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房县黄连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执行情况报告
2011年房县黄连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执行情况报告
一、项目建设背景
房县位于鄂西北大山区,介于大巴山脉与武当山脉之间,生态环境优越,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境内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全国闻名的“黄连之乡”、“党参之乡”之称,是鄂西北药材基地核心地区,为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2006年省政府把房县纳入全省药材板块范围给予大力扶持(鄂政办发[2006]77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中药材作为我县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品种地道,效益优先,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中药材产业,201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2.1万吨,产值实现5400万元。选优、保护优良地道黄连品种,推广GAP规范化种植模式,对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研究、种植、开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与一体的高科技中药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位于神农架、武当山两大“天然药库”之间。公司现有职工203人,其中由中药师、农艺师组成的科研团队人员达65人,企业占地总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综合办公楼1500平方米,中药饮片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仓库1000平方米;主要生产加工及检验仪器设备80多台(套);公司通过了国家GMP达标认证并取
得“GMP”证书及《药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执业资质,目前可生产黄莲、柴胡、白芍、丹参、桔梗、玄参等1200多种常规中药饮片,年生产规模达5000吨,实现产值1.5亿元,创税400多万元,利润350万元。公司先后与湖北中医学院、郧阳医学院确立了产、学、研协作机制,联合研发地道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公司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房县及周边县市区发展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7万多亩,订单药材面积6万亩,为药农带来2.16亿元的经济收入,3万户药农户平增收7200元以上,为推动我县中药材发展,提高道地中药材品质,提高产业效益,有力的推进了推进我县及周边县市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带动“三农”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
二、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高标准黄连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其中:
1、种苗体系及基地建设。即:对优良地道黄莲品种进行选优及保护、保存;建原种繁育基地;采用现代化技术对选定的药材品种进行研究,实施GAP药材生产规范,生产无公害、无污染、高质量的药材,从源头上确保中药质量。
2、基地配套体系建设。即:供水设施建设,通过蓄水引水,达到供水有保障,排灌便利;基地道路建设,确保农家肥和产品运送自如。
3、技术服务和品质保障体系建设。即:组织药农及技术人员开展黄莲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提高药农的种植水平;聘请农科
院所专家教授,对种植进行技术指导,检测黄连品质,为药农提供指导信息。
三、项目执行完成情况
1、在军店下茅坪村县中药材科技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赁土地建设黄连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其中:建设优良道地黄莲品种原种选优及保存保护基地50亩;建设黄莲原种繁育基地50亩;建设炼苗钢架大棚5个(日光温室型);建设黄莲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400亩。
2、加强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建设蓄水设施4处,建引水灌溉泵房4间100平方米,埋设供水管道5000米;基地机耕路维修3千米;兴修作业道2千米,以便运送农家肥和产品。
3、加强技术服务和品质保障体系建设,其中: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重点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和黄连品质检测体系建设管理,县农业局、县药材产业办公室负责土壤监测、改良、示范指导;聘请省农科院所专家教授1人,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制定黄莲GAP规范化基地种植技术规程;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检测中心1个,负责药材品质检测;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结合建设管理各环节,及时开展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培训药农300户,示范推广1500户。
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1、项目投资:项目完成实际投资91万元,其中:优良道地黄连品种原种选优基地和良种黄连原种繁育基地建设投资18万元;黄
连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投资36万元;修建蓄水设施、灌溉泵房、机耕路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万元,开展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和黄连品质检测投资20万元。
2、资金筹措渠道:项目完成投资91万元,其中:省级现代农业板块扶持资金40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51万元。
3、省级现代农业板块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种苗体系建设投资8万元,黄连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投资20万元,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投资3万元,技术服务和品质保障体系建设投资9万元。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黄连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负总责,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具体抓,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督办落实,县药材产业办公室及军店镇抽调得力干部组成专班负责具体实施。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做到目标明确,层层落实。
