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潜江某仓储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报告案例

潜江某仓储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报告案例



第一篇:潜江某仓储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报告案例

潜江某仓储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报告案例

一、企业基本情况

潜江某仓储购物广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潜江某仓储),是武汉某仓储连锁超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某仓储)的子公司,属大型超市,注册资金500万元,由武汉某连锁仓储和武汉某集团共同投资。潜江某仓储自2004年11月成立,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主营经营范围是:其他食品、酒、粮油、肉、蛋、乳及其制品、水产品、水果蔬菜、音像制品、百货、文化用品、针织品、体育用品、家具、工艺美术品、五金交电、家用电器、摩托车、服装、鞋帽、其他日用品、花卉、摄影、照像器材、通讯器材、零售;金银饰品、烟、建筑材料、油漆、粘胶零售。

二、评估对象确定

2007年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为3513.85万元(其中:按17%税率征收销售2444.15万元,按13%税率征收销售1069.70万元),销售成本3097.36(抵扣为17%销售成本2092.74万元,抵扣为13%销售成本1004.62)万元,经营费用419.63万元,管理费用56.43万元,财务费用2.4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7.9万元,按17%、13%的税率计提销项税额555万元,按增值税专票、农副产品收购小票抵扣进项税额516万元,应交税额39万元,已缴纳增值税39万元。税负为1.11%。低于市局税负发布值1.8%,因此该企业确定为评估对象。

三、案头分析

一、用销售毛利率法进行数据测算、对比分析:

销售毛利率=(∑评估期商品销售收入-∑评估期商品销售成本)÷∑评估期商品销售收入×100%

销售毛利率(3513.85-3097.36)/3513.85×100%=11.85%

⒈适用17%税率征收税负率计算:

(2444.15-2092.74)/2444.15×100%×17%=2.44%

其应纳增值税:2444.15×2.44%=59.64万元

⒉适用13%税率征收税负率计算:

(1069.70-1004.62)/1069.70×100%×13%=0.79%

其应纳增值税:1069.70×0.79%=8.45万元

⒊测算期应纳税额差异额=(59.64+8.45)-39=29.09万元

⒋测算综合税负率=(59.64+8.45)/3513.85×100%=1.94%

考虑库存商品和经营费用的运杂费、外购包装物、外购低值易耗品、电费对税负影响,该公司税负率应接近发布值1.8%才算合理,1.11%的税负率明显偏低。

二、用费用倒挤法模型进行数据测算:

⒈评估期保本销售收入=Σ经营费用=486.36万元

⒉评估期应纳税额=评估期保本销售收入×17%=334.98×17%=56.95万元

⒊评估期应纳税额=评估期保本销售收入×13%=151.38×13%=19.68万元

⒋应纳税差异额=评估期应纳税额-评估期申报应纳税额=56.95+19.68-39.00=37.63万元

⒌测算综合税负率=76.63÷3513.85×100%=2.18%

由以上两个模型测算看,该企业的销售毛利率11.85%,推算出税负应接近发布值才算合理,根据经营期的经营费用测算企业应纳税额为76.63万元,而企业申报应纳税额39万元,应纳税额差异较大。作为一家比较成熟的国内知名连锁商贸企业,该公司有自己一整套独特的经营和核算模式,绝大部分商品总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鲜活产品本地自采,根据以销定进的原则申报缴纳增值税。销项税计算及认证抵扣不会出现问题。通过对企业行业特点、经营方式以及商务活动的了解观察,结合纳税申报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分析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疑点:

1、该企业的财务报表显示,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较大,需要核查应收款、库存商品等科目,落实销售收入的情况;

2、按照企业经营方式,进项税额方面是总公司根据企业经营状况预估开票,是否有多抵扣税款情况;

3、是否对将定点收购对象及收购协议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对所取得的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普通发票的抵扣凭证是否有超范围抵扣;

4、对所有租赁厂商中涉及使用水电金额进行转出进项税额是否按照实际使用水电划转进项税额。

5、超级市场产废收入是否申报纳税。

四、约谈举证

评估人员按规定程序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了税务约谈,要求对上述五个方面问题进行举证自查。

一、该企业自查出有两个方面可能影响税负问题:

