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河南省农业概况(样例5)

河南省农业概况(样例5)



第一篇:河南省农业概况

※ 地理状况 ※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东径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古有“中州”、“中原”之称。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这块古老的土地,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璀璨文化的摇篮。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北有太行山,西有伏牛山,南有桐柏山和大别山,中东部是广阔的黄淮冲积平原。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74%,其中山地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占26.6%,丘陵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17.7%,平原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占55.7%。南北长530公里,东西长580公里,周边与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六省接壤。

※ 行政区划 ※

河南省现辖18个市、地,158个县、市、区,1871个乡镇。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98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

※ 自然资源 ※

河南省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有充足的光热资源。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全省年降水量600—1400毫米,自南向北递减。无霜期为190—230天,日照时数1740—2310小时,光照温热条件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繁殖。其次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为792.6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无论是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平原,还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山区,绝大多数土地上都有深厚的土层和营养元素含量丰富的土壤。其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黄河、淮河、汉水、海河四大水系,大小河流1500多条。全省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0多条,其中一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0多条,超过五千平方公里的有16条。大中小型水库2394座,水库容量267亿立方米,加上地下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年平均达430亿立方米。

※ 农业生产情况 ※

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是农业大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5425.22万吨(列全国第1位)。其中,小麦产量2980.21万吨(列全国第1位)。棉花总产达到75万吨;油料总产483.98万吨,其中花生产量373.59万吨,油菜籽产量85.91万吨,芝麻产量22.32万吨;蔬菜总产6235.49万吨,水果总产1425.11万吨。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542.90万吨,禽蛋产量336.70万吨,奶产量223.54万吨。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8718.71万千瓦。有大中小型拖拉机338.91万台。2007年,农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253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2元。

※ 名特优产品 ※

(一)原阳大米

黄河北岸的原阳大米以无污染、无公害、无残毒、品质优良、晶莹剔透、软筋香甜而享有“中国第一米”之美誉。曾连续获得国家“七五”星火科技博览会金奖,两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

(二)开封西瓜 史称“汴梁西瓜”。八百年前,已相当出名。主要特别是:花色品种多,皮薄,色鲜红,脆沙多汁,甘甜爽口,不空心,中心含糖12度,在国内享有“开封西瓜甜到皮”的美誉。

(三)中牟大蒜 中牟盛产大蒜,是重要的出口基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中牟大蒜的特点主要是:瓣大茎粗、肉白皮薄、味道鲜美、质地纯正,蒜瓣只要不脱离,久放不坏。畅销国内外。

(四)驻马店小磨油 小磨香油以优质芝麻为原料精制而成。富含维生素E、B,芝麻林素、芝麻酚、亚油酸等营养成份。油质清纯,香味浓烈,持久,能抑制人体胆固醇和脂肪的形成。历年来畅销不衰。

(五)永城辣椒 群众称“秦椒”。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椒长、个大、皮色紫红、肉厚油多、辛辣适度,既是人们家常小菜,又系佐料佳品。

(六)淮阳黄花菜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花蕾肥大,双层6瓣,有7根金针似的花蕊,馏晒后色泽金黄,菜条丰润,油份大,弹性强,久煮不烂,鲜嫩甜脆,品质之优良,居全国黄花菜之冠,并远销港、澳、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七)信阳毛尖 信阳茶叶,历史悠久。早在东周时期就开始种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茶叶

品质上乘。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万公顷,总产量7850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 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8年获中国首次食品博览会和中国首届优质保健食品“金鹤杯”奖。1990年10月“龙潭牌”信阳毛尖荣获国家质量金奖。除畅销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外,还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八)南召柞蚕 南召柞蚕,因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使柞蚕丝纤维,内含亲水的“氨基酸”、“羧基”均高于全国的同类产品。而且又不含“葡萄酸甙”和“龙胆酸氨”,其珠光宝气之色泽,又为同类“伙伴”所不及,故而成为当今纤维世界之“皇后”。

(九)西峡猕猴桃 西峡是猕猴桃的故乡,全县种植面积10533公顷,其中,人工栽培2000公顷,年产鲜果300万公斤。由于猕猴桃生殖集中,鲜果量大,品质优良,成为全国14个名优特商品基地之一。猕猴系列产汁、片、酱、罐头、果脯、酒已远销日本、西德、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十)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初植于1400多年前的隋朝,到了唐代,种植、观赏牡丹达到高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赋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就是洛阳牡丹开花时节倾城观花盛况的生动描写。宋朝欧阳修感叹道:“是洛阳牡丹者天下第一也”。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便流传至今。现在,洛阳市商品牡丹基地已初具规模,栽培面积146公顷,牡丹品种400多个,红、黄、兰、绿、粉、白、紫、黑八大色俱全。每年四月中旬召开“洛阳牡丹花卉节”,以花为媒,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在牡丹节期间开展经贸活动。

