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莫让三公经费遁于无形

莫让三公经费遁于无形



第一篇:莫让三公经费遁于无形

0901035 万千

莫让”三公经费”遁于无形

2011年一至十二月,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全国财政支出108930亿元,同比增长21.2%。在全国财政支出中,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一般公共服务以11666.84亿元的支出规模排在仅次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两类支出的第三位,占总支出的9.38%。

何为一般公共服务,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按照规定,一般公共服务分设32款,包括人大事务、政协事务、政府办公厅事务、发展改革事务、财政事务和其他一般公共服务事务等32项事务性支出。说白了,就是行政支出的概念。

而在行政支出的类别的中,最引人关注的三国经费问题,民众好似雾里探花,看不清所以然。去年6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中央要求各个部委在当月把各自2010年决算及2011年预算的“三公经费”公布于众。随后的一段时间,各部委断断续续地公布了“三公”这笔账,截至目前已有81家中央部门实现了公开。然而,面对已先行公开的结果,公众的反应更多的是争议和质疑,感觉目前所谓的公开还只停留在形式。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用于各级机关部门的出国、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专款专用的三项费用。近段时间,预算公开特别是“三公消费”公开,一直是公众热议的话题。之所以引发热议,说明过去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花纳税人的钱没有获得纳税人的认可。一些部门“晒”出来的账本,或避重就轻,或笼而统之,或“点到为止”,没有列出详细的清单,让公众“雾里看花”。尤其是关注度最高的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等“三公”消费,在所有已公开的预算支出中几乎难觅踪影。

掖着藏着的东西往往更能引起坊间热议,2009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在《学习时报》发表《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一文,该文明确指出:政府部门每年的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三项支出高达9000亿元之巨。

竹立家说,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至少有公车600万辆,公车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大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与公车消费相联系,各种资料显示,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二者相加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

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的国家财政支出中,仅干部公费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就达3000亿元,2000年以后,出国学习、培训、考察之风愈演愈烈,公费出国有增无减。竹立家认为三公相加,数字高达9000亿元。

随后财政部出面辟谣称称这一数字“严重失实”,“三公”实际支出为1201亿元。但公布的数据流于形式,又过于“粗线条”显然难以服众。

三公经费严重挤压其他各项财政支出

三公经费并不是贬义的概念,国家的正常运行,政府日常开支都必不可少要用到三公经费,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保障还不是很健全的国家,怎么把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很重要,仅靠自觉肯定不行,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让公众获得监督权,就像温总理说的“要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2009年有40万人口的陕西省神木县率先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仅花费1.5亿,人均330元左右,按照神木县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民医疗财政支出应在4300亿到5000亿左右,用三公经费的一半就能做到,在全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的今天,由于各种原因迟迟不能推行全民医疗免费只能说明有钱了也不会花。

在教育领域更是缺钱的重灾区,虽然每年的教育支出都有一定比例的上涨,但是在中西部还是有大量孩子无法受到教育,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要依靠民间的力量。挥霍无度和预算不足的矛盾体现出了财政支出监管的不利和预算体制的缺失。

我国三公经费比例远超发达国家

对比与美国的公务员经费,在出行上,《联邦旅行守则》的规定,美国公务员只有在残疾,赶时间等极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乘坐头等舱。联想到前段时间骆家辉参加博鳌论坛由于论坛安排的酒店超出规定开支而更换旅馆的事件更加说明了制度严谨的重要性,美国政府对外交官报销标准时:海口181美元,北京258美元,丽江只有71美元。所以骆大使只是在一个比较严谨细腻的系统里奉公守法。而国外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多低于10%,如日本是2.38%、英国是4.19%、加拿大是7.1%、美国是9.9%。

