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濯田镇创建生态乡镇解说词

濯田镇创建生态乡镇解说词



第一篇:濯田镇创建生态乡镇解说词

濯田镇创建生态乡镇解说词

汀水悠悠,浩浩南下,一路奔腾,来到了一个土地肥沃,千山竞秀,气候宜人的地方,这就是素有“红色小汀州”美称的千年古镇濯田。濯田镇坐落在长汀县西南部,距城区35公里,地域面积342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33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540户,人口57697人,其中农业人口53706人,耕地面积43573亩,林地面积414401亩,烤烟种植面积11000亩。濯田不仅是全县典型的农业大镇,历史名镇,革命老区镇,更是绿色生态名镇。这里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当年毛主席挥师南下在濯田水口码头以恢弘之势写下“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壮丽诗篇,而今濯田河畔“日出江花红似火,落日西斜万山红”的景象更是为这个千年古镇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近年来濯田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濯田的可持续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打造“汀西南生态型经济重镇”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道路保洁制度,实施集镇和农村风貌整治,对农村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对空闲地进行绿化,对农民集中居住区改造等举措,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濯田的生态文明水平,有力促进了濯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创建工作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明确目标

濯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生态乡镇工作,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人大主席、镇长为副组长,党政班子其他人员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编制《濯田镇环境规划》,制定《濯田镇创建生态乡镇的实施方案》,对创建工作按时间节点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做到了计划早安排,实施有指导,总结有评比,确保了创建工作深入扎实的开展。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形成合力

在创建的省级生态乡镇活动中,濯田镇广泛地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动员工作,紧紧围绕创建生态乡镇的总体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会议、墙报、板报、有线电视、宣传标语等载体宣传创建知识,通报创建情况。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营造了创建氛围,形成了创建合力,促进了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建工作主要成果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按照打造“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投入1.5亿元实施完成了117公里村村通水泥路及205线省道改造工程;投入5828万元实施了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汀南灌区、水库除险加固、水保水利和烟基工程等项目;投入2千万元实施濯田大桥、永巫大桥、濯田防洪堤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切实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逐步优化

大力打造整洁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认真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组建41支175人的清洁队伍,对垃圾日产日清。近几年来投入80万元在各村建成垃圾堆放中转池157个,垃圾焚烧处理厂一处,做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5%以上;投入140万元完成沼气池建设1200口,使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投入560万元完成改厕、改厨、改圈1850户,农村卫生厕所使用率达93%;加大对沿汀江河、濯田河、刘坊河1公里范围及禁养区生猪养殖场治理力度,投入200多万元在全镇关闭生猪养殖场18家共8330平方米,拆除生猪养殖场38家共14980.39平方米;投入60万元大力实施乡村道路绿化工程,使

乡村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7%;一年来投入400万元实施生态林草、规划林地、非规划林地种植10220亩,森林覆盖率达81.5%,人居公共绿地面积17.2m2,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森林防火力度,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自然环境。

三、加快构建和谐濯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切实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生态乡镇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各项事业,扎实推进“平安濯田”建设,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近几年来累计投入843.5万元大力改善办校办学条件和师生教学生活条件,历时三年的“双高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扎实抓好灾后重建工作,几年来完成了县城居高安置 69户,分散重建67户。每年发放低保金额139.2万元,使全镇785户2268名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镇人人参加了新农合、新农保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及养老问题。社会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住房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工作有序开展。全力抓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推行育龄妇女“两癌”筛查工程,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升改造濯田卫生院,乡村卫生体制网络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文化站(所)建设项目,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各种文娱活动。

同心同德营造生态乡镇,群策群力共建和谐濯田。我们将乘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强劲东风,全力打造“汀西南生态型经济重镇”,努力实现濯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让濯田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更美、家更和!

第二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绮丽

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它就是美丽的濉溪镇(字幕,有关标致性镜头)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宁县濉溪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纪实(字幕)

濉溪镇位于福建省建宁县东南部,东与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交界,是建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下辖1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场,总人口3.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4万人)。是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文明单位。濉溪镇东南高山叠翠,是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中部海拔1600多米的黄坪栋水库担负着全镇近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被誉为福建全省水质最好的饮用水,闽江上游濉溪河贯穿全镜后注入泰宁大金湖。全镇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为主,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这里山青、水碧、地绿、天蓝,生态保持良好,生活环境怡人,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饮用水源地、风光、风景、原始森林、动植物及物产等镜头)

全镇面积213.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5.83万亩,森林覆盖率80.54%,地表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Ⅰ级标准,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建成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3.36平方米,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解说字幕)

