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归心灵,做幸福的麦田守望者
回归心灵,做幸福的麦田守望者
教育学1班 41115029高梦心
近来,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则做法,将中国青少儿教育再次推至风口浪尖,这一争议皆因一条绿领巾而起。该小学为部分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佩戴。该校称是为这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以激励孩子们发奋努力,早日带上红领巾。但家长并不认可,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此后,媒体也一边倒地否定 了该校的做法。媒体这种单边的放大评论是否合理?家长的不赞同、社会的不理解是否正确?老师的行为又是否科学?
首先,我们先说媒体,作为媒体,其影响力不可忽略,所以在对某事件的评论需更加谨慎,而不是一边倒地给予否定!西安某小学的这一行为真的会给所有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吗?这先得看看人群的个性分布特征,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人群中每个人的特征都存在差异,这也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因。因此,某一事件对不同特征的人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该事件的作用也同样如此!该事件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学生采取一刀切,而并不能完全否定其方法给不同个体的不同作用。不可否定的是,这种方法对某些需要负面激将心理的个体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否则,为何要把教师分成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或初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这一分类难道与红绿领巾性质不同?看看现在的教师,足以看出名师工程的正反两方面作用,而非单一作用!当然,目前的名师工程与“红绿领巾一样,或许是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同样,在我国社会包括官员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明显的等级制现象。试问媒体,产生红绿领巾这一现象的根源在哪里?若根源不是西安某小学,那么媒体的指向就不应该只停留于该校。
其次,家长的做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即使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他们也会站出来保护孩子,更何况这件事已经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以及家长的颜面。其实自尊颜面都无所谓,而就怕这样的做法会适得其反,不但没达到鼓励的效果,反而使孩子愈发颓废、愈发消极。孔子曾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教无类”,提倡的也是平等受教,既然古人都这样说了,那今人何不借鉴而行?而这就涉及到老师的教育问题。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老师的做法。这场红绿领巾**之战,本身就是教育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反映之一,是极端不平等社会在一个学校冰山一角的表现,用戴红绿领巾对学生分类,仅仅取消戴绿领巾就解决问题了吗?现在教育的问题更多不是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更多应该关注教育体制本身。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虽然说法片面,可也反映了一定的道理。在教育问题上,不但要注重管得好,更要注重如何管,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慢慢摸索、积累经验。
一、教师知识水平
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在知识层次上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但如何高效教学还是值得教师去探究的,在当代社会更看重的是你这个教师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等综合修养。
二、现代德育问题
自从孟子首次提出教育,教师的目标就不仅仅是教书,更多的还要培育人;自从教育强调不能体罚,要以鼓励教育为主开始,学生承受批评的能力也逐渐减弱,自杀事件也频繁出现。道德教育也逐步成为评价教师教育的因素之一,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当今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又一新要求。
(1)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当今,逻辑化、系统化的教科书成为德育的主要中介,学科化的课堂教学成为德育的主要途径,强制的道德灌输成为德育的主要方法。德育本身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德育课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一门课,德育教师成为学生指责最多的教师也就是自然的了。此外,职能化的师生关系也阻碍了德育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受尊重的权利。比如:2011年10月31日上午8点左右,在慈溪市太阳希望小学里,三个男生因不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要求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让两个女生站着“监督”。
所以,我们在强调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也应重视德育回归生活。以生活为起点,在生活中进行,逐步引导人过有道德的生活,从师生关系到校园氛围,都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2)教师自身的道德教育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注意自身的建设,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德育的最佳诠释。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培育人,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交给学生如何生存与做人的本领。除了教师要构建自我的德育信仰和反思以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抛弃相构型(职能化)的师生关系转向建立意义关联型的师生关系,把实质的权威与心理上的权威统一起来,把理解和微笑献给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没准你会从学生的身上获得意想不到的东西。记住: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问题;没有问题行为学生,只有不会处理行为问题的老师。
