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来焉识?——看电影《归来》有感 南通中学 陈祝华
2014-5-18
我不想把张艺谋执导的《归来》这部影片,简单地归属为中国特有的心理片,尽管编剧和导演在影片中,凭借冯婉瑜的心因性失忆症,作为推动情节发展,乃至达到高潮的助推器,但确确实实,《归来》通过冯婉瑜看似荒唐的举动,演绎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中国特定历史的悲剧。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的悲剧。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张艺谋说,因为,那个年代有他的成长期。在那样的年代里,尤其是政治与人性、亲情、爱情、友情的关系,有时到了极端尖锐、势不两立的地步,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在心灵深处烙下了无以复加的巨大伤痛。《归来》里,就是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来表现这个伤痛的。
疯狂的政治斗争,摧毁了原初的人性,扭曲了无数的心灵,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张对立,你死我活。
丈夫归来,焉能相见?
右派丈夫陆焉识第一次潜逃归来,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也为了女儿前途,心情复杂的冯婉瑜最终没能与一门之隔的丈夫相见。一颗在女儿和丈夫之间来回游离的心在流血!在备受煎熬后,婉瑜最后勇敢决定:到车站去赴丈夫的约见。
混乱的火车站。由于女儿的出卖,丈夫已面临再次被捕的危险,但丈夫还是高声呼喊着妻子婉瑜的名字,婉瑜也隔空声嘶力竭叫嚷,想让
近在眼前的丈夫快跑,快跑……但丈夫还是被押上了军用汽车……人生的生离死别,血泪痛苦,在这样残酷的政治现实里,被演绎得惊心动魄,百感丛生,五味杂陈。而观众的心,也紧绷如弦,一触即断。
也许,妻子永远都在为丈夫第一次逃回,没能开门相见,而后悔自责了无数次;也许,母亲时时在为女儿的前途忧心忡忡,也为女儿的无情无知而绝决饮恨;也许冯老师时时都在方师傅的恐吓威逼下,惊恐万状,噩梦连连,……终于,冯婉瑜精神崩溃了,得了心因性失忆症。所以,文革结束,当丈夫兴冲冲归来,妻子却又焉能相识?
影片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它反映了高压的政治环境,不仅颠覆了人性,肢解了家庭,更戕害了人的心灵。婉瑜最终患上了失忆症,她失去了很多正常的记忆,但,心灵深处,她却常常记得女儿出卖的不好,又无时无刻不在盼望丈夫的归来。这样的失忆与记忆的对立,在影片里始终撞击我们的视野,更撞击我们的心扉。
冯婉瑜一次次地记得五号去车站,一次次地精心化妆,一次次地写陆焉识的牌子,一次次地来到当年的火车站,一次次等到最后人流散尽,铁门森严地关上……重复荒唐的举动,甚至是可笑的举动,不为别的,只是为了等到丈夫的归来。而事实是,丈夫早已归来,就在她身边,在她眼前,她,又焉能相识?
影片中,人物如此荒唐的行为和细节,观众非但不能笑出一丝一毫,相反,却是无限的心酸,无比的心痛,心疼得抽搐不已,情不自禁,潸
然泪下……这是因为,看似荒唐的举动和细节里,却蕴藏着巨大的悲剧张力,这是影片成功的地方。
影片结尾非常具有震撼力。
雪花纷飞。已经年老的婉瑜,还是照例要在五号,拿着陆焉识的牌子,去车站迎接丈夫。一个是老态龙钟的失忆的但却在潜意识里永远记着丈夫的妻子,她,坐在三轮车里等待着;一个是历经磨难满鬓花白早已归来的丈夫陆焉识,他,站着,也在等待着。
人流散尽。车站大铁门照例缓缓地,缓缓地关上了……
但,他们还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在纷飞的雪花里,在历史森严的铁门前,或坐或站地等待着,等待着……
他们等待着什么呢?
归去来兮?一切还能归来吗?
归来焉识!?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谢谢张艺谋这部电影!
谢谢陈道明,巩俐炉火纯青的表演!
这部电影,现在称之为经典,也许有人要非议,但我相信,时间必将证明:它绝对是经典!
