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7年拟定项目落实情况的汇报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7年拟定项目落实情况的汇报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7年拟定项目落实情况的汇报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7年拟定项目

落实情况的汇报

-------新农办

2007年,我县20个试点村以村为单位计算共需要项目55个,预计投入资金3392万元,比2006年增长了1200多万。其中包括:水利18个,涉及资金468万元;道路22个,涉及资金700万元;校建3个,涉及资金232万元;产业化调整1个,涉及资金1000万元;村级阵地建设5个,涉及资金55万元;其他6个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村级合作医疗、文化广场建设,涉及资金807万元。

经过新农办与各项目部门多次联系落实,召开试点村支部书记会议强化争项意识等各种形式,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2007年需求项目做了一一落实。现将其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列入07年计划实施的项目。共计30个,涉及资金1497.55万元(另有农发办、以工代赈办计8个项目资金数未定)。其中:水利局1个,组织部3个,农发办5个,卫生局4个,以工代赈办8个,扶贫办、交通局4个,市畜牧局1个。(见附表一)公共项目:凡全县各村的村级卫生室建设经县卫生局验收合格,每村补助设备购置款3000元。

列入07年计划实施的项目资金比年06年已实施的项目资金同口径相比少了500多万元,项目数少了6个。

二、列入07年申报08年实施的项目。共计4 个,涉及资金166万元。其中:教育局2个,涉及资金30万元;扶贫办、交通局、水利局1个,涉及资金136万元。(见附表二)

三、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项目。共计10个实际资金3003万元。水利局9个,国土资源局1个,涉及资金2795万元。(见附表三)

四、没有列入计划的项目。共8 个。涉及需求资金218万元。涉及的项目部门是教育局、农发办、以工代赈办公室、组织部、计划局、林业局各1个。水利局2个。(见附表四)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六日

第二篇:廿里铺村新农村建设试点观摩汇报材料

廿里铺村新农村建设试点观摩汇报材料

(2012年6月25日)

三年来,在马道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包扶单

位的大力支持下,廿里铺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变,村民居住、出行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一、基本情况

廿里铺村位于马道镇最南端,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沿

316国道东西两侧分布,辖四个组,分别为唐沟组、廿里铺组、铺沟组和大沟组。全村共98户328人,低保户12户40人;五保户4人,产业发展以大鲵养殖、加水、林果、中药材、食用菌、劳务输出和运输业为主。

二、主要做法

一是布局整体,大力推进立面粉饰和院场硬化工作。廿

里铺村共有 48 户人居住在316国道沿线,根据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对沿路全部住户125间房屋进行了整体粉饰,同时硬化院场 48户1.2万平方米,绿化5400平方米,有效改善了沿路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二是排除困难,强力推进老街道路硬化工作。廿里铺老街长350米,沿街住户17户68 人,长期以来雨天泥泞不堪,晴天灰尘漫天,百姓

生活、出行深受影响。2010年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经镇上与县上包扶单位协调,解决了15万元资金,对老街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同时对排洪水沟和防滑护坡进行了重建和修砌,为沿街百姓提供了安全整洁的生活、出行环境。三是合理规划,有效推进休闲小广场建设工作。由于廿里铺村人多地狭,村民长期以来缺乏文化休闲活动场所,经镇村两级积极协调,于老街100米处东边开辟了一块面积约150余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小广场,并投资1.8万元安装了健身设施,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一个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场所。

廿里铺村村委会

第三篇:##村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枫溪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2010年12月)

枫溪村地处明溪县西北部,海拔645米,人口832人,223户,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总面积28673亩,耕地面积1335亩(其中水田1261亩,旱地74亩),山林面积28980亩。

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紧紧依靠全村党员群众,团结村两委一班人,以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工作中心,坚定信心,明确责任,攻坚克难,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大大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现将一年来枫溪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村民、村财双增收

一年来,村委会始终以“农民增收,村财增收”为目标,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大力引导村民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了村级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粮食播种2200亩,产量690吨,烟叶种植320亩,交售烟叶804担,上等烟比例达90%以上,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生态猪养殖,现有规模以上养殖场12座。2010年种植红豆杉100亩,采收红豆杉2.9万公斤,种植木薯46亩,交售鲜薯83吨,烟后种植甜玉米150亩,交售优质甜玉米156吨。雪莲果90亩。经过林权制度改革后,确定林业用地面积25668亩,其中国有林1774亩,全村生态公益林7541亩。2009年垦复改造毛竹林200亩。积极落实有关林业政策,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和公益林补偿金的发放,既保护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又有效地盘活了林业,使其成为农民收入的又一有力增长点。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增加就业人数,近年来,村里帮助

