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第一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内容及结果,突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并让学社提前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楚王却在晏子面前一败涂地。究竟为什么,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悬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体现,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应该说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可圈可点,但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大量的自读体会、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时间。而这又导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没达到预期的精彩,老师牵的过多,没放开手充分教给学生,应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调控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 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西营镇中心小学 王 能 琴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海涅曾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的照出来,让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带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提高的目的,将本节课的感受总结如下:

《晏子使楚》是人教课标板五年级下册的第三组课文,第三组课文主要以“语言艺术”为题材。晏子使楚主要讲春秋末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故事。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那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正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因是第二课时,重点是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维护国家怎样的品质。故在设计环节上也有所倾斜,纵观本节课有如下亮点:

一.课前导读紧扣文本人物。“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有效与人沟通;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身心,活跃生活;机智巧妙的语言,能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引出文本主要人物-晏子。

二.品读环节,环环相扣。

1、巧妙预设问题。“在课文中找一句话,这句话既能说明晏子与楚王交锋的原因,又能说明交锋的结果。”根据预设问题,让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并理解“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中我指的是谁,大夫又指的是谁。将楚王与晏子带到句子中再读,就不来理解故事结果了。

2、成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表达。(自讨苦吃、自作自受、自食其果、弄巧成拙……)。通过学生诸多成语的获得,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并迫切的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激发了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3、三个故事之间巧妙设置过渡。第一个故事楚王输了,第二个故事巧妙设计:现在见面了,可这堂堂一国之君第一回合就输掉了,他能善罢甘休吗?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再次回到文本学习中。

4、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学完前两个故事后,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完成第三个故事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兴趣浓厚,相互讨论、交流,甚至争论谁说得更准确、更完整。

三、评价语言多样化,激发学生的交流意识和表现欲。课堂当中,我用丰富的评价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不否定学生的发言,即便是与题无关,也赞扬他敢于大胆发言,保护了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交流意识与探索欲望。

四、课后延伸巩固了对文本的理解。课后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表演,学生兴趣浓厚,而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当然课堂永远都会有遗憾。在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

一、我在课堂上话太多,抢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有时急于得到答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

二、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对于班级中的差生来说,教学速度过快,有些吃不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因为预设问题适中,就显得得心应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三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中宁七小 马静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使节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自己和齐国尊严的事。

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人物对话比较多,以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仅仅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是不够的,还需要融进文本、内化文本。因此,言语实践在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一、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导入课文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直奔中心,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然后通过体会“尊重”一词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最后引出晏子是凭什么赢得了楚王的尊重?结果水到渠成,学生脱口而出,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领悟晏子语言的巧妙

在三个小故事里,晏子表现出了他的绝妙口才。为了领悟晏子语言的巧妙,请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晏子的话读给组内的同学听,然后互相交流对晏子的口才有什么看法?这一训练,学生感悟较深。当我们分析晏子说的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出示晏子的语言,引导体会句子的含义。多次训练,多人次的提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次流畅的发言足以证明这样的训练是有效的。

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晏子不采用书上的这种方式,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为什么?”学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友好相处。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不会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晏子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感悟尊严来自实力

为了让学生感悟尊严来自实力。我抓住中心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再次进行提问: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同学们,仔细想想,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原因仅仅是佩服他的口才吗?还有什么?接着我又顺势引导: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晏子每次说话前都有不同的动作和表情,请圈起来,再把晏子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先各自在座位上读,细细体会。然后,通过理解晏子话中的意思、晏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来体会晏子能言善辩、机智勇敢、人格魅力等方面。最后请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课文开头要强调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四、懂得做人要尊重别人

为了让学生懂得做人要有尊严,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继续提问:“为什么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学生答得十分精彩:“齐国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坏的,总之,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驳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极了。”我兴奋地说,继续补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后再谈尊重齐国。这叫爱屋及乌。如果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才能谈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国家的——(学生齐答)尊严!”

在体会晏子的语言,感受晏子的聪明智慧之后,我又让学生回过头来看楚王:“你们看看这一国之君,在大庭广众面前啊,给晏子赔不是,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小结: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在生活中,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欢,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为了加深印象,我说:“瞧瞧这楚王,我们送他几句歇后语吧,你们说哪些歇后语比较适合他呢?”学生说了许多,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偷鸡不成—— 蚀把米。学生进一步明白了不尊重人的后果。

第四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教后感

邵生明

《晏子使楚》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五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我认为通过反复的研读,读懂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驳,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把感受晏子的言语交往技巧作为学习重点,让学生在晏子与楚王的针锋相对中,感受到晏子语言的艺术、智慧的魅力!

1、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学定教。

本课教学能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带着学生还想继续了解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读书,品读文字。“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2、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教师创设《晏子使楚》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在角色体验中感受言语的艺术。“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作为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融入课文,走进本文角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就会产生震撼心灵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多层次地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剧,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角色体验的言语场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话语情景中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表达智慧。

今后应该改进的工作还有很多。

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3、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