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都区职业中学近年工作回顾
武都区职业中学近年工作回顾
一、采取措施,狠抓招生,努力扩大办学规模。
2006年以来,面对职业学校办学困境,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抓招生。
1、加强领导,成立招生宣传领导小组。
2、印发宣传资料,散发传单、简章,扩大职业学校影响。
3、实行招生责任制。将招生任务分解到人,明确奖罚措施。
4、教师进村入户,直接面对家长、学生讲解职教政策,职业教育前景,吸引学生就读职业学校。
5、开展联合办学,扩大招生规模。
6、实行春季招生工作。
由于措施得力,我校2006年以来,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06招生 300人,2007年 660 人,2008年 452人,2009年春季招生注册人数1844人,全校注册人数达到2434人,为我校建校以来的最好水平。
二、筹措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1、2007年,自筹资金22万元,购置电脑60台,新建、改建微机教室2个。
2、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拨款25万元,组建电子电工实训室。
3、2008年底,省教育厅拨款90万元,配置建筑技术专业实训室,目前购置的设备已陆续到位。
4、今年初,在校学生人数激增,学校自筹资金10万元,扩建餐厅,解决学生就餐。
5、2006年,为满足劳务培训需要,自筹资金30万元,购进了电动缝纫机、家政实训设备、电焊设备及培训配套使用的床架、被褥等,改善了培训条件。
三、培训工作
2006年6月,根据上级安排,积极开展劳务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06-2008期间,共培训7852人次。向外输转2000余人,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增加了收入。
四、积极与联办学校、外地厂矿企业联系,扩大学生就业渠道。
2009.4.23
第二篇:武都区电力局概况
武都县电力局坐落在山奇水秀、人杰地灵的陇南地区地委、行署所在地武都县境内,成立于1978年。短短二十余年来,历代武都电力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使武都电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成为现在有439名职工,年供电量8000余万千瓦时的省级文明单位,国家中二型企业。设有17个职能科室,9个党支部,11个基层供电所,一个小型发电厂和一个电力物资供应公司。目前共有35千伏变电站10座,主变13台26000千伏安,在建2座136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11条139.2公里,10千伏线路 1255.26公里,配电变压器1401台77679千伏安。县内还有陇南电力局所属110千伏变电站1座。全县44个乡镇已经实现了乡乡通电。1998年以前,武都县电网属于独立的小水电网区,全县仅靠以黄鹿坝水电厂为主的小水电供电,电力资源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由于武都电网初架设于70年代,受当时用电负荷轻和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线径小,供电半径过长,结构十分不合理,导致供电质量远远达不到客户要求,特别是冬季枯水期,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更低,城区供电电压也仅仅只有160伏左右。全县供电范围只有30余个乡镇的300余个行政村,其他10个乡镇和300余个行政村仍然过着“照明靠油,通讯靠吼”的落后生活。电力的严重匮乏一直严重制约着武都经济的发展,成为武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之处。1998年以来,武都的电力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成县至两水110千伏线路的贯通和两水110千伏变电站的投运,给独处一隅、封闭自给的武都电力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彻底改变了武都缺电的历史,为武都今后的腾飞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其次,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武都的“三个环境”、促进了武都的经济发展。五年来,全县共新建35千伏线路48公里,10千伏线路389.7公里,400伏线路406.4公里,新架配电变压器270台,使10个乡镇的185个行政村彻底告别了无电的落后生活,步入了“电气化”的生活行列,更为开发丰富的当地资源提供了条件;同时,共改造10千伏线路256公里,使这些线径过小、结构不合理的线路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改造农村400伏线路309公里,更换配电变压器253台,改善了农村供电质量,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电网的改造,全县农村各地的供电质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了92%和96 %,成为武都农村经济建设强有力的能源支柱。武都城区电网现已进入攻坚阶段。位于城东的东江变电站已经建成投运。城网10千伏线路正在加紧施工。改造完成后,将形成西面灰崖子变电站和东江变电站手拉手共同向武都城区供电的电网格局,城区电网将成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的合格电网,使城区的供电可靠率大幅度提高,客户端的电压合格率将由目前的87 %上升到98 %以上,供电可靠率达99.8%,充分满足城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同时,随着全局变电站自动化改造工程和调度自动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武都县电力局的设备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完全能够保证用电客户在县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用上高质量的电力能源。武都县电力局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历年来一直致力于一流企业的建设,有着非常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尤其是近几年来狠抓行风建设,以“礼貌待客,温暖客户;主动服务,深入客户;文明作业,感动客户;宣传优势,争取客户;终身服务,留住客户;信息反馈,尊重客户;特事特办,心系客户;增设网点,方便客户;信息管理,便利客户;排忧解难,体贴客户”为服务理念,使企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历年来的行风评议中一直名列前茅,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赞许和肯定,在社会上树立起了一流企业的新形象。今后,武都县电力局将不断完善服务制度,开拓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武都县电力局满腔热忱地欢迎四方宾客来武都干事创业,成为武都县电力局的新客户,武都县电力局将继续坚持奋发图强、服务社会的宗旨,在不断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能质量的基础上,认真贯彻“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快捷的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同广大客户相互依托,携手创业,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武都区电力局概况
