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读《学记》思课改

读《学记》思课改



第一篇:读《学记》思课改

读《学记》思课改

青浦一中 沈玉莲

《学记》开篇处即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充分论述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性。但是,身为一名教师,从教数年来,也一直在思考,究竟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应试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一个徘徊、迷惘的我,似乎尤其要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洋思归来,践行课改,重修理论,似曾相识——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兵”教“兵”等等——不就是《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吗?人们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呢?其实今人的很多主张,我们的睿智的先人们早就提出过了。于是,我终于忍不住又翻开“冷落”已久的“故纸堆”,重温经典,也重温经典的教育思想,拂拭心灵的细尘,重新审视我的教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说的真好,学生要学知识、学能力,更要提高思维的品质、为人处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坚韧之志,有博爱之心——这才是我们要的“好学生”,也是真正的合格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学校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学习之,践行之;精学之,博采之。生活丰富多彩,兴趣爱好广泛,才是健康、聪敏、有修养的学生。我们不该再紧紧拘囿学生于课堂,是该把课余的时间还给学生。我们更要学会指导好学生安排课余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那么,在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有质量地进行课堂教学?这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意思是: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现在教师本身的教学压力大,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其可能地多塞点知识给学生,而结果往往是贪多嚼不烂,学生厌学;老师也是吃力不讨好。如此僵化、机械、教条的教学,不仅是作为教师的悲哀,更是对武术莘莘学子的摧残。

换言之,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明白。教师要注重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要督促勉励学生,但又不能强制压抑他们;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可以提供现成答案给学生,他们才能独立思考,使其智能得到发展。

这不就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吗?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变成教学中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成长中的“促进者”,生活指导上的“辅导员”,心理疏导的“保健医生”,学生个性发展的“挖掘者”。甚至连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也已经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要看学生身上留下了什么;不再追求教师的表演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的印象,而要追求是否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所产生的深刻体验;不是让教师用手中的绳索把充满灵气的孩子驯服成温顺老实、循规蹈矩的老黄牛,而是要教师用心去牵引出学生个性更丰富的一面,实现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但反思实际教学,课堂提问往往呈“三多三少”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得多,成绩中下的学生回答得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过程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而《学记》中的“和易以思”说的则是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两千年前的先人学者已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点亮了一盏智慧明灯,告诉我们只“牵”不“导”,不是好的教学,教师得用“心”去为学生导航,“牵”要达到给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才是教学中所需要的。

这又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的课改,想到了自己在课改中摸索、实践的坎坷崎岖和收获的点点滴滴。

一.充分相信学生——这是我这段时间探索课改中最大的感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关键是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在上《黄生借书说》一文时,让学生经过自学和小组讨论后,归纳本文中所涉及的“对比”,在交流展示中,学生回答得非常全面,除了个别措辞的改进,根本不需要老师补充什么。而这次开课中,学生的表现再次向我、向我们的老师证明了他们的能力。目标的制定方向都比较正确,交流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词句的品味,都切中要害。像小李这个小姑娘,她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只能算是中上水平,但是在这堂课上,她大方地上台,阐述本文中作者传达出的对马来的雨的

第二篇:课改漫思

课改漫思

吴 强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赞同,课改也在经验和模式上逐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同时,作为一项崭新的探索,在课改中,也有一些倾向和行为值得讨论。

多一点传统,少一点“新潮”。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新理念新探索堪称风起云涌,蔚为壮观。对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的解构屡见不鲜,对新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涌现出了很多见解。不过,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抛弃固不可少,但是对古代传统教育模式和建国以来教育工作中精华部分的研究和承继同样非常重要。课改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创新,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植根于已有的教育土壤之中。现在有一种倾向是把传统教育一棒子打死,是不可取的,而为了体现出新的思想,把本来证明为很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包装一新,或者弃之一隅,试图另起炉灶,都是要不得的。我们只有从传统教育中去充分吸取养分,结合当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充分吸收国外现代教育理论,才可以让课改取得实际的收效。

多一点反思,少一点吹捧。教育之道,重在不断在反思中前行。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教师们在成功和失败的交替中反复磨砺,对新课程中到目前所提出的思想、见解、模式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分析,不可以一看是新课程,便马上趋之如骛,要有冷静的心态,清醒的头脑,尖锐的目光来反观,少一些赞歌,多一些质疑。新课程本身是一种实验,由于其贴近现实教育的需求,和超前而又踏实的理念,可以说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里程碑,所以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积极实践是必然的现象,但惟其如此,更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中去丰富、发展和完善,因此,不能因为新课程是热门,就一味地追捧,甚至是迷信,以至于达到“新课程是个筐,什么都朝里面装”。缺少反思的行为不是理性的行为,反思不足的教育不会是理想的教育,在课改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推出的今天,多一点反思是犹为重要的。

