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佛
2011年
《佛学概论》选修作业
系别: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班级:09化本(2)班
学号:09060120
4姓名:颜萍萍
我与佛“三生三世”
有的生命只有朝暮,有的生命却可以存活数百年。在他们自己的生命意识里,无论是短如白驹过隙,还是长如千秋万代,都是一生仰或一世,乃至三生、三世、无数生、无数世。记得有这么一部佛经曾这样说:生命在呼吸之间。所以一生一世从宏观来看是很简单很容易就结束的。
但无论这一生的长短,该消逝终会消逝,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无常、无我、空,是由此而可以理解到的。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但谁也不知轮回,轮的究竟是什么回。
界有三生三世轮回之说,既为前生、今生与来世,也既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佛门在弘扬佛法过程中的重要因果轮回理论基础。前生我在何方?来世我做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千百年来,佛教却以此蒙骗了多少痴男信女。人们相信佛教是人生苦难的唯一出路,在穷途末路只需要念叨阿弥陀佛便可脱离苦难,超越生死,进入至高无上的琉璃世界,极乐之地,寻得永世的幸福生活。用六道轮回(六道是指欲界的地狱、恶鬼、畜生、修罗、人、天,的不同生存领域)来给人们美好希望和思想束缚,用恶鬼修罗来让人们弃恶从善,这些都可以说是功德,是好事,是至高无量!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三生三世轮回的佛教理论本是空中楼阁之说,每个人心中其实多少都明白,但是却不愿意去相信,这也就是人欲之贪。贪用最廉价的现世去换取极乐的来世。贪这辈子过不下去,就妄想念念阿弥陀佛得到幸福的来世。可笑那芸芸众生明知那些庙宇高香焚烧的是金钱,却为檀香所迷惑;明知那些虔诚膜拜的菩萨是泥塑的土堆,却为人造的威严气氛而折腰;明知三生不有,却沉迷在一个佛教虚幻的构想中不肯醒来„„
常人信佛,易走偏路,偏在失去理智。这种理智的丢失往往使人陷入一个走不出的死结之中,相信三生三世轮回只会将许多本容易解释的生命现象归结成一种“富贵在天,听天由命”的怪像之中,而人生态度、对生命的理解也会流失成失去自我生存动力与毅力、万事空空全不由人的悲观境地。相信前世的人,多将今生生活的不顺心不如意的罪因归结于自己前世做恶太多,这是一种对自己完全不负责任的想法,有此思想的人必会缺少生活的自信,悲天悯人、自暴自弃、不能积极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困难,更是无从谈起上进的信心。而将生活的希望期望在虚无缥缈的来生的人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人,忽视存在的现实世界,不努力不进取,玩世不恭,试问:如此拿命运做赌注的人,你又能保证在来世生命的输赢?今生都不愿过好的人又怎么能在来生有好的结局?人生不是赌场又是赌场,所有的努力全在于自身的拼搏与勤奋努力。
没有了三生三世,或许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更加懂得珍惜今生的可贵。不任是亲情还是友情、爱情,这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可贵缘分,更加懂得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知道每一份感情的存在相对时间而言,是那么的短暂,仅仅只是相交的那么一瞬,因此所有的伤害都会显得是多么的幼稚与无聊„„而天伦之乐也就更显弥足珍贵。尽管来时无声,却希望去时不留遗憾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增添了许多生活的压力。社会变化太快,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人去思考与领悟生存的真正涵义,但空虚与迷惑的的感觉却时时侵绕着我们,丢弃的东西越多,渴望也就越多。因此,更应该保留一份纯真的心态、我们可以相信真的存在三生三世,让人生充满着神秘感,让我们保持着一份天真的感性;但是,我们更可以认为不存在三生三世,这样才能更好的惜眼前时间的宝贵,活出个自信,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用理智的思维去辩明世事的真伪,乐观而积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或许,“不相信”这才是最好的信佛之法,勇敢地做自己今生命运的主人才是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吃素与学佛
吃素与学佛
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学习。从身口意开始,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意。学佛的身就是学佛的行为,行住坐卧怎样达到最高的标准?学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讲话怎么讲?该有什么标准?学佛的心,我们起心动念,也应该有一个标准,达到最高、最圆满、真善美的标准了,这样就能成就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定力,乃至于佛的神通妙用都现前了。
要达到这个境界,有种种的方便,所谓方便就是一个桥梁,就是一个管道。做一件事情也有方便,如果没有方便,做事就不容易办好,修行也要有方便,没有方便,我们修行也不容易成功。什么是方便?修行第一个要吃素,吃素就是一个方便。为什么吃素是一个方便呢?我们佛法的精神就是慈悲,就是平等,要想达到慈悲、平等的心,第一不杀生,第二要救生,第三就要吃素。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慈悲心就会现前,慈悲心就是佛心,所以吃素看起来很普通,它的意义非常深远。
有很多人学佛很久了,但没发心吃素,他们认为修行学佛就好了,为什么要吃素呢?前几年有位学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大家都认为他是大善知识,写了很多书出来。他在文章中讲吃素不是佛教讲的,吃素与我们修行也没关系,所以他发表这篇文章以后,很多原来吃素的人也不吃素了。他说吃素的人不能成道,吃素不能消业,吃素不能解脱,吃素不是佛教讲的,他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第一、过去佛在世的时候,婆罗门教也是吃素的,现在有很多道教也是吃素的,甚至不信宗教的人也是吃素,这就证明吃素不是属于宗教的活动。第二吃素不能离开痛苦,牛、马、大象,它们也是吃草,从来没吃过肉,还是被宰杀,还是在三涂恶道中受苦,所以吃素是没有用的,因此很多原来吃素的人,听了他的话就不吃素了。
我们想想这是什么知见?实在是邪知邪见!虽然是修行学佛,假使知见错误,南辕北辙,花了很多的时间,也达不到什么效果,这就是因为知见、观念错误的原因。尤其我们修行就是在这念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是南,一个是北,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就愈来愈远了,假如前面是悬崖绝壁,碰到绝壁,掉入悬崖,自己就要出毛病。所以那位学者讲,吃素不属于佛教,吃素不能解脱痛苦,吃素不能消除业障,吃素没有增长福报,牛马都是吃素,怎么还是变畜生呢?
