间长短,利息总数不得逾本金之半。法律的规定是十分明确与严格的。然而,到了海瑞那里,则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不当的,但也看得出海瑞以是非为对错的原则。法律在海瑞的手里被人为地扭曲了。海瑞自己也承认,他所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对正常的经济秩序有所冲击。
在专制社会,百姓如何穿衣戴帽都必须由专制者来作主。在海瑞眼里,大门、轿子,包括衣服、宅第并非小事,而是关乎“贵贱”的大节。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用相当大的精力制定了全国人民的房舍、衣冠制度,规定十分详细。具体到几品官可用红漆大门,几品官可做八抬大轿,在明太祖的诏令里规定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是时间过去二百年,社会富庶,纪纲废弛,人们把这些烦琐的规定几乎忘了.然而,海瑞的到来,却让大家突然惊醒,自己原来是生活在错误和罪孽之中。每个人都知道,海瑞的行政方针非常简单,那就是,“按太祖的规矩办”。当初见长官揖而不跪也是为此。还没有到应天,他就已经宣布了自己的执政方针,不循常,不变旧。就是说,要全面恢复旧法,坚决不向人的惰性妥协。
坐在南下的小车上,海瑞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没想到在有生之年,他终于遇到了明主,遇到了贤相,终于成了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而且所辖是全国最重要的一个地区。他在乎的倒不是官位的升迁,而是终于有了全面施展自己政治理想的空间。他平生所学所思,终于可以充分体现在政治当中,他变天下风俗,致黄帝尧舜的梦想真的有可能实现。他怎么能不激动!他决心竭尽全力,排除任何艰难险阻,把应天治理得海清河宴.给全天下官员做个榜样.如果应天治理好了,那么,必然会影响全国其它地方,各地都会借鉴他的经验,那样,整个天下大治,岂不指日可待了吗?在他看来,做到这些,其实只需要一个字,就是“刚”。虽然还没有踏上应天地面.但凭多年的通遇和经验,他知道,他遇到的将是一生中最大的挑战。然而,他对自己的“刚’有充分的信心,在他看来,现在天下之所以这样千疮百孔,正是少了一个“刚”字。
事实证明,道学家海瑞是古今所有清官中最有个性的一个。只有他,敢公然辱骂所有朝臣。而朝廷虽然震怒,一时之间却无法处置海瑞。他要的就是人们的反感、厌恶、痛恨。他要让人们知道,虽然你们把我挤到这样一个闲职,我一样能让你们不舒服!越是老了,越是受人排挤,他的官做越是毒辣,越是苛刻,越是放肆。这里面,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情绪。
我想,我们应该学学海瑞刚直的精神,这样的精神,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刮目相看。刚直刚烈的性格往往能够成为“领头人”,而且刚直会使你不容易上当受骗,我也要学学这种精神。
第四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
【内容摘要】在今天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同的电视节目会获得不同效果的传播影响,从电视收视率的高低上可以看出其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而《百家讲坛》从其开播到现在的十年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现在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浅析其成功的原因。
【Abstract】In today's “mass media age”, television, a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s media,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spread, and different TV programs will get the spread of different effects from the impact, TV ratings can tell the spread on high effect and influence.While the CCTV lecture room from its premiere of ten years until now, from the initial unpopular to now bright red, it hit ups and downs-birth and development, slow, transformation, bumps, success.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CCTV lecture room and spread influence.【关键词】传播学 《百家讲坛》 电视传播
【Keywords】Communication 《Lecture Room》 Television Broadcast
《百家讲坛》在央视10 套科教频道播出,是典型的科教文化类电视节目。自2001 年开播以来,《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以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媒体为平台,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讲解中国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其主要内容,传播传统历史文化。节目引发了学习古典名著的热潮,并进而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热潮。在人们心中,《百家讲坛》早已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传播的权威电视平台,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也刺激了地方电视台效仿兴办专家讲坛类节目的热潮。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百家讲坛》,通过分析它的传播模式、主要受众、文化抉择和品牌形象建设,来浅析它从乏人问津到大红大紫的原因。
一、百家讲坛的概况
《百家讲坛》是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播出,其首播为上午12:45,重播为当晚22:40和次日早上6:40。后来,CCTV4增设了海外版,面向欧洲的首播时间为11:15,重播时间是当天22:10;面向亚洲的是16:15播出。
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栏目初办时,栏目组的初衷是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
