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芳湖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汇报材料

芳湖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汇报材料



第一篇:芳湖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汇报材料

芳湖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代表中共芳湖村党支部、芳湖村委会芳湖村全体村民欢迎大家的到来,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

芳湖村位于黄岭乡政府西部,毗邻芙蓉农场,属典型的邱陵地区。全村总户数户,人口1240人,辖7个村民小组,八个自然村,总耕地面积2680亩,荒山面积1240亩,棉花、水稻为旆要农作物,田地易涝易旱,是血吸虫病重疫区等各种原因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011年被定为“十二五”扶贫开发贫困村。

一年来,我村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办指导下,认真学习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芳湖村的实际,制定了芳湖村2011年度扶贫开发规划,精心实施了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四件实事。

1、硬化公路27公里。解决了全村群众出行的难题,项目总投资56.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0万元,动员社会投入3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合10.7万元。

2、建设生态示范村。大力改善群众的生存环境,做 1

到绿化面积25亩,硬化面积2.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盏,项目总投资12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万元,整合部门资金7.6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合44万元。

3、种植泡桐树1000亩,本年度投入2万元,主要用于泡桐树山场的清理、整枝、防病治虫工作。

4、种植睡莲100亩,本年度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2万元,主要用于扶持该新兴产业的发展。

总结本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一、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工作。面临我村的实际,需要各级领导及部门白大力支持,我们找县委、政府的有关领导要政策,争取他的关怀,找部门的领导,解决我村的发展难题,邀请他们来我村走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在思进取、谋发展。

二、凝心聚力,争取全村群众的支持

群众是扶贫开发的主体,最又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是我村的成功做法。

一是把群众中懂政策、会做事、肯学习的人吸收参与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扶贫开发规划小组及监督小组中来,为扶贫工作贡献力量。

二是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权交给群众。扶贫开发项目由于投入资金少、项目投资大,我村探索出的方法是发动

群众、走群众路线,在生态示范村建设水泥路硬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发动广大群众投工投劳,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三是坚持公开公示制度。坚持公开公示制度是取信于民,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成功做法,我村做到项目制定公开、合同公开、资金投入方向公开,项目验收公开,全程的公开使群众吃到放心丸,才能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

三、争取定点单位的支持

“十二五”在我村开展定点帮扶的单位是九江市纪委监察局,我们通过县扶贫和移民办与定点单位取得了联系,市纪委监察局已于11月24日到我村指导定点扶贫工作,2011年度的定点帮扶资金也在落实中。

四、实事办好,为事办实

①扶贫项目做好做实。生态示范村未建的是村内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吸虫肆虏,是典型的脏乱差村庄,通过扶贫开发、硬化面积7101平方米,新建体育广场休闲广场、绿化面积20余亩,安装路灯35盏,彻底地整治了村容村貌,今年被评为江西省百佳优美村庄。②扶贫项目当扶贫项目来做。我村修通的新屋高至黄岭1.6公里水泥路,方便快捷了村民的出行,为我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五、大力支持扶贫产业的发展

扶贫产业是扶贫工作的动力。扶持一个好的产业是留下了一个扶贫工作队,我村把产业发展作为“十二五”主要扶贫工作来抓。

一是巩固扶持原有的泡洞树种植,由原来的500亩发展至1000亩,项目覆盖由原来的几十户发展至200户1000人受益。

二是发展新的产业睡莲。在扶贫资金支持下,由过去的10亩发展到现今的100亩。由于该产业是目前我省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一个睡连种植基地,奇特的印度红莲,并蒂莲奇观还被中国江西网和江南都市报报道过,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二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为了加快脱贫致富的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村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照村制定的“经济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明治村”的发展思路,以“成方连片、规模布局、有序开发、共同发展”为工作思路,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主题,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己任,以实现我村繁荣、稳定、和谐发展为目标,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实施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制订北留钵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一、北留钵村基本状况

北留钵村地处献县段村乡的西南部,全村395户,总人口1435人,贫困人口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北留钵村民风纯朴、勤俭爱劳、崇尚科学。全村有耕地4800亩,农用机井10眼,水浇地1600亩。我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基于传统农业思想,农业作物种植品种单一,水利设施配备落后,粮食单产、总产量低。村自来水系统年久失修,事故频发,存在极大的饮水安全隐患。村街道硬化程度差,一到雨季完全是“水+泥”状态,出行极度困难。交通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村各项经济的发展。村两委换届后,领导班子一心为民,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要求日趋强烈,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村两委班子也是无计可施。北留钵村的经济目前已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