多一点朴实,少一点虚饰。新名词层出不穷,仿佛不用新名词不足以显出课改的精神,在目前的论文创作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于是乎,一连串的新词串构在一起,在显出“理论深度”的同时,很容易使人如坠云雾之中摸不着头脑。其实,试看一下古往今来的教育著作,哪一个不是风格平易,言简而意远?远至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近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著作、言论,再近,翻一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动人心弦的、发人深省的不都是那些娓娓道来,简易平实的语句吗?而教育的思想正在这种白开水似的语言中氤氲出平淡却踏实悠远的意境。这不正是我们的文风中需要注入的元素吗?

多一点厚重,少一点浮躁。不少老师都谈到,现代社会功利而躁动的,这种浮躁自然也会反应在教育教学上。很多老师都在进行着可贵的探索,让功利的云远离孩子纯洁的心灵,但是教育不是桃花源,教师也不是陶渊明,完全不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育教学的成果总结过程中,也会出现为总结而总结的现象,即观点和成果不是“干”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或是“想”出来的,甚至是“凑”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浅尝辄止,而要有意识地进行深度的提炼,用一个个厚重的成果来驱使着课改之船的前行。

“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基础教育的讲台上,我们或许也能够为推动中国教育明天的更好

发展作出一份自己独特的努力,如此,每一点的辛苦不正是化为令人心醉的教育甘泉吗?

第三篇:课改周记

第五周课改周记

关于《次北固山下》这篇文章的教学反思

通过我们七年级语文组的集体备课,《次北固山下》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通过教学《次北固山下》一课,我结合课标以及学校课改指示精神,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3、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生动起来,使学生释放自己、锻炼自我。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应该坚决实施贯彻课改并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黄彬彬

第四篇:作 文 课 写 改 评 读 的 构 思

作 文 写 改 评 读 的 构 思

内容提要加强写作的指导,注意修改和点评,朗读优秀范文,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写作 指导 评改朗读

作文在高考中赋分60分,可见其份量之重。平时的训练怎样才有效果?笔者以为:作文课要力求创新,讲求艺术,感悟时代,贴近生活。同时,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论写还是改评读必须由学生来完成,教师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一、写由两个环节构成1.拟定写作的话题

话题的材料要靠近生活,思维角度多元化,反映正确的道德趋向,力求达到文道合一。

(1)话题来源于课本、读本、媒体、生活等。话题拟定由教师或学生完成。

(2)话题训练的方向和目的要鲜明和明确。如“成长的痛”一题给了如下材料:自然法则是残酷的,然而生命呈给自然的是最灿烂最顽强的一面。蝉蛹经历漫漫黑暗才有短暂的鸣叫;蛇经历一次次的蜕皮才能逐渐长大;丑小鸭躲避多少灾难才变成自由飞翔的天鹅;蚕的作茧自缚;虫蛹化蝶等。然而我们呢,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叹命运不济、生活过苦、束缚太多、校规过严,让我们透不过气。叛逆中有过苦有过痛。那么,你曾经遇

到过怎样的痛呢?这痛对你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呢?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呢?此次主要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面对人生,学会感谢生活,铸造坚韧的品格。

2.写作分教师指导和学生写作

教师指导:强调布局谋篇,讲求卷面效果,追求点(标点)范、字美、词准、句畅、体明、意新整篇的艺术美,熟练掌握某一种文体。

学生写作:(1)开设阅读鉴赏课──说三道四,培养学生表达和认知能力,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开设读书活动课,开阔学生视野,净化学生心灵。一周至少一节,进行自由读书,自由畅谈。书的来源有《读本》、班级订阅的《读者》和语文报、老师和学生手中的书籍杂志、历年高考满分作文选等。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篇文章在课堂上朗读,以求共赏。

(2)依托阅读进行随笔训练,并要互相交流。有的进行点评,写读书随感,设计“说三道四”读书栏目。如在读《阿Q正传》一文,学生喊出了“我要给阿Q一个出路!”有的写了《阿Q的未来》、《阿Q新传》、《阿Q之死》等。

(3)即兴写作。身边的人事物,如窗台上的一盆文竹,学生可写《我的朋友》;身后的石英钟,学生可写《献给勤奋者的歌》、《感动的时刻》;就《孟子》一文可写《不为与不能》等,这些都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演讲辩论融进写作。如从《项链》中提炼出一个辩题:(正方)玛蒂尔德的命运是可以同情的;(反方)玛蒂尔德的命运是自作自受。在辩论中,正方紧紧抓住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反方挖掘玛蒂尔德苦难的根源在于社会,而不是她个人的原因,同时她还的行为足

以说明她的善良和责任。在辩论中各抒己见,思想的碰撞激起书生意气,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5)随堂10分钟练笔。如写一个事物,或一次细节观察,或采撷生活的点点滴滴,或记录心灵的一段感悟。有学生写到:站在我身后的朋友,你忠实地记录着我的生命。你冷峻的面容,永恒的步调,告诉我:逝者如斯夫。警示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的朋友,我将珍惜时间,珍爱生命,与你前行!

