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音乐课《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本课教师的 导入使学生自觉进入教师需要的情景,倾听歌曲录音,进一步使学生熟悉旋律。
分析歌曲,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与讨论,探究了解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的作用,使学生能在理性上把握歌曲。通过学生对歌曲的艺术实践、比较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处理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熟悉歌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的震撼力,通过音频欣赏,强化音乐对学生的听觉冲击,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歌手的热情及为帮助他们付出的努力,音乐无国界,表现爱的主题的作品更是如此之多,让学生的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深化本课主题——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学会给予。
爱有无限的魅力,爱、带来和平;爱、带来欢乐和希望;献出你的爱,让世界多一份温暖。
“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感悟和净化等效应上,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小事做起,弯弯腰捡起一片纸屑;同学之间以礼相让;回家为父母尽一点孝心„„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这正是素质教育所期待的。
第二篇:《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首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公益歌曲,它宣扬了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因此,本节课我以“爱”为主题贯穿始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块包割”和“各个击破”的方式,有利于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重点是解决本首歌曲的歌唱基本技巧,让学生学会歌唱。
这是一次面对全市的公开课教案。我选择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是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歌唱教学内容,此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曲者郭峰为1986年“国际和平年”专门创作的组曲之一。歌曲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结构。歌曲节奏规整,旋律以平稳进行为主,琅琅上口而又富有个性,适合班级教唱。
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背景音乐《生死不离》,这是一首在汶川地震时产生的一首公益歌曲,对课前气氛的渲染很有帮助,特别是高潮乐段能很快地把人进入一种悲天悯人的气氛之中。
上课后我用北京奥运会上演员用活字印刷术表演的方式排列出来的“和”字导入到和平和友爱的主题。让学生回忆近几年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大的自然灾害,用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展现了印尼大海啸、汶川大地震和温总理的感人语录。特别是我声情并茂的诵读温总理感人语录和讲述自己在5.12地震中的亲身经历时,学生感同身受。
接着我用MV的形式让学生观看了5.12地震中的感人画面,背景音乐为本节课的教学曲目《让世界充满爱》顺利的进入课程主题。我紧紧抓住学生观看视频后激动的心情,适时地进入歌曲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随琴演唱歌曲,效果十分明显。
第一次演唱完之后,我对歌曲中存在的重难点进行分析,从弱起、切分音、附点节奏入手,将学生容易唱错的地方进行剖析,反复练习,再次演唱歌曲时,很自然地将重难点化解掉。
第三次为聆听歌曲,让学生从段落、力度、情绪、音色等方面思考歌曲的特点,然后组织讨论,教师总结并PPT展示这几方面的特点,因此歌曲变得十分通俗易懂。第四次为跟随伴奏演唱歌曲,将力度、情绪、音色特点融入演唱之中,学生理解并声情并茂的演唱。
第五次为分声部演唱歌曲,对课堂教学进行升华和进一步锤炼,达到本节课教学目的。
最后在《爱的奉献》为背景的音乐伴唱中,教师做课堂小结。
因为这首歌曲本就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再经过课堂上的五次学唱学生每个人都会很熟练的演唱歌曲。因此,这节课上完之后,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基本达到了我的心愿,学生也比较喜欢,还得到了听课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实践,我明确了今后音乐教学的努力方向。
本节课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础能力情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教学手段科学有效;能够在课堂中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整个教学过程都很注重突出音乐课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在歌唱训练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当然,最值得肯定的还是导入环节与拓展教学环节的设计。虽然,视频观赏的导入方式,也屡见不鲜,但利用5.12现场画面和本节课主题音乐结合的MV视频资料做导入,既能突出歌曲的思想内涵,又能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歌曲旋律),迅速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中。这种开门见山而又富于艺术技巧的导入方式可谓独具匠心。
拓展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以往多见的是很多教师喜欢把这个环节拓展成思想品德教育或创作表演展示内容。但这节课却别出心裁,尝试用音乐“说话”,即用非教材歌曲《爱的奉献》来诠释教材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从音乐作品本身来说,比其他任何作品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同时,这种安排,也有效调节了歌曲教学过程造成的学生声音疲劳,可谓劳逸结合,方法科学。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导入的时间有点长,占用了8分多钟。教师在语言组织上还有待提炼,有些时候语言组织稍显啰嗦,不够精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总之,这是一节让我受益匪浅的课。
第三篇:《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让世界充满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我“现学现用”把所学的声势律动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对于我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也希望通过实践后能发现一些问题,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一定的经验。
这节课总体上看,教学设计及思路的立点、立意比较高,但是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细节还不尽人意。
细节一:教师的语言有不够简洁、凝炼的地方。回顾课堂情景:“划分乐句是为了理解乐句。理解乐句是为了理解乐曲。一篇文章,只有懂得了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理解全篇的意思。一首乐曲,只有懂得了每个乐句的涵义,才能理解全曲的含义………”修改后:请同学们给这一段音乐划分乐句,乐句就像我们说话和读文章一样,有标点符号,哪地方是逗号哪地方是句号……..细节二:教师设计问题要适宜学生的年龄。
回顾课堂情景:“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的音乐情感是什么?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问题带有哲学性对这一班学生偏难)修改后:请同学们思考,音乐的情感来源于什么?
