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当“师”
学生当“师”
小的时候理想就是做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向学生传授从师长学来的“满腹经纶”,想象着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眼神和专心致致的学习神态,更坚定了做教师的信念。心想事成,十几年后我如愿的当了一名教师。登上讲台后,自己认真准备每一节课,总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一下子讲授给学生,但事与愿违,当了几十年教师,自己刚登讲台时的激情被一点点消耗着,看着学生浪费我的心血,认为自己选错了职业,也为这一代学生担忧和惋惜,自己也曾暗暗的反思: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自己所教的学科不受重视?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开学后,学校掀起了课改的浪潮,教师自研、互研开展的有声有色,自己也在摸索着、实践着课改的理念,试着把课堂还合学生:试着与学生平起平,试着不再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试着让学生间多一些讨论,试着师生间多一些对话,放下自己严肃的面孔。慢慢的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学的学生少了,主动参与学习的多了,我心中的顾虑也逐步打消了,对课改更加投入了。
有一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又登上了讲台,“老师好!”的声音刚落,“老师,赵彗莹要讲课,她已经准备好了”,一名学生在下面高声地说,当时我一愣,心想:学生又在耍花样。同时用怀疑的眼神看着赵彗莹,她充满自信的点点头,看到她自信的神情,我马上说到:下面请“赵老师”给我们讲课,班级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赵彗莹大步登上讲台,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紧张的表情,但故做沉稳的神态,让人感到这名老师的幼稚,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往往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手高高地举着总也不放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学生没有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在桌堂中摆弄手中的东西,被“赵老师”发现了,我想她一定会把这名学生交到我这或出出这名学生的洋相,果然,这名学生被点名站了起来,一脸的不知所措,“赵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没有听讲当然回答不上,该出洋相了,我心里暗想,谁知“赵老师”却说: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他,争取下次回答的完美。这名同学惭愧的坐下了,我观察这名学生,他后一段很认真,并且积极讨论、回答问题,下面的学生也没有搞小动作的了。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晔......”。下课后不少学生毛遂自荐,要当“老师”。
回到办公室,我想了很长时间,学生当“师”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挣脱固有模式的束缚,虽然学生讲的课还有很多漏洞,但毕竟学生敢想敢做,不再是一个乖乖的“小绵羊”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让他们干自己想干的事,教师不要再强加给他们无意义的形式,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发现。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要把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他们的转变让我真正明白了课改的意义,学生是指引我教学的“老师”。
一次课堂上偶然的事件,让人感触颇深,是课程改革触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开了胆,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表现自己。教师也在新的理念指引下,敢于放手,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发挥的空间。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学生的行为,但它代表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声。教学模式因知识而变,因学生而变,只有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课改理念。
第二篇:当师应做学问人
黄花镇大兴小学教师政治学习资料第十八周2011年下学期
当师应做学问人
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只要有主动做学问的意识,并凭借持续的努力,就能培养学问品质,成就学术底蕴。今天,教师的成长氛围无疑更为宽松、优裕。然而,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是,尽管有了成长政策作为激励,许多教师依然缺乏成长的意愿,缺少做一个学问人的自觉。
教师应该有做学问的意愿,应当有做学问人的自觉。
做一个学问人,教师才能拥有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相匹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进而有效实现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目标。倾心做学问,我们才能获得永不衰竭的动力保障,以丰厚积累,深化内功,成就大写的教育人生。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积极追问的精神,只知道年复一年地“兜售”课本上的知识,那么,他(她)就必然遭遇思路滞涩的尴尬,有时还会饱受类似身心被掏空的困扰。而有了学问的支撑,就能改变教学上的目光短浅,突破科研上的无能为力,游刃有余地传道授业,举重若轻地指导学生,饶有趣味地品味教育,豪情满怀地享受人生。至少,不会将教育偏于考试一隅,不会让分数钳制生命。