(十一)鄢陵腊梅 鄢陵腊梅的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刑部尚书王士正云:“鄢陵腊梅冠天下”。鄢陵腊梅具有花大、色艳、瓣多、香味浓、蜡质厚、花期长等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广大花农培养出一批誉满全国的优良品种,主要有:虎蹄梅、金钟梅、素心梅、狗牙梅四个品种。它是美化庭院、培置花坛的重要花卉,也是盆栽、切花、插花和制作盆景的好材料,特别是腊梅古桩盆景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

(十二)灵宝苹果 灵宝苹果具有果实硕大,色艳味浓,含糖量高,耐贮运,易加工等特点,因而久负盛名,享誉国内外。“新红星”、“青香蕉”、“红富士”等品种,在国家组织的鉴评中,多次夺得第一名。灵宝苹果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东欧、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被国家确定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外销基地。

(十三)新郑红枣 皮薄、肉肥、核小、质柔,味道纯正甜而不酸,糖量高,水分少,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在同类产品之上。全县种植5600公顷,拥有枣树150多万株,年产量1736吨,其商品量达90%以上,年出口量400多吨。

(十四)河阴石榴 产于荥阳北邙、广武一带。栽培历史距今已二千余年,其个大形圆、色泽艳丽、籽粒晶莹、酸甜适度、法多渣细、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

(十五)内乡山茱萸 该县山茱萸,个大、核小、肉厚、出药率高、药质好,产量高。栽植山茱萸树达2933公顷,结果树达2000公顷,年产量20万公斤以上。

(十六)宁陵金顶谢花酥梨 果大型美、色泽金黄、皮薄质脆,甘甜多汁,素有“果宗”、“蜜父”之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目前,该县金顶谢花酥梨总面积已达11546公顷,年产量3万吨。产品远销港、澳等地和东南亚一些国家,1992年在北京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1994年获全国优质农产品郑州展览会金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

(十七)卢氏核桃 卢氏县地处我国核桃适生区中心,全县现有核桃166公顷,300万株,常年产量4000吨,占全省产量的1/3,居全国核桃主产县的第三位,是首批百家特产之乡评委会命名全国唯一的“中国核桃之乡”。

(十八)四大怀药 四大怀药是“怀生地、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属名贵中药材,产于河南武陟、温县、沁阳、博爱一带,古属怀庆府所辖,故名怀药。怀药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日、美等国,有“珍贵礼品”、“华药”之盛誉。

(十九)仰韶杏 仰韶杏因果实如鸡卵,俗称鸡蛋杏,成熟后,肉、核分离,摇之有响声,又叫响铃杏。因产于我国仰韶文化之区,故定名仰韶杏。1990年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

(二十)信阳板栗 信阳板栗以个大、肉嫩、皮薄、色泽鲜艳、颗粒饱满、种皮易剥离,果肉含糖量

高、品质优良、香甜可口而深受喜爱,适于作糖炒栗子。除炒食外,可生食、烘食或可磨成栗粉,做各种糕点,也可做烹调材料。主要分布在信阳、新县、光山、罗山、潢川等县。

(二十一)新县银杏 我国宋朝时银杏已遍植于黄河中下游,欧阳修有“降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的诗句。新县银杏,肉质糯滑,微带清香、有特殊风味,是传统出口果品,畅销于东南亚和日本等地。既作食物,也作药用。

(二十二)西峡西洋参 西峡县西洋参的药材性状、组织特征与进口西洋参基本相同。有效成份定性定量分析,总浸出物与人参皂甙含量符合部颁标准,国家中医中药管理局等单位的专家认为,河南伏牛山区,所产西洋参总皂甙和R61单体皂甙含量全国最高,质量第一。

(二十三)镇平杜仲 镇平杜仲栽培已有数百年历史。现有杜仲1600多万株;产量90多万公斤。为全国杜仲六强县。

(二十四)南阳黄牛 南阳黄牛原产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的唐、白河流域的平原农区。属肉役兼用优良黄牛,肉用性能好。未经育肥的中等膘情的公牛屠宰率为51.7%,净肉率为43.2%,阉牛屠宰率为54.5%,净肉率为45.5%,皮质优良,皮薄毛细,皮板致密,素有“南皮”之称。