二、贫困状况

(一)我村有395户农户,其中有贫困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低收入户251户,这些贫困户中因缺少劳动力致贫的有112户,因上学致贫的有76户,因病致贫的有61户。

(二)北留钵村致贫因素分析

1、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贫困是社会发展缓慢和经济落后的具体表现,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一对孪生兄弟。北留钵村地处华北平原,滹沱河故道北岸,以前多盐碱地,土地贫瘠,经济以传统种植农业为主,基础农业生产设施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还在靠天吃饭,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直接影响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国家近二十年的扶贫工作,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个人和家庭,通过国家各种支持和帮助,逐步摆脱了贫困的状况。而剩余的人口,多数因为受外部或内部条件的制约,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北留钵村也不例外,而且还成为了一个因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致贫的代表性村子。

3、因病致贫: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恶性疾病通过多种途径对家庭产生影响,除了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劳动生产能力外,而且还使他们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4、因子女学费致贫:我村虽然不存在因贫困致儿童失去接受教育机会的现象,但是,子女教育费用过高,使得个别家庭承担起沉重经济负担的家庭却不乏一二。

新时期的贫困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经济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未成年孤儿都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这些人口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实际存在着。因此对于目前存在的绝对贫困家庭,还需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措施。北留钵村经济状况入不敷出,对这些弱势人群,虽心存怜悯,但却无力回天,只能靠政府民政部门及社会慈善组织的救助过日子。

三、指导思想

(一)基本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同志“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式的扶贫基本方针,构建和谐、文明、小康新村的总体要求,看准贫困人口,紧扣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大力推进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促进本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思路

在稳定解决我村贫困人口的温饱现状,夯实贫困村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中,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围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实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建设,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制定和完善我村的扶贫开发规划。

对建成的日光温室、日光大棚分别补助扶贫资金8500元和XX元。两年共需补助扶贫资金总额为68万元。

2、两年内在棚室种植区打深水机井4眼,需投入20万元,每眼机井补助扶贫资金2.5万元,计10万元。

机井配备专用汲水设备4套,需投入10万元,每套汲水设备补助扶贫资金1.5万元,总计为6万元。

铺设防渗管道4000米,需投入12万元,补助扶贫资金6万元。

架设种植区标准供电线路5000米,需投入10万元,补助扶贫资金5万元。

利用扶贫资金培育种植专业技术人员4人,费用需2万元。

其他资金3万元。

3、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改善村饮水状况,打深机井两眼,需要16万元;配备供水设备投入需6万元。两项合计总额为22万元。

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整合饮水输送管道及其他配套设施投入需30万元。

4、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硬化村街道2500米,修建街道配套排水设施,需要投入资金40万元。2012年硬化通种植区公路4500米,此项需投入54万元。

5、2012年改建幼儿园一个,此项投入需15万元,投入社会支持资金15万元;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修建村两室、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此项需投入15万元。

6、鼓励新民居建设,提倡普及沼气利用率,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每个建沼气户补助500元。

7、XX、2012,大力提倡新民居建设,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危、旧房改造户进行一次性补助,每户补助1万元,每年由村民代表大会验收后评定出10户,年末兑现一次性补助款。

第三篇: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2011年,我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住重点,扎实工作。经过县扶贫办、项目实施乡(镇)村的艰苦努力和有关部门、龙头企业的紧密配合以及贫困村群众的积极参与,完成1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12个,总计投入资金301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改善了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一)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我县安排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77个,投资253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整合资金1633万元,群众自筹298万元。①硬化乡村主干道、次干道及入户道路共计31公里,解决了0.86万人交通难问题;②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02处,铺设输水管道26600米,解决了0.57万人饮水困难;③建成沼气池520座,配套“三改”520户,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态环境;④架设输电线路37.7杆千米;⑤建垃圾收集池37个;⑥修建引水渠4条,长10800米;⑦栽植风景树44600株。

(二)提高了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投入资金481万元,建村级文化站、卫生室、连锁超市各12个,加强了农村公益卫生服务能力,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移风移俗,树立健康文明的乡风乡俗。