1、公司与潜江移动公司在春节期间开展了大客户团购合作业务,向移动公司提供金龙鱼4L调和油,合同金额600余万元。由于移动公司此次活动范围大,营销费用超标,销售款项不能及时到位,该公司取得的增值税发票当期进行了进项抵扣,而收入确认滞后,造成税负偏低。

2、每月25日前,总公司根据卖场的销售情况推算本月实现销售商品的进项税,开具给各子公司进行抵扣。为了保证正常申报缴纳税款,这样预估开具的进项税和当月实际发生的进项税就会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差异估计金额是50万元;

二、该企业对于其它三个方面问题做出如下说明:

㈠是否对将定点收购对象及收购协议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对所取得的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普通发票的其它抵扣凭证是否有超范围抵扣。

主管会计将定点收购对象及收购协议都已报给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办理。㈡对所有租赁厂商中涉及使用水电金额进行转出进项税额是否按照实际使用水电划转进项税额。

卖场水电费均按照国家规定通过安装相应的水电表来计量,每月按时缴纳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至于卖场目前所有租赁厂商中涉及使用水电的,卖场均为其单独安装了分表,通过分表每月各个租赁厂商使用的水电费用均可可靠计量。在每月约定日,由卖场专人抄表,并开具收款通知单,而所收水电费均在当月入账冲减卖场当月水电费,同时做所收水电费的进项转出。

㈢超级市场废旧纸盒是如何处理的。

关于卖场废旧纸盒的处理问题,该企业说明如下:开业至今卖场所有废旧纸盒均按照总部废旧纸盒不包含在总部配送货品的货款中,不由卖场自行处理的原则精神,即废旧纸盒不属于卖场财产的原则规定由卖场派人在指定位置放置、整理,然后在总部配送商品到货时,将已整理好的废旧纸盒交由总部派来的物流配送车带回,由总部负责统一处理,处理所得款项归入总部收入,与当地卖场无关。

五、实地调查评估

通过约谈举证,评估人员对企业自查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以做进一步证实。

1、经核查截止6月份为止,与潜江移动公司的团购业务收回货款4748000元并已确认收入,由于有1252000元的货款未收回,所以当月并未确认这一部分的收入,审增销项税额212840元;

2、每月25日前,总公司根据卖场的销售情况推算本月实现销售商品的进项税,开具给各子公司进行抵扣。核实预估开具的进项税和当月实际发生的进项税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差异,金额为503800元,进项税额是85646元;

3、关于卖场废旧纸盒的处理问题,企业解释说由总部负责统一处理,处理所得款项归入总部收入,与当地卖场无关。我们认为是废旧纸盒应该是随总部配送货品中在当地卖场卖掉商品之后产生废旧纸盒,实现收入应该在当地申报缴纳。(待省局明确)

4、关于水电费划转问题。我们派人到电力部门调出该企业上半年耗电1382000度,农网维护费25981.60元。将取得的信息与企业接受核对是一致的。并且企业是按照实际收取租赁厂商水电费372625.62元换算为不含税的收入,转出进项税54142.19元。

5、核实取得普通发票超范围抵扣发票有三张,合计金额120617.20元,进项税额转出15680.24元。接受其它小规模纳税人开具品名、单价内容填写也不规范。

六、评估处理结果

针对上述问题该纳税人对出现的问题均予以确认,并同意补缴增值税22.85万元。其中:滞作收入1252000元,审增销项税额212840元;核实预估开具的进项税和当月实际发生的进项税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差异是85646元;转出不按规定接受超范围普通发票进项税额15680.24元;问题在评估环节得到了解决。

七、回归分析

该企业2007年1-6月应税销售收入3639.05万元,核实应纳增值税61.85万元,应补报税款22.85万元。税负率达到1.70%,如果考虑到时间差异的进项税额8.56万元的原因,税负率达到1.93%,两者结合来看在正常评估值内。

八、管理建议

1、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和辅导,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通过税法宣传,使纳税人了解税法,逐步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加强纳税人财务辅导,及时给予辅导建议,提出纠正措施,并督促企业根据建议自查自纠,为纳税人提供周全而有效的预警服务。