2、企业带动,大户承包。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县内医药龙头企业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为主体,突出重点地块,实行大户承包,确定300个药材种植大户实施,依托大户带动,连片种植。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把GAP种植规范作为合同要素实施。
3、强化科学管理。种是基础,管是关键,我们按照GAP种植的管理体系要求,科学制定各环节管理预案,落实管理措施,明确
管理责任,加强科学管理。
4、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是加大黄连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力度,与省农科所联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强人才培养,注重科技运用,为基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5、实施品牌战略。建设GAP种植示范基地,培植绿色环保中药材产业,是有益人类健康的产业,也是项目强县、产业兴县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标准和市场要求,精心组织,强化宣传,大力实施品牌兴县战略。
六、项目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房县属贫困山区,地方财力薄弱,地方配套资金缺口大,农民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给产业的发展和项目实施带来较大的困难,建议上级部门对贫困山区项目的倾斜,加大产业项目和科技培训的资金扶持力度。
第二篇:梵净山中药材金银花GAP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印江自治县梵净山中药材金银花GAP种植基
地建设项目
项 目 建 议 书
印江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0一二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 总 论............................................1
一、项目概况..........................................1 第二 章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一、项目建设概述......................................1
二、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3 第三章 市场预测与效益简析.............................5
一、市场预测分析......................................5
二、经济效益简析......................................6
(一)、公司效益分析...............................6
(二)、社会效益简析...............................6 第四章 项目技术基础....................................7
一、产业发展的依据.................................7
二、项目的关键技术对行业技术的意义.................7
三、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9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10
一、项目的布局规模及内容..........................10
二、规模..........................................10
(一)内容........................................11
(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11
二、项目的工艺技术及设备..........................12
(一)、繁殖技术..................................12
(二)设备的选型..................................13
三、项目进度安排..................................13 第六章 项目投资........................................14
一、项目总投资规模................................14
(一)投资概算....................................14
(二)、资金筹措方案..............................15
二、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及治理对策....................16
三、节能减排措施..................................16 3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印江自治县梵净山中药材金银花GAP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2、承办单位:
3、项目拟建地点:印江县。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全县种植金银花面积10万亩,年产成品1145万公斤,产值15320万元。
5、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6、概算投资: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投资780万元。
7、项目建设年限:4年。
第二 章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概述
梵净山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尤以灵芝、天麻、黄莲、金银花为梵净山的“四宝”声名省内外。由于合理开发利用滞后,目前仍处于种植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的现实状况。为加大我公司中药材开发利用和发展潜力,充分利用县中西药公司带动农户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围绕产业化目标做大做
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2615)号文件精神的有关要求,立足县情和天然资源优越条件,坚持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方向,发展建设高新技术的中药材产业,开发“专、精、特、新”系列产品,实现利民富县目标。
