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政府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工作报告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紧密服务于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财政收入:1—11月份,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收入完成69,073万
2、公共安全支出6,744万元,同比增长42.2%;
3、教育支出36,427万元,同比增长96.8%;
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03万元,同比增长19.9%;
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64万元,同比增长24.7%;
8、交通运输支出5,708万元,同比增长274.9%。
回顾2009年财政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应对经济危机,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经济形势相当严峻。财税部门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召开全市财税部门座谈会、督查收入进度等形式,了解重点税源的动态情况,确保应收尽收。同时加大力度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促进税源型经济的发展。从6月份开始财政形势走出低谷,呈现出逐月增长的可喜态势。
teniu.cc范文网【www.teniu.cc】
(二)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
(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促进理财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继续加强预算管理改革,着力推进市级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三是加强财政评审工作,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四是政府采购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政府采购规模达3000万元,节约资金300万元。
(五)强化财政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各位代表,2009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财源基础还不够稳固;政策性刚性支出多,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历史性政府债务还很沉重;财经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2、公共安全支出8,902万元;
3、教育支出48,085万元;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832万元;
5、医疗卫生支出14,986万元;
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5,766万元;
7、农林水事务支出20,412万元;
8、交通运输支出7,532万元。
为实现2012年财政预算,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地方财源
支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鼓励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扶持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得到国家和省的支持。
(二)加强收入征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
规范税收征管行为,坚持依法按率计征。密切关注税收动态,及时协商解决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挖掘小税种增收潜力,确保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大税收稽查和专项检查力度,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切实做到依法治税。
(三)科学运筹资金,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优先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支持廉租房建设;增加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落实“三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鼓励支持特色产业提速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区域规模特色农业经济。加大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切实降低农业生产投资风险。
(五)做好民生工作,全力办好惠民实事
积极筹措资金,认真实施2012年市里制定的十项民生工程,确保民生工程政策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和顺利实施。
(六)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直接支付范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快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审制度,实行“采管分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加强财政监督,严格依法理财用财
继续开展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严厉查处扰乱会计秩序的行为;完善财政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强对社会保障、教育、农业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和“罚缴分离”管理规定,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
(八)提高干部素质,切实提升财政形象
加强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技能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并狠抓落实。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断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和拒腐防变能力。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第二篇:市政府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工作报告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紧密服务于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财政收入:1—11月份,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收入完成69,073万
元,完成年计划的81.3%。同比增收15,902万元,增长29.9%。按收入级次:上划中央级收入完成23,08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72.6%,同比增收1,725万元,增长8.1%;地方级收入完成45,99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86.4%,同比增收14,177万元,增长44.6%。按征收部门:国税部门完成收入26,01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67.9%,同比增收287万元,增长1.1%;地税部门完成收入24,60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80.8%,同比增收17,876万元,增长37.6%;财政部门完成收入18,45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3.9%,同比增收8,887万元,增长92.9%。
财政支出:1—11月份,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51,349万元,完成年支出指标的108.9%,同比增加56,932万元,增长60.3%。主要支出指标完成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732万元,同比增长22.4%;
2、公共安全支出6,744万元,同比增长42.2%;
3、教育支出36,427万元,同比增长96.8%;
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703万元,同比增长19.9%;
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64万元,同比增长24.7%;
6、医疗卫生支出11,353万元,同比增长26.2%;
7、农林水事务支出15,465万元,同比增长52.2%;
8、交通运输支出5,708万元,同比增长274.9%。
预计到年末,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5,0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收20,000万元,增长30%。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3,200万元,同比增长30%。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90,000万元(含专项支出),比上年增加40,000万元,增长26.7%。
回顾2009年财政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应对经济危机,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经济形势相当严峻。财税部门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召开全市财税部门座谈会、督查收入进度等形式,了解重点税源的动态情况,确保应收尽收。同时加大力度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促进税源型经济的发展。从6月份开始财政形势走出低谷,呈现出逐月增长的可喜态势。
(二)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补发了拖欠教师的工资,免除学杂费2,818万元,化解“普九”债务4,225万元。继续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向农民兑现“两补”资金38,368万元;兑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1,326万元。兑付玉米、水稻等良种补贴4,000万元,拨付退耕还林资金836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960万元。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