2、深入实际,掌握纳税人经营管理资料。随着商业零售管理已经广泛使用电算化,应经常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系统,掌握企业的经营、销售以及商品进、销、调、存等情况第一手资料,做好税收管理员巡查记录,以便于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纳税评估效率。税收管理员必须注重对财务知识和税收理论的学习,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术,学习新的税收政策,掌握更多的业务技能,不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将纳税评估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二篇: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范文模版)

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一、内容提要

Z纺织有限公司属于中型纺织企业,是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出口退税。2004年至2006年4月,Z纺织有限公司累计向国税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税1054万元,2006年6月16日被**市**区国税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成立评估小组,组员包括负责该企业免抵退税工作的人员和税源管理科的税收管理员、区局税政科科长、税源管理科科长等。评估小组以产能分析为中心、以纺织产品品种结构和生产工艺特点分析为切入点、依托评估指标和产能测算展开分析评估。至7月17日,历时一个月的评估处理终结,Z纺织有限公司补缴增值税579万元。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1、选案背景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使用“免、抵、退税”办法,是我国为推进企业产品出口、提高退税效率、减轻生产企业负担而推行的一种新型退税管理方式,具有退税效率高、企业资金负担小、申报退税一体化等优点。该办法推行以来对鼓励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取得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这几年的执行情况上看,由于“免、抵、退税”的便利性,使得一些企业将外购产品作为自产产品出口并申报退税。该公司从2004年6月开始发生出口业务,按照出口退税审核软件统计,该企业出口情况是:2004年6月-12月出口销售3110万元人民币(以下均为人民币),出口数量284万米:其中6月2058万元、7-10月销售为0、11月436万元、12月616万元;2005年合计出口销售5242万元,出口数量477万米:其中1月1289万元、2月800万元、3月1958万元、4月1031万元、5月43.9万元、6月-8月为0、9月130万元、10-12月销售0;2006年1-4月出口销售5367万元,出口数量480万米:1月出口1527万元、2月599万元、3月2638万元;4月604万元。2004年6月-2006年4月共出口销售数量1241万米,出口销售收入13720万元,并据此办理出口退税1045万元。从申报情况和日常管理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该公司存在重大疑点。

2、对象筛选

主要运用行业对比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评估对象。

(1)该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品名与出口报关的产品名称不一致,比如工厂实际生产弹力卡其、灯芯绒、府绸、涤棉布、帆布、弹力斜纹布等,出口为化纤梭织布、染色布、涤棉针织布、涤纶针织布等。而由于纺织设备和纺织工艺的特殊性,不同的纺织设备所适用的纺织原料和生产的纺织品是完全不同的,且设备之间不存在替代性。由于该公司的生产设备仅有剑杆织机,这种设备主要是用于织造各种棉制或混纺的梭织布,无法生产针织布,因此,显然该公司出口的部分产品不是自产。

(2)该企业几年来的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异常。(见下表,单位:元)时间

销售收入

免抵退销售收入 内销

直接人工支出

2003年

16752.36 0 16752.36

43401.00

2004年

37463188.51

30813179.78

6650008.73

3633933.50

2005年

64907119.81

55292757.82

9614361.99

3826880.97

2006年1-4月

57991031.91

53678265.77

4312766.14

1243468.83合计

160378092.59

139784203.37

20593889.22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企业的出口增长几乎是每年翻一番,而从企业人力资源投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显然不符合纺织工业生产的基本常理。

(3)从企业的账面看,车间每月生产多少成品就销售多少,有时两千万销售收入,有时几百万,有时为0,显示企业月度销售极其不均衡,与该公司的每月耗电量不吻合。

(4)资金流向分析。资金往来看,该公司与其关联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拆借和相互买卖的现象,且其出口商也是公司的股东。同时在资金运用中大量采用银行承兑汇票,资金的运作令人可疑(具体流转见下图)。

鉴于以上情况,经**区国税局领导批准,将该企业确立为评估对象。

3、案头分析基础

该纺织企业于2000年6月成立。主要经营范围:纺织和织布加工。公司原注册资本500万美元,2004年4月26日营业执照变更,将注册资本增加到800万美元,截至2004年11月5日公司实际到位货币资金为690万美元。