三、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一般为:教育平等,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差异的限制,在法律上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强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拥有、感受到机会均等。众所周知,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人生态度,所以,公平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点也是终点。以下是两点做法:第一,教师不能以家庭背景区别对待学生;第二,教师不能以学习成绩区分学生(红绿领巾)。应该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注重因材施教。
与教育公平相关的另一问题就是择校问题,这不仅与学生、家长密切相关,也与我们息息相关。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数量公平还没有完全实现(尚未完全普及义务教育),而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平等(质量公平)也同时为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所需求。所以,当人们面临选择学校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十分看重大城市。而当我们四年毕业后,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四、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热诚和期望感动了少女雕像,她竟然变成了真人与他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教授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
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1~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见,教师的期望效应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既然如此,教师对学生抱有怎样的期望才具有最大的激励作用呢?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期望目标也应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即教师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激励学生“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只有合理的期望,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推动其行为。此外,教师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的发展,即在对学生设置期望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变化。
总而言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期望效应”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充分发展的平台,给学生更多的欣赏与喝彩,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我们这一代人总说我们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验失(实验失败)品,或许真的如此,但谁又能改变呢?是教育部部长、胡锦涛总书记?还是我们自己?既然无力改变,那就不要抱怨,学着去适应,但这种适应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需要我们强大自己的内心、充实自己的头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求变,不断创新。就像我们的专业,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小学教育方向),我们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莫把教师当副业,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
“红绿领巾”现象仅是众多教育问题之一,但它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即将成为老师的学生的思考。在教育问题上,无论是来自校方还是家长,都要认真思考、琢磨,共同寻找一些好的方法、渠道,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交流,共同改进教育方法,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一定会对建立良性的教育模式有所帮助。
总而言之,我们接下来的时间里与教育事业不可分离,只要我们能够坚信,生命会有所获得;只要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不是神马都是浮云;只要你付出自己的努力,最后你的努力将会改变你的生命,你的人生也因为你的努力,将会与众不同。请记住:回归心灵,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做幸福的麦田守望者。
参考文献:
李菲.学校德育的意义关怀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张彩云.学生行为问题与教育方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第二篇:麦田守望者
麦田守望者
爱情宛如麦田,恋人之于麦田,不过一粒麦芒而已。
——题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麦田。我们耐住寂寞,甘愿做一个麦田守望
者。精心呵护着每一粒麦芒,等着,盼着,只为那收获时的喜悦。
我的麦田,我会时时刻刻守护者她。爱情的诱惑,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
上真的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但是,看惯了风花雪夜,偶尔一粒麦芒的刺痛,让我再也不敢踏入麦田半步。
曾经,我为了麦田而放弃了一粒麦芒;现如今,我却为了一粒麦芒而毁了整片麦田。不管怎样,我多多少少也有过收获的感动。
别人都说,大学是爱情的天堂。在我看来,情人就像学校餐厅的饭菜,虽说
难吃,但去晚了还是会被抢光的。同样的天空,同样的校园,同样一日三餐„„别人却可以活得那么的潇洒。都大三了,我依旧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大学生活里的爱情拼图。回想起来,三年来,我唯一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
曾经,我以为“大话西游”是一部喜剧。最后才发现,原来它是一部爱情悲
剧。拼命找到一直想在一起的那个她,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已爱上身边的另一个她。看吧,即便是“齐天大圣”转世的至尊宝也逃不了爱情的魔咒。因为至尊宝不明白,爱情,本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情,而他却当真了。悲剧,在所难免!