印江曾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会师于县内的木黄。1985年6月,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确定为贫困县,自此先后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县、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2007年至2009年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选“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为此,发展高新技术中药材产业的重大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通过在境内梵净山旅游环山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周边大力培育金银花资源,包装鸟语花香生态景观景点,提升美化环境效果,再加上灵芝、天麻、黄连、三七的开发利用,开发和打造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以促进旅游事业步入更好更快旅游产业发展“快车道”。
(二)发展中药材是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产业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大举措之一。
印江县是一个地处边远山区的贫困县,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发展建设中药材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是“十一五”计划以来县委、县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十一五”期实施了天麻、金银花、黄柏、杜仲等中药材支柱产业,总规模30000亩。实践证明:中药材资源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企业和农民一次开发长期从中获利,不失为投入少、收入高、见效快的短、平、快富民产业。因此,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形成的长远共识,极有利于贫困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为改变印江农业产业结构,利用资源优势形成经济优势,推动印江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印江农民脱贫致富,利用印江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印江中药材GAP项目,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贵州省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制药工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开发加工金银花为主的制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金银花种植,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贵州省内就有许多中成药制药企业,这些医药企业的生产每年都消耗大量地产金银花,野生金银花远不能满足制药厂的生产需求。
由于人类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化学药品制剂和滥用抗生素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热血毒痢、风寒感冒、温病发热的疗效金银花中含的绿源酸和亚绿源酸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及抗菌作用,已誉为“中药抗菌素”在非典期间以及甲型H1N1来临以后金银
花在临床应用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它的市场价格一涨再涨,所以发展金银花GAP种植,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天然药品和保健品成了目前药品和保健市场的热门话题。优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了贵州独特的药材资源,特别是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来,省政府关于将贵州建成西部“药谷”的战略方针,结合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已在全省范围形成大力开展种植各种中药材的趋势,加上贵州省内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逐渐形成目前贵州地道中药材以其优良品质,一定规模的种植产量,赢得了“中药材王国”的益称,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印江县结合梵净山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在“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金银花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经营进行培育,使其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在印江县各乡镇围绕印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逐步形成以公司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后劲的发展格局。
印江县各乡镇农村经济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虽然农民群众的吃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农民增收渠道较窄,收入增加缓慢,农民人均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刚刚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开放性的农业生产、致使农业产业结构整体进程缓慢,项目区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适
宜人工种植金银花,农民种植,但由于种植零星分散、规模小、管理粗放,加上在生产经营中信息闭塞,经营分散,致使农民群众在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中获得的经济效率较低,难以承担种植经营中药材市场风险。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起到较好的龙头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经营模式,带领当地农民群众的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地方财政增收起到要作用。
第三章
市场预测与效益简析
一、市场预测分析