(三)社会帮扶力度加大。全县共组织23个单位,抽调干部65人,组成12个工作队,帮扶11个乡镇12个村1057户贫困户。据统计,全县帮扶投入资金70余万元,帮助贫困农户获得贷款1100万元;扶持513户贫困农户发展种养项目,同时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共1240人次。通过开展县、乡(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活动,共带动解决了986户的温饱问题,增强了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和信心。

(四)群众脱贫致富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宣传发动、挂钩帮扶,激发了贫困群众要发展、要脱贫、要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主动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新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县、乡党委政府把贫困村扶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来抓,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部门、乡村干部目标责任制,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考核、定奖惩。一是领导到位。在扶贫项目实施中,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关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使扶贫政策家喻户晓,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三是督查到位。成立了项目监督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适时督查,县政府原副县长李廷伟多次深入项目区指导工作,县政府办副主任、扶贫办主任刘双伟经常亲临施工现场督导进度,检查质量,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四是检查验收到位。项目竣工由乡、村会同群众代表进行初步验收,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财政局进行检查验收。五是服务到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协调服务。加强乡村扶贫队伍培训,提高他们为贫困群众服务能力。

(二)落实制度,严格管理。一是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县级报账等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二是县、乡扶贫部门严格要求,把整村推进工作与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工作载体和重要工作目标,规范和健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档案材料,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各负其责,规范施工,提高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同时,大力开展单位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实行挂钩扶贫。各扶贫挂钩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实行脱贫计划制定到户、帮扶责任人“结亲”到户、扶贫项目因户制宜确定到户,为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领导和部门领导结合扶贫攻坚对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实实在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强基固本,增强能力。我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神文明建设和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社会事业进展水平,集中力量扶持贫困农户,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口大。贫困村需要建设项目较多,投入资金缺口大,贫困群众自筹能力差,部门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有的项目实施难度大。建议上级继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项目资金的投入,以有效改善贫困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农户的有效增收。

(二)乡村道路缺乏后续资金养护。一些路段因水毁等原因又出现了“行路难”。建议上级拨付一定后续管理资金,县、乡各级进一步探索完善了村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制度。

(三)整合资金难度较大。主要是“块块”难于协调“条条”的政策规定,致使整合某些部门的资金难于操作。建议省、市人民政府制订一个关于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政策性文件,为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加大整村推进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政策依据。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第四篇: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 连片开发 贫困地区发展新路子

——广西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从2007年开始,国家连续三年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在重点县选择贫困乡村集中连片的区域,制定“连片开发”规划,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是新形势下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为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提升新水平采取的一项新的扶贫举措。目的是通过政策统筹、机制创新,探索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我区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支持,在我区安排了11个试点县,中央专项试点资金1.095亿元。三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规划,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推进,对如何提高产业化扶贫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我区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的要求:一是有相对集中连片的贫困村;二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试点工作有积极性,整合资金力度,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较高;三是扶贫、财政等部门力量较强,能够密切协作配合;四是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扶贫规划,有一定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基础等四个方面的要求,结合我区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连片开发试点县。至2009年底,我区共凌云、龙胜、天峨、隆林、龙州、马山、三江、东兰、那坡、西林、金秀11个试点县,其中隆林、东兰县为革命老区建设示范试点县。凌云县专项试点资金950万元,其余10个试点县每个县的中央专项试点资金均为1000万元。每个试点县实施期为两年。凌云县2009年已通过自治区验收,其余10个试点县项目仍在实施。据扶贫统计,至目前,11个试点县除中央专项试点资金外共整合资金 47242.018万元(不含群众自筹),扶持乡镇 32 个,扶持村111个,其中贫困村 90个,扶持农户 37712户,贫困户 22792户,种植15.2325万亩,养殖 52.4857 万头,农田基本建设0.958 万亩,新建村级道路 35 条 135.5公里,新建屯级道路 288条 842.17 公里,人畜饮水及小型水利677处,沼气池6452 座,新建学校25 个,村级文化室16 个,村级医疗室7 个,劳动力转移培训7144 人,实用技术培训279347人。

从实施情况看,连片开发试点取得的成效很明显,贫困群众得的实惠较多。

——贫困群众增收。凌云县经过2007、2008年两年实施,8个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88元增加到2009年初2036元,增幅达14.07%,高于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的2.07个百分点。据扶贫统计,其他试点县试点村项目实施一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加200元以上。

