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5篇)

《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5篇)



第一篇:《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一、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所以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作为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及进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王老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必要的支持,我认为他的做法是非常恰当的。

二、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理的分组方法呢?

答:王老师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巩固成果,这种做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小组分工明确,目标单一,而清晰。从比赛的效果上看“同学们纷纷行动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因此,王老师的做法我认为确实可行。

这种分组探究的方法又存在着一个缺陷,那就是对学困生也是一种挑战,加重了学困生的挫折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分组时,要特别关注这些学困生。同时,增加小组成员,成员之间有交流、有讨论就更好些。

三、在课堂上总是会有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也会有像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怎样将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呢?

答:案例中的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势必影响课堂效果。我觉得首先教师在备课之前要心中有数,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知识”,心中有“目标”,我所说“三有”是指教师要对学生了如指掌,谁能回答什么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在课堂上要针对性的发挥不同学生的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长”。其次,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根据课堂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新的有效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四、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否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呢?如果不是,你认为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始终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点拨”的作用。真正地做到了教师由

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与理解,还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样化,关注学生学科语言与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我认为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启发思考,引导理解;(3)自主探究,参与探讨;(4)协作交流,质疑问答;(5)归纳总结,总结延伸;王老师在这过程中即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要鼓励同学们大胆展示发现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引导,所以教师既不能剥夺学生的参与权,也不可只当一个旁观者。

五、你认为王老师的这堂数学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王老师的这堂数学教学大胆创新,大胆扩充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在探究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相信学生的潜力。此外,王老师对学生出现困难时的引导也很到位、很恰当。还有,王老师在这节课上,还能注意到基础较弱的学生,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正确确立了教师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应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始终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点拨”的作用。真正地做到了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王老师很好地践行了这一教育理念。

她需改进的方面是:如果她课前先让学生提前在家制作一个圆锥模型。这样就避免了“圆锥的侧面展开以后会是什么图形呢?下面我给大家 5 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和自己的同桌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以及为了了解这个问题而浪费时间,使得课堂比较仓促。因为,通过学生的制作,有关于圆锥侧面展开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弄明白,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篇:师德案例故事及分析

师德案例故事及分析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一书,我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长远的教育作用。师德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富有一颗爱心。教师的人生就应该是一部爱的经典,爱教育,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只有倾注了全部的爱,师德修养才能在爱的奉献中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案例:

那是发生在我刚刚调入一所新学校的时候,高中历史又快到了会考的时候,由于带的是理科班,学生本身对会考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有的学生的上课也是在半玩半学中度过的。

班上有这样一位男同学,特别活跃,上课经常随便说话,搞小动作,注意力十分不集中。开始我采取了容忍的态度,所做的最明显的批评方式也就是上课时用微怒的眼神提醒他。他的回应也很快,在他看到我的神态后,他会收敛一些,但用不了十分钟他就又管不住自己了。在以后的两个星期里,我发现我的这种做法并没能使他明白我的用心良苦,反而他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愈演愈烈。可想而知,他这样的听课效果会带来怎样的学习成绩!的确,他的成绩越来越差。我想,是该找他谈谈的时候了。

这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拿着书,走进教室。他呢,还是像往常一样,吊儿郎当的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偶尔还想张开嘴,又要和别人说话的样子。我心里很生气,心想,就这个样子怎么过会考。即使再聪明,不学习也过不去呀。正当我讲到一半在黑板上写字时,突然,只听后边的同学“啊”一声,我回过头,正想发火,发现那个爱说话的男生,吐了满地的东西。周边的其他同学恶心的只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我走上前去,摸了摸他的额头,并不烫。然后快速的到黑板前,把绰子和扫把拿来,扫了起来。其他同学见我这样,也都纷纷抢过来,主动帮助,将呕吐物扫除。然后我轻声问了一句:“还难受吗?能坚持上课吗?” 他说:“行!”这一节课是在很安静的氛围中上玩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随便说话,而且周边的同学也像受他的感染一样,根本不用我在做任何的思想工作,就能轻易改掉坏毛病,学习成绩也一路飙升,最终在会考中取得了A的好成绩。

