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捷径通“幽处” 牢房墙院深
如今,我手里有点权,如果不为自己做点什么,万一我不在这岗位不就亏了吗。”无锡市排水公司生产发展处处长孙秀银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为自己找了一条生财的捷径,可这捷径没有通往他所设想的幸福美满,却把他推向了犯罪的深渊。生财有道非正途
2007年12月,无锡市某会场一招投标会正在举行,会场背景台上“管理处工程项目采购招投标会”巨幅喷绘大字占据整个墙面。经历几轮竞争,最后只剩9家单位,分争施工机械、管道、阀门三大供货项目。各单位按抽签程序依次登台,对自己的投标书作解释。在背景台左侧的投影大屏幕上不断滚动播放着投标的内容、设备型号、性能、构造和报价等。正对主席台下方一字形排开的长条桌上,坐着11位来自无锡市有关方面的专家评委,正中位置坐着的就是专家组组长孙秀银。行内人都知道,在这里孙秀银是一方神圣,只要他发了话,别人想改变就不太可能了。那些来投标的老板是佛三分敬,对孙秀银自然就更是敬奉有加了。
投标说明会后,紧接着就开始比价。最让投标单位揪心的标底是绝对的秘密,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揭晓的。然而,孙秀银却利用职位的便利,为谋一己之私,把标底当成了交易的筹码。
第二天,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正式开标,当宣布扬州信红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无锡京博阀门有限公司、无锡正大设备制造公司三家单位中标时,中标单位的领导异常高兴,纷纷走到评委席,与评委握手致谢。
当天晚上,信红公司的陈老板约孙秀银喝茶,临别之时,陈老板塞给孙秀银一只黑包。孙秀银回家打开一数,整整10万元。
这边10万元刚收下,那边电话就响了。打电话的正是无锡京博阀门有限公司洪老板:“孙处长,感谢您的关照,你什么时候方便碰个头吗?”
孙秀银心知肚明:“这几天可忙了,这样吧,明天上午9点,在清宁大桥运河边吧。”
次日9点不到,洪老板已经在那里等候孙秀银了,一到就直奔主题,收了5万元径直去办公室了。
正大公司的杨董事长不久如约来到孙秀银的家中,以为孙秀银女儿过生日为名,送给孙秀银2万元。
一项重大工程采购的招投标,就让孙秀银收入了17万元的好处费,不能不说是一个生财的捷径。律己前后差异殊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用来形容孙秀银倒也恰当,刚做领导时他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可随着职位的升迁,在金钱的不断诱惑下,败下阵来。
孙秀银出生书香之家,从小读书就很认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他考上了大学,可是因为身体原因,4年本科只上了3年,最终只拿到了大专的毕业证书。1993年7月,24岁的孙秀银被分配到了无锡市信诚管理处机修班当上了一名机修工人。
上了大学还是当工人,对他来说是没想到的,但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在机修工人的岗位上,他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出来,不仅很快掌握了机修技术,还对有关的机械设备进行了技术革新,提高了工效。不久,他就成了单位不可多得的技术人才,在当机修工人的7年中,获得了管理处多项嘉奖。
2000年3月,孙秀银被提拔到了生产计划科当科员。在新的岗位,仅仅用了1年时间,就被提拔为生产计划科副科长。这个岗位除了本单位的业务要负责外,还要兼负全市有关方面的管理职责,孙秀银开始接触了权力。当时孙秀银是本分的,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无论多大的诱惑,他都不为所动。4年后,他当上了生产计划科长;2006年3月,兼任管理处办公室主任;2007年1月,任生产发展处处长。随着职位的升迁,孙秀银分管的范围越来越广,权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改造项目越来越多,投资也越来越大,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更成了许多公司争相讨好的对象。
在众多老板的吹捧拍马之下,孙秀银逐渐迷失了自我。
“想想有些人做着不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在位子上不是很好吗?不是很吃得开吗?和这些人相比,做的多得的少,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后悔自己曾经抵制过的诱惑,觉得吃了亏,心里不平衡感一直折磨着自己。”这个思想一产生,孙秀银的廉洁防线就不复存在了。为了平衡不平衡
以前吃亏了,现在要弥补过来,孙秀银要为自己的不平衡找回平衡。他首选的目标就是无锡京博阀门有限公司洪老板。
2005年上半年的一天,洪老板来到孙秀银的家里,给孙秀银送来了2条香烟和1万元现金,说是感谢孙在工作上的帮助。孙秀银没有推辞,这是他收的洪老板的第一笔钱,也是他受贿的开始。同年下半年,洪又到孙秀银家里,送了5000元。
“我当时是生产计划科科长,洪老板所生产的阀门,需要我向生产计划科报价,由科里对产品质量、价格进行评定,确定供货单位,我是负责人,我对于供货单位有决定权。洪老板为了承接业务,就送钱给我。”这是孙秀银自己的供述。从2005年上半年到2008年底,孙秀银共8次收受洪贿赂18.5万元。
贪欲的阀门一旦打开,受贿的洪流就无法遏制。从2005年上半年至2010年9月间,孙秀银利用负责、参与排水设施非招标及公开招投标采购项目的专家评审、建议并确定中标单位的职务便利,先后24次收受7家公司共计58.3万元贿赂。终落深墙静幽处
收了钱后,孙秀银开始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把收来的钱大部分花在了赌博上。
孙秀银所谓的平衡心理刚得到缓和,还没等他回醒的时候,让他心惊肉跳的日子却恭候他了。
2010年9月初,一家业务单位的老板被检察机关带走了,孙秀银预感不妙,吓得大汗频出。山前无路唯有退,他要趁检察机关没有找到他时把钱退掉。可受贿得来的钱已经大部分被他赌博输掉,如此大的漏洞,一时间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的。
走投无路间,孙秀银只得把真相告诉妻子。一场痛苦之后,孙秀银的妻子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共14万元,准备让孙退还回去。