第二篇:我看电影《归来》有感
我看电影《归来》有感
张彦(93岁)
由张艺谋导演、陈道明、巩利领衔主演的电影《归来》2014年5月16日在全国首演。已经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的我,竟让弟妹们感到意外地提出建议:
大家一定要去看!为什么?十年前也是由张艺谋导演和巩利、葛优主演的反映
文化大革命的影片《活着》,被禁止在国内公演,但却红遍了全球。这部更尖锐
地揭露文革罪行的大片《归来》,今天能够一出片就公诸于国内群众,至少显示
时代在变,怎么能够不去先睹为快昵?四天后,在弟妹的陪同下,我的愿望终
于得到了满足。可是,在舒适的电影院里,我一直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触良深。我不由得再次强烈地求索:像这样严重的罪恶为什么会偏偏发生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祸根究竟在哪里?祸根不除,怎么能够从根本避免灾难不再
重生!
电影是根据一位真人真事的回忆录中的一段改编而成。故事非常简单,说的是被打成右派的教授陆焉识从下放地方偷偷逃回来看望妻子的事,被自己正在学跳芭蕾舞、而又急于需要追求领导重视的女儿告发,于是就被送到边疆劳改。
20年后,他平反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冯婉瑜已经因为长期思念丈夫而得了严重的失忆症,不认得他了。于是,不管他如何以“朋友”的 身份耐心
地运用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地来唤起她的记忆,却始终无效。影片结局的画面,依然是老年陆焉识陪着年迈的冯婉瑜高举写着“陆焉识”姓名的牌子,在火车
站等候自己!寓意之深刻,入木三分。
就影片的水平来说,演员能够将人物的内心感情让观众优如亲历其境,应该
说是相当高的水平了,巩利和陈道明这两位资深的 演员都做到了。用陈道明的话来说,他们是在把历史的伤痕一点一点地愈合,虽然明知道愈合不了,还在愈合,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大度”。也只有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才能将
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背景的故事活生生地呈现在几十年后的观众面前,而且让他
们也能感同身受。《归来》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广大观众和媒体早已有很高的评
价。
对于这一段历史,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是太熟悉了,三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亲
身经历过这场空前的灾难。更年长的,不少也许还是类似的受难者,我这样的老人看起来就感到特别亲切。虽然各人环境条件不一定一样,但是其所受到的不可理谕的歧视和虐待却是类似的。我的历史很简单明亮: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中成长,45年参加工作当记者,47年入党,建国以来一直在党的领导
下从事对外宣传工作,被视为一个优秀干部受到不断的提拔和培养。1957年1
1月,当我还在领导着机关里的运动时,突然莫名其妙地被通知去做检查,把我从领导岗位上一下子拉了下来。虽然经历了一年多无休止的批判和检查,要想
将我打成右派的人们仍未能如愿以逞。他们仍不甘心,最后还是千方百计将“反
党分子”的帽子强加在我的头上,开除党籍,不再担任领导职务。我虽然不同
意这样的结论,并且明确地在结论书上明明白白地写下了保留意见。但是,在当时那种根本没有言论自由的大形势下,根本无济于事。从此,我就成为一个处处受到歧视的“另类人”,失去正常人的自由、被控制使用长达21年。直到1979年中国的 上空重新出现蓝天,我才变回了人。