(二十五)郏县红牛 其毛色多为红色、浅红和紫红而得名,产于河南省郏县、宝丰、鲁山等县。郏县红牛挽力大,使役性能好,肉用性能也很好,生长发育快,成熟早。该牛种皮张坚实,质地密致,韧性大,拉力强,在牛皮中素列上乘。

(二十六)泌阳驴 泌阳驴全身被毛黑色,而眼圈、嘴头和腹下三部皆粉白色,故又称“三白驴”。该品种驴为役肉兼用型。适于农耕运输,且产肉性能好,屠宰率为48.29%,肉味和汤味清香鲜美,列为中原的名吃佳肴。皮可制革,又是中成药“阿胶”的主要原料。

(二十七)正阳三黄鸡 正阳三黄鸡是河南省蛋肉兼用型优良鸡种,亦为我国家禽资源中名贵的鸡种之一。年产蛋量为140—160枚。蛋平均重51.9克,蛋形整齐,蛋黄大,营养价值高。其肉细嫩多汁,味美香纯,脂丰骨脆,谷氨酸含量高,具有补气、养血、利尿之功能。

(二十八)周口槐山羊 以皮质优良著称。产肉性能好。屠宰净肉率为38.9%。肉质鲜嫩可口,膻味小,是食用涮羊肉的佳料。槐山羊板皮品质极优,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板皮厚薄均匀,质密而细,拉力强,适宜做鞋面革和服装革。槐山羊是世界上著名的“锦羊革”和“苯胺革”的上等原料。槐山羊板皮是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作“汉口路槐皮”,倍受欢迎。

(二十九)道口义兴张烧鸡 滑县道口义兴张烧鸡始于清顺治18年(公元1661年)。1787年乾隆皇帝南巡品之,赞为佳肴,称钦定贡品。义兴张烧鸡素有形、色、味、熟“四绝”之誉。1956年参加全国食品展览居全国十大名鸡之冠,盛誉中外。1981年以来连续获商业和省优质产品,列为“中州名膳”之一,外商及港澳同胞来豫都要点名食之,称赞“道口烧鸡其味甚美,每当念之垂涎欲滴”。道口烧鸡产量达1万公斤以上,产品远销到28个省市自治区。

(三十)商丘大有丰酱园 已有34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品有油辣豆酱、酱瓜、酱黄瓜、酱笋片、芝麻辣丝、归德陈醋、食用酱油、白糖豆腐乳、甜面酱等系列产品,1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特色是:色泽鲜艳,有晶莹感,酱脂香浓郁,咸甜可口,保质期可达两年。1984年被国家商业部评为部优产品,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南名菜,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该产品确定为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宾早餐专用食品。

第二篇:漯河市农业概况

漯河市:

漯河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共有7个街道、27个镇、21个乡,辖区总面积为2617平方公里,人口260万人。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人。漯河市是中国食品名城,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乐天澳的利集团总部位于漯河市。

郾城区

漯河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共有7个街道、27个镇、21个乡,辖区总面积为2617平方公里,人口260万人。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人。

源汇区

源汇区现辖5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09个行政村,18个城市社区,面积扩大到201.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2万,是漯河市的商贸、经济、文化中心。

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板材加工、医疗化工、棉纺等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产业发达。种植业:大棚建设、经济作物种植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烟叶等。养殖业:猪、鸡养殖等。

召陵区

召陵区总面积405.38平方千米,总人口49.7万人。辖区总土地面积为405.38平方公里,辖4个镇、3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208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

全区优质小麦面积23.5万亩,是河南省商品粮基地,在“双汇工程”的带动下,成为全省重要的养殖业基地。

舞阳县

舞阳县现辖7乡7镇,397个行政村,总面积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万亩,人口60万。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烟叶、棉花、芝麻、油菜,是国家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县、国家优质山羊板皮基地县、河南省黄牛出口基地县。

经济作物有:速生丰产杨、小杂果种、香菇等

养殖业:生猪、牛、羊、鸡、长毛兔等。

舞阳地下盐资源丰富,岩盐总储量400亿吨,是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的大型矿床。