群众协调各种关系,提供政策服务,千方百计寻找劳务输出机会,有效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我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巩固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民办实事,完成了多个工程,有效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结合“烟基”项目,完成了枫溪至茶新的道路水泥硬化。完成村内道路水泥硬化。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了洋背的水泥路面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配合乡政府做好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建新房12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大力宣传能源节俭,“三清六改”扎实开展,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2010年改厕180户,目前已全部完成,至此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完成旧村部拆迁,目前新的村委会办公大楼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底可投入使用,届时村委会办公条件将大大改善。

扎实开展绿色村庄创建工作。以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契机,以县委提出的“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富裕新村”为载体,按照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的目标要求,以村庄整治为抓手,认真做好村庄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村庄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3300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8%,绿化覆盖率达到31%。村庄周围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村容村貌“亮、洁、绿、美”,宜居宜业生态枫溪村格局初显。

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按照县、乡文明村创建标准,积极落实文明村创建的各项任务,结合本村实际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积极完成党报、党刊征订任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创建精神文明精品村、绿色生态村,创星评户覆盖率达100%;积极推进火葬

制度改革,火葬区内火化率达100%。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2010年参合率达92%。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抓紧抓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到村“两委”主干亲自抓、负总责,深入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计生氛围,利用春节和农忙季节外出人员返乡集中期,开展集中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育龄妇女基本掌握计生知识,计生知晓率达95%以上,满意率达95%。做好计生经常性工作,做好每年三次的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深化创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深入推进平安枫溪建设活动。通过开展“平安枫溪”建设以来,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达90%以上;深入开展“一区两会三包”和争创“四无一满意”活动。我村地处乡政府中心本点村,外来人口多,为保证社会治安稳定。充分发挥治保会和调委会的作用,加强巡逻队伍建设,按照要求配齐、配强巡逻队员,坚持夜间巡逻,做好群防群治,强化岗位责任制。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和依法治村工作,坚持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落实帮教队伍。强化人民调解工作,矛盾纠纷调解率达100%,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村内,未发生非正常死亡和民转刑案件及越级上访现象,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村两委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四提升延伸“168”工作机制,推进村务民主管理

按照乡党委关于在村级组织中发挥“八个方面”作用的要求,实行“六步工作法”,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村务民主。今年“七一”期间有一名积极分子转为预备党员,两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有6名优秀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的凝聚力不断提高。抓好党员队伍管理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素质。村党支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分类指导。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每一个党员联系1~2户群众,村两委党员要求帮扶1~2户经济困难的群众发展生产立足实际,为

民办实事。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在村财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2.53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了洋背道路1000米道路硬化;这些工程都是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经过听证的为民办事实项目。实行设岗定责,落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党员脱困帮扶制度。以结对帮扶、“双创双带”、党员示范户等形式,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帮扶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坚持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办事。村里重大的村务决策,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六步工作法”的要求,提请党员大会和村民小组户代表会议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认真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为了让村民便于及时地了解村务公开情况,更好地起监督作用。村务公开栏按规定分为财务类、党务类、政(事)务类和回章壁四栏。将村里涉及到的公开事项,一律公开,真正做到村里的事村民能参与、能知晓、能做主、能监督、能满意。

一年来,我村虽然较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全村广大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始终与乡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并结合村情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完成乡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使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枫溪乡枫溪村

2010年12月

第四篇:东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东乡镇建设新农村试点工作进程

东乡镇古列村委古利自然村有耕地面积560亩,其中水田260亩,旱地300亩,人口410人,有鱼塘8张约50亩,是我县重点的水稻制种基地和大白菜生产基地。现将其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

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采取收看录像、举办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出宣传板报、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先进的农村实用种养技术。

“六个一”工程正在实施之中,(即“一栏一池一果一稻一灯一菜”)。“一栏”即每家养一栏猪;“一池”即使全村户均修建一座沼气池,做好改水改厕工作,用沼液给果树、蔬菜施肥;“一果” 即将低产的水果进行改造,建立一个高产、高效的300亩杂交柑示范果园;“一稻”即早糙为水稻制种;“一灯”即使用频振诱虫灯杀死田间害虫来养鱼,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一菜”即在田间进行秋冬菜种植,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现300亩杂交柑已全部种下,早稻优质谷已进入育秧阶段,七盏频振诱虫灯也已去年在田间安好。已作好建设电灌站至村中2.1公里长的三面光水利渠道和从东乡大桥至村中的柏油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也做好了村中的道路硬化的规划工作。