这件事是我教师生涯中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它却使我更加相信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案例分析: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常常离不开善于把握垂青于身边的机遇,失去一次机遇,也许就失去了一回成功。同样之理,教育工作者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成功,也往往离不开德育机遇,更离不开对德育机遇的艺术把握。一个善于把握德育机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总是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总是富有时代感和预见性,总是事半功倍,成效显著。对于课堂上发生的类似这样的事件,教师只要抓住这个偶然的机会,把它作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能充分利用偶发事件,开展教育工作,不仅会促使个别学生的转变,而且会对其他学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这让我认识到爱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用师爱为学生引路,用师爱谱写一曲最美的歌。爱与责任是教育的双翅,没有责任办不好教育,没有爱同样没有教育。有人把师爱比作春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有人把师爱比作阳光,温暖孩子的心房。师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脊髓的甜蜜。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爱生是师德的核心。然而,热爱学生是一条非常抽象的师德规范要求,它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心里为自己评判达成度。只要我们善于对照规范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哪怕是每天反思一点点,我们的师德修养水平也会前进一大步的。教育,作为人对人的影响,是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创造的一个环境。如同那个古老故事讲的,橘子生于南方为橘,生于北方为枳。可见,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心灵环境。教育,作为人对人的影响,是以教育者个人人格为基础,对学生施加良性的影响,通过这种影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进步与成长。

第三篇:教育故事案例分析

教育故事案例分析

海阳市里店初中 宋守勇

【案例】下课的铃声早已响过了,工作不知疲倦的李老师依旧在教室里有滋有味地给全班学生讲课,上下一节课的老师也已经在门外急的团团转,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这个原因,教师间的关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分析:就一般意义讲,拖堂指的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束时仍不终止教学活动而挤占学生课余休息时间的现象。它是教师教学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学习内容的情感态度,若不及时调整,及早克服这种教学行为方式,将严重影响师生关系、学生心理的健康,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其求知欲。

这种现象在当前是十分普遍的。今天我提出这个问题,旨在期盼更多的教育界同仁能够站在不同的视角和更高的认知层面重新来审视拖堂这类看似平常的教学行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拖堂带来的严重危害,以便探寻出一种有效的克服拖堂的良方,切实规范课堂教学行为。

拖堂行为的成因剖分析:

1、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如果对学生因素分析不够,不能找准其学习起点,认知基础,就会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阻碍师生间进行思维对话,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可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又不允许教师完不成当堂的教学任务,所以就只好拖堂。

2、课堂驾驭能力差

如果课前不能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谨性、有序性,就会出现时间搭配不合理,主次不分,把握不住重点,从而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的产生。

3、实验仪器或教具准备不充分

如果课前对教具、实验仪器的准备不充分,没有提前进行实验操作演示,也会引起拖堂现象的产生。比如在化学课教学中,如果课前未对实验器材进行试用,那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意外,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更何况课堂上还可能出现操作失败或实验结果出现意外等,这些情况都会对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造成影响,耽误了课堂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现象的发生。

4、思想认识落后

一些老师思想认识落后,只知道一味的靠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不肯从提高学习效率上多动脑筋。不仅仅是老师,领导们对拖堂行为的默许也助长这种现象的发生。

5、考核制度不合理

分,分,教师的命根。这说明在当前教师仍然只追求分数,排序,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明了教育的长期性,现在的考核制度只追求短时间内分数的增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呼吁: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自觉远离拖堂行为

为了向45分钟要效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彻底消灭拖堂及其一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教师要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寻找出产生不良教学行为的真正原因。

前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对于不同的教师,尽管产生拖堂现象和其它一些不良教学行为的原因有所不同,但要想自觉有效地遏止这些不良教学行为,我们都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学习型”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当今社会,教师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担负的责任更大,社会对其要求也更高,所以,做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我们必须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教育科学理论,做到让自己永不落伍。

二是做“研究型”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解决,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我们教师要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从研究的视角来加以解决,倘若没有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就会有力不从心之感。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如果能不断进行这样的研究,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也一定会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是做“服务型”的教师。教育是服务性的事业,学校为学生、为社会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其直接实施者是我们教师,若要提高其服务质量,就必须转变观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积极为学生做好一切,当好学生的“勤务员”。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教学工作转变为为学生服务中,那么,学生在接受服务、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我们教师高尚人格力量的启迪、熏陶与鼓舞。