要压缩三公经费须做到双管齐下:透明化和法制化。

“公开”被认为是现代政府重要的基本特质,现代政府本质上要求政府把包括财政运行在内的一切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财政信息公开十分重视,有很多好的制度和做法。从我国来讲,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行政惯性,数十年来各级政府只有征税、拨款、花钱的行政实践,缺乏公开自己如何花钱、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事办得怎么样的行政理念,也没有包括“三公”支出在内的财政公开的制度设计。同时,由于大家习惯于计划体制下供给安排的思维惯性,不少地方在现实的财政运作中,对“三公”经费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安排,“三公”经费开支过量过分的状况比较严重。

民众期待的预算公开,不应有“不适宜”的字眼,不应让最应公开的“三公消费”藏着掖着,披着“其他支出”的马甲招摇撞骗。只有在公开预算的细化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将民众最为关心的支出内容从“类”、“款”、“项”升格至“目”,既让内行说得清,也让外行听得懂、看得明,经得起纳税人的质询,方能消解民众的“信息饥渴”,让那些不合理的预算“胎死腹中”。

在这方面,莫说向西方国家学习,我国香港的经验就值得好好借鉴。据报道,香港的财政预算案是七大本16开的书,七本预算案总量加起来近10公斤。其中,部门开支细致到添置坐椅,甚至香港某部门一年换十只灯泡的支出都被列出来,全部公布于众。倘若我们的预算也能细致清晰如此,透明如此,“三公消费”怎会隐藏在“其他支出”之中,成为大多数人心知肚明的“糊涂帐”呢?

另一方面需将“三公经费”纳入法律规范。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消费浪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决定官员仕途。因此,界定公款吃喝的“罪与非罪”是核心问题。提案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浪费问题纳入《刑法》的调节范畴,用法律规范官员和公务员的公务行为。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让惩治包括“公款吃喝”在内的各种浪费行为有法可依。

以法律方式来监督政府三公消费,无疑是一个具有威慑力的手段。但从源头治理三公消费,才是治本之策。因此,增加三公消费透明度、给独立第三方以监督活动空间,才是根本。

行政成本过高的政府,不是高效率的政府;花钱过多的官员,不是真正能干的官员。2012年,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公布三公消费,并理应比去年做得更加细致。因为这是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应有的意识与行动。税收取之于人民,也应告诉人民:每一笔钱是如何花的、每一个出国项目考察目的及成果如何、每一辆公车花多少钱买的、运行费用多少、每笔公务接待的人均消费多少。推动三公消费公布的细化,才会使公布更有意义,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

第二篇: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概念不够清晰标准不完善口径不一致

2012年6月28日9时30分,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司长袁野和行政事业审计司司长刘正均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解读2012年审计工作报告,并与网民在线交流。

[刘正均]近年来,审计署在组织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工作中,一方面注重检查部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厉行节约要求,压缩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一般性支出情况;另一方面采取审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对部门“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这次预算执行审计,我署也对有关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进行了重点审计,从总体情况看,“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一是“三公经费”概念不够清晰。目前,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有的甚至将其视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公款出国旅游、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的同义词,而目前政府在公开“三公经费”时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有可能误导社会公众。

二是“三公经费”标准不完善。目前对国内公务接待尚无明确标准,外宾接待费和出国住宿费标准分别是1998年和2001年开始执行的,与实际情况已有较大差距,造成部门超标准列支现象比较普遍。

三是“三公经费”口径不一致。这个情况,既反映在各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口径不尽相同,也反映在预算批准的标准不统一方面。

以上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对“三公经费”认识和理解上的混乱,影响预决算公开效果和政府公信力。我们认为,当前在深化“三公经费”公开的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界定“三公经费”概念和口径,健全和完善支出标准,并严格审核管理和监督检查,促进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执行的严肃性。

第三篇: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清理整改和建立长效机制的工作情况汇报

米积台小学在“三公经费”清理整改和建立长效机制的工作中,认真落实松滋市教育局松教函【2012】48号文件精神,组建了由工会主席和三名教职工代表组成的工作专班,对我校2011年财务和伙食帐中的“三公经费”进行全面清理审计,并对清理审计出的问题进行整改,着力构建加强财务监管的长效机制。现就我校清理整改工作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沙道观镇米积台小学共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5人,期中住宿生145人,走读生230人,在岗公办教师23人,在职不在岗6人,退休教师22人,学校占地面积8336㎡,固定资产135万元。

