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到底谁在说谎
到底谁在说谎?
2009年11月15日,雨夜的杭州城北发生一起非常非常离奇的敲头案。整个事件奇就奇在:乘客余女士和司机沈×国都坚称自己是受害者,被人敲了头。
前天,躺在床上的余女士对记者说:出租车司机沈×国在快开到她家的时候,突然以车胎破了为由,把车拐向慢车道。强行挤进后座,用事先准备好的榔头连敲她的头。
昨天,医院病床上的沈×国告诉记者,那个女人中途让他在路边停车后,两个男人突然出现,对他一番暴打,用一个“黑色塑料袋包着的东西”敲了他的头。29岁的余女士,建德人,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她和老公租住在杭州。她以前是做财务的,生了孩子以后就在家带孩子,暂时没出去工作。
沈×国,杭州人,开出租车已经超过10年,家人、同事和朋友说他一直是个老实本分的好人。
那天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雨夜城北离奇敲头案再追踪
出租车司机和女乘客到底谁在说谎?
2009-11-18
事发地点:莫干山路方家塘段一小巷口的慢车道上
目击者小L说,当时看到两个人在巷子里厮打,位置大约在图中空调室外机下面
额头发际处伤口缝了三针
记者 严峰 何欣
11月15日,雨夜。杭州城北发生一起离奇敲头案。
当晚10点半左右,余女士在延安路银泰门前,坐上了沈×国的出租车。车沿着莫干山路,驶向汽车北站方向。
不久,110报警中心先后接到报警。
22:55
一男子拨打110说,在莫干山路698号,有个男的在打一个女的。
祥符派出所出警。现场只有一个姓余的女子在,女子身上有血,女子说,有个出租车司机先用榔头打她,她叫了,出租车司机就逃了……
乘客余女士的说法是:
车开过登云路后,司机说车胎破了,自己把车停在慢车道,下车看完前车轮,拉开了后车门,强行挤进,用榔头敲她的头,敲了六七下。她咬了司机的手指,拼力挣扎拉开了车门,两人一起滚到车外。司机在车下继续打她,抓着她的头发把她往墙上撞,她挣脱后跑向不远处的公交车站,向一个打着伞等车的路人求救、报警。司机自己上车,向南开走了。
几分钟后,110又接到一个报警。
23:03
一个自称出租车司机的男子报警,说被人抢劫,头也被打破。人和车在莫干山路登云路口。
和睦派出所出警。报警的出租车司机就是沈×国。和睦派出所民警把沈和出租车都带回派出所。后经查,沈就是姓余的女子报警中说的那个出租车司机。相关链接:女乘客满脸是血请路人帮忙报警 说被出租车司机铁锤敲头沈×国回忆事发经过
昨天在新华医院,沈×国在病床上讲了他的经历,和余女士的说法完全相反——那个晚上他被两个陌生男人暴打,敲破了头。
昨天上午10点20分,记者在新华医院住院部见到了出租车司机沈×国。他躺在病床上,头上缠着纱布,嘴角有小手指宽的结痂的血痕,正在打点滴。沈说,平时他是开白班的,那天夜班司机请假,公司晚上要开安全会,他见生意好,就想顺便做点生意。
沈说,他接到那个女乘客(余女士)应该在银泰对面马路边。说完,沈又摇了摇头,说记不清了。
女乘客上车后,沈说他礼貌性地说了句你好,到哪里。女乘客说,到北站。然后他就没再和女乘客说话,“人家是女的,多说不好。”
沈停顿了会,接着讲到了事件最关键的情节——
在莫干山路,过登云路一段距离,女乘客说到了,我就把车靠边停下了,停好车,发现驾驶座门口站着两个男人。我觉得纳闷,就伸头出去,想问一声,干什么?这时候,就感觉头上一个黑色的,好像是黑塑料袋包着的什么东西打了我的头,我感觉有东西流下来,我以为是雨水,后来才知道是血。我拉开车门想逃,他们拖住我,我们就打在一起了,场面很乱,具体也记不清楚。
(你记得跟你扭打的是男的还是女的?)
“我看不清的。我眼睛近视,什么时候眼镜掉了,我也不知道。”
“我爸高度近视的,七百多度的。”沈的女儿插话。
“我叫了声救命,他们松开了我,我连忙上出租车,想开车跑,开了一段距离,我感到头晕晕的,开不了车,我就报了110。”
沈说,他看到女乘客和那两个男人一起跑了。
沈还说,后来,和睦派出所民警来了,让他坐到了后座,民警开着他的车,带着他去了派出所。
沈×国答记者问(根据录音整理)
问:打你的一共几个人?
