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赵鸿琴幽默短文四则(大全5篇)

赵鸿琴幽默短文四则(大全5篇)



第一篇:赵鸿琴幽默短文四则

赵鸿琴幽默短文四则

黄金周如是说赵鸿琴(378546868)

雪糕一族: 随着黄金周的脚步又一次来临,一根儿雪糕又一次开始了它的旅程——甲1元卖给了乙,乙2元卖给了丙„„癸买来一口吃了。雪糕说:“9元价钱不是我,过了嗓子眼儿就没我。”官员一族:五洲7日4地游,尽览春夏秋冬美景;美中不足:“未能观赏海龙王女儿的芳容。

工薪一族:囊中羞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尽看别人的后脑勺„„一次出游,后悔半年还多。

农民也潇洒:“天上不曾掉馅饼,掉着馅饼出游才划算,上苍报销饭费划得来„„”

商家更坦然:“风月本 无 边,只 要有故事,月亮也可成‘新亮点’。”

马三立说:“逗你玩儿!”?

文章来源:中华杂文网

两 记 嘴 巴赵鸿琴(378546868)

A君一切都好,唯官运欠佳:一连几次,阴差阳错,均于“官”擦肩而过,为此,妻甚是埋怨,A君亦有自惭意,发誓云云:“不为1

五斗米而折腰。”

某日,新官上任,设宴诚邀名族故旧小酌,A君固辞不就。第二天,赴宴者均得官,A君自然“涛声依旧”。

A君更惭,于拐角无人处,对准自己的脸,猛抽两个嘴巴:“叫你不馋?!叫你不馋?!

文章来源:中华杂文网

昨天今天明天赵鸿琴(378546868)

昨天大学毕业当教师月工资60元,今天2800元,明天可能长到8400元。

昨天自己读大学4年花了900元,今天女儿读大学4年花了9万元,明天外孙读大学4年可能花到90万元。

昨天父亲给我盖了4间房花了4千元,今天我给女儿买了三室一厅花了40万元,明天女儿给外孙买三室一厅可能花到400万元。

文章来源:中华杂文网

怎样夸中小学校长赵鸿琴(378546868)

对一个妙龄女郎,首先夸她漂亮,实在不漂亮就夸她有气质,实在没有气质就夸她健康

„„

对一个在职中小学校长,首先夸他喝酒海量,实在喝酒不海量就夸他劝酒漂亮,实在劝酒不漂亮就夸他逃酒没“商量”„„

文章来源:中华杂文网

第二篇:赵雪琴

新课标下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教育体育局教育教研室赵雪琴

邮政编码:734300电话号码:***

“和谐”汉语字典上的解释是“各方面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材与生活之间的配合和谐。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的表现,也是新课标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体现,下面就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谈谈浅见。

一、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的乐园”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学生走进校园,开始对于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都是由教师来掌控的。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呵护学生的生命:

1.绽放笑容,激发情感

赞科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感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挖教材,把握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课文中对生活、对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 1

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心灵的洗礼。

2.尊重“需要”,激发“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

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语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并且是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就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二、为学生构建一个“说话的殿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说

话”。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说话”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

1.师生说话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们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与学生的沟通,鼓励他们多说话,即使错了也没关系,这样的话要常挂嘴边“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大家赞同他的想法吗?”“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2.学生说话

“和谐”的语文课堂,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我经常这样引导学生:“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好吗?”“你听清楚他的话了吗?”“能把他告诉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吗?”“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意见?”

