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班主任的三重境界

班主任的三重境界



第一篇:班主任的三重境界

班主任的三重境界

文/李彦玲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我认为,班主任工作也如此。从一个涉世未深深爱教育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再到年轻有为的活力班主任,成长为一个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智慧型班主任,其实也在经历三重境界的转化与蜕变。

班主任第一重界:看学生是学生。初上讲台,当我们看到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眼睛时,我们不禁被那一汪汪秋水班的目光震撼。于是我们发誓要做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要爱学生甚至超过爱我们自己。我们觉得学生什么都好,偶尔的调皮,突然的不遵守纪律,一次的不完成作业,依然不会影响我们心中学生的可爱。我们会不厌其烦的引导、鼓励、教育,因为我们觉得孩子就是我们工作的一切。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才有不辞辛苦的转化。我们不相信世界上有教不好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值得尊重和呵护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中的生命。这时候,我们对学生是一种仰视和崇拜,这种感觉其实来自于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班主任第二重境界:看学生不是学生。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渐渐开始发现一些班级问题。我们渐渐感觉到,现实中的学生远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学生。他们不仅违纪律,而且不讲诚信。他们不仅不好好完成作业,还靠抄作业应付老师。他们会为自己的迟到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错误找各种辩护。让我们失望的是,他们身上沾染了成人的很多缺点,比如虚伪、欺骗甚至口腹蜜剑。他们还会背地里谈论我们,给我们起各种绰号,在网络上调侃我们,把我们形容的像奥特曼手下的小怪兽。(班主任

www.teniu.cc)更让我们寒心的是,他们无视我们的爱心,不分青红皂白地评论我们,丝毫没有客观公正性。这时候,我们开始想,如何引导他们?怎么教育他们?怎么能让他们遵守纪律?怎样能让他们好好完成作业?怎么能让他们理解我们不辞劳苦背后的苦口婆心?于是我们设计主题班会、我们找学生谈话、我们大量阅读班级管理的书籍?总之,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去教育、去引导。这时候的学生不是学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对象。

班主任第三重境界:看学生是学生。这是一种洞察学生后的反璞归真。班主任工作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不断的反省、思考、探索、研究之后,对学生、对教育、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任何事物包括人的发展都在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中行进的。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他们成长中的必修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济世之心来普渡学生,给予适时的引导和教育。我们会理性关照学生的一举一动,微笑接纳他们犯下的每个错误。然后我们轻轻点拨,小心引导,给学生适度、适时、有效的教育。这时候的学生就是学生。

不得不承认,我自己正处在第二重境界的探索和研究中,但我相信自己依然保留着第一重境界的爱,和对第三重境界的追求。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渐渐地意识到,班主任工作是应该充满思考和智慧的,需要不断修炼的。不仅要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修炼,还要修炼自己的业务能力,判断事务的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感知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和最智慧的引导。这些教育和引导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但不论怎样,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和努力的。希望自己在班主任的路上,有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篇:三重境界

三重境界—崇拜、模仿、领悟

如果有人说,“李嘉诚”这三个字与财富无关,这个人一定是李嘉诚自己。对其他人来说,“李嘉诚”不仅是财富的代名词,还是创造财富的代名词。李嘉诚让人羡慕、叹服、着迷,因为在时代的轮盘赌上,无数人输掉了生意、输掉了人生,李嘉诚却总能避过风险,把握机会。他演绎了一个贫寒少年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经典神话。他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实现了梦想。

无论是诚实腼腆的街头推销少年、勤奋守信的加工塑胶花企业主、“人弃我收”的地产大亨,还是弄潮新经济的资产交易者、乐善好施的华人首富、难得半日清闲的高龄老人,李嘉诚的经历和信念不是寻常人所能探视和把握的。

学习李嘉诚是一种诱惑:普通人、创业者、有成者„„无人能抵挡住这种诱惑。学习李嘉诚是一种挑战:崇拜、模仿、领悟„„无法超越的境界挑战着每一个学习者。崇拜——听其言,观其行

