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汇编)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汇编)



第一篇: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党城湾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党城湾镇是个城乡合并的镇,因为缺乏明显的经济优势,以往一直处于“财政无收入,政府支出靠上拨,公益事业靠统筹”的状况。两年前曾有人预言,农村税费改革后,党城湾镇农业经济将直线下滑,成为“昨日黄花”,然而,却没有所说的那样,只是发展缓慢而已。党城湾镇是

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大镇,农民人均收入不及于城镇人均收入的一半,显然增加农民收入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系统论的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开放性的思维,工业化的举措,指导农业与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城带农、以城补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努力。

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现状

党城湾镇是全县最大的乡镇,也是唯一的农业乡镇,现辖紫亭社区、巴音社区、东山村、党城村、城关村、城北村、青山道村。两个社区、五个行政村、十二个村民小组(其中,青山道村为移民村)。全镇共有2558户,7386人,由汉、回、蒙、藏、裕固等民族组成。现有耕地8487亩,承包地农业税计税面积为6677亩;林地1000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为2.8亩,全靠党河水灌溉。主要农作物有为小麦、胡麻、蚕豆、洋芋、玉米、等,也种植少量的药材、大蒜、西瓜等作物。

2004年,全镇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362.9万元,比2001年增长913.6万元,年均递增21;其中,牧农业总产值实现1142.9万元,比2001年增长18.9,年均递增6.3;乡镇企业,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1220万元,比2001年增加508万元,增长了1.7倍;全镇从事二、三产业户数达到385户,从业人员达到45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比2001年的3260.89元增加近890.11元,年均增加近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221元,比上年增加661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截止2004年底,各类牲畜存栏达到8531头(只),适龄母畜比例达到62.5;牲畜繁殖成活率达到65.3,出栏率达到26.8,商品率达到10.7。舍饲养殖业从无到有,达到136户,修建温棚蔬菜16.8亩25座。初步形成了洋芋种植、舍饲养殖业等支柱产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年中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培训农民4600人次,牛羊免疫密度达到100,胚胎移植43枚,农村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早在肃北县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分两步走提前六年率先在全省牧区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党城湾镇要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就拿目前来说,虽说我镇于1996年提前一年实现小康,但是那只是不完善的,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农区小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形势极为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困难大于机遇,问题和挑战并存。目前,影响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弱,物资和资金短缺,水利、电网,路面硬化建设的步伐不快;信息化市场经济闭塞;农产品流通领域狭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不利于农业增效的提高。

(2)、产业结构单一,由于陈旧观念和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贫乏,全镇农户种植仍以“老三样”(小麦、胡麻、大豆)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少,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步伐缓慢,压粮、扩经、增草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幅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缺乏大的突破,仍在低水平上徘徊,在实践中探索。农业结构调整中数量多,规模小,已调整的结构有洋芋、玉米、大豆、胡麻、西瓜、药材、梨、苹果、杏多项品种,但从规模效益上来看,缺少连片的调整规模,缺乏主打品种,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大路货多,珍、稀、特、新品种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工业经济,地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支柱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滞后,没有竞争优势,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出现了粮食投入高,产出低,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而且从产品层次上多数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低劣产品多、优质产品少、粮食作物多、特色产品少,使农作物的商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不利于农民增收的提高。

(3)、财政困难,村经济积累薄弱。缺乏持久有力的税源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职工工资发放缺口大,保运转,保发展压力较大。

(4)、村民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识还不够强,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尤其是农民宁愿把传统的“老三样”种植调来调去,也不愿冒风险种植

第二篇: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党城湾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党城湾镇是个城乡合并的镇,因为缺乏明显的经济优势,以往一直处于“财政无收入,政府支出靠上拨,公益事业靠统筹”的状况。两年前曾有人预言,农村税费改革后,党城湾镇农业经济将直线下滑,成为“昨日黄花”,然而,却没有所说的那样,只是发展缓慢而已。党城湾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大镇,农民人均收入不及于城镇人均收入的一半,显然增加农民收入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系统论的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开放性的思维,工业化的举措,指导农业与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城带农、以城补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努力。