我们来研究研究,牛、羊、马吃素,并不是发心吃素,我们学佛要发心,吃素的目的在那里?有很多人是贪求功德,认为吃素有功德;有的人吃早斋,早上吃一餐说是在吃素,这是不是吃素呢?虽然不是吃素,但还是有吃素的观念,还是有功德。为什么不算是吃素呢?因为早上这一餐,很多人根本就不吃,当然没有功德。牛羊吃素,并没有发心,我们现在吃素是发心的。发什么心呢?就是基于慈悲心、平等心。刚才说,很多人不信宗教也吃素,那是为了身体健康,认为吃肉血管会阻塞而吃素,佛教里也有贪求功德才吃素的,这些都是吃素的动机,所以有很多学者提倡素食,不但提倡素食,还提倡吃生菜,这些吃素的观念,有没有功德?没有功德。这完全只是保护自己身体的健康,虽然也是一种发心,但就和修行学佛不相应了。
什么叫相应?所谓相应,是与慈悲心相应,与平等心相应,这就是菩萨,这就是佛。平等心、慈悲心就是佛,所以佛经里讲‘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所以。什么是大慈悲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贪生怕死,所有一切动物都有贪生怕死的心,这就是觉性、就是灵心,人人都有,动物也有,基于这个道理,我们不忍心吃它们。孟子也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我们看到一只动物临死时嚎啕哀叫,心里觉得很悲惨,基于这个慈悲心,不能吃众生的肉,这是第一个原因,完全是基于慈悲心,基于佛性的关系。
第二是基于因果的关系。什么叫因果?一个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现在我们吃它们的肉,将来它们也会杀掉我们、吃掉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吃四两就要还半斤,这就是因果的关系,基于这个道理,我们不能吃肉。第三个原因是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眷,今生在一起,父母也好,兄弟、师长、同参道友也好,这就是缘,一个是善缘,一个是恶缘,过去结了善缘,今生就合得来,大家互相帮助;如果处得不好,偷盗、诈骗,今生一碰了面就是冤家、就是仇人,这就是因果。基于这个原因,绝对不能再违背因果的道理,说不定我们现在吃的肉,就是我们过去的亲戚、朋友,吃了肉就是吃了亲眷一样,所以知恩、报恩、就是要有慈悲心。这些道理,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一定相信,人有三世因果,慢慢观察,因果就在日常生活中。
以前有个寒山、拾得,大家都知道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一日寒山大士出来游化人间,看到村落里讨媳妇,大摆酒席办了几百桌,锣鼓吹吹打打的,大家都很高兴,寒山大士一看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起来了,旁边的人一看就说,你这个疯子,今天是喜事,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哭啼啼的,亲戚朋友们说著就要赶他走,寒山大士讲,我不是疯子,你们才是疯子。在场的人说,我们很正常,你才是疯疯颠颠的,怎么反过来说我们是疯子呢?寒山大士马上说了一首诗: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 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
在六道轮回中是很苦的,一个人如果生生世世不知道用功、不知道修行,就是在六道中轮回。六道第一个是天道,行十善就升到天上,修四禅八定,也可以升到天上去。第二个是修罗道,修罗有天之福,而没有天之德,长得很丑恶。第三个是人道,我们现在就属于人道,世界上有种种人,每个人都不一样。第四个是畜生道,再其次是饿鬼道,再其次是地狱道,地狱道是罪大恶极的人,这六道轮回,天上天福享尽了,到人道来,说不定天福享尽了,马上又变成畜生,堕入恶道,始终是天上、人间、地狱、饿鬼、畜生轮流不停,像车轮一样,若不知用功、不知修行,生生世世始终在六道轮回中,受尽生老病死苦,其他的苦太多了,所以人生就是一个苦海。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我们看到是新郎、新娘,事实上是孙子娶祖母做太太,现在一般人看不见,没有这个慧眼,没有这个法眼,没有天眼,所以每个人都在颠倒当中,‘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你看这疯疯颠颠的,是不是颠倒?‘牛羊为上座’,现在来的亲戚朋友高朋满座,这是什么呢?这些都是过去杀的牛羊,今生转世为人为上座,‘六亲锅内煮’现在煮的鸡肉、鸭肉、牛肉是什么呢?都是过去的六亲眷属,我们想看看,佛、菩萨,有了天眼通,这些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地,不要吃众生肉,完全是基于慈悲心、基于平等心,所以我们绝对不要吃众生肉。
刚才讲的这位学者,他讲吃素不是我们佛教说的,而无论大乘经典,小乘经典,都讲不吃众生肉,可见他连佛经都没看过。大乘经讲得很清楚,例如菩萨戒当中说,不吃众生肉,同时还要持六斋日;在小乘经典里面,佛也告诉我们,要吃三净肉,要吃五净肉,我们初初修行学佛,嘴巴起了贪心,贪著口腹,由于吃肉已经吃成习惯了,不吃肉心当中就很难过,就吃不下去,一餐没有鱼肉,就吃不下饭,认为吃鱼肉是种快乐,是种享受,其实是在造业,同样的道理,所以佛就开方便,告诉我们吃三净肉。
什么是三净肉?我们吃肉时有三个条件,有了这三个条件,吃这个肉就是清净的,就没有什么罪过。第一个条件:不见杀;第二个:不教他杀;第三个:不为己杀,不是专门为自己杀的。什么叫做不见杀?到市场上去买东西,有很多家庭主妇,到市场上去买东西,看到鸡刚刚宰掉的,很新鲜,就把它买回去,这就是见杀,见杀,见死不救,没有慈悲心,吃了就要遭罪过,所以我们不要见杀,要买就买死的。第二个自己不杀,也不叫他杀。有很多人自己怕杀生,而叫人家来杀,还不是一样有罪过。叫人家杀生,这个心很恶毒,自己却在那儿坐享其成,使人家遭罪过。这样虽然是没有杀,可是教唆他杀,教唆犯是帮凶,也是一样地有罪过。第三个不专门为自己杀。什么叫做不专门为自己杀?譬如你到亲戚朋友家里去,因为很久没有看到你,觉得特别亲切,特地为你斩个鸡,这个鸡就不能吃啊!为什么呢?这一吃了以后,就造了恶业,如果你不去,这只鸡就不死,所以这个鸡你就不能吃。