做学问并不难为,更不邈远,说到底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关键是要想为,并且能够脚踏实地。有了对学问的瞩望,才能积极获取,诗意建构。有了教与学的相生相长,才能将平常发展为卓越,将平淡演化为美妙,将平庸升格为非凡。从本原的意义上来说,教是职业的要求,学是成长的基柱,问是发展的动力。作为教师,必然要在教中疑,在疑中思,在思中辨,在辨中学,在学中进。而质疑困惑,分析厘清,去粗存精,廓清迷茫,寻求策略,发展智慧,其实就是做学问的过程。
做一个学问人自然需要多读善思。但多读并不是读死书,善思也不是凭空臆测。教师要真正学会读书、阅人,真诚进行审视、反思,做教育生活的研究者;要敢将目光放远,善将思路放宽,肯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收获经验,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审视中获得教益;要多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需求,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点点滴滴的关怀中,享受教育之爱的温暖。
教育尚“真”,做学问也要崇“实”,能不拘一格。教师要经常和同行交流切磋,探寻教育方法,探究人生要义;要常取他山之石,善采众家之长,做到不虚饰造作,不 1
黄花镇大兴小学教师政治学习资料第十八周2011年下学期 沽名钓誉,不阳奉阴违,更不画地为牢,以摆脱狭隘,跨越偏见,丰富学养,厚实才智,达成机敏;要乐于在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拥抱中相互砥砺,学会将姿态放低,做到坚守而不偏执、谦卑而不猥琐,能在细节处显学者才俊,在举止间呈儒者优雅,在言谈时展智者神采。
当然,做一个学问人,还要有淡泊的心境和纯粹的性情。教师要摒除杂念,不耽于功名,不计于物利,在“有欲”而“无私”中达到目极八荒、心无俗物的自由境界;要简化生命需要,将教育还原为仁爱,将教学演绎为滋养,将生活升华为润泽,让生命因简单而纯粹,让人生因纯粹而快乐。
业精于勤,学成于思,做一个学问人,应当孜孜不倦,能够管中窥豹。只要以学识丰富智慧,以智慧启迪思想,以思想激励人生,即使身为普通教师,我们也能逐渐走到学问的深处,并凭借不断丰厚的学养,提升人生境界,陶冶生命情操,最终实现学问人生和教育人生的完美契合。
第三篇:我要当一名好老师范文
我要当一名好老师
梁岔镇中心小学石苏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要当一名好 》。我要当一名好老师,这是发自内心的言语。
有人说,儿童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实际上,儿童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
作为一名教师我清醒的知道,三尺讲台就是我展示风采的人生舞台,面对着一个个纯洁的心灵,我常常告诫自己,对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对工作要有信心、恒心。这些年来,我正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在教育事业这片热土上,用自己赤诚的心、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无私的行动,执著的追求着!我挚爱着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工作上,我都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踏实中奋进,在奋进中创新!
我做事有一股坚持不懈的韧劲,对教学的全情投入和严谨的态度是我工作的写照。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应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条理清晰的传授知识,有效的进行技能训练,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努力,我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备课从模仿到创造,从抄写到有了自己的思考;教学从刚开始只考虑到教法到逐渐研究学法,孜孜不倦的学习,埋头苦干的工作,终于使我的业务能力有了提高。
也许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太平凡,太清贫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身边有数不尽的教师们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之人!也有人为教师做了诗意的描绘:说学生是花朵,教师是陪衬的绿叶,如果学生需要光明,教师一定是燃烧自己的蜡烛。这样的例子也大有所在,远起,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献身教育、鞠躬尽瘁。还有“大山深处孤身支教,倾颓教室独点明灯”的徐本禹,他,为了自己的那份承诺,毕业后毅然放弃读研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去了遥远而贫穷的贵州。谭千秋,一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汶川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承受住了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一名教师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普通岗位就是一份责任,每一名学生都是教师的全部。我认识到:一个好老师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误人子弟而羞愧。
今天,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爱我的学生,会像母亲一样无私和不求索取;我爱我的学生,会像手足一样把心和他们贴得更近;我爱我的学生,会像朋友一样与他们风雨同舟;我爱我的学生,会不溺爱不袒护,在他们跌倒时,鼓励他们勇敢的站起来!我相信“人民教师”这光荣而神圣的称谓,它总能让我拥有无穷的力量!