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现状

党城湾镇是全县最大的乡镇,也是唯一的农业乡镇,现辖紫亭社区、巴音社区、东山村、党城村、城关村、城北村、青山道村。两个社区、五个行政村、十二个村民小组(其中,青山道村为移民村)。全镇共有2558户,7386人,由汉、回、蒙、藏、裕固等民族组成。现有耕地8487亩,承包地农业税计税面积为6677亩;林地1000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为2.8亩,全靠党河水灌溉。主要农作物有为小麦、胡麻、蚕豆、洋芋、玉米、等,也种植少量的药材、大蒜、西瓜等作物。2004年,全镇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362.9万元,比2001年增长913.6万元,年均递增21%;其中,牧农业总产值实现1142.9万元,比2001年增长18.9%,年均递增6.3%;乡镇企业,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1220万元,比2001年增加508万元,增长了1.7倍;全镇从事二、三产业户数达到385户,从业人员达到45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比2001年的3260.89元增加近890.11元,年均增加近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221元,比上年增加661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截止2004年底,各类牲畜存栏达到8531头(只),适龄母畜比例达到62.5%;牲畜繁殖成活率达到65.3%,出栏率达到26.8%,商品率达到10.7%。舍饲养殖业从无到有,达到136户,修建温棚蔬菜16.8亩25座。初步形成了洋芋种植、舍饲养殖业等支柱产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年中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培训农民4600人次,牛羊免疫密度达到100%,胚胎移植43枚,农村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早在肃北县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分两步走提前六年率先在全省牧区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党城湾镇要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就拿目前来说,虽说我镇于1996年提前一年实现小康,但是那只是不完善的,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农区小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形势极为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困难大于机遇,问题和挑战并存。目前,影响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弱,物资和资金短缺,水利、电网,路面硬化建设的步伐不快;信息化市场经济闭塞;农产品流通领域狭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不利于农业增效的提高。

(2)、产业结构单一,由于陈旧观念和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贫乏,全镇农户种植仍以“老三样”(小麦、胡麻、大豆)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少,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步伐缓慢,压粮、扩经、增草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幅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缺乏大的突破,仍在低水平上徘徊,在实践中探索。农业结构调整中数量多,规模小,已调整的结构有洋芋、玉米、大豆、胡麻、西瓜、药材、梨、苹果、杏多项品种,但从规模效益上来看,缺少连片的调整规模,缺乏主打品种,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大路货多,珍、稀、特、新品种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工业经济,地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支柱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滞后,没有竞争优势,农民

第三篇: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步,推动农业稳定快速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只有下狠心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关键,以党城湾镇现有的洋芋、药材、牧草等特色产品为主线,按市场规律,合理调整,把它调新、调优、调特,使其由农产品生产转向农产品深加工,达到有市场、有效益,实现布局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在现有的水平上实现经济发展。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重之中,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调整品种、品质结构,着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引导广大农民突出求“效”上下功夫,以“三品一效”和“两高一优”为目标,加快调整,对那些投入大、产量低、品质差,费工费时的种植品种逐年淘汰,把品质优、价格好、效益高的品种放在首位。

(三)、全力推进牧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现有市场,预测未来市场,针对我镇目前的农业现状,必须发挥城乡结合优势。以洋芋种植、药材种植、玉米种植、牧草种植、舍饲养殖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东山村洋芋种植,党城村舍饲养殖和玉米种植,城关村二、三产业发展,城北村温棚蔬菜种植,青山道村药材种植”的区域布局调整,力争实现产业链,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的种植、加工、转化增值的路子,加大投入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建立淀粉、粉丝粉条、中药材削片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小作坊、小禽场、小果园、小菜园的庭院经济,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争使我镇蔬菜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同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富民强县工程,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目前情况下,既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形成规模,以推动我镇经济发展,确保农民稳定增收,脱离贫困,向小康迈进。