临颍县

临颍县共辖9镇6乡,361个行政村,70万人,总面积821平方公里。

临颍县在“龙云”、“北徐”两大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县种植业和养殖业快速健康发展。无公害温棚蔬菜和生猪、家禽等养殖是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种植业:小麦、玉米、三樱椒、大蒜等,其中玉皇大蒜是当地的特产。

第三篇:嵩县农业概况

嵩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因处于嵩山起脉而得名,汉代臵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县域跨东经111°24'至112°22',北纬33°35'至34°21',宽62公里,长86公里,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县城北距洛阳80公里。东与汝阳、鲁山县接壤,西与栾川、洛宁县吡连,南与南召、内乡、西峡县相依,北与伊川、宜阳县为邻。境内有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三大山脉,有伊河、汝河、白河三大河流,分别汇入黄河、淮河、长江,一县跨三域,全国罕见。是河南省版图大县、生态大县、旅游大县和传统农业大县。

二、行政区及民族人口

全县辖城关、田湖、闫庄、大坪、库区、何村、德亭、大章、旧县、纸房、饭坡、九店、黄庄、木植街、车村、白河等16个乡镇,318个行政村,148000户, 总人口55万,农业人口49万。有汉、蒙、满、回、哈尼、藏、维吾尔、苗、壮、朝鲜、彝、傣、侗、景颇、土1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2000人,满族、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的90%,分布在车村、德亭、白河。

三、厚重历史及社会文明

嵩县历史厚重,人杰地灵。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类积聚。炎帝时称伊国,春秋为陆浑戎地,汉臵陆浑县,金为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为县,始名嵩县。

嵩县境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自然景色天然质朴。中华第一相、烹饪祖师伊尹和北宋大理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诞生于陆浑九皋山附近。伊尹辅佐汤王奠定商朝霸业。“程朱理学”的创立者程颐、程颢著书立说,传学布道,留有历史遗迹,名扬古今中外。陆浑地区自古雅士咸集,留下千古佳句。境内有桥北仰韶文化、老樊店二里头文化等古遗址39处。《史记〃殷本记》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诗经〃小雅》记载:“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欣然为陆浑题词,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题词:“陆浑不墨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著名诗人藏克家题词:“陆浑历史留陈绩,探胜自古争登临”。两程故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人间仙境白云山(AAAAA景区)、原始林海木札岭(AAAA景区)、奇石秀水天池山(AAAA景区)和碧波万顷陆浑湖的“三山一水”旅游格局,成为河南省生态旅游的热点和华北生态旅游胜地。白云山景区在2005年“选美中国”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2008年创建成功中国旅游强县、世界地质公园。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为白云山题词“中原名山”,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广春 题词“白云山秀佳天下”,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题词“人间仙境白云山”。

嵩县目前是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旅游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县,全国水电暨电气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十大休闲旅游县,全省职教强县,全省职教攻坚先进县,全国黄金生产八强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河南省十大中药材基地县,河南省园林县城,河南钼工业基地县。

四、公路交通

嵩县交通事业发展势头强劲,洛栾快速由北而南贯穿全境,境内全长约50公里。311 国道(合峪—木札岭 县境内长34.1公里)、洛栾高速(建设中,2012年底通车)、临木大通道(汝阳—木札岭,县境内长9.1 公里)、南车公路(闫庄—陆浑—饭坡—黄庄—木植街—车村,长92公里)、上纸公路(汝阳上店—黄庄—纸房—县城,长32公里)、(老洛栾路 田湖---闫庄---大坪--老城—何村—蛮裕—大章—旧县 长94公里)、天山路(山峡—天池山 长20公里)、天城路(县城—天池山 长25公里)、嵩汝路(县城—库南—饭坡—九店—汝阳,长35公里)、(栗白路 车村栗树街—白河,长 21 公里)、天白路(天桥沟—白云山 长25公里)、桥白路(南召桥端—白河 长25 公里)等。

五、地形地貌及气候 嵩县处在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三面群山环抱,山岭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隆起,海拔245-2211.6米,垂直高差达1966.6米。县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00多座。白云山玉皇顶为中原海拔至高点,龙池漫峰为伏牛山主峰。汝河、白河、伊河三条河流及696条支流贯穿其间,3700多条沟壑纵横交错。全县3008.9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中,中山区20.01万公顷,占66.6%,低山区7.57万公顷,占 25.2%,丘陵、河川区2.46万公顷,占8.2%。