我们要想保全自己的生命,为了自己的健康,虽然不能完全吃素,最低限度也要吃三净肉,第一个是不见杀;第二个是不自杀,不教他杀;第三个是不为己杀。三净肉吃习惯了,慢慢善根发现,慈悲心养成了,知道这个三净肉,还不是最高境界,再进一步要吃五净肉,什么叫做五净肉?五净肉,具足五个条件,我们吃了这个肉,就绝对不遭罪过了。除了刚才所讲的三个条件以外,另外再加两个,一个是是自死,自己死掉了或者是病死,或者是老死,或者是被人家碰死掉了,这就可以吃。但是现在一般人认为,病死的不能吃,老死的也不能吃,所以这种机会就比较少了。另一个是鸟残,什么叫鸟残?就是山上野兽、鸟类吃剩的腿子,就可以捡回来吃,这种机会又更少了,所以干脆都不要吃,就完全清净了。
我们现在吃素也开方便。要知道吃素吃成了习惯就没有问题,但是在没有养成习惯以前,心里面就会有烦恼,好像少了什么东西,吃了觉得肚子里没有味道,嘴巴里也没有味道,饭也不想吃了,为了避免这些影响,所以干脆一个月吃六天素,就称之为六斋日。有很多人是初一吃素,吃一天素这也是不错;有的吃早上也可以,都是一个慈悲心。但真正要达到好处,就要吃六天,根据佛经里面的记载,并没有吃早斋,也没有初一、十五吃素的,这是为了世间上的方便。若真正要依据佛法,那就是六天,一个月当中吃素六天,就称为六斋日。上半月,初八、十四、十五;下半个月,二十三和月底最后两天,一共加起来是六天。这六天当中绝对不要吃众生肉,不但不吃众生肉,而且这六天当中,尽量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眼睛不看坏的,耳朵不听坏的,鼻子不闻臭的,嘴巴不说人家是非,心里也不打妄想,身体多做些善事,这在我们佛法当中,就称之为六斋日。
有的人在这六天,或其他的时间受八关斋戒,这些都是给我们增长福报,消除业障的。为什么要持六斋日?我们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初八这一天是四大天王的部下,来巡视人间的善恶。天龙八部都归四大天王来管理,这一天天龙八部来巡视人间的善恶,你刚好做了很多善事,天龙八部马上把你记下来,送到四大天王那里去,这一生就能增福寿。假使做了坏事,说不定这一生大灾大祸很快就要临头了,也不用到来世才受报。为什么?罪大恶极,四大天王不给你来世报,所以这一生很快就要受报。十四这一天,是四大天王的太子,来巡视人间善恶。十五当天,是四大天王亲自出马,来巡视人间善恶,下半个月也是一样。我们在这六天当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六天当中不管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都精进不懈,不去做恶事,就能真正增福寿。
有很多人讲,师父你这种说法,好像因为有四大天王来了,我们才做善事。其实这是个方便,等到六天统统养成习惯了,那这一个月,等于就是六斋日一样。我们人,好的习惯不容易养成,坏的习惯,却很容易养成。譬如:抽烟、吃酒、嚼槟榔,乃至于过夜生活,这些习惯我们本来没有,是后来慢慢养成的。坏习惯养成很快,抽烟不到几次就学会了,但想把烟戒掉是不简单的。吃酒也是如此,慢慢吃,吃上瘾了,要想把酒戒掉,也是不容易,佛法就告诉我们,先把最重要的坏习惯慢慢戒掉,好的习惯、好的念头养成了,心当中就是一片光明。所以吃素有几种好处:第一个是长养我们慈悲心。怎么能完全达到吃素的目的与利益?就是要发心正确。发什么心?我们也不是贪著功德,功德不能说是没有,功德是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就是从慈悲心长出来的,从平等心长出来的。我们知道,念佛有功德,诵经也有功德,吃素也有功德,究竟功德在那个地方呢?这些都靠我们发心。假使我们没有发这个心,没有平等心,也没有慈悲心,吃素只是为自己著想,为自己就是我相,为我就是贪。贪著自己的身体来吃素,虽然可以达到健康,但是心中天天增长愚痴和无明,并没有什么功德,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要发心正,发心正而吃素,就有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福报。
发心不正,虽然是同样一件事情,就不一定有很大的福德。刚才讲的这位学者只看到表面,说这个牛马羊吃素不能得到解脱,牛马羊为什么不能得到解脱?因为它们没有发心,没有发慈悲心,没有发平等心,完全是业报非吃不可,若不吃草就会死掉,一旦吃草就等于受罪一样,这是过去的一种恶报,而不是发心,所以那位学者完全是一种偏见。为什么产生这种见解?哗众取宠!我们修行学佛,无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都要亲近善知识,能亲近一个真修实证的大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
发心吃素,对修行人而言,是很重要的。我们再来讲讲现在的歪风。什么歪风?有很多人本来学佛很精进,也吃素、也受五戒了,最后说密宗可以吃肉、可以吃酒,于是就学密去了。问他为什么去学密,他说学密很好,可以吃肉,可以吃酒,既可以享受世间的五欲之乐,又可得到解脱,可以即身成佛!我们想想,那有这种事情?这些就是知见不正!密宗为什么不吃素?以前在西藏是畜牧生活,那个地方没有蔬菜,所以吃牛羊。现在密法到了台湾,环境改变了,所以有很多人还是吃素。现在很多投机取巧的人,藉著修密法,来行自己的方便,放纵五欲,走错了路,这就糟糕了。
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修行学佛要吃素?就是一个慈悲心、平等心。有很多人讲,吃素没有营养。前几年,有一位居士,很晚很晚到万里山上来敲师父的门,他讲,师父很抱歉,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晚上来请师父给我开示。我问他什么事情,怎么这么晚上山来?他说,师父,实在是不得了,我已经一个月都睡不著了。我问他为什么会睡不著觉?心当中一定有些问题。他说,在十年以前,曾经向观世音菩萨许了个愿,祈求观世音菩萨慈悲,若能买了一栋房子,就开始吃素,现在不但买了一栋房子,而且还买了两栋。照理说应该吃素了,可是又觉得蔬菜没有味道;另一方面我太太也不给我吃素,说蔬菜里没有营养。到底是吃素或是不吃素好呢?如果不吃素,观音菩萨又满了我的愿,就对不起观音菩萨;如果是吃素,既不好吃,又没有口味,又没有营养。究竟是吃或不吃?不吃,对不起观音菩萨;吃,又有这些问题出来了,为了这个问题,始终在心中不停地打妄想,想久了,问题就来了。师父!你是拜观音菩萨的,请师父慈悲跟观音菩萨讲一讲,等我在迪化街买了一栋房子,我再来吃素,好不好?我说,就算你在迪化街买一栋房子,你还是不可能吃素。因为你现在认为迪化街的房子很贵,现在这个市政府已迁到吴兴街、三张犁那里去了,将来三张犁那里的房子涨起来了,你可能又要求观音菩萨,给你在三张犁买栋房子,再来吃素,就算你在三张犁买到房子了,也是一样不可能吃素!