(解说)近年来,濉溪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实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解说,林业、旅游、农业、新农村镜头)

强化领导 工作机制完善健全(字幕 解说)

解说:濉溪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政府大门、动员大会、创建办公室、领导小组文件等镜头)。2008年,濉溪镇就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多次召开工作联系会、创建动员大会(会议镜头)。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生态农业、文娱活动等镜头)

科学规划 生态农业优势凸显(解说字幕)

解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濉溪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镇已建成了2.77万亩的毛竹生产基地、1.5万亩生态果园生产基地、0.6万亩绿色建莲生产基地、0.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3亩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等各具特色、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基地。(毛竹等基地镜头),推进农业生产化步伐,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相关基地镜头)经营模式,壮大扶持孟宗笋业、文鑫莲业、兴辉食品、金铙山生态有机茶等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能

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产品市场开拓,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国强农机、天一油茶等23家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相关企业生产产品及各名品牌商品等镜头,如“文鑫”建莲的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绿色食品:福建文鑫莲业有限公司的“文鑫”牌黄花梨及“文鑫”牌“建莲莲子”;福建兴辉食品有限公司的“山雪”牌“中华猕猴桃汁饮料”等镜头)

解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镇有15万亩林地列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近三年来新增造林面积1.3万多亩。(林业镜头)

解说: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保持农田高效生产,不断降低农用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大力推广低毒低残农药和生物农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2010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0485亩,农用化肥总施用量为1239吨,推进强度为每公顷244.6公斤,农药施用总量为15.52吨,农药施用量为每公顷2.84公斤。(字幕)

辖区农作物全部划为秸秆禁烧区,全部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和秸秆回田(有秸秆回田或生产农用等镜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字幕)

濉溪镇创建生态乡镇,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地域资源更加大优化,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有农村、健身等镜头),创建工作2年多来,公众环境满意率由56%提高到99%。(群众满意率镜头)

发挥优势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解说 字幕)

解说:濉溪镇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创建中注重挖掘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倡导绿色旅游,发展生态

旅游,积极推进高峰省级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金铙山生态旅游、莲乡大观园等旅游项目建设,把这些景区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打造醉美濉溪(旅游方面镜头)

加大投入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解说 字幕)

解说:几年来,濉溪镇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0多公里,全镇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水西、大元等7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建立了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三通镜头);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示范村、整治村“四化”工程建设,安装了路灯、路牌、监控探头等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香化(相关镜头);县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2674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类标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88%(字幕、污水处理镜头)。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示范村、整治村做到家家配置垃圾桶,村设垃圾桶、垃圾池、建成垃圾收集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有禁止乱倒垃圾牌子、垃圾桶、垃圾池、中转站收集清运等镜头),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率为100%(字幕),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设有水冲式厕所39座,其中建成区30座(卫生厕所镜头),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95%(字幕)。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沼气服务站镜头),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在沼气池926座,太阳能667座(有太阳能、沼气等镜头),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字幕)

濉溪镇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方面镜头)

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院、卫生所镜头),村民参保率达98.1%,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全民体质(有关活动镜头)。(结语)优美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镇布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夯实了濉溪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濉溪镇要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的起点,把濉溪镇建设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生态舒适、人民生活富裕的生态型乡镇,保护蓝天碧水,造福子孙后代!

第三篇:人和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宣传片解说词

建设生态人和 构筑美好家园

__民权县人和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宣传片解说词

在广袤的豫东平原上,正在崛起一座新兴的小镇,这就 是著名的苹果之乡、中州名镇--民权县人和镇。

这是一方古老的土地,大自然赋予了她得天独厚的资本,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在这里,古外黄遗址、孔子绕道留下美名的宁车湾、小山子汉墓群、明湖广总督监察副使赵彦复墓地牌坊遗址传唱着久远斑斓的故事。单凭人和地名的由来,就足以给人美好无限的遐想。相传明嘉靖年间,任、陈、闫三姓村民由杞县仪封迁此,建任庄、陈庄、闫庄,后因三村闹事不睦,是非纠纷迭起,经杞县知县杜峰领出面调解,三姓言和,重归于好,筑寨合一,并兴集会,取人和永睦之意而得名。

人和镇又是一个年轻的小城镇,自1999年撤乡设镇,刚刚走过12年的成长过程。仿佛一夜之间,人和镇悄然兴 起一股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热潮,这里面凝聚着人和镇5.6万人对家园生态文明的企盼,展示出了一方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众志成城的激情。(出片名: 建设生态人和 构筑美好家园 __民权县人和镇创省级生态乡镇宣传片解说词(字幕:人和镇辖4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总面积70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

