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第一篇: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人民选我当干部我带人民奔富路-----金塔县西坝乡致富带头人李长峰先进事迹

我叫李长峰,现年48岁,中专学历,中共党员,西坝乡西红村人,现任西红村党支部书记。

2005年5月,我担任西红村党支部书记时,我把目标定位到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从06年开始至今,先后筹资16万元,加强了村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筹资3.9万元完成村里的低压网改造;筹资22万元对村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绿化,并积极争取县主管部门支持,贯通了全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村容村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基础建设搞好了,怎么促进农民增收又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今年初,按照市县推进“一特四化”的要求,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论证,确定了建设香梨大乡和肉羊强乡的发展目标,使我心中的难题迎刃而解。西红村有耕地4306亩,人均3〃5亩,发展香梨和肉羊产业的条件都比较优越,推行“上果下草”的发展模式,不就是我们苦苦寻求的致富路吗?我心里这样想。

路子选准了,可是群众工作却很难做,不要说前期资金投入,果品生产周期长、见效慢,3年后的事谁敢说。尽管村里召开多次会议,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可是群众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个别人有抵触情绪。“村看村,户看

1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书。”老百姓的心思,我心里明白。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时,立刻遭到强烈反对。原来1997年前,我家中有一片10亩地的果园,果园内种植有苹果树、桃树、杏树等树种,但由于无处销售,多数果子都烂在地里,于是我们就开始伐树归田,到1997年,10亩地的果园全部流失,成了妻子心中的一块硬伤。要走出心底的阴影,谈何容易!我便开始软磨硬泡,努力做妻子的工作,从全村产业培育到家中增收,不知说了多少好话,终于使妻子松了口。于是,我先带头栽植了10亩地的香梨苗木,在我的积极引导下,群众慢慢开始接受。在此基础上,村上规划确定了香梨产业发展区,引导群众进行规模发展,很快我村的香梨栽植达到了一个高潮,全村共栽植香梨285亩。由于我有一定的果园管理技术,在我的培训指导下,大多数农户都学会了苗木的初期管理技术,全村栽植的285亩香梨苗木成活率达到98%,坚定了村民发展香梨的决心。万事开头难。香梨苗种好了,我心里又开始盘算如何发展养殖业的事儿。“一个农户种3亩果园,每亩收入5000元,养上15只羊,每年收入1万元,三年后户均收入就会达到2万多元。”这是我心中的一本帐,也是对今后我村农民增收的美好憧憬。

第二篇: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蒋梅同志今年30岁,毕业于佳木斯工学院,1996年7月,她意气风发,满怀憧憬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任桃山林业局机修厂技术股技术员,正当她沉浸在爱的温馨与对事业充满抱负之时,1998年,全国企业转制,3月份她下岗了,几天以后,丈夫也下岗了……夫妻双双下岗,犹如睛天霹雳,让刚刚步入工作的一对年轻人无法接受,现实是如此的冷酷无情,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靠双方父母接济生活,随之他们的女儿又出生了,女儿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喜悦,却增加了负担和忧伤。丈夫四处找工作,却处处碰壁,家里的开销已经是维持不下去了,这日子怎么过啊?“回山上吧”,爸爸以坚定的态度做出决定,“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她真是不好意思回去,可回山上最起码能吃上饭啊,是爸爸宽广的胸怀托起了难以自拔的窘境。于是9 9年春天,她携夫抱女一家三口回到了白河林场安家落户,同父母挤在仅四十平方米的屋子里,难处可想而知。丈夫同父母下田务农,她边带孩子边干家务,为了增加点收入,又喂了几十只鸡和两头猪,生活状态有了改变。99年秋天,在林场党政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她和丈夫重新上岗,丈夫在护林队工作,她被任命为林场团书记。新的岗位、新的环境点燃了她向往新生活之火,我满怀豪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面对林业局和林场的经济现状,只靠工资和土地的微薄收入,年轻的她敏锐地感到,要想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调动全场青年团员迎接经济大潮对年轻人的挑战,必须选择发展家庭经济的好项目,走自强之路。