(四)、坚持以项目强镇为核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我镇经济发展,就必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项目强镇战略。也就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农业政策对西部倾斜的机遇,发挥我镇的各种优势,切实提高投资效益,使项目建设成为我镇经济增长的亮点。立足镇情,突出前瞻性、多渠道、多论证,储备一批对我镇经济发展带动力大,优势突出,前景广阔,效益显著的项目;加大争取项目的力度,在短期内争取村级公路改造、舍饲养殖建设、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政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的实施;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完善硬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改变软环境,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在促进我镇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着“先发展,后完善,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使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出去”就是我们要走出去宣传党城,把我们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优质洋芋、优质药材、优质紫花苜蓿等),宣传出去,把我们创办企业的区位优势绿色产品优势和政治优势宣传出去,通过这些优势的宣传变为我们的经济优势。“请进来”就是采取各种渠道,把外县、市企业请到党城湾镇安家落户,或与酒厂合作,或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发挥他们的资金优势,加快我镇经济发展。

(五)、坚持以科教兴镇战略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坚持科教兴镇战略,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科技,核心问题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全民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因此,我们要把科教兴镇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完善措施,力求创新。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充分发挥我镇各站室所的工作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努力提高全镇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六)、重视抗灾保畜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促进经济发展 抗灾保畜工作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坚持“抗灾、减灾、增收”的指导思想,以“四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抗灾保畜的工作,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和措施,向上争取资金,与有关部门联合做好。加强牲畜疫病防治工作,对邻县地区的疫情威胁不可忽视,加强对牲畜多发病、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适时驱治牲畜内我寄生虫,牧农中心加大各种防病疫苗的购买、投放、和注射工作。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在做“三春”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宣传力度,对每年全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一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小麦蚜虫、小麦黑穗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预防。

(七)、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先导,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城镇辅射农村,大力实施城镇带动农业,加快构建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同时,消除城乡分割体制,让老百姓心中不要有“城里人”与“乡里人”不一样之分,以发展的经济,解决农村经济不发达的现状,从而切实改变农村衣、食、住、行,让他们过上与城里人同样的生活。目前我镇的基础设施无法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事二、三产业。为确保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挥以城补农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商业一条街建设,吸引投资者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菜篮子工程,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合理规划我镇小城镇建设,用3-4年时间,力争使党城村、城关村达到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其余各村用4--6年时间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补乡,城乡一体,使我镇早日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做到了“七个坚持”,做好了“七个坚持”,党城湾镇的农业经济将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四篇: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农民增收步伐

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农民增收步伐.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湖南统计信息网-信息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统计分析 > 湘西州

泸溪: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农民增收步伐

[ 来源: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发布: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时间:2010-11-26

16:38 ]

2010年以来,泸溪县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结合全县农民收入主要依靠水稻、油菜、椪柑等传统产业和工资性收入偏低的实际,多措并举,通过强化管理,实施改变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烟草、种草养畜等特色农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预计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9272万元,同比增长6.2%,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35元,比去年增加280元,同比增长9.8%。

一、强管理,抓传统、改模式、提品质、促增收今年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全县强化管理,稳定粮食生产,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0.61万亩,总产量达75999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

15.24亩,产量达 6388

4吨。同时,大力推广优质稻、杂交稻等水稻新品种新良种,全县优质杂交品种普及率达100%。改变传统单一种植水稻模式,实行菜—稻、瓜—稻、烟—稻等种植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冬油种植面积10.52亩,总产11137吨,产值

4100万元。在最大的支柱产业椪柑产业建设上,继续捆绑产业资金800万元,坚持优势区域发展战略,在稳定现有的30万亩面积的基础上,加强培管,积极实行标准化、科学化、集约化生产,通过推广“三挂一种”技术,即挂频振式杀虫灯、捕食螨、黄板、种草等无害化病虫害防治;实行“果—禽—沼”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行“三疏一改”技术,即疏花、疏果、疏枝、品改,提升椪柑品质,切实提高椪柑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椪柑综合生产和产业的竞争能力,并加大椪柑加工、营销力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根据产量预测,挂果的18万亩,总产量将达15万吨,产值2亿元。按泸溪县农村人口24万人计算,仅椪柑一项就为农民人均增收833元。