当生活发生了大转变时,将如何面对?这是谁都可能面临的 严重课题。国家出现这样大的转折,不是我们个人所能左右的。但是,个人前面的路将如何走?这却主要决定于自己。1969年11月,我们十几户被关“牛棚”的难友,被作为“北京不受欢迎的人”连夜被赶往河南农村去下放改造。入村后,在第一次的学习会上,我们十几位难友就提出了一个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既然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五七道路”,是应该昂首阔步地走?还是垂头丧气地走?从此,我们的生活态度完全改观,朴实的农民也与我们结为好友。对于当时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接触和了解,也为我们这些做新闻报道工作的人捕上了十分重要的一课。我爱人在那里中学教书,成了那里最受欢迎的老师,收了许多学生做闺女。我们当中那位不会讲中国话的英文专家陈依范,在那里生活了一两年后竟出版了一本英文书《上乐村的一家人》,销行全世界。由于我们夫妇始终在一起共患难,同时从不忽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当我在21年后获得彻底平反解放的时候,没有发生相《归来》中出现的陆焉识与和冯婉渝见了面却不能相认的严重悲剧,反而感到我们大有收获。
仅仅据我所知的小圈子以及广大社会所已经见诸文字的范畴内,比《归来》所反映的悲剧更加掺不忍赌的还不知道有千千万万。今天,《归来>能够一出世就能与观众见面,说明我们的社会有了进步,这是好现象.但是,要想让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还需要解决一个更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里会长出这样的恶苗来? 而且还能造成如此严重的灾难?这就不能不从我们国家的制度上去找原因,这不是以人的 主观愿望来决定的。
进入21世纪以后,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敢于承认自己是不民主的国家了。但是,是否真正的民主,是要锆靠相应的严格体制来做保证的。人民是否具有真正的言论自由,国家是否得到法制的保障,这才是最基本的权利。因此,归根结底是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治体制的 问题。只有有了正确的体制以后,才能不再会重演像《归来》这样的悲剧。
(2014,5,26)
第三篇:艺谋归来,焉识丢了
艺谋归来,焉识丢了
转自《洞见》第62期 作者:徐鹏远,导语:《归来》改编自小说《陆犯焉识》,电影只选择了原著的后30页,将一个知识分子半世纪的命运历程讲成了老年婚姻恋曲。评论人徐鹏远认为:原著中的陆焉识通过典型化的处理,具备了一种代表性,电影牺牲掉这一特质追求肤浅地平易使作品变得平庸,角色表现出的坚守也失掉了情感来源,于是所谓感动来得勉强。
或许整个2014年,都不会再有一部电影可以获得如《归来》一般的关注、期待与争论了。“国师”对于张艺谋绝不只是一个绰号,可以说除了他,中国影坛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将大众知名度与影史地位、艺术成就与商业价值、国际声誉与国家认同集于一身的导演了。
2012年,张艺谋与张伟平分手,在二张时代,他成功完成了商业化转型,但也遭到了资本绑架艺术的批评。一年后,《归来》宣布开机,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新片不仅拥有着成熟而广为好评的原著基础,且从甫一宣传就打出了“回归初心,放下功利”的大旗,张艺谋也一再向外界强调“这是一部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拍好的电影”。这无疑更加抬高了公众的心理预期和艺术标准。
如今尘埃落定,新娘的盖头终于掀开,公映的110分钟可以看出张艺谋的确是用心了,用心地从原著借了两个人名、捡了几笔情节,然后完成了一个彻底属于自己的作品。即使不与原著相比较,也仍然呈现出单调、破碎、平庸、肤浅的局促之感,难以算得成功。
粗糙的细节与重复的絮叨
张艺谋坦言,电影只选择了原著的后30页。这一方面当然考虑到电影体量与小说厚度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是对审查禁区的自觉规避。暂不论这样做对于内容丰富性和思想深度的改变,显而易见的是导演并没有处理好一些原著残留下的细节,致使几个关键处显得粗糙不堪。
影片中当焉识希望借助老照片帮婉瑜唤回记忆时,发现家里所有照片上的自己都被女儿剪掉了,于是去找老同学寻找,在同学家中,焉识问了一句“大卫还好吗”,得到的回答是大卫自杀了。这是电影中大卫的唯一一次提及,源起不过因为他是合影中的一员,处理简单,对于没有阅读过原著的观众或许还稍有突兀。这里的中国同学姜大卫其实来源于小说中焉识的美国同学、投身共产革命的大卫·韦,焉识曾经因为他陷入过报纸上的笔仗,自己的侄子也随他而去,还因为保护他丢了工作,甚至成为右派的命运也和他有关。这自然是漫长而敏感的,却也使得知其最后结局变得顺理成章和引人深思。没有这些故事,那一句“还好吗”的存在或许就显得轻泛许多了。