看准事就干,干就干得利利索索。XX年6月,她靠亲朋好友和林场贷款筹集资金13000元,购买了平贝种子,迈出了她田园初露锋芒的创业第一步,当时有人说:“平贝价格不高,是在拿钱开玩笑。” 她却认为这是施展抱负的希望之光。她看准的是发展平贝项目的市场前景,现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好,要想在陌生的平贝种植上成就一番事业是相当难的,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技术。缺少资金还好办些,靠亲朋好友借点,靠林场扶持贷款,可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资金,而是掌握的种植技术太少了,在种植的第二年春天,苗出得不齐,而且部分得了灰霉病、黑腐病,秧苗成片成片的枯死,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头一年经营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利润,面对自己付出的努力,她心里真不是滋味。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历了挫折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带着这些问题,她先后到上呼兰等地取经,并购买了有关平贝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书籍,潜心自学,经常向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天长日久,逐渐掌握了平贝种植技术。机遇偏爱有心人,XX年正值她家的平贝喜获丰收的时候,平贝价格陡然上升,每市斤卖到了30多元,仅此一年就纯收入5万元。尽管近两年平贝价格下跌,但每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平贝面积也由原来的600平方米发展到4000平方米,实实在在地在平贝种植上尝到了甜头。

她是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XX年3月份,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听说养鸡效益不错,她回来后马上进行了市场调查,感觉真的挺好,于是花3万元购买鸡舍180平方米,鸡厂很快建成了,然而干起来却出现了许多料想不到的难题,第一步非常不顺利,由于她缺乏科学养鸡知识,只凭传统饲养方法喂养,只是一味地喂料饮水,想不到这些小家伙还真难伺候,吃多了撑坏,吃少了饿死,室温低了不行,室温高了还不行,往往是打开窗户着了凉,关着窗户又受了热。安排鸡群也有讲究,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密度过小,不利于保温,成活率下降。再就是雏啄,进料前还和平共处,进料后就相互啄羽、啄翅、啄肛,轻者伤残,重者死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头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于天早上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一大片,这让她非常着急,又象坦克陷进泥滩里一样,有劲使不出来。

为了养好鸡,她先后去了柳河林场和桃山楼上娄等大型养鸡厂参观,又两次请技术人员到家里,她又买了《禽病分析》、《畜禽养殖》等书籍,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分析,经常将死鸡“开膛检验”,逐步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病理常识,对鸡的防疫、消毒、滴鼻、点眼已能正确处理,逐步掌握了科学养鸡的技术。第二批1500只肉鸡的成活率达到95%,当年出栏10000只,实现利润2万元,以后逐步达到出栏XX只、2500只、3000只……现在她正准备继续扩建鸡舍200平方米,在养鸡上形成规模。

在种养业兴旺发达、齐头并进的情况下,为了响应党委、林业局的号召,在青年团员中起带头作用,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商品林,利用现有资金,在跃进林场购买商品林7公顷,她想营造一片青山绿林,就象自己有了一个绿色银行一样,可以早日达到小康生活,又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几年来,凭着自己的真实苦干,执着追求,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用辛勤的汗水造就了成功之路,她说: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创业,靠自己努力创造的劳动果实才甜美!

第三篇:致富带头人

致富带头人——张丽萍

狮山镇麻栗园村村民,张丽萍,女,现年46岁,被当地群众评为“种菜致富能手”。生产劳动中,她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农活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她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她拥有4亩承包地,由于受旧的传统种植管理方法的影响,主要种植水稻及一些老菜品种,而且全部是露天种植,受自然灾害及气候影响较大,蔬菜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市场竞争力弱。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他自己持之以恒的学习,认识到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调整种植结构,学习外地先进的种植技术,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首先,由露天栽植改为地膜覆盖,经过实践,蔬菜的成熟期提前了,提早上市,卖到好的价钱,增加了收入。尝到这个甜头以后,又先后经过了小棚种植,中棚种植,使蔬菜产量、产值成倍增长,目前每亩蔬菜大棚的收入达到7000元,每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真正尝到了科技种菜的甜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一些老的蔬菜品种逐渐被淘汰,尽快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是摆在所有种植户面前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她在学习了大量的科技书刊后,结合到外地参观、考察的经验,认为必须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种植水平,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形势,把握主动权。针对蔬菜大棚冬季易受雪

