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简单的时间计算 3教学设计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整时段时间计算。
谈话:同学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喜欢收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会播放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谈话: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继续观察,“六一剧场”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播放,什么时间结束?如何计算“六一剧场”播放的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经过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计算思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算的方法,肯定学生不同的推算方法。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减法计算,16-14=2。(相机板书)另一种是推算,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一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2.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谈话:同学们,从节目预报表中,你知道“金色童年”这个节目是什么时间播出,到什么时间结束?“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思路,教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课本例题中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中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几份的?每份表示几分钟?开始的箭头和结束的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时刻?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你会计算从8时10分到8时40分这段时间有多长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学生一般会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0-30=1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提问: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几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独立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说说思考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指导学生看题,理解图意。让学生具体说一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你们能估计出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吗?
算算看,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几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算一算。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做法和想法,集体讲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你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做题。做好后,组织学生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思考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火车时刻表。提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口答。独立做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提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出示“你知道吗”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5 数学广场-时间的计算 ▏沪教版(3)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7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交流、分析等活动,探索“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2.会用线段图、竖式等方法解决“时间计算”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合作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线段图或竖式等方法,解决时间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比较直观的方法(线段图)分析时间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都很喜欢去欢乐谷吧。小丁丁和他的伙伴们上周就去了那里游玩。
出示:
0时
7时45分
9时25分
11时30分
15时30分
24时
上车
到达
游玩
开始
观看
乘车回家
欢乐谷
欢乐海洋
午餐
魔术表演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揭题:时间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时间的(加法)计算
1、出示:小丁丁早晨7时45分上车,路上用了1(小)时25分,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欢乐谷门口?
(1)审题
提问: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与时间有关的信息?
(介绍:7时45分——“开始时间”、1时25分——“经过时间”)
(2)小组讨论:你能用线段图推理或竖式等其他方法得到小丁丁是几时几分到达欢乐谷门口?
(3)全班交流
▲
小算式
7时+1时=8时
45分+25分=70分
70分=1时10分
8时+1时10分=9时10分
▲
竖式
7时45分
+
时25分
9时10分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相同单位直接相加,满60分向前进一小时。
介绍:9时10分——结束时间
▲
线段图
提问:谁还有其他方法想分享给大家?
A、小胖画法
追问:为什么画到8时?为什么又画1小时?最后画几分?
同桌互说:结合线段图把作图解答过程和同桌说一说
B、小亚画法
C
C、画法比较:小丁丁和小亚的画法有何不同点?
2、小结:不管是什么方法,都是用“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来求得。而其中竖式的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线段图的方法能够把复杂的问题更直观的展现,理解起来更清楚。
(二)问题解决
问题1:小丁丁从9时25分开始游玩欢乐海洋区域,1小时35分后玩好所有项目,小丁丁几时几分该区域游玩结束?
(2种方法)
问题2:午餐后,小丁丁去大剧场观看魔术表演,开场时间为下午1时45分,表演时间为1个半小时。表演结束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问题3:小丁丁22时40分睡觉,睡了7小时30分钟,他早晨几时几分起床?
问题4:小丁丁在欢乐谷一共游玩了多少时间?
0时
9时10分
11时30分
13点25分
15时30分
24时
2(小)时20分
2(小)时05分
1(小)时55分
到达
开始
结束
乘车回家
欢乐谷
午餐
午餐
三、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苏教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课题: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数一数 教案设计
二、教学内容:教材2-5页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3、能够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数数的方法
2、用点子图表示数
五、教具:PPT,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看!(教师引领学生按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
师:数得真好!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清楚地数给大家听呢?(个别生数)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教授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要求同学们需要有一双会观察,能观察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画了些什么?(展示PPT)你们别急!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在图里面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间互动,体会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数学乐趣)
师: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老师要来提问了,你们仔细瞧瞧,看到了多少头大象?(1头,同时将学生说的用图片展示在黑板上)嗯!是的,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
师:我看见秋千了,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哪里?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谁来数数看!(请生到黑板上数一数)你数得真不错!揭示数字“2”,用相同方法揭示到4)
师:我也来数数看这些小朋友哈,123,总共3个小朋友!是吗?我数对了吗?(学生纠正,应该为5只)我怎么就漏数了呢?为了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呀?(按顺序来数)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板书)那好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的?(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或者作好记号)用类似方法教授6,7,8,9,10。
2、点子图
黑板上列有1-10十个数字,然后教师说: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呢。比如说,1,我喜欢用一个点来表示,当然我也可以画一朵红花来表示1。在数学中,我们将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称为:一一对应。你呢?你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请同学上黑板画一画,让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出如何表示2,3,4等。教师巡视检查
3、认读1-10
总体认读几遍,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来读。
4、一起数一数教室里的实物
(三)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里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去数给父母听,再把我们不会数漏的方法告诉他们!