——基础设施大为改观。试点县围绕改善试点区域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重点实施了村屯道路、沼气池、人畜饮水和茅草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南山试点片区通过连片开发,整合资金,两年来共新建或扩改通村公路6条53.6公里,通屯公路44条188.1公里;建成人畜饮水8处,解决8个自然村649户农户饮水困难;改造1122户农户输电网络;新建或维修村办公楼3座;建村级卫生室5座250平方米;新安装单户型卫星地面接收天线1167户,自然村屯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使片区15个贫困村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通信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稳定增收产业初步建立。各试点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长短结合,重点培植贫困农户长期稳定增收的桑蚕、茶叶、油茶、核桃、水果、养猪、养鸡等产业,连片开发种植业,规模发展养殖业。凌云县经过连片开发试点,新种桑5376亩,人均桑园面积由2006年末的 0.2亩,增加到2009年7月的0.72亩。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了一家缫丝厂,利用桑枝原料建设食用菌基地3000平方米,直接带动桑蚕业发展;新种茶叶602亩,人均茶园面积由2006年末的0.82亩,增加2009年7月的0.95亩;新种水果1894亩,人均水果面积从0.03亩增加到0.12亩;存栏母猪4511头,户均存栏母猪从2006年末的0.48头增加到2009年7月的1.35头。劳务输出2887人,户均输入0.8人,实现劳务收入8522万元。

——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成立专业协会,推动参与式扶贫,让受益群众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等方式,使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凌云县共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7期,培训了12.92万人次,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大多参训3次以上,使从事种桑养蚕、养猪业及茶叶、水果种植的农民都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还围绕桑蚕业、养猪业成立了村级桑蚕业和养猪业协会,通过协会为会员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生产,共同应对市场风险。让受益群众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凡是农户能自行实施的项目,都放手由受益农户自行实施,凡是片区集体受益的项目,由受益群众推选3-5名代表组成项目管理小组,由项目管理小组来召集会议、制定方案、筹资投劳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定期公开财务收支,使贫困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农村社会事业进步。在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的同时,我区还注重整合部门力量,加大对项目区域社会事业的发展投入。改善试点村人居环境、推进“文明新村”建设,树新风移风易俗,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龙胜县两年来在试点村共完成文明卫生村屯建设15个,使15个自然村的825户受益;新建沼气池242座,现试点区沼气池入户率达54.6%;帮助贫困户完成茅草房和危房改造502座,使2058人住上稳固住房;对76户农户进行扶贫易地搬迁,对12个村的14个自然村屯进行村寨防火改造。使片区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主要做法和体会

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是对以往以村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的一种提升的探索。“连片开发”就是以政府力量为主要推动力,农民群众建设主体,通过政策统筹,机制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克服区域性脱贫障碍,集中力量实施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其开发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组织与产业能力的培育,农村文化与社会事业建设等进行。

(一)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促进区域发展。目前整村推进作这一扶贫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扶贫资金使用分散,跨村基础设施难以形成无缝对接,跨乡的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行不成规模效应,县级扶贫主体宏观协调、资源配臵作用发挥不够,单靠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扶贫部门的单打独斗力量簿弱等等。连片开发就是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在一个贫困村集中连片的区域,重新组合生产要素,重新配臵资源,以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为抓手,整体推进。我区实施连片开发区域推进一改过去分散单一的贫困村整村推进为区域连片开发为主的整体推进;二是改过去扶贫资金投入分散、项目点多面广为集中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突出特色产业规模性,打破一村一品,引导区域内产业归类整合,实现一片一品;三是突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连贯性;四是改过去扶贫部门的单打独斗为统筹各部门力量,重点突破,协作推进,构建大扶贫格局。三江恫族自治县选择了地理、气候环境、土质相同,都有种植油茶习惯,有一定发展油茶产业基础,贫困村集中连片的三把叉山半山腰东、西、南面沿线的4个乡10个贫困村作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经过调查模底、征求群众意见,制定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年实施,在试点区域种植6000亩油茶林,4000亩油茶低产改造,同时结合油茶产业发展要求,配套规划实施片区交通、教育、文明村寨项目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等等,实现整个区域协调推进。