评估小组利用平时出口退税审核数据、征管资料数据、金税工程数据以及评估需要补充而收集的资料,根据纺织企业的生产特点测算该公司的最高可能产量,从而推测出该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锁定企业申报出口退税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约谈举证的重点。

4、指标选择与分析

由于纺织行业的设备使用时其功率是基本恒定的,而且在技术条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评估小组决定以生产设备的功率指标和效率指标为核心,测算该公司的实际产量。于是评估小组根据管理人员掌握的企业2006年1-3月详细的生产日报表,结合企业每月电费耗用情况,对该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测算,经测算,该公司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的实际生产量约为277万至306万米(详见下表)。Z纺织有限公司电费测算实际生产量明细表时间

耗电

生产量(米)

生产量(米)

备注

数量(千瓦时)金额(含税)

扣除其他企业用电

200312 17456 14930.24

29015.01

32632.25

耗电推算

200401 12950 11169.77

21525.23

24208.73

耗电推算

200402 23120 16935.85

38429.60

43220.53

耗电推算

200403 12889 9807.4

21423.84

24094.70

耗电推算

200404 39749 40722.97

66069.99

74306.78

耗电推算

200405 35483 30000

58979.13

66331.92

耗电推算

200406 17200 65858.01

28589.50

32153.68

耗电推算

200407 22800 48822.23

37897.70

42622.32

耗电推算

200408 36800 58088.72

61168.22

68793.92

耗电推算

200409 48000 64153.57

79784.64

89731.20 耗电推算

200410 76800 74107.13

127655.42

143569.92

耗电推算

200411 82000 75192.88 136298.76

153290.80

耗电推算

200412 103600

107079.25

172201.85

193669.84

耗电推算

200501 96400

117358.87

160234.15

180210.16

耗电推算

200502 65200

104729.05

108374.14

121884.88

耗电推算200503 134000

222732.12

250499.60

耗电推算

200504 119200

198131.86

222832.48 耗电推算

200505 73600

122336.448

137587.84

耗电推算

200506 64400

107044.392

120389.36

耗电推算

200507 62000

103055.16

115902.80

耗电推算

200508 75600

125660.808

141326.64

耗电推算

200509 54400

90422.592

101695.36

耗电推算

200510 45600

161950.72

75795.408

85244.64

耗电推算

200511 50800

84438.74

94965.52

耗电推算

200512 54000 91964.87

89757.72

100947.60

耗电推算

200601 22000 74034.66

44627.10

44627.10

取自企业生产记录

200602 40400 58309.84

72264.40

72264.40

取自企业生产记录 200603 52000

73264.90

73264.90

取自企业生产记录

200604

116957.90 116957.90

取自企业生产记录

200605

99318.80

99318.80

取自企业生产记录

合计

2773455.54

3068546.56

5、发现疑点

(1)、该公司申报的自营出口销售额与公司实际生产能力严重不符,存在虚报自产产品产量的可能。根据评估人员的测算该公司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的实际生产量约为277万至306万米,而企业以自产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出口产品数量为1241万米,两者相差甚巨。

(2)、该公司存在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的可能。截至2006年5月,该公司账面体现公司有剑杆织机332台,价值1376万元,高速织机储纬器346台,价值1091万元,上述两类固定资产企业年计提折旧226.32万元,从上述的产量推算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以企业的实际产能看,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设备,如果企业账面数字属实的话,将造成大量的资产闲置。

(3)、存在虚开加工费发票的可能。2005年1月27日,该公司开具12份增值税专用发票,共计金额934772.05,税额158911.22。上述发票注明的劳务是针织布加工费。由于该公司没有生产针织布的相关设备,不可能为他人加工针织布,因此上述的发票明显涉嫌虚开。

(二)约谈举证

**区国税局向企业发出了《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指出异常涉税指标,并列出要核实情况的明细清单,要求企业对评估初步确认的问题进行自查,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区局评估小组于2006年6月20日开始与企业负责人、生产厂长、会计、及办税人员进行了当面约谈。约谈围绕案头分析异常点逐一展开:

异常点一: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企业出口销售的数量严重不符。

对于上述的问题,该公司法人称:

1、区局评估人员所采用的生产日报表,系该公司部分新产品的生产记录而非全部的生产记录,因此,区局根据耗电量测算产量的方法不全面。

2、该公司的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自产,仅有小部分特定品种

委托加工,同时提供了两份加工合同和部分加工企业名单。

异常点二:企业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

对于上述问题企业负责人解释为部分设备尚未到位,但发票已经开具为理由,因此先在账上反映,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不熟悉情况,将该部分未到位的设备也计提折旧。

异常点三: 存在虚开加工费发票的可能。

对于上述问题,企业负责人解释为可能是开票时,开票人员填写失误造成的。

(三)进一步核查

为了确实了解和掌握该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检查人员采取了以下措施进一步展开调查:

(1)、通过调查、了解其同类型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定该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区局通过兄弟单位了解到,某纺织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使用的纺织设备的型号和该公司一致,均为GA747-Ⅱ型。为此,派人到A公司实地了解这种类型设备的生产能力,作为确定该公司实际生产能力的参照依据。由于A公司系原国有企业厦门纺织厂改制而成,其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生产组织管理完善、严密,因此其提供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指标意义(具体指标数据见下表)。GA747-Ⅱ型箭杆织机相关性能指标项目

数据

备注

1、工作效率

90%-100%

连续生产的可能性

2、功率

1.2 千瓦时/小时

织机的单位耗电量3、24小时全班产出量

100米以下

密度越高的布单位产量越少

根据A公司提供的相关数据,测算出该公司的最高可能的产量为:2004年1285338.24米;2005年2175742.31米;2006年1至5月554143.48米,合计4015224.04米(具体计算见下表)。

Z纺织有限公司最大可能产量测算表日期

总耗用电量(度)

织机耗用(度)

织机使用时间

产量(米)

200312 17456 12219.2

2.164605846

42426.27 200401 12950 9065

1.605845881

31474.58

200402 23120 16184

2.866961913

56192.45 200403 12889 9022.3

1.598281665

31326.32

200404 39749 27824.3

4.929016829

96608.73 200405 35483 24838.1

4.400017715

86240.35

200406 17200 12040

2.132860939

41804.07 200407 22800 15960

2.827280779

55414.70

200408 36800 25760

4.563330381

89441.28 200409 48000 33600

5.952170062

116662.53

200410 76800 53760

9.523472099

186660.05 200411 82000 57400

10.16829052

199298.49

200412 103600 72520

12.84676705

251796.63

本年小计

1285346.47 200501 96400 67480

11.95394154

234297.25

200502 65200 45640

8.085031001

158466.61

200503 134000 93800

16.61647476

325682.91

200504 119200 83440

14.78122232

289711.96

200505 73600 51520

9.126660762

178882.55

200506 64400 45080

7.985828167

156522.23

200507 62000 43400

7.688219663

150689.11

200508 75600 52920

9.374667848

183743.49

200509 54400 38080

6.745792737

132217.54

200510 45600 31920

5.654561559

110829.41

200511 50800 35560

6.299379982

123467.85

200512 54000 37800

6.69619132

131245.35

本年小计

2175756.24

200601 22000 15400

2.728077945

53470.33

200602 40400 28280

5.009743136

98190.97

200603 52000 36400

6.448184234

126384.41

200604 54800 38360

6.795394154

133189.73

200605 58800 41160

7.291408326

142911.60

本年小计

554147.03

合计

4015249.75

上述的测算结果印证了区局评估人员采用的生产日报表是该公司完整的生产记录,而非部分记录,也就是说评估人员用该公司2006年1-3月的实际产量测算2003年12月至2006年4月的产量的方法是合理的。

(2)、根据该公司法人代表提供的资料,到**市实地调查委托加工的说法是否属实。通过实地调查区局评估人员发现,该公司所提供L织造有限公司在当地的税务机关没有找到相应的登记记录。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到**市的纺织企业使用的机器绝大部分是喷水织机或更高级的喷气织机(该机型用于织高档服装面料而非化纤布),喷水织机使用的原料是涤纶长丝而非涤棉纱或涤纶短纤。由于该公司仅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1月有涤纶长丝的采购记录和进项发票,且合计数量104.6吨,金额为1269543.6元(含税),这个数量的涤纶丝大概可以加工69-70万米的化纤布(按150克/ 计算),加工费大约为49万元(0.7元/米),这和该企业的实际出口额差距太大,这说明委托加工的说法难以成立,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公司外购产品用于出口的可能性更大。