现在台湾有很多富贵人家,不要说是一栋、二栋、三栋房子,十栋、二十栋房子都有。他现在不能吃素,即使有二十栋房子,还是不会知足,还要在加拿大、纽西兰、在香港、在大陆置产,这样子没完没了,始终不会吃素的。我们吃素,好吃不好吃?那一个好吃?那一个不好吃啊?这不是绝对的事情。举例来说,一般台湾人都喜欢吃清淡的;广东人又不一样了,喜欢吃甜甜的、酸酸的、加一点盐巴,说这个味道是广东味,这个味道很好。那么,湖南人又不一样了,湖南和四川、湖北,这一带的人喜欢吃什么?喜欢吃辣的、喜欢吃碱的,你这一桌子菜再好,假使不辣,也不碱,他就认为不好吃。另外还有江浙一带的人,喜欢吃臭的,愈臭觉得愈香,你看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吃臭豆腐,但有很多人闻到臭豆腐,头都发昏了,你说这个臭的是好吃,还是不好吃呀?还有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你看那个北方人,他只要一个馒头,里面放一个大蒜,再加一瓢辣椒酱,包在这个馒头里面,就吃得津津有味,觉得这个东西比过年的食物还好吃,这个就是北方人的口味。这巴西一带的人又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吃酸的,这一桌子的菜,假使没有酸的,就认为不好吃。另外有人喜欢吃苦瓜,有位先生喜欢吃苦瓜,如果你要请他,先要准备苦瓜,假使这桌子没有苦瓜,他马上拍拍屁股就跑掉了。我们想想,酸甜苦辣,哪一个好吃?哪一个不好吃?我们明白了这个问题以后,就知道味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我们心当中的一种分别、一种执著。
在我们佛法来讲,诸法缘起、缘起性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生。因缘没有了,什么都是虚妄,什么都是空的。味道也是如此的,一方面是我们过去养成的习惯,一方面认为这个味道很好吃,很符合自己的口味,这完全是个人的分别、执著。你说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再举个例子来说,有很多做苦力的人,吃的并不好,可是身体却很健康;反而有很多富贵人家,天天吃好的,甚至还吃补品,身体不一定健康。为什么?就是因为心当中有烦恼。心当中有了烦恼,吃东西下去就不能消化,没办法吸收,吃下去就排掉了。所以,营养不营养,好吃不好吃,并不一定在蔬菜上面。
不管我们是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在还没有吃素以前,总认为大鱼大肉很好吃,粗茶淡饭不好吃,这是我们过去的习惯、执著。现在吃素吃习惯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反而还觉得吃素又香又甜。过去认为好吃的大鱼大肉,现在觉得是臭的,一闻到头都要发昏。我们想想看,这是什么道理?过去认为好吃,现在却认为不好吃了;过去认为不好吃的,现在又认为好吃了;过去认为粗茶淡饭不好吃,现在吃到嘴巴里又香又甜;过去认为大鱼大肉好吃,现在却认为又腥又臭。这是什么道理?由此证明吃素、吃荤,那一个好吃完全在于我们这念心。有很多人跑三点半的人,三点半没有解决。他的朋友说,我实在没有办法帮你的忙,只能请你吃一餐,三点半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一餐给他吃再好的,吃完了你问他,这菜好不好吃?他一定不知道,为什么?他心当中有问题存在,吃完了也没有味道。所以我们了解了以后,吃素也好,吃荤也好,完全是我们心的问题。
一般人说蔬菜是没有营养,这根本没有道理。现在有很多吃素的,不一定是信宗教才来吃素。其他不信仰宗教的人也来吃素,就是为了健康,蔬菜里面很有营养。我们现在吃素,吃了几十年了,从来也不吃荤的东西,身体很健康,这就证明蔬菜里面的营养也很高。现在荷尔蒙、蛋白质,这一类的东西,有很多都是从植物里面提炼出来的,很少是从动物里面提炼出来的,怎么说蔬菜里没有营养?再看看大象、牛、马不也是吃草吗?它们都力大无穷,这就证明植物是很有营养的。
我们现在人的寿命很短,根据历史记载,以前的人寿命是很长的,几百岁,几千岁,甚至还到几万岁。我们现在想想,医药发达了,科学进步了,应该身体很健康,寿命很长远,但为什么不如过去的人呢?这当中很显而易见的,第一,过去那些人吃的是果子,是天然的东西,穿的是树叶子,不像现在穿的很奢侈、很豪华。住的是什么?住的是木头架子、木头房子。所以现在一般人研究,喜欢住木头房子,吃要吃生的,这完全是复古了。我们现在了解,过去的人身体很健康、很长寿,一个是住木头房子,一个是吃天然的水果,就知道素食是很营养、很健康的。过去的老祖宗就是吃素、就是住木房子,你看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架木为巢,就是用木头来做房子。我们现在一般人为了健康也住木头房子,由这些证明,我们现在吃素,一定是很健康,一定是很营养。
佛法讲吃素的理由,不是为了要活几百岁,而是一种慈悲心、平等心。我们不吃众生肉,因为众生是未来的佛、未来的菩萨,这是第一个道理。第二个道理,人人都有生命,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人家的生命。第三是基于三世因果的道理。基于这些道理,我们清楚了为什么要吃素,这样子就是个因,是什么因?是菩提因、是正因,基于这个因来做事情,果报就是无量的。假使没有这个正因来吃素,固然善法还是有善报,不过就减少了很多。
不仅佛法如此,世间法也是如此。不管是做官的也好,做生意的也好,行医的也好,读书的也好,乃至于从事军事的也好,要把我们这个心检讨检讨,为什么要当医生?为什么要从事政治?为什么要经营建筑?为什么要经营商业?为什么要研究学问?把这念心检讨出来,假使这念心正了,那么现在所做所为都是无量功德,现在就是行菩萨行。假使这念心不正,那么我们所做所为,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自己还打妄想、造恶业。不但是社会上如此,对我们修行人也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修行?这观念要正确。假使这个观念不正,虽然是出家修行,也没有功德,怎么说呢?我现在是受了刺激来出家的,是为了逃避债务来出家的,这些观念就是不正,‘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也就得不到出家的大利益。