(二)着眼区域经济发展,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编制规划是做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好规划,一是要求试点县立足县情,发动各部门、各乡镇深入片区实地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础上,把片区开发项目规划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能力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做到规划在纸上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所需要,建设在地上的是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二是分类定位,实行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界线,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全面谋划,统筹规划片区内产业布局、项目争取和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过去贫困村各自为线、分而治之的局面。为了做好连片开发试点区域确定和规划工作,凌云县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就试点区的选择、规划的总体思路、原则、目标的确定、重点产业的选择、部门资金的整合等问题进行研究,组建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畜牧、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电业等部门参加的项目规划组。经过研究,结合本县实际,确定了制定试点规划的具体要求和原则:一是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区域现状,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是产业开发必须围绕全县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安排;四是项目区域经济社会必须得到全面发展,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增强;五是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基于上述原则,县、乡两级干部组成的工作队深入区域村屯,召开会议,走访农户,全面摸清区域状况,摸清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建设项目的要求,多部门、多层次召开会议进行论证,反复修改后才定稿,使规划能够反映民意,凝聚民智,全面科学,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真正成为试点项目建设的指南。同时将项目任务分解,根据总规划的框架,由各项目部门按各自职责编制本行业试点扶贫项目子规划。

(三)突出产业发展,建立增收来源。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重点。我区针对这些年来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

一、群众收入不稳定的实际,因地制宜,突出把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帮助群众建立长效稳定的增收来源,作为连片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发展必须要有特色、有规模,才能和市场连接,才能产生效益。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我区要求60%以上的连片开发试点中央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开发,还要求整合各部门资源投入产业培植;要求试点县围绕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来制定连片开发试点规划,根据试点区域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来安排产业,宜林则林,宜果则果,能种则种,能养则养;在产业建设上,从调整结构、调优结构入手,分区域连片发展种植业、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打造特色产业村、特色产业片;同时探索政府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扶持农户的方式,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我区11个连片开发试点县,每一个试点片区各有各的产业开发重点:凌云县以发展桑蚕、水果、茶叶为主;龙胜县根据试点南山片区属高寒山区的特点,将种植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西红柿、南山萝卜作为短、平、快增收支柱产业,将种植厚朴中药材作为中长期支柱产业;龙州县以乌龙茶种植为主;马山县以种植桑蚕,养殖黑山羊、杜东母猪、马山土鸡为主;金秀县以种植水果、养殖瑶香鸡为主;隆林县以烤烟种植为主;西林县以种植水果、板栗、花椒为主;三江县以种植油茶为主;那坡县以种植软枝油茶、中草药草果、杉木,养牛、养猪为主;天峨县以种植油茶、板粟为主;东兰县以种植核桃、板粟、油茶为主。

四)围绕服务于产业发展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连片开发试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连贯性,一村的道路不仅考虑为本村服务,还要考虑与之相连的乡道、县道乃至省道的通畅连接;一村的灌溉水渠不局限于本村,更多考虑与周边乡村能否实现水源共享。试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带动、促进产业开发,产业开发积极性高的村屯,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项目,达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哪里,产业开发就到哪里的效果。凌云县围绕改善试点区域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了村屯道路、沼气池、人畜饮水和茅草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试点区域新增公路里程238.7公里,其中20户以上自然屯100%通公路,由于交通条件改善,新增摩托车232辆,每100人摩托车拥有量从2006年末的6.17辆增加到2009年的8.77辆;改造供电台区8个,增加供电容量80千伏安,使区域内100%的农户能用上电;23%的农户购臵了家庭电动机械,减轻了手工劳动量,解放了劳动力;新增沼气池1640 座,沼气池入户率从2006年末的18.20%提高到2009年的68.11%,带动了养殖和庭院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新建水柜507个,容量3.19万立方米,安装引水管道8000米,解决饮水安全人口从2006年末的12011人增加到14290人;小流域治理面积7.1平方公里,修建灌溉渠道4.5公里,新增保水田面积96.8亩,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在陇雅村陇堆屯、陇照村中坝屯和洞新村弄劳屯建设3个核心示范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示范村的带动,试点区农民新建二层以上楼房206栋4.12万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五)整合扶贫资源,构建大扶贫格局。“整合资金”是“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的基本要求,“连片开发”也是“整合资金”的有效平台,关键要找准试点资金的功能定位,用有限的试点资金用来建立扶贫开发平台,粘合其他涉合资金,形成“试点资金搭台,部门资金唱戏”的大扶贫局面。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我区要求各试点县整合资金必须是中央专项试点资金的3倍以上,工作格局由扶贫部门单一作战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各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改、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积极拓展涉农项目整合,群众投劳筹资、企业捐赠、社会扶贫等筹资渠道,各部门根据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充分将各类涉农项目和惠农政策向试点区域集中倾斜,积极调整项目计划,优先安排项目区。由县里总揽全盘,相关业务部门牵头组织,有项目建设任务的乡村具体实施,将分散的扶贫资源转向集中连片开发,将部门各自为战的做法转向连片整体推进,彰显了连片开发实效。

