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后随笔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后随笔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课后随笔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后随笔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韦仕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这可能是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当我提问:怎样比较这两袋食品的重量?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用秤称一称,有的学生又想到了可以用手去掂一掂。当我刚要表扬发言的学生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然后回答道:“老师,还可以将两袋食品同时从一个高的地方放下来,哪个最先落地哪个就重。”学生能想到这种比较的方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虽然这种方法不正确,但是这个学生的想法是非常好的,说明他爱动脑筋,敢于打破常规思路、敢于创新,我不禁为这个学生感到高兴,同时也让班级其他的同学为他精彩的发言而鼓掌。由此看来,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思维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介绍秤的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介绍了自己见过的秤,并且说出了秤的基本用途,甚至还介绍了一些我没准备介绍的秤,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由此我想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将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放飞思想,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此外,学生能够根据台秤秤面上指针的指向,正确地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丝毫没有遇到困难,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意外。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我准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素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韦仕宇

这个单元教学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竖式中的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12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

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单元有两次比较。其一: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

韦仕宇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后反思1: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最后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后反思:

韦仕宇

1、分数的简单加减法虽然知识点比较简单,但学生是初次接触分数,且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节课,我还是借助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好得进行教学。

2、比实际生活相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与实际生活脱节的数学是没有用的数学,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这堂课上,我不是单纯的讲分数的加减计算,而是尽量多地把加减法赋予了实际的意义。比如,小朋友和爸爸吃西瓜,用布做衣服等,因为有了这样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农,学习效果也不错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克与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扈文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克与千克的认识》这部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归纳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进一步理解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学情分析:

学生虽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斤、公斤,以及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要用秤来称,但对质量单位概念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依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缺乏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对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只有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才能加深对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依据:知道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但不能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进行一些实操作活动,进而对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理解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等方法。

依据: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归纳总结。

依据: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说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调查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2、多媒体课件、学具盒、每组一个台秤、每人一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盐。六:说教学的整体构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编排,更加注重在课堂中通过实际操作、大胆猜测,例如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方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本课设计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2分钟);

(三)操作体验,获取新知(20分钟);

(四)效果学习检测,巩固应用(5分钟);

(五)学生质疑,师生解疑答惑(3-5分钟);

(六)全课总结(2分钟)。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超市买东西吗?超市里的东西真多呀!特别是一些吃的食品,食品包装大小有时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重量是否会不一样呢?

2、引出课题: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能更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学习的能力)

(三)体验操作,获取新知

1、出示自学提示(一)(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克和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发现物品的质量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2)活动体验,①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那么“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拿出准备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师说明一枚2分的硬币重量大约是1克)②以小组为单位到物品袋里找一找,看哪样物品重1克。(两个图钉,一粒扣子,四五粒黄豆)

③1袋盐重1千克。小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④找一找:每一小组的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将找出的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盐对比,掂一掂),然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洗衣粉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或通过实物比对等)

3、通过教具直观演示,正确运用克与千克作单位。我们用盘秤来称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盘秤的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因此知道1克与1千克相比较,1克比较轻,1千克比较重,相差很远,所以平时我们在称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板书)(设计意图:感受1克和1千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物品质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这样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4、直观演示,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1)出示一袋500克的盐巴,问:两袋盐巴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如果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称重几千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3)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天平秤。(简单介绍天平秤的组成)(4)小组合作称出数学课本的质量

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课本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课本的质量。(2)称好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四)效果学习检测,巩固应用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课本20页练一练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课本20页练一练第2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200()一袋面粉25()一只鸡2()一只羊45()一个梨100()小朋友体重35()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师生解疑答惑。(设计意图:是为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表现,即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以兵教兵的方式解决,如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有教师启发、引导解决。)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说)

(七)说板书

克与千克的认识

称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八)说教学效果:本节课预计有90℅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能够正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第29-32页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与克,了解1千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具准备:师:课件、盐巴、硬币、称

生:橡皮等

学习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了解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1千克=1000克。

学习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估计具体物体的质量。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超市买东西吗?星期天小雪和妈妈也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有吃的、有用的、还有玩的,真是琳琅满目。(随着教师的叙述,大屏幕出现小雪和妈妈的购物情景),看一看,小雪和妈妈都买了什么?分别有多重?(大屏幕出现小雪和妈妈采购的物品)生齐读:苹果1千克,豆油5千克,饼干11克。

