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弘扬人文精神呢?
一、加强爱国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可我们不少学生爱国意识非常淡薄。教学马克•吐温的讲演《婴儿》一文,为了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为中国的未来,被关注的下一代,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呢?国难当头时,你会怎样做? 愿意扛枪上战场吗?如果 “国破”了,而你却成了《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还会有自由生活的权力吗?假若有人竟做了民族的败类,还有做人的尊严吗?面对我的一连串的发范围问,学生们沉默了。我尊重大家的选择,但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到了羞愧、沉重和坚定。我知道,他们已对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有了些正确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丹心一片献祖国》的讲演稿。这回学生没有一个发牢骚对的。课后,在备课笔记中我写到:教给知识,教会做人,长此以往,国必富强。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缺乏社会公德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我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探究能力,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领会文章意思之后对文中的语句或写法提出异议。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的意思是为名利而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这样议论合理吗?并且还谈了自己的理解。
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未料到的,此时正好下课铃声响了,于是我决定对这个问题采取“冷处理”,让大家课后先进行思考,下节课再来讨论。课后我深入研究了一下教材,发现了解答的关键:这名同学并没有真正把握作者笔下山峰的特点。文章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表现了山积极向上的姿态,体现了山的勃勃生机。它们是在竞争,但竞争的是什么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人,我们应该具有山的精神,力争上游,不甘落后,我们不该不择手段地争名夺利,而应力争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力争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统一,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所以“鸢飞戾天者”看到了自己的狭隘,从而“望峰息心”。对于我的解释,同学们都表示赞同,这个教学中的小小插曲让我把握住了一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机会,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开发课程资源,让人文精神照亮学生的心灵
日常教学中,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的接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上树立价值观和确立人生观。
其次,开展切实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读陶渊明的诗歌,让学生从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读杜甫的诗,从中感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读鲁迅的杂文,从中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读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中领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第三,关注网络文明建设,关注中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的培。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正在逐步覆盖学校和家庭,中学生的阅读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书刊了。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许多芜杂的信息,容易使青少年难以辨别而误入歧途甚至痴迷而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孤独、冲动、暴戾、空虚等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网络文明建设,以提高中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窥一斑而见全豹”。倡导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第二篇:写作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
写作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
蚝业小学黄惠恩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主要是表达与交流,它本身涵盖面积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情物理,无所不包,思想活跃、富于想象、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照理应该对写作课感兴趣。然而事实上,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作文成了许多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写作对教学双方而言,都是很苦恼的事。写作课的大部分时间被“分析”占去。青少年记忆力最强,不让他们大量“输入”,却偏偏要他们凭一点点可怜的“储存”去分析、抽象;青少年思想最活跃,不让他们自由地思考、表达,却偏偏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禁锢了他们的个性,把他们统一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中。这好比吃饭,天天分析饭的成分,就是不让真正吃一口,真正吃下去。
写作教学造成这个局面就是因为我们把“语言是工具”这个说法推向了极至,把语言简单地视为一种读写工具而忽视了语言中的人文素材和人文精神。工具说可以使我们教师便于操作,整齐划一,但会流于形式,渐渐僵化。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而忽略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此教学模式,学生得到的只是一点点知识,甚至是假知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写作的兴趣,倒了他们的胃口。
因此,写作教学应返璞归真,回到人本身上来,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方针。因为语言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精神载体,而是我们精神家园本身。文学是人学,我们读一篇名著,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进入到一个伟大作家的精神世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写作的素质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就是抛开工具,直接学习文章本身——首先就是阅读与背诵。写作课就是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最优美、最典雅、充满了营养,能让他高度吸收的语言环境中支含英咀华。这是学习作文的基本方法。
对于知识的学习,有经验与体验之分。经验是人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由上一代传授难下一代的知识,具有接受性。体验是对教育还有感情色彩的回味、体味,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领悟,具有创造性、过程性。体验是被激活的知识经验,是被内化的知识经验,是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因此,写作要求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学生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学生把自己对社会的关照,对生命的领悟,对个人感情的张扬都使我们教师必须把写作教学放在一种人文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敏锐的体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充分的领悟能力,自如的表达交流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历代文章大家,都有一个“上下观古今”刻苦读书的功夫。读对于写来说,就是“实物教授”,凡是好的作品,本身就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凡是不好的作品,本身就告诉你“不应该怎样做”;作文的方法主要靠观察比较而得。所谓比较,就是拿自己的作文和别人的作文比,比来比去,就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也就可以悟出点道理来,总结出一点真切的感受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教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了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的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是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日久,先生就不在删改你的文章了„„”这段话,可以说触及到问题的真谛了。读做读做,自己摸索,年深日久,偶然得之。看起来好像教师不负责任,实际上他把学生的神经全部调动起来,不许你有一点依赖心理,同时也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不向学生传授任何写作的技巧和写作捷径,只是鼓励学生去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自己感悟写作的心得。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然而,由于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下的写作考试,往往大多是一点知识点加一篇作文的模式。在这样的考试模式影响下,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数,往往不考虑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片面提高写作的要求,久而久之,使那些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谈不上什么写作的创造力了。因此,考试的内容应该是:一考学生“读了多少,背了多少,懂了多少”。有数量就有质量。看一个人读过多少部名著,多少篇文章,背下多少首诗词,这远比看其是否
掌握知识点有价值得多,名著名章诗词熏陶出来的学养对于作文及至做人的巨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阅读量的考核简便准确,绝对不可能投机取巧。二考“作文写得怎样,字写得怎样。”“可以要求写一篇提要、一篇文评,提要能抓住基本内容,文评可以有不同见解。这很容易分出学生水平的高低,要想得高分,平时必须大量看书,才会理解得快,才会有独立深刻的见解。”过去多是考命题性作文,实际上是给学生出难题。逼他们编造,甚至远远超出了写作本身的范畴。写作考试必须变革,否则,以人文精神为旗帜对于写作教学而言仍是一句空话。像去年高考中,有一名考生凭着一篇《赤兔马之死》的满分作文而被高校破格录取,这就为现行的考试制度带来一点曙光,带来了一丝希望。
在写作教学领域,科学性与人文性应是统一的。其实,教育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因此我希望,就是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的生活在大地上……”