自杀的原因会有许多,当然也可以按照导演留白的说法理解为与政治运动有关,但是另外一处细节就实在有些勉强和矫情了。失忆的婉瑜两次把焉识认作革委会的方师傅,表现出极度恐惧的心理阴影,原因竟然是方师傅用饭勺打过她。这就不免叫人疑惑,婉瑜的反应是否过于激动?小说里,方师傅的原型是主管司法的市委常委,婉瑜为了救被判死刑的焉识不得已上了他的床,这对任何一个女性来讲都是莫大的伤害和耻辱,留下怎样的心理阴影都不为过。当性贿赂被替换成饭勺上的暴力之后,强烈的反应产生了程度上的差距,难免不让观众在看到焉识拿着饭勺去找方师傅报仇时发出笑声(这也与丁嘉丽一贯风格的泼妇式大骂与影片总体情调不协调有关,仿佛在一曲咏叹调的低吟中突然响起一段摇滚乐的前奏)。
电影把重点设置在归来以后,对于归来以前和归来的过程删除几尽。但即使归来以后,电影仍然放弃了小说的故事发展,另起炉灶,却在故事创造上表现出了想象力的缺失与单调。如果看到车站被捕的一幕,还能为焉识和婉瑜彼此间一遍遍急切撕扯的呼唤而眼眶湿润,那么后2/3的冗长部分则只能让同质性桥段的简单重复将泪水一点点收回,甚至在某些镜头、演员和台词处难以抑制地生出自觉羞愧的笑声。这一部分的梗概不难总结,不过是焉识一遍
遍地走向婉瑜,其中不惜装扮成各种旁人,而婉瑜只会一次次地重复着“请你出去”,然后在每月五号执着地来到火车站迎接心中的焉识。
小说中归来之后的故事已无太多敏感可言,却更多地传达出了焉识归来后重新融入社会、家庭的困难,家人各自的态度和心理,更让焉识以一种重新恋爱的气息完成了对年轻时爱的忽略的弥补并从中衬托出婉瑜的坚守。生活是流动的,也有其各自的源头,诚然可以用不同的构思来讲述,但当故事被以相似并且简单的情节一再复制企图达到传情时,深情也会因重复敲打而变得疲劳麻木,更何况这对老夫妻的情比金坚只是建立在一个预设的基础假定之上,情失源头,纯情并不可信。
丢失的焉识与坍塌的婉瑜
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将这部《归来》与张艺谋二十年前的《活着》相提并论。这不无道理,除却同样的文革题材,最本质的是相似的人物命运。余华研究学者张清华曾经总结过《活着》,它展现了福贵在物质上由天堂到地狱而精神上由地狱到天堂的过程。《陆犯焉识》也一样,伴随着全景式的社会变迁,陆焉识由一个兼具传统文化和留学经历、会四国外语过目不忘可写腹稿、一心向往自由渴望爱情又服从于家长安排、愤世嫉恶傲然不羁又不谙世俗全无用场的旧式富家长子,变成了一个伪装口吃隐忍求存、看透世态“狡猾”处事、历尽沧桑内心安定的苦难老人,在他身上凝结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与心路历程,同样是在生存上由天堂落入地狱。而他对婉瑜--这个曾被他视为束缚住自由的羁绊,也在经历了风流和磨难之后,悟出了内心真情的所在,由年轻时的服从和应付变成了深沉的守护和爱恋,这时的他才在精神上真正找到了天堂。
电影固然可以为了避开政治禁区,舍弃掉政治运动的残酷和荒诞,却不可以同时舍弃掉一个作为灵魂的丰满人物。可惜的是,透过张艺谋导筒里的陈道明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普通的老右派,是千千万万各种原因各种身份被卷进政治风云的右派之一,是扔进人堆分辨不出来的一个老头,如果不是婉瑜台词里提起焉识是个教授、不是焉识纠正医生的法语发音,观众很难单纯从影片里感受到陆焉识原来是那样一个人。
作为现实主义作品,基本要素就是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严歌苓笔下的陆焉识或许有些完美和戏剧化,但也恰是通过这样一种处理,使此人物具备了一种代表性。影片或许可以解释为以一个更普通的人物使更广泛的人群产生共鸣,但试问一个牺牲掉个性以求浮泛地象征众生的人物又如何爆发出强劲的震撼力呢?原著所呈现的“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不是简单的环境反差,影片将上海替换成一座北方小城无可厚非,《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同样处理不是也获得了成功吗,可是失掉了命运与爱情的变迁,焉识便不再是焉识了。