但最初这个良好的动机却并不被观众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知识,收视率极低。于是在形式上尝试改变,比如由一个人主讲变成几个人座谈,但社会反响仍然没有改观。后来,央视栏目改革,各频道、各栏目以收视率为指标竞争,实行末位淘汰制。在严峻的形势下,栏目编导们开始着力研究观众和市场。终于取得成效,从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主持制作的《清十二帝疑案》起有了较大的改观。在这个《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变化的拐点上,万卫担任了该栏目的制片人,重在研究市场,而且抓住、抓准了市场,漂亮地完成了“胜利大逃亡”,收视率一跃从垫底上升到了前列。一批专家学者也借助栏目影响力一炮而红,实现了电视节目和主讲人的双赢。
二、百家讲坛的传播模式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百家讲坛》收视率的逐步提高和其所使用的传播模式有密切关系。和其他电视传播一样,《百家讲坛》也是一个“传播者(电视节目)——信息——接受者(观众)”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大众传播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存在于电视节目内外。电视节目内的人际传播,指的是电视谈话节目把意见领袖(嘉宾)和部分观众(现场观众)请到电视节目(演播室)里,从而将人际传播引入到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中,这是人际传播的影响主要是在电视节目内;电视节目外的人际传播主要存在于荧屏之外的观众之间,而《百家讲坛》的传播就是属于电视节目外的人际传播。
另一方面,《百家讲坛》在“5W” 传播模式下对每个环节都把握的十分恰当。“5W”传播模式是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一一对应到《百家讲坛》这个栏目:Who(谁————讲坛嘉宾),Says what(说了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以史为主),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电视),To whom(向谁说———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反映强烈,节目火爆)。
三、百家讲坛的主要受众:面向最广大普通人民的受众定位
受众如何定位?作为电视节目,这也许是节目制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百家讲坛》起初定位是“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这一精英人群。但收视率并不理想, 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首先精英群体的范围较小;其次, 这个群体对于节目的深度和专业度有很高的要求。而电视媒体本身的低参与性和易逝性使得它不适合传递过于专业和复杂的信息,这些因素都成为收视率的障碍。《百家讲坛》对受众的重新定位以及节目转型正是媒介产业化背景下, 遵循市场规律的结果。在充分研究受众市场之后,节目的受众定位在精英人群之外拓展了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爱学习的女性。她们四十岁左右,那种爱学习的欲望与文化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她们一般不太爱看电视娱乐节目,或很少看电视。她们有一个比较和睦的家庭,心境平稳。她们喜欢看书,但对历史不太了解。她们爱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她们认为它有值得一看的价值,能够填补她们对文化历史知识的需求。
第二类是众多的老年知识分子。这一类人不分男女,他们的家庭比较简单,有书,爱看电视连续剧、新闻,以此消磨时光。他们一辈子都渴望学习,但学的知识都比较杂,缺乏系统性。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
第三类是一些文化不太高,甚至相当低的人。据了解,中原地区有很多农村人爱看《百家讲坛》。他们生活很单调,在闲暇之余需要调剂品。他们也许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而《百家讲坛》中讲的东西与他们知道的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而且讲得通俗易懂,有故事的趣味性,顿时就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四、百家讲坛的文化抉择
《百家讲坛》在传播精英文化的途径上借助的是大众媒体, 这就决定了栏目必须兼顾精英和大众两个层面, 融合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这也造就了栏目面临着难以兼顾学术品位和观众接受度的两难境地,在节目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彷徨挣扎过,而后一步步找到准确的文化定位,走出困境。
《百家讲坛》诞生时,整个栏目就像一部电视版的“百科全书”, 涵盖知识领域的方方面, 同时充满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观众群是被锁定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的。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等一大批知名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专家学者陆续走上《百家讲坛》。所讲内容包罗万象, 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学科, 乃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 只要与学术领域沾边,均在选题之列。令人不解的是,旨在“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的《百家讲坛》, 在打造阳春白雪般的精英文化道路上却无奈地走进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定位高端的《百家讲坛》难以吸引电视观众, 更难以培养他们的忠诚度, 收视率持续低迷, 频繁遭遇“黄牌”警告。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百家讲坛》在文化抉择方面放弃了原来的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选题理念,开始将栏目的内容选择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讲述,毕竟,这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引发共鸣的文化。