细节三:教师要用音乐专业语言来引导学生形成音乐思维。回顾课堂情景:这一段音乐你们觉得速度有变化吗?修改后:这一段音乐的速度没有改变,而是节奏改变,使得我们感觉音乐变快了…….细节四:教师不要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回顾课堂情景:............你们觉得就像什么?修改后:音乐就其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它属于声音世界而这个声音只有当人们通过音的高低长短才能使它的作用显现出来。
以上是这一节课中体现在细节上的问题,人无完人,其实细节是可以打造的。对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精心打造教学活动的细节,教师就要对教材、学生的深入把握和钻研。虽然我们无法预料教学过程中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会让整个教学变得更精彩。细节是需要发现的,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精心设计的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中才能彰显其价值。但是,教学活动是一个变化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存在许多非预期性的因素,而这些稍纵即逝的、非预设性的因素和细节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教师若能利用好这些即时生成的细节,教学过程必然是富有创造性、极具智慧的。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细节真的不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于我一个普通的音乐教师而言,关注教学活动的细节,认真地从细节做起,就能看到细节背后所隐含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就能通过局部把握整体。.....
第四篇:《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创设生活情景,引导主动参与。
通过在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动情解说,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他们学习兴趣,引出主题。通过社会各界团结克服困难的情景介绍,在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引入话题,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渐入课堂情境;接着,让同学自己表述身边的平凡之爱让学生找一找,认一认,说一说,这些活动的展开让孩子们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探究想办法,把直接看不见的过程和条件揭示出来,从而获得了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例如叙述身边小事,创作歌词孩子们终于得出了“身边有爱,自己也能爱,只有世界充满爱,明天才会更加美好”的结论。
三、给学生一个体验的课堂。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感受学习,正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有了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道德的同构。
第五篇:《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反思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片区学校联合教研的公开课教案。我选择的童声合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是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课的歌唱教学内容,此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曲者郭峰为国际和平年专门创作的组曲之一。歌曲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段为齐唱形式,b段和变化再现的第三部分均为二声部合唱形式。合唱采用的是最常规的三度同节奏主调音乐写作织体,节奏规整,旋律以平稳进行为主,琅琅上口而又富有个性,适合班级教唱。
设计之初,我也曾参考过网络上一些同行教师的教案。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紧紧扣住歌曲中“爱”的德育因素,大谈“爱”的教育,几乎占据了课时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颇有说教之嫌,总给人感觉是借助音乐形式的思想品德课。
本人认为,尽管音乐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但却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德育功能,其本质还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美育课程。音乐课就应该凸显“音乐”的特性,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音乐”实施教学。况且,目前初中年级一个班级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更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上。用音乐的基本技能来帮助学生正真地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如果自己的每一堂音乐课,能够教会学生用歌声来塑造美和表现爱,同样可以实现育人的价值。
因此,本人在音乐课歌唱教学中一贯注重学生声音品质的训练。包括启发学生寻找良好的发声状态,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班级歌唱教学,就象训练学校合唱队那样,采用适合少年儿童生理特点的假声位置和柔美音色,用轻声统一,并学会习惯用耳朵听辨自己的声音是否和大家一致,不断调整发声状态,依靠相互模仿,逐渐达到班级音色的人我合一。而情感表现则主要启发学生依靠控制气息来把握音准和表现不同的情感特征。《让世界充满爱》歌曲虽然有三个部分,但经过提示学生分析比较歌谱后发现,其实整个歌曲只有5个乐句是不同的(a段是2个2小节的乐句;b段也是2个2小节的乐句,结束句是一个3小节的乐句)其他都是这个5个句子的翻版(即变化重复的方法),而且变化的只是一二个音而已。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记住整个歌曲旋律,并且感觉音乐创作也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事情。对于几个节奏难点,比如前半拍休止节奏、切分音节奏和后附点节奏,只要在教唱过程中,单独找出来重点练习,学生凭借模仿的感觉很快就能掌握好。真正的教学难点是二个声部的合作,因为平时音乐课二声部训练的机会不是很多,学生不太习惯听到不同声部,加上歌曲旋律本身也不是很熟悉,很多学生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特别是低声部的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高声部“跑”,甚至连音都唱不准。有时连主旋律声部也不是很稳,加上有的学生不愿意自己的声音被淹没,特意加强音量,结果导致音准偏高,整个旋律很容易唱成“一锅粥”,这就是很多音乐老师感觉在班级中教二声部“痛苦”的根本原因。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前,我特意把班级中音准感觉好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的声音“抱成团”,其他学生也均匀地搭配好。在课上,要求全班学生边倾听钢琴边轻声跟唱,并且专门做了第一小节长时值音程(低音“5”和“7”)的和声训练,而且是按强弱力度交替练习。起始小节的声部合唱练习足足用了五六分钟时间,学生才找到一点感觉,不过,后面的声部合作就顺畅多了。这次教学实践也给了我一个信念:只要坚持不懈,并且要开动脑经,多尝试一些方法,班级合唱就一定能成功。
这节课上完后,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基本达到了我的心愿,学生也比较喜欢,还得到了听课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实践,我明确了今后音乐教学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