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措施,能有效解决扶贫资金少,扶持面狭窄,扶贫效果差,容易返贫等问题,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实行区域扶贫开发,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扶贫开发从点到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的工作格局,使扶贫的渠道更广泛,帮扶更到位,动力更强大。

三、存在问题与几点建议

我区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实施了三年,但由于该试点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加强。

(一)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连片开发试点工作管理机构以县为单位,我区要求每个试点县都要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为主,各部门参与的组织领导机构,并下设具体管理办公室。但试点工作结束后,组织领导机构会撤消,后续发展和扶持会削弱。要想在更大范围开展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建议进一步研究解决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组织模式,建立一支组织协调力强、长期不走不撤的组织机构,以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广。

(二)群众参与有待进一步发动。目前,我区贫困县由于田地少、收入低,大部分农民劳动力均外出打工。在家里农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动力素质相对较差。由于宣传发动的力度、深度、广度不够,群众对连片开发的政策认识不够透彻,在少数地方形成了干部热、群众冷的倾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少数地方甚至出现政府包办代替农民建设项目的问题。对此,建议进一步搞好发动宣传,加强培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连片开发项目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组织群众自主筹资、投工投劳,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合力。

(三)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整合。我区贫困县财政困难,主要靠上级投入,由于国家对涉农资金整合没有刚性规定,县级各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难度大,对此,建议国家增加连片开发试点资金规模,加大整合涉农部门扶持资金力度。同时,撬动群众投资,吸纳社会投资,用市场的办法研究连片开发的投资机制。既要鼓励业主投资开发,又要以奖代补引导群众开发,还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扶贫力度,鼓励组织动员家乡在外企业家或外商关心和支持试点项目建设。

(四)培植产业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的时间短(一般只有2年时间),在实施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重,村民群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参与热情比其它项目强,对扶贫村的产业化建设力度相对较弱。少数扶贫村在选择产业项目时,没有认真研究村情和市场行情,实施的产业项目产品不优,销售无路。客观上一个产业的形成,1-2年内是难成规模效益气候的,形成“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格局需要较长时间的经营发展。因此,在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扶贫村的产业基础、交通状况、气候土壤特点、市场行情等选好产业项目,同时在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后,政府及有关部门仍然要对明确的产业项目进行经常性的引导和支持,使之不断壮大规模,提高效益。

(五)各类资源配套尚不够科学。连片开发试点重视了资金和项目整合,但对资源整合还不够科学,没有围绕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配套落实必要的资源,即使有项目也缺乏配套条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发展合力。很多项目都是一次性投入,没有形成连续投入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建议今后国家给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试点县增加项目后续管理资金,并加强对贫困县连片贫困区域发展资源整合机制的研究。

(六)建设内容有待进一步统筹。连片开发试点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从群众最现实、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情抓起。从总体上来看,我区各试点县试点进展较快,但建设的内容不够全面。少数乡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高,对产业增收项目的投入研究少;对新农村建设房屋拆建的热情高,对村容村貌整治的办法研究少。因此,建议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产业基地开发要突出连片、成线,完善机制、增加投入,真正让群众在产业开发中稳定增收。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水利、道路、通讯设施配套建设,真正让群众在连片开发中受益。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创新、积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体现民主民治的措施和办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第五篇:xxx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总结2011.2

XX乡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2011年2月21日)

X村位于X县XX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该村下辖7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全村有317户,总人口1508人,农村劳动力1028人。全村耕地面积(均为旱地)1371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元,比全乡平均水平低111元,属于2009—2010年实施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市委XX副书记亲自挂点指导该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市国土局、市委党校、市边防办、市房产局、市旅游局等市直单位联系帮扶该村。一年多以来,在市委XXX书记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市挂点部门以及县扶贫办、水果办等县直有关单位的领导支持下,我们精心组织,科学谋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进展顺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和完成情况