于是,随着《品读〈水浒传〉》、《清十二帝疑案》、《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明十七帝疑案》、《说聊斋》、《品读〈三国〉》、《汉代风云人物》、《明亡清兴六十年》、《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一系列专题的推出,《百家讲坛》收获了巨大成功,引发了一场持久不衰的收视高潮。因为这些专题不仅有着鲜明的人文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且还紧扣时代的脉搏,抓住了人们最感兴趣, 也最具新鲜感、最能吸引人的话题。另一方面,《百家讲坛》栏目在对专家的讲述方式和演讲人员的筛选标准方面进行了定位和调整。作为一档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兼具的电视栏目, 思想与叙述并重是《百家讲坛》着力打造的特色, 登上《百家讲坛》的演讲者不但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 而且还要具备将枯燥严谨的学术知识转化成通俗的故事式讲述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凡是在《百家讲坛》受欢迎的专家学者, 无论是阎崇年、纪连海, 还是刘心武、易中天,几乎都有过做中学老师的经历。《百家讲坛》把专家从象牙塔里请出来,他们在语言叙述上, 摒弃了在大学课堂一板一眼、讲究逻辑、严谨规范的“讲课”话语系统, 采用比较平民化的视角, 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拟, 从纷繁杂乱的历史资料和教科书里提炼精华, 抓取要点, 深入浅出。把学问当评书讲, 把历史当故事说,同时大量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曲艺评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提高观众的收看兴趣。在文化性、学术性和大众性、娱乐性之间, 《百家讲坛》的讲述方式与叙述语言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该栏目把精英文化的内容定位和大众群体的对象定位结合起来, 把本属知识阶层的小众化的“珍馐佳肴”做成了大众化的“家常便饭”。
五、百家讲坛的品牌形象建设
作为电视节目,品牌形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后盾,是栏目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影响力就是收视率的保证。品牌形象体现了观众的认可和接受,乃至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打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电视节目梦寐以求的目标,《百家讲坛》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着。
在品牌形象的认知上,以及如何打造电视品牌形象,国内的电视从业人员还是比较模糊的。2006年1月开始,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试点栏目,《百家讲坛》与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一次长达一年的品牌专项研究。当时《百家讲坛》栏目经过五年的摸索,已经在传播内容、主讲人,以及节目形态等主要元素上找到了定位,收视率、影响力正处于上升阶段,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已受到观众的喜爱和社会的关注,易中天也崭露头角。一切都表明,《百家讲坛》即将成为品牌标识。
栏目组研究后决定以具有突出人格化表现特征的品牌身份为核心来组织。构建人格化品牌身份的出发点在于观众对于任何电视节目的感知最终能归结成一个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要求电视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观众感受、尊重观众意见、依据观众心理需求制作节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栏目组从四个方面开始了《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塑造:
(一)、明确主讲人的选择标准和培养方向,品牌就是人,同时人也是品牌
《百家讲坛》在原有的人品和作品的“二品”选人基础上,又建立了三维空间选人制度主讲人不仅要做到表述生动,更重要的是学术根基深厚,还要具备人格魅力,要以优秀的品质作为栏目的“形象代言人”。《百家讲坛》在坚持内容定位的基础上注意强化主讲人个人观点的表达,个性化地解读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以,在每期的节目中,我们都会看到主讲人会表达三个科学的、新颖的观点,平均每两个悬念点中包含一个观点,每个观点要用2—3个精彩、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这也是《百家讲坛》作为一个文化栏目区别于其他文艺栏目(如评书节目)的重要标志。
(二)、坚持贯彻“蓝海战略”
“战胜竞争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与他们发生正面竞争,而是去开发其未曾涉足且具备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市场。”这是“蓝海战略”的中心理念。作为第一个将“蓝海战略”实施在电视领域的栏目,《百家讲坛》始终关注的是满足观众的新需求,开创无人争抢的收视空间,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关注为别人提供新的价值飞跃,开启观众巨大的潜在收视需求。“蓝海战略”要求《百家讲坛》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要有争第一的精神,要在“蓝海”中不断创造新的“蓝海”,保持领先优势,把竞争对手彻底甩掉。不断的领先和创新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品牌,从而进一步对其形成优良的人格化特征的共识,提升品牌形象。
(三)、喊出响亮的口号
准确、响亮的口号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理念迅速传达到位,这是塑造品牌形象最简洁的方式。《百家讲坛》很好地使用了这个事半功倍的方法。其口号“百家讲坛 坛坛都是好酒”,喊出了栏目组一贯坚持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汇集百家学养 追慕大师风范”,阐明了《百家讲坛》的品牌身份是大家风范的智者;“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说出了栏目的价值诉求是架起一座“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并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坚持科学研究、科学管理