通过上述的调查区局评估人员基本认定以下事实:

(1)、该企业2004年1月-2006年4月内销产品数量为2827220.38米,与该公司的实际生产数量基本相符,因此,结合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证词,可以认定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基本用于内销(内销情况统计表见附表4)。

(2)、由于不能提供相关的加工合同、发票或购买委托加工所用原材料的相关票据,因此可以认定该公司出口的化纤梭织布、棉布和涤棉布系通过外购所得而非委托加工或自产。

(3)、由于该公司提供了两份针织布的加工合同,且制作针织布的设备可使用涤纶长丝、涤纶短纤、棉纱等原料(该企业有购进这些原料),虽然该公司不能提供相应的加工费发票或支付加工费的相关证据,但由于不能排除企业确实有委托加工针织布的可能性,因此本着事实重于形式的原则,可暂认定该公司2004 年10月以后出口的针织布中不超过93800米的部分、2006年1月以后出口的针织布中109000米的部分为委托加工产品。

(四)评估处理

1、以外购产品出口申报“免、抵、退、税”的处理。

(1)、由于该公司出口的化纤梭织布、涤棉布、棉布非自产产品,且不符合国税函〔2002〕1170号文第四条规定的委托加工视同自产货物,因此不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应视同内销处理。

(2)、该公司不具备针织布的生产加工能力,其出口的针织布中,2004年11月出口的94821米(收入为1285181.16元人民币)、2006年1月、2月出口的97300米(收入为1566530.00元人民币)有提供相应的加工合同,可视同自产货物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办理退税,其余的同样不符合国税函〔2002〕1170号文第四条规定的委托加工视同自产货物,因此不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应视同内销处理。

(3)、该公司开具的934772.05元针织布加工费发票应暂时视为虚开,不计入销售收入另案处理。

根据上述三点意见,该公司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的增值税申报缴纳情况应调整如下:时间

原期末留抵

调整后期末留抵

应办退税

实际办退税

应收回退税款

2004年

4119420.21

2913390.14

167073.55

4043272.01

3876198.46

2005年

2598478.37

第三篇:纳税评估案例报告

纳税评估案例报告

纳税评估案例报告在日常纳税审核中发现,某建材厂2005年1-10月份申报生产红砖155.60万块,销售收入仅23.33万元,入库地方税金费仅1.32万元,与其实际经营规模不相符,也明显低于同行业同规模砖瓦生产企业,可能存在瞒报产量、销售不记账、偷逃所得税和资源税的嫌疑,分局决定对该企业进行深入评估。

二、调查分析 通过纳税人基础资料审阅获得,该厂原系某镇办集体企业,成立于2000年1月1日,因经营管理不善,自2004年初起被浙江人刘某承包,年承包费18万元,主要生产红砖,占地60多亩,资产200多万元。2004年申报红砖产量280万块,销售收入42万元,利润-6.65万元,入库地方税金费1.52万元。2004年账面利润与年18万元承包费的巨大差异,更加大了税务人员对该企业偷逃税的怀疑。

1、确定思路。根据上述情况,税务人员遂对该企业进行了实地账务核查,但就账看账,虽然疑点较多,一时也难以找全其瞒报产量及少记收入的证据。为此,税务人员确定,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砖瓦生产行业的全部生产流程及其生产经营的各项关键环节,然后才能找准评估的切入点。

2、调查测算过程。分局税务人员在县局的征管部门配合下,先后走访了县内多家砖瓦厂,经过深入交谈和实地察看,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砖瓦生产行业的相关料、工、费的消耗情况,生产流程为积土—制坯—拉坯—进窑—装窑—烧窑—出窑,从用电角度看,其中制坯过程全部使用的是电力,且耗电量很大,其它流程用电量很少或基本不用电,同时从用工角度看,整个工序操作主要以人力为主,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费,因此,在成本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这些线索,通过进一步调查获得县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正常纳税的砖瓦企业的产量、耗电量及单位人工费数据,三、询问核实 根据掌握的上述情况,税务人员向该单位法人刘某发出约谈通知,要求该厂就以下问题做出合理解释:

1、单位产品耗电量比同行业相差较大的问题;

2、承包费等固定支出与账面销售收入不配比的问题;

3、单位产品工资消耗过大问题;

4、电费发票为何不记入账的问题等。约谈过程中,刘某大谈外地人做生意种种困难,如,为地方经济做了多少贡献,养活了多少工人,政府承包费过高,几乎没有利润可言等。对此,税务人员在表示理解的同时,指出税务机关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和征纳双方的共同利益,有责任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而贵单位作为该镇唯一的建材厂,占用国家土地资源60多亩,资产2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才不过40多万元,远远低于其他同等行业经营者,而承包费等支出却不比其他单位少,从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角度讲,也明显不正常。刘某解释:

1、电费消耗量过大。一是因为附近的养殖户排水用了厂里的电;二是因为05年6月份暴雨天气厂区防洪排水用电量较多。

2、对承包费等固定支出与账面收入不配比的问题含糊解释为亏本经营。

3、工资支出过大是因为用的都是当地人,工资支出就大。

4、电费未记账问题是发票未及时给会计记账,时间长发票找不到了。针对刘某的解释,税务人员决定进行实地调查。通过现场察看和逐户询问周围养殖户得知,养殖户的用电线路和砖瓦厂的用电线路为两条线,根本不存在养殖户用砖瓦厂电的问题;05年6月份暴雨天用电情况确实存在,对账面6月份用电量18891度应与其它月份区别对待;通过对该建材厂普通工人的询问得知,其大部分用的是外地工人,工资也与其他单位差不多,不存在当地人多要工资的问题。询问全部制作了询问笔录,并让当事人签了字。

四、评定处理 在税务人员详实的调查资料面前,刘某终于承认了自己少报产量及收入不入账的事实,而该厂隐瞒收入行为预计少缴各项税金费及附加达35万元左右。

五、征管建议

1、税务人员必须发扬钉子精神,与时俱进,钻研业务,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当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行业、新情况不断涌现,税收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征管工作面临着诸多新要求,纳税人账务不实,税负不均,不做账或做假账情况较为普遍,新形势对税务人员提出新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加快相关涉税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持续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税收职责和使命。

2、开展行业专项评估,建立行业税负监控指标体系,是提高纳税评估质量的重要手段。任何特定的行业,都具有其特殊的工艺流程和成本特点,通过行业评估,比对企业之间相关涉税资料,可解决很多案头评估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行各业的专项评估,逐步收集各行业相关指标,并通过不断积累形成海量数据,建立本地化的行业税负监控指标体系及行业数据库,通过对海量数据实行电子化的纵横比对,采取人工评估及电子评估相结合的科学评估方法,切实搞好新形势下的纳税评估工作。

3、通过此案例,我们认识到,在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夯实征管基础,是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财务管理上,联合财政及国税部门,实行定期辅导,逐步使广大纳税人走上依法纳税的轨道;在税收管理上,必须做出明确的导向,税收管理员必须增加下户调研次数,多干实事,少务虚,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精细化程度,重要的是,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各行各业的生产流程、生产经营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掌握行业盈利水平,做到税源心中有数气厂区排水力争从面上掌握总体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

4、全面提高纳税遵从度及纳税人满意度,构建和谐税收,是实现税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加大税法宣传,使纳税人了解税法,知道该纳哪些税,该如何纳税,逐步提高纳税遵从度,促使其积极主动地申报纳税,降低征纳成本及税收征管难度;通过改进纳税服务,全面提高纳税人满意度,构建和谐税收,实现税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某装饰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它山之石 2008-03-24 14:09:35 阅读855 评论1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基本情况

吉林省某装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5月8日,注册资金60万。主营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具有建设部门颁发的三级资质。主营业务分为“工装”和“家装”两部分。该单位04年申报收入265064元、申报营业税7951.92元;05年申报收入355278元、申报营业税10658.34元;06年1至7月申报收入

576972元、申报营业税17309.16元。企业所得税属于国税局征收。

二、信息采集

通过采集该单位的信息,了解到该单位以从事“家装”业务为主,并且每从事一项业务都签订合同。根据“装饰行业评估数据信息采集表”和“从业人员调查表”上的信息显示,该单位从业人员仅为4人,并且合同