我坚信,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努力,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第四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 7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 7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3 / 7
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
/ 7
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 7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6 / 7
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 7
第五篇:我和学生当导游
我和学生当导游
【摘要】笔者在进行牛津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技能部分,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从课堂的教学导入,到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的训练,无不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关键词】初中英语 Integrated skills教学 兴趣
笔者在教学了七年级下Unit3 Reading后,放下Grammar,先进行Integrated skills的教学,并且增加实践环节――“我和学生们当导游”,打造了富有学生为主体、注重发展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构建了乐学、会学的课堂氛围。
一、特殊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穿了身运动服,戴上了旅游帽,拿起了一面小彩旗,斜挎个包,活脱脱一个导游,站在了大家的面前,我没开口,同学们目光齐刷刷洒向了我,个个惊诧地瞪大了眼睛,好像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似的。于是,我神秘地说,Today,I will show you around the Palace Museum in Sunshine Town....毋庸置疑,学生们被教师的特殊的穿戴和简短的导入,带进了“神秘”的英语课堂,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二、借助于图片,情境教学
在学生们透漏出怀疑之色时,多媒体被打开,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奉先殿、皇极殿等精美的图片一一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我仍然以导游的身份和口气用英语娓娓道来,故宫也叫紫禁城,位于北京的市中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代建筑群,房屋9000多间,占地72万平方米。故宫分为两部分,南为处理朝政的地方,北为生活场所,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接下来,介绍故宫的几大宫殿。
用一张故宫的平面图,介绍最重要的宫殿,以问题There are a lot of palaces.Do you know them?引导学生回答Baohe Palace、Taihe Palace、Zhonghe Palace、Fengxian Palace、Huangji Palace...以问题What we can see there?引导学生跟着“导游”的踪迹参观浏览故宫博物院。
三、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当导游
在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介绍故宫后,展示一张关于故宫的海报,教师巧妙地话题一转,Some exchange students from UK is going to visit the Palace Museum.Can you be a guide to introduce the Palace Museum to them? So they can know a lot about it.在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之时,给学生一段文字材料,告诉他们要想当好导游,自己先熟悉故宫的概况。于是,学生们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起来,多数学生还做了笔记,将The name of the palace和What to see /do there 一一对应。
5分钟之后,学生们显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信心百倍,摩拳擦掌,几位学生先后煞有介事地当起了“导游”:Welcome to Sunshine town.Today I will show you around the Palace Museum.It is a wonderful place to visit.First,let’s go the Baohe Palace…
在学生们各尽其能,引领众多“游客”参观游览故宫博物院之后,我又设计一个任务:这些英国交换生,还想“参观电影博物院”(the Film Museum),这儿有一张电影博物院的海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博物院有两个馆,A和B,分别可以看到什么、做些什么,四人一组,口头交流,再次当个“导游”,带领“游客们”到电影博物院参观参观吧!话音未落,大部分学生为了介绍得有井有条,迅速拿起笔,发挥想象,奋笔疾书,形成文字稿。有的同学之间开始讨论、交流。之后,一双双手举满了教室,有的干脆不经老师同意,就站了起来,争先恐后,当起了“小导游”。
四、教学感悟
总起来说本节课有二大亮点:
亮点
一、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本课时,本应教学Grammar,可是,考虑到教材的知识之间的连贯性,Welcome to the unit中,提到英国交换生来中国访问,并了解了几位交换生的兴趣爱好,Reading围绕着交换生的爱好,以Would you like to...?为主线,介绍了到阳光镇吃中餐、商场购物、听京剧等具体细节,在综合技能部分,在此基础上,引领交换生参观旅游......因此,几个部分浑然一体。如果学习语法,就找不到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因此,本节课,笔者进行了教材的整改,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亮点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注重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能力得到发挥和提高。从给出故宫的平面图,到介绍故宫的布局和设施,再到电影博物馆的海报的阅读、导游词的改写、导游介绍等,无不促使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创新思维等的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自我表现的愿望、创新思维等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升。
增加英语实践环节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任务,也是英语课程所要求的,更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英语教学,务必走出传统的灌输知识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营建合作、探究、体验等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模式,构建乐学、会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展示自己、放飞自己、再现生命和活力,从而实现学会到乐学、善学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雅楠.丰富活动形式,突出互动交际――初中英语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探索[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8).[2]章熙美.《牛津英语》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