诵经也是如此的。为什么要诵经?为什么要打坐?我们要把这个观念弄清楚。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诵经,很多人打坐,他有没有功德?不一定有功德。不但没有功德,还给自己带来些烦恼。为什么?譬如诵经,社会上有所谓诵经团,人家死了,请他诵经,诵了经以后,还要讲价钱,跟买卖一样,就是把佛经,当成做买卖、做生意了,在我们佛法来讲,这就称之为‘贩卖如来’,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还遭罪过。同样是佛法,诵经是好事,为什么会变成罪过?就是因为这念心不正!我们打坐也是一样的。打坐可以明心见性,可以修定修慧,可以得到禅定,社会上有很多人来打坐,他不是基于这个观点,而是想:我来打坐,可能得到神通,我来打坐,菩萨会来跟我讲话,可能可以悟个‘明牌’出来,这样子来打坐,可能会得到神经病,实实在在是如此的。打坐有所求,希望菩萨告诉你,某某人的三世因果,这样子保证你会出毛病,所以这念心,非常地微妙,心正了,时时刻刻都是善法,时时刻刻都是光明;这念心不正,做了事情也不一定能得到福报。
例如从事政治的人,参加选举,端看他是发什么心?假使是发慈悲心来选举,为了国家、社会,为了我们台湾能够安定,使每个人得到安定,事业和家庭得到保障,来从事慈悲、平等、爱民的政治,这种当官的人,官当的愈大愈好,现在就是菩萨!因为有了社会地位了,可以做更多事情,这不是菩萨行是什么呢?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为了膨胀自己来选举,当中不外乎是名利财色,就糟糕了,不但身败名裂,将来还要堕入恶道,所以这一念心的差别,是非常非常微细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我们佛法来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修行没有别的,就看怎样调心?怎样运用我们这念心?怎样定心?怎样净心?哪个是光明的?哪个是黑暗的?哪些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佛法上就告诉我们这些道理。
我们这念心,像一片镜子,不落一点尘垢,像一潭止水一样,不生一念妄想,时时刻刻都在定慧当中,又有定力、又有智慧,这就是佛法。真正到达了这个程度,这个心有定力、有智慧,就像一般所说,‘心想事成’、‘心灵福至’,学业一定会成就,事业一定会成就。这时,心通法界,心当中定了,心当中有智慧,这念心一动,就产生感应出来,假使没有到达这个程度,我们这个心,怎样也没有办法产生感应出来。因为心散乱、心颠倒、心昏沉、心糊涂,晚上睡觉都会做恶梦,白天昏昏沉沈地,什么事都判断不清,哪里还有什么感应?
所以吃素和修行学佛有什么关系?关系是很深的!不论是大乘经、小乘经,都讲要吃素。有很多人没弄清楚佛法,为了膨胀自己而乱讲话,害了很多真正想要修行学佛的人,使得发心的人走错了路,所以我们很简单、很扼要地把这些道理提示出来,使每个想要修行学佛的人能走对路头,首先要有慈悲心。慈悲心的养成,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个是救生,第三个就是要吃素。就是这样子在日常生活上来磨炼自己、来训练自己,最后到达真正慈悲、平等,这个心就清净了、就解脱了。
佛法是最实在的真理,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所以吃素和我们修行学佛,实在有很密切的关系。佛法第一个就要有福德,福德的产生,就要有戒行。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吃素是件好事情,对我们身体健康也很好。从医学上来讲,吃素会减少高血压,减少很多癌症,身体也会减少很多疾病。而我们佛法不是从这个观点来吃素,完全是基于慈悲心,所以希望每个人,不管是要想提升自己,或是要使自己身体健康,或想增长智慧、增长福德、增长慈悲心也好,都应该要修行学佛。要想修行学佛,第一个根本要件,就是要慢慢地养成我们的正知正见,第一步慢慢习惯吃三净肉,吃了三净肉,然后再吃五净肉,从不杀生、救生、进而吃素,这样子学佛就很有进步。
所以吃素和学佛是很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与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与我们的福德,与我们的智慧,与我们的定力都有很大的关连,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要有这样的认识。相信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一定会观照、爱护,从什么地方去爱护?就要从因上去爱护,不要从果上去求,种因一定得果,种什么因,将来一定得什么果,我们修行学佛,要想更上一层楼,就要从这方向去努力。
第三篇:与佛相遇
与佛相遇,让生命走出迷雾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录入: 管理员上传时间:2010-12-06点击次数:371
对有些佛教徒而言,或许难忘曾经在生命困顿时,听闻到一句佛法心开意解;或在人生最茫然时,因佛法中究竟实相之理,指引了人生的方向,找到生命的的皈依处;或是在不经意间,被法像之美而感动,带领您走入佛法的殿堂!不管什么形式或机缘,初次的相遇,也许不经意欲另人难忘,因为在那一刻,自己的生命已经因这一因缘而改变!我在咋见《心经》经文(“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时,内心宛如重击。
回顾与佛相遇的历程
或许您早忘了在何时何地,第一次听闻到佛法?认识到佛教?可是细细地回顾自己的学佛历程,仍可以发现自己的生命,因对佛法的认识、体验、用心,而自己的身行一点一滴受到感化、转变中,步上一条自在、解脱的菩萨道上。
佛法难闻今已闻
人世间,数不尽多少众生都是在生老病死中与佛相遇!有如“千年暗室忽光明”般的另人震懾。也有人,欲是与佛法擦肩而过,或是驚鸿一瞥!但这一瞥,欲如种子般的在人的内心潜藏着,随着生命的前进,常常能在生命需要寻找出口时,这一颗种子即开始发芽、成长。然而尽管在这咨讯发达、传播网络密集的时代中,还是有着“佛法难闻”的遗憾,环顾周遭亲友,有多少人仍尚未听闻到佛法。事实上,有趣的是,我们看见有人即使已与佛法相遇,欲是不相识,就如佛陀在眼前,欲视而不见,只能以“因缘不足”来看待吧!