嵩县属于中纬度半湿润易旱气候类型区,地跨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白云山、龙池曼以北地区为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为500-8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4℃,夏季多为东风和东南风,冬季多为西风、西北风,最大风力6-8级。白云山、龙曼以南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为800-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嵩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日照时数2296小时,日照率52%,6 月份日照时数最长,为247.6 小时;2 月份日照时数最短,为147.5 小时。日较差5 月份最大为12.7℃。太阳辐射总量117千卡/平方厘米,有效辐射量58千卡/平方厘米。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4.8℃,年平均大于等于 0 ℃ 活动积温 5198.7℃,大干等于5℃度活动积温 4964.8 ℃,大于等于 10 ℃ 度活动积温 4582.1 ℃,≥20℃的积温2950.9℃。最冷月平均气温0.1℃,最热月份平均气温 26.6℃,年均无霜期 235天。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43.6℃和-19.1℃。年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几个月。年平均蒸发量1598毫米,出现干旱年份的频率为50%。

六、资源利用

嵩县资源比较丰富。发现各类矿产30多种,黄金、钼、萤石等资源储量较大,是全国黄金生产八强县和河南省重要的钼工业基地。近年来,中国黄金集团、山东黄金集团及省地矿局和嵩县开展战略合作,探明黄金资源储量60吨,远景储量将达到300吨。未来黄金采选规模有望突破1万吨,钼采选规模有望突破2万吨,钼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正在打造“金城钼都”。嵩县萤石储量丰富,为河南萤石大县。另外还有铁矿、大理石、花岗岩、硅等多种矿产。

嵩县以采矿、制药、冶炼、建材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正在建设饭坡、田湖两大产业集聚区。田湖产业园主导产业为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农业,挂牌洛阳市生物产业园,入驻项目有洛阳鸿马电动汽车、万利达碳化硅项目、爱浪车业公司电动摩托车、富达公司箱包、三达高科药用材料项目等。饭坡产业园区围绕氟化工和钾长石开发,对钾提取科技难题攻关,未来建设钾长石综合开发基地,有望成为我县又一支柱产业。投资环境宽松,发展潜力巨大。

嵩县是个生态大县。嵩县林地面积达326万亩,其中天然林保护区面积262万亩,以山萸肉、板栗、银杏、核桃、苹果、花川、柿子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森林资源保有量居全省第二位,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河南省首批林业生态县。

嵩县树种资源丰富,属典型的伏牛山植被群落体系。全县维管束植物约2000种。其中木本植物449种,药用植物600余种,油料植物48种,淀粉植物38种,工业原料植物50多种。其中划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的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杉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连香树等15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青檀、领春木等16种。另外还有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30种。主要森林树种有油松、华山松等针叶树种和栎类、桦木、椴树、槭树、千金榆、化香、山核桃、臭椿、苦楝、杨、柳等阔叶树。以栎类、硬阔为主的天然林占全县乔木林的84.3%。

嵩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仅陆栖野生脊椎动物273种,占河南省陆生脊椎动物的53.5%,野生动物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4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2种。

嵩县畜牧业资源也比较丰富,全县千头以上规模养猪场56个,万只以上规养鸡场17个,土鸡饲养量达360万只。养牛大牲畜存栏14 万头。

嵩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 亿立方。其中地表迳流9亿立方,地下水0.5亿立方,过境水可利用量1.5亿立方。6 县境内有水域面积18万亩,大、中、小型水库50余座。养殖水面8万亩。其中陆浑水库总库容13亿立方米,可养殖水面4.2万亩,有可供鱼类采食的饵料生物4大类72种,平均水温15℃,是发展淡水养鱼的理想基地。

七、耕地及农业

嵩县耕地面积47万亩,川平地仅占18.6%,丘陵地占32.5%,山坡地占48.9%。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潮土、棕壤和黄棕壤。是多种植物的适生区。土壤分5个土类,15个亚类,29个土属,60 个土种。其中褐土占90.26%,为全县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土壤。潮土类占5.74%,分布在伊河水系两岸阶地和洪积扇下缘。全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烟叶、豆类、花生、瓜类、菜类等。

全县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粮食作物主要品种是小麦(约32万亩)、玉米(约25万亩)、红薯(约8万亩)、豆类(约5万亩)等。粮食年产量19万吨上下。粮食种植面积(包括复种)70万亩左右,总产19万吨上下,油料种植面积 5万亩,年产量 8404 吨。烟叶面积 4万亩,总产量 4200 吨。蔬菜面积7万亩,年产量19万吨。已形成小麦、玉米、花生、烟叶、红薯、蔬菜等产业基地。