答:那边两个……一共三个。我当时一下去他就给我一棍。我当时头真的很晕,搞也搞不清楚。
问:第一个打你的是男的还是女的?
答:男的。
问:特征是什么样的?
答:我真的没有看清楚,好像是瘦瘦的,速度真的很快,一停下来马上就那个,真的很快,唉,真的很快,拉开门就那样……
问:后来是这两个人先跑的吗?
答:哎。后来我喊救命了,就跑了。
问:那个女的什么时候走的?
答:他们三个一起走的,当时我叫了,逃了,当时场面真的很乱的,他们也很乱,搞也搞不清楚,真的是搞不清楚。
问:他们三个人一块跑的吗?
答:好像是一块儿跑的,往北站那个方向。
问:三个人一起还是有先后?
答:好像有先后的吧,我真的搞不清楚,头真的很晕很晕。
问:榔头是谁的?
答:不知道。我没有榔头。
问:后来警察帮你把车开回去,你坐在哪个位置?
答:后排……
问:后排哪个位置?左还是右?
答:我下去……坐上……应该是驾驶座的后面那个地方,好像是。
问:当时在车上的时候,那个女的有没有打过电话?
答:我真的没有注意。说实在话,一天到晚,客人,不是特别明显的,我们根本不去注意客人。
昨天上午,沈×国的女儿哭着打开病房里的电视机柜,从里面拿出一件细格子男式夹克,“这就是我爸的,你看你看,这儿,这儿,都是血。”
男式夹克的衣袖和前胸确实都有血。
沈的妻子说
“他是开白班的,平时回家都很准时,要回家吃晚饭。那天(11月15日)晚上7点多钟,他打电话回家,说晚上公司要开安全会,夜班司机请假了,他要晚些回家。
“晚上11点左右,他还没回家,我打他电话,他接起电话说,在和睦。电话突然断了。听声音不对劲,我就和女儿往和睦赶。一个出租车司机很好的,带我们去和睦。在路上,我们又打他电话,他说在和睦派出所。我们就去了和睦派出所。
“一见到他,我就哭了。他全身都湿透了,脸上、衣服上都是血。和睦派出所的一个警官很好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房间,给他开空调,还给他倒热水。“后来,就被送到祥符派出所了。夜里,祥符派出所给他做了两个多小时的笔录。
“我们没想到那个女的还会到警局报案,说我老公抢劫。今天早上,我女儿看了报道,哭着走进病房的。”
沈的一个朋友在一旁插话说,老沈是杭州人,家里也挺好的,这车子又是老
沈自己的,老沈有必要开着自己的车子去抢劫吗?
沈×国的母亲说
昨天上午,在我们采访中,沈76岁的母亲,坐在床头呜咽着。
母亲说,她以前在杭州手帕厂做工,40多岁就提前退休了,都是为了这个儿子。当时,她在厂里做统计工作,儿子清河初中毕业后,她就退休了,儿子接班在手帕厂做了些年,做得好,手帕厂推荐他到涌金街道纠察队工作,当年离开纠察队时,他们都舍不得的。
“不信,你们可以去涌金街道问问,他是多好的一个人。”
沈的母亲说,十几年前,儿子花20万买了辆出租车,去年,营运证到期了,他又接着承包这辆车,找了个夜班师傅,开到现在。
“现在家里也蛮好的,女儿读大三了,成绩很好,一家三口日子蛮蛮好的。我让他别做了,一家人搬来跟我住,他们的房子出租,这样子么,也有2000多一个月的(收入)。他不听,一定要自己做。罪过啊,我这个儿子,五十岁不到的,牙齿就掉光了,跟老人一样。”
夜班师傅说
昨天,给沈师傅做夜班的赖师傅接到记者电话,吃了一惊,他说他也在找沈师傅,15日那天他请了假,16日一直打沈师傅电话都打不通。
“他是很好的一个人啦,我给他开车一年多了,他人很好的啦,他一个杭州人,家里条件也挺好的,脾气也挺好的,他怎么会打乘客的啦?我不相信,这车是他自己的。”
医生说沈的伤情
新华医院脑外科医生说,沈刚送进医院那天伤势挺重的,现在病情已经平稳。CT做出来不是很好。经诊断,沈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注: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或脑浅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头皮挫裂伤;上唇挫伤;右桡骨远端骨折;右尺骨远端骨折。
沈女儿的男友在快报19楼网站发帖
针对女乘客的说法列出21个疑点
昨天在新华医院,沈×国女儿的男朋友交给记者一份打印的材料,列举了他
理解的事件中的一些疑点,一共21条。
昨天,这个小伙子还委托同学,把这些疑点发帖公布在快报19楼网站上。(原文较长,节选如下)
女的当晚就从医院回去了,可我丈人却脑出血加右手骨折,头上缝了2针,真要两个人对打,为什么男的受伤这么重?而且那女的为什么没提自己是怎么反抗的,照道理这么严重伤,不可能向(像)她描述的这么简单。
女的宣称在车内就被打了,但车后座的血迹是我丈人的,因为他事后报警以后头晕得厉害,根本没法开车,是警察帮他开的车,他自己坐在车后座,所以后座都是血,到时候可以验血,看有没有那个女人的血迹。
按女的说法,她从头到尾没有摸过榔头,但为什么我丈人会被钝器打伤?而且能打到颅内出血?