2010年9月20日,孙秀银正准备下班,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准备退还的钱也被暂扣。
2010年12月15日,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公开庭审孙秀银一案,孙秀银的生财捷径最终将他送进了牢房,等待他的将是长达11年的牢狱生活。
第二篇: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文章标题: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象说到通幽诗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陈莎
摄像田军
制片詹浩
编审杨云清
(0)
[工作台。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开卷有益》又与大家见面
了,我是主持人陈莎。很高兴与大家在节目中讨论读书。有许多成语,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挑灯夜读,都说的是读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与一个人的事业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1)[舒缓的古典器乐。
[曲阳路与西大路交界处,宽阔的街道一侧,是一个带有栅栏的院落,公寓四楼,居住着段友工先生。
画外音:在金色的读书季节,我们携带着冬天的温暖,寻访着梦泽读书人。
(2)[低矮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书籍。
[一本打开着的书,主题是有关意象论说的文章。
[一个人的背影,他几乎匍匐在书桌上。随着空间的缓缓移动,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书上作着阅读记痕。
画外音: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艺评论蜚声海外,因其无人替代的艺术修养,故而与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县文化界称为“云城三怪”。
(3)[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创世纪》文章的署名。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文章的署名。
[极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许多笔名,如:淡远、余鸣、云淡、恒河一沙等。
(4)[现场采访之一:段友工先生谈笔名。
主持人:您的这些笔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观众朋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段友工先生解释自己的笔名。
(5)[过渡采访。
主持人:我觉得“云淡”就是一种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这很正常,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美学概念,一个关于意象的学说。
(6)[打开着的第110期《创世纪》杂志封二,左侧引人注目地刊印着一大批台湾、大陆、美国、菲律宾、荷兰、新加坡、韩国著名作家。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0期第7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古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4期第98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5期第97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叠加文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说,艺术不能直白地说,不能寡然无味地说,而只能将要说的话附丽于意象。这样,意象就成为构成艺术本体的基本单位。
(7)[图片资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侧影。
[现场采访之二:段友工先生谈“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说是在某物象中寄蕴着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含义,人们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却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给我们的是一幅老鹰的画图,但不同的读者却从这幅《大道如天》中读出了不同的内蕴。
段友工:为了讲清楚“意象”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因为“意象”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
(8)[图片资料:老子。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意象”说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9)[图片资料:左德承的美术作品。
[图片资料:杨克勤的书法作品。
[图片资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画外音:在老子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划,他们所追求的是把握和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10)[图片资料:顾恺之。
[叠加文字:“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南朝·谢赫”
画外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说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他们都强调说画家要追求的是“妙”。
(11)[现场采访之三:段友工先生谈“意象”(2)。
段友工解释“妙”字。
主持人:您能形象地讲一讲什么是“意象”,好吗?