2、引出课题:用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做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你最想了解克和千克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能更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学习的能力)

(三)体验操作,获取新知

1、出示自学提示(一)(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克和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发现物品的质量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2)活动体验,①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那么“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拿出准备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师说明一枚2分的硬币重量大约是1克)②以小组为单位到物品袋里找一找,看哪样物品重1克。(两个图钉,一粒扣子,四五粒黄豆)

③1袋盐重1千克。小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④找一找:每一小组的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将找出的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盐对比,掂一掂),然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洗衣粉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或通过实物比对等)

3、通过教具直观演示,正确运用克与千克作单位。我们用盘秤来称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盘秤的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因此知道1克与1千克相比较,1克比较轻,1千克比较重,相差很远,所以平时我们在称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板书)(设计意图:感受1克和1千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物品质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这样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4、直观演示,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1)出示一袋500克的盐巴,问:两袋盐巴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如果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称重几千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3)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天平秤。(简单介绍天平秤的组成)(4)小组合作称出数学课本的质量

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课本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课本的质量。(2)称好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四)效果学习检测,巩固应用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课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课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200()一袋面粉25()一只鸡2()一只羊45()一个梨100()小朋友体重35()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师生解疑答惑。(设计意图:是为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表现,即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以兵教兵的方式解决,如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有教师启发、引导解决。)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说)

(七)说板书

克与千克的认识

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1 秒的时间观念。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时间单位又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习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习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借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实物、直观教具、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5秒、10秒、15秒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

4、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练习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几秒钟,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学习“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对后进生关注不够。

第四篇: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教学经验又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3、回归生活,巩固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丰富多彩的。教授完新课,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商店或菜场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从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复习课的反馈中,我看到显然学生在寻找1千克的物体时就能更多地联系实际:“我去超市看到过有的味精、食盐大约也是1千克”、“昨天妈妈拆开的洗衣粉大概也是1千克”。真正做到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逐步增强数学意识

第五篇: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认识千克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认识千克练习题

一、填空

1、了解下面物品的重量后,填在()里

(1)一个鸡蛋重()(2)一块肥皂重()(3)一袋白糖重()(4)一袋面粉重()(5)一袋洗衣粉重()(6)自己的体重()2、5000克=()千克

6千克=()克

200克+800克=()克=()千克

3、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苹果约重100()

一个鸡蛋约重55()

一个铅球重4()

一只母鸡重4000()

一本数学书重300()

4、一袋盐重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克,也就是()千克。

5、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

4千克○4000克

3千克○2990克

1千克○1010克 7千克○70克 400克○390克 15克○12千克 8千克○800克 10000克○10千克 48克○48千克 160克○16千克 5000克○5千克 250克+350克○500克 6、5只面包共重300克,一只面包重()克。

二、选择。1、18个鸡蛋大约重1()。

A、克

B、米

C、千克 2、1千克沙子的重量()1000克棉花的重量。A、>

B、<

C、= 3、1杯水重240克,10杯水重()克。A、240 B、2400 C、24

4、买1千克香蕉需要3元钱,现有15元钱,可买()千克的香蕉。A、5000 B、5 C、500

三、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7000+600=

73×7= 98×8=

2700-700= 12×3=

0×24= 65+40= 900+100=

1千克+2千克= 50千克-20千克=

1千克-700克=

四、解决问题:

1、小辉体重40千克,爸爸体重62千克, 爸爸体重比小辉重多少千克?

2、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吃了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1千克奶糖18元,妈妈买3千克这样的奶糖,花了多少元?

4、小冬用20元钱买8千克西瓜,找回4元,每千克西瓜多少元?

5、爸爸买回3000克豆油,吃掉1000克后,又买回202_克菜油,还有油多少千克?

6、有两杯水,第一杯水重240克,第二杯水比它重200克,第二杯水重多少克?两杯水共有多少克?

7、一筐梨重48千克,4个人合买一筐,每千克梨2千克,每人应付多少元?

8、妈妈买了一个大面包,重190克,还买了4个小面包,每个重50克,这些面包共重多少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