嵩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已发现中草药品种1310种,900多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尤以柴胡最为出名,“嵩胡”(北柴胡)全国闻名,被国家质监 总局列为中国原产地保护品牌。年产量3.5万公斤。近年来,全县发展以柴胡、血参、二花、山萸肉为主的优质中药材,中药材面积达18亩。

全县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5.8万亩。发展特色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成规模的有旱地大葱1.2万亩、花生2万亩,观光油菜1万亩,牡丹、玫瑰、薰衣草等花卉1万亩地,旱地辣椒8000亩,特色红薯1.2万亩。已经申报批准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基地有九店红薯、花椒,闫庄花生、大葱,饭坡辣椒,白河、车村山萸肉、何村小杂果以及陆浑银鱼等。

近年来,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洛阳顺势药业、车村山珍、百合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5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2个,专业交易市场16个;种植、养殖、服务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会员及农村经纪人1472人。产业化组织资产达3.4亿元,销售收入达3.9亿元,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万余户,产业化经营收入总额达2.35亿元。

八、经济发展

近年来,嵩县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带动、科教兴嵩”和“项目引资双带动、引智引政两支撑”战略,按照洛阳市工作部署,围绕“林、烟、牧、药、花”五大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增效益,土地流转扩规模,生态旅游活产业,“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现代农业新格局初步显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全生产总值完成127.5亿元,增速 13.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8亿元,增速1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4亿元,增长24.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6.3亿元,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5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47元,分别增长10.6%、11.3%。

第四篇:海盐农业概况范文

海盐农业经济情况汇报

海盐县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是沪、杭、苏、甬四大城市的区位中心,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之一。全县陆地面积534.73平方公里,海湾面积537.90平方公里,耕地37.82万亩,人口36.59万,下辖8镇2区,104个行政村,2629个承包组。全县农村人口28.59万人。全县20.05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4.78万人。2007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3%;农业增加值14.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9元,同比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位列嘉兴市五县二区首位。

一、农业产业概况

通过多年来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形成了“3+3”农业主导产业格局。即:粮油、畜禽、蚕桑等三大传统产业和水产、水果、蔬菜等三项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方面:一是粮油产业。200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64万亩,总产量19.53万吨;油菜种植面积8.96万亩,总产量1.48万吨。2007年,全县粮油总产值38412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0%。二是畜牧产业。2008年12月初,全县生猪存栏46.63万头,其中母猪存栏6.69万头,肉猪存栏8.30万头,仔猪存栏31.57万头。全县湖羊存栏8.35万只,长毛兔存栏17.24万只,全县家禽存栏87.04万羽。2007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86684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8.5%。三是蚕桑产业。全县桑园总面积4.8万亩。2008年,全县共发蚕种10.57张,蚕茧总收入7089.95万元。2007年,全县蚕茧总收入9032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

新兴产业方面:一是水产。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8万亩,其中罗氏沼虾、青虾、南美白对虾、河蟹、鳖等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占2万亩左右。2007年,全县渔业产值2252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0%。二是水果产业。我县是全国南方欧亚葡萄推广的实验基地,主要有柑桔、梨、葡萄、桃等,并拥有黄沙坞、黄泥坡、纯元、八字等一批知名品牌。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6万亩。2007年,全县水果产值21741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9.7%。三是蔬菜产业。200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1.3万亩。2007年,全县蔬菜产值342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2%。另外,我县拥有山地3万余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565亩。2007年,产值156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7%,列入浙江省优势产业规划区。芦荟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拥有大棚芦荟近千亩,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芦荟栽培基地。

二、主要工作进展

近年来,我县研究提出并连续多年实施“两提高、一确保、一探索”工作思路,以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努力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顺畅。目前,全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6家。2008年,全县28家农业龙头企业在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的激励下,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发展速度,经营情况良好。2008年,全县19家生产型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4.06亿元,同比增长47%,带动农户9.3万户次。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猪肉供沪基地,鲜猪肉供沪量占浙江省猪肉供沪总量的80%。2008年6月,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无公害肉类深加工项目竣工投产。2008年,该公司屠宰销售生猪达97.0万头,同比增长67.2%;实现销售收入6.04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04倍;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也产销两旺,收购蔬菜20000余吨,同比增长40%左右;嘉兴芦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同比增长25%;海盐金海湾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元,同比增长30%。目前,我县“膳博士”猪肉、“味之源”芦荟饮品、“南湖船菜”脱水蔬菜、“尼松”野鸭、“富水龙”水产、“绿里香”茶叶等品牌农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

