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热点:减少三公消费、降低政府工作成本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减少三公消费、降低政府工作成本
【关键词】
透明政府公平正义政府公信力监督权行政体制改革廉政建设问责机制
【背景链接】
2011年,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要求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并要求2011年6月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目前,中央“三公”经费首次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为践行承诺之举。至8月初,绝大部分中央机构公布了三公消费。
【标准表述】
[深度剖析]
公开并不代表公正,并不涵盖公信。在致力于打造透明政府的大背景下,“三公”消费应该同时具备“公开、公正、公信”的新内涵。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光辉”,公开只是见“阳光”,而公平正义才是见“光辉”,唯如此,才能打造公信。
公众有知情权,更有监督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批评政府,“三公”公开就是“创造条件”,但公开后的监督制度建设更关键,起码要有三个要素:一是保障公民的质疑与质询权利;二是意见回馈机制;三是“三公”经费预算的修订。做到这三点,制度才能确保有效监督。
[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如下措施:
公开只是一个起点,决不是终点。要想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管好、用好财政的每一分钱,还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要明确界定“三公”的范围,并相应调整政府收支科目,细化“三公”经费并纳入相应的科目。与此同时,要对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并尽快制定出台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和会议、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
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就是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共同实施监督的结果。而要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靠自律,还必须靠他律。中 公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才不会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流于形式。第三,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只公开而不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是难以遏制“三公”支出的。所以,除了公开预算之外,中 公观点认为还必须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公职人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特别是要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一句话点评】
减少三公消费,降低工作成本在我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开始,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央政府已经迈开了关键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公信力会随着步步公开逐渐提高。
第二篇:申论热点之 三公消费
公开“三公消费”时间表是个良好的开端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全国人大预算委主任高强前天表示,将在今年6月报告的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中公开“三公支出”。民间所谓“三公支出”是指公费出国、公车消费、公款吃喝。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温家宝回答网络提问时认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
去年3月17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地方财政改革论坛上透露,“预算改革要加快步伐,希望公款消费、行政经费和项目建设的资金明细表明年公开。”从吴晓灵到高强所体现出的态度越来越明朗,这也使得公开“三公消费”第一次有了具体的时间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管束公款消费最根本的在于两条,第一是公开透明,第二是民主监督。
“三公消费”始终撩动舆论神经,也是民众评判政府时最易采用的论据。不过迄今为止,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没有给出这三部分支出的准确数据。2008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间接透露,全国的“三公消费”每年高达9000亿元,占行政支出1/3。这个数据被广泛引用,可是纳税人对详细的“三公消费”仍旧不知情,要求公开的呼声从未中断。
从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一些表态分析,公开的进程与预算改革的进展挂起钩来,由于统计方面的技术问题拖延了公示“三公消费”的进度。例如因为统计口径、标准等不一致,预算科目比较粗,不够细致,这一方面会导致统计不到位,另一方面也反证对“三公消费”的管理非常粗糙。财政的现实令其不能对公款消费“自圆其说”,公开将影响财政声誉,这大概也是忌讳所在。
当然,“三公消费”的公开与否不仅是财政部门的事务,更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的社会形象,直观地反映出部门对公款利用的合法、合理与否,这对行政系统无疑是一个极大挑战和考验。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行至今,行政公开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也是“三公消费”难公开的大背景,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
不管是财政的技术问题或是部门的态度问题,不公开本身就是隐患,已经对大众舆论造成了伤害。民众被迫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境地,“三公消费”只有零星的信息透出,这根本无助于行政公信力的产生及维持。保守估计,北京公车数量有70万辆,广州有20万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每一次都能带来舆情震动,这就是不公开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只有公开才能消除负面的影响。
从总理到市民,对公开“三公消费”有共识。在中间执行环节如果出现“梗阻”现象,为大局计,也只能逆水行舟,但求成功。既然已经给出了确定时间表,在此前提下,用切实行动去纠正信息不对称的行政举措应当更迅速些。温家宝总理说这事关整个反腐败,即便往小处讲,起码利于官民互信。公布时间表预示着良好的开端。
遏制“三公消费”不受控制地扩张,信息完全透明公开只是起点,民主监督力量能以各自的方式产生积极效果才能带来长效治理。广州曾经因应社会询问主动公开部门预算,以表率之举进行大胆尝试。可也应当察见的是,当媒体和民众推动预算公开达到一定程度,比如遇到某些关键节点,仍然需要诸如人大等权力机关的大力呼应。说到底,人大拥有激活财政公开的最高权限。
第三篇:三公消费申论
2011年,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要求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并要求2011年6月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目前,中央“三公”经费首次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为践行承诺之举。至8月初,绝大部分中央机构公布了三公消费。
[深度剖析]