焉识不在,婉瑜也随之坍塌。那个大家庭里出身习得一笔俊秀小楷的温婉少女、“一见焉识误终身”的痴情阿妮头、坚强精明苦撑家庭守候焉识的冯婉瑜,不是只会记恨女儿、只会跑去火车站举牌子的糊涂老太太。严歌苓善于写女人,大部分作品也是女人为主角,却在这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作品里让人对婉瑜过目不忘,成为了另一个事实上的主角,其原因正是婉瑜之所以为婉瑜。当焉识身上没有了婉瑜当掉祖母绿送给他的欧米茄,当花掉了半个月工资剥秃了指甲的蟹黄变成了满地打滚的白面馒头,失去特质的焉识和婉瑜就只是一对《金婚》似的普通老夫妻,不是没有感情,不是不可动人,只是不再死生契阔,不再那么的震撼人心。退一步讲,就连这种金婚似的动人也有些勉强,电视剧里的普通老夫妻也要从年少
结发时一路走来,柴米油盐、吵闹离合,没有这些生活经历、感情波折就无法使观众建立起与角色真正的情感联系,感动也就无从谈起。
在焉识的归来与婉瑜的等待中间,还有他们的孩子参与其中。小说里,三个子女和一群孙辈对待焉识的归来和父母的重聚,夹杂了太多个人性格、自我命运的忧虑和对世道人心的提防。当焉识被平反,儿子仍然因为担心政治运动的无常反复而阻止父母复婚。电影让丹丹一个人承担了这许多人的化身,年龄大大减小,连同其拒绝父亲接纳父亲的理由和表现都变成了少女的任性,不仅表达的内容失掉了复义性,也让前后转变显得生硬儿戏。张艺谋对自己女演员的选择一向是高标准高质量的,可是这样一个角色,即便从让人爱上这个大眼睛女孩的角度也很困难。
故事偷梁换柱,人物徒留其名,终于《陆犯焉识》成了《归来》。
政治的规避与改编的陷阱
政治因素是影片对原著大幅改动和之前一些批评的重要因素,张艺谋也明确表示:“看小说,有些是不方便拍的,确实很敏感。”关于《归来》,我们理解现实的无奈,只是对于现实的策略性妥协和主观意识的狡黠驯顺是不同的。从张艺谋的发言中总能看到一些即使只从常识和逻辑上也难以讲通的地方。他说:“观众不会去看你对历史怎么进行反思”,“无需去讨论历史,只看当下如何再往前走。”这既不符合公众已经表达出的期待和疑问,也违背了对待历史的态度,如果对过去都没有一个清晰认识又如何保证未来的路能走好?他甚至说过,他并不想传递“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会离史诗更远”。无论如何,一部文艺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还是需要一些正误区分的,而且所谓史诗是从来都需要一个明显而强大的价值观贯穿的。况且剔除了时代背景和时间跨度的《归来》根本算不得一部史诗。
对于张艺谋这些说辞背后的真实想法和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做妄自揣测。只是正如台湾导演蔡明亮所说:“当你内心就住着一个电检局,那么,你对自己电影的掌控力就会越来越小。”现实可见,《归来》的角色、情节、镜头、配乐的确全面退后。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改编与原著。改编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当然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地对照原著,应该允许改编者自身理解、自身经验和自我表达的融入,但也同样应该要求其达到一定的艺术标准。同时,改编应该是站在原著已有的高度之上,不应该丢掉母本中的优质内涵,无法超越也至少不可返身向下。这也正是对于一个优秀的改编,人们为什么往往只会记住独立的作品,而失败的改编则会不断回顾原著。就像《活着》,尽管在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上已比小说圆润太多,但并不妨碍二十年后被拿来当做张艺谋自己的样板。
也许对于《归来》,只能引用严歌苓的一句话来总结:“张艺谋是用缺失的记忆中仅剩的简单的东西,来反衬我们情感上的丰富。”
徐鹏远,媒体从业者、自由撰稿人。文章散落于文字大潮,海底捞针或可不期而遇。版权声明:《洞见》为凤凰网文化出品栏目,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归来》《陆犯焉识》影评书评优秀文
《归来》优秀影评/《陆犯焉识》优秀书评选登(2014.06.11)
团圆
——《归来》观后感 高一19班龙恬羽
《归来》与《陆犯焉识》是截然不同的。自我走进影院,就再也不能忽视二者的差别。相比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作为爱情片的《归来》的确稍显狭隘。已至顶峰的瑰丽难以登顶另一种形式的极致,没有导演能完美诠释严歌苓的小说。理所当然的,张导只能选取《陆犯焉识》的末尾拍出爱情片《归来》。但只观《归来》,它无疑是部佳作。