武都区电力局概况
武都县电力局坐落在山奇水秀、人杰地灵的陇南地区地委、行署所在地武都县境内,成立于1978年。短短二十余年来,历代武都电力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使武都电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成为现在有439名职工,年供电量8000余万千瓦时的省级文明单位,国家中二型企业。设有17个职能科室,9个党支部,11个基层供电所,一个小型发电厂和一个电力物资供应公司。目前共有35千伏变电站10座,主变13台26000千伏安,在建2座136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11条公里,10千伏线路公里,配电变压器1401台77679千伏安。县内还有陇南电力局所属
110千伏变电站1座。全县44个乡镇已经实现了乡乡通电。
1998年以前,武都县电属于独立的小水电区,全县仅靠以黄鹿坝水电厂为主的小水电供电,电力资源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由于武都电初架设于70年代,受当时用电负荷轻和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线径小,供电半径过长,结构十分不合理,导致供电质量远远达不到客户要求,特别是冬季枯水期,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更低,城区供电电压也仅仅只有160伏左右。全县供电范围只有30余个乡镇的300余个行政村,其他10个乡镇和300余个行政村仍然过着“照明靠油,通讯靠吼”的落后生活。电力的严重匮乏一直严重制约着武都经济的发展,成为武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之处。
1998年以来,武都的电力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成县至两水110千伏线路的贯通和两水110千伏
变电站的投运,给独处一隅、封闭自给的武都电力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彻底改变了武都缺电的历史,为武都今后的腾飞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其次,通过农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武都的“三个环境”、促进了武都的经济发展。五年来,全县共新建35千伏线路48公里,10千伏线路公里,400伏线路公里,新架配电变压器270台,使10个乡镇的185个行政村彻底告别了无电的落后生活,步入了“电气化”的生活行列,更为开发丰富的当地资源提供了条件;同时,共改造10千伏线路256公里,使这些线径过小、结构不合理的线路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改造农村400伏线路309公里,更换配电变压器253台,改善了农村供电质量,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电的改造,全县农村各地的供电质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了92%和96%,成为武都农村经济建设强有力的
能源支柱。
武都城区电现已进入攻坚阶段。位于城东的东江变电站已经建成投运。城10千伏线路正在加紧施工。改造完成后,将形成西面灰崖子变电站和东江变电站手拉手共同向武都城区供电的电格局,城区电将成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的合格电,使城区的供电可靠率大幅度提高,客户端的电压合格率将由目前的87%上升到98%以上,供电可靠率达%,充分满足城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同时,随着全局变电站自动化改造工程和调度自动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武都县电力局的设备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完全能够保证用电客户在县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用上高质量的电力能源。
武都县电力局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历年来一直致力于一流企业的建设,有着非常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尤其是近几年来狠抓行风建设,以“礼貌待客,温暖客户;主动服务,深入客户;文明作
业,感动客户;宣传优势,争取客户;终身服务,留住客户;信息反馈,尊重客户;特事特办,心系客户;增设点,方便客户;信息管理,便利客户;排忧解难,体贴客户”为服务理念,使企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 转载自工作总结
第四篇:陇南市武都区
安定区“两基”迎国检15要
一要做到指标要求大明白。各学校要认真对照国检7个方面35项指标要求,尤其是7个“一票否决”指标,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工,都要清楚明白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
二要做到表册数据大弥补。表册数据要做到“一要就有、一看就懂、一查就实、一核就准”。各学校都要按照真实情况进行大完善、大弥补。
三要做到校园环境大整治。学校校园内文化氛围要浓厚,要能够突出本校特色,各项标语、校训等位置恰当、规范,无掉色、掉字、错字等情况。学校大门外做到无摊点及乱停乱放情况。校内教室、功能室等标牌应清楚、规范。校园内、教室内、宿舍内物品整齐,张贴和悬挂物品规范,无乱贴、乱放情况,无损坏门窗、桌凳等情况。
四要做到控辍保学大动员。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控辍保学中的作用,领导以身作则,走访困难学生家庭。教师尊重爱护每一名学生,关爱、帮助学困生、辍返生,同学之间互相吸引,班级凝聚力增强。努力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理想目标。建立和完善政府控辍、学籍控辍、教学控辍、扶贫控辍相衔接的控辍保学体系,落实责任,确保控辍保学目标的实现。