段友工:我省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左德承先生有一幅作品,一个罗汉半躺在一只老虎身上。
(12)[图
片资料:左德承先生美术作品:《制心》。
段友工以《制心》为例讲述“意象”。
段友工:所以说,“意象”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艺术素材经艺术家重新组合到特定的艺术环境里,使艺术作品获得多重意义后所显现出来的新形象。
(13)[图片资料:王夫之。
[图片资料:顾炎武。
[图片资料:黄宗羲。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这个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又名王船山,与顾炎武、黄宗羲被人们尊为清初三大家。他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14)[图片资料: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意象的意蕴具有某种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某种无限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多义性。从读者和观众来说,这就是美感的差异性或是丰富性。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就带有这种艺术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15)[杨克勤先生手书《春江曲》。
段友工画外音:这是晋代诗人司马昱的一首小诗《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谁知堤上人,试泪空摇手。”这是描写渡口的一幅小景,但对于那些在名利场中迷恋忘返的人,这首小诗好像清夜钟声,可以使他惊觉,人生中有许多比名利更根本、更有价值东西,正在被人们淡忘和忽略。
(16)[一本诗集由远而近。
[引人注目的书名:《心雨》。
画外音:这是大家熟悉的诗人赵俊鹏先生的诗集。
(17)[图片资料:1997年3月14日《孝感日报》第4版赵金禾文章:《“通幽诗”通向海峡两岸》局部特写:台湾诗评家评赵俊鹏的诗为“通幽诗”,一是意象的思考,二是曲径的暗示,三是词语的新生。
[《创世纪》第105期第9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试论通幽诗的诗学特征》与文章。
[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18)
[现场采访之四: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1)。
段友工:我不可能是也不必要是台湾的诗评家。之所以把赵俊鹏先生的作品介绍到台湾,是当时觉得俊鹏先生的诗,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的本体即意象。同时接到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信件,他希望我介绍一下中国的“通幽诗”。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
(19)[现场采访之五: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2)。
[洛夫肖像。
[洛夫诗集。
段友工谈洛夫诗的“通幽”和“意象”。
[插画: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20)[现场采访之六: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3)。
[赵俊鹏诗集《心雨》。
[翻动着的书页。
段友工谈赵俊鹏诗的“通幽”和“意象”。
(21)[现场采访之七:段友工先生谈中西文化。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图片资料:古希腊雕塑。
[图片资料:米开朗琪罗。
段友工:西方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他们搞人体雕塑,他们要把一个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们要研究人体解剖。一直到文艺复兴都是如此,米开朗琪罗晚上就偷偷去医院解剖尸体。所以古希腊哲学家特别重视“具象”这个概念。
[图片资料:释迦牟尼佛。
[图片资料:慧能大师。
[图片资料:《六祖坛经》。
段友工:从中国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但六祖慧能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都可以体验到那宇宙本体。所以在禅宗那里,“境”这个概念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
(22)[书桌上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画外音:正是中西方文化的陶冶,使得段友工先生在比较文化的氛围中成就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我们热望观众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与书籍共人生。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第三篇: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象说到通幽诗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陈莎
摄像田军
制片詹浩
编审杨云清
(0)
[工作台。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开卷有益》又与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陈莎。很高兴与大家在节目中讨论读书。有许多成语,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挑灯夜读,都说的是读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与一个人的事业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1)
[舒缓的古典器乐。
[曲阳路与西大路交界处,宽阔的街道一侧,是一个带有栅栏的院落,公寓四楼,居住着段友工先生。
画外音:在金色的读书季节,我们携带着冬天的温暖,寻访着梦泽读书人。
(2)
[低矮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书籍。
[一本打开着的书,主题是有关意象论说的文章。
[一个人的背影,他几乎匍匐在书桌上。随着空间的缓缓移动,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书上作着阅读记痕。
画外音: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艺评论蜚声海外,因其无人替代的艺术修养,故而与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县文化界称为“云城三怪”。
(3)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创世纪》文章的署名。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文章的署名。
[极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许多笔名,如:淡远、余鸣、云淡、恒河一沙等。
(4)
[现场采访之一:段友工先生谈笔名。
主持人:您的这些笔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观众朋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段友工先生解释自己的笔名。
(5)
[过渡采访。
主持人:我觉得“云淡”就是一种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这很正常,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美学概念,一个关于意象的学说。
(6)