她说我丈人的手指被咬出血了,可我丈人的手指只有咬痕,没有出血。女的跑出来以后还能去看一下我丈人的车牌,难道不怕丈人又追上来吗?现场一个女人能这么冷静?
这车是我丈人自己的,开着自己的出租车犯案,难道不怕别人查出来么?有这么愚蠢的人用自己的车去犯案么?
如果说我丈人杀他(她),那我丈人杀她的动机是什么?可我丈人的说法是对方乘客抢劫。
我老丈人是星级驾驶员,十几年车开下来,连个违章都没有,脾气一直很好,为什么莫名其妙要杀人?
第二篇:背景调查谁在说谎?
背景调查谁在说谎?
背景调查主要是调查应聘者的个性品质和雇佣经历,尤其是从后者可以了解到应聘者的工作业绩、表现和能力。但是,雇主的评价是否客观需要加以详细、认真的鉴别。
当看到与公司失之交臂的求职者在竞争对手那里表现优异时,上海精致化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我们希望通过背景调查找到最合适的人,但是最合适的人却因为背景调查被淘汰掉了。”
条件绝佳的候选人
上海精致化工有限公司拥有员工近千人,主要加工的化工产品以出口为主。2004年底,公司高层会议决定高薪招聘一名市场总监,负责公司整体市场策略的推广及产品运营。出于成本考虑,人力资源部决定自行招聘,没有委托猎头。
一个多月后,人力资源部筛选了7位候选人来参加面试,而其中的一个候选人陈亮吸引了高管人员及人力资源部的关注。
陈亮本科毕业后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国有企业工作了5年,尤其是后期担任了3年时间的市场部经理。之后到了上海化工行业的一个民营企业做了2年的市场部经理,刚从那里离职。从学历、履历上分析,完全符合公司的需求。
无论是做行业分析、市场推广方案,还是经历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陈亮过五关、斩六将,在综合评价中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候选人。
“当时,我们对陈亮的表现非常欣喜,都为公司有机会录用到如此优秀的人才而高兴。”周洁回忆说,“但我们还是非常谨慎地提出,要最后决定录用他,还须做最后一件事情:背景调查。只要他过了这一关,就录用了。”
背景调查的重任,由周洁亲自担当。
调查结果黑白分明
周洁把需要做背景调查的信息告诉了陈亮,取得了其本人的签字认可后,上门拜访了陈亮刚离职的上海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陈亮的上司及其二位同事,得到的评价是:该员工具有较强的营销策略、品牌规划能力,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创新能力强;具有出色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品行与职业道德俱优。
收到这样的反馈,周洁非常开心。接着委托一家咨询公司了解陈亮在太原某国有企业供职期间的详细情况。
但是从咨询公司返回的信息让周洁大吃一惊。“他们调查了陈亮任职期间的人事部、上司后,这些人表示陈亮在公司供职期间业绩非常一般,尽管公司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但他缺乏积极的上进心与热情。”周洁说,“但更让我们意外的是,他们对陈亮的评价是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在离职时带走了公司的客户资源,导致公司的一些客户流失。”
最让周洁沮丧的是“违反职业道德”这六个字。对一个总监级的职位来说,职业道德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任何公司都不能承受带走客户资源的做法。
这时的周洁,用她的话形容,就是感觉“被人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不甘心的周洁再次与陈亮刚离职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面谈了一个多小时,得到的答复是陈亮供职期间并没有表现出如这份报告上所说的那样差,至于自己的企业当初录用陈亮时没有做背景调查,因为“公司太缺人才,没考虑那么多。”
徘徊在真假信息之间
面对摆在案头的二份截然相反的背景调查结果,周洁很为难:相信哪一份呢?如果认定陈亮的良好职业记录而录用他,万一他将来带走客户资源、违反职业道德,对公司造成损失的责任是谁也承担不起的。如果据此不录用他,但陈亮的面试综合评价让公司无法割舍录用他的渴望。