在品牌认知研究中,根据20项重要发现,栏目组整理了25 个管理要点,发现了4 个存在的问题,制定了3 个发展品牌的重要举措。在接下来的品牌建设中,栏目组继续进行品牌跟踪研究计划,对每一期节目进行跟踪研究,确保《百家讲坛》的每个电视动作都符合成功品牌的要求,符合观众心目中独特的、经典的、生动的、大气的、权威的品牌形象。所有这些都为日后《百家讲坛》栏目成为中国电视界的文化精神品牌打下了科学基础。
《百家讲坛》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栏目牢牢把握了大众传播和电视传播媒介的特性,开拓式地打造电视讲座类文化节目,将学术权威性浓厚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搬上电视,摒弃严谨的学术宣讲,创新地选择故事性和趣味性讲述和影像化呈现,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主讲人的学术素养和个人魅力感染观众,引导人们关注传统历史文化的热情。当然,在节目取得成功的同时,还应立足长远,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价值,避免落入盛极而衰的困境,在未来的日子里争取再迎创新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天、郑爽.《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传播模式——以<百家讲坛>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7).[2] 钟文波.《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百家讲坛>》.当代传播,2007,(5).[3] 滕乐.《创造同质化竞争时代的主动受众——浅谈<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建设与维护》.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3).[4] 骆玉安.《精英与大众: 当代传媒的文化抉择——以<百家讲坛>为例》.新闻爱好者.2008,(9).[5] 万卫.《<百家讲坛>品牌形象的建设》.电视研究,2010,(3)。[6] 乜勇、赵大泰.《<百家讲坛>中的教育技术——以曾仕强讲解<易经的奥妙>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1,(3).[7] 张军锋.《信息时代的传播神话——<百家讲坛>由冷到热的传播分析》.电视论文集.
第五篇:从教学设计看课堂
从教学设计看课堂——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反思(1)
(2010-03-11 15:27:54)标签:
杂谈
减负提质的主阵地是课堂,而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成功课堂的前奏。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对比,使老师们找出差距,明确方向。本次设计评比为避免专权性,减小偏差幅度,教务由各学科教研员组织有关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了评审组,评审组细致、客观地对教学设计做出了公正的评价。现将语文学科评审情况反馈如下:
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评选之拙见
一、《月亮的心愿》课时教学目标都很明确,目标意识都很强,不分伯仲。
二、能体现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注重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的有张婷、杨慧丽、孙世萍。她们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结合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得当地运用了教材。
张婷的教学设计以听老师讲《乌鸦爱妈妈》的故事为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情感直接拉入文本。接着以老师的泛读来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之后以自由读的形式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这样,让学生的积极情感及时调动起来,并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的感悟会情动而辞发。为下一步的朗读感悟打下坚实的基础。再通过自读感悟、分角色朗读、看图读文、看图解说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展开了和文本的多次心与心碰撞,有感而发是水到渠成。“我想对小女孩说----------------”“我想对月亮说---------------------”这样的语言感悟训练就不在话下了。张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读的分层训练,由浅入深,读中有所悟。把握住了文本的完美与完整性。
杨慧丽的教学设计以扎实的字词巩固导入,体现了较强的工具性。之后,以读、评议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接着以齐读的方式学习了第一段,并指导了朗读;又以跳读的方式学习了第二段与第八段,划出月亮的心愿,并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中积累了“自言自语、悄悄地”;又以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了3---7段。可以看出,老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避免了把文本分析地支离破碎。孙世萍的教学设计也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不同程度的对话。比方说利用插图与文本的联系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分角色朗读等,运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多次与文本进行了对话,虽然没有说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达到深入浅出的理想境地,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被调动起来了。
