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工基础》教学中比喻的应用论文
浅谈《电工基础》教学中比喻的应用
引言:随着职业中专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班级里,他们中有部分学生的学日基础较好,有一部分的学日基础很差,因此学校电子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学日《电工基础》这技术基础时,大多数认为难学、难记、难理解,产生畏难心理因而影响了学日兴趣,这给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人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讲解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比喻,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不但能减少教学难度,而且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易记,更有助给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因此,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能够灵活多样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比喻应用
一、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以往有了较大的不同。首先,他们当中有的初中尚没毕业,有的已在社会上参加工作好几年,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易出现畏难情绪和自暴自弃情况。其次,学生层次不平衡,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快慢差别很大。这给教师把握教学带来了困难。最后,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全家人的宠爱,造成他们面对困难时缺乏勇气,对待学习存在懒惰厌学情绪。我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严格按照大纲讲解知识,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在理解时较为困难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我根据大多数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并达到“应知应会”底线。对学习较好的学生采取用另外布置作业促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学习较差的学生适应降低难度要求,要多鼓励,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掌握一些总比放弃强。
二、比喻在实际教学中的实例与讲解
(一)比喻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的记忆
在《电工基础》中常碰到的日题是抽象的概念,难记的定义,难懂的结论,在讲解这些知识时,不可能全部用实验得出所有的概念,定义等。加上学校教学设备的限制及学生物理基础不牢固,对学过的概念,定义模糊不清,似懂非懂。
(1)电位和电位差的理解
在讲授“电流”这节内容介绍导体内电流产生的条件时,电位对学生是很难理解接受,但如果讲“水位”每位学生都会明自,我就以水位作比喻来解释:家中养鱼的璃璃缸的水混浊了,缸底有不少废物现在需要清理换水,那么我们得使用一根胶管一头插在鱼缸里,另一头插在比鱼缸低的盆子上。这时只要给胶管一定的吸力,鱼缸里的水(上水位)便会向盆子处(下水位)流,“水往低处流”。但如果我们把盛废水的盆子放到与鱼缸同一水平位置上的话,鱼缸里的水是无法流到盆子处的。上水位与下水位的差值就是水位差,有水位差的两水位之间才会有水流动。此时便自然引出电位差的概念:在电路上两电位之间的差值便是电位差,有电位差的两电位就有电流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导体内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必须有电位差。又如在学日电位与电位差的时候,我就以高度和高度差作比喻来解释,零高度点选择不同,空中不同点的高度就不同,但空中任意两点间的高度差却不会随着零高度点的选择而有所改变,电路中的电位和电位差与之相似,即电路中的零电位点选择不同,电路中的电位将发生改变,但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却不会改变。这些直观、具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客观上压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二)比喻使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中适当运用比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日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死板呆滞的教学内容变活。在讲授磁场与电磁感应这章内容中的磁滞现象及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时,便运用日常生活的现象作比喻去解释和启发。
(2)磁滞现象的理解
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对同学进行集队训练把体育老师的哨子声比作磁场强H,同学比作铁磁材料,队形比作磁感应强度B。体育老师每次以哨子声号召同学紧急集合,但同学的集合行动总是难以与老师的哨子声同步,其原因是一班同学6 0多人,在集合过程中同学之间各自的行动反应程度不同,会不可避免发生碰撞而影响了集队的速度和时间,从而引出结论:铁磁材料在反复磁化过程中,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磁场强度H的变化,这现象称之磁滞。磁滞的产生原因是自于铁磁材料中磁分子的惯性与摩擦造成的。
(3)影响安培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在介绍载流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电磁力的大小除与磁感应强度、导体中电流的大小、导体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有关外,还与其所处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夹角有关时,便引入生活中的事物作比喻:乡村家庭晾晒衣物较多使用竹杆晾晒,天下雨
了,此时横置着的晾衣杆一下子便被淋湿(因为它与雨缝垂直)但如果晾衣杆是竖置的话,那它就不易被淋湿了,(因为它与雨缝平行,并以笔杆作示范说明)。现在把均匀磁场当作雨线,把载流直导体当作晾衣杆,自然引出结论:当载流导体垂直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放置时(90度),导体所受到的电磁力最大,当其平行放置时(O度)不受力。如载流直导体与磁感应强度方向成a角时,那导体与磁感应强度垂直方向的投影L为导体的有效长度,即导体所受的电磁力F=BILsina。
(4)磁通的理解