三、为学生拓展一个“自由的空间”

“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在我的课堂上,有许多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都是学生自己通

过课外书、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简直让我们难以相信。例如在学习《谈生命》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 理解。学生写道:

生命,是一首歌,一首汇聚了人生所有情调的歌。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领会到

一个道理:别“告诉”他,他会领悟得更多。

2.引领学生去自主探究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是跟着老师设计的意图去“探索”的操作工,而是自主的探究者。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比如,在学习七年级《满腔热血已经沸腾》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自己

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什么样的人,形成自己的看法后,再和其他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分析出“责任心很强、勇于牺牲自己、保护群众的领导干部”等形象,再让他们联系实际,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很自然地由课文拓展到了现实,很多同学都谈得很好。

3.在生活中学语文

生活中时时可见语文,处处必用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十分

强调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因此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语文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语文,摸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语文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不再觉得语文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四、为学生开辟一片“领悟的天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我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觉,从而促进学生从体验中学习。

比如,在《散步》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说,平时很少去留

心这些细节中所传达的亲情。于是,我就出示四幅图画并用语言描述,为爷爷擦去汗水,是一种亲情;几代人欢聚一堂,是一种亲情;一家三口的一次春日远足,是一种亲情;为父亲洗脚,是一种亲情。一切伟大的爱都默默穿行于平淡的岁月。我让学生仔细回忆,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写下生活中让自己感动过的有关亲情的点点滴滴。老师先出示例文,经过思考后,很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如,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亲情是妈妈

温柔的关怀和照顾,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通过我的情景设置与恰当引导,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闪烁十分动人的光彩。

在教学中,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又让学生体验到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让不同的人在语文教学中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三篇:幽默短文

幽默短文又连贴了(哈哈)

Mr and Mrs Smith married thirty years ago........2001-08-24(408 reads)[1 comment]

Mr and Mrs Smith married thirty years ago, and they have lived in the same house since then.Mr Smith goes to work at eight 0'clock every morning, and he gets home at half past seven every evening, from Monday to Friday.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houses in their street, and most of the neighbours are nice.But the old lady in the house opposite Mr and Mrs Smith died, and after a few weeks a young man and woman came to live in it.Mrs Smith watched them for a few days from her window and then she said to her husband, 'Bill, the.man in that house opposite always kisses his wife when he leaves in the morning and he kisses her again when he comes home in the evening.Why don't you do that too?'

'Well,' Mr Smith answered, 'I don't know her very well yet.'

回复: 幽默短文又连贴了(哈哈)

There were men soldiers and women......2001-08-24(390 reads)[No comment]

There were men soldiers and women soldiers in an army camp, and every Sunday morning they all went to church, but a lot of the soldiers did not like it much.There was a choir of men soldiers, and Captain Jones was trying to find women soldiers to sing in it too, but none of the ones in the camp offered to do this.Then one day Captain Jones saw a new girl soldier.She was a tall, very beautiful girl.Captain Jones went to her and said, 'Will you come and sing in the choir at our church, please?'

The girl was very surprised and said, 'But, sir, I can't sing at all!' 'Oh, that's all right,' answered Captain Jones.'That doesn't matter at all.You don't need to sing: I only want someone to keep the men soldiers looking in front of them when they are in the church.'

The Benefit of Knowing Another Language

------------------

Two mice(pl.老鼠)sat in their hole watching Cat lurk outside.“I know how to

make Cat go away,” said the first mouse.“How?” the second mouse asked in surprise.“Watch!Bow, wow!!” barked(吠叫)the first mouse.Peering(凝视)through their hole in the wall, they saw Cat running away in fear.“Ah, see the benefit of knowing another language

Frozen Parrot

------------------

David received a parrot for his birthday.This parrot was fully grown with a bad attitude and worse vocabulary.Every other word was an expletive.Those that weren't expletives were, to say the least rude.David tried hard to change the bird's attitude and was constantly saying polite words, playing soft music, anything he could think of to try and set a good example...Nothing worked.He yelled at the bird and the bird got worse.He shook the bird and the bird got more angry and more rude.Finally, in a moment of desperation, David put the parrot in the freezer.For a few moments he heard the bird squawking, kicking, and screaming-then suddenly there was quiet.David was frightened that he might have hurt the bird and quickly opened the freezer door.The parrot calmly stepped out onto David's extended arm and said: ”I'm sorry that I might have offended you with my language and action and I ask your forgiveness.I will endeavor to correctmy behavior.“

David was astonished at the bird's change in attitude and was about to ask what had made such a dramatic change when the parrot continued: ”May I ask what the chicken did?"