至于其他几位老师的设计,既有闪亮点,也有不同程度的遗憾。李晓红的教学设计中,闪亮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识字方法的渗透与总结。遗憾的是没有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没有对话,就不可能有所悟,更不会有感而发。段亚丽的教学设计的闪亮点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内容展开教学,可惜的是把文本分析的太零碎了,老师的提问贯穿整个教学中。谷秀青的教学设计的闪亮点是鼓励学生根据题目学会提问,切入点是对的。但遗憾的是整体脉络是凌乱的,都是围绕着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来进行着,没有明晰的目标落实过程。
综上所述,一年级评审小组认为:教学设计优胜的是张婷、杨慧丽、孙世萍这三位老师。
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评选组意见
一、我们认为的好课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这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话题,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认为:平庸的课是相似的,好课各有各的精彩之处。
1、语文课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踏踏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有意识引导学生去主动积累语言。
如:刘金花①引导学生扩词②选择一两个词造句③读读说说AABB 张晓萍①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赵 艳①指导学生用“一„„就„„”说话
申月娟引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七位教师:都进行了广告语设计环节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着力培养自学能力,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有关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如:卫红、晓萍识字方法的渗透
冀森珍、赵艳、卫红、张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从而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刘金花,“读一划—悟—说—读”五步阅读法。七位老师都能够引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课文内容。比较突出的赵艳。
七位老师都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不同形式的读,从读入手,促使活宝 理解课文。
3、注意沟通课堂与课外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是开放的,而沟通课堂与课外的联系,是实现语文课程开放的重要途径。在本次的教学设计中,二年级的全体教师都有所体现,比较突出的教师:张晓萍的作业设计
4、目标清(每位教师都做的很好)
保持课文的完整性。教师千万不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而把问题设计的太小,缺乏思考的价值也不利于整体感知,比较突出的是冀森珍、刘金花。
通过总体评价,评审小组认为:刘金花、赵艳、冀森珍、张晓萍的教学设计比较突出。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评选组意见 一、一节好课应该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懂得他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真正在一堂课中学有所得(因此应该有学情分析,可惜没有一位教师体现)
2、应该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学生在“情”乐融融中主动探究,互相交流,个性张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乐学,愿学,学有所“获”,学有所“德”!(张巧珍、王东云这方面体现的很好)
3、目标的制定和和教学设计要相辅相成,做到“高效”。(乔晓萍、陈静、王建红这方面体现很好)
4、“情意浓浓”,教师充满激情,引导朗读,教师评价;学生充满热情,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王东云、陈静、张巧珍有所体现)
5、这样的诗歌,应该是“书声琅琅”(王建红这方面做得不错)
通过以上五方面评审小组认为王冬云、张巧珍、陈静教学设计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评选组意见
一、认识 由于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特点的不同,同一课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院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
同课异构,精彩就精彩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构思,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教学个性等方面。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同课异构的真谛。
二、小结
四年级教师在设计《触摸春天》一课时,都能抓住让学生“品读感悟”来大做文章,杨慧琴、张敏两位老师都要求学生在书上做批注,这是很有效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曾林梅老师在重点句子含义体会上体现了“浓墨重彩”,赵丽琴老师紧扣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董聪静老师采用变序法,先直奔中心句,再返回课文中去细细体会。李利华老师的填空设计院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此练习出现的时机设计合理,让人明显感觉“不只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高瑞红老师的设计院流程给人“贴切自然”之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不过,曾老师的设计院要考虑课堂时间是否充裕;赵老师的设计要注意“一问一答”式时不要“冷场”;张老师的“交流批注”设计院考虑学生实际操作的积极进取性的激发;董老师的设计院,前提是学生对中心句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