在介绍磁通量的教学中,可以把雨线比喻成磁通量,而把雨伞比喻成个平面,可以提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接到的雨线最多,何时最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这些比喻生动有趣,知识中有兴趣,兴趣中有知识,比喻事物来源生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搞活了课堂,教学收效好。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难以掌握的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从感性都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楞次定律定义的理解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中的重点内容,亦是重点。对于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涉及到原磁场的方向,磁通的变化(增强或减少)和感生电流的磁场之间的关系。,定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加上定律文字叙述概括,理沦意义丰富且深奥,使学生常常理解错误。定义内容:感应电流的磁通总是阻碍原有磁通的变化不少学生把阻碍原有磁通的变化理解为和原磁通方向相反,混淆了阻碍与阻止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把握阻碍、变化四个宇,以一个性格内向但又好客双重性格的孩子作比喻:家中有客人来时,他总觉得不自在,不想别人到他家作客。但当客人真的到来了,而且客人见多识广、健谈风趣,此时他又愿意让客人多呆些时间,不想让客人离去。可讲是“来时拒之,去时挽留 ” 这比喻较准确地描述了定律的含义,又使定律拟人化,降低了教学难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运用比喻,并不是以浅显的道理代替较深的理论,更不是滥用玩笑代替耐心细致的讲解,而是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不过,比喻到底是比喻,拿任何两个事物做比喻,总是有一部分属时相同或相似,而不可能全部属性全部相同。因此在解释概念时,应进一步把它的本性讲清楚,并把新概念与用来比喻的例子进行必要的比较,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既能理解新概念又能从比较中认识它们的区别
在生动,形象、有趣的比喻中,讲解《电工基础》中的抽象概念,能够做到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刻的道理浅显化,通过深入浅出,使学生比较容易地从相似联想中悟出道理,掌握方法,激发兴趣,增强记忆,从而最终达到全面、深刻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结束语:职业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在面临着改革的必要。现在的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简单。怎么样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已经是当下十分现实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比喻引导学生,并加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能极大改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社会对教学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技术,只有不断进步,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竞争力。
第二篇:电工基础教学论文
电工基础教学论文
《电工基础》学科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职业高中电工专业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学科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科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关键词:探究 情境 课堂教学 问题 策略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笔者认为,电工专业课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实施的策略可以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下面以“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谐振电路”的具体教学过程,印证笔者对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在“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小灯泡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小灯泡最暗,当频率继续增加时,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学生对这个现象会与串联谐振电路进行类比,这样,学生立即进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探究氛围中,情绪高涨,思维一下调动了起来。当然,有时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其次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放开思路;再次是问题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
问题提出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还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小灯泡的亮、暗反映了流过电路的电流大小,而电流的大小和电路的阻抗有关,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出并联谐振电路产生谐振的条件。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
例如,﹤﹤电工基础﹥﹥中的“串联谐振电路”,该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是电子专业课中的基础电路,它是很多谐振等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际生活也密切相关。若按照传统的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常规教法是:先介绍什么是串联谐振,然后讲述它的特点,再介绍谐振电路的应用和通频带。只要学生了解了特点,会用公式计算,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则不然,其教学重点是放在探索前人思索的过程:(1)对“谐振”的了解,什么是谐振电路的模型。
(2)一旦电路谐振了会形成哪些特点?(3)在实用电路中要讨论哪能些参数?(4)用什么参数衡量电路?如何选择该参数?(5)该电路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应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去领悟和尝试前人的思维过程,从中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思维技巧,使学习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必备的教具,相关的材料,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与途径)。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自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主要环节)。再次,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通过实验作进一步的探究。第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个过程中,教师
发挥好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抒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讲到电容器串联时,题目如下
已知电容器C1:40μF,150V,C2:60μF,400V串联在500V的直流电压下,试讨论电容能否安全工作。学生先求各电容器实际分到的电压,然后与额定比较发现C1分到的电压大于额定电压,而C2分到的电压小于额定电压。学生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C1被击穿,C2能安全工作,那此时有一部分学生怀疑总电压500V加到什么地方了?