挨冻的鹦鹉

戴维生日时收到了一只鹦鹉。这只鹦鹉态度恶劣、言辞粗俗,而那些不是脏话的至少可以说是粗鲁无礼。

戴维竭尽所能想改变鹦鹉的习惯,于是坚持一直说文雅的话,放轻柔的音乐,以及任何他所能想到的来尽力作出一个好榜样。

但一切无济于事。他朝着这鸟儿咆哮但只使事情更糟。他拼命摇晃鸟儿,鹦鹉就更加愤

怒和粗鲁。

最终,在一阵绝望过后,戴维把鹦鹉送进了冰箱。过了一会儿他听到鸟儿在抱怨,乱踢,还尖叫——接着突然安静了下来。

戴维给吓到了,他怕伤到了鸟儿赶紧打开冰箱门。鹦鹉镇静的踱上戴维伸出的手臂说:对不起,我的话语和行为可能冒犯了你,我请求你的原谅。我会尽力纠正自己的行为。”

戴维惊讶于它态度的急剧变化,正要问是什么导致了如此惊人的改变,鹦鹉却继续问道:“我可以问一下那只鸡做过什么吗?”

Heading for Heaven

------------------

A man is waiting for wife to give birth.The doctor comes in and informs the dad that his son was born without torso, arms or legs.The son is just a head!But the dad loves his son and raises him as well as he can, with love and compassion.After 21 years,the son is old enough for his first drink.Dad takes him to the barand tearfully tells the son he is proud of him.Dad orders up the biggest, strongest drink for his boy.With all the bar patrons looking on curiously and the bartender shaking his head in disbelief,the boy takes his first sip of alcohol.Swoooop!A torso pops out!

The bar is dead silent

第四篇:赵雁鸿书法艺术

赵雁鸿:1967年出生于重庆市,中国书协会员。大同市书协副主席,山西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中国煤矿书协理事,山西省煤炭书协副秘书长。

中文名:赵雁鸿 职业:书法家 国 籍: 中国 主要成就:书画创作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重庆市

目 录:1.简介 2.作品市值 3.荣誉成绩 4.艺术评价 5.作品赏析 6.名家评说 7.媒体报道 1.个人简介:

赵雁鸿,字若鸿,斋号可牧居。中国书协会员,大同市书协副主席,山西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中国煤矿书协理事,山西省煤炭书协副秘书长。作品十余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展中参展获奖。

《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水墨视界》、《洛阳佛教》、《阳光·艺术》、《大同日报》、《同煤日报》、《今日大同》、“大同电视台”、“同煤电视台”等报刊、杂志和媒体曾作专题报道。书法作品被多家海内外美术馆、多家碑廊、博物馆和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2014年为大同华林公司创作213字青铜大鼎《华林铭》,此

鼎重七吨,为山西省第一大青铜鼎,由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继承人朱炳仁大师设计制作。

2.作品市值:

赵雁鸿先生2014年作品润格为8000元/平尺 3.荣誉成绩: 近年来国家级大展入展获奖情况:

2010年入展全国首届篆书展(中国书协)2012年入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2013年入展全国第二届篆书展(中国书协)2013年入展“铁人杯”全国书法大赛(中国书协)2013年获“农行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中国书协)2014年入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2014年获“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展最高奖(中国书协)4.艺术评价:

赵雁鸿先生,初习唐人楷书,而后宋人行书,钟王楷书、汉魏碑版。再而石鼓、金文、甲骨、简帛。并于甲金简帛着力最多,用笔追求中锋侧锋兼用,筋力骨力同达,在涩进的前提下,表现节奏、气韵,力求线条厚、重、浑、苍。

赵雁鸿先生篆书将甲金简帛熔于一炉,使之统一协调,取其神而不全袭其貌。取法高古,食古化之熔铸自家面目,不为今人及时风左右,独树一帜。是当代对篆书有独特解读并自成面貌的成功书法家,为书坛乐道。

5.作品赏析:

6.名家评说:

凝重遒美,以古出新--赵雁鸿的书法艺术 王友谊

书法艺术,说到底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所谓书法家,首先是在中国文化的浸淫中成长,这是中国书法传承的命脉。

山西书法家赵雁鸿的篆书厚重和灵巧为一身,究其来源主要是长期临写商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器铭,以及齐系、晋系、楚系、秦系金文与楚简、秦简和汉隶等为致力点,他上溯三代遗风,下寻明清珍宝,举凡殷商甲骨,周鼎金文,秦汉碑版,他无不用心揣摩。在这么一个广大的历史时期、范围中效法,挫笼参会,自领其奥。其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品读赵雁鸿的篆书,是很有现代意味的--以古出新,一方面又是新趣叠出。

张怀灌在《六体书论》中说:“古质而今文,世贱质而贵文,文则易俗”。所以张氏主张“先其质而后其文”。赵雁鸿对此深有体会。他积学崇古,笔挟元气,韵余于笔,字里行间既有《散氏盘》力透纸背的峥峥之音,又不乏《石鼓》婉转浑穆的庙堂气象。他将篆书进行草意书写,使个人风格愈加鲜明。他行笔轻盈而不乏碑版之厚重,结字高远而得商周之神韵。其书用笔朴厚劲健,墨气淋漓处显磅礴恢弘,牵丝凝练处显轩然正气,处处给人以优游恰适、潇洒超迈的审美感受。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古篆的结构与笔法融合在一起,并将融合后的风格表现在其行书作品中,使行书作品别具一格。

赵雁鸿自学书始,凭胆识与心气入篆,领悟到唯有心灵自由,方能道法自然;亦唯道法自然,方能靠近书法的大化之境。赵雁鸿对篆书有着某种不可动摇的偏爱。然而篆书成功的难度很大,如果没有对传统哲学、美学的独特感悟与积累,缺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无畏精神,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中国书法具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意味。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碑帖和简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分量。

“摹篆易、摹创难”,篆书创作有“出力不讨好”之说。赵雁鸿知难而上,钻研古文字学等相关科目,从字文同源、金石相融、裹锋绞转、中侧兼用、行草笔意入篆等笔法中渐趋形成了其凝重遒美、疏放率意、稚拙古茂的书法艺术风格。

赵雁鸿的篆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不管篆书的成份如何,赵雁鸿在书写中都展示了既雄厚又灵动巧妙的特色,使篆书结构变得跌宕不居、生机盎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说,首先是用笔的轻重悬殊,重笔下力极狠、辣,横刀入阵,大石乔松,如尽全身之力为之。笔饱墨浓倾注于纸面,线条粗壮,力道沉实。这些沉重之笔,重而不浊、不滞,浑厚硬朗,构成了赵雁鸿篆书的主导笔调。赵雁鸿对于实笔的运用,真正地落在了实处,如金石之掷地,声调铿锵。

古人曾经认为:“宜实而不泥于实”,也警惕“钟厚必哑,耳塞必聋”。因为泥于实就易于“窒碍”。赵雁鸿善于辩证待之,他在用笔之外,其次就是以轻盈灵动笔调调节之。这些笔调的运用较为轻快和直截了当,如弹丸出手,瞬间中的。它正好与厚实的粗线条对比,细劲、飞动。粗线条主其气势,细线条主其活泼,这就有了轻重交替、虚实相生之美。在欣赏过程中不断转换,颇为快意。这就有如清人刘熙载所云:“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多年来赵雁鸿常常以特有的目光观察书法艺术,审视自己的艺术轨迹,纵向选择追踪古贤,横向努力借鉴众家。力避怪诞和轻浮的表现,让自己的艺术情感和谐地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之中,理性浑然一体。十年小楷十年篆,近年来又旁及行草,苦苦临习历代名帖。其楷书取法晋唐,在细微处见端妙;其行草取法二王,用笔理解独到。