做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要能不断地在“学习、研究、服务”三个领域锻炼自己,提升自己,那么其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也一定会不断得到更新,他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运筹帷幄,挥洒自如,拖堂及其他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也就不会再出现。

为了让学生能拥有更多自我成长的时间与空间,变学习的过程为享受的过程,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转变观念,提高自我,争做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新型教师。

第四篇:数字故事案例分析

数字故事案例分析

数字故事的设计与制作有四项基本原则,即:故事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这也是评选优秀数字故事作品的标准。接下来我们就以《讲台前的我》为例,从这四项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故事性

数字故事的诸多元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故事,好的故事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以《讲台前的我》为例,作者根据电影《Front of the Class》真实的故事改变,讲述了小男孩Cohen,从小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症,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这种怪异的行为,使他从小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批评他,同学们更是对他冷嘲热讽,就连他的父亲也对他失望透顶。这使得他一直在痛苦的漩涡里挣扎,不得不多次转学。转学后,新的校长了解了Cohen的情况。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巧妙的让所有师生倾听Cohen的真实心声,也使得全校师生慢慢的接受了Cohen。校长的几句话,为Cohen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门,让他有了成为一名关爱学生的教师的坚定梦想,即使因为这个病症让Cohen在寻求教师梦想的道路上遭到众人怀疑,屡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这份梦想,不抛弃梦想,不放弃信念,默默的努力。最终,他终于获得了最佳教师奖。

从故事的线索来看,本故事蕴含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讲述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方法和策略,另一条线索讲述一名新教师在怀疑和挫折中不断前进,努力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作为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两条线索并行前进,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作为一个十分钟左右的数字故事,则需要凸显轻重。因此,作者在制作时将新教师的成长作为了主要的线索,这样就不会对观众产生误解。

从语言组织来看,作者尽量浓缩提炼了电影中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引导整个故事。

2.技术性

本作品中包括了字体,图片,音乐,视频和动画。

对于字体,本数字故事中主要使用了两种字体“方正硬笔楷书简体”和“方正粗倩简体”。”方正硬笔楷书简体”可以给观众一种亲切的感觉,”方正粗倩简体”是一种优美的字形,给观众一种优雅文艺的感觉。两种字体的组合使得该作品,亲切优雅,又不呆板。但是建议整个作品中的字体不要超过3中,不然会使观众产生凌乱的感觉,影响作品的整体性

在图片方面,为了保证图片的清晰度,作者尽量从网上搜了高像素的电影海报,再经过PS的处理用在作品中。不建议从电影中直接截图,以为很多电影经过压缩之后,图片的像素变得很小,会有虚化的现象。使用图片时,首先图片要和主题相贴切,不要用毫不相关的图片,这样会给观众造成认知负荷。如果实在找不到相关的图片,那就不要用图片了,凝练语言。有的时候,没有图片的效果反而会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音乐是数字故事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本作品前后共使用了两段音乐。故事的前半段,主要讲述cohen的病症和遭遇,因此音乐选用了较为舒缓的钢琴曲,后半段主要是cohen坚持梦想,努力拼搏的故事,因此就选用了较为轻快的音乐,有一定的节奏感。而两段音乐都使用QQPlayer和Audacity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包括,剪切,淡入和淡出。这样就不会出现生硬的感觉。在音乐的设置时一定要选择 “跨幻灯片播放”和”自动播放“。这样音乐才会正常出现。

本作品中嵌入了两段视频,都是从电影中截取下来的精华片段。两个片段很好的总结和体现了cohen的成长历程。但是在数字故事中嵌入的视频不能太多,嵌入太多,作品的体积会变的很大,同时,会对电脑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电脑内存太小,则数字故事中的视频是无法正常播放的。因此,建议一个数字故事中最多嵌入两段视频。

动画方面,本作品没有使用太多,太花哨的页面动画,只是用了一些简单的淡入淡出,以及字体线条动画,动画的作用是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太花哨只会喧宾夺主。动画不在炫,而在恰到好处。

3.艺术性(整体性,图片处理,修饰)

艺术性主要是只数字故事作品的整体性以及图片等素材运用的合理性。《讲台前的我》的作者在制作时对作品做了整体性的考虑,采用了统一的色调和表现形式。首页的设计可以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考虑到这时一部关于教师成长的作品,作品的名字叫做《讲台前的我》,因此选用了代表教师和讲台的黑板、粉笔作为首页元素。配上“方正硬笔楷书简体”字体以及恰当的动画效果,使得首页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并且结尾也使用了同样的设计,使得收尾呼应,做到统一。