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例如,在“串联谐振电路”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总结阻抗最小时,根据阻抗三角形和电压三角形不但知道利用电感感抗等于电容容抗来判断电路是否谐振,而且还知道也可以用电感、电容上的电压和总电压的关系来确定电路状态。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有可能做出新的发现。
五、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这一步骤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核心,是学生思维最艰难的阶段,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需要对大脑里存储的知识、经验、形象等信息进行提取、加工、选择、组合,通过大量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探究性思维活动,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始,学生可能一度思考不下去,如在“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教学中,学生一下很难想出单相电源与三相对称电源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时引导教给学生思考方法。
六、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就教师的教学而言,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指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才是我怎样做得更好。然后把探究教学反思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校本研究”这高深的工作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第三篇:《电工基础教学论文》
《电工基础》教学技巧的探究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以现实为切入点、利用多媒体、探究性课堂教学、换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电工基础》是入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奠基石。它是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主动性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原理枯燥难懂,操作深奥难明,于是厌学、畏难情绪油然而生。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如果教师及时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使《电工基础》课程中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不但能减少教学难度,而且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易记,更有助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人在《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了以下教学方法:通过以现实为切入点、利用多媒体、探究性课堂教学、换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一、以现实生活为入切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实践中,人们一旦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电工教学中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
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尽力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程时,先不急于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电路:一个是家用日光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手电筒电路。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电路,但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当电路一接通,灯管发光的瞬间,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没有人因为电路的简单而不以为然。此时就开始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在电工专业中的地位。又如,在讲授电功和电功率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那就是统计自己家中所有的用电设备的功率和用电时间。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先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教学生怎样计算电功率和用电量,再引导学生自己计算家中一天的用电量和一个月的电费,让学生通过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件来