[打开着的第110期《创世纪》杂志封二,左侧引人注目地刊印着一大批台湾、大陆、美国、菲律宾、荷兰、新加坡、韩国著名作家。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0期第7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古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4期第98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5期第97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叠加文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说,艺术不能直白地说,不能寡然无味地说,而只能将要说的话附丽于意象。这样,意象就成为构成艺术本体的基本单位。
(7)
[图片资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侧影。
[现场采访之二:段友工先生谈“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说是在某物象中寄蕴着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含义,人们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却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给我们的是一幅老鹰的画图,但不同的读者却从这幅《大道如天》中读出了不同的内蕴。
段友工:为了讲清楚“意象”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因为“意象”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
(8)
[图片资料:老子。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意象”说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9)
[图片资料:左德承的美术作品。
[图片资料:杨克勤的书法作品。
[图片资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画外音:在老子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划,他们所追求的是把握和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10)
[图片资料:顾恺之。
[叠加文字:“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南朝·谢赫”
画外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说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他们都强调说画家要追求的是“妙”。
<第四篇: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
从意象说到通幽诗
策划许华三叶草
编剧三叶草
主持人陈莎
摄像田军
制片詹浩
编审杨云清
(0)
[工作台。
[微笑的主持人。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开卷有益》又与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陈莎。很高
兴与大家在节目中讨论读书。有许多成语,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挑灯夜读,都说的是读书。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与一个人的事业有些什么样的关联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些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1)
[舒缓的古典器乐。
[曲阳路与西大路交界处,宽阔的街道一侧,是一个带有栅栏的院落,公寓四楼,居住着段友工先生。
画外音:在金色的读书季节,我们携带着冬天的温暖,寻访着梦泽读书人。
(2)
[低矮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放着书籍。
[一本打开着的书,主题是有关意象论说的文章。
[一个人的背影,他几乎匍匐在书桌上。随着空间的缓缓移动,可以看到,段友工正在书上作着阅读记痕。
画外音:这是段友工先生的家。段友工以其文艺评论蜚声海外,因其无人替代的艺术修养,故而与左德承、王前民一起,被我县文化界称为“云城三怪”。
(3)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创世纪》文章的署名。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文章的署名。
[极具特色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滴水大千》文章的署名。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有许多笔名,如:淡远、余鸣、云淡、恒河一沙等。
(4)
[现场采访之一:段友工先生谈笔名。
主持人:您的这些笔名都很有意思,能向观众朋友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段友工先生解释自己的笔名。
(5)
[过渡采访。
主持人:我觉得“云淡”就是一种宇宙的美景。
段友工:这很正常,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美学概念,一个关于意象的学说。
(6)
[打开着的第110期《创世纪》杂志封二,左侧引人注目地刊印着一大批台湾、大陆、美国、菲律宾、荷兰、新加坡、韩国著名作家。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0期第7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古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4期第98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翻动着的书页。
[《创世纪》第115期第97页右侧,显著的标题:《中国现当代意象说述评》与文章。
[叠加文字:“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明·王廷相”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明代王廷相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这就是说,艺术不能直白地说,不能寡然无味地说,而只能将要说的话附丽于意象。这样,意象就成为构成艺术本体的基本单位。
(7)
[图片资料:左德承作品《大道如天》。
[段友工侧影。
[现场采访之二:段友工先生谈“意象”(1)。
段友工:“意象”可以说是在某物象中寄蕴着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含义,人们看到的是“象”,想到的却是其“意”。左德承先生的《大道如天》给我们的是一幅老鹰的画图,但不同的读者却从这幅《大道如天》中读出了不同的内蕴。
段友工:为了讲清楚“意象”的内涵,我们必须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因为“意象”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
(8)
[图片资料:老子。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意象”说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9)
[图片资料:左德承的美术作品。
[图片资料:杨克勤的书法作品。
[图片资料:王前民的排局作品。
段友工画外音:在老子这两种思想影响下,中国艺术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对于一个具体对象的逼真的刻划,他们所追求的是把握和体现那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10)
[图片资料:顾恺之。
[叠加文字:“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南朝·谢赫”
画外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南朝画论家谢赫也说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他们都强调说画家要追求的是“妙”。
(11)
[现
场采访之三:段友工先生谈“意象”(2)。
段友工解释“妙”字。
主持人:您能形象地讲一讲什么是“意象”,好吗?