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学习李嘉诚,却只出了一个李嘉诚呢?这个世界上,日夜做梦想成为富翁的人不计其数。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他富有了;当别人理解了,他成功了。李嘉诚的远见、洞察力、技巧、捕捉机会的能力„„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商业哲学——甚至不是能学得来的。

一项调查显示,在香港年轻人心目中,李嘉诚是超级偶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无法与其比肩。

偶像是用来崇拜的。

选择崇拜,是选择了学习李嘉诚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崇拜型学习者的特点是,对他的发家史、奋斗史了如指掌,将他的警句名言紧记在胸,对他的行为方式顶礼膜拜。崇拜型学习者明白,知道李嘉诚怎么做容易,真正学到李嘉诚怎么做,能理解李嘉诚为什么这样做,那是难上加难。

模仿——知易行难

不可复制的李嘉诚,是可以模仿的。

起码,在刚刚进入塑胶行业时,他自己就是一个模仿者。很明显,他是一个成功的模仿者,年轻和善于思考使得他敢于尝试新事物,发现并生产塑胶花很快就让他在行业中树立了领袖地位,并为他积累了相当的财富。

李嘉诚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听起来简单得近乎空洞的理论,让学习者无所适从。

但对于那些模仿者,在缺乏更清晰的价值观描述下,无论是他的多元化战略还是低买高卖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误解为机会主义的财技游戏。他的程度和模式已经是非一般企业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他可以使用的平台不一样,模仿他的模式并不是有效的方法。

模仿型学习者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入手:

学习他对金钱的态度:自30岁起,李嘉诚就跳出了金钱的圈套,再也没有细数过自己的财富。他用钱的守则是:“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赚钱才有意义。”

学习他内心的骄傲:李嘉诚坦承,“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因为我把别人用来看电影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

学习他对成功的定义:“要清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好一点。有时候,好一点就行,像奥运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

学习他的时间观念:不论几点睡觉,他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他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一直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

领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简单的崇拜和模仿之后,领悟李嘉诚是学习李嘉诚的更高境界。

在李嘉诚的商业王国里,他几乎碰不到天花板,这是让所有人痴迷又费解的,李嘉诚对此轻描淡写的回答是: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么简单吗?领悟李嘉诚,还需要理解他的四个经商的理念。

一、要有明确的坐标

李嘉诚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有什么步骤,他心理都一清二楚。

他在买欧洲3G的时候就曾说过,“我有一个非常清楚的阶段,我很清楚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需要走几步棋。”

他在1979年收购和黄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国人流畅的哲学思维和西方管理科学两大范畴内,找出一些适合公司发展跟管理的坐标,然后再建立一套灵活的架构,确保今日的扩展不会变成明天的包袱。

二、要居安思危

李嘉诚说:做生意似划艇,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经营塑胶生意时,李嘉诚已投资地产,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就在70年代香港工业式微前,他结束塑胶生意。

三、船要快更要顶住风浪

在李嘉诚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两个字:“知止”。李嘉诚止学之精要:“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

2000年,在已经拿到德国3G牌照的情况下,李嘉诚突然宣布放弃。他的理由是要保持公司业务稳健发展。

他强调:“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他的原则是“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讲求的是于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所面对的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四、做到知己知彼

李嘉诚非常善于把握和判断时机,他不是很轻易下决心的人,一定要“掌握全面的资讯,要做到知己知彼”,李嘉诚做出重大决策时最强调的是事前准备,最看重的是数字。

李嘉诚对数字达到了热爱的程度。不仅其手机上每天都会收到全球各个市场的业务发展数据,他还热爱广泛阅读年报。而他从20岁起就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的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

崇拜、模仿、领悟,是阶段,也是过程,学习李嘉诚甚至不是一个目的,能在学习李嘉诚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也许是更有价值的收获。

第三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第四篇:人生三重境界(范文模版)

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纯净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不可否认,这也是智者哲人于嚣嚣尘世间顿悟而生的关于人生的思考,是对人生和世界思考和认识的“三种境界”。

由此想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晏殊《蝶恋花》、欧阳修《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首词中的三句话,将本来不相干的这三句名言连缀成“三重境界”之说,总结出人生的三种境界: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种历程)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种执着)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释然)