沼气池入户率已达80%,并以沼气池建设为突破口,推行“六改、三结合、三配套 ”(改水、改路、改灶、改厨、改厕、改猪牛栏;使沼气建设与农村环境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发展种养致富相结合;沼气池与猪牛栏、厕所配套),这样既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高效优质的有机肥,降低了生产成本,带动了生态种植业的发展。利用沼液、沼渣作为水稻、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的肥料或养料,不仅大大减少了化肥的用量,而且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通过努力,古利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已迈上良性生态循环运行轨道,力争早日将其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屯。

2006年3月22日

第五篇: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验材料

**县**镇**村位于**县西南面。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托村情,发挥优势,全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曾多次获得省、地、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五个好”等称号。2006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省

委、省政府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单位”和“全省文明村寨”,是省确定的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培育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农民,以学带动种植养殖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收增效。近三年来以人均增收200余元的速度递增,全村发展了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0户,经果林连片种植360亩,村民陈祥刚种植优质梨园150亩,由村集体创办**大沟葡萄长廊1000余米;年出栏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0户,养猪大户刘朝辅、孔德祥等年出栏达120头以上,户均年出栏生猪8头;有一支50多人的建筑施工队伍,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2年争取国家农发项目投入171万元改造了**大沟,使938亩水田确保了稳产高产;2003投入13.1万元,改造了两条通村公路,通组公路全部建成;农网改造全面结束,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安装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程控电话达338门,手机250部,建有占地面积达65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办公室,1300平方米的村级完小,有村级卫生室2个,农民文化娱乐场所1个。

(三)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契机,营造舒适、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三通三改”为重点,以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为目标,努力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完成了2200米的“连户路”建设,建成了250口沼气池,修建了占地面积达65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中心,开挖了占地3.5亩的钓鱼塘。以农户为单位,抓了小楼房、小院坝、小围墙、小花池建设,正逐步实现“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用柴,电视电话响起来,屋前屋后果子满园挂,四季花草开满园”的家居环境。

(四)加强防范措施,营造良好社会秩序。全村组建了一支26人的民兵义务联防队,坚持轮流值班,为群众守护村寨;安装了10个组58户防盗器,加强防范;充分发挥村级调解组织的作用,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通过召开一年两次的治安群众动员大会,发挥村广播、墙报、学校阵地宣传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了宣传教育。10年来,全村未发生过一起治安、刑事案件,2000年获省、地、县“治安模范村”荣誉称号。

(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口素质。以科技入户工程,培养新型农民为主,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科技推广普及率达100%,确保了粮食安全。改造了**小学办公条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以村卫生室为主阵地,广泛宣传防病防疫卫生知识,认真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和村寨卫生秩序专项整治,预防接种率达100%,村寨卫生秩序井然、干净、整洁。同时,以抓计生宣传教育、优质服务为主,营造人本计生,努力转变了广大群众的生育观念,实现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近10年来无政策外生育,有二女结扎户2户,有5户主动放弃生育二孩的权利。

(六)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建设“和谐文明村寨”。积极有效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篮球、拔河、象棋、书法等竞赛活动;移风易俗,做到红、白事不大操大办,反对铺张浪费;杜绝“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倡导尊老爱幼、互敬互助。目前,全村有66户“十星级文明户”,46户“五星级文明户”,**村获得毕节地区“文明村寨”称号。

努力的发展方向

(一)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为目标,努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稳定提高粮食综合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大力培训新型农民,抓示范、树典型,全面推广科普知识,努力提高粮食生产复种指数和单产,科技推广率达100%,确保群众粮食生产安全。

2、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高梁等特色种植,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

3、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巩固壮大现有两个优质经果林园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地,进行优良品种的种植。

4、加强葡萄长廊管理,发展庭院葡萄种植,力争庭院葡萄种植达50%以上。

5、建好养殖协会,走公司 协会 支部 基地 农户之路,降低农民风险,形成支部领航、协会操作、农户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民畜牧增收100元以上。

6、大力

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有计划地抓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村经济的发展。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下功夫改造中低产田地,建成优质粮油高产稳产农田。加强对7个山塘的治理,搞好沟渠的整修和维护,确

保浇灌排洪畅通。加强对通村、通组的维修和保护责任的落实,做到谁受益谁管理;继续实施好“连户路”工程,力争两年内8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加强村寨的合理规划和破旧房屋的改造力度,做到既节约土地资源,又相对集中

《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验材料》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验材料。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