天的影响,在大棚上加盖一层苫布,有效防止了大棚草帘因积雪带来的清扫不便,此方法不但降低了下雪对大棚造成的影响,而且增加了大棚的保温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她还积极引进津研系列黄瓜、特早1号毛豆、亚华早佳丝瓜、栗晶南瓜和厚皮甜瓜等新品种,示范成功后再推广,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她去外地参观学习了滴落技术,此技术可有效的防止蔬菜病害的发生,对增加蔬菜产量,提高品质有很好效果。同年,她新建沼气池1座,用于给蔬菜大棚加温,即可使蔬菜提前上市,增加收入,又可生产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

如今,她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能手,依靠科技种植走上了致富路。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总是说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几年来,先后十几次组织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让农民开阔眼界,掌握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全村的经济收入。在她的引导下,全村先后涌现了几家用科技的能手,为广大村民树立了榜样。现在,全村5余亩蔬菜大棚的管理都已实行最先进的管理办法,引进了一大批市场竞争力强、增产增收的新品种。随着蔬菜大棚种植户的增多,种植的蔬菜品种超过8、9多个.白天在自家棚里干活,晚上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到乡亲们的大棚里实地指导。为了让所有种植户都能够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她还引导大家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科技管理技能。她深知只有知识才能创造财富,只有科学管理才能发展种植业,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每当提我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她在农民中树起

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第四篇: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二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二

张中美,男,41岁,中共党员,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委会委员。从20xx年开始,他带头发展生态养蜂业,致富后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采花大盗‛、‚美蜂王‛;先后多次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他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积极学习,练就养蜂真本领张中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杉木洞组,为人勤恳,做事有责任心,20xx年被保护区管理局聘为巡护员。

巡山时,他注意到保护区花期长,蜜源丰富,基于自己的养蜂经验,敏锐捕觉到发展养蜂业是一条好路子,于是萌生了大力养蜂的想法。

几年前,借保局领导从保护区生态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在保护区发展养蜂业的构想,力求为保护区经济树立良好典范。张中美积极响应管理局领导的倡议,从20xx年开始,由借保局出资在杉木洞地段进行中蜂试点养殖。由于传统的桶式养蜂法不利于提高产糖率,他于是改用采用箱式养蜂法。中蜂爱分蜂,不易维持强群,特别在流蜜期,容易发生分蜂热,给蜂蜜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起初由于没有经验,在蜂群过箱时,他有时被蜂蛰得鼻青脸肿,产糖效果也很不理想,这引来不少人的议论,一年下来,他甚至有点泄气了,在借保局及乡政府领导的鼓励下,不服输的他买来专业书籍自学养蜂技术,并通过借保局与江苏、福建等外地一些大型蜂场取得联系,虚心吸取别人的养蜂经验。经过近两年的细心摸索,他逐渐掌握了选用能维持强群的优良蜂种及时更换老蜂王的技术。在流蜜期前半个月,用新女王或新产卵王替换老王,同时,加强造脾;在繁殖期,抽强群的老脾补给弱群;在大流蜜期,从强群中抽出带蜂的封盖子脾,补给弱群,掌握这些技术以后,‚蜂王‛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分蜂热了,产糖效率随之大大提高。

二、帮扶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

20xx年市委扶贫工作队及20xx年中国远洋集团扶贫工作组的进驻,给张中美的生态养蜂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他大胆创新,借鉴外面的先进经验,花费3万多元购买了3台蜂蜜浓缩机,加快了品牌包装力度。他的蜂越养越多,蜜越产越好,名声不胫而走,很多单位争着下订单,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他养有中蜂150箱,年产蜂蜜2000多斤,年收入近5万元。自己富裕了,他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乡亲们也纷纷向他学习箱式养蜂技术,他从不保守,每次都十分热情地到请教者的家里去传授经验,人们都戏称他为‚采花大盗‛,甚至流传起‚喝蜜要喝忠美牌,天然纯正家家买‛的游行语。目前,在张中美的示范带动下,借母溪村村民养蜂户达50户以上,发展中蜂养殖1000多箱,年产值在40万元以上,并成立了借母溪中蜂养殖协会。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扶助,张中美对在保护区发展生态养蜂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踌躇满志,说:‚有人叫我‘采花大盗’,也有人叫我‘蜂王’,我认了,我的名字叫‘中美’,命中注定要和中蜂结下‘美缘’,只要能酿出好蜜,带动保护区人致富,我愿一辈子当这个‘大盗’和‘蜂王’。‛