第三篇: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时期,应当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现在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积淀的浓厚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的精神。求真即是追求真理,牛顿的力学定律、开普勒的天体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论、乃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追求真理的结果。求实即是追求实在。就科学上的“实在”而论,“实在”即是可验证其是事实存在的事和物。在地球上找得到的实物——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实在的;在科学上可以实验得到的结果——电子、原子、中子,都是实在的;天文上可以观察的——行星、恒星、白矮星,也是实在的;月球上带回的岩石当然也是实在的。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那什么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求善求美的精神。通俗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生命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
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大学精神,不仅需要科学文化教育,自然环境孕育,历史传统的熏陶,还需要人文环境的浸润和培植。理想的人文环境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当前的大学生,特别是我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重视科学,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彼此对立的,相反,却具有内在统一性。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正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精神能够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实现,而人文精神则能够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促使大学精神向科学人文阶段转变,是我们这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近20年来,我国教育家龚育
之不遗余力地呼吁社会重视的事——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他指出:“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就是“交融”。交融并不容易,科学与人文从分隔、分裂要走向互补、交融,将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在不断争论中前进的过程。科学和人文的分离、分隔是一种历史现象、国际现象,其产生有必然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或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愈来愈需要培养文理交融的人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为革除“文理分驰”之流弊而竭力倡导“融通文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但许多传统观念和作法的沿袭和束缚,给文理交融造成重重障碍。因此,破除文理之间的传统壁垒,充分认识文理交融的必要性,对于推动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上可知,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人。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科学它往往给人就是追求的一种真,人文给人是追求一种爱,就是我们能够懂得按规律办事,又懂得规律核心的问题,才能使我们社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人所共知,但科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在以
后的学习中,不能再只重视科学精神了,而是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高邮 戴广美
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初级的做人道理,教懂他们何谓做人的价值,慢慢体验到做人的意义,但教育方式不是靠政治课上纯粹的政治说教,而是要通过很多好文章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做人的准则。如何让广大青少年去了解做人的意义、价值呢?还是要通过长期的审美教育方式,这也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一、加强课堂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我在教学初中四册散文单元时,将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席慕蓉的《贝壳》、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比较法教学,教给学生初级审美体验,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力求做到以美激智,以美发辞,以美冶情,以美育德。讲课时,抓住白杨树景美、形美、神美三个环节进行透彻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白杨树那种“力争上游”的精神力量。抓住贝壳中曾有过的小生命虽短暂,但却能给人们留下永恒的东西这一特点讲析,使学生初步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时间长短,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奉献”的做人道理。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其人文精神,会影响学生一生。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审美体验,要善于把课文中好的审美因素分析出来,将其传播给学生。如教白居易《卖炭翁》和杜甫《石壕吏》两首古诗时,我就将诗中宫使和差吏的凶恶,蛮横形象与卖炭翁和老妇人的悲苦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情激发同学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更激发他们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
二、指导课外书籍阅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部好的作品犹如同一位品行高尚者对话,会受到很深教益。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离不开读书。
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很注重抓学生课外阅
读,我的做法一是为学生推荐读书篇目,尽力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好作品,如中外文学名著,名人名家传记,优秀散文精品。二是帮助寻找书源,方法是动员学生自己购买,让他们到校图书室、镇图书馆去借阅。三是组织文学欣赏,定期交流,开读书报告会。四是指导学生写故事提要,写读后感。在大量阅读过程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影响。读了《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氓》等书后都被主人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染,从而懂得做人的价值:“为了人民利益,可牺牲自己一切。”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社会的人文环境如何,对社会是否和谐有直接影响。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问题,是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性欲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指体现这种精神价值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西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高扬人性的时代精神。中西方主流文化都认为,这种精神价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简言之,人文精神是指人性、教养。它决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它表现为道德,或者说是道德的依据。对人文精神定义的表述多种多样,但不管如何表述,其内核要素都是人格精神。
当前,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人文精神的缺失由来已久,其认识上的根源,是因为长期以来儒家道德扼杀人的灵性,而近代的反孔批儒又助长了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在现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大有市场,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有所抬头,轻视人文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人文精神滑坡,伦理道德弱化。在改革开放中,新价值、新规范、新道德的构建尚不如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种种不讲人性,不讲人道主义精神,不尊重人的价值,无视人的尊严,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丢掉尊严、丢掉人格的恶劣现象时有发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滑坡,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人的异化、物化和兽化。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在政治、经济、伦理等领域,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这说明了党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传授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阅历经验,使人能够较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弘扬人文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和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世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使人们的社会理想、生存意义、价值目标、自我实现得到升华,保持健康走向,从而提高全民族人文修养的水准和素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一精辟论断中,公平正义与诚信友爱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与人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体现社会关爱。和谐社会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提倡“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而使社会活力迸发,使社会更加公平、幸福、和谐。
人文精神的内涵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处境的无限关怀,强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在现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当中,主要的缺失是人的尊严的缺失。人的尊严的缺失最缺的就是诚实、信任、友爱。人文精神讲究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而讲究人的尊严和人格,就必须诚实、守信用、友爱,因为诚实、守信用、友爱是以对人的尊严、对人的尊重这种精神意识为基础的。因此,只有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培养树立诚信、友爱、宽容等各种美德,才能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