周洁决定与陈亮做一次深入的面谈,了解情况再说。陈亮告诉周洁,在离开国有企业时,因档案调动及报酬问题与原雇主闹得非常不开心,在自己强行离开后,直接上司与人事部均对他非常不满,在公司员工大会上对他的离职做出了一些非常不利的评价,造成大部分员工都认为陈亮的确做过不利于公司的事情。
陈亮还解释说,自己离开那里时已经是市场部经理,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一些媒介关系、客户关系,这些圈子里的人有些已经成为经常联系的朋友。而到上海工作时,仍然从事市场推广这一职业,既然从事同一职业,就必然会继续使用到这些关系。这就是 “带走客户资源、违反职业道德”这一评价的缘由。
至于继续使用这些关系,是否属于“带走客户资源、违反职业道德”,陈亮表示,他个人也不知道如何评价。如果要他做到不违反职业道德,唯有一条路子:不再从事市场推广这个职业。但这显然不可能,因为“我已经喜欢上这一职业,我的交际圈子也已经决定我只能从事这一职业。”
背景调查报告上言之凿凿的信息,加上陈亮的否定,使周洁更感为难,“我们公司以前发生过聘用员工不到一个月后就带着客户资料离职到竞争对手那边的情况,所以我们对此可说有切肤之痛。我必须考虑他在离开我们公司时是否会把公司的这些关系全都带到竞争对手那边。”
失之交臂
虽然陈亮一直希望上海精致化工相信原公司对他个人的评价是恶意的,但他却没法提供佐证。最后,周洁只能与他说抱歉,“毕竟人力资源部还是要对公司的安全负责。”
陈亮很快到另一家化工公司就任市场总监,而精致化工则录用了在综合面试中排名第二的候选人。从他到竞争对手的表现判断,周洁发现,自己的分析是错误的。
“当背景调查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时,HR如何进行分析与权衡,无疑非常重要。我们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完全相信了咨询公司提供的调查结果而没有予以深究。所以,任何情况下,公司都不能只依赖于背景调查报告而应该去进一步调查事情的真相。”
背景调查的失误和对策回放
失误:完全相信咨询公司提供的调查信息并依据调查收集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没有进行分析与追查。
对策:出现黑白泾渭分明的信息结果时,追查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是否准确,及其使用的调查方法与技巧是否适当。
失误:仅凭调查的信息结果作出雇用决定。
对策:在当事人否定调查结果时,保留一定的时间做二次调查,以最后确定真实的调查结果。
点评:不能仅仅依赖于背景调查做出雇佣决定。
背景调查的目的是帮助公司确认所雇佣的员工是否确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实施背景调查的必要性主要基于下述三点:
组织希望所雇佣的员工没有犯罪背景,以免危及公司的财务与安全;
组织希望确认应聘者简历上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可信任度;
背景调查可以避免组织可能因随意聘用带来的损失。
本案例中,人力资源经理简单地把背景的目的定位在调查候选人是否干过不利于公司的勾当上,其背景调查本身的目标是模糊的。在任何情况下,背景调查都不是完全确实可靠的,只能是一个聘用参考,而不是聘用依据。
追查调查信息的真伪与来源
对候选人因背景调查所带来的负面信息,一旦候选人否认了这些信息,人力资源部必须做进一步的调查加以确认。矛盾意味着不同的评价,唯有深入的调查才能确认什么背景信息是其真实的本质。本案例中,HR对正面信息做了二次调查,却没有对负面信息做二次调查。简单地相信咨询公司提供的信息就是正确的。
追查咨询公司使用的调查方法与技巧是否适当
对咨询公司提供的信息,要持参考的态度。一旦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结果时,应立即调查咨询公司提供调查采用的方法与技巧是否适当。比如咨询是否与求职者工作过的公司各个层级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面谈,是否对比不同交谈对象叙述的不同和共同之处等。
第三篇:人力资源 背景调查:谁在说谎?