在图片素材的运用上,网上搜到的图片一般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做一定的处理。本作品中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成长,对图片做了抠图处理,将主人公从年幼到成年的图片都抠取下来,放在页面中,这样就去除了海报图片其他的干扰元素,做到了干净,聚焦。

4.创新性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故事结构的编排,图片,动画等元素的创意使用上。如下面这个页面,体现了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Cohen老师的反应。如果使用真是孩子的图片,并加上文字,则效果会很不好,画面会显得很乱。因此作者做了抽象化处理,用图形工具画出了很多小人的剪影图像,代表每个孩子。这样就给了观众充分的联想空间。

同样对于字体排版,动画运用上也可以产生很多新的创新。这都会给数字故事增色不少。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和建议并不是数字故事的设计与制作的万能准则,数字故事的制作需要根据故事和主题的内容以及观众的类型来具体分析。但是只要多多联系,和交流,数字故事的制作水平会不断提高的。

第五篇:衣服的故事案例分析

2009学年第一学期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评比

“衣服的故事”案例分析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殷炯民

背景: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观察、比较、分类、游戏等活动,了解衣服多种多样的作用:保暖、文明、美化、防雨等,并学习借助放大镜观察衣料的质地。通过了解衣料发展的同时,学生感受到了技术的发展。在给娃娃设计衣服的游戏中,学生加深了对不同的衣料有不同的用途的理解,并根据自己的需求与材料进行设计,提高了粘贴、打结、穿引、缝制等本领。

教学片断:

活动:观察衣服的加工过程【初步了解衣服的加工过程】

1、在了解了一些布料原料的特点后,那么又是怎样将原料变成服装?(交流)

2、是不是像你们所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P28(观察衣服的加工制造)

3、小结:服装加工过程可以分成:编织衣服、裁剪衣服两种方式 编织衣服:测量人体→设计样式→选择衣料→进行编制→制成成衣 裁剪衣服:测量人体→设计样式→选择衣料→进行缝制→制成成衣

4、对比上下两幅图,观察衣服的工厂化生产与家庭生产方式,它们有什么不同?(思考交流)

5、小结:家庭制衣特点:自己设计、自己裁缝、手工操作、成衣量少。

作坊制衣特点:集体合作、半机械化生产、成衣量较大、效率较高。工厂生产特点:大机器机械化流水线操作、批量生产成衣、省时省料成本低、效率更高。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服装的设计与制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活动二:为娃娃设计一套衣服【尝试设计一套衣服,体验设计的乐趣。】

1、在了解了衣服的特点后,我们也当一回服装设计师,为自己、为同伴设计一套服装

设计要求:(1)设计春秋季节的学生服装

(2)根据模特身材设计

(3)将设计画在作业本P14模特身上。

2、展示作品(评价:想法、设计意图、色彩等)

3、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衣服内侧经常会有个标签,在标签上印有许多符号,这些符号有哪些用途呢?你收集到了哪些衣服标记(交流)

4、小结:在这个标签上印有如何洗涤的标记,对待不同布料洗涤的方法也会不

2009学年第一学期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评比

同。

5、总结:服装的生产与加工也与科学技术十分密切

6、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服和衣料不断发展。

感悟: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认识身边常见的衣服入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来了解衣服的作用、面料的加工、衣服的设计和制作等过程。从而对我国的服饰文化有一初步的了解。我课堂设计了观察周围同学的服饰,想象自己、家庭、社会的各种服饰。服装有很多作用,还有很多特殊作用。另外我还设计了课外拓展,调查家庭,社会的各种服装。了解家庭制衣,工厂制衣的不同特点,体验科学技术的进步过程,尝试设计一件衣服,让学生可以从设计中体验一份乐趣。

反思:

学生对平时身上所穿的衣服虽有所简单的认识,但对它的发展及制作都不太了解, 故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先让他们用眼睛观察自身的衣服开始来逐步加深对衣服的认识。并通过讲故事、做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服装的发展史,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通过做做服装设计小游戏来让学生体验科学与技术的乐趣与意义。

殷炯民 2010年01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