加大民生投入,支持全市民生事业发展。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均每月增发100元津贴补贴,并全部享受了住房公积金待遇;在全省率先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纳入社保,将最后一批居委会主任纳入财政开支;环卫工人工资待遇再次提高,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体中心二期工程交付使用,新建农家书屋50个。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拨付就业再就业资金2,683万元;全年共发放低保金8,848万元,筹集医保资金1,759万元,全年预计发放养老金35,900万元。加大廉租住房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廉租房2.4万平方米,478户群众喜迁新居;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造泥草房2000户。支持农村公路、饮水安全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促进理财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继续加强预算管理改革,着力推进市级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工作效率。三是加强财政评审工作,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四是政府采购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政府采购规模达3000万元,节约资金300万元。
(五)强化财政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财政资金安全大检查,着力做好扩大内需资金
监督检查工作;开展了对支农资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社保资金等的专项检查。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进一步建立了财政监管体系,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各位代表,2009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财源基础还不够稳固;政策性刚性支出多,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历史性政
府债务还很沉重;财经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0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支持经济发展,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原则,财力安排重点投向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深化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管理,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10年全市财政预算初步安排如下:
一般预算收入情况: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计划安排110,000万元,同比增长29.4%;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计划完成69,000万元,同比增长30%。
一般预算支出情况: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计划为200,000万元(含专项支出),同比增长5.3%。主要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027万元;
2、公共安全支出8,902万元;
3、教育支出48,085万元;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832万元;
5、医疗卫生支出14,986万元;
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5,766万元;
7、农林水事务支出20,412万元;
8、交通运输支出7,532万元。
为实现2010年财政预算,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支持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地方财源
支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鼓励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扶持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得到国家和省的支持。
(二)加强收入征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
规范税收征管行为,坚持依法按率计征。密切关注税收动态,及时协商解决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挖掘小税种增收潜力,确保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大税收稽查和专项检查力度,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切实做到依法治税。
(三)科学运筹资金,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优先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支持廉租房建设;增加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落实“三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鼓励支持特色产业提速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区域规模特色农业经济。加大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切实降低农业生产投资风险。
(五)做好民生工作,全力办好惠民实事
积极筹措资金,认真实施2010年市里制定的十项民生工程,确保民生工程政策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和顺利实施。
(六)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直接支付范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快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审制度,实行“采管分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加强财政监督,严格依法理财用财
继续开展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严厉查处扰乱会计秩序的行为;完善财政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强对社会保障、教育、农业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和“罚缴分离”管理规定,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
(八)提高干部素质,切实提升财政形象
加强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技能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并狠抓落实。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断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和拒腐防变能力。
第三篇:市政府财政预算(草案)工作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就全市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进行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财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美好新通州发展主题和全面小康的奋
斗目标,自觉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以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工作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财政综合管理水平,全市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公共财政保障职能不断增强,服务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财政管理机制继续优化,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收入情况
市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2008年财政收入预算为414000万元。根据1-10月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及部分收入政策变化因素,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批准,收入预算调整为431000万元。其中,“两税”收入与年初预算持平,调减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预算3500万元,调增地方固定工商税和其他财政收入预算6800万元,调增基金收入预算13700万元。2008年末,由于电力增值税和免抵调库指标未能到位、土地出让地块退回等因素,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05800万元,占预算94.2%,比上年(下同)增收66410万元,增长19.6%。其中,消费税和增值税160200万元,增长18.1%;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59551万元,增长24.4%;地方固定工商税和其他财政收入102349万元,增长16.4%;基金预算收入83700万元,增长23.1%。
预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385万元,占预算96.9%,增长18%。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1、增值税(25%部分)39216万元,增长18.6%。
2、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40%部分)23820万元,增长24.4%。
3、地方固定工商税74249万元,增长34.7%。
4、耕地占用税和契税9199万元,下降29.1%。其中,耕地占用税586万元,下降56.8%;契税8613万元,下降25.9%。
5、专项收入6230万元,增长24%。其中,排污费、水资源费收入1862万元,下降5.5%;教育费附加收入4368万元,增长43.1%。
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本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12671万元,下降14.3%。
(二)支出情况