二、“三公”经费清理数据

1.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招待费3000元,交通费2000元,会议费5000元。

2.2011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为:招待费2760元,交通费1990元

3.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招待费3500元,交通费5000元,会议费5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场物价上涨较快,学校来客较多,上级对我校“三公”经费支出总额控制过紧,致学校支出压力较大。

四、整改措施

1、在“三公经费”清理公开工作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认真向教职工解释清楚。

2、以本次清理公开为契机,建立完善的民主理财机制。学校财务帐季清季查季公开,学校伙食帐月清月查月公开,教代会参与大额开支的审批签字,从源头上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

沙道观镇米积台小学

2012年5月24日

第四篇:三公经费

回顾近年的两会调查,2010年和2011年两会调查中,“三公”经费作为反腐倡廉的选项内容,受到网友高度关注。

2011年,共有94个中央部门公开了2010年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即“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截止2011年11月1日,仅有京沪陕三个省级政府公开其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网友投票:

普遍同意将“公款大吃大喝”入罪 超八成不满中央部门“三公”公开情况

从2月7日调查发布到2月28日,20多天内共有15016人参与了“三公”经费的分项调查。针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情况”,超过50%的网友很不满意,33%的网友不太满意,认为经费使用情况无细节,6%的网友基本满意,认为虽未按时但最终公布了经费,只有4.8%的网友选择相当满意,觉得为地方公布“三公”带了头。关于“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难产’的主要原因”,36%的网友认为是较高的“三公”经费公开后可能招致舆论压力,35%的网友认为公开制度尚未建立,缺少制度强制,23%的网友认为没有具体的公开标准,3%的网友认为开展这项工作确实需要一定时间。对于“‘三公’经费公开首先应从哪个方面进行改进”,分别有25%的网友选择了尽快建立和落实问责制度、建立审计核查制度、应建立强制公开“三公”经费制度,分别有11%的网友选择了不能仅是数据应配以说明、“三公”统计口径应统一。

针对“是否同意将‘公款大吃大喝’入罪”,高达87%的网友表示同意,9%的网友认为不好说,还是要看具体规定如何,选择不同意的网友只有3%,还有0.2%的网友认为无所谓。关于“是否同意一些地方人大代表提出的‘在公款消费中明确禁止喝茅台’提案”,超过50%的网友同意,42%的网友不同意,认为治标不治本,2%的网友认为说不好,1%的网友认为无所谓。

在调查中,有网友认为合理的“三公”经费支出可以理解,但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有网友建议自上而下取消公款招待,还有网友建议强化“三公”经费预算、使用、监督、审计和公示制度。专家看法:

公款单位都该公开“三公”经费 需建立严格问责机制“只要花的是国家的公款,就都应该公开支出,接受百姓监督。”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丕表示,除了国家规定的不公开的一些涉密部门,从原则上来讲,只要是花公款的单位,无论是中央或地方,都应公开。吴丕认为,最重要的是把“三公”经费公布得更加详细、彻底,政府部门最好能做到财政透明,给百姓一个明白交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熙瑞认为去年公布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笼统、不够细化。刘熙瑞建议,中央各部门应该效仿基层做法,如四川白庙乡公布每笔宴客情况,将接待费每一笔的去向都如实告知,甚至细化到每一顿饭的菜单,“如果菜单上出现了鲍鱼、鱼翅、燕窝,是否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一目了然”。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公务宴请要明确三点:一要审视接待的必要性,能不请就不请,严格避免无目的的大吃大喝;二要宴客最好采取自助餐或分餐制,最大限度体现节约原则;三要控制饮酒,取消利用公款喝酒。在去年媒体列出的公布榜单上,还有不少中央部门对公布无动于衷。吴丕表示,要建立问责制,对未及时公布和数据弄虚作假的单位相关责任人要坚决问责,树立公信力和威慑力。“要将公布‘三公’纳入真正的监督体系,不要为追求政绩而公布,要真正实现人民监督目的。这才是‘三公’经费公开的最终目的。”