背景调查谁在说谎?
背景调查主要是调查应聘者的个性品质和雇佣经历,尤其是从后者可以了解到应聘者的工作业绩、表现和能力。但是,雇主的评价是否客观需要加以详细、认真的鉴别。
当看到与公司失之交臂的求职者在竞争对手那里表现优异时,上海精致化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我们希望通过背景调查找到最合适的人,但是最合适的人却因为背景调查被淘汰掉了。”
条件绝佳的候选人
上海精致化工有限公司拥有员工近千人,主要加工的化工产品以出口为主。2004年底,公司高层会议决定高薪招聘一名市场总监,负责公司整体市场策略的推广及产品运营。出于成本考虑,人力资源部决定自行招聘,没有委托猎头。
一个多月后,人力资源部筛选了7位候选人来参加面试,而其中的一个候选人陈亮吸引了高管人员及人力资源部的关注。
陈亮本科毕业后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国有企业工作了5年,尤其是后期担任了3年时间的市场部经理。之后到了上海化工行业的一个民营企业做了2年的市场部经理,刚从那里离职。从学历、履历上分析,完全符合公司的需求。
无论是做行业分析、市场推广方案,还是经历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陈亮过五关、斩六将,在综合评价中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候选人。
“当时,我们对陈亮的表现非常欣喜,都为公司有机会录用到如此优秀的人才而高兴。”周洁回忆说,“但我们还是非常谨慎地提出,要最后决定录用他,还须做最后一件事情:背景调查。只要他过了这一关,就录用了。”
背景调查的重任,由周洁亲自担当。
调查结果黑白分明
周洁把需要做背景调查的信息告诉了陈亮,取得了其本人的签字认可后,上门拜访了陈亮刚离职的上海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陈亮的上司及其二位同事,得到的评价是:该员工具有较强的营销策略、品牌规划能力,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创新能力强;具有出色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品行与职业道德俱优。
收到这样的反馈,周洁非常开心。接着委托一家咨询公司了解陈亮在太原某国有企业供职期间的详细情况。
但是从咨询公司返回的信息让周洁大吃一惊。“他们调查了陈亮任职期间的人事部、上司后,这些人表示陈亮在公司供职期间业绩非常一般,尽管公司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但他缺乏积极的上进心与热情。”周洁说,“但更让我们意外的是,他们对陈亮的评价是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在离职时带走了公司的客户资源,导致公司的一些客户流失。”
最让周洁沮丧的是“违反职业道德”这六个字。对一个总监级的职位来说,职业道德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任何公司都不能承受带走客户资源的做法。
这时的周洁,用她的话形容,就是感觉“被人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不甘心的周洁再次与陈亮刚离职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面谈了一个多小时,得到的答复是陈亮供职期间并没有表现出如这份报告上所说的那样差,至于自己的企业当初录用陈亮时没有做背景调查,因为“公司太缺人才,没考虑那么多。”
徘徊在真假信息之间
面对摆在案头的二份截然相反的背景调查结果,周洁很为难:相信哪一份呢?如果认定陈亮的良好职业记录而录用他,万一他将来带走客户资源、违反职业道德,对公司造成损失的责任是谁也承担不起的。如果据此不录用他,但陈亮的面试综合评价让公司无法割舍录用他的渴望。
