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不放弃一个孩子

不放弃一个孩子



第一篇:不放弃一个孩子

不放弃一个孩子

如何更好地管理班级,这些人一个也少不了,我们必须让他们在班级中有各自的位置,有一席之地,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重要性。班主任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在班级中是温暖的,是幸福的。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一个班级,只有当他的每一个成员都充满了责任感,从而使整个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时,才真正称得上是“班集体”。所以班主任的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关系整个班级中的每一个对象的。由于个性特征、智力发展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进入学校后表现出现很大的差异。为了因材施教,我们通常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首先,作为班主任得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快乐。

每个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渴望快乐的体验。心理学家把人的成功心理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荣誉的成功心理,另一种是力争做好的成功心理。心理学家还指出:每个人都具有这两种成功心理,只是所占比例不同而已。而小学生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有更强烈的渴望成功的特点。因此,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要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心理,班主任必须真诚地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在班内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大家畅所欲言,表现真我,让许多不同的心灵相互撞击,引起对问题的思索。通过讨论评议影响学生,这比老师那种“教导式”的批评,说教更容易接受。

每个班中都有学习尖子,平时老师只注重他的成绩而忽略了其它方面,这样对这些学生的成长很不利,因为他们长期处在老师的表扬中,同学的羡慕中,很快就会滋长他们自满的不良情绪。故此,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也应与他们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加以积极引导,让他们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共同前进。老师的表扬应多一些这样的内容,这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

至于那些后进生,他们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别人瞧不起自己,悄悄将自己的心灵封锁起来。其实有时他们只需要你一个关爱的眼神,或一个细微的动作,或一句暖人心田的话语,就会使他们感到生活是幸福的,学习是美好的,“我”是倍受关注的„„班主任的言行会直接影响班内的其他同学。我们不难发现,怎样的老师运用怎样的方法教育学生,那么班上的学生也会运用同样的方法去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以鼓励,甚至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当后进生融入集体的洪流中后,他们会享受到拥有友谊的欢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不知不觉中敞开关闭的心扉,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孩子。

其次,作为班主任要用“赏识”阳光去激发学生灿烂的光芒。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作为班级管理者,必须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成长起推动作用。抓好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能以分数高低为依据,主要是指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只要我们树立“人人都是才,人人能成才”的教育新观念,那么,你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就是一座采不完的富矿,他们有的擅长文学,有的喜欢数学,有的爱

好体艺,有的乐于发明,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用掘金人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用琢玉师高超的雕刻术去打造,让他们成才、让他们发光、让他们灿烂。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用“赏识”的阳光去激发学生灿烂的光芒,使之成为我们眼中闪耀的“钻石”。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一颗钻石深埋在乌黑的煤层中,没有人发现它,没有阳光照耀它,它只是煤层中的一种杂质。一粒尘砂,跟它的众多兄弟一样匀铺在海滩上,当朝阳的第一缕阳光洒来,竟发现它也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我想,对于尘砂来说,阳光给予的是常识。还有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多少功夫哇!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他小心地把根带回家,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它又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了。如果每个班主任能够以“赏识”的眼光、理解与民主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不愁发现“钻石”。

“让每一朵花都开放”,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班主任用全面发展的理念演绎着“希望教育”、“个性教育”和“成功教育”。我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目的。为了我们共同的目的,我们心中有学生,去理解他们的需求,用赏识的眼光看他们。给他们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激发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心,来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让每一只小鸟都歌唱”意味着对学习困难的“鸟儿”倾注更多的耐心与关爱。由于个性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表现为应试教育考场上的受挫,但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他们都能够找到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能够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的创造色彩,奏响最美的音符!