《归来》的英文译名是“coming home”。回家,平凡又温馨的词语,却浸满了文革期间无数人的泪与血。陆焉识难道不知道他的归来会给家人带来多大的麻烦吗?但世上有些事,你明知不可为,却偏偏难以抗拒。冯婉瑜当然也知道不能去见陆焉识,她已在犹豫与痛苦中拒绝了他回家,但那是她的丈夫啊,她那历经磨难方逃出囚笼的丈夫,她那一心期盼见她一面的丈夫,怎能再次拒绝他?冯婉瑜明知女儿告密,还是毅然而然地去了。却连他的脸都未触及,嘶声力竭,头破血流,仍然只有瞳孔中他的倒影剩余。从此,被无边无际的悔恨笼罩,万劫不复。若不忘却,怎能存活?苟且偷生尚且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一切都因陆焉识的归来而起。但他错了吗?他只是想要回家而已;冯婉瑜错了吗?她只是想要见她的丈夫而已;稽查队错了吗?他们只是一如既往地服从而已;丹丹错了吗?一个从未见过父亲的小女孩,一个无知又任性的小女孩,一个被时代的力量死死掌控的小女孩,她当然会出卖她的父亲。这场悲剧绝非偶然。谁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时代。
经此一役,归来,只是个不能奢想的幻梦。陆焉识是回家了,冯婉瑜却再也无法归来。她守着那点微弱的光芒,期冀幻想中的温暖,却再也无法走出深渊。她的心,是消融前的冰川,是衰败中的繁花,是破碎后的星辰,美丽依旧,却再也无法复原。陆焉识怀着希望,去试探,去呼唤,去挽救,一次又一次,只是徒劳。待最后的信仰失去,他在痛苦中彻底清醒,他明了:他的爱人,他的妻,永远不会认得他,永远不会在她的眸中寻见他的身影。他不再奢求更多,只求朝朝暮暮的陪伴。妻,纵使你再不会认得我,纵使你再不会说爱我,纵使你的未来再也没有我的身影,能牵着你度过余下时光,我已然满足且幸福。
历经波折,终于团圆。冯婉瑜怀着她的希望等待她的爱人,陆焉识怀着他的幸福陪伴他的妻,丹丹也得到原谅并成长。无论如何,一家人都平安地团圆,幸运至极。这平凡的幸福,这平凡的归来,来之不易。那个诡谲的时代,多少人至死也无法团圆。我的祖外公,就是那多少人中微小的一员。他曾是第一批航天专业大学生,因满腔热血改去农业,声名显赫,也不过离家而不归的终局,徒留血脉至亲于深夜怅惋叹息。团圆,本是平凡的。若当团圆成为珍稀与求而不得,成为人们悲伤而自制的哽咽,成为一个时代仅有的温暖,这人世间又该何种面貌?红尘滚滚多磨难,愿苦厄过后,总有团圆。
我愿在等待中与你慢慢变老
高一19班萧紫琳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看完归来,觉得与之对比的我们现在身边围绕着的那种爱情,未免太羞涩,太不稳定,太不成熟。与之对比的,焉识与婉瑜的爱情故事,是那么的感动,那么的沉甸甸,那么的矢志不渝。他们的故事,不似林觉民《与妻书》中的那种生死离别,而是漫长岁月中静静的等待。
《归来》与普通的爱情片不同,它不似《失恋33天》,什《被偷走的那5年》这种都市青春爱情片那么羞涩,那么唯美,这些爱情片给观众心灵上带来的触动,远远不足《归来》给我们心灵带来的触动强烈。它引出了观众无数行发自内心的热泪,也引出了无数观众对人生观与爱情观重新的思考与定位。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看不见我,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是谁。然而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我觉得,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是谁但我仍然不离不弃,陪你在等待中,慢慢变老。
电影中前段,一句“焉识快跑”喊出了多少人心中的心痛,有谁会知道,喊出这句话的婉瑜承受了多少撕心裂肺的爱,多少不容易见到一面却又被迫分离的心碎,多少希望爱人平安的期盼。
当然,伴随着所有感情色彩冲击下的,还有无数观众脸颊上滚烫的泪水。
似乎,天意总爱弄人,等一次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来见面的机会却被女儿丹丹亲手扼杀,第二次,文革结束,平反回家等待他的却是妻子适宜;种种的意外,作为观众的我们来看,用该都会抱怨上帝怎么可以如此不成人之美的在别人生命的乐谱上添上如此儿戏的一个音符,使美好的乐曲破灭,悲剧收场。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笔,才让我们体会到快乐什么是矢志不渝的爱,才能让我们大彻大悟,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日子。