周洁决定与陈亮做一次深入的面谈,了解情况再说。陈亮告诉周洁,在离开国有企业时,因档案调动及报酬问题与原雇主闹得非常不开心,在自己强行离开后,直接上司与人事部均对他非常不满,在公司员工大会上对他的离职做出了一些非常不利的评价,造成大部分员工都认为陈亮的确做过不利于公司的事情。
陈亮还解释说,自己离开那里时已经是市场部经理,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一些媒介关系、客户关系,这些圈子里的人有些已经成为经常联系的朋友。而到上海工作时,仍然从事市场推广这一职业,既然从事同一职业,就必然会继续使用到这些关系。这就是
“带走客户资源、违反职业道德”这一评价的缘由。
至于继续使用这些关系,是否属于“带走客户资源、违反职业道德”,陈亮表示,他个人也不知道如何评价。如果要他做到不违反职业道德,唯有一条路子:不再从事市场推广这个职业。但这显然不可能,因为“我已经喜欢上这一职业,我的交际圈子也已经决定我只能从事这一职业。”
背景调查报告上言之凿凿的信息,加上陈亮的否定,使周洁更感为难,“我们公司以前发生过聘用员工不到一个月后就带着客户资料离职到竞争对手那边的情况,所以我们对此可说有切肤之痛。我必须考虑他在离开我们公司时是否会把公司的这些关系全都带到竞争对手那边。”
失之交臂
虽然陈亮一直希望上海精致化工相信原公司对他个人的评价是恶意的,但他却没法提供佐证。最后,周洁只能与他说抱歉,“毕竟人力资源部还是要对公司的安全负责。”
陈亮很快到另一家化工公司就任市场总监,而精致化工则录用了在综合面试中排名第二的候选人。从他到竞争对手的表现判断,周洁发现,自己的分析是错误的。
“当背景调查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时,HR如何进行分析与权衡,无疑非常重要。我们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完全相信了咨询公司提供的调查结果而没有予以深究。所以,任何情况下,公司都不能只依赖于背景调查报告而应该去进一步调查事情的真相。”
背景调查的失误和对策回放
失误:完全相信咨询公司提供的调查信息并依据调查收集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没有进行分析与追查。
对策:出现黑白泾渭分明的信息结果时,追查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是否准确,及其使用的调查方法与技巧是否适当。
失误:仅凭调查的信息结果作出雇用决定。
对策:在当事人否定调查结果时,保留一定的时间做二次调查,以最后确定真实的调查结果。
点评:不能仅仅依赖于背景调查做出雇佣决定。
背景调查的目的是帮助公司确认所雇佣的员工是否确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实施背景调查的必要性主要基于下述三点:
组织希望所雇佣的员工没有犯罪背景,以免危及公司的财务与安全;
组织希望确认应聘者简历上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可信任度;
背景调查可以避免组织可能因随意聘用带来的损失。
本案例中,人力资源经理简单地把背景的目的定位在调查候选人是否干过不利于公司的勾当上,其背景调查本身的目标是模糊的。在任何情况下,背景调查都不是完全确实可靠的,只能是一个聘用参考,而不是聘用依据。
追查调查信息的真伪与来源
对候选人因背景调查所带来的负面信息,一旦候选人否认了这些信息,人力资源部必须做进一步的调查加以确认。矛盾意味着不同的评价,唯有深入的调查才能确认什么背景信息是其真实的本质。本案例中,HR对正面信息做了二次调查,却没有对负面信息做二次调查。简单地相信咨询公司提供的信息就是正确的。
追查咨询公司使用的调查方法与技巧是否适当
对咨询公司提供的信息,要持参考的态度。一旦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结果时,应立即调查咨询公司提供调查采用的方法与技巧是否适当。比如咨询是否与求职者工作过的公司各个层级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面谈,是否对比不同交谈对象叙述的不同和共同之处等。
第四篇:723甬温线事故,谁在说谎?