2、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鲜明。目前,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社员4808个,注册资金达816.8万元。这些合作社纷纷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开展技术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年共帮助销售农产品6.35万吨,销售收入5.3亿元,服务纯收入356万元,二次返利189万元,联结带动农户4.67万户次,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全覆盖。海盐县久洋农机合作社、海盐县友邦植保合作社、海盐县友邦测土施肥合作社,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全省率先尝试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专业服务模式,接受秦山镇庆丰村600亩土地托管,组建成立海盐县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实验区,为创新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积累有益的经验。与此同时,友邦测土施肥合作社利用畜禽粪便收集中心,牵头组建海盐县生物有机肥厂,运用先进生物技术,把畜禽粪便转化为酵素生物有机肥,实现了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08年,在水稻上示范推广了5000亩。

3、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多年来,我县以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为目标,突出“绿色”主题,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注册商标”,在合作社内部形成农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使面广量大的农产品从“三无(无生产单位、无生产标准、无品牌)”转变为“三有(有生产单位、有生产标准、有品牌)”,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龙头企业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推动力量,如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在同行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及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三大体系认证,开通了国内首家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源头可控、加工监控和终端追溯,更好地保障了肉品质量安全,被指定为中国第24、25次考察队的猪肉供应商,2008年10月已完成第三次供货。目前,全县已有生猪、芦荟、葡萄、柑桔等28个农产品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县级农业标准 化示范区7个;全县已经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8个,拥有横港蜜梨、纯元葡萄、黄沙坞柑桔、绿里香茶叶等一大批生产基地;全县拥有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3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3只,生产规模达到3307.6公顷、51.5万头(畜牧)、95万羽(畜禽);全县拥有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的农产品1只,省级名牌农产品3只,市级名牌农产品12只。

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县先后筛选确定了200712个、20088个、200920个经济薄弱村重点扶持项目,按照一个经济薄弱村安排一个规模型投资项目,一举摘掉薄弱村帽子的重点扶持要求开展扶持。目前,2007的12个重点扶持项目,除百步镇万胜村因行政区划调整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已有11个项目建成。秦山镇秦兴村仓储物流项目年增收44万元;通元镇通元村综合楼项目年增收17.66万元;武原镇红益村标准厂房项目年增收18万元;于城镇何家村标准厂房也已与企业主签订了租赁协议。2008的8个重点扶持项目,2个项目已建成,风景区南山村停车场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左右,通元镇张桥村标准厂房项目也已基本竣工;2个项目将在10月开工建设;3个项目正在办理有关建设审批手续;西塘桥镇黄家埝村因行政区划调整而暂缓。2009的20个重点扶持项目,已于今年提前启动,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3个项目已开始办理有关建设手续,6个项目正在做建设前的准备工作。

总的来看,我县农业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大,农业家庭经营规模小。由于农民恋土情结一时难以解开,加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扶农惠农政策,土地上承载的税费负担已降低至零,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度很大,农业生产也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够发达,不少农产品集中上市季节供求关系失衡。由于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还是偏少,带动能力较弱,难以承担起把农产品加工成为农商品,变农产品的季节性销售为全年性销售,或通过保鲜、贮藏拉长农产品销售季节,从而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任。三是我 县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程度还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县从事农事操作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创业意识不强,加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三、今后工作重点

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即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实施全过程标准化运营。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大力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产品供给弹性,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进入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领域,使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销售网络,或直接卖到国际市场,让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的利润。

1、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要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促进农民转变观念,拓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思路。应当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有偿流转的相关配套政策,发挥优惠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要积极探索“两分两换”的不同实现途径,培育土地流转市场,研究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要在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开展土地评等定级,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市场价格,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指导土地流转价格。对于成片土地,可以引入竞价承包、招标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体系,提供土地流转中介服务,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处,推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2、培育发展龙头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农业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它的兴衰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制定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业,鼓励支持多种形式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可以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公司、专业(综合)批发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合作、协作经济组织。只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强,能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能够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致富的,都应当鼓励支持其当好“龙头”。要通过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重点扶持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作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逐步确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思想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考虑到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起步阶段,体质较弱,实力不足,缺乏后劲,各级领导要站在“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用电扶持、信贷支持、工商登记和注册认定、人员培训、劳动人事等优惠扶持政策,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额度;另一方面,改变扶持方式,重点扶持贡献较大、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社,鼓励做大做强。要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考核机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广泛推行规范化建设。通过规范设立条件、规范审批程序、规范股权设置、规范规章制度、规范内部运作、规范经营决策、规范盈余分配,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和水平。要积极培育发展 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4、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运用水平。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有关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活力。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设施农业、农业资源开发等资金的作用,增加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加大对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采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五篇:惠州农业概况