在电影最后一幕,眼泪终于止不住地落下,在被皑皑白雪覆盖的火车站里,举着陆焉识的牌子,静静地等待中的两位老人„„繁华落尽,他们各自怀着强烈而执着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慢慢便来。
焉识,你归来或不归来,我依旧等待;婉瑜,你记起或记不起,我永远守候。
《陆犯焉识》读后感 高一20班李佩文
据了解,书名是中国历史数朝数代对犯人的一种通用称呼句式,带有压迫性和威逼意识,公堂上喊完“x犯XX”这句话之后,随后而来的那句“你认罪吗?”那么显而易见,他祖父的真名叫陆焉识。
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人物的命运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铺展开来,酸甜苦辣,生死离别。她的笔姓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事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言到底。作品才用双线手法,一条写陆焉识的西北大荒漠农场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条线则写他年轻时留洋求学、回国任教等情况,最后一天回归线则释放出狱与家人团聚的现在进行时。
作品中最令我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对人才的摧残。毕生的所学,出口成章的大学教授淹没在严苟的政治下,成了时代的牺牲品。然而他只是其一,那个年代我们所谓曾见到的其他教授、学者也可能因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头衔,从此沦落为阶下囚,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狱中的大有人在。
陆焉识回国当教授,勤于笔耕,发表学术著作的那些片段让我想起了如今的知识分子。虽其学历高的吓人,但究人品,又有多少事高尚的呢?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还有多少如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潜心做学问。在知识贫乏的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命如草芥,整日被拉去游街批斗;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犹如蚁辟,却少了创新能力,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心境,这不能不说是个
《归来》优秀影评/《陆犯焉识》优秀书评选登(2014.06.11)
可笑的玩笑。
故事的最后,严歌苓用简短的篇幅就展现了一个无期的犯人被释放回家后,家庭中的各种矛盾。儿子女儿之间的矛盾,一个个家庭闹剧跃然纸上。可是又多么触动人心。在这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才华。
观《归来》有感 高一(20)班周霁鸿
《归来》的原著是《陆犯焉迟》。它们基于同一个故事,但不同的侧重的叙述让它们彼此迥异却又精神相通。
故事中的男主角陆焉识见证并经历了这个国家近百年里的坚强与苦难、荣耀与辛酸、忍耐与折磨。可以说严歌苓通过写个人经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
陆焉识与冯婉喻的婚姻是失败的。最起码对于他们来说,这段父母包办的婚姻是失败的。焉识对婉喻没有爱,他毫无牵挂,只身去了美国,回来之后成了教授。然而因为他的政治背景,以及他那放荡张扬的个性,他被流放到青海。那单调乏味的劳改生活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场他自认为不幸的婚姻。终于,死亡的恐惧教给了他对生命足够的尊重与热爱;饥饿和寒冷赋予了他坚强的意志;大漠的风沙吹散了他对事物的顽固;流逝的岁月磨去了他自以为是的外壳。这二十多年的磨难,对于焉识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在褪尽铅华后,又何尝不应感谢这场差点要了他命的政治运动?