让佛法注入生命中
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提到听闻佛法时,如果抱着三种不同的心态,即使有因缘听闻佛法,也是徒然无用的!其中有一精彩譬喻:若将佛法譬喻为雨水,听法之人如碗或杯子,倒覆在空地上,雨水是无法流入碗中;以此说明如果态度不注意、不专心,即使听了也等于没听。第二种是由于在碗中原先就已装有脏物或毒素,即使能装入雨水也不能用;以此形容虽然专心听,可是因心里有成见,听了反而会生起对佛法的怀疑。第三中则是碗已有了裂缝,即使清净无毒,也漏得一无所有;以此譬喻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内心散乱,事物繁忙,听过后忘的一干二净。(也可以譬喻不持戒律有漏功德。)
我们身处在这脚步快速、生活繁忙的时代中,我们永远无法度量佛陀在数千年前所说的哪些经典语录,会在什么时候进入那些人的生命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的同一句话,每个听者会因为各自的根基、理解层次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体会。然而,更重要的是,与佛相遇之后,放下过去,建立起佛法的思维,并在生活中体证佛所说之法。或是,随着学佛日久,虽然晓得佛法的美妙,欲有使不上力的感觉,不防,回首自己与佛相遇的因缘,是怎样让自己感动,回到处发心,再为学佛注入动力。
在这生命的长河中,有幸与佛相遇,如果我们可以依靠着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一点一滴的净化自我,迈向生死的彼岸并不是奢求!
第四篇:我虔诚求佛
我虔诚求佛
我虔诚求佛,在佛主下面祈祷:我不求因果,只求一切随缘,是我的我紧紧抓住,不是我的将放手给它自由。
佛主,您可知道,世界变化万千让我应接不暇,但是有的我们必须面对,必须接受,让脆弱的心灵要经受住任何的打击,做到静心,静物,净空,可是我怎么做还是做不到,内心里面有一种强烈桀骜不驯,不想被束缚,更不想被控制。
他们说我与佛有缘,我不知道这是否真实,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面已经埋下了佛缘的种子,只是现在还没有发芽,始终不能发现它的存在,现在我真的有一种想有佛主您那样的觉悟,看淡世间万物,内心静如水,顺其自然。但是您可知道,在这竞争复杂变换万千的世界,很难做到内心静如水。您在成佛前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忍受了世界沧桑变化。生老病死,这是我们凡人必须经历的事情,这些劫难我可以接受,我不怕,可是人生苦难里面不止这些,还有“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经历过和看到过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心里面不是悲伤,只是比较惆怅,为什么我们会经历这些,只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很高的思想?我们是感情动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愿来世做一株小草,简简单单地生长在那草原上,风来我摇晃,雨来我洗澡,阳光照射我成长,野火燃烧我飞灰湮灭,就这样简单。您说:“一切皆为虚幻”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经历的都是现实的东西,怎么虚幻?不是驳斥您,是欣赏您那空空如也的心怀,心里面似有世间万物有似没有万物,看淡一切。
如果有一天我做梦遇见您,我一定会问您,“如果遇见了可以爱的人,但是又害怕不能把握怎么办?”我想您会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可是我不想得到您这样的回答,这能长久吗?身边的人和事都经历着“爱离别”这痛心的苦难,我怎么能够相信您说的话,您回答得跟其他算命先生差不多,模棱两可,没有准确的答案,这难道让我们在“爱”和“别”中来来回回里面走无数次才能找到答案吗?我想最终还是“放不下”,放不下一切。来世间一场,就是要留点记忆,我可不想留下这下辈子还能记住的记忆,不想要这个记忆,太痛苦了。
您常说:“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心里面有理想,可是想到现实的问题,就有些退缩,如果坚持下去这能不能实现呢?这是我常常想的问题,知道少说多做,知道不能当空想主义者,更知道自己在摸索漆黑的道路中会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一次,我翻着高中时候的同学录,看见她给我留下的一段话“男人应该以事业为重心,以爱情为支柱,以亲情做脊梁,以友情当支撑。”我一直记着,也一直在寻找着努力着,答案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我心里有时又在给自己说:“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哥哥给我说:“活在当下。”自己的决定摇摆不定,经过岁月的洗礼,这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我很期待!今天我向佛主祈祷,祈祷您不要给我定义一个结果,那样我会很害怕,让我自己去探索与寻找,一切随缘吧。是我的放得再远也会回来,手中的流沙,留在最后的才是自己最珍贵的。您是佛,您是过来人,我是人,是未来佛,还在经历着你经历过的事情。
第五篇:我的学佛心路历程
我的学佛心路历程 叶 曼
〖入卢山不识卢山真面目〗
我学佛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小时候虽然父母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但是我却对佛教非常反感。父亲研究唯识,他常常带我去听韩德清居士讲的成唯识论,当时简直不知到他们在说些甚么,所以觉得这只是士大夫阶级的另外一种消遣品。
母亲认识的字不多,她受了菩萨戒,要我教她诵经,第一部经是《佛说阿弥陀经》。记得当时是一面教母亲念,心里就一面起反感,以为《阿弥陀经》只是和哄小孩一样。后来又教母亲诵大悲咒,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到最后我都会背这一经一咒了,也因此而使我对佛教更起反撼。
八岁那一年我开始吃素,但吃的不是佛家素,那是因为我曾经看过羊被宰杀的情形,那只羊要被杀前,跪在涮羊肉店门外哭,目睹那种情景之后,那顿饭我就吃不下了,从此下决心不再吃有生命的东西。那时我还是成长时期,需要足够的营养,而我在外面都是以一碗素汤面打发,家人因而很著急。不过他们想,这可能是小孩子说著玩的,也许过段时候就会忘了。可是我就这样吃了十四年的素食,一直到抗战开始,离家出外为止。
