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2006年潼阳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

2006年潼阳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



第一篇:2006年潼阳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

2006年潼阳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目标

一、重点工作

1、招商引资:完成开发区项目合同引资7000万元,开发区项目实际到位固定资产2100万元,工业骨干项目实际到位固定资产600万元。

2、重点经济指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800万元,财政收入4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全社会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1058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个,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900万元,私营个体经济入库税收321万元,实际利用外资30万美元。

3、法制建设:由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分管法治建设工作,设立依法治镇办公室,配齐法治工作人员,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经费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措施。

4、社会稳定:大信访案件、安全工作、社会治安得到有效处理。计划生育达标。

5、计划生育达标。

6、策应扶持:完成策应市级以上单位或部门扶持项目资金20万元。

二、单项工作

1、农村实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0%,做好逐村公路改造和养护工作;完成农村“三清”工程,畜禽重大疫病防治密度100%,完成小城镇绿化及新植杨树任务,完成小城镇“1+4”工程。

2、劳务输出与培训:新增有组织进县开发区务工270人,新增 1

劳动技能培训1770人,新增境外劳务41人。

3、政治及精神文明建设: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纪检、宣传、统战、人武、双拥、殡改工作。

4、领导交办工作完成。

2中共潼阳真委员会 阳镇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六日 潼

第二篇: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10月18日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会提出了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规划意见相比十一五在民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有诸多新提法:在5年远景目标中,首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显示收入分配成为5年计划重点。在消费领域,从十一五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到十二五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在现代化工业领域,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发展海洋经济。在新兴产业领域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先导产业,并对重点发展的子产业进行了调整。我们建议特别关注: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航空装备、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生物育种。

民生保障方面,从十一五的完善城镇职工保险向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首提“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显示国民劳动报酬收入在十二五期间有望大幅提高。

在其他方面还包括:首提“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从“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向“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转变

第三篇:2012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责任状

2012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责任状

一、综合指标

1、各项费用收缴:全面及时完成 2、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

其中: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4、村(居)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二、农业农村经济

1、新增“三来一加”项目:2个

2、招商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1个(或1200m2标准厂房1幢):达标

3、新增现代农业面积500亩,设施农业面积200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00亩

4、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工商注册2个

5、村庄绿化:达标;绿化造林0.9万株

6、村庄河塘整治:达标

7、农村劳动力培训:50人

8、创建财务管理与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村:达标

9、新增私营企业1家

三、策应扶持

1、协助完成扶持项目1个

2、完成贫困户脱贫占总数的20%

四、民生及社会发展

1、计划生育率9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5‰-9.5‰之间,季度参检率达99.5%

2、信访及社会稳定工作:达标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乡镇建设)、依法治村建设:合格

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8%

6、农村四级路管护:达标

7、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达标

8、基层党建工作:合格

9、党风廉政建设、三务公开工作:达标

10、社会保障、人武双拥、安全生产、殡改工作:达标

11、大力开展创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达标

12、康居示范村:完成13、新增城乡挂钩复垦耕地面积:完成乡党委书记乡长 签名签名

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签名签名

二○一二年二月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关于报送目标管理资料的通知》(万委目1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我镇实际科学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现将目标任务报告于后:

一、发展目标

1、完成“青罐”公路(曹家坪至矮垭子)5.74公里通乡水泥路工程。

2、实施油房沟至柳花坪村道公路硬化6.2公里。

3、新修二龙沟村四组村道公路3.8公里。

4、新发展富硒茶叶1500亩。

5、新建油房沟村、干溪沟村生猪养殖小区2个,发展养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21户。

6、抓好油房沟村、干溪沟村省级新农村建设,完成608至柳坝子新街硬化8(来源:好范文 http://www.teniu.cc/)00米;整治608休闲广场平方米;新建油房沟村党员活动阵地,占地96平方米,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配套措施。

7、新建窝窝店年加工大市茶叶10万斤生产线加工厂一个,占地610平方米;完善提高方欣食业5000吨高香绿茶生产线。

8、引资万元,新建“碧水豪庭”商驻小区占地3900平方米。

9、新建“五一”劳动广场和方欣茶叶广场。

10、配合市委、市政府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有明显的形象进度。

二、民生目标

1、解决二龙沟村罗家坝组90户300余人用水难问题。

2、发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作用,制定好场镇、村庄建设规划,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维修改造农村危房80户。

3、在油房沟村、干溪沟村新建民房150户,改造民房200户。

4、新修赵家沟、枣坝河、干溪沟便民桥5座。

5、在油房沟村新建沼气池30口。

6、抓好文化站、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办公室等综合楼建设。

7、抓好各村(社区)便民服务全程代办点(站)建设。

8、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完成“家电下乡”任务。

9、切实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300人,加大新农合基金收缴力度,确保完成90%以上,完成已征地农民参保工作。

10,强化警校共育,关爱留守学生,完善“留守学生之家”,帮扶贫困学生30人。

11、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达到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目标。

第五篇:第七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

第七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大纲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机制和管理机制

【内容提要】

1、“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2、“十一五”规划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内容精讲】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节“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一、时代背景

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前提。

(一)“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二)“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三)“十一五”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又不够完善的体制背景下编制的规划

(四)“十一五”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五)“十一五”规划是在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

二、编制过程和主要特点

1页

(一)《纲要》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组织有关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和各方面专家,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编制《纲要》提供了基础。

成立了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建议。

(二)《纲要》编制的主要特点

(1)力求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并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责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创新。

(2)在规划指标上,按属性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

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3)在规划形式上,《纲要》采取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在专栏中列举了有关发展指标和重点工程,使规划内容更加直观、清晰。

(4)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依据新的经济普查数据制定“十一五”规划,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有科学性。

三、《纲要》编制的目的和定位

《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对发展阶段及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1)“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纷繁复杂,形势跌宕起伏,我们有效应对和化解了各种挑战与矛盾,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2)“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完成,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3)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对当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

【2009年考题】“十一五”时期,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A.市场潜力巨大

B.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

C.国民储蓄率较高

D.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E.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ACDE

2.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二是“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三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纲要》分析认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

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指导原则

1.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5.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6.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三)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并真正做到“六个必须”,《纲要》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六个立足”,进一步回答要什么样的增长、靠什么增长和怎样增长的问题,以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1)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2)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3)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人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4)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5)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6)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三、“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规划指标

(一)发展目标<大纲要求>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根据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9个方面的目标:

1.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06年真题】“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是()

A.实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B.实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C.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D.实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答案:C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3.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4.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人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07年真题】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

A.35%

B.40%

C.47%

D.50%

答案:C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88346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