七、板书设计
课题:数一数
图片1:数字1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2:数字2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3:数字3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4:数字4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第四篇:3上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青岛李沧路小学 于红红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进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在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3.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教学准备】钟面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同学们,庆元旦联欢会还在继续,看,下一个节目是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
2.谈话: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校园歌曲大联唱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
【设计意图】延续上一情境图的内容进行创设,与上一节课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串。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找数学信息时可能会出现问题,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图意。
二、分析素材,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巩固认读钟面时刻。
1.谈话:要解决“校园歌曲大联唱一共用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需要先知道什么? 生:需要先读出钟面上歌曲大联唱开始和结束的时刻。谈话:“你会读吗?”引导学生巩固认读钟面时刻。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谈话:完成的同学,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引导。3.学生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认读钟面时刻。(二)进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谈话:要求“校园歌曲大联唱一共用了多长时间?”你能想个办法来解决吗?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由交流校园歌曲大联唱这个节目所用的时间。指生展示交流。
生:校园歌曲大联唱一共用了20分钟。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交流,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明白:计算经过时间时,可以数一数开始和结束时刻之间分针走的格数,也可以直接用结束时刻的分钟数减去开始时刻的分钟数。交流之后,教师借助让学生动手进行钟面模型的现场操作、和课件上分针的动态演示加以验证,从而为学生的抽象描述直观化、具体化。
通过交流小结: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所间隔的时间就是两个时刻相差的时间。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观察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寻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借助让学生动手进行钟面模型的现场操作、和课件上分针的动态演示加以验证,从而为学生的抽象描述直观化、具体化。
三、巩固拓展,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1 第一题是填写小红读书的时间问题。该题是让学生运用钟面所提供的信息,填写对应的时刻并进行关于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让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分析,先填写,再全班交流。用钟面模型的操作加以验证,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自主练习2 这是一道进行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的题目,呈现的是小学生一天的活动情况。引导学生明确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之间的关系,并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3.自主练习4 同学之间聊聊生活中有关从家到学校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让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畅所欲言,渗透珍惜时间的观念。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从而产生新的问题,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孕伏。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果篮中5个苹果对应的5个方面之外的,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谈话: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了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分成了两种情况: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计算隔一天的经过时间。在教学时两种情况我都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然后再计算,这样做的确培养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然而我却忽视了老师应让学生感知在做数学题时需要择优选择,选择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时我们发现画线段图和直接用结束的时间减开始的时间这两种算法当然是后者更容易些。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案 -陈轻
计算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上,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2、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
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学习难点
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并会做简单推理。
四、课前预习
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2、1时等于多少分?
3、1分等于多少秒?
4、1时=()分 2时=()分 1分=()秒 2分=()秒 600分=()时 600秒=()分
五、课堂探究
1、组内自学教材第5页例2,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点拨,收集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解答。
学生组内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试着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课件出示情境图(老师是6点50出发的)谁能帮老师算算老师在路上用了多长时间?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问,解决问题。3.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他每天早晨要在7时35分到学校,他至少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六.课堂检测
教材P5做一做,P7-第8题 P8-第11题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到了:
我的问题是:
八.课后作业
1.一集电视剧从晚上8:30播出,9:15结束。一共播出了多长时间?
2.看图写出经过的时间。3.小明每天早晨7:35到学校,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应该在几时几分从家出发?
4.三年级游泳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用2分28秒,小刚用3分5秒,谁游得最快?快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