惠州农业概况

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三角东北端,与广州、深圳、东莞交界,毗邻港澳。辖两区(惠城区、惠阳区)三县(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乡镇53个、办事处16个、村委会1041个。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3.4万,户籍人口343万,其中农业人口139.5万。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093.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5.6∶58.4∶36。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石化数码新城,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湖、江、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有惠州西湖、罗浮山、南昆山、巽寮湾、大亚湾等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15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

惠州全年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农牧业资源丰富,是广东省的传统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之一。耕地总资源212.2万亩,常用耕地面积173万亩,其中水田113万亩(2010年统计数据)。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180.06万亩,总产60.98万吨;蔬菜147.34万亩,总产214.55万吨;水果85万亩,总产58.88万吨;出栏肉猪185万头、家禽3720万只,肉类总产18.94万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87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118.54亿元、林业4.36亿元、牧业47.26亿元、渔业16.5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3.17亿元;农业增加 值116.5亿元,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8元,增长20.5%,增幅连续5年(2007-2011年)达到两位数,连续6年(2006-2011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在全省各地级市中排位第6,比全省平均水平9372元高出1566元。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有如下十二个特点: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18个,其中连片面积1万亩以上的10个,0.5-1万亩的33个,标准农田面积58.5万亩,带动示范区50多万农民群众年新增农业产值6.5亿元,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

二是特色效益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打造了甜玉米、马铃薯、梅菜、荔枝、龙门年桔、石湾韭黄、特色蔬菜、花卉、优质番薯、大顶苦瓜、淮山粉葛、优质紫红茄等12大特色农产品,形成了7个相对连片5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11年全市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含复种)208.7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冬种马铃薯、甜玉米和供港蔬菜生产基地。

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1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2家、市级8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6家,总销售收入71.5亿元,带动农户22.5万户,户均增收3720元,增长10.7%;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7家,社员9700人,2011年带动农户8.9万户,户均增收3260元,增长6.5%。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快推进。拥有1家市级农科所,1家市级畜科所,22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开展科技攻关及区域试验项 目50多项,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900多场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201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

五是农业机械化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7万千瓦,实现农业机械原值9.23亿元。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64%。设施农业发展到5万多亩,其中蔬菜3万多亩、水果2万多亩、花卉3000多亩。

六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惠州农业信息网年发布信息8000多条,日均点击率近1.5万人次,连续2年(2009-2010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百强网站”,连续3年(2008-2010年)被评为“市政府部门先进网站”。

七是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累计制定地方农业标准40项,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3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13个、市级14个),有“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135家、基地140个、产品303个;有省市级名优农产品87个,其中省名牌产品21个、市名优产品66个。市县(区)两级均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全市有农业的乡镇(办事处)100%建有农残检测站,每年抽检农产品样品30多万个,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

八是节能环保和生态旅游农业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实用沼气池9834个,其中大中型沼气池1042 个;建成管网式集中供气工程555个,惠及农户3062户;18个猪场实行沼气发电,占全省沼气发电场的60%。拥有博罗航天科技园、惠城区现代农业园、惠阳良井现代农业园、惠东永记生态园、龙门 香溪堡生态旅游区等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一批。

九是外向型农业加快推进。全市现有出口菜场39个,出口畜禽养殖基地28个,畜禽出口加工企业7家,是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供港蔬菜约占香港进口总量的40%,供港生猪、家禽和水产品约占香港市场的1/3。

十是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建设完善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52个,有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7家、省重点生猪养殖场23家,万头以上瘦肉型猪场55个、5万只以上的肉禽场61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生态养殖普及率达到70%以上。

十一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加快推进。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5亿元,帮扶村级扶贫项目349个,帮扶贫困户脱贫项目6700多个。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8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500元,基本实现脱贫目标。

十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村企合作示范村建设经济合作项目272个,实际投资23.8亿元;企业支持公益项目1591个,县镇村三级和企业共投入8.5亿元。加强名镇名村建设,从2011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名镇名村建设专项资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