后人公认这三种境界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是走向成功的三种境界。

也有后人引之为爱情的“三大境界”

于此,我不由得又想起我一直所信奉、遵循并努力追求的“人生三大境界”。(虽然我的“三大境界”并无前人鉴许,也不一定有后人肯定,而只是我的一己之见。)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段名句,历来为人们所熟知。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但我更认为,这三句话,是孔子所阐述的“人生三大乐趣”,也就是“人生三大境界”:

一是要有广博的学识

二是要有广泛的交往

三是要有广阔的心胸

以广博的学识为底蕴,以广泛的交往为载体,以广阔的胸怀为依托,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人生,才是真正快乐的人生!

这样,三个方面就有了合理的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孔子的人生的精辟的分析和阐述!也正因此,近十几年来,我一直把它作为我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

第五篇: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

●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

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

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

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

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

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

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读书犹如行路。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

第一境是“开卷有益”。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

“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宋太祖读“御览”,无非为了经邦纬国,要从书中参考政之得失、国之兴亡。功利目的,皎然可察。

第二境是“厕上读书”。欧阳修的《归田录》云: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谢绛)亦言:“宋公垂(宋绶)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评点:这一境界已超脱功利,读书纯属嗜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高于“开卷有益”。三人中,钱惟演的读书习惯稍嫌刻板,欧阳修的“三上”

仍未脱功利之形迹,惟宋绶的厕上读书最为有趣,憨态可掬,品位最高。

第三境是:“以诵佐酒”。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云:

子美(苏舜钦)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杜衍)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沛,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评点:将读书当作下酒的菜肴,无怪乎其岳丈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苏子美的读书不只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已化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读书到了思与神接、物我两忘的地步,这种境界自然要更高于“厕上读书”了。

●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第二境界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第三境界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评点:第一境界喻学海苍茫,读书会有困惑、有迷茫、有彷徨的低潮,但在自感不足中,仍目标明确,决心不减,气势浩荡。第二境界喻读书更有壮怀激烈,扫荡一切的豪情。第三境界喻回首往事,如在昨日,今换人间,感慨万千:成了自由的主人,能够轻松驾驭自己,在书山中自由登攀,在书海中尽情遨游,这是何等的幸福!为学境界同王国维相近,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

●孙逊(现代学者)用集句的方法来论述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辛台折杨柳,春日路旁情。”

(崔国辅《长乐少年行》)这是消遣性读书;

第二境界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这是功利性读书;

第三境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这是积累性读书。这里,孙逊所采用的是与王国维集句一样的方法,即集前人诗句或者词句。集句又主要指集律诗和词中佳句,而自由体诗句恐怕出于太自由和年轻的原因,则很少见到集之而成诗。集句诗是诗之一体,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七经诗》,文天祥的《集杜诗》二百篇最为出名。

●王世发先生同样用集句方法来表达读书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的是读书要静下心来,守住心灵的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第二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为一”的读书境界。第三境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徐宗文先生在谈到学习的目的时,把“为知、为己、为人”称为读书的三重境界,其含义是:

第一境界是:为知。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事来对待。博学从而多才,这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第二境界是: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这是古今读书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第三境界是:为人。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为第三境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刻阐明了“为人”是读书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最高境界。

●有人将阅读者与书的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两层次关系来述说读书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被书所读。即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

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境界是:读书是书。通过苦读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中级水平。

第三境界是:读书不是书。即建构思想体系,这一境界属于超越了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的层面。阅读能够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慨其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等等。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故仍属于稍高的中级阅读水平。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即第三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境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境界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当代作家余杰引用了禅宗的三境界来表达人生的三境界,也借用来阐述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评点:第一境界中的“寻”,是读书的上下求索和追问;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功利层次剥离出来,浑然忘物。而第三境界则是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达到长空明月、天人合一之境。

●有人用“吞”、“啃”、“品”三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形态来形容读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吞”。“吞”乃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啃”。“啃”乃是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智慧之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颠峰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避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活化成血肉的过程。

第三境界是:“品”。“品”乃是焚香沐浴,如饮研图——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会的则“品”之。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夏之花收集整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