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楠木镇通柏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共5则范文)

楠木镇通柏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共5则范文)



第一篇:楠木镇通柏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共)

南部县楠木镇通柏村省级财政新村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系统、规范地深入开展,如期按质按量完成通柏村省级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通柏村实际,特制定《楠木镇通柏村省级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总体工作思路统领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按照新农村发展“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新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村级水泥公路建设创建为重点,以村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切入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

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础设施现状

楠木镇通柏村距楠木场1.5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356户、1222人,耕地面积850亩,果桑和工业原料林产业为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全村基本通泥结碎石路,出行难的矛盾依然突出。镇、村已在老省道101线(现降为县道)上规划大型居民聚居点一处,辐射全村5个社,远期规划入住160户,目前已入住30户。居民聚居点尚无绿化、亮化、美化设施。

三、规划建设主要内容及资金概算

硬件及配套建设共需投资465万元。

㈠基础设施建设。

1、硬化居民聚居点宽6米的村道水泥公路1.5公里,预计投资200万元。

2、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预计投资50万元。

3、居民聚居点农舍及周边风貌整治50户,预计投资75万元。

4、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新建并入住农户20户、40户、100户农房地基平整预计投资80万元。

小计投资405万元。

㈡居民聚居点配套设施建设

1、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预计投资30万元。

2、村级文化室及健身器材建设,预计投资12万元。

3、村级卫生站建设,预计投资8万元。

4、垃圾收集、清运设施建设,预计投资10万元。小计投资60万元。

㈢社会事业建设

1、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村服务中心、活动室。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主阵地的作用,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狠抓民主政治建设。抓好村务和政务公开,村委会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对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做到定期公布。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年终总结报告制度、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

3、狠抓依法治村建设。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四、资金来源、整合计划及管理

通柏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为:村民筹资筹劳135万元、社会成功人士捐赠资金120万元、省级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80万元、革命老区扶贫资金50万元、秦巴山区连片开发资金80万元,将5方面资金整合使用。成立楠木镇通柏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监管领导小组,实行全程监督。

五、资金具体用途

硬化水泥公路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所需投入的250万元由社会成功人士捐赠资金、省级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革命老区扶贫资金解决,农舍及周边风貌整治、地基平整和配套设施建设所需投入的215万元由村民筹资筹劳和秦巴山区连片开发资金解决。

六、资金补助方式

1、村民筹资筹劳资金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规范收取和补助。

2、社会成功人士捐赠资金由监管领导小组收取和监管使用。

3、省级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革命老区扶贫资金、秦巴山区连片开发资金按省财政厅规定实行报账管理。

所有工程项目均在各级财政部门、镇、村监管下,公开、公平、公正地比选施工业主,签订施工合同并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进度。

七、保障措施

1、搞好组织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2、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群众当前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做为重点,通过建设成效展示,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3、健全组织机构,落实目标责任。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着力完善镇、村组织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扬民主,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镇上成立了以镇长敬占龙为组长,副镇长赵俊杰为副组长,国土、村建、建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通柏村新村建设领导小组。村成立了村党支部书记赵守财任组长,村组干部和社会能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工作规划实施细则,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镇、村配合为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八、项目预期成效

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通柏村新村所有入住农户实现通水、通气、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拥有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公路硬化率达100%,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100%,基本清除脏、乱、差现象,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基本建成宜居和谐新村。

二〇一二年五月八日

第二篇:咀头镇拐里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太白县咀头镇拐里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系统、规范地深入开展,如期按质按量完成拐里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拐里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总体工作思路统领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按照新农村发展“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新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村级水泥公路建设创建为重点,以村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切入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础设施现状

拐里村距太白县城东4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312户、1214人,全村占地面积14.7公里,耕地面积3329亩,人均占有耕地2.75亩,林地面积6210亩。全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全村基本道路为泥结碎石路,出行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三、规划建设主要内容及资金概算

一组通五组道路硬化1.5公里,二组通五组道路硬化1.2公里并修小型桥涵1座,全村路基整修2.7公里。

项目总投资48.1万元。

四、资金来源、整合计划及管理

拐里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为:省市财政配备资金27万元,申请补助资金4万元,村民筹资筹劳17.1万元、将3方面资金整合使用。成立咀头镇拐里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监管领导小组,实行全程监督。

五、资金补助方式

1、村民筹资筹劳资金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规范收取和补助。

2、申请补助资金由监管领导小组收取和监管使用。

3、省市财政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按省财政厅规定实行报账管理。

所有工程项目均在各级财政部门、镇、村监管下,公开、公平、公正地比选施工业主,签订施工合同并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进度。