金银花是十分畅销的常用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广谱抗菌及抗病毒等功效,70%以上的感冒、消炎中成药中都含有金银花。近年来,我国对中草药金银花的开发利用有了突破性进展,不仅药用量连年增加,而且在鲜食、香料、化工和保健食品等领域的需求急剧增大。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金银花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将更加旺盛。据中国经济林协会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金银花年产量仅800万公斤,而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为2500万公斤,缺口相当大,所以名贵中药材金银花目前在我国的综合开发潜力巨大,梵净山的金银花浑身都是宝,种植金银花的经济回报十分的丰厚金银花中可以提取氯氨酸、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有效成分,对延缓衰老、消毒消炎、保肝抗癌等具有特殊疗效和保健作用。金银花的茎叶还可以做饲料,用以饲养牛羊。同时,金银花根系发达,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重要植物品种。银花的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发展。金银花的原花冲之代茶,嗅之气味芬芳,饮后神清气爽。夏秋服用金银花茶,既能防暑降温、降脂减肥、养颜美容,又能清热解毒,是现代人保健养生和防病的绝好佳品。金金银花的社会需求总量大,产的优质绿色金银花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市场上紧俏的抢手货。一亩金银花年产130—150公斤金银花优质干品,按近几年市场平均价30—40元/公斤计算,年可创产值3900—6000元/亩。
二、经济效益简析
(一)、公司效益分析
通过对本公司产品成本和销售量的测算本公司每年产值为3755万,其生产成本为3408万,每年税前利润1210.66万,年税后利润347.01万。利润率9.24%,利税率32.24%
(二)、社会效益简析
本项目的建成,能创税10.4万元人民币,为农民增加1500
万金银花种植收入,提供3200个就业岗位,其次还能推动农村中药材种植结构、加深农产品加工链条、拓宽农民致富路子,有较好的作用,其社会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第四章
项目技术基础
一、产业发展的依据
印江自治县是贵州省中药材生产地之一,据1987年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名录》记载,印江县有中药材1000余种:其中:苔藓类12种、蕨类24种、植物类818种、菌类32种、动物类药87件、矿物类药27种,蕴藏量达894.45万kg(除矿物外),目前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多的药材,主要有灵芝、天麻、黄莲、三
七、金银花、杜仲、黄柏、吴茱萸、五倍子、何首乌、续断、白花前胡、丹参、银杏、天门冬、黄栀子、血藤、白术、草乌、白芨、毛慈菇、徐长卿等品种。灵芝、天麻、黄莲、金银花、三
七、杜仲、吴茱萸、五倍子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二、项目的关键技术对行业技术的意义
天麻属贵州名贵地道药材之一,是属根茎类。我县梵净山周边地区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天麻皆因个大、肥厚、质坚而驰名。2001年起步进行天麻有性繁植技术研究,在贵州省植物园袁崇文研究员(天麻专家)和铜仁地区职业技术学院梁玉勇副教授的帮扶指导下,取得很好的成果,产品品质受到专家和业界人士的好评。
为扩大天麻种植面积和提高天麻产量和质量打下良好基础。该技术是在室内筐叠式立体无土栽培,占地面积小,人为控制温湿度,不受自然灾害影响,贵州省内唯一一个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已取得丰富经验,我公司2008年天麻GAP基地生产面积5000亩,成为省定天麻生产基地之一。
金银花:我县的品种有5种,80年代野生收购量达30多吨,销售全国各大中城市。其中目前种植的主要是:梵净山区生产有一种黄褐毛忍冬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在植物分类上属科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科亚纲,忍冬季忍冬属,为多的生常绿缠绕藤木,小灌木,我公司于2004年采用国内的先进技术对金银花的种植和培育苗木进行研究,取得了金银花的压条繁殖技术和纤插繁殖等技术,以藤本矮化为木本植株,为扩大金银花的种植面积提供优质种源和生产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
花期5—7月,花呈细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或直,长2—4m,直径约3mm,偶见伴状聚伞花序,叶状苔片卵圆形,表面密被黄褐花毡毛,根据贵州省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何顺志所长,在全省中药材栽培培训中资料记载“此黄褐毛忍冬其有效成份(绿原酸、咖啡酸)含量比其他忍冬高一倍左右,种植后产量高达2—3倍”,现我公司永义乡张家坝村、团龙村、新业乡居龙村现有栽培面积约2000亩;2008年从河南引进的金丰一号树型银花品种,在适宜乡镇集中连片种植5000多亩,开始产生效益,该品种是目前全国金银花所有品种中最好的高产优质品种,立地成型小树状,当年种植,当年开花,三年进入盛产期,一年三茬花,花多蕾大,色鲜绒厚,产量高,品质优(绿橼酸含量高达5.8至6.8%),亩产干花150至200公斤以上,亩产值6000元至8000元,在生产上十分值得栽植的优良品种。
三、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1、适宜的土壤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印江县土壤多为砂壤、山地黄壤,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5—6.5之间,海拔在500—1200米,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5.6℃左右,年降雨量在1250毫米左右,年日照数在1200小时以上,无霜期290天,适合中药材生产的特点,是中药材种植的适宜区域。
2、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25°以上坡耕地20余万亩,85%以上坡耕可供栽植中药材,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不与粮食生产争地。全县现有劳动力20余万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承担农田耕作外,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合理地组织到从事中药材开发上来,使富余劳动力得到有序转移和有效利用。
规划发展中药材产业梵净山周边的4个乡镇25个村的土地总面积24万余亩,其中可开发利用的非耕地12万余亩,共有林地23674亩、草地面积8946亩,25°以上坡耕地7107亩。且适
培育繁植灵芝、天麻、三
七、黄莲、金银花,劳动力充裕,规划区域内的25个行政村共农户5134户20784人,其中具备劳动能力人口11440人,共计耕地田土面积16167亩,若每个劳力管理5亩计,尚有富余劳力8200余人。
3、交通、通讯、电力、煤等基础设施和资源保障。境内有铜思、印松、印沿、印德、印石公路,距渝怀铁路青溪、孟溪火车站仅60余公里,项目区村村通公路、通电和移动电话,为中药材资源培育、产品加工、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水为梵净山矿泉水,县境内燃料煤有沙子坡青坨年产7万吨矿井。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的布局规模及内容