我从小就心里有许多问题,对于周遭事物存在的原因和人生的来处与去向,常常产生疑问。这些问号跟著我度过了中学、大学,再从抗战、就业到结婚,生子,在外漂泊了几十年。在这中间,我经历了国家最乱,最艰苦的时期,从军阀割据,到日寇入侵。在那个时候的青年学生,目睹国家处境的困难,几乎都有同样的共识,就是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如何才能使国家强盛,以免于列强继续侵略,因此不可能想到一些超现实的问题上。
我念的是北京大学,以往的北大,曾经也是思想非常自由的一所学校,在那样的学习环境里薰习久了以后,自然会受它的影响。我的思想也就因而跟著转变,对一成不变的观念不予认同,并且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肩负著历史的责任。当时因为看著国人的生活条件极差,心中就起一个念头,要把国家社会的经济情形改善,民富则国强,因此我就选了经济系。平静生活开始寻找卢山真面回想到台湾的这一段时间,是我这一生中过得最平静的日子。而我现在心里所想的又是甚么呢?从民富国强,慢慢地又开始注意到超自然的精神上的问题。为了寻找这些答案于是我踏进了哲学的领域,开始试著用逻辑的方式,藉著归纳法和演绎法,推论 人生是甚么、人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但是这些理论不但不能给我一个圆满的答覆,反而扰乱了我的思想。那些理论只告诉我们,人是非常无知的。我承认我的无知,但是这些哲学理论并没有对我的无知提供任何的意见,反而把我的无知搅和得更乱。
再说,这些哲学家们,每个人都有他的一套说法,而且同一个哲学家,又可能会随著年岁的增长、见识的增加,修正他原先的说法,在众说纷云的情形下,究竟该相信那一派、追随那一个哲学家呢?在哲学上感到乏味之后,自然地回归到东方思想。东方的思想在生死的问题上,有较具体的说明。《论语》记载著一段,孔子站在桥上,看著流水不停地流著,便说,「逝者加斯夫,不舍昼夜。」意味著生命就跟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著。年轻的时候还感觉不到时间消逝的快速;到了步入中、老年之后,想起孔子的这句话,就有很深的感受。岁月岂只是「不舍昼夜」?简直是不舍分、不舍秒。我们一分一秒地老去,也就是一分一秒 地走向死亡。虽然已有这方面的认识,可是关于生命的来处和去向的问趣还是没有解决。
孔子是不谈生死问题的。既然这些都不能为我解决问题,我又转向研究道家。道家好像说出了一点点东西来,有一句话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著只是借住在这世界上而已,死后就回去了。这已经是有稍微进一步的答覆了。不过为甚么要寄?又要回到那里呢?慢慢地又从东方哲学,靠近宗教范围了。
当时我的朋友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偶尔我跟他们提起这些问趣,他们很自然地都会邀我去教堂,我也跟著上礼拜堂。可是到了那里,我越听,迷惑越多。他们教我只要相信,信者得救,不要有这么多问题。可是我做不到,必定要在疑问解释清楚之后,我才能够相信,我一定要知道人是怎么来的。他们说,这问题在《圣经》里说得很清楚,可是我读了《圣经》之后,问题更多。上帝为甚么要创造蛇和智慧树?我可以答覆的是,蛇是用来测验夏娃的,而夏娃是用来测验亚当的。既然是这样,上帝知不知道亚当一定会受夏娃的引诱,而夏娃也会受蛇的引诱?如果上帝不知道,那么他就不是全知;如果他不能阻止事情的发生,那么他 就不是全能。如果他是,那么他还会把危险的东西蛇和智慧果放在园子里?智慧难到是这么可怕吗?上帝禁止他们吃智慧果,是不是因为他们吃了之后,就会像上帝一样的聪明,所以他就发脾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上帝就太小器了。他们只因不听上帝这一个戒,吃了智慧果后而被驱逐出伊甸园,那现在的人类所造的罪恶不知比吃智慧果的罪恶大得多多了,死了以后怎能回到上帝的怀抱?再说那些都是魔鬼的引诱,请问魔鬼是不是上帝创造的?
〖从南老师寻真理〗
得不到满意的答覆,最后我又离开了这个宗教圈。我有几位北大的同学,常常聚在一起谈些人生的问题,共中一位当时正在师大教书的朋友,也知道我有这些疑问需要解答,于是带我去认识南怀谨老师。当时很冒失的去找南老师,我说我想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南老师说这也是许多人共有的问题,它的答案就在佛法里。当时南老师正在讲《楞严经》,顺著这个机会,我也开始在他那边上课。可是南老师已经上了一半,我连佛、菩萨是甚么也不知道,还有菩提、波罗蜜等,这些名词我都不知道,一下就要跳进《楞严经》,因此就赶紧恶补,把这些名词弄清楚。
听南老师上课的人数不多,可是多是老参,底子很好。我听了《楞严经》的课之后心中的满足和喜悦,其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因此在听了半卷之后,要求南老师重新再讲,于是他又重新讲一遍,其他人也陪著我再听一遍。《楞严经》上有世尊询问阿难学佛的原因,阿难回答说,是因为看见世尊的八十相好,心中生欢喜,所以出家。世尊再问阿难心在何处,就「七处徵心」,再问见在何处,又引出八还辩见。后面还有叙述二十五位菩萨提出的二十五种修行法门,这些都是达到明心见性的方法。经上又很清楚地说明,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身上的每一蕴都要经过十种阴魔境界的考验。这种境地,现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都无法达到它的标准,因此我捧著《楞严经》如获至宝。
几年来我一遍又一遍地研究,但总觉得经是经,我是我。后来我再从头开始学习,从四谛、十二因缘、唯识里找资料。这时候我才发觉,过去自己把唯识误认为士大夫阶级的消遣品,竟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好的东西。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经与我之间,依然是两回事经是经,我是我那一段时间,我正在国外,有一次听到南老师将在农历春节打禅七的消息,就在农历除夕那天晚上,不顾即将临盆女儿和驻菲律宾领事馆先生的期盼,离开家人,专程搭飞机回台北打禅七。
〖初试禅七滋味〗