人和镇距民权县城20公里,交通便利,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在这片7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横穿而过,使之形成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基础设施配套完备,水、电、电话、光纤全通,银行、学校、邮政、电信一一俱全,它不仅是商贸重镇,更是一个环境优美、令人神往的居住城镇。

近年来,人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围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扎实开展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办公室,突出抓好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到责任落实,措施落实,资金落实,任务落实,进度落实,有力的保证了创建工作的实施。

为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目标,该镇始终坚持环境规划高起点,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编制了民权县人和镇环境规划,指明了一条操作性很强的环境保护、环境建设之路。

创建省级创生态乡镇,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了人和镇的每一个角落。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民住户,各行各业,处处都能感受到创建生态乡镇的新鲜空气。人和终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农林丰茂,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质苹果,现有的3万多亩苹果园,在2005年就获得了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这首先得益于该镇一直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低残留的新型杀虫、除草农药,保证了农产品安全。

(字幕:人和镇测土施肥普及率7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268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2.9公斤/公顷,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2%,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35%。)

为控制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该镇明确规定,现存养殖专业户都必须设有化粪池或沼气池,畜禽养殖废水和粪便经沼气池处理后,施用于林地及农田,其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西屯村有个青年叫李国礼,他以自建的养猪场为依托,三年流转农民土地200亩创建了的“猪—沼—菜”现代农业生态园示范基地,建成蔬菜大棚22个,猪舍22栋,沼气池22个,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60多人,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人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城镇形象,他们对照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标准和要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治理城镇环境、绿化美化空间。

2009年,该镇利用国家项目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日供水1000吨的供水厂,铺设供水管道125万米,安装入户5000多户,覆盖310国道以南郝寨、黄集、黄寨17个行政村,解决了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字幕:人和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2009年,该镇又投资70万元建成了垃圾中转站,配备垃圾收运车4辆,喷洒车2台,设垃圾收集点52个,主次干道和公共场所全部设置果皮箱,集贸市场、一般街道、背街小巷有封闭式垃圾箱和垃圾池,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无害化处理,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5%。

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人和镇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两年来实施农村改厕工程投入资金260万元,改水、改厨、改灶、改厕、改圈达到586户,新增水冲式公共厕所6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5%,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占55%,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大规模进行沼气建设,很多农户还用上了太阳能、液化气、电热器,生活用能中秸秆所占比例仅为15%,清洁能源的使用已成农民的时尚。

(字幕:人和镇生活用能中秸秆所占比例为15%,液化气所占比例为39%,沼气所占比例为15%,生活用煤所占比例为26%,电能为2%,其他用能为3%,清洁能源普及率达55%。)

为了让人和镇靓起来、美起来,近年,全镇实施了“村村通公路”工程,新修柏油路、水泥路98公里,全镇4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有的村还实现了“户户通”,并实施亮化工程,新安装路灯420盏,村民过上了城市一样的生活。

现在的人和镇区,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和谐商业街、顺达路商业街、人民路财富商业街实行统一开发,大街全面美化、绿化、硬化、亮化,镇区基础建设逐步到位,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路灯、下水道、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形成了“两纵四横”的城镇化格局。

人和镇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一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兴业,镇党委政府把环保评估作为入镇的重要门槛,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为人和减少工业污染筑起坚实的防火墙。所有项目的落户,均做到立项有“环评”,开工有“许可”,投产有“验收”,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到100%,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98%。

该镇还把开展生态村创建作为生态乡镇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大改变了昔日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可以说,村村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目前,黄集村、西屯村、人东村、人西村、高集村等生态村已通过了市县的验收。

(村民:‚我们村在没有搞生态村之前,村里特别乱,到处都是垃圾、牛粪,乱七八糟,茅草房,没有厕所。自从搞了生态村以后,我们村的变化很大,村头村旁边全部种上绿草树木,沼气池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全部搞好了。‛)

为打造生态乡镇,该镇狠抓村镇绿化、房前屋后、道路造林和荒地绿化。该镇在310国道北侧建立了100亩花木基地,栽植流苏,大叶真、木瓜、丝绵木等名贵花木品种10多个。几年来,该镇先后投资360万元,新增成片造林4000亩,绿地8000平方米,实现了沿河绿化成带、街道绿化成网、庭院绿化点缀的绿化格局。