市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2008年财政支出预算为251480万元。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新增支出因素,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批准,支出预算调整为276960万元,列收列支项目超短收相应减少支出9401万元,省和南通市追加支出指标30204万元,上年项目结转11480万元,合计支出预算为309243万元。2008年,预计财政支出299827万元,占预算97%,比上年(下同)增加60572万元,增长25.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14440万元,占预算96.2%,增支42212万元,增长24.5%;基金预算支出85387万元,占预算98.8%,增支18360万元,增长27.4%。结转下年支出9416万元。具体支出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含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专项经费)42004万元,占预算99.3%,增长11.8%。
2、国防支出954万元,占预算97%,下降71.6%,主要是上年安排了人防工程支出。
3、公共安全支出18807万元,占预算96.5%,增长39.7%。
4、教育支出60981万元,占预算96.3%,增长19.9%。
5、科学技术支出5382万元,占预算95.8%,增长34.6%。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58万元,占预算95.8%,增长71.7%。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51万元,占预算99.1%,增长19.8%。
8、医疗卫生支出12436万元,占预算91.4%,增长77.2%。
9、环境保护支出3715万元,占预算95.8%,增长71.7%。
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320万元,占预算94.5%,增长40.2%。
11、农林水事务支出25401万元,占预算97.2%,增长37.7%。
12、交通运输支出1041万元,占预算100%,下降9%,主要是上级追加指标减少所致。
13、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6465万元,占预算77.8%,增
长28.2%。
14、其他支出3125万元,占预算99%,增长31%。
15、基金预算支出85387万元。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支出46264万元,教育附加基金支出1737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支出86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46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32764万元,农业土地开发支出985万元,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支出1241万元,农业发展和育林基金支出466万元,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支出245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233万元,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710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196万元。
各位代表,2008年预算内财力272696万元(含上级追加补助指标和结转项目),支出299827万元,筹集调入预算外财力27131万元,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2008年,面对各种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我市财政工作高点定位、难中求进,改革创新、强化管理,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鲜明发展导向,在支持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在做大经济财政和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方面,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一)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围绕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突出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贴息、转移支付等财税政策工具,积极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扶优扶强的指导思想,集中有限的土地、政策、资金等资源,重点用于支持五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全市产业集聚、全民创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创建等战略举措,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安排专项资金加速推进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新兴税源、骨干税源、主体财源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突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平台建设,实施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完善科技成果创新体系创造条件。健全重大项目跟踪推进制度和绿色服务通道,全力构筑财政服务项目建设、招商选资的成本洼地;建立健全动态管理的财政支持企业发展项目库,积极为全市69家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申报省财政扶持项目26个;出台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关政策,为42家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责任余额7800万元,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创新财税征管机制,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
围绕构建科学的收入征管机制,积极探索生财之道,谋划聚财之方,严格执法,应收尽收,不断提升财政收入征管质量。按照“三个提高”的要求,强化收入目标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征收任务,督促各镇和各征收部门收入序时入库;强化收入目标责任管理,健全科学的目标分解考核体系;完善税收增收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对全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调研,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措施,加强收支预算执行分析和预测,不断增强收入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充分挖掘契税、耕地占用税存量税源,注重抓好新开工项目和重点区域的契税征收;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户、财政管理”的收缴新模式,在南通市率先实现市镇非税收缴制度改革全覆盖。规范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严格实行“土地出让收入足额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
(三)保证公共服务需求,改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保障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2008年,市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8100万元,同比增长77.7%,切实提高群众对全面小康建设的满意度。大幅度增加涉农补贴,涉农补贴项目由原来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13个项目扩大到卫生补助、社会保障等28个项目。2008年,发放涉农补贴资金1.35亿元,同比增长42%,全市38万农户受益;投入1200万元,完成40.2万亩小麦、46.4万亩油菜、45.2万亩水稻、0.8万亩玉米、2.5万头能繁母猪和193头奶牛的保险任务,完善农业保险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安排再就业资金900万元,实现劳动力转移4.6万人;安排1000万元配套资金,在全省率先启动村级“一事一议”财政以奖代补试点,加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加大村级经费保障力度,财政安排4000万元用于村级转移支付,进一步增强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安排2.5亿元,初步建立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市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医疗、城镇居民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医疗等保险制度,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拨付资金4100万元,用于免收学杂费和公用经费提标政策的落实;安排1620万元,用于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助学金补助;投入80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截止年底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全面完成;安排1200万元支持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新增4000万元,用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和大病救助,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参合率和实际补偿率。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入机制,重点加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全市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安排环境保护支出1.2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城市保洁、景观绿地、农村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三清工程、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拆借融通资金12.6亿元,重点用于市政干线公路路灯、金通公路功能提升、204国道改造、城区拆迁和沿海滩涂围垦、横港沙开发等重大项目,保证了城市建设、交通建设、载体建设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四)推进绩效财政建设,科学理财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创新财政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财政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按照“突出科学发展导向、集中财力办大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建立了有利于公共财政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型市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快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推行市直行政单位收支脱钩管理模式,规范单位定额分类和支出定额体系,强化单位收入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促进财政资金供给水平均等化;规范部门预算、专项资金预算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资金预算审批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市级国库集中支付17.6亿元,占比达86.4%。