大年初二上山,我用最坚决、最热诚的态度,为的是要决定以后继续学佛,还是不学。虽然这里有这么好的东酉,但它牵制我太多了,我仍须要做个决断。在禅七的前四、五天当中,我把身心都投进去了,只想知道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到以后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当时我的脾气很坏,简直要把自己逼疯了。天天打坐,闷著头苦想,可是都好像敲不中心里所想要的东西。到了第五天,朋友们看了我的情形都很著急,南老师也在做晚课的时候,把我叫到一边,他说:「五天下来,还有两天就要结束,你究竟要甚么东西呀!」
我说:「还是那老问题。」「你这样闹下去是找不到答案的。」「那要怎么办呢?」「万念放下。」于是我就试著把万念放下,就在忽然之间我感觉到所有的狂心、乱心全部静止了,这时的感受非常舒服。《楞严经》有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不敢说自己得度了,但是那种受用真是不能想像。次日打坐的时候,完全不起妄念,一天下来,精神非常好,不觉得饿,也不疲困。到了晚上,起了很大的生理变化,这时以往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可比拟,教我如何说。〗
从那天以后我一直保持著那种清净的心,自己很也满意,因为无论如何都不会起嗔心,至于贪念就更少了,当时还以为这种境界就是佛法的究竟。这样过了三年之后,回来台北,又遇上了南老师打七。心想我已经很好了,应该可以去打七了,另外我还邀了三个外国人一起参加,准备充当他们的翻译。不料,事不从人愿,我没有做好翻译的工作。因为禅七期间,每一个动作、南老师的开示,都是紧密相连,几乎不容我稍停片刻来给他们做翻译。那三个外国人都围著我,等著我帮他们沟通。在一次跑香的时候,南老师说,「寒山子有一首偈子「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可比拟,教我如何说。」这时后我心里很得意,因为这正是我现在心灵的写照。然而南老师却突然喝一声「错了!」我也随声楞在一边纳闷「难到我这几年都错了吗?」南老师继续说:「太冷了,应该是『我心如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可比拟,明朝日出东。』」原来我在这三年中都是错的,应该是点火使内外红,而不只是寒潭清皎洁。
经过这一个大翻身,生理上又起了大的变化。至于情况如何,我不方便说,以免有人困冀望这些而走错路。其实这只是要告诉我一件事情,佛说心物不二,心物一元,一切唯心造。经过这两个大的转变,我不会再退转了。过去曾因抗战而中断素食,尤其是在国外那一段期间,吃素的条件更差。这时我决定吃素学佛了,不管环境加何困难,绝不杀生,并且守五戒,因为,「知止而后有定」,有戒才能定,定才能生慧。
〖从道家讲创世纪〗
后来我在辅仁大学哲学系开课,其中有一次他们邀我讲「创世纪」,记得那天坐在头一排的都是神父,我用道家和「唯识」的观点来诠释「创世纪」。大意是,在太极里生两仪,两仪就是亚当和夏娃,只要一念起,就有太极,两仪的生起就是分别心的开始,进而感生业缘。依佛法来说,上帝一念无明起,即开始创造世界,天地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他就把泥土捏成亚当,又另外造夏娃。这分别心一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智慧果代表分别心。我不曾提过佛字,但是说的全是佛法,我很高兴,以往是从「创世纪」进入宗教圈的,这时竟以「唯识」来讲「创世纪」。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把握当下,精进行持。〗
我从好奇心出发,正好碰到了强调「大疑大悟、小疑小误、不疑不悟」的禅宗,藉著参话头的方法,面对自己的问题去找答案。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法不承认有「主宰」,佛教认为没有任何一人可以主宰我们的生死、祸福及赏罚。我们必须对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恶业负责,因此没有主宰,也不是自然。过去我在年轻的时后,常常把时间浪费在胡思乱想里,当时根本就不听佛法,甚至于看不起《阿弥陀经》。现在我却修净土,那是因为我已经知道「一切唯心造」。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如果我们不把旧习除掉,这一世不能成佛,下一世将会如何,就不得而知了。释尊曾以「爪上土」来比喻人身难得,以「大地土」来说明众生轮回恶趣数量之众,既然知道人生难得,就应该把握这机会好好用功。
修行不光是盘腿打坐,或是在佛像前磕几个头、念几声佛号。释尊当初在菩提树下证悟时,说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因此只要灭除妄想执著,就能证得佛性。可是要灭除妄想执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完全看自己下的功夫。世尊在世时就连他自己的儿子和弟弟都不能因世尊而得道,更何况是我们呢?个人的生死,只有靠自己去解决,别人完全用不上力。
修行就是修正我们日常的行为,不要以为佛就只是这尊佛像。这尊佛像就和国旗的意义一样,代表觉。学佛就是学习佛陀觉悟,这里没有福报,千万不要以为学佛就可以发财、婚姻美满或得到其他种种的好处。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给我们说的这些法,为的就是让我们也能到达他所到的境地。并不是我们一天给他磕几个头就算尽心了,而是要依佛陀的教示,见到他所见到的。所以说佛以一大因缘出世,那便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既然有幸接触这殊胜的妙法,加果不勤加用功,则不但对不起佛陀的苦心,更对不起自己。
作者小档案
叶曼居士本名刘世纶原籍湖南,1916年生,北京大学毕业,随夫婿田宝岱辗 转于美、菲、沙乌地阿拉伯等外交官生涯数十年。曾于辅仁大学担任副教授,主 编过妇女杂志,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中年学佛后曾亲近南怀谨、陈健民等 大德,屡有所得,近受黄念祖居士鼓励,致力弘法利生工作,1996年于洛杉矶创 立文贤书院,以宏扬圣教,中国伦理思想及融合中西文化为目标。叶曼老师长期 在文贤书院讲学,期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目前讲授的有《四书》、《道 德经》、佛教的故事等等。其著作有《叶曼散文集》、《叶曼随笔》,《叶曼信 箱》,《叶曼拈花》,《春到南天》、《世间情》、《叶曼讲心经》,《叶曼讲 阿弥陀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