第二篇: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有感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殷外中王广宇

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我的心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与每一个学生的交流是我的习惯。我相信没有谁愿意做错事,因此给每一个学生改正的机会,但真正遇到原则性的问题,绝不姑息。

我清楚,每个学生都有上进的愿望。虽然他们会犯下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班级评比会处于扣分状态,但是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过多的批评。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我总是以平和而宽容的心态来处理。因为这时的批评,会使他们形成自卑、胆怯心理。对于他们,我们需要等待,只要老师不放弃,学生是不会真正自我放弃的。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颗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但老师过多的关注孩子的缺点,那将是灾难;只有转换角度,用赞美的眼光去关注孩子的优点,孩子才能在老师的认可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很多时候,后进生缺乏的不是成绩,而是一种认可。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重拾信心,尊重他们,不放弃他们。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石,孩子的健康成长来之不易。为父母者,应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在忙碌之余多给予教诲;为人师者,应尽我们的责任,多给予关爱与教育。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艰辛的,需要我们共同来关注,共同来帮助,共同来支持,共同付出青春与汗水。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三篇:小学教师师德案例——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师德案例

数学教师

自从我接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以来,在此期间,我尝试着和学生沟通交流,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而也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内心不断的充实着。在这些孩子们中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后进生。在教学中,我也一直用大量的精力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后进学生往往有一些共性:成绩差,纪律差,注意力差,自信心差等等,因为很多同学在空间和心理上故意疏远他们。他们由此也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一个群体。

曾经,我也是那么的讨厌这类学生,我甚至认为拿放大镜都很难发现他们有什么优点,当无数的辅导换来的仍旧是失败后,那种无助的感觉往往使人无奈,当我想放弃他们时,一件小的事情出现了,使我对后进生有了新的认识。

X同学是我班的后进生,身材中等偏瘦,学习成绩较差。他不善言谈,比较淘气。有一天我准备教学新授课,他却没来上学,等到他来时,我很批评了他一通,并说没时间给他补课,这时他才跟我说起没来的原因:昨晚在家写家长留的作业时间长了睡的太晚了,所以今天上学来晚了。我当时很感动,原来他一直在努力,他也有可爱之处。

事后,我不断的反思那天的事,我认为应该自责的是自己,几乎放弃的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而我竟然一直没有发觉。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找时间辅导他,表扬和鼓励他,他也更加的信任我。他曾经给我说:老师,我现在爱学习数学了。如今,他的成绩已经接近班内中等水平。从他身上,我学会了用赞美的眼光看学生,那些后进生竟然都有那么多可爱的地方。比如有的爱劳动,有的诚实,有的勤俭,有的喜欢创作等等。我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当老师过多的关注一个孩子缺点时,对这个孩子的成长会是一个灾难。只有转换角度,用赞美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孩子才能在老师的认可中找到成功的体验。很多时候,后进生缺失的不是成绩,而是一种认可。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当我们真正信赖和尊重孩子时,孩子才会真正的信任我们。这些都是孩子进步的基石。

第四篇:小学教师师德案例——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关爱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师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关爱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自从我接任五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在此期间,我尝试着和学生沟通交流,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而也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在这些孩子们中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后进生。在教学中,我也一直用大量的精力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后进学生往往有一些共性:成绩差,纪律差,注意力差,自信心差等等,因为很多同学在空间和心理上故意疏远他们。他们由此也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一个群体。

曾经,我也是那么的讨厌这类学生,我甚至认为拿放大镜都很难发现他们有什么优点,当无数的辅导换来的仍旧是失败后,那种无助的感觉往往使人无奈,当我想放弃他们时,一件小的事情出现了,使我对后进生有了新的认识。