全面开展政府采购专项检查,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强化对交通建设、城建拆迁等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加强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控制。强化工程投资源头控制,通过调查询价、分析比较确定合理的计价依据和严格审核制度,确保财政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完成政府投资项目评审98个,涉及报审金额15.4亿元,核减金额1.4亿元,核减率9.1%。积极开展综合和专项检查,组织对重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进一步增强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纳税意识。健全公有资产使用、评估、处置等管理制度,实现了公有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
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促调整”的要求,2009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大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民生建设等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支持农村新七件实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财政支出预算的安排和适度负债需统筹兼顾。综合分析明年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影响财政收支变化的不确定因素较多,2009年财政收支矛盾将更为突出。
建议2009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一)收入计划
2009年财政总收入预算建议为467000万元,比上年增加61200万元,增长15.1%。其中,消费税和增值税193500万元,增加33300万元,增长20.8%;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72500万元,增加12949万元,增长21.7%;地方固定工商税和其他财政收入113700万元,增加11351万元,增长11.1%;基金预算收入87300万元,增加3600万元,增长4.3%。
2009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建议为190200万元,比上年增加24815万元,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171400万元,增长17%;非税收入18800万元,下降0.5%。按种类划分:
1、增值税(25%部分)47500万元,增加8284万元,增长21.1%。
2、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40%部分)29000万元,增加5180万元,增长21.7%。
3、地方固定工商税89000万元,增加14751万元,增长19.9%。
4、耕地占用税、契税5900万元,减少3299万元,下降35.9%,其中耕地占用税900万元,契税5000万元。
5、专项收入6880万元,增加650万元,增长10.4%。
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本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11920万元,减少751万元,下降5.9%。
(二)支出安排
根据财政收入预算测算,2009年预算内可用财力为265781万元(不包括上级追加补助指标和结转项目),拟筹集预算外财力27795万元,合计财力293576万元。建议安排支出预算293576万元,比上年预算(下同)增加26017万元,增长9.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06600万元,增加22418万元,增长12.2%;基金预算安排86976万元,增加3599万元,增长4.3%。具体安排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4290万元,增加4151万元,增长10.3%。
2、国防支出1020万元,增加37万元,增长3.8%。
3、公共安全支出20400万元,增加1941万元,增长10.5%。
4、教育支出64770万元,增加7912万元,增长13.9%。
5、科技支出5360万元,增加617万元,增长13.0%。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970万元,减少751万元,下降27.6%,剔除上年广电双入户工程一次性支出931万元,实际增长10.1%。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370万元,增加1658万元,增长11.3%。
8、医疗卫生支出11300万元,增加1194万元,增长11.8%。
9、环境保护支出3070万元,增加361万元,增长13.3%。
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100万元,增加68万元,增长0.8%。
11、农林水事务支出20750万元,增加4100万元,增长24.6%。
12、交通运输支出210万元,增加21万元,增长11.1%。
13、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5425万元,增加573万元,增长11.8%。
14、其他支出3565万元,增加536万元,增长17.7%。其中总预备费500万元。
15、基金预算支出86976万元,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0000万元,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2094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支出72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5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30878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800万元,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支出1400万元,农业发展和育林基金支出502万元,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支出250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80万元,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400万元。
各位代表,2009年,财政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减收增支压力,实现全年财政预算目标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工作,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为圆满完成2009年各项财政预算任务、建设幸福美好新通州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财政预算草案工作报告
一、20xx年财政预算预计执行情况
20xx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三区”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全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年各项预算指标圆满完成。
20xx年,我区财政收入预计完成625000万元,同比增加164269万元,增长35.65%,完成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入预算5*000万元的123.27%。其中:固定收入预计完成101350万元;共享收入预计完成511200万元;分级收入预计完成7450万元;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000万元。
20xx年,我区总财力预计为528231万元,其中:体制财力预计为458099万元;以前专项结转预计为22028万元;本市追加专款预计为48104万元。
20xx年,我区财政总支出预计完成498132万元,同比增加75394万元,增长17.83%,其中:区级财政支出预计完成470028万元。部门预算执行到位率预计达到96.15%。
总财力和总支出相抵,预计当年结余30099万元。(关于财政收支预算预计执行情况请见附表一,关于财政体制有关情况请见附件一)
总体来看,20xx年财政收入实现较高幅度增长,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能力继续增强,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上述预算预计执行情况,最终以财政决算为准。
(一)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
20xx年,我区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呈现良性的互动态势。今年,我区各主要税种收入增幅均保持在16%以上,尤其是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四大主体税种预计完成550500万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8.*%,增幅达到36.56%,拉动财政收入增长31.9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但是,在看到财政收入实现较高幅度增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影响我区财政收入的因素中,除了由于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带动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些一次性和非经常性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物资储备局一次性入区库增值税13250万元;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一次性入库印花税9376万元;驻区众多国有企业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股份制改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汇算清缴税款大幅增加,使得企业所得税预计同比增长60.44%,拉动财政收入增长11.80个百分点。如果剔除以上特殊因素,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7%。
(二)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