段友工:我省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左德承先生有一幅作品,一个罗汉半躺在一只老虎身上。
(12)
[图片资料:左德承先生美术作品:《制心》。
段友工以《制心》为例讲述“意象”
。
段友工:所以说,“意象”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艺术素材经艺术家重新组合到特定的艺术环境里,使艺术作品获得多重意义后所显现出来的新形象。
(13)
[图片资料:王夫之。
[图片资料:顾炎武。
[图片资料:黄宗羲。
画外音:意象说是关于艺术的本体的理论。这个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又名王船山,与顾炎武、黄宗羲被人们尊为清初三大家。他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14)
[图片资料: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
画外音:段友工先生认为,意象的意蕴具有某种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某种无限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多义性。从读者和观众来说,这就是美感的差异性或是丰富性。王前民先生排局作品《恒河一沙》就带有这种艺术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15)
[杨克勤先生手书《春江曲》。
段友工画外音:这是晋代诗人司马昱的一首小诗《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谁知堤上人,试泪空摇手。”这是描写渡口的一幅小景,但对于那些在名利场中迷恋忘返的人,这首小诗好像清夜钟声,可以使他惊觉,人生中有许多比名利更根本、更有价值东西,正在被人们淡忘和忽略。
(16)
[一本诗集由远而近。
[引人注目的书名:《心雨》。
画外音:这是大家熟悉的诗人赵俊鹏先生的诗集。
(17)
[图片资料:1997年3月14日《孝感日报》第4版赵金禾文章:《“通幽诗”通向海峡两岸》局部特写:台湾诗评家评赵俊鹏的诗为“通幽诗”,一是意象的思考,二是曲径的暗示,三是词语的新生。
[《创世纪》第105期第93页右侧,显著的标题:《试论通幽诗的诗学特征》与文章。
[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18)
[现场采访之四: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1)。
段友工:我不可能是也不必要是台湾的诗评家。之所以把赵俊鹏先生的作品介绍到台湾,是当时觉得俊鹏先生的诗,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的本体即意象。同时接到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信件,他希望我介绍一下中国的“通幽诗”。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
(19)
[现场采访之五: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2)。
[洛夫肖像。
[洛夫诗集。
段友工谈洛夫诗的“通幽”和“意象”。
[插画:台湾著名作家洛夫、辛鬰等人的信件。
(20)
[现场采访之六:段友工先生谈“通幽诗”(3)。
[赵俊鹏诗集《心雨》。
[翻动着的书页。
段友工谈赵俊鹏诗的“通幽”和“意象”。
(21)
[现场采访之七:段友工先生谈中西文化。
主持人请段友工先生介绍“通幽诗”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图片资料:古希腊雕塑。
[图片资料:米开朗琪罗。
段友工:西方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他们搞人体雕塑,他们要把一个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们要研究人体解剖。一直到文艺复兴都是如此,米开朗琪罗晚上就偷偷去医院解剖尸体。所以古希腊哲学家特别重视“具象”这个概念。