(一)领导重视,工作保障措施有力。

2009年9月9日,XX副书记在X村召开座谈会,确定了X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目标。会后,为推进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整村推进项目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并制定了《X县XX乡X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方案》。乡党委、政府也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XX乡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同时抽调林业、水利、畜牧、农服、文化等乡属部门技术人员,组成XX乡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驻村工作队,驻扎到村具体负责组织该村整村推进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市委XX副书记、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携相关部门莅临X村指导工作,并在物资和技术服务上给予了极大帮助,为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狠抓落实,项目工程全力推进

为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更具科学性和可操性,我乡多次

组织人员深入该村、深入实地反复进行研究和权衡。根据群众意愿,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十个方面的项目,并报上级相关部门通过。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标准,严格要求,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各项建设规划项目,切切实实为民办好事实事。

1、农业产业项目

我们以水果生产作为X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并以此促进农民增收。完成850亩优质水果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其中有脐橙467亩,阿尔及利亚夏橙161亩,贡柑68亩,红肉蜜柚154亩,目前长势良好,同时完成实施南车扶贫项目地头水柜40座,为果园抗旱提供保障。由于水果成长周期较长,为保证果农水果产前口粮,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给予X村种果农户每年每亩补贴150斤大米,连续补贴三年,第一年的粮食补贴已全部发放到户。两批共250包化肥补助也已发放到果农,第三批化肥补助也准备发放,另外还统一发放各家各户喷雾器、剪枝刀等和免费配给9次农药并统一开展喷洒。

2、人畜饮水工程项目。

至2009年春节,全村7个自然屯已全部接通自来水工程并使用,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

3、危房旧房改造项目。

2009年实施完成危房改造19户,2010年实施改造25户。

4、村委办公用房建设项目。

投入5万元,对村部进行重新装修和增添了电脑、复印机、投影仪等办公设备。市府办还捐赠了一套价值两千多元的会议圆桌,现正实施建设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项目,在原办公楼上增建一层,投入10万元,进一步改善村委办公条件。

5、村校建设项目。

完成村校小学师生宿舍楼一栋9间共210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师生的办公、住宿条件。村校还更新了篮球架,增添了一批新图书,学校大门和围墙也推倒重建。

6、巷道硬化项目。

由市水利局捐赠的100吨水泥已拉到村,现各自然屯正备料做好硬化巷道准备。目前已完成百鸡屯和山院屯的巷道硬化任务。

7、农民培训项目。

2010年组织党员群众29人参加百色党校理论和技术培训1期共14天,在村举办农机驾驶培训1期,水果技术培训12期,累计参训学员500多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素质。

8、村屯道路建设项目。

由县扶贫办负责实施,完成山院至三布村屯1.8公里的水泥路建设。

9、沼气池建设项目。

两年来共完成新建沼气池25座。

10、文体场所建设项目。

结合百鸡屯新农村建设,我们打算选址建设一个标准的篮球场。除开以上原定的十大项目外,我们还做了以下的工作:

1、广州对口帮扶的山院屯新农村试点建设目前已接近尾声,共投入资金83万元。

2、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村部所在地百鸡屯进行新农村试点建设,主要对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对屯道路进行硬化、铺设全屯的排水、排污管道并建设生化池,目前项目已实施完成70%工程量。项目预算投入约72万元。

3、发展林下经济和推广养兔产业。在群众种植水果的同时,我们注重推广果园间套种技术,要求果农套种青菜、花生、指天椒等经济作物,为农业增效、果农增收提供新途径。引进养兔示范点1处,现有母兔150只,目前已繁殖发展到700多只。计划将养兔产业向全村推广,带动其他群众共同致富。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巩固

扶贫成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依然严峻。

(一)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狭窄。由于自然条件差,很难形成主导产业,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难度较大。同时,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农业实用新技术慢,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部分群众因灾因病返贫。该村自然条件差,易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每年都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三)村集体经济差,项目资金缺口大。该村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在实施规划中存在办事越多,资金缺口就越大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扩大X村水果连片种植面积300亩,达到1150亩,打造千亩水果连片种植基地,并加大对水果连片区的管护扶持工作。

二是硬化5个自然屯的村巷,需上级补助70吨水泥。三是全村现有需危房改造对象60户,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逐年安排解决。

四是继续加大对养兔专业户的扶持力度,争取扩大规模,带动其他养殖户发展养兔产业。

五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大产业技术培训,走专业化道路,计划今年举行4期技术培训班,预计培训经费3万元。

六是加强对百鸡、山院两个新农村示范点的管理工作,保持示范点的舒适优美环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