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对各类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一是教育、科学支出均达到增长要求。20xx年,对教育投入达到97125万元,同比增长11.00%(见附表三);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投入5760万元,同比增长20%;二是对公共卫生投入达到9330万元,同比增长20.39%(见附表四);三是文化、体育事业支出5343万元,同比增长14.78%;四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等支出85793万元,同比增长14.63%。
(三)全力保障重点支出
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我区城市建设。20xx年财政经济建设类资金总投入预计达到381645万元,使全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建设资金得到落实。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433万元,主要用于德内大街改造、党校东侧路改造、新街口东街改造、地铁四号线拆迁等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64851万元,主要用于北二环、西二环、月坛公园、什刹海等地区的综合整治;解危排险投入18517万元,主要用于17栋简易楼改造和李大钊故居修缮;社会事业建设投入92231万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大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德胜社区医院、北京市第二医院和社区居委会等项目建设;偿还政府贷款利息等支出27613万元。
落实促进产业发展政策。兑现入驻金融街16户金融企业一次性补助10900万元;落实德胜科技园产业优惠政策及兑现金融企业购(租)房补贴款12009万元。
(四)稳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
20xx年,按照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依靠“金财工程”的技术支撑,稳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财政资金运行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积极开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今年财政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北京市财政局的要求,我们对全区各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开展了培训。同时,将已批复的《西城区20xx年部门预算》中的3710个项目逐一按新科目进行了转换,并将今年财政预算执行数据分新、旧两套科目进行核算和上报,为20xx年全面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做好了充分准备。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与北京市财政局一起对西城公安分局车辆购置和北京市第二医院病房楼改造两个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两个项目分别被市财政局评为“优秀”和“良好”。本着勤俭节约、满足基本需要、保证各单位基本运行的原则,委托北京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对法院、卫生局等6家入驻新址办公的单位所申请的开办费16198万元进行了评审,共审减资金3873万元,审减率达到23.91%。通过参与上述项目,为今后全面开展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和投资评审工作积累了经验。
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提高资金支付效率,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的政府采购资金规模不断扩大,预计达到20000万元,直接支付率达到50%;纳入财政工资统发范围的人数接近万人,本累计统发工资金额将突破50000万元。着力研究和解决执行中的新问题,5家授权支付改革试点单位运行更加平稳。进一步细化并规范财政、银行、预算单位职责,加强内、外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
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对公开招标政府采购项目引入公证机制,完善工作程序,提高政府采购监管水平。按照《西城区定点供应商监督考核办法》,强化对定点供应商的管理。继续提高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率,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全年预计完成政府采购资金40000万元,同比增长3.02%,节约资金预计达到2000万元,资金节约率为5%。
全面加强政府资产管理。以20xx年7月31日为基准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此次我区纳入清查范围的单位共369个,其中行政单位47个,事业单位284个,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38个。经初步汇总,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共计768334万元,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共计127248万元。此外,截止到基准日,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各基本建设专户尚有44个在建项目,累计投资133097万元,预计60%的投资可以形成固定资产。据此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可达975440万元。通过此次“摸清家底”,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统筹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建立政府资产实物管理与资金管理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
着力抓好政府债务管理。在充分利用我区融资平台筹措建设资金的同时,严格控制债务规模,严格管理债务资金用途,不断强化政府债务风险意识,坚持政府债务季度报告制度和或有负债“红、黄、绿”三级预警制度;通过利用外国政府低息贷款,以及主动应对国家上调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调整政府债务还款期限等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政府融资成本。截止11月份,我区直接负债合同金额为355600万元;或有负债为231250万元,同比减少114400万元,下降33.11%。
各位代表,回顾20xx年的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我区公共财政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金压力日趋增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三是理财能力与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控制行政成本和勤俭节约干事业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事关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将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财政改革等,全力加以解决。同时,恳请各位代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财政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
二、20xx年财政预算草案
各位代表,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从20xx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与现行的预算收支科目存在着很大差别,特别是在支出方面,分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改革的目的是更加完整和准确地反映财政收支和政府职能活动,提高政府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提高预算透明度。20xx年西城区财政预算草案及20xx年西城区部门预算都是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编制的。(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请见附件二。)
根据北京市财政局关于编制20xx年部门预算的有关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20xx年我区财政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我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坚持“三区”战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服务水平;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20xx年主要预算指标安排如下:区级财政收入安排687500万元,比20xx年预计财政收入625000万元,增加62500万元,增长10.00%。区级财力支出在财政收入安排687500万元的基础上,扣除体制上解,加上以前市专项结转,安排503000万元,比20xx年预计区财力支出470028万元,增加32972万元,增长7.01%。(见附表二)
20xx年我区财政预算安排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安排财政收入
20xx年,国家宏观经济仍将呈现稳定的增长势头,北京市也将进入全面完成奥运会前期各项筹备工作的冲刺阶段,我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这些都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关注到西城区经济具有典型的总部经济特征。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对我区经济和税收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我们开展税源监控和收入分析预测工作的难度。这主要是由于总部型企业可以根据经营战略的调整,将税收在总部与子公司之间进行转移,并且总部型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而产生经营波动。所以,总部型企业的税收贡献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与此同时,我们也须注意到,在20xx年财政收入中有较多的一次性和非经常性的不可比因素,形成了20xx年财政收入较高的基数,使得财政收入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加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20xx年我区财政收入增幅安排为10%。
(二)确保政权建设和法定支出增长