[图片资料:释迦牟尼佛。
[图片资料:慧能大师。
[图片资料:《六祖坛经》。
段友工:从中国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把“心”所游履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但六祖慧能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担水,砍柴,通过刹那间的内心觉悟,都可以体验到那宇宙本体。所以在禅宗那里,“境”这个概念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呈现形而上的东西。
(22)
[书桌上的《滴水大千》系列哲理小品。
[台湾文学杂志《创世纪》。
[大陆权威学术杂志《红楼梦学刊》。
画外音:正是中西方文化的陶冶,使得段友工先生在比较文化的氛围中成就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我们热望观众朋友多读书,读好书,与书籍共人生。
第五篇:古街幽巷深如许优美散文(精选)
一、泉州行走之古街幽巷深如许
在泉州这个遍地古迹的城市,西街可以说是泉州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以前的泉州有这么一句话形容:“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所谓“南北一条街”指的是繁华的中山街,“东西两座塔”说的是就是位于西街开元寺的东西塔。西街作为泉州历史上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时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是泉州市区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街区,保留有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如著名的东西双塔、千年古刹开元寺就都在西街。
地杰人灵的西街古街区由三朝、甲第、奉圣、五塔、井亭、古榕、会通、通政、甘棠、台魁、五夫人、旧馆驿、大寺后、裴巷、帽巷、新街等许多支巷组成,拥有悠久历史人文的西街古迹众多,深厚的历史文化构成西街别具一格的魅力。古城西街,巷陌纵横,幽静朴素,虽历经千年风雨,仍保持着古朴的风貌和历史本色,街区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在保留完好的这些古民居建筑群里,既有泉州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大厝,也有颇具西方特色的洋楼……西街,被誉为“泉州古城的缩影”一点也不为过。
走进西街,你仿佛幻入到一个“古早味”浓郁的街市里,全街经商是古街的一大特色,各种各样的店肆林立,饮食店、杂货店、药店、菜摊、肉摊、家具店、缝纫店等等,在古街流淌着一种浓浓的泉州味。一些早已经退出现代市场的行业竟然还在西街保留着,像“古街布行”,传统的柜台、老式的铺面,在这样的时代里显得特别的另类、特别的醒目,也引发了多少游人怀旧的感慨。西街的传统行业何只此“古街布行”一家,像老泉州人最喜欢的“亚佛润饼”,依然延续传统行医方式的祖传药铺“保和堂”……它们都是西街的百年老号。
古街的游人川流不息,逢年过节更是人声鼎沸、喧哗热闹,最热闹的日子莫过于农历每月的26日——开元寺勤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香客如潮似流,最识商机的商贩们将琳琅满目的商品摊担,把这条并不宽阔的古街两旁挤得不留缝隙,金香炮烛、花果供品、衣服鞋袜、甚至小家电等,传统的、时尚的百货,还有商贩的吆喝,顾客的讨价还价,将老街的喧闹烘托得更加的如火如荼……而不断涌来的人流,那憋得通红的脸上依然洋溢着一种惬意的享受。是的,在越来越城镇化的时代里,早已习惯了回家大门一关自我禁闭的小区生活的人们,便将压抑的情绪在这日子里尽情地宣泄。