在换位教学法的引导下,《电工基础》课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该法的应用主要有五个环节:学生自学、老师设问、学生主讲、大家讨论、老师总结。即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这些问题,然后老师审阅并从中挑选出写得较好的学生上台讲演,并启发大家讨论,最后老师总结。通过换位教学法,让学生走上讲台,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换位教学法的关键是要设计好让学生思考、讨论和讲演的课题,针对中职学生特点,课题要相对简单,使学生有兴趣讲、能够讲。比如,《电工基础》课中的电路的基本物理量、欧姆定律,中职学生在以前初中的物理课程中都已学过,并且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都较感兴趣,但学生对其掌握程度不同,基于这种情况,我让原先学习较好的同学上台讲解并示例分析,老师点拨学生未体会到的重点,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难点,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当然让初上讲台的学生做得那么完美是不可能的,所以换位教学法也要循序渐进,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做到逐步培养与锻炼提高。同时,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总会引起学生倦怠,我们还要做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美好情感。换位教学法明显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心理依赖,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本人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深切体会到: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有所进步有所创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在学生脑海中保持一块相对轻松自在的空间,造成一种热烈兴奋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在自然地教与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而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新思路、新方法的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Multisim在电工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本文在介绍Multisim9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电工电子教学实践,进行大胆的尝试,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提出仿真方法和并给出仿真结果,达到了直观教学,一定程度上替代实验实习教学,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提高分析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EDA仿真 Mulitisim 电工电子教学
本人从事电工电子教学十数年,深知电工电子理论对于学生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力求把能开的实验、能上的实习课均尽量开设,虽然因陋就简,或者只是蜻蜓点水,但学生兴致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学生往往只是满足于好奇心,并不能弄清个中道理。因而直观的实验并不能完全替代理论教学,那么能否兼顾基础理论和直观性呢?笔者选择了仿真的手段,从早期的Electricity WorkBench到后来的Multisim2001,直到现在的Multisim 9,都进行了适时的了解与应用,下面就一些典型的电工电子问题举例说明。
一、Multisim 9的快速入手
启动Multisim9后,首先要绘制出一个电路,建立电路主要用到两个工具栏:元件和仪器,那么我们就要认识这两个工具栏。如果没有这两个工具栏,可以在菜单栏中的“视图”“工具栏”的下拉菜单中勾选“元件”和“仪器”即可。
1.元件工具栏
元件工具栏主要让我们放置一些常用的电路元器件,各图标的含义是:电源元件、模拟元件、基础元件、三极管、二极管、TTL集成电路、CMOS集成电路、机电类元件、指示器和三种杂项元件、射频元件等。其中我们常用到的是电源元件和基础元件,基础元件中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等。
2.仪器工具栏
仪器工具栏主要用于放置各种虚拟仪器,这些仪器分别是万用表、失真分析仪、功率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率计、四踪示波器、安捷伦信号发生器、波特图示仪、字发生器、逻辑转换器、IV分析仪、逻辑分析仪、安捷伦万用表、网络分析仪、安捷伦示波器、测量探针、频谱分析仪、泰克示波器等。
3.绘制简单电路
我们以最简单的串联电路为例,先单击元件工具栏中的电源元件图标,将弹出选择元件的对话框,在“系列”中选择“POWER_SOURCE”(电源),在“元件”中选择“DC_POWER”(直流电源),再单击“确定”,然后在电路窗口的适当位置单击,就向Multisim仿真软件中引入了一个直流电源,双击它的图标,可以在“参数”中改变其电压(Voltage)大小,或者在“标签”改变它的名称,在这里我们没作任何改动,就用它的默认值。接下来再添加两个电阻:单击元件工具栏中的基础元件图标,同样也弹出选择元件的对话框,在“系列”中选择“RESISTOR”(电阻),在“元件”中分别选择“20Ω”和“30Ω”,放入电路窗口,为美观一点,单击电阻的图标,可在菜单“编辑”的下拉菜单中选择“90°顺时针方向”将它们竖直放置。
Multisim仿真中必须要有接地点以便于仿真分析中计算各节点电位,所以一定要向电路中引入一个接地端,方法和引入电源的基本相同,只是在“元件”中选择“DGND”(数字地)或“GROUND”即可,如果没有引入接地端就会出现“电路没有接地,仿真需要至少一条地线”的错误提示。
为能观察仿真的结果,还必须添加一些测量仪表,这里我们添加两个万用表分别用来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R1两端的电压,添加的方法是在仪器工具栏中选择万用表的图标单击,然后在电路窗口适当位置单击便放置了该万用表,双击万用表的图标,会出现该万用表的面板,使万用表XMM1工作于直流(—)电流(A)的测量方式,万用表XMM2工作于直流(—)电压(V)的测量方式(这是默认的工作方式)。
最后将电路元件和测量仪器连接起来,连接它们只要单击其引脚,然后移动鼠标到欲连接的另一引脚并单击即可,很是方便,连好的电路后,打开仿真开关,或按快捷键“F5”便开始运行仿真程序,两表测量出电路中电流为240mA、R1的电压为4.8V,这个结论我们很容易用《电工基础》的知识来验证。
二、基本定理定律的验证
电路原理中有很多定理、定律,这些基本定理、定律的掌握和应用对学生学习电路原理有着莫大的帮助,下面我们通过Multisim9来验证其中的一些定理、定律。下面以叠加原理为例加以说明。