三、紧贴市场,瞄准未来绘蓝图

张中美用实践证明,在保护区内发展生态养蜂产业是极有前景的,一是保护区范围大,区内蜜源丰富,生产的蜂蜜营养价值极高,蜂蜜供不应求;二是养蜂成本不高,见效快,易发展;三是蜜蜂采花授粉,养蜂可以优化生态环境。

五是加大对产品的管理,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注册商标,创建借母溪天然蜂蜜品牌,为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奠定基础。

张中美他不仅是当地农民致富带头人,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并以帮扶群众发展中蜂养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用言传身教的示范带动乡亲们开创了借母溪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天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张中美的带领下,借母溪的生态养蜂产业一定会迅速发展壮大,走出绚丽的未来。

第五篇: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一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一

郭仲文,男,汉族,生于1954年11月,华县赤水镇步背后村党支部书记,自上任以来,团结村两委一班人,顽强拼搏,使村上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20xx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个人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市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市劳动力转移示范户等称号

一、积极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

步背后村党支部一直注重学习实践,尤其自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该村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升级晋档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解决了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步背后村党支部为村民办实事好事11件,群众反映良好,广大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以酥梨种植和境外务工为依托,突出增收重点,扎实推进升级晋档工作

步背后村经济发展主要以酥梨种植和境外务工为依托。全村共种植酥梨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5%。20xx年八月,在村支部的精心组织下,村上成立了华县利群酥梨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全体社员提名,由村支部副书记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兼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20xx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全球的艰难时刻,步背后村通过专业合作社,仅用一个月时间将全村酥梨全部售完,为村民增收140万元,避免了金融危机给酥梨销售带来的负面影响。20xx年,合作社发挥本社党员干部积极作用,由合作社两名党员联系客商,负责全村果品销售,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为村民增收160万。20xx年至今,他先后三次请专家为村民讲解酥梨种植、储存、销售等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了群众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层。

步背后村从20xx年就已经迈出了跨国务工的步伐。村支部依托这一传统产业,于二00七年在村上成立了以女党员、妇女主任韩军娥为负责人的国外务工报名点,为全村年轻人跨国务工提供了平台,同时也辐射到周边的村镇。20xx年境外务工人数达到6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30%,年收入达到300余万。目前步背后村已成为省内文明的国际打工村,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多个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

三、齐心协力,整治村容村貌

针对村内居住环境不佳的实际情况,村支部号召全体党员从我做起,爱护环境卫生,并投资8万元对村六条水泥路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投资6千元修建了垃圾固定堆放池4个;投资4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刷新和扩建。新扩建的村级活动场所集室内舞台、篮球场、图书室等设施于一体,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支部及时对村上的卫生区段进行了划分,干部、党员落实责任,制定环境治理公约,并上牌公示。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狠抓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在组织发展上,村支部始终坚持从培养积极分子入手,注重质量,重点考核是否具备能够带领群众、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把那些思路开阔、事业心强、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把精兵强将推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三年来,全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人,发展新党员4名。通过培养、吸收新鲜血液,增强了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

在组织生活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反对书记、支委一言堂。凡属党内重大问题均由党员大会集体讨论,支部再作出决定。

五、多措并举,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一是开展党员承诺制活动,并把党员的承诺书公布在村以及村活动场所的主要位臵,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的一举一动。

二是开展一帮一扶贫帮困活动,一名党员包联一户至两户贫困家庭,让党员干部及时掌握村弱势群体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困难。三是坚持党员干部定期汇报制度。支部党员定期向村支部汇报本季度的工作情况,统一思想,交流心得。四是定期开展民主测评活动,让群众监督党员,促使党员干部扑下身子为群众干好事、干实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84825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