项目区以梵净山为中心,以正在建设的梵净山旅游环山公路沿线乡镇、村为重点,即:永义乡慕龙村、尖峰村、田家湾村、永义村、河坎村、张家坝村、豆凑林村、团龙村、大元址村,新业乡后河村、坪锁村、芙蓉村、坪坝村、边山村、锅厂村、木黄镇的昔坪村、金厂村、金星村,罗场乡快场村、寨口村、李家寨村、两河村、坪窝村、清河村、罗场村等4个乡镇25个村
二、规模
印江自治县中药材发展规划的方针和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全县实现种植金银花面积10万亩,年产成品1145万公斤,产值15320万元,税金2604万元,并带动项目区和周边相邻4000户贫困户脱贫,每年40000人次闲散劳动力从事季节性就业。
(一)内容
1、种植安排任务是:
木黄镇种植:2.5万亩
永义乡种植:3万亩
新业乡种植:3万亩
罗场乡种植:1.5万亩
2、配套建设初制加工厂11个 新业乡3个 永义乡4个 木黄镇1个 罗场乡3个
(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在2011年金银花开始投产之前,在各种植项目区建立配套初制加工厂和生产便道以及生产用水(小水窖)等基础设施。在印江中西药业公司仓库建立精加工厂1座,在以下乡镇建立11个粗加工厂:
新业乡3个 木黄镇1个
永义乡4个 罗场乡3个
2013年至2015年,10万亩金银花种植园全部投产并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基地,完善加工,包装体系,开发出“名、优、新、特”系列产品,实现“11124”总规划目标。
二、项目的工艺技术及设备
(一)、繁殖技术
1、种子繁殖
10月果实成熟后,采集装入纱布袋中揉碎,洗去果肉,捞出种子阴干层积贮藏。采种时宜选择叶大花大、品质优良、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春季4月上旬播种,先用25℃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与湿沙混匀,室温下催芽,每天搅拌1次,待30%~40%的种子露白时进行播种。播种多开沟条播,每亩用种量1.5kg左右。播后覆细土2cm左右,覆盖稻草,喷水保温。10天后出苗,除去覆盖物,每天喷水。苗高10cm左右时喷施杀菌剂防治立枯病。注意经常松土中耕,适当追肥、摘心。翌年春定植。
2、扦插繁殖
选取健壮、无病虫害、优良品种母株上的1~2年生枝条,长20cm左右,留顶部2~3片叶,下端剪成马耳形,插入基质中2/3左右,踏实,浇透水,7天后即可生根长芽,当年深秋或翌年春季可出圃定植。若用低浓度吲哚乙酸等生长剂处理插条,可提高成活率。
3、压条繁殖
选取健壮的一年生枝条,将有节处割伤弯曲埋入土中固定,枝梢露出地面。长出新根后,即可截离母体,单独定植。
4、分株繁殖
于冬末春初、萌动前挖取母株进行分株。分株时根系修剪至50cm,地上基段修剪至30cm,挖穴栽植或盆栽,每穴或盆3株,第2年即可开花。
(二)设备的选型
本设备为金银花加工成套设备,包括鲜花分级机10台、杀青10台、烘干5台、分级打包机5台等一系列设备构成自动化流水线。加工的干花产品品质匀称,气味芬芳、口感纯正、色泽美观、清新爽口,最大限度保持清热解毒之功效。
三、项目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进度:2012年11月-2013年5月,做好种子、肥料、苗圃的建设,做好一年育苗、二年移栽、三年管护、四年采收的生长周期安排。到2014年开始每年都育苗,每年都采收、加工和销售的方式
——2012~2013年:在管好现有天麻5000亩药园基础上,在贵州省中药材科研所的指导下,新建高标准规范化金银花苗圃园5000亩,分乡安排任务是:木黄1000亩、新业、永义各2000亩。在永义、罗场、新业、木黄分别建苗圃700亩、600亩、300 13
亩、400亩。
——2013年,在管好已有银花1000亩种植园的基础上,新建种植园3万亩(其中高标准规范化10000亩),分乡安排任务是:新业20000亩,木黄5000亩,并分别在配套建设初制加工厂8个,其中:新业乡3个、永义乡4个、木黄1个。中西药公司建精制加工厂1座。
——2014,规划的4个乡镇25个行政村中药材面积10万亩全面完成定植成园,同时在罗场建设初加工厂3个。
2014年至2016年,10万亩种植园全部投产,并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中药材基地,完善加工包装体系,开发出“名、优、新、特”系列产品,实现“14124”总规划目标,使40000户贫困户脱贫,40000个季节性工资平均收入5000元以上。
第六章
项目投资
一、项目总投资规模
(一)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投资780万元。种苗费:按照465元每亩,需455万元。肥料费:按照99元每亩,需99万元。整地栽植费,幼苗抚育费220万元。技术培训费6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70万元
小水窖1000个,按照1.5万元每个,需150万元。初加工厂房 需180万元。加工设备 需110万元 生产便道500米 需30万元。
(二)、资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
1250万元,其中,申请扶贫项目资金480万元(于购买种苗、肥料、幼苗抚育费)群众整地,栽植,单位自筹资金770万元(职工集资)。
境影响评价及节能措施 项目源利用及节能分析
本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文件的要求。以梵净山旅游区为中心,以正在建设的梵净山旅游环山、公路沿线的乡镇、村为重点,根据金银花的生长繁植习性和土壤的要求,有效的利用退耕还林政策以及修建公路以后对森林植被的破坏。进行合理有效的恢复,利用金银花的种植来美化荒山,减少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化,保持梵净山的生态平衡。
围绕印江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茶叶产业的栽培规模化,加工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来带动金银花的深加工发展。加工成金银花
保健茶,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使得许多消费者都对它十分清睐,由于茶叶的加工季节与金银花的加工季节时间不相同(茶叶加工在3—5月份、金银花加工在6—7月份)所以利用茶叶的生产加工设备和加工厂来加工金银花茶,使得以现有茶叶的加工设备和厂房二次利用来加工金银花茶,有效的综合利用,减少成本,节约资源,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财政减轻经济压力,落实了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又为财政增效增收。
二、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及治理对策
一、本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因子有:
(一)建设期建筑垃圾及废水;
(二)生产期蔬菜废弃物及生产废水;
(三)建设及生产期机械噪音。
二、治理对策
建筑垃圾及废水、生产废弃物及生产废水因不含有毒成分,可直接进入市镇垃圾及废水处理排放系统处理排放;对机械噪音,可采用严格控制机械运作时间段及严格选购机械设备的方法,以达到严格控制噪音分贝、不影响周边群众正常生产及生活的目的。
三、节能减排措施
严格控制生产用水、用电量,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标准,降 16
低生产耗电、耗水,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第三篇: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