幽巷如许,走进深深巷陌,感受着古街区里特有的传统文化风韵!漫步于古城西街的这些小巷里,不时会发现一些兼具历史与文化的古建筑,这一切在西街里随处可觅。走进西街,吸引你的或许是那些不论晴雨都泛着艳光的红砖墙、充满异域风情的火焰窗、斑驳的老招牌以及逶迤绵长的古街老巷,但当你真正走进西街,令你怦然心动的,不仅仅是那些古迹,还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这里的每一条小巷,让你有种恍入水墨画里的感觉,清代和近代风格的民居古建比比皆是,岁月流逝,虽然繁华落尽,却依然保持着高贵典雅。石板铺就的街面,燕脊红瓦木板门的古民房,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漫步于这些小巷,攀满墙壁的绿藤,还有那排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的老树,给这千年老巷更增添了许多灵气。幽深的巷子弯弯曲曲,放眼前望尽是老房子,远远的我似乎就嗅到了那老杉木散发出来的清香,我仿佛看到了太阳光从树叶缝隙间穿透下来,幻作在窗棂中舞蹈的小精灵,并且多了些日头那绵长醇厚的味道,我喜欢这味道,像温醇的铁观音。
房椽上在秋风中摇曳的野草不知经历过些什么,秋风一来,小草绝尘而去,可来年它又成了一身葱绿的少年。从前那深如许的庭院,如今已被分家的后辈隔成了好几个门户,已全然看不到原来的旧貌。只是宁静依旧,再幽深的庭院也会有一径青苔、一丛绿草、一片落叶在阶前,和岁月淡淡的磨过。
巷口的繁华喧闹仿佛与巷内的寂静不相干,不知名的野草依旧在风中轻轻地摇……
行走在西街,可以看见各种教派在这并不长的街巷里比邻和睦而居,千年古刹开元寺、基督教西街教堂、古大厝门前立有道教信众认为可以避邪的“石敢当”、还有人们供奉的形形色色的境公、王爷、大元帅……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素有“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历史,作为“泉南佛国”的泉州,有着海洋一样的胸怀包容一切,被誉为“古城缩影”的西街,多种宗教文化在这里交集也就不奇怪了,就如开元寺门前年幅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走在今天街道上的我们,恍如徜徉在世界宗教的博物馆之中,总有一种信仰能够让我们在现代生活的奔走中有所寄托。
走进古城西街,就象走进五彩纷呈的绘画长廊,走进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古远时候的炊烟依然在现实的屋顶上袅袅升腾,遥远的记忆,往往就铭刻在红砖红瓦双燕脊的独特建筑之中,或许在踩踏着石板小径的行走中,不经意的一次抬头,便与之不期而遇。
泉州就是这样一座被岁月雕琢了许久的城市,它的沧桑与厚重、美丽与温情,遮掩于一处处风景的角落里,定格到照相机的镜头,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喧嚣与静寂中。漫步在西街的这一些幽深巷道里,就像品读一首意境优美的小诗,需要细细欣赏、慢慢感悟,从巷子那些教育鲜明泉州建筑风格的古厝中,从心里溢出来的缠绵情愫,会让人不自禁地放缓行走的步履……
二、泉州行走之岱仙观瀑
一夜骤雨,将满山的树木洗得更加青翠,头顶上的天空也清得格外蔚蓝,格外的明澈,几朵棉絮般的白云挂在石牛山的顶端,远远望去,蓝天、白云、绿树……构成我喜欢的德化山区色彩分明的景致。
车出山间宾馆,导游林小姐介绍说,飞仙山奇峰攒集、异峦叠嶂,岱仙双瀑更是壮观非常。一路沉思,当我们走下游览车,便听到同行文友的惊喜叫声:“看,瀑布!”尽管瀑底尚在远处,但我的耳边已然隐隐传来飞瀑的轰鸣声响。停住脚步,顿觉脚下的大地在激烈地颤动。举头仰望,瀑布若银河倒悬,一幅自然天成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因为沉醉于此山美色,清代隐士毛一夔写下了“足快寻幽兴,奇观岂但泉;有山皆入幻,无木小先天。云鸟千崖共,碧空一字悬。浮生能免事,微醉亦飘然”的诗篇,抒发他对飞仙山美景的情思。
何止是我“好色”,文友们对着漫山锦绣也表现的急不可耐,有爬上山岩四处观景取景,有拿着单反相机,也有掏出口袋里的手机就咔嚓咔嚓地照了起来。我来循石阶走,远远的就看见前面山坡有一块大岩石,只见在岩石上书写着红色的隶书体“情人谷”三个血红的大字,在一片翠绿中显得特别的醒目。石头两侧生长着翠竹、灌木和叫不上名字的树木,石头背后就是那波浪滚滚,水雾接天的瀑布……在这样的美景里,爱美的女作家们,早就摆出了最为婀娜的身段,在摄影师的镜头前定格下一个个醉美的瞬间。