其实,世界真的很美丽,只是我们走的太过匆忙。微笑,只不过是一个表情,却又好多人把它与幸福挂钩。结果就是,沿途的风景还没来得及欣赏就已经错过了。等回过神来,早已物是人非。
爱情的世界里,最悲哀的事情不是我爱你却爱着他,而是当我说我爱你的时
候,你却说你爱过我„„有些事情,我们宁愿做错了后悔,也不要等到最后后悔错过了。殊不知,红颜虽美,终抵不过逝水流年。
麦芒落了,麦田空了,麦田守望者也一下子老去了。经历了这么多,麦田守
望者也应该明白,有些东西,一旦错过了,也就永远失去了„„
08级热能三班
刘辉
第三篇:麦田守望者
我静静的守护着你,请不要说我木讷不懂与你玩耍,因为我想替你分担更多的忧愁,你是我一生的全部.当有一天,你开始迷恋风的灵动,开始沉醉与天空的广袤和大地的厚博,渺小的我不再能托起你翱翔的眼睛,再见吧亲爱的麦田,用我身躯幻化出一双翅膀,用我全部的思念扇出能让你起航奔向幸福的动力.我依然守望着,守望着冬去春来,会有新的种子萌芽,共度生命中的轮回
第四篇:麦田守望者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做于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一类小说的创作
小说在美国热销后,愤怒的家长专门对小说里的粗口进行了统计:全书共有237个“Goddamn”(该死)、58个“bastard”(混账)、31个“Chrissake”和6个“fuck”(他妈的)。1970年代,有数名美国高中教师因在课堂上教授《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被迫辞职。一些大学图书馆还把这本书列为禁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的文学价值,社会文化地位开始凸显,所以现在,这本书已经被广泛的认可了。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a 1951 novel by J.D.Salinger.Originally published for adults, it has since become popular with adolescent readers for its themes of teenage angst and alienation.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lmost all of 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s.Around 250,000 copies are sold each year with total sales of more than 65 million books.The novel's protagonist Holden Caulfield has become an icon for teenage rebellion.The novel was included on Time's 2005 list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written since 1923, and it was named by Modern Library and its readers as one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In 2003, it was listed at number 15 on the BBC's survey The Big Read.The novel also deals with complex issues of identity, belonging, connection, and alienation.
第五篇:麦田守望者
—与镇中风雨同行
高二(2)班 李 宁
幸福隔着玻璃,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
麦田守望者
没有人会懂,这一句淡雅却蕴含着无限忧郁与无奈的歌词,总能颤动我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幸福有多远。难道我的指尖与它真的是无止境的平行线,隔着时间与空间,永远是无解的交集么? 花开无声
夜色拉开帷幕,丝丝墨一般的寒气侵入膝头,冷冷清清,酸酸涩涩,如疲惫的双眼那忽明忽暗的星点,聚集在有着皎洁光辉的月亮妈妈身旁。夜,好寒!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蜷缩在床角,细数着早已冰凉的书本,我告诉自己:要坚持,成功永远属于不放弃的人,梦想之花总会绽放!
终于,金秋八月,我迈入了梦寐以求的高中-----镇原中学!
秋叶舞曲
雪白的粉笔随着老师苍劲的肩膀一跌一扬,摩擦着黑板,发出优美的曲调。敬爱的老师一个潇洒转身,一朵朵盛开在夜色中的白梅上了黑板,星星点点的粉笔灰在空中弥漫,晨曦透过玻璃,轻扬飘然在老师的发丝上,霎时,穿越空间,漂浮在秋意浓浓的校园中,就像秋叶在寒风中打着旋,踏着强劲的舞曲,整个天地顿时温暖起来,不单单是因为阳光,更多的是------风雨同行 你也许会感叹他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留痕迹。而我却跋山涉水,在历史里淘沙炼金,寻找它的真谛……
两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有辛酸,有甜美,有风雨,也有晴空,无论命运给予它怎样的考验与挑战,她都能泰然自若的面对,她坚强,美丽,她就像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播下我们沉甸甸的理想,与我们一同期待满园稻花香!
幸福在哪?幸福有多远?
幸福不在天上,不在遥远的神话里。幸福不是雪山上的一株梅,不是深海里的一片珊瑚,更不是雄峻山壁下的一棵孤草。幸福,它不在天涯,在眼前,在镇中,在生命的一瞬间,它是田里沉甸甸的麦穗,我要做个麦田守护者,好好保护这片盛开梦想之花的土地——镇中!
评语:
本篇征文主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词优美。描写含蓄、形象、准确、情意真切,有催人奋进之感。二是立意深刻。始终以自我体验喂轴心,“花开无声”和“秋叶舞曲”抒发了师生浓浓的“风雨同行”之情。全文情景交融。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达到了“形散而神聚”的境界,值得一读。
(指导教师:薛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