叠加原理是分析线性电路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是指多个电源组成的线性电路,各支路电流(或各元件电压)等于各电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相应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如图所示电路,两个电压源V1、V2和电阻R1、R2、R3构成复杂电路,两个开关J1和J2用于控制这两个电压源是否起作用,首先按A键使电压源V1起作用,而V2则不接入电路用导线替代,相当于电压源V1单独作用,如(a)图所示,此时测得电流表示数为0.300A,同样使电压源V2单独作用,如(b)图所示,测得电流表示数为0.450A,然后再让两个电压源均起作用,如(c)图所示,测得电流表示数为0.750A。显然0.750A=0.300A+0.450A,故验证了叠加定理。
Multisim9仿真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不仅有大量的元器件库、逼真的虚拟仪器,甚至还具有一些3D效果的元件(笔者使用的是汉化了的Multisim9教育版),仿真分析方法也比较全面,既可在电子教学中充分展示其“才能”,也可以在EDA中“大显身手”。但仿真软件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为我们的教学或设计服务,我们应该将仿真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凯.EWB虚拟电子实验室—Multisim7&Ultiboard7电子电路设计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6.[2]赵世强,许杰,荆炳礼,王兴亮,王瑜.电子电路EDA技术 [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7.[3]杨欣,王玉凤,刘湘黔.电路设计与仿真—基于Multisim8与Protel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
第五篇:浅谈比喻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喻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谭邦应
(湖北省秭归县职教中心
443600)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精力充沛、信心百倍。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表述往往比较抽象枯燥,显得深奥难懂,如果在教学中引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就可以使这些知识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举几个例子间要说明比喻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用储蓄存款比喻人体内的能源物质
人体内的能源物质有ATP、葡萄糖、肝糖元、脂肪等,它们为机体供能时有先后顺序并且高协调。可以这样比喻:
ATP——零花钱。其特点是数目不多,但可以随时利用存折向银行支取。葡萄糖——活期存折。当机体内ATP含量下降,可立即由葡萄糖分解补充。
肝糖元、脂肪——定期存折。如机体内能量过多,会合成糖元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储存起来。肝糖元则属于定期较短的存折,脂肪相当于定期较长的那种,在饥荒年月(如动物冬眠)就可排上大用场了。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程好比是医生在给病人注射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容易误认为是整个噬菌体都侵入了,通过以下比喻可以让学生一次性记住。
蛋白质外壳——注射器,医生给病人注射时,注射器自然是留在外面的。注射液——DNA,噬菌体侵染细菌以后,只有DNA进入到细菌内部去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可以比喻为人们织毛衣
氨基酸——毛绒,毛绒是构成毛线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则是构成蛋白质基本单位。
多肽链——毛线,把氨基酸脱水缩合成多肽链比作是用毛绒纺成毛线。蛋白质——毛衣,由多肽链折叠盘旋而成蛋白质就好象是用毛线编织成的毛衣,有它独特的空间结构。DNA的空间结构很象是一架螺旋状的梯子
多核苷酸链——扶手,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一共有两条,共同构成梯子的骨架。
碱基对——梯板,碱基对间的氢键相当于给两块木板间上的销,G和C之间有三个,A和T之间有两个。
这架梯子的扶手之间、梯板之间以及上下螺旋之间的距离都很规则,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结构牢固,从而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5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好象是不同的人过河一样 顺水自由漂流——自由扩散,会游泳的人可采用这种方式。
顺水乘船漂流——协助扩散,不会游泳的人需要借助船(载体蛋白质)才能完成。
逆水行舟——主动运输,不会游泳的人从下游到上游时,他必须乘船(需载体蛋白质),需奋力划船(消耗ATP)方可完成。这样,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容易记住。6 遗传信息的表达就象是邮局发电报
电报密码——遗传密码,电报密码由阿拉伯数字组成,而遗传密码则由碱基组成。
电报文字——氨基酸,用电报密码可翻译成中文汉字,氨基酸则是通过遗传密码翻译而成的。
电报语句——多肽链,用文字可以组成语言,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形成多肽链。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简直就是钢丝与弹簧的关系
纲丝——染色质,呈细丝状,比较长。
弹簧——染色体,是由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而成的,与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只不过形态不同。把细胞比喻为我们生活中的电视机
若把细胞比喻为电视机,那么构成电视机的电子元件就是细胞器,各种电子元件不具备收看电视的功能,必须组装成电视机才能收看电视。细胞也是这样,它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其实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比喻还有很多,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加强积累,并灵活地应用于教学,可以让书本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