按照“人员按实际,公用按定额,项目按财力”的原则,为各政府职能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提供资金保障,20xx年,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9万元,安排公共安全支出28437万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加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投入。教育投入105000万元,同比增长8.11%(见附表三)。科学技术投入6912万元,同比增长20%。医疗卫生投入11214万元,同比增长20.19%。关于医疗卫生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支持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在确保卫生工作经费投入的同时,妥善解决卫生系统的离退休经费负担问题,将离退休经费从卫生依法增长中剥离出来,退休经费按调资后的标准,在20xx年财政负担80%的基础上,自20xx年起,财政负担比例每年提高5%,到2010年财政将100%负担卫生系统退休经费(离休经费已由财政100%负担)。
(三)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xx年,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5724万元,主要用于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的利益。支持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改造,在20xx年已安排8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安排2000万元。继续安排支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和社区教育工作各160万元。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安排日常保洁维护等费用14055万元。安排15000万元用于在职和退休人员的公费医疗支出;继续安排2000万元医疗改革储备金,为将来的医疗改革做好储备。安排预备费15090万元,应对新增事项和突发公共事件。
(四)积极促进产业政策落实
为进一步吸引优质税源,增强我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安排42500万元,用于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实施细则。积极落实《西城区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继续加大对德胜科技园区建设的支持,安排1500万元,重点用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及支持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的建设等,促进德胜科技园区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涵养税源,继续安排2000万元,用于落实区政府制定的《关于促进税源发展和鼓励吸引资金的试行办法》。
(五)继续加大重点项目投入
综合运用融资资金、市配套资金等多渠道筹集的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承载力,全力做好奥运筹备相关工作。其中,预算内安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6000万元,重点用于什刹海环湖立面修缮和景观建设、城市边角地整治、西单文化广场、西单北大街及北延长线改造、“平改坡”等项目。安排基本建设资金27000万元,主要用于政府大院危楼改造、区党校装修改造等工程和偿还政府直接负债本息。安排标准租私房腾退还贷4800万元。为完善政府债务风险保障机制,安排补充政府偿债资金2000万元。
三、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确保20xx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20xx年,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筹办奥运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区政府的开局之年。根据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财源建设,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首先,积极推进财源体系建设,大力培植后续财源,不断增强财政增收后劲。按照落实我区功能定位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提高我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聚集力和吸引力。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其次,树立“大财政”的理财观念,紧紧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第三,加强税收征管,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税源建立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机制,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第四,狠抓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抓支出管理,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倾斜,努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矛盾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
按照公共性、市场性和导向性原则,进一步研究界定财政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对政权建设、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确保重点项目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统筹各方面的资源,确保各项“折子工程”、“重点工程”、“便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努力压缩会议费、公务用车等消费性支出增长,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
(三)抓制度创新,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一是积极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认真研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预算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的影响,完善相关办法,探索提高预算、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研究探索建立预算资金定额与实物资产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完善专项支出项目库建设,探索建立项目滚动管理的机制。加强对财政性结余资金的管理,研究制定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办法;三是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总结授权支付试点经验,逐步将全区的行政机关纳入到授权支付改革范围;四是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大政府采购工作力度,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提升政府采购管理水平;五是加快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以“结果”及“追踪问效”为导向的支出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在20xx年资产清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探索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盘活用活现有存量资产;六是继续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将政府负债规模控制在财政可控风险之内,管好用好财政融资资金;七是继续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优化完善财政一体化系统,强化系统多维的、全口径的查询与分析功能;继续向二级预算单位推广一体化系统,实现一体化系统全覆盖;加强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一体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抓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按照《预算法》、《西城区预算监督办法》的要求,积极主动推进政府理财的法制化和程序化。继续围绕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专项资金使用等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机制,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良性互动,发挥财政监管在确保财政政策执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财政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财政执法行为规范,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严格落实《会计法》,加强对预算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加大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不断推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规范财政内部管理,强化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公众监督,努力打造“阳光财政”,使财政管理更加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各位代表,20xx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一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听取区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以饱满的热情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财政预算任务,为实现“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市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主任、常务副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XX年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XX年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财税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 按照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狠抓增收节支,严格预算执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一)区域内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区域内财政收入完成718418万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351639万元,同比增长11.3%;省级收入完成48841万元,同比增长33.9%;地方级收入完成317938万元,同比增长31.6%。地方级收入中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94244万元,同比增长30.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完成41017万元,同比增长24.5%。