邹佳玲同学是我班的后进生,身材中等,父亲因眼疾已接近失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她学习成绩极差,连一些简单的字都不知道笔顺,甚至是东拼西凑起来,每次听写都写不对几个字,考试时看拼音写汉字,都得不到分,生活上我关心她,学习上常给她辅导,都半点没有进步。她不善言谈,为了让老师多关注她,就常来告状,因此和同学关系处得也不好。她有个堂姐也在这班,我让堂姐帮她每天回家听写十个生字,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听写时,她居然全对了,只有一个字是凑起来的。抓住这次机会,我在班上表扬了她,并发了些小奖品给她。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号召全班学生关心她帮助她,有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学习用品送她,我不断地找时间辅导她,表扬和鼓励她,她也更加的信任我。她曾经对我说:老师,我现在爱学习语文了。如今,她每次测试都能及格了。从她身上,我学会了用赞美的眼光看学生,那些后进生也有可爱的地方。比如有的爱劳动,有的诚实,有的勤俭,有的喜欢创作等等。我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当老师过多的关注一个孩子缺点时,对这个孩子的成长会是一个灾难。只有转换角度,用赞美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孩子才能在老师的认可中找到成功的体验。很多时候,后进生缺失的不是成绩,而是一种认可。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信任我们。这些都是孩子进步的基石。

第五篇:不抱怨不放弃

不抱怨不放弃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许多年过去了,那个小姑娘坚毅的身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直到不久前我阅读威尔·鲍温(美)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时,小姑娘的形象再次清晰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那一年,祖母因病住院治疗,我成了祖母的“陪护”。一天,病房入住了一个病人,陪同的是她的丈夫和女儿。起先大家各忙各的,谁也没有特别在意新来的病人,主治医生前来询问病情时,小姑娘稚嫩的声音和老成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家庭,母亲身患严重的心脏疾病,说话非常吃力;父亲有些智障,木讷地低着头;唯有女儿是正常的,但年纪很小,才十一、二岁左右。接下来的事让我很震憾:年幼的小姑娘,用她十分柔弱的肩膀担起了照顾父母亲的重任。白天,她陪同母亲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给母亲喂药喂饭、端屎倒尿、洗脸擦身,还要照顾一直呆坐着的父亲;晚上,她小小的身子绻缩在母亲的床边打个盹,母亲一有动静,她就一个激灵,起来看看母亲的被子有没有盖好,轻声地问母亲要不要喝水、尿尿,看到母亲痛苦的表情,她就特别紧张,要么跑去叫医生,要么不停地为母亲轻揉胸口。在医院的那些日子短暂而又漫长,十几天过去了,不要说是个小孩,就是大人也会在那个特殊的、压抑的环境中表现出沮丧和抱怨,但那个小姑娘却从没有抱怨过,她以一种淡定和从容来应对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每天我们都被那个小姑娘感动着,大家都在心里 1

为她们一家祈福,但不幸还是降临了,半个月后的一天深夜,病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小姑娘母亲的生命。当小姑娘和她父亲办完母亲的后事,相互搀扶着离去时,小姑娘坚毅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中:小姑娘的经历充满了哀伤和痛苦,她有理由抱怨她的家庭、她的父母、她的人生,但是她选择了勇敢面对,不抱怨,不放弃!我想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黑暗人生的她,心底一定是铺满了阳光的,她是我的榜样。

这些年来,经历过困难和打击,也曾有过痛苦、困顿、无奈及无助的经历,但那个小姑娘的形象始终在激励着我不抱怨,不放弃,以足够的勇气面对坎坷和曲折的人生,以快乐的心态感悟不同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面临着挫折和失败的可能,这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生活中有很多事并不是只有表面的样子,经历过之后我们会从透过表面看到更深的内涵。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从容面对我们的一切经历,唯有不报怨,不放弃,我们才能选择什么是我们更加应该珍惜的。

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更让我懂得: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既然不能改变事实就要学会适应和习惯,学会承受,不抱怨,不放弃,接受生活给我的每一次考验。只要脚踏实地的去创造生活,乐观向上的去感悟生活,即便遇到再大的打击,也不会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都会积极的面对,坚信总有一天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一生中会又很多次两难的抉择,既然选择了现在的这份工作,就要忠于企业,只为当初选择的理由,就象那个小姑娘。但选择了就要珍惜,不

抱怨,不放弃,为之付出,锲而不舍,终身追随。为了企业的发展与繁荣,要勇于承担起使命,立足本职工作,敬岗爱业,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与企业共同经历风雨,共同经历成长!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