在会计处保管。

外部信息:在确定评估对象之后,我们首先调查了几个物业小区(长春明珠、太阳世纪居、南郡水云天……),通过个别物业公司提供的装饰装修记录显示,仅长春明珠小区内05年由该单位装修的就25户。

三、疑点分析

1、该单位具有建设部门的装饰三级资质,而建设部门规定,具备装饰三级资质的企业年工程量必须超

过50万元,否则将影响资质的年审。而该单位04年、05年收入分别为26万元和35万元。

2、该单位的账面显示,该单位04年、05年收入全部为从事“工装”业务的收入。而通过该单位的信息采集,发现该单位主营为“家装”业务。在会计处调取该单位合同全部为“家装”部分,并且了解到该公司有项目经理32人左右(内部称工长),从理论上讲这些项目经理都应该有工程的,据此推算每个项目经理所做的工程额度不应仅为1万元左右。

3、通过对物业小区的外部信息调查显示,该单位05年为长春明珠的业主装修25户,虽然没有装修

金额,但25户的装修费用理应超过05年全年收入35万元。

在南郡水云天我们了解到该单位7月份就在10栋、11栋进行了5个业户的装修,而该公司这期间申

报收入仅2万元。这与“行业数据信息采集表”上的数据相差甚远。

4、我们在采集该公司数据,填写“行业数据信息采集表”时发现该公司有两处营业场所(一处为吉发广场、一处为太阳城),而对这两处地点同时调查时,发现有两个会计,而且都是从事记账业务的,有此可

初步推断该公司存在两套账。

四、约谈取证

根据以上内外信息的比较分析,决定对其中一名会计进行税务约谈,同时调取相关证据。在调查该单位资料时,从该会计处取得已填开收据60本、04年至05年的内部账本9本,记载收入的台账3份。通

过上述资料,该单位会计及法人承认有部分收入开白条收据,不入账不交税的行为。

五、评定处理根据上述信息,以及约谈取证,经分局纳税评估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后,确定该公司隐

瞒收入,有偷税嫌疑,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五篇:某家电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某家电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某家电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一、内容提要

某家电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8月,经济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从事家电销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在地税缴纳。该企业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1954万元,税负为0.04%,税负明显偏低,2006年2月被大连市金州区国税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2006年2月14日我局由该企业税收管理员和综合业务科评估专干组成评估小组,针对该企业税负偏低、销售毛利率异常、存货周转率较低等异常指标,依托纳税评估系统,采取约谈和实地调查等手段开展纳税评估。至2月28日评估处理终结,某家电有限公司补缴增值税69342.38元、滞纳金1074.81元。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异常指标。我们从纳税评估系统取得了该企业的2005年异常指标汇总情况。(表一)月份指标名称 ?异常信息 ?1月 ? 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7% 总资产报酬率0.13%2月 ?

销售毛利率趋势异常

月毛利变动幅度-49%累计毛利变动幅度-5%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7% 总资产报酬率0.03%3月 ?

销售毛利率趋势异常

月毛利变动幅度0%累计毛利变动幅度-8%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7% 总资产报酬率-0.25%4月 ?

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7% 总资产报酬率-0.04%5月 ?

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7% 总资产报酬率0.03%6月 ?

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7% 总资产报酬率0.02%7月 ?

销售毛利率趋势异常

月毛利变动幅度-47%累计毛利变动幅度-6.8%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8% 总资产报酬率-0.04%8月 ? 销售毛利率趋势异常

月毛利变动幅度-5%累计毛利变动幅度-6.7%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8% 总资产报酬率-0.04%9月 ?

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8% 总资产报酬率-0.12%10月 ?

?

销售毛利率趋势异常

月毛利变动幅度-16%累计毛利变动幅度-1.6%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8% 总资产报酬率-0.06%11月 ?

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8% 总资产报酬率-0.66%12月 ?

月份税负差异异常

月份税负差异幅度-100%累计税负差异异常

累计税负差异幅度-95%资产负债和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异常

资产负债率99% 总资产报酬率-0.13%存货周转率异常

存货周转率3.34%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160%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