(字幕:人和镇农田林网化率71%,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人均绿地面积14平方米,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0%。)

人和镇的地在变,人和镇的城在变,人和镇的人民生活也在变。所有这些变化都让人感觉到是那么迅速,让人觉得是那么神奇。(孙德清:‚生态乡镇建设是一项提升农民文明富裕,促进农村繁荣稳定、深得广大农民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人和镇作为中州名镇,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必须把握住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机遇,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镇这一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人和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谱写出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今天的人和已经由一个只有独街的小乡村发展为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商贸重镇,跻身中州名镇、省级文化先进镇、省级卫生先进镇、市级文明镇行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的襟怀和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奋力崛起,争先晋位,跨越发展,走向新辉煌。

第四篇:濯田镇2011年组织工作情况汇报

濯田镇2011年组织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9月)

濯田镇地处长汀县西南部,东连宣城,南接武平湘店,西邻红山,北通四都,距县城52公里,省道205线贯通全镇9个村。全镇辖40个行政村,355个村民小组,157个自然村,总人口57067人。全镇现有51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40个,1800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65名。土地总面积34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41.5万亩,耕地面积58600亩,是长汀县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是产粮大镇、商贸大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镇区面积17平方公里,有集镇和水口两个农贸市场,是汀西南重要的商品和物资集散中心。

今年以来,我镇的组织工作在县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全市、全县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汀西南生态型经济重镇的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工作开展,为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2011年3月9日全县组织工作会议后,镇党委于3月20日召开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议,传达全县组织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镇组织工作,明确支部书记是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并下发濯田镇2011年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的通知,统一工作思想,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机制,为基层组织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强化组织堡垒。

切实抓好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 1

政基础。南安、坝尾、刘坑头、长兰等20个村是新建第二轮村级活动场所村,到目前为止19个村已全部完成建设(巷头村因建设规模较大,目前尚未完工),办公设施配备完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上墙,党务村务公开栏都已落实完成,全部已投入使用。

三、强化基层基础,加强党员管理和教育工作。

制订了2011年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和2011-2015年发展党员五年规划,建立了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新发展党员台账。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在发展党员中严把程序关和质量关。今年以来共组织了55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县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截止9月份共发展党员9名,其中女党员1名,高中以上文化7名,35岁以下7名,已送县委组织部预审的但未发展的有2名,第三季度可发展党员9名。同时,利用农函大、农广校和“一村一名大学生”活动等平台,健全教育机制,引导村干部自觉参加大中专学历培训。强化实用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党员发展经济的能力。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点20个,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发展,不断提高了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建立健全了困难党员数据库,建立党员帮扶制度,下发了《关于做好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的通知》,全镇48名困难党员采取结对帮扶措施,由镇领导、工作队长及村支书、主任进行结对挂钩帮扶。春节期间共发放困难党员补助款15800元,“七一期”慰问困难党员9000元。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的数据库,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对外出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流动流动党员不流失,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和《流动党员小读本》156份。春节期间各党支部召集返家过节的流动党员召开座谈会,加强流动党员的沟通与联系。

四、严格要求,加强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作。

我们指定专人负责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作。按照汀委组综[2008]20号、25号、[2009]12号文件要求,我镇专门召开了各党支部书记会议,对2011年的党费严格按照标准重新测算,要求各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并按文件要求建立了《党员交纳党费预算表》台账,规范使用统一党费票据按标准收取党费。今年以来共上交党费13631.2元。

五、突出实践主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汀西南生态型经济重镇建设”实践主题和“为党旗增辉 做国策带头人”实践载体,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注重扭住发展,注重力求突破,注重实践特色,注重改善民生,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我们着力在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宣传效果,明确目标要求,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广度深度,立足取得实效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圆满完成创先争优活动的各项工作。

六、精心谋划,严格程序,顺利完成镇党委换届工作。在今年的镇党委换届工作中,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筹备,顺利完成镇党委换届工作。一是严把党代会程序关,选举关,确保镇党代会顺利召开,并顺利选举出我镇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二是认真做好县级、市级、省级三级党代表推选工作,提高党代表质量。

七、认真开展纪念“七〃一”建党90周年活动。

为庆祝建党90周年,我镇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一是组织开好一次党员会,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党员的积极性,提高党员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安排一次专题基层党课,号召广大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在推进我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重温入党誓词,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和荣辱观的认识。;四是学党史重走红军路,组织广大党员群众重走红军路,弘扬革命传统精神;五是慰问一批老党员、困难党员,“七〃一”期间慰问了18名困难党员;六是继续开展“为党旗增辉 做国策带头人”活动,号召党员带头宣传和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带动亲属朋友主动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七是围绕中心工作,扎实创先争优,坚持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把纪念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以良好的工作业绩向党的生日献礼;八是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其中表彰了71名优秀共产党员,10个先进党支部,1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