(二)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7871万元,同比增长29.3%,完成预算的56.8%。其中:国税部门完成34831万元,完成预算的60.8%,同比增长37.2%;地税部门完成106724万元,完成预算的52.6%,同比增长30.2%;财政部门完成36316万元,完成预算的68%,同比增长20.3%。
分地域看,城区完成107450万元,同比增长32.5%,完成预算的57.7%;县市完成70421万元,同比增长24.9%,完成预算的55.3%。
全市税收收入完成14XX万元,同比增长33%,完成预算的57.3%,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0%;非税收入完成35866万元,同比增长16.6%,完成预算的54.6%,占一般预算收入的20%。
(三)全市支出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2887万元,同比增长12.9%,完成预算的43.3%,其中:教育支出完成64603万元,同比增长33.8%,完成预算的50.1%;科学技术支出完成4676万元,同比增长98.2%,完成预算的43%;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5801万元,同比增长22.7%,完成预算的44.9%。
(四)市直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市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7280万元,完成预算的55.6%,同比增长27%。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3747万元,完成预算的62.4%,同比增长46.7%;地税部门完成41937万元,完成预算的52.6%,同比增长19.1%;财政部门完成11596万元,完成预算的60.3%,同比增长38.4%。
市直税收收入完成55684万元,完成预算的54.7%,同比增长24.9%。分税种完成情况:增值税完成8729万元,完成预算的50.6%,同比增长23.9%;营业税完成20175万元,完成预算的51.1%,同比增长17.4%;企业所得税完成6367万元,完成预算的90.6%,同比增长87.3%;个人所得税完成2141万元,完成预算的44.8%,同比下降13.2%,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长江电力股份公司上年同期股票分红,入库市直本级利息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444万元,今年本期无此项收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7296万元,完成预算的49.1%,同比增长17.3%;契税完成3934万元,完成预算的52.9%,同比增长59.3%;其他各项税收收完成7042万元,完成预算的64.2%,同比增长21.6%。
市直非税收入完成11596万元,完成预算的60.3%,同比增长38.3%。其中:专项收入完成3774万元,完成预算的47.9%,同比下降23.4%,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同比大幅度下降;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完成4094万元,完成预算的56%,同比增长180%;罚没收入完成2612万元,完成预算的74.6%,同比增长75.4%。
上半年,市直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74207万元,同比增长21.7%,增收13229万元。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40892万元,完成预算的48.1%,同比增长13.8%,增收4963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完成31209万元,完成预算的33.9%,同比增长28.1%,增收6837万元。市直基金支出完成74207万元,与收入保持平衡。
上半年,市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1540万元,完成预算的44.1%,同比增长19.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041万元,完成预算的47.5%,同比增长11.7%;公共安全支出11093万元,完成预算的49.8%,同比增长61.2%;教育支出完成14358万元,完成预算的55.1%,同比增长57%,公共安全和教育支出增幅较大的原因,主要是今年的支出增加了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的部分;科学技术支出完成1015万元,完成预算的35.1%,同比增长2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906万元,完成预算的73.1%,同比增长15.3%;农林水事务支出2832万元,完成预算的42.5%,同比增长10.3%。
二、全市上半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今年以来,全市财政收入连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财政运行情况良好,预算执行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中央、省、地方三级收入平衡增长,地方收入增幅高于中央收入增幅。上半年,全市区域内财政收入完成718418万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351639万元,同比增长11.3%;省级收入完成48841万元,同比增长33.9%;地方级收入完成317938万元,同比增长31.6%。中央级收入增幅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加大了对中央企业所得税的清查、清缴力度,基数较高,今年上半年完成中央级企业所得税20.1亿元,增长率只有3%。
(二)收入全面过半,城区略好于县市。上半年,各地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年初预算的50%,全面实现了硬过半。城区完成107450万元,完成预算的57.7%,同比增长32.5%,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60%;县市完成70421万元,完成预算的55.3%,同比增长24.9%,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40%。其中:点军区、夷陵区、兴山县完成预算60%以上,点军区达到70.9%,主要原因是长江铝业补缴XX年企业所得税欠税4812万元,增加市级一般预算收入722万元、区级一般预算收入480万元。
(三)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市直好于全市。上半年,全市完成税收收入14XX万元,完成预算的57.3%,同比增长33%,高于非税收入增幅16.4个百分点,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直税收收入完成55684万元,完成预算的54.7%,同比增长24.9%,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3%,比重高于省市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非税收入完成35866万元,同比增长16.6%,完成预算的54.6%,占一般预算收入的20%;市直非税收入完成11596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17%,完成预算的60.3%。
(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收入支柱地位明显。从重点行业看:一是电力燃气及水、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税收贡献大,上半年分别入库20.35亿元、11.55亿元、2.94亿元、2.08亿元,构成国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城区金融保险业完成营业税8924万元,同比增长36.4%。三是房地产业成为收入增长的一大亮点,其税收增量占地税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量的五成,城区房地产业实现营业税1.03亿元,同比增长51.1%;实现企业所得税2519万元,同比增长154.4%。四是磷矿企业增收显著,全市27户磷矿企业入库税收1.6亿元,过千万元的达5家,比上年同期增收8000万元,增长100%。五是服务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城区服务业实现营业税6558万元,同比增长35.6%。从重点企业看:上半年全市入库税收过千万元的达41家,比上年同期27家新增14家,长江铝业、新洋丰、华强科技、永鼎红旗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税收大幅增长。今年纳入国税部门重点税源监控的290家企业,累计入库33.3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85.7%。上半年全市共享企业所得税入库过千万元的纳税户7家,宜昌长江铝业、三峡财务公司、省烟草宜昌市公司、三江航天工业公司、宜化集团、东阳光集团、华新水泥企业所得税分别入库4758万元、4440万元、3192万元、2085万元、1516万元、1223万元、1165万元,共入库18379万元,同比增收9657万元。
(五)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一是法定支出增幅大。科学技术支出完成4676万元,同比增长98.2%,完成预算的43%;教育支出完成64603万元,同比增长33.8%,完成预算的50.1%;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5801万元,同比增长22.7%,完成预算的44.9%。二是社会稳定支出保障有力。全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53071万元,同比增长14.1%,完成预算的47.1%;公共安全支出完成21800万元,同比增长31.2%,完成预算的44.2%;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91740万元,同比增长24.3%。三是认真落实有关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发展。上半年国税部门办理出口退税2亿元,同比增长86.5%,增加9467万元;落实三峡电站和葛洲坝电站增值税即征即退12342万元;落实资源综合利用、民政福利、软件业等行业减免税34107万元。地税部门综合利用下岗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财政部门综合应用激励政策,落实资金XX多万元支持长江铝业等骨干企业发展。