书法由技入道,赵雁鸿对书法的理解不光停留在技法上,其非常重视对“道”的体悟。他重视字外功的锤炼,重视对国学和古法的研读,读书养气,故其作品亦在朝着气韵生动、儒雅蕴籍、淳古雅致方向发展,在多端变化中力显恰谈古雅的艺术风格。其作书亦如其任上沙场点兵,或擒或纵,或虚或实,决不拘泥一招一式上下功夫,能在作品体现其情感变化,将自己对生命的赞美融入作品中。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黑格尔也认为风格是指:“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马克思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风格即人”。

赵雁鸿先生植根传统,他不断地在貌与神上谋求与古人相合,也在努力创立个人风格,企盼在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上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期待他的成功。

(王友谊,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2013年11月12日于京东)

赵雁鸿和他的书法艺术

刘增元

书法特指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艺术始于汉字产生阶段,这话听起来有点儿玄乎,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即象形图画文字,那么赵雁鸿所攻的金文大篆,无疑是书法艺术中最接近汉字本源的东西了。

赵雁鸿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祖籍重庆,父亲是老牌大学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是大同煤矿第一批高级工程师,地质权威;母亲是教师,家庭文化氛围非常浓郁。1979年,赵雁鸿12

岁离开山城重庆,来到古都大同,从此与这片热土结下不解之缘。

大同地处雁门关外,苍茫、古朴、厚重、凛冽,恢宏博大,历史悠久,是北魏的国都。石刻、碑碣、墓志、砖文随处可见,有着丰厚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赵雁鸿正是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琴棋书画乃至吹拉弹唱不无喜好。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缘,赵雁鸿在太原聆听了当代书法六大家的书法讲座,一下子茅塞顿开,书法学习步入了正轨。他潜下心来研习书法,大量地阅读古代书论,读贴、临帖、观摩、体会,到了忘我的境地,也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魏碑、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赵雁鸿博采众长,于诸体之中瞄向金文大篆,自然与他的艺术取向和艺术审美风格有着血肉的关联。

金文即钟鼎文,又名吉金,何谓吉金?因为钟鼎文大多记述国之盛事、皇帝封赏、得胜凯旋等大吉大利之事,所以名曰吉金文字。金文体势风格多样,大多端庄凝重,历经两千多年庙堂之气依然浓郁。冥冥中,赵雁鸿感觉到和这种远古文字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他仔细观摩、揣度、研读、体会,其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韵味,给予他的震撼,不仅仅在于书法艺术上,也许还有人生价值观的启迪。

雁鸿为人简练厚道,性格爽快而有趣,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人,所以极易交往,而交游正是雁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与雁鸿相识,很为他的心胸志向及品味意境所钦服,故而常有来往,海阔天空。

雁鸿的朋友,不乏书法家、摄影家、作家以及引车卖浆者流,在与人交往的同时,博采众长,更加完善了他自己的人格。雁鸿是重庆人,重庆是巴渝文化的代表地域,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巴渝人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这在雁鸿身上不无写照。

书法学习崇仰古风,追寻古风又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每个人的审美走向各有不同,但都是从追随前人开始的。赵雁鸿深谙其道,其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势等无不追随古贤,亦步亦趋。雁鸿说,继承传统经典是研习书法,而后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不继承传统,路不是越走越窄,就是走向歧途。而以古为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学尽为精粹,就缩短了自己摸索的过程。

2006年,赵雁鸿进入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一年的时间,聆听了沈鹏、王镛、刘正成、何应辉、丛文俊、石开、王澄、徐正廉、张景岳、陈国斌、曾翔、洪厚甜、徐海、张羽翔等专家学者的教诲,同时感受到京城浓厚的文化氛围,广交书坛精英,取长补短。这一阶段,雁鸿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可说是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天地。

齐白石曾经对他的弟子许麟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这就是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道理,赵雁鸿深谙其道。雁鸿学习书法,不是毫无目的的去临帖去写,不是照搬前辈学者的套路人云亦云,而是在学古人学前辈的同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来。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赵雁鸿的书法艺术,自然离不开传统文化土壤的熏陶,这就是古朴、雄浑、苍茫、厚重的雁同大地。大同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远古人类生息的时空坐标许家窑