二、优结构、抓区域、搞特色、强发展、促增收在发展全县支柱产业椪柑的同时,泸溪县根据每乡镇的传统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狠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全县种植烤烟

1.22万亩,产量2万担,目前已收购1.25万担,以收购

价12.1元/公斤计,加上省、州、县烤烟扶持费,每公斤均价可达15.2元,烟叶总产值可达1520万元;以兴隆场镇为中心的西南6乡镇大力发展我县传统特色产业玻璃椒种植,今年泸溪县成为辣椒种植全国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5万亩,现椒产量4.8万吨,干椒产量0.7万吨,产值

5400万元;以解放岩乡为中心的生姜产业,种植3500亩,总产3500吨,产值5400万元;浦市镇、武溪镇、白沙镇的蔬菜瓜果种植面积

2.6万亩,总产1.82万吨,产值

2400万元;利用泸溪县传统养殖优势,以浦市铁骨猪荣获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依托,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发展特色养殖,引导农民改变散养习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形成了石榴坪乡、浦市镇、达岚镇、武溪镇等一批标准牧猪养殖小区,鼓励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利用泸溪县地理优势发展特色养殖,如浦市铁骨猪、本地山羊、南江黄羊、湘西黄牛、山鸡等等,同时利用全县溪河塘坝多,又是五强溪电站库区的优势,发展水产品的养殖,预计全年出栏牲猪13.82万头,家禽81.93万只(羽),水产品2190吨,畜牧水产业产值达21300万元,同比增长4.7%,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根据泸溪县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泸溪县集体林权改革任务的即将完成,为发展特色经济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今年扶持农民种植油茶3100亩,并加强原有特色经济作物(含药材)的管理。

三、搞培训、送技术、抓转移、壮劳务、促增收近年来,泸溪县始终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大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鼓励劳务输出和农民进城就业,鼓励农民依托城镇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创办商贸、服务、运输、建筑等实业,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通过实施“阳光工程”、“转移就业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按人均可寄(带)回4500元计,实现劳务总收入2.7亿元左右。农业、畜牧、林业、扶贫、农机等涉农部门根据乡镇实际,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举办椪柑、水稻、瓜菜、辣椒、水果、烟叶、生姜和养殖、农机维修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914期次,共培训农民达10.2万人次。通过举办形成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的种养管理水平和外出务工能力,也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四、抓政策、跑项目、增投入、强落实、促增收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泸溪县重点在加大农业投入、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一是在增加“三农”投入上建机制。对中央和上级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等,都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落到实处。今年,泸溪县共发放各类惠农补贴7428.23万元。其中:小额扶贫贴息贷款299万元、落实粮食直补1400万元、良种补贴373.5万元(水稻15.3万亩,每亩补贴15元,计229.5万元;油菜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计24万元;玉米2.4万亩,每亩补贴10元,计24万元)、各类农机补贴135万元(已完成补贴110万元)、家电补贴30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4500万元、椪柑培管补贴配肥1767.8吨,计币420.73万元。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上级支农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整合支农项目资源,集中使用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到实效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今年,县财政继续捆绑资金160万元,建设44个村级道路硬化10万平方米;创建新农村示范片区1个,新农村示范村15个;完成新建农村沼气820个;全年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4500多万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500处,改善灌溉面积1.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42万亩,新增保收面积0.13万亩,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5720名。三是加大县乡财政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做到了“三个持续增加”:即持续增加

对农业、农民在生产发展、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在农村水利、乡村道路、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在农村义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截止目前,县财政已投入农业的资金达1.2个亿以上。

五、深改革、促流转、搞合作、激活力、促增收一是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新开椪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使新开椪柑土地在自愿、有偿流转过程中获得财产性收益,并解决椪柑产业建设的新难题,现在新开椪柑土地流转面积达27928亩,签订合同面积17301亩。意向性流转面积达34522亩;二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使农民在产权经营过程中取得收益,截止目前,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已完成外业工作到输机发证阶段,已输机面积133.9473万亩。三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县成立相关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入社农户6638户,带动农户16843户。要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民的组织化生产水平,继续加大“合作社法”的宣传,加强职能部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结合产业发展促进合作社组织的建立;政府制定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或措施。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专业合作社,发挥好其带动作用和增收作用。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彭顺田 廖胜国]