江油市大堰乡核桃种植
示范基地建设
项 目 建 议 书
江油市大堰乡人民政府 二O一O年七月十八日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对现有资源放任自流,甚至出现毁林现象。为改变现状,充分发挥核桃这一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的优势,从栽植规模,生产产量上有大的飞跃,其生产发展要逐步由粗放、半放任状态向集约经营、基地化、规模化方向迈进,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提出实施该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能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我区核桃产业发展。1.3 项目区概要
1.3.1 项目区分布状况
项目实施区位于江油市大堰乡复兴村。1.3.2 地形地貌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龙门山脉东南。距离绵阳市30公里,成都160公里。我乡位于江油市东南郊区,距江油城区仅10公里,与我市三合镇、彰明镇、东兴乡、贯山乡和绵阳市游仙区云凤乡、忠兴镇、凤凰乡相邻。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海拔一般在600—1500米。
1.3.3 河流水系
项目区以武引沟渠为主线,沿两侧延伸。1.3.4 气候
项目区属处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总数1367小时,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280天,年均气温16.2℃。项目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长秋短,无霜期
2.2.1 新建
在项目区内营造1000亩核桃示范林,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为100%;
2.2.2 技术培训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成立核桃协会,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培养一支技术管理队伍,进一步带动和促进整个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核桃产业的发展,提高项目区林农的科技意识及生产经营水平。
2.2.3 水土保持
示范林建设采取改土整地、林粮结构调整、薄坡瘦地种草等水保措施,达到有效地改善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现状,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荒山,坡地和差田的经济效益。2.3 建设内容
2.3.1 规模及布局
按照相对集中连片,便于示范推广的原则,该项目分布于大堰乡复兴村,项目造林总规模为1000亩,营造核桃示范林,对陡坡地进行改土,林下栽植多年生牧草或矮杆农作物。
2.3.2 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2010年秋季完成营造250亩采穗圃基地; 2011年完成造林400亩,成立核桃协会;
2012年完成造林350亩,对历年造林成效进行检查整改,开展技术培训,进行示范推广,全面完成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示范效应。
果期产量较高。
鲁核1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实生选种育成,早实品种,果材兼用型。坚果圆锥形,浅黄色,果顶尖,果基平圆,壳面光滑,缝合线稍凸,结合紧密不易开裂,壳有一定的强度,耐清洗、漂白及运输。单果重1.2g;壳厚1.2mm,可取整仁,出仁率55.0%,脂肪含量67.3%,蛋白质含量17.5%,内种皮浅黄色,无涩味,核仁饱满,有香味。树姿直立,生长快,幼龄树3年生干径平均生长2.3cm,树高年平均生长2.5m;母树新梢长23.3cm,粗0.79cm,胸径生长量1.35cm;以生长果枝结果为主,丰产潜力大,稳产性强。雄先型,8月下旬果实成熟,11月上旬落叶。
丰辉: 山东果树所杂交育种,棱形树势较旺,直立,树冠圆柱形,9年生树高4.7m,冠幅3m。分枝力强,为1:5,雄先型,中熟品种,侧花芽比例80%,区试园最高株产4.65kg,平均每平方米冠幅投影面积产核仁264g。坚果中等偏小,在肥水充足时可达13.5g。平均出仁率54%,壳薄可取全仁。壳面较光滑,坚果长椭圆形。核仁充实饱满,品质极佳。抗病性强。
辽核1号:辽宁经济林所杂交育种,树势较旺,较直立,树冠圆柱形。分枝力1:3.8,雄先型,晚熟品种,侧花芽比例79%,每果枝平均座果数1.67,平均单个仁重5.93g。区试园最高株产4.4kg,平均每平方米冠幅投影面积产核仁188g。坚果中等大小,壳面光滑,出仁率53.85%,核仁色浅。抗病性强。
3.2 主要造林技术要点
3.2.4 抚育管理
3.2.4.1 土壤管理
核桃的土壤管理,前期以促进幼树生长发育为主,应及时松土,清除树体周围的杂草,松土可在每年夏、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其深度为10-15cm,夏季可浅些,秋季则深些,注意不宜伤根。
3.2.4.2 施肥
合理施肥是保证核桃树体生长发育正常和达到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核桃树生长较快,每年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尤其是进入产果期后,如果土壤供肥不足,会影响树体生长,产量下降,幼树在结果前,年施肥量(有效成分)为氮(N)肥50g,磷(P)钾(K)肥各10g,进入结果期后,应视其产量和树势,适当增加施肥量,应适当增加磷肥和钾肥的用量。
整地时放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追肥每年进行2次,第一次是在核桃开花前或展叶初期进行,以氮肥为主,应占全年追肥量的50%,第二次追肥在幼果发育期(6-7月份)进行,施肥方法以环状施肥为主,沿滴水线下施肥。
3.2.4.3 水
在定植时就灌足定根水,后期灌水应根据气候、土壤及水源条件而定,项目区降雨较为充沛,但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多春旱,所以在春秋时节应结合施肥灌水。
3.2.4.4 整形修剪
与项目的各类人员,熟练掌握技术成果的要点和施工程序,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4.4 资料管理
项目实施涉及的各项技术资料,要分门别类建档,形成完善的技术档案,以备分析、检查、验收。4.5 资金管理
项目实施,经费必须保障,可结合我区正在实施的其他工程项目,统筹安排,上级补助点,自己筹一点,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项目的实施,对于项目经费,要按照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严格按照项目工程经费管理办法开支,严格审计制度。4.6 组织检查,确保质量
为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圆满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必须组织有关林业专家和经济、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研讨,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5、效益分析