他分清了爱与不爱,他明白了他对婉喻的爱。他所爱的婉喻对他的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着最大的自由——爱得自由,爱得全心全意;活得自由,活得自由,活得彻彻底底。
终于,焉识获得了特赦,他重获了自由。然而,婉喻却在这意外的惊喜和儿女的压力下失去了她一直努力守护的记忆。她一直在等待着焉识的归来,直到他真的归来了,她却记不起他了,她忘却了那个她爱得彻骨的爱人,亦遗失了向往的爱情的美好。
这是对于焉识的惩罚,惩罚他的无知。他让一个女人苦等了他一辈子,现在,该他等待她的归来了。又或许,这是对于焉识的眷顾,又给了他一次纯粹的机会。给了他一个可以一心对婉喻好而不用对她解释自己这么多年的包袱的机会。失忆的婉喻不记得焉识,但她却一直没有忘记她一直等待的人。她还记得,她要找一个地方好好和她的焉识过日子。
在车站,婉喻一直在等待焉识的归来,孰不知他早已归来。影片的最后,焉识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陆焉识”三个大字。或许最后婉喻都没有认出他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焉识爱婉喻,不管用什么方式陪在她的身边,只要两个人能相爱,就足够了。
无处不在高一20班 黄瑞瑶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正如陆焉识默默地守在冯婉瑜的身边。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文艺悲剧,因为空气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氛。可是《归来》让我有种满足的感觉,因为陆焉识没有离开冯婉瑜的身边。
故事的一开头,便埋下了所有的伏笔,仔细想想才发现,一切的细节都是有用的,也埋下了悲情的基调。一张小小的对联纸,载满了陆焉识的希望。但他忘了他的女儿,同样也需要关爱。可是,血源是很神奇的,陆焉识的一句“我知道”,让他们父女和好如初。
二十年后相见头破血流,两个人想见却不能相聚,彼此高唤对方的名字,两个人哭着喊着,把观众都哭出眼泪了。
陆焉识为了失忆的冯婉瑜想起自己,亲自上阵弹琴。这一幕,我看到阳光点点洒在他的背后,充满思念的钢琴声。婉瑜侧耳倾听琴声,单旋律的《渔光曲》,在台阶上流淌。自己内心念念不忘的丈夫,一步一台阶都是深情。
被自己的妻子称为“同志”、“方同志”、“念信的同志”应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念信的同志陆焉识为婉瑜一字一句地读出他在戈壁滩上的苦难岁月,然而笔触温和、语气平淡,将苦难化成新生的马驹和草滩的黄花,令人向往。到底是要多信任才可托付字里行间的情谊。
以上说的都是泪点,下面说一点开心的事来开心。
张嘉译饰演一位医生,刚想用“高大上”地拽一句法语专业医术用语,结果就被陆教授用迷人的发音纠正了,医生只能面带窘色,只能干笑。
扮演修钢琴的师傅,念信的同志,他入戏很深顺着婉瑜的思路演下去。你明知道他在演戏,但演的可爱真切,我会笑,却又感到点点辛酸。还有那一把汤勺,去东风炼钢厂“报仇”。以为他要打架,但因为仇家被抓走,于是把汤勺深深一藏,原谅了对方。使观众深深触动,人性的光芒无形,轻轻一动,便洒入人间。
不同的时代里,总是有令人感动的事发生,那是发自内心真诚感受,那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到最后的结尾,陆焉识举着有自己名字的牌子,站在一旁陪着冯婉瑜,大风大雪从他们身边吹过,时间带走了外貌,却增加思念。“这样的结束还不如叫‘归不来’呢。”出电影院门口听到别人这么说。
我默默的笑了,回头看了看《归来》的巨大海报。心想,这样的结局不是很好吗? 正如到底有多喜欢一个人,才能以任何身份陪伴在她的身边?
第五篇:电影《归来》有感
我回来了
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只当我是路人
你的固执与坚守
让我幸福到心疼
我愿只是一个邻居 一个修钢琴的 一个念信的……我愿意 我都愿意
为的只是
我能看到你 能照顾你 能守护你 能陪着你陪你每月的5号陪你一分一秒
不能执子之手但注定与子偕老
你的守候我的坚持
只为一起等待
他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