公开并不代表公正,并不涵盖公信。在致力于打造透明政府的大背景下,“三公”消费应该同时具备“公开、公正、公信”的新内涵。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光辉”,公开只是见“阳光”,而公平正义才是见“光辉”,唯如此,才能打造公信。
公众有知情权,更有监督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批评政府,“三公”公开就是“创造条件”,但公开后的监督制度建设更关键,起码要有三个要素:一是保障公民的质疑与质询权利;二是意见回馈机制;三是“三公”经费预算的修订。做到这三点,制度才能确保有效监督。
[措施]
华图教育总结如下措施:
公开只是一个起点,决不是终点。要想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管好、用好财政的每一分钱,还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长效机制。第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要明确界定“三公”的范围,并相应调整政府收支科目,细化“三公”经费并纳入相应的科目。与此同时,要对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并尽快制定出台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和会议、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就是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共同实施监督的结果。而要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靠自律,还必须靠他律。中 公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才不会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第三,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只公开而不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是难以遏制“三公”支出的。所以,除了公开预算之外,中 公观点认为还必须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公职人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特别是要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一句话点评】
减少三公消费,降低工作成本在我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开始,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央政府已经迈开了关键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公信力会随着步步公开逐渐提高。
第四篇:2012公务员申论热点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
NO1:要“敢”
勇于详尽公开 接受公众监督的第一步
坦然面对公众监督,虚心接受公众批评,进而把这种监督批评当作一种工作动力,把不合理的三公开支剔除出去,逐步把三公开支降下来。这才是作为政府部门的一种应有的担当态度。否则,如果政府部门连自身存在的可能问题也不敢正视,连自己的公务开销也不敢公开见光,只怕在公众心中这担当的勇气就先失了一分。>>详细
“三公经费”:都在等着看,不要看着等
或许有些部门至今还未公开“三公经费”,不是没有账本,也不是问题太多,而是要看着等。看一看别的部门是如何公布的,公布到什么程度,社会反响如何,力争最后拿出自己的账目。>>详细
NO2:要“细”
“三公经费”:“敢”公开更要“细”公开
“三公经费”公开的关键,是所公布的科目要细化。我国预算科目设“类、款、项、目”四个级别,此前公布的预算报告多数公布到“类”和“款”,具体的各种行政开支从中看不出来,应当公开到“项”甚至“目”,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让公众一目了然。>>>详细
两部委公布"三公经费“账单 专家称数字不够细化
“三公”公开越详细越符合百姓期待
治“三公消费”就要细化到一张办公纸
NO3:要“清”
晒“三公”重要的是说清楚讲明白
“三公”经费的公开来之不易,绝非抛出几组干巴巴的数据就万事大吉,让公众看得到、看得懂、进而有效监督约束政府部门的花钱行为才是推进公开的根本目的。作为建设阳光政府和廉洁政府的重要切入点,各部门、各地方惟有更积极、更规范、更清楚明白地晒出“三公”、晒好“三公”,同时接受相应的监督和审查,才是对民意的合理回应。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整改压力,狠狠遏制歪风邪气,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力。>>详细
三公经费从公开到约束的距离
公开三公经费当然是有意义的,越详细越有意义,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求公开、更加详细的公开,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公开并不是目的,更不是万事大吉。公开三公经费的最终目的是管住政府花钱的手,打造廉洁高效政府。>>详细
第五篇:2012申论热点——行政成本
2012春季多省市联考申论热点——行政成本
【关键词】
“三公”经费经费公开公车消费公车管理
【热点案例】
1、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研究了中央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预算等有关问题。会议决定,6月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然而群众普遍反映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缺乏解释说明,公开数据很难看得懂,难以令人信服。
2、2011年8月15日,北京市44个部门如约公开“三公经费”,各部门的“三公经费”中,公车花费所占比例最大,几乎都在七八成。市工商局公车费用最高,占到“三公”总额的93%。关注公车改革的某市政协委员表示,公车消费,尤其是公车维修缺乏监管,公车私用现象突出。“减少公车私用现象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建议在公车的醒目位置贴上‘标识’,使公车使用透明化,加强群众监督。”现在无论单位大小、级别高低,一般部门的“主要领导”都要配专车,这似乎已是不成文的规定。一辆公车,购车款要十几万元,汽油费、维修费一年要几万元,再加上司机工资、福利,花销相当大。那么,一笔笔算下来,就不难看出公车过多过滥、开支巨大、浪费惊人。
3、2011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提出:要大力压缩行政开支。继续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全国在2009年压缩15.1%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8%。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撤消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驻京办事机构625个。从严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初步遏制了行政经费逐年过快攀升的势头
【考点分析】
一、“三公经费”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2、行政开支数额巨大,资源无效利用,政府运行成本过高。
3、经费公开数据简略,公开迟缓,降低了政府权威性和公众信服力。
二、降低行政成本的建议:
1、降低预算、减少行政开支;政府经费应坚持“少进节用高效”原则,倡导节约理念,提高政府资源充分使用率;提高工作效率,精简行政机构,明确编制预算。
2、规范政府经费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备、有效、严格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严查、严处公款吃喝行为;严审、缩减因公出国项目。集中专项整治经费使用情况,严惩乱用、滥用行为。杜绝公车攀比、虚假消费行为。
3、加强对政府经费使用的内部监管审计;完善社会公众监督制度。定期监管审核政府经费使用情况,对滥用行为及时对外公开、上呈有关负责部门;加强舆论媒体监督,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召开媒体、群众座谈会,公布行政开支状况。
4、健全“三公“经费公开透明制度,探索行政资源公开透明使用的有效方式。及时、有效、全面的公开政府经费使用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