[审核:朱继无]

[责编:张艳]

加快转变湘西州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湘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吉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现经济新跨越

龙山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龙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工业与环保协调发展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第五篇:加快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步伐

创新载体构筑平台

加快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步伐

——2004年黄圩镇“双学双比”工作汇报农村妇女是推进农村改革、加速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村妇女工作关系着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而“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又是农村妇女工作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紧密结合,是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

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好形式。一年来,我镇“双学双比”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妇女素质、发挥妇女作用为目标,以发动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组织开展了千名妇女学技术、百户家庭成规模、多个基地显特色等系列活动,培养了一批适应跨世纪发展需要的新型女农民,壮大了一批“妇”字号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深的示范基地,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种养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步伐,为我镇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围绕中心、深化内涵,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调动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服务,我们结合我镇农村和妇女工作实际,深入开展“科技致富工程”,不断深化“双学双比”内涵,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为繁荣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妇”字号龙头项目和示范基地不断涌现。在活动中,我们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引导妇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以种植、畜禽、水产、果品、瓜菜、药材等为主导的特色产品。通过典型带路、活动推进的形式,有效地把广大农村妇女组织到了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的各个领域,使原有的蚕桑、浅水藕、林业基地不断做壮做大,药材、蔬菜、养殖等基地逐显成效,10多个生产、服务、加工行业的“妇”字号示范基地初具规模。

2、农村女科技致富女能手、营销户队伍不断壮大。在引导农村妇女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大力发展种养加销一条龙服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新格局,并随之涌现了一大批“妇”字号龙头企业、女科技致富女能手和女营销户,她们分布于产、加、供、销各个环节,收到了培养一个龙头、发展一个产业、壮大一支队伍、带动一方致富的良好效果。现全镇共有“妇”字号龙头企业12家,科技致富女能手100多名,女营销大户20多个。

3、扶贫帮困工作常抓不懈。上半年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和组织发动广大女能手、示范户、五好文明家庭、女干部、女职工及各类妇女先进人物以茶话会、上门慰问、捐助、免费健康体检的形式,帮助农村贫困妇女解决实际困难。下半年,开展了百名女干部和百名贫困妇女“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共有36名女干部和36名贫困妇女结成对子。两项活动在全镇起到了帮助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4、“环保知识进万家”宣传教育活动为绿化、清洁的黄圩谱写新乐章。为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环保意识,实现法律知识和科学知识进万家,2004年4至8月,我们紧紧围绕我镇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建绿色家园,创生态名镇”为主题的“环保知识进万家”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中,全镇各村(居)妇联组织坚持上下联动、周密部署、广泛宣传、狠抓落实,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开展了学习环保知识,清理环境卫生,美化绿化家园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宣传月活动中,发放宣传资料8000份,悬挂横幅12条,张贴标语200余张,出黑板报20余期,发竞赛试卷1000余份。在全镇掀起了一股学习环保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关心环保事业的热潮。

二、依托科技、强化服务,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架桥铺路。从黄圩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占农村劳动力人口一半以上的妇女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因此,我们始终把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农业最终需要依靠科技解决问题”的战略思想,不断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增强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能力。

1、抓科技培训,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女农民。为切实抓好农村妇女的科技培训,根据实际,我们与镇成人中心心学校、镇党校等单位联合举办培训班,把培训分成镇、村(居)二级,层层进行。培训班直接面向广大妇女,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妇女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这种普及性培训大大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深受广大妇女群众的欢迎。一年来,根据我镇优势及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类实用技术、新技术培训班30余期,2000多名妇女参加了培训。

2、送科技下乡,为农村妇女传递致富信息。为帮助妇女把学到的科技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尽快走上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