北京大学教授王磊认为,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有钱了更不能乱花,对政府用钱现已到非监督不可的时候。全国人大应切实履行监督职能,除了确实涉及国家机密的,其余预算、决算应全部透明化,并把公布形式常态化、规范化。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高鹏怀认为,应当由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此外还应当加强廉政教育。政策背景:

中央高度关切 政府部门财政经费公开逐步制度化

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提问“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为什么管不住?治理‘三公’消费真的那么难吗?”时,温总理表示,“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我曾经引过在建国前毛泽东主席和黄炎培先生说过的一段话解决‘其兴也勃,其亡也乎’的周期律问题,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其实也关系到整个反腐败。”

2011年5月4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会议指出,财政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中央财政2010行政经费支出决算总额和“三公”经费决算总额,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开。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的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2011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在机关运行经费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政府各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和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制定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支出计划,不得挪用其他预算资金,不得摊派、转嫁相关费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经费的预算、决算、绩效考评情况。

第五篇:三公经费

“八项费用”纳入公司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与生产经营预算同时编报,实行单项费用总量控制。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本发展经营目标和管理要求,按照集团公司定额标准和本实施细则编制“八项费用”预算,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执行。各项费用在预算限额内列支,不得超出预算。

第四条

对“八项费用”执行情况进行归口责任考核。对违反本规定的部门和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示谈话、通报批评、降职、免职处理,同时,对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按照超出预算或标准部分的50%扣减其当年绩效薪金,最高额度不超过5万元。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五条 公司总经理为“八项费用”管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依据本规定建立健全“八项费用”管控专项制度,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经办部门(经办人)等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组织公司贯彻落实。

第六条 公司计划财务部负责“八项费用”预算的组织编制、协调平衡、归口分解、执行管控工作,并按照预算,对公司发生“八项费用”会同业务部门和业务发生部门由主管领导进行审签。总经理负责对“八项费用”执行情况组织抽查和检查,并在抽查报告和检查报告上签字背书。公司每月要在经济分析报告中通报“八项费用执行情况”,该报告由专责人在总经理办公会上进行通报。

第七条 “八项费用”实行部门归口预算(定额)管理,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归口管理费用预算费用申报、执行和管控工作,根据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及本管理实施细则,做好归口管理费用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审核工作,对归口管理费用开支的必要性、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业务经办部门或个人负责履行相关审批流程,在业务发生后两周内取得真实、有效、合法的报销票据并及时报销。各部门在“八项费用”管理中归口管理分工如下:

(一)综合管理部

1.负责业务招待费、车辆购置及使用费、出国(境)经费、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及本部门定额差旅费的归口管理。对归口管理费用执行情况负责。

2.负责统筹管理酒店、机票、会议等费用支出,按程序组织统一定点采购,确定结算价格或原则。

3.负责广告宣传费、本部门定额差旅费的归口管理。对广告宣传费定额执行情况负责。

4.配合做好“八项费用”预算的编制工作。

(二)计划财务部

1.负责牵头编制“八项费用”专项预算,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在月度总经理办公会上报告。

2.负责合理设置科目及账务体系,对“八项费用”进行专项核算。3.负责明确报销审批流程、审核要点和报销资料规范。4.协助业务经办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确定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5.负责对业务经办部门或个人提交的原始单据进行完整性、有效性检查,对费用支出与单据内容的一致性进行复核,并办理付款。

6.负责组织开展费用支出日常财务稽核,定期对各项费用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通报。7.对归口管理的差旅费定额执行情况负责,负责本部门定额差旅费的归口管理。

(三)运行维护部、安全生产部

负责本部门定额差旅费的归口管理。对归口管理的差旅费部门定额执行情况负责。

第八条 归口管理部门对归口管理的费用负责,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负责人。对于超出预算或定额部分的50%扣减部门负责人当年绩效薪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