八、突出创新体制,组织工作活力明显增强

做好组织工作,创新非常重要。没有创新,工作便显得平淡,显得没有生气,没有活力。近年来,我们针对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提高党员素质、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开展创建党建品牌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党建品牌建设,有效提升党建工作活力和水平。一是深入实施“建村企联盟,促党建双强”工程。大力实施电站与所在村之间互惠互利的友好协作。一方面发挥电站的综合带动效应,帮助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另一方面民,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帮助电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村企互动、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标。二是推行和组建农村党员服务队。结合县委关于在镇村干部中开展“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富、保民安”活动的要求,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的实际,在镇涉农部门干部和村干部中组建农村党员服务队,帮助农村贫困户、困难户、外出流动党员解决一些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三是认真开展党员承诺制。建立“党员承诺”机制,针对党员承诺事项进行全程跟踪落实,充分凝聚党员群众力量,进一步增强党员群众心连心,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四是实施“一帮一扶”措施。针对部分村建设基础薄弱,党员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镇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社区农村党建工作的要求,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秉承共驻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经过镇党委联系、牵头、协调,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齐帮共管“多位一体”的帮扶方式,努力构建农村党建工作新格局,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态势,有利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九、下一步工作打算。

总结我镇一年来的党建工作,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党建、社会各项事业喜获丰收,但与先进乡镇相比,还有很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2011年组织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找准差距,理清思路,狠抓落实,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突破口,以实现濯田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抓好组织工作。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顾桥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专题片解说词

笔墨古镇绘千年灵秀,诗画顾桥书环保情怀――凤台县顾桥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专题

片解说词

美丽富饶的顾桥镇位于安徽省凤台县中部,是皖北三大古老集镇之一,史称“浮岗镇”,是凤台县经济、文化中心城镇,淮南市“经济十强镇”之一。

顾桥镇交通便利,凤利路、淮阜铁路穿境而过,村镇道路实现了“水泥化”、“柏油化”,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顾桥镇物产丰富,是省级农业大镇,淡水养殖业驰名华东地区,水产品品牌产品有顾桥牌螃蟹、青虾、南美白对虾。顾桥镇是文化古镇,顾桥大鼓独具韵味,在民间代代传承,特色小吃顾桥煎饼、顾桥羊肉汤驰名淮河两岸。

这里生态优美,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由于地处淮水之滨,河流水系较为发达,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凸显这里的天蓝水碧。镇域内水利枢纽永幸河随省道凤利路东西延伸、生态河流苍沟河纵穿于茫茫田野之间,姬沟湖已被全力打造成为林水相映的生态公园,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

顾桥镇下辖10个行政村、一个园林农场,总人口2.78万人,是省级生态乡镇乡镇、省级文明单位。镇域面积44.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9%。

近年来,顾桥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实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开展

1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中,顾桥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2010年,顾桥镇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创建工作格局,多次召开工作联系会、创建动员大会。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如今,顾桥镇地表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Ⅰ级标准,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镇域内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36平方米,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顾桥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顾桥镇结合实际,以农业产业化为先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文明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和谐顾桥”,走出了一条“农业强镇、商贸兴镇、特色树镇”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顾桥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不断稳固。在大力推广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的同时,大力倡导发展无公害、标准化产品,目前已形成40000亩无公

害水稻新产品生产基地及30000亩绿色食品生产科技型基地,全镇优质粮更新率达到100%,农产品基本实现绿色化,将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与消费推上新台阶。

顾桥镇创建生态乡镇以来,全面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几年来,顾桥镇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0多公里,全镇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王庄、黄湾等7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建立了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示范村、整治村“四化”工程建设,安装了路灯、路牌、监控探头等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香化;镇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2674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类标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88%。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示范村、整治村做到家家配置垃圾桶,村设垃圾桶、垃圾池、建成垃圾收集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率为100%,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设有水冲式厕所58座,其中建成区31座,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在沼气池926座,太阳能667座,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5%。

顾桥镇还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参保率达到98.1%,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优美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镇布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夯实了顾桥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顾桥镇要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为起点,把顾桥镇建设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生态舒适、人民生活富裕的生态型乡镇,保护蓝天碧水,造福子孙后代!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