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总结(格式)

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总结(格式)



第一篇: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总结(格式)

附件:

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总结(格式)

一、项目资金安排

经费来源(包括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资金)。

经费使用情况(分配用途及额度)

二、项目执行情况

包括组织管理、任务分工(理论培训、临床能力培训、社区卫生实践),师资、教材、考核以及证书发放情况。

三、项目完成情况

四、经验与体会

五、问题与建议

____省(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情况调查表

一、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情况

全科医师全科医师骨干社区护士其他人员 参加培训的人数

已经完成培训的人数

培训合格的人数

2007-2011年规划培训人数

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情况:

1、招生数 ________;

2、正在培养的人数________;

3、累计培训合格的人数_________;

三、经费使用情况

中西部地区:

中央财政补助经费转移支付数额__________万元;地方配套经费_______万元;已经执行_________万元。

东部地区:财政投入__________万元;已经执行______万元;

四、其它需要说明的方面(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困难、问题及相关建议)

报送单位:(公章)

填写说明:

1、表中的“全科医师”指正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 的12月1日至当年的5月31日;下半年的起止时间为当年的6月1日,至11月30日。

2、此表每年报送两次,分别于每年的5月31日和11月30日,上半年统计的起止时间为上一年

第二篇:广东省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纲——全科医师

附件1

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大纲——全科医师

(2010年版)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提高其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达到全科医师岗位基本要求。

二、培训对象

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

三、培训方法

(一)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的方式。

(二)采用理论讲授、小组案例讨论、临床和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利用现代化教学等辅助手段开展培训。

(三)参考学时: 50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0学时,实践教学260学时(社区实践不少于6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一)全科医学基础及相关理论。1.基本理论。掌握:

(1)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的相关概念;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服务模式;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科医师的临床诊疗策略;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2)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流程和管理要求;健康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医德医风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熟悉:全科医师的工作职责;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了解:

(1)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心身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

(2)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卫生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要求。

2.基本技能。

掌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管理方法,对高血压、糖尿病、COPD等慢性病患者、高危人群、社区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进行综合、连续性健康管理;医疗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熟悉:家系图绘制与分析方法;家庭生活周期的划分及常见健康问题;常见家庭压力事件的种类;双向转诊的基本流程。

3.实践教学。

掌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及其管理程序;家系图绘制与分析;医患沟通技巧;双向转诊的流程。

4.参考学时。

总学时56,其中理论授课4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二)全科医疗。1.基本理论。掌握:

(1)病史采集的方法、规范的首次接诊记录书写的基本要求;系统的体格检查;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症状为导向的诊疗模式;

(2)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全科医疗中用药的原则,慢性病常用药物的药物指导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医源性疾病的预防;无菌概念。

熟悉:社区常用辅助检查项目及其合理选用的原则、各项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国家基本药物的应用。了解: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2.基本技能。

掌握:病史采集和规范的首次接诊记录书写的基本技术;系统的体格检查操作规范;心电图机、快速血糖测定仪等操作技术;常见典型心电图、X光片的结果报告及结果解读;门诊无菌操作技术;创口的包扎、换药及拆线;洗胃、导尿和灌肠等操作技术;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技术;高血压、糖尿病、COPD等社区常见疾病的社区连续性随访管理。

熟悉:社区常用化验、辅助检查的适用范围及其结果的临床意义;隔离衣穿脱的操作规范;骨折、脱位的固定和搬运技术;伤口的清创缝合;脓肿的切开、引流技术;儿科问诊和查体技术;小儿液体疗法、药物剂量计算和儿童喂药的方法;小儿高热物理降温方法;眼底镜、喉镜的使用;乳腺触诊、肛门指诊检查技术。

3.实践教学。

掌握:病史采集系统的体格检查操作;乳腺触诊、肛门指诊;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的操作与报告解读;心电图机、快速血糖测定仪等操作,常见典型心电图报告;常见病X光片阅读;常用影像学检查项目及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隔离衣的穿、脱;门诊无菌操作;清创缝合、包扎、换药、拆线、脓肿切开引流等技术;洗胃、导尿和灌肠等操作;院前急救与转送的基本技术;心肺复苏技术;骨折、脱位的固定和搬运;妇科常规的检查方法;社区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儿科病史采集、查体、小儿发热的处理;小儿液体疗法及药物剂量计算和喂药方法;常用心理量表的使用;眼底、视力、斜视、弱视的检查;眼底镜、额镜、间接喉镜和耳镜的使用方法。