通过核桃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增加有林地面积1850亩,将发挥森林的蓄水、保土、保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多种功效,尤其是采取了水保措施,对于拦截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积极的任用。
营建1000亩核桃林,形成示范基地,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我乡的干果业生产,促进干果加工业
第四篇: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
旺苍县双鼓核桃专业合作社
示范基地建设
项 目 建 议 书
旺苍县正源乡人民政府二O一三年七月一日
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对现有资源放任自流,甚至出现毁林现象。为改变现状,充分发挥核桃这一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的优势,从栽植规模,生产产量上有大的飞跃,其生产发展要逐步由粗放、半放任状态向集约经营、基地化、规模化方向迈进,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提出实施该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能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我区核桃产业发展。1.3 项目区概要
1.3.1 项目区分布状况
项目实施区位于旺苍县正源乡。1.3.2 地形地貌
旺苍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东靠巴中南江县,西连广元朝天区、利州区、昭化区,北接陕西汉中宁强县、南郑县,南邻广元苍溪县。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海拔一般在600—1500米。
1.3.3 河流水系
项目区以旺苍县东河为主线,沿两侧延伸。1.3.4 气候
项目区属处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总数1367小时,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280天,年均气温16.2℃。项目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长秋短,无霜期长。
2.2.1 新建
在项目区内营造10000亩核桃示范林,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为100%;
2.2.2 技术培训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成立核桃协会,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培养一支技术管理队伍,进一步带动和促进整个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核桃产业的发展,提高项目区林农的科技意识及生产经营水平。
2.2.3 水土保持
示范林建设采取改土整地、林、粮、中药材等结构调整、薄坡瘦地种草等水保措施,达到有效地改善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现状,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荒山,坡地和差田的经济效益。2.3 建设内容
2.3.1 规模及布局
按照相对集中连片,便于示范推广的原则,该项目分布于正源乡辕门村和竹园村,项目造林总规模为10000亩,营造核桃示范林,对陡坡地进行改土,林下栽植多年生牧草或矮杆农作物、中药材、茶叶。
2.3.2 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2013年秋季完成营造5000亩采穗圃基地; 2014年完成造林8000亩,成立核桃协会;
产品相结合。核仁充实、饱满、色浅,味香而不涩,品质上等,出仁率65.4%。中晚实丰产性能好,大小年不明显。嫁接苗定植第二年开始结果,侧花芽比率81.7%,坐果率60%左右,双果较多,雄先型。适应性较强,成果期产量较高。
丰产潜力大,稳产性强。雄先型,8月下旬果实成熟,11月上旬落叶。
3.2 主要造林技术要点 3.2.1 种苗
准备苗木是完成果园建设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掌握所需苗木的来源、数量,更重要的是应保证苗木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项目成败与经济效益。苗木质量除要求品种优良纯正外,还要求苗木生根发达,侧根完整,无病虫害,分枝力强,容易形成花芽,抗逆性强,符合国家苗木质量标准Ⅱ级以上的种苗,苗木培育应遵循就近的原则。3.2.2 整地
高标准整地是核桃今后高产、稳产、优质的保障,核桃园地应选择向阳、背风、土层深厚又疏松肥沃,湿润又排水良好的沙质土或壤土为主,在定植前一个月沿等高线大穴整地,株行距为5×4m,植穴规格为80×80×60cm,每坑用50-25kg有机肥和25kg人粪尿与本土拌匀后,再覆盖表土层,留待一个月后定植。3.2.3 定植
定植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核桃苗根系发达,在运输和定植过
法以环状施肥为主,沿滴水线下施肥。
3.2.4.3 水
在定植时就灌足定根水,后期灌水应根据气候、土壤及水源条件而定,项目区降雨较为充沛,但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多春旱,所以在春秋时节应结合施肥灌水。
3.2.4.4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应把握“因树修剪,随枝作形,有形不死、无形不乱”的原则。在1.2-1.5米处定干,可采用疏散分层形和自然开心形,幼树应轻剪,以培养树形为主,结果期应控制营养枝和结果枝的比例,保证丰产稳产,防止大小年。
3.2.4.5 管护
核桃园区应加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随时观察,及时防病治虫,主要虫害有核桃举肢蛾、核桃长足象、核桃扁叶甲,云斑天牛等,病害主要有核桃黑斑病、根腐病、炭疽病、枝枯病等,应进行综合防治。
4、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4.1 质量管理
为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必须加强质量技术监督,从规划设计、整地、种苗到栽植等一系列活动,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4.2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织有关林业专家和经济、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研讨,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5、效益分析
1、通过核桃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增加有林地面积1850亩,将发挥森林的蓄水、保土、保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多种功效,尤其是采取了水保措施,对于拦截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积极的任用。