六、项目进度与工程管理

1、项目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为40天。

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014年五月十日开工建设;

2014年六月二十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3、工程施工与管理

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报价合理、能够满足建设工期及质量、安全有保证、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符合要求及资信业绩良好的具有一定资质的施工企业完成。

为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须采用符合施工图纸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并有相关的产品合格证明,其产品品牌、产地、质量均需发包方和监理签证认可,在使用前按规定进行检验或实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施工过程中单位必须严格按施工图纸、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等文件及双方确认的施工组织设计,精心施工、记录、检验,通过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检查制度,严格把好每道工序的质量关。

工程质量要求:按国家有关规范进行验收,达到合格标准。

施工过程中还应保证安全、文明、协调施工,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

七、保障措施

1、搞好组织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

新农村建设材料

西来桥镇西来村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我村通过“产业强村、生态建村、文化兴村、民主治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四篇: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村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特制定如下实施规划:

一、基本情况**村地处**镇中部,总人口1106人,耕地1120亩,辖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2009年底,该村经济总产值13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 400万元,第二产业产值35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5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全村现有个体户110户,大、中型运输车辆65辆,个体私营企业2家。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总体工作思路统领农村各项工作,按照新农村发展“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新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村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投资50万元,建成两委会阵地及群众文化广场;

2、投资1500万元,力争用3年时间,分三期全面建成**新村,2010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

3、投资70万元,于2010年5月底前建成总长3.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彻底改善**——农场,**——**段路况较差的现状;

4、利用群众集资的方式,投资6万元,在2010年4月底前完成1.5公里的村间街道排水续建工程;

5、投资11万元,于4月底前完成**组2眼机井配套及电力设施工作;

6、投资15.5万元,于4月底前完成**组打深机井及电力配套设施工程,目前,该工程正在进行中;

7、投资33万元,在10月底前完成全村9000米的暗管输水工程;

(二)产业发展及招商引资

1、扩大**有限公司的种植规模;

2、扩大**杂果种植面积;

3、扩大生猪养殖场的规模。

(三)乡村环境卫生及生态环境保护

1、对村庄、街道实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2、以“一池四改”为重点,年内建成沼气池100座,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利用。

(四)加强村民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开拓农民投资及种植养殖知识培训力度,使大多数农民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五)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村创建活动。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搞好组织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要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2、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群众当前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做为重点,通过建设成效展示,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3、健全机构,落实责任。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应完善村组织管理机构,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扬民主,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成立了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组干部和社会能人

为组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工作规划实施细则,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五篇:**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市新农村建设“321”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农发[2006]2号)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貌、倡树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完善新机制”的目标。为做好我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指针,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努力使我村实现“五通、五化、一池三改”目标。

二、总体目标

(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利用镇“双千”工程对我村的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我村的发展特色,“围绕市场搞加工、围绕加工建市场”,努力提高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围绕市场搞加工。充分利用鲁西南第一辣椒交易市场的优势,搞辣椒深加工,做大做强辣椒产业。

2、围绕加工建市场。以我村13家棉花加工企业为主,结合周边30多家零散加工户,利用我村沿枣曹线的优势建立皮棉交易市场。

(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全面实现“五通”、“五化”目标,力争在三年内使全村100%的户实现“五通”、“五化”,今年底确保实现户户通水。到2007年底,使80%的户完成“一池三改”。

(三)村民科技文化素质有新面貌

以村图书室、电教室为主,做好村民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工作,在农忙季节,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村讲解农业生产知识;在农闲季节聘请法律工作者进行公民普法教育。每年开展一次“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党员”、“十星级文明户”、“计划生育模范家庭”等评选活动,以此来带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民主管理机制健全

推行政务、财务公开和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员民主生活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村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三、实施步骤

按照全市统一要求的时间步骤,结合卜桥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下步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一)制定方案,宣传发动(2006年6—7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调查摸底,编制规划(2006年7月—12月)。总体规划要围绕五新目标,充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力争在2008年底之前完成任务。

(三)落实任务(2008年8月—12月)。根据编制规划,逐步实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四)验收阶段(2008年11月—12月)。制定工作考核体系和各种规章制度,要按照编制的规划内容和质量要求进行严格验收。

四、工作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富民工程。要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

(一)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全村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扎实的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二)严格标准,认真考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每户农民切身利益的千秋大计,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绝不走过场,对每个单项工程都要进行认真考核验收,保证建一项成一项,群众受益一项。

(三)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村领导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目标任务,层层抓好落实。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