熟悉:规范的首次接诊记录书写,疾病随访管理病历的书写,家庭病床病历书写;家庭病床建立和访视;呼吸、消化、心脑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病案综合分析;社区居民健康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4.参考学时。

总学时328,其中理论授课136学时,实践教学192学时。

(三)社区预防。1.基本理论。

掌握:三级预防的概念;社区诊断的概念与方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人及高危人群的筛查;社区慢性病(如糖尿病)的营养学知识、平衡膳食原则、运动指导、行为指导;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内容与处理原则;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基本原则、内容、策略及在社区的应用。

熟悉:社区常见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方法;社区卫生诊断的概念与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原则与基本方法;社区常用的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常用方法。

了解:社区常见意外伤害的种类、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预防要点。重性精神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服务内容与管理要求。

2.基本技能。

掌握:社区常见病筛查和普查的原则与方法;社区卫生服务资料的收集、统计与分析技术;社区健康促进的方法与健康教育的规范;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社区重点人群和重要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策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理规范。

熟悉:社区常用统计图表的编制;社区卫生诊断的方法;社区营养调查与评价的方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3.实践教学。

掌握:社区卫生诊断技术;社区常用统计方法及应用。了解:传染病病人访视、精神病人访视,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观摩了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要求、质控方式及标准。

4.参考学时。

总学时60,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28学时。

(四)社区保健与康复。1.基本理论。(1)社区保健。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妊娠诊断和围产期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相关技术与知识;社区老年保健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要求;老年常见健康问题及常见病的预防与康复。

熟悉: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指导;新生儿护理方法;小儿行为发育、心理发育的监测和健康评价;儿童听力、视力异常的筛检方法;儿童免疫规划知识和预防接种技术要求;儿童龋齿的防治和牙齿畸形矫正的时机;青少年常见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妇女各期保健的内容与方法;妇女疾病普查原则及方法;常规计划生育方法,药具避孕的适宜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临终关怀的概念与方法。

了解:疫苗与冷链的基本知识;计划生育相关政策;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方法。

(2)社区康复。

熟悉:康复医学和社区康复的基本概念;冠心病、COPD、脑卒中等社区常见病的社区康复要点。

了解:康复服务体系和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2.基本技能。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常用测量技术;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熟悉: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指导的基本内容与技术;新生儿护理技术;儿童听力、视力异常的筛查方法;儿童龋齿的防治;儿童免疫规划程序和预防接种技术;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处置和报告;青少年常见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常用避孕工具和早孕HCG试纸的使用方法;妇女疾病普查的适宜技术。

了解:社区内0~6岁儿童预防接种档案;儿童牙齿畸形矫正的基本技术;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临终关怀中的实用技术。

3.实践教学。(1)社区保健。

小儿生长发育的测量方法;新生儿家庭访视;乳腺检查;早孕试纸的使用、工具和药物避孕的方法;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妇幼保健机构观摩,了解其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要求、质控方式及标准等。

(2)社区康复

常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中医康复方法。

4.参考学时。总学时56,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

五、组织管理与实施

(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并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

(二)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省级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或其认可的培训机构具体实施。

理论培训: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

临床技能培训: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临床培训基地进行。

社区实践: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社区培训基地进行。

根据需要适当安排到预防保健机构、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考察学习。

六、考核与结业

卫生部建立试题库,并统一命题,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核合格者,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统一颁发《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卫生部将对培训效果进行抽查。

七、其他 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的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参照执行上述规定。根据居民需求和当地实际,地方区(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适当限制高等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专业工作,以逐步提高全科医学岗位新执业者的学历层次。

第三篇:办公室人员岗位培训手册

办公室人员岗位培训手册

为明确要求,规范行为,加强学校管理,维护办公室良好形象,特制定本规范制度

一、办公室人员工作职责:

1、办公室人员穿戴整洁、大方

2、负责办公室的清洁卫生

3、热线的及时接听与专业回答或转接;以及有效信息的收集

4、接待来访人员

5、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6、做好办公室各种文件接收、整理、保管和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7、51客服、QQ及时打开及回复有效信息收集,查看百度推广的余额,每周一至周五推广,周六及周日及时关闭。

8、周一学生国旗下讲话上传

9、负责快件的收发工作

10、督促学生吃药

11、接受其他临时工作

二、工作内容及方法

1、接待工作:家长进入办公室,立刻礼貌问好,请家长入座后,将准备好的茶水端上

2、卫生清洁工作:家长离开后,将杯里剩余的水倒掉,放回原处。

3、铃响三声必须接听。

4、学生入校后,办公室负责办理相关入学手续,如交清费用,签订入学协议,填写学生详

细的信息表,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5、学生来校后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刘校长或办公室老师应该及时电话和家长取得联系,告之孩子目前在校的状态,请家长放心,无后顾之忧。

6、学生来校后,办理学生意外伤害保险。

7、学生来校一周后,办公室要将学生的个人网页、用户名、密码、网址、邮箱等以电话或

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同时上传孩子照片一张,此时学生的日记、留言等经刘校长、赵部长审查合格同意后也可发给其家长。

8、学生入校一周后,办公室负责通知其家长更好融洽学校教育,每周写些激励孩子的留言,并在周日将留言打印出来交给孩子阅读。

9、学生来校一周或两周后,经校长同意办公室必须上传一次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视频,赵部长检查后的日记必须按时每天上传给家长,同时办公室必须每周上传一次学生的照片,并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训练活动的所有照片存入学生个人档案。

10、原则上三个月后可安排家长看孩子,视其特殊情况,经校长同意,也可灵活安排。

11、家长三个月后看孩子,离开之前需要填写家长意见征询表。

12、家长来看孩子之前,提醒下家长看亲情守则需要注意的事项。

13、学生在我校学习、生活、训练期间的成长手册、日记等原则上应及时存入档案,学

生确实需带回,经学校校长同意,也可灵活掌握。

14、学生学习训练期届满,办公室要为学生定制详细的《学习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供

学生带回和其家长一同认真学习,同时办公室要和学生个人签订学生自我约束协议书,尤其父母和学校共同督促实施。

15、学生学习训练届满,学校组织欢送仪式并合影留念。

16、学生返家后,按预约时间,每周安排一次跟踪回访,并做好记录。

第四篇:污水处理站人员岗位培训规则

污水处理站人员岗位培训规则

1、认真学习贯彻环保法规、法令条例,积极做好污染治理工作。

2、树立环保意识,保证净化水质达标。

3、上岗人员必须坚守岗位,精心控作,工作期间不得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4、班长每周集中组织一次学习,熟练操作并确保运行规范化。

5、运营主管每周召开一次污水处理站工作总结会,分析一周来的运行情况。

6、强化安全意识,制定安全工作计划,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观念,做到防患于未然。

7、强化工作责任心,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工作,做到各负其责,积极协作。

8、定期对操作人员考核,对考核达不到要求的,要进行停岗培训,直到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五篇:助产人员规范化岗位培训

助产人员规范化岗位培训

为加强本院助产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落实全程助产人员规范化岗位培训,特制定新上岗助产人员的培训计划如下:

1.新进助产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认可的中专(医学、护理专业)以上学历;并具有护士执业证书。

2.新进助产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6个月,其中前3个月为常规制度、工作流程、助产人员工作职责等基础知识培训以及专科理论知识培训,后3个月为专科助产技术操作培训(包括外院实习和本院带教)。

3.培训期间分娩助产操作不少于20例。

4.受训人员在上岗前需进行考核,重点操作分娩机转过程和会阴切开及缝合技术(现场进行考核),以及新生儿初步复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独立工作。

5.新助产技术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在上刚前必须具备母婴保健助产技术服务资质。

2013.1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