2、营建10000亩核桃林,形成示范基地,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我乡的干果业生产,促进干果加工业的发展,对解决劳动就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核桃投产后,平均按每株年产核桃10kg计算,平均每亩按33株计算,年产量可达3300吨,市场单价按4万元/吨计算,年产值在1亿3200万元以上,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开拓税源都是极为可观的。
3、建立核桃深加工基地,生产核桃油及相关核桃成品。具体经济效益(略)
综上所述,从其今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来看,该项目的实施是切实可行的。
第五篇:辣椒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辣椒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概述
(一)规划目标与内容
项目利用辣椒生产及供销的有利契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力求通过2年时间,建成以地域为单位,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具体建设内容为:建成辣椒种植基地20000亩,并严格规范化种植和全面实施无公害化生产
(二)项目实施地点及规模
1、实施地点:广西崇左市、宁明、天等、扶绥等地域。
2、实施规模:第一年在各地开始设立示范性种植基地各1000亩,争取第二年各地域种植面积均超过5000亩,共计超过20000亩。
(三)项目实施方式
1、农户利用自留地进行小规模种植,投资及收入均归农户所有。
2、有实力的个人或者公司向农户租赁土地统一种植,投资及收入均归投资者所有。
3、由政府统一采购辣椒种及化肥农资,将种子与化肥农资以第亩用量为单位分发给种植者,由农业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农业部门与种植者签订生产协议,确定每亩每季必然向农业部门上缴产品数量比例。政府再统一销售给辣椒深加工单位或由种子提供单位回收。
(四)项目实施程序
1、由贵州XXXXXX公司提供高效辣椒品种“韩玉三号”种子,按每亩用量
克种子,批发价
元/克提供给种植单位。
2、由南宁万绿生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拟定全套施肥方案并提供肥料,科学搭配各种肥料,每亩全季度施肥总额控制在200元以下。
3、“韩玉三号”种植期为六个月,平均产量为每株4公斤,每亩种植2500株,平均产量为10000公斤/亩。
4、种植单位有权对产品进行处置,可自由上市场交易。如产品滞销,贵州XXXXXX公司承诺回收,回收价不低于0.9元/公斤。
(五)效益预测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每亩可实现收入9000元,利润6000元。
2、社会、生态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将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民观念,引导农民从小生产步入大市场,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农户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项目规划的依据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已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但农村经济还比较脆弱,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土地的生产潜力还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农民收入增长仍较缓慢,把辣椒作为高效特色产业发展是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可行性
1、辣椒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南北方均有成功种植,生长适应性广,传统的辣椒种植为春种夏收。在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一线为我国辣椒的大面积种植区。
2、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辣椒的深加工产业发展迅猛,辣椒供应明显不足,在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一线大面积种植区。由于气候特点,在每年的霜降前辣椒的收果期必须结束。在此后的冬季里,不再有辣椒上市,四川、贵州、湖南的大量深加工企事业处于停工待料状态。在广西南方的广阔地域里,冬天的高温天气,使得辣椒的冬种成为可能,每年9月底种植,至次年的3月底结束,填补了深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问题,市场前景广阔。
3、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全新品种“韩玉三号”一次植入,收获可持续数个月,具有低投入,高价位,持续增收能力强的特点,在正常管理情况下,种植辣椒6~7天就可以出苗,定植后移栽,按照70厘米行距开沟,按30公分株距,两个相临行错开放苗,每穴栽一棵。每亩可放2500-3000穴。45天后第一茬辣椒即可挂果,第一批果实基本可达每株一公斤,此后每七天可选摘一次,直至次年3月底。每株最少可收获4公斤。每亩最低10000公斤。是实现“万元田”理想的快速致富项目。
三、规划内容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以点代面,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保障,以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为目标。突出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培植支柱产业,促使农业结构优化。
(二)项目的主要功能
1、集约化生产。该项目实施后,将增加农业投入,推动龙头企业完善经营机制,促进项目经营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2、推广农业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将生产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示范辐射。该项目建成后,一旦投产,将对周边县区起到极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于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规划原则
坚持“集中成片,规模开发,交通方便,排灌良好,壮苗定植,早果丰产,密植栽培,合理间套,篱架整形,通风透光”的规划原则。
四、项目的意义
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丰富和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走向市场经济引导下的产业化商品经营生产方式;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五、结论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还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是农民增收、企业赢利的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