一、温家宝说:救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28日)在温州看望慰问“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遇难者家属,表示一定要查清事故原因,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也是对遇难者的一个交待。在下午新闻发布会上,温家宝说:事情发生以后,胡锦涛主席亲自指示,要把抢救人放在第一位。我得到这个消息,立即给铁道部长打电话,他可以为我证实,我就说了两个字,就是“救人”„„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铁道部门有关方面是否做到了这点,要给人民群众一个事实求是的回答。
二、铁道部:完全没有依据
新华网温州7月28日电 铁道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前线指挥部负责人28日指出,近日,一些媒体报道“7·23”事故救援中,“铁路官员24日曾宣布,车厢内无生命迹象,救援结束,但现场又搜救出生还者”,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http://news.dayoo.com/china/201107/28/53868_18248027.htm
这位负责人介绍,事故发生后,地方公安、消防、武警和铁路等各方人员一道,积极开展了全面的搜救工作。前方指挥部要求所有救援者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必须争分夺秒,绝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刻。事实上,现场指挥部没有任何人宣布停止救援。正是现场抢险人员争分夺秒、一刻不停地施救,才为后来救出小女孩伊伊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位负责人介绍,事故现场的列车车厢被撞挤压严重,加之周边环境复杂,音频探测仪无法穿透列车铁皮。又由于事故车厢空间很狭小,视频探测仪也施展不开。可以说,生命探测仪在当时事故现场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救援人员对每一个车厢都仔细进行了探测,但现场对生命的搜救并没有完全依赖于生命探测仪等设备。正因此,在生命探测仪探测“车厢内无生命迹象”的情况下,救援人员仍然继续坚持搜救,最后方搜救出小伊伊。
三、家属:他们就不动手
周德服:我在那里,我都差点我都要跪下了,他们就不动,他们就不动手,叫了这么多人,求了这么多人,他就是不动,就说这节车厢人都已经没有生存的特征了,就说没有人了。我二妹夫和三妹夫都在现场,他们说里面还有人,里面还有人„„
《一家四口被困车内 下跪求助无人施援》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wzdongchetuogui/content-3/detail_2011_07/27/7977137_0.shtml
四、其他
温家宝温州发布会结束时,超过20个记者大喊:“铁道部回答问题!”持续数分钟。总理和一众官员淡然的看着台下,然后走了。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第五篇:到底谁在保护谁禅理故事
11月初,天很冷。我只身前往沈阳,参加一个老朋友的葬礼。最主要的,是想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好好陪陪她7岁大的儿子。
没想到,那天我却没看见孩子,他们全家人竟然还没把母亲离世的消息告诉孩子,还把他一个人留在大连只有家庭教师的家里!
晚上,我问他爸爸:为什么要瞒着孩子?他回答:怕孩子受不了,怕影响学习。
他还告诉我,就在妻子离世的当天,他就和几个亲戚专门商量过要怎样跟孩子说明。只是商量来、商量去,大家越说就越觉得真相太残忍,孩子知道了一定会崩溃。所以,事情发生后第三天,他自己回了一趟大连的家,跟孩子说:妈妈的病好了,但是还要到外地去疗养,得过一段时间才能回家。
那要多久啊?
等你20岁,妈妈就回来了。
太长了!可我想妈妈啊!
那就15岁。
好。
这孩子后来就真的再也不问妈妈的事了。听家庭教师电话里说,他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很乖、很听话……
没听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忍不住问:你们真的相信孩子还不知道吗?
没人回答。
到底是害怕孩子会崩溃?还是大人们不能忍受自己已经崩溃?当大人们连伤痛的机会都不给孩子,都期待他“不能崩溃”,孩子就只好开始自我欺骗。
问题是,孩子真有那么脆弱吗?去年地震后,多位去灾区做心理帮助的同事回来后都感慨——相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父母的孩子要比我们想象的坚强得多。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多未来,更愿意立足现实往前看。
在这个朋友家里也是,孩子最终成了最坚强的那一个,勇敢地承担了保护爸爸的责任。孩子的潜意识感觉到,此时的父亲需要做点什么来找回自尊,就接受了父亲的谎言,给父亲提供一个“你保护了我”的机会。
但这样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在心理教育的哀伤辅导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让生存者正视必须面对的真相。这样活着的人才能有机会与死者在心理上完成“告别后,转身”的全过程,了结“被抛弃”、“被孤零零地扔在这个世界上”的感受。如果大人剥夺了孩子与离世亲人最后告别的机会,那么,孩子对于那个亲人的等待或期盼,可能会纠缠他的一生,成为一件“未完成事件”,反而使他难以全心全意过好自己的生活。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古龙小说。
小岛上住着一个姑娘和一个武士。姑娘是瞎子,武士对她特别好。姑娘常常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每次武士都回答:因为你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姑娘,照顾你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一天,小岛上来了一群强盗。他们要来抢这天底下最漂亮的姑娘。武士寡不敌众,没挡住强盗冲入茅屋。没想到的是,所有的强盗见到姑娘都愣住了,然后哈哈大笑:“原来这就是你的美女?简直就是一个丑八怪,白给我们都不要!”
强盗走后,武士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姑娘。姑娘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我早就知道了。虽然你不说,岛上的邻人们怎样谈论我,我也会听得到。只是,既然你希望我以为自己是最漂亮的姑娘,那我就以为自己是最漂亮的姑娘!”
也许,有一天,这个孩子也会对他的父亲说类似的话:既然你希望我以为妈妈没事,那我就以为妈妈没事!到时候,我们这些大人,都该好好谢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