五要做到仪器设备大补充。各学校要对图书阅览室、实验室、团队德育室、音乐教室、远程教育室的设施设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图书添置可以采取学生和教师捐赠,请当地党委、政府动员干部职工捐赠解决,实验仪器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增补,努力达到国检要求。
六要做到学校管理大规范。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用素质教育引领学校管理。要注重德育、体育、美育,让学生会学习、会劳动和会创造;严格执行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上好各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活动,严格控制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认真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和大课间活动,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七要做到法律规定大落实。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和《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宣传力度,坚持小学毕业划片升学制度,把小学毕业生整体移交给初中。继续实行入学通知书制度,落实家长送未成年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八要做到办学成果大展示。“两基”迎国检是对我区“两基”工作2006年通过省政府验收以来巩固提高的集中展示,各学校要突出亮点,充分展示办学成果。要在精准提炼、数字对比、典型描述的汇报材料中展示;要在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形象对比和典型事例等的展版中展示;要在作为重点予以介绍的汇报、交谈中展示;要在常规课、实验课、电教课、活动课、体育课、艺术课、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等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示;要在校园文化中展示。
九要做到办学水平大提高。各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的办学理念,加强队伍管理,明确培养目标,引领发展壮大。要一手抓校园文化建设、后勤管理,优化育人环境;一手抓严格规范的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自我加压,自找差距,自我超越,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大提高。
十要做到所有学校大推进。“两基”国检是在所有学校达标基础上的检查验收,迎国检的各项要求对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各学校要按照资料准备、学校管理、迎检准备、突出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抓好落实,促进“两基”迎国检工作的大落实和学校发展的大进步。
十一要做到分类组织大突击。各学校要对照普及水平巩固提高、资料档案建设、办学条件改善、校园环境整治、功能室管理使用、迎检氛围营造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分工组织抓好整改提高,确保在国检前达到标准和要求。
十二要做到机关入校大指导。教育局机关分派若干指导小组,深入36个乡镇中小学,实行蹲点指导整改“两基”迎国检工作,直至整改合格,确保顺利通过检查验收。十三要做到宣传舆论大动员。各乡镇所在地和乡镇主要交通要道要有固定的宣传标语,学校要有固定宣传标语,宣
传栏、黑板报要有“两基”迎国检专版。学校师生对“两基”国检的知晓面达100%,广大教职工掌握“两基”的基本知识。十四要做到懈怠不力大问责。各学校要把“两基”迎国检作为当前的首要工作,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严格对照国检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对工作不负责,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学校,教育局将启动问责程序实行问责。十五要做到“两基”国检大满意。各学校要统一协调,精心组织,在国检前的近十天时间里,要努力把“两基”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完成。要以规范的学校管理、完备的资料档案、优秀的办学成果迎接国检验收,充分展示五年来我区“两基”巩固提高所取得的成绩,以此促进全区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注:7个“一票否决”,即:入学率、辍学率不达标一票否决、教师学历合格率不达标一票否决、教育经费未达到“三个增长”一票否决、发生重大学校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2001年以来拖欠教师工资一票否决、未及时消除D级危房一票否决、弄虚作假一票否决。(王军世整理提供)
第五篇:近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回顾
近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回顾
综观近年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共同特点都是不断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同时,适当进行调整。
●1996年定调1997年:稳中求进
●1997年定调1998年:继续稳中求进
●1998年定调1999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1999年定调2000年: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 ●2000年定调2001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001年定调2002年:扩大内需
●2002年定调2003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
●2003年定调2004年: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 ●2004年定调2005年: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2005年定调2006年:继续搞好宏观调控
●2006年定调2007年: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定调2008年: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2008年定调2009年: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