(6)挖掘教材,展开写作,培养学生模仿和想象的能力。古典诗词拟写成优美而短小的散文或自由散文诗;对作品进行富有想象的扩写,如《警察与赞美诗》可模仿欧亨利的手法写苏比第七次做恶;当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让想象在创造中飞翔。

(7)最主要的是限时限量求效求质的写作训练。并要分阶段地有层次地写作,比如不同文体练习;不同题材练习;不同类型练习(命题式、材料式、话题式、综合式)。

二、改评:修改和点评

1.修改:分组设主编,主编负责监督、总评、选优。搜集好题和美文,集思广益,提高本组的写作水平;并督促和指导没有完成的同学及时完成。本组作文要装订,而且主编要在本组作文前一页纸,上面进行三方面内容的概括── 一方面是本次话题的分析;一方面是优秀作文点和面的评论;一方面是此次作文的不足。

修改方式:互批──总批(主编)──自改──师查。修改就是让我们的习作经得起推敲和考验,让我们的习作成为精品。

2.点评:开设说长道短活动。在读优秀习作时,大家点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思想在这里交汇和碰撞,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展示口才的机会。

当然教师要指导改评和印发修改范文,以及明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渗透作文赏析的一些理念,这很必要。

三、朗读,让范文声情并茂,此时有声胜无声

在修改之后,美文加上富有感情的朗读,会让心灵得到震撼和感染,所读文章也必将在我们内心打上深深的烙印。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女同学读自己的习作《献给母亲的爱》一文时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读着,读后同学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者想要的情境吗?

朗读后,学生进行“说长道短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恰当地富有激情地点评,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我一般会将当堂点评内容加以整理送给学生,这是我和学生情感沟通的好方式。他们也喜欢我给他们的习作进行评论,有时我的点评会成为学生“私下里”的名言,如我曾说的“那一刻已不重要,此刻很重要。”

另外教师整理范文,订装成册,学生优秀作文选集或学生作文改评集。以上的训练若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应试也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篇:思品课改总结

思想品德课课改总结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1、明确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客体。实现了教学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把老师作为导演,把学生作为演员,共同演泽的一部戏,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精彩的。

2、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也在变化。主要的改变有以下几方面:

(1)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容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变传统教学的教师授课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书本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为现在的更广泛的学习来源和多渠道的知识信息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习和知识来源更具有无限扩展性。

(3)变传统教学的问题只有唯一答案、学生的任务是再现和模仿为现在的学习以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去搜集信息探索“丰富多彩的答案”。

(4)变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观点“毋庸置疑”为现在的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的权利”和“争议的自由”。

(5)变传统的个体课堂学习为合作的廷展学习。现代的学生不应只是呆在教室中听老师来讲课,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堂内外的结合,才能使教学有更丰富的内涵。

(6)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为创新的探究性学习。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探究创新。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A、存在问题:

1、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有待进一步加强。

2、对教学信息的收集及处理的能了有待进一步提高。

3、课改的步子还应该大一点

B、今后努力方向: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总结,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因为,九年级面临的是学生参加中考,所以,除了钻研教材以外,还注重做好中考研究。在学期之初认真对三年来的中考试题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把握教学和考试的重点,热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对中考的研究和中考信息的把握 多年的教学经验,无一不能说明加强中考研究的重要性。也有利地说明了把握中考信息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和中考复习中,我不断总结三年来的中考题,认

真研究中考说明。从而把握中考的热点和复习的重点。极大地改善了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多渠道获取中考信息,加强对学生的中考模拟训练,使学生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解题的灵活性。

3、学习“杜郎口”,改善课堂教学。抓好目标引导

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灵魂,结合学校实际,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每节课必须让学生目标明确具体。因而在每节课前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仔细确定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去学习。

(2)以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独立阅读完成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开展小组讨论交流,互帮互学。教师主要只是给学生指导和给问题学生适当的引导。

(3)当堂测评,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4、狠抓优秀生的培养

九年级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能为上级学校培养多少合格的新生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所以在各科的教学中都以目标调控狠抓优生的培养。加强对优生的挖掘、培养和辅导。力争把想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都能培养升入高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7/116735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