逶迤的山道掩映在翠竹、灌木和叫不出名字的草木中,循着曲折幽深的小径溯溪而上,两旁林木苍郁,空气清鲜,峰回路转,鸟鸣谷应。我们不时被这山光秀色所惑,一路走走停停,时而惊叹,时而邀来同伴拍照,贪图看不尽的美景,步履迈得特别慢。
款步徐行,终于来到了瀑底。抬头仰望,只见悬崖拔地而起直达云天,那高耸的峭壁仿佛被锋利的巨刀切过一般。劈成两半的飞仙山,悬崖峭陡险峻,森严壁立,瀑布悬于崖上。素有“华东第一瀑”之称的岱仙瀑布,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汇入沿溪小涧,流经飞仙山,在100多米高的峭壁上,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漈瀑布高达139米,宽lO~26米,而西侧油漏漈瀑布,高约120多米,宽110多米。千丝万缕的水汇成澎湃的瀑水依崖倾泻直下,气势雄伟磅礴,远看仿似飞花溅玉、白幔斜挂,瞬间撒出的千万滴水珠落入崖底,有如云遮雾罩。岱仙双瀑动人心魄,蔚为壮观,我由此想起清代黄休仲的律诗:“尚疑银河忽溃决,还惊长鲸吸百川。水帘横空垂不卷,万斛雪浪涌山根”,他的歌章虽为崂山的潮音瀑布而吟,但借用于此时此处却也觉得应情应景。
岱仙瀑布,如同从天撕开了一道口子似的倾泻而下,漫如水帘的瀑水从高崖喷涌而下,瀑水飘落,顿时漫如轻烟滚滚弥漫,化作无数颗跳动的水珠,恍如飞玉溅珠,飘飘洒洒,源源不断,弥散在空气中像雨像雾,那瀑水如雷声般轰鸣,在山谷回荡。
我站的地方距离瀑布那么近,近得可以伸手抚摸它的脸庞,感受到它的心跳,才走过瀑下短短的石板桥,我的头顶、脸庞、身上,就已经被水雾浸湿得通透了。这是我平生头一遭看到瀑布的雄姿,因而心里更多了一份兴奋和激动,耳边听着它的奔腾呼啸,心里感受着它的澎湃激昂,在訇然作响的瀑布声里,狭窄的胸膛在无限的扩张,就想伸展开自己的双臂去尽情拥抱那飞流直下的瀑水。此时,我的心已经被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道,流泻的飞瀑是山的气概,还是面对断崖的纵身一跃,流水以一种从容而又荡气回肠的气势,宣告着一种志向?我不知道,这是否算是流水的一种死亡方式?但当命运走向悲壮,当生命面临深渊,滚滚向前永不回头这正是流水的品质,哪怕是粉身碎骨!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惊天动地的一跃,恍如电闪雷鸣一般,顿时让山谷悬崖也为之动容变色,让硬实的岩石颤了个颤!
或许,这样的死亡也是一种再生的方式,像凤凰涅槃!从峭壁倾泻而下的流水,在层层叠叠的山岩上碎成一颗颗耀眼的珍珠,然后迅速地汇聚成流,优雅的蜿蜒转身,奔腾地唱着歌继续向前……
关于岱仙双瀑,我忽然想起前天晚上导游小姐讲的那段神奇的故事,传说有马氏三仙女乘白龙腾云驾雾云游各地名山,途经此地,喜见此山钟灵毓秀而留连忘返,她们浣纱的泉水化成了清澈的溪流,而漱口后吐出的水也随之化成飞瀑。当地有个农妇郑氏,孤苦伶仃,白天上山砍柴,夜间挑灯纺织。有一天,郑氏在悬崖上伐木,由于疲劳过度,头晕眼花从悬崖上失足坠落,恰遇赏游到此的仙女,便骑白龙将她托住。感恩仙女救人的乡民在郑氏坠崖的绝壁处,筑建一座祭亭借以怀思。飞仙亭依危崖,下临渊谷,以悬崖为基,就险而筑,俨如鸟翼。站在亭外俯瞰崖下,万丈深渊的峭壁,不禁让我神虚目眩,心惊肉跳。
我是好静的,今天却在这惊心动魄中被感染得情怀激荡。总以为,安静的姿态最美:岿然不动的巨岩、虬枝盘旋的古树,掩映在老林中的寺庙,日薄西山的那抹金晖……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惊;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染一尘世俗,呈现给这个世界的是最美的姿态。但在此时此刻,我发觉真正的安静,并不在于表像,而来自于内心。若不能将躁动的心真正的消褪,那么无论躲在深山老林,还是寄身寺院庙堂,也无法让自己真正地静下心来,就如极细的一缕风,就可以扬起窗台上的尘,而招致满室迷蒙。而反之,怀有一颗淡定的心,即便如同面对此瀑的激荡,安静的心依然自若,从壮怀激烈中去梳理出至简却又是丰富的人生真谛。
日头渐斜,依依揖别岱仙,我不禁回眸四望,远处悬崖的流瀑依旧在乱石间飞泻不息。山风习习,飞瀑如练,山鸟啁啾,苍茫的远山与袅袅烟云织成虚实匀称的诗画,宛如清澈、安宁、美丽的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