旧石器遗址,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长城和古中国地理标志五岳的北岳恒山,有朝晖前的长河,有落日下的古堡;高天流云黄土逶迤,对赵雁鸿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找到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欣赏雁鸿的书法作品,感觉到的是厚重古茂,虚和灵动,天玄地黄,韵趣盎然,这无疑与他对这片热土的挚爱息息相关。

研究书法要研究古人的作品,研究古人,进而研究古人的生命状态、价值取向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对其发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形成书法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和古代先贤对话的过程,逐渐进入古代先贤的领域,走近他们,和他们做心灵的对话,从他们身上汲取养料,也是雁鸿书法作品根深叶茂、血肉鲜活、生命力旺盛的因素之一。穿越时空,如梦如痴,个中苦乐,唯雁鸿知之。

在赵雁鸿看来,艺术从来就是相通的。艺术感性的东西比较多,各种艺术从构想到实践离不开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感觉相近,触类旁通,极易相互影响。比如摄影,不经意间就展现出一幅油画般的定格,这就是画家每每提着照相机野游、写生的道理。雁鸿也有野游摄影的爱好,经常伙同五七个友人,带着三两瓶好酒,或高山大川,或长城土堡,或遗存古迹,或人文风情,尽囊括于相机之中。

艺术状态是生命状态的一个部分,雁鸿的生命状态里,一部分就是书法,以及摄影。书法与摄影,一个是静,一个是动,对事物的感受,可以在动态中通过摄影来表现,也可以在静态中通过笔墨来体会,殊路而同归。雁鸿生活中没有别的嗜好,书法和摄影是他追求的全部。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艰苦历练,赵雁鸿的金文大篆已经有了相当水准。2011年,雁鸿的作品入展全国首届篆书展; 2012年入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展;2013年更上层楼,一年之内入展全国第二

届篆书展、“铁人杯”全国书法大赛、“农行杯”全国首届电视书法大赛并获奖;2014年入展“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获“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大展最高奖。还在山西省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中获奖。这些足以说明雁鸿不俗的实力。用中国著名书法家田树苌的话说,雁鸿迎来了他的书法金秋。

对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而言,学无止境。雁鸿说,在艺术的道路上,越往前走,越往深层次走,越觉得自己缺失的东西很多。这话很有哲理。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将知识比喻为一个圆,圆内是你所知道的,圆外是你所不知道的。一个人所知越多,他的圆就越大,圆周外面所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因此,知识越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多。这就是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赵雁鸿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也变得愈加谦逊,我想,他参透了这里面的禅机。

目前,赵雁鸿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协理事、山西省篆书专业委员、山西省煤矿书协副秘书长、大同市书协副主席;这只是形式上对他的认可,以他的聪慧敏悟,以他的执着坚韧,以他的勤奋好学,像鸿鹄一样飞扬万里,壮志凌云,指日可待。

期待着雁鸿的更大成就!

(2014年12月于山西大同)

【刘增元: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20余年,先后在国内报纸、杂志上发表百余部中短篇小说、散文等。大型系列文化丛书《服饰的故事》、《沐浴故事》由山东画报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裸露的山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二十集长篇电视剧《黄雀》(暂定名)由中国国际电视电影公司拍摄;戏剧小品《等站》曾获煤炭部、中国煤炭工业总公司首届全煤文艺汇演一等奖、山西省首届群艺奖一等奖;

中篇小说、散文分获第三届、第五届全煤“乌金奖”和提名奖。】

7.媒体报道:

第五篇:英语幽默小短文

英语幽默小短文

The Old Cat

An old woman had a cat.The cat was very old;she could not run quickly, and she could not bite, because she was so old.One day the old cat saw a mouse;she jumped and caught the mouse.But she could not bite it;so the mouse got out of her mouth and ran away, because the cat could not bite it.Then the old woman became very angry because the cat had not killed the mouse.She began to hit the cat.The cat said, “Do not hit your old servant.I have worked for you for many years, and I would work for you still, but I am too old.Do not be unkind to the old, but remember what good work the old did when they were young.”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