总体上看,今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一是得益于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通过目标考核、超收奖励等政策,促进了各地骨干财源建设,经济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二是得益于征收部门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扩大了收入规模。三是得益于财力保障有力,确保了机构正常运转、各项法定等重点支出需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全市财政经济形势分析,预计可以圆满完成全年收支预算。
三、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全市财政运行情况从总体上看虽然保持良好的态势,但预算执行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峡工程建设提供的税收大幅度下降,增加了市直收入风险。据统计,XX年至XX年,三峡工程建设为我市提供的区域内总收入分别为20355万元、22212万元、21248万元、20578万元、12416万元、9360万元,提供我市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7221万元、11469万元、11953万元、12671万元、7136万元、4896万元。上半年三峡工程投资106707万元,同比下降67.1%;上半年三峡工程建安税收完成3267万元,同比下降13%,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竣工后建安税收基本没有;另外,去年同期长江电力股份公司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入库2960万元,今年无此项收入。
(二)宜昌特殊的税源结构制约了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水电是宜昌税收收入的支柱行业。近几年,葛洲坝电厂年入库增值税收约1.8亿元,清江隔河岩电厂、高坝洲电厂年入库增值税收约1.4亿元,由于水量和电价基本是衡量,这两块税收基数大且没有增量,维持增幅需其它税收补充。上半年四大电站面临特殊困难,收入很不理想。长江电力、三峡开发总公司上半年入库企业所得税16.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715万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比重也由去年的49.8%下降到41.8%。上半年四大电厂入库增值税1.79亿元,比去年同期掉收1092万元,提供市直一般预算收入3059万元,占国税部门提供的市直一般预算收入的22.2%,比XX年、XX年、XX年所占比重分别低15、24、11.3个百分点。三峡电厂上半年累计发电195.7亿度,比去年同期增加13.5亿度,当期入库增值税607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188万元,但葛洲坝电厂受三峡电厂调控影响,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3亿度,上半年仅入库增值税6420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39万元。清江隔河岩、高坝洲两个电厂受上游水布垭工程蓄水及水量不足影响,增值税收入同比掉收1027万元。类似问题今后可能经常出现,影响市直收入的稳定性和增长速度。
(三)国家政策调整影响财政收入。一是今年以来央行五次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三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全市资金紧张的局面再次抬头。从上半年投资资金到位情况看,国内贷款比重已有所下降,加之银行储蓄存款加速向股市分流,企业融资将更加困难,企业后期投资和发展必受影响。二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国家为了进一步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进出口贸易平衡,决定自XX年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我市部分出口行业将受到影响。三是部分县市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将带来企业所得税减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精神,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六个县市将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凡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项目的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可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四是国家开发银行征收方式的改变影响市直收入。XX年年5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国家开发银行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缴纳办法的通知》,将国家开发银行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XX年的“集中划转、返还各地、各地入库”的方式改为各分行直接向各地地税局申报缴纳。XX年以来,我市从国家开发银行划回收入2675万元。今后此类税收将按属地纳税原则交到武汉市,划转十分困难。五是工业原、燃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近年来石油、煤炭、矿石等生产资料出现了全球性暴涨,国家也多次调高基础电价,加之国内投资需求拉动,基础性原材料价格继续高位运行,高于工业品价格增幅,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六是国家土地、环保、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日益规范严格,我市招商引资的成本将更高、难度将更大。
(四)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加重了财政支出压力。为了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按照全省统一要求,我市对公务员津贴补贴进行了规范。实施这一政策加重了财政支出压力。过去由单位多渠道筹资解决津贴补贴,现在成为预算内刚性支出;津贴补贴标准我市与省直机关和武汉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县市区之间也存在差距,平衡十分困难;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滞后,需要进一步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四、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市发展和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下半年我们将严格按照市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的意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做大“财政蛋糕”,大力支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充分有效地发挥公共财政发展经济的职能作用,牢固树立抓经济发展首先要抓项目的思想,突出项目建设重点,坚持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支持多晶硅、三新磷化、长江铝业、宜化、兴发、东阳光等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宜昌开发区发展,加快推进猇亭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调研白洋化工园财政管理体制,支持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建设中拆迁难、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支持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招商引资项目,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与金融部门协作配合,有效运用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完善财政政策,用好中央、省及本级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支持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宜昌水运口岸建设。支持发展新型流通业,加快内外贸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支持企业不断优化出口结构,放大地方精品名牌效应,着力培育龙头市场。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支持“板块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品牌强农,提高“适宜区”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全力支持抗洪救灾工作,确保救灾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认真分析三峡工程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多请示、多汇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努力寻求应对措施,拓宽财源建设领域,确保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支出结构,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解决民生问题。一是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国家生态效益补偿等各项惠农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二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支持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大力支持卫生事业发展。调整政府卫生投入的方向和结构,建立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投入政策,继续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四是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支持“五险统一、一票征缴”征收模式,扩大社会保险费征收面。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管理,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财税政策。五是大力支持文化、体育、广播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覆盖范围广、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市图书馆、广电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支持办好八艺节。落实我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经费。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宜昌特色体育赛事品牌。加快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