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眼中的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荆轲视死如归带给我的震撼。
在我的眼中,荆轲与要离,专诸,庆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并非单纯的“士为知己者死”,他肩上更多的担负着的是国家存亡兴衰的重任。因为胸怀天下,所以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面对秦王,他没有丝毫畏惧,虽然结果是失败的,但他仍然名垂青史,因为他的壮志豪情一直感染着后世的人们。
不论结果如何,是成功亦或是失败都以近成为过去,也许在荆轲身上,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他英勇刺杀秦王的过程。一把匕首,一个勇士,荆轲也许已经忘记了以一人之力难以力挽狂澜的道理,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他会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他不避艰险,这是他荆轲的精神和气概。出使前的他,尽一切努力谋划出计策,等待时机。出使时,他意志坚决,视死如归,而刺杀秦王后的他,将鲜血和生命留在秦朝大殿之上,用勇气和大义凛然将荆轲这一名字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
没有人知道在易水毅然离去的荆轲的背影里有些什么,也许是与家乡永别的悲哀,也许是对太子丹的不信任的痛心,也许有泪水,甚至,也许曾有过动摇,但最后,他选择坚定,选择了视死如归,所以,人们在他的背影里看到他的坚决。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是陶渊明发自心底的赞美。是啊,荆轲虽然逝去了,但他留给后人了太多的东西,是他的勇气,他的坚持,他的视死如归,他虽死,可他的生命却充满了意义。
明知此去结果是必然的,可他仍然选择了去搏一搏,因为这是挽救国家最好的办法了,他热爱国家,他甘愿用生命做赌注去挽救国家的命运。只是,他赌输了,但他输的大义凛然。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荆轲是输给了历史的必然。
左思说荆轲是“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世间少有荆轲这样的勇士,有了他拼搏的过程,又有谁会再去关注结果。
荆轲,你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风萧萧兮易水寒,但你仍选择视死如归,尽管面对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现实,但你依然毫无畏惧。
荆轲,你才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荆轲视死如归带给我的震撼。(千百年来,昔日壮士慷慨赴难的背影依然在人们眼前回荡。)
在我的眼中,荆轲与要离,专诸,(顿号)庆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并非单纯的“士为知己者死”,他肩上更多的担负着的是国家存亡兴衰的重任。因为胸怀天下,所以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面对秦王,他没有丝毫畏惧,虽然结果是失败的,但他仍然名垂青史,因为他的壮志豪情一直感染着后世的人们。
不论结果如何,是成功亦或是失败都以近成为过去,也许在荆轲身上,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他英勇刺杀秦王的过程。一把匕首,一个勇士,荆轲也许已经忘记了以一人之力难以力挽狂澜的道理,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他会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他不避艰险,这是他荆轲的精神和气概。出使前的他,尽一切努力谋划出计策,等待时机。出使时,他意志坚决,视死如归,而刺杀秦王后的他,将鲜血和生命留在秦朝大殿之上,用勇气和大义凛然将荆轲这一名字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没有人知道在易水毅然离去的荆轲的背影里有些什么,也许是与家乡永别的悲哀,也许是对太子丹的不信任的痛心,也许有泪水,甚至,也许曾有过动摇,但最后,他选择坚定,选择了视死如归,所以,人们在他的背影里看到他的坚决。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是陶渊明发自心底的赞美。是啊,荆轲虽然逝去了,但他留给后人了太多的东西,是他的勇气,他的坚持,他的视死如归,他虽死,可他的生命却充满了意义(壮士虽死,浩气长存)。
明知此去结果是必然的,可他仍然选择了去搏一搏,因为这是挽救国家最好的办法了,他热爱国家,他甘愿用生命做赌注去挽救国家的命运。只是,他赌输了,但他输的大义凛然。
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荆轲是输给了历史的必然。
左思说荆轲是“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世间少有荆轲这样的勇士,有了他拼搏的过程,又有谁会再去关注结果。
荆轲,你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风萧萧兮易水寒,但你仍选择视死如归,尽管面对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现实,但你依然毫无畏惧。
荆轲,你才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评语:文章是一篇历史人物品评性习作,作者紧紧围绕“荆轲与要离、专诸,庆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并非单纯的‘士为知己者死’,他肩上更多的担负着的是国家存亡兴衰的重任。因为胸怀天下,所以他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个中心回顾了荆轲刺秦王的前前后后,展现了历史人物荆轲的“英雄”所在,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凭吊、感念情怀。文章结构完整,表达流畅,立意高远,是一篇不叫出色的习作。但是,作者的视角还不够宽,没有跳出“论人”的窠臼,如果在后半节能“知人论世”,比如联系一下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等言论以及相关史实,最后结尾时再落到荆轲上,那么文章的主题就“豁然开朗”了。
空气开始凝固,风呼呼吹来。
你来到江边,歌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沉着冷静的你是否预知了你的命运,你心里是否在埋怨,也许你等到那助你的人来时,一切又将不一样。
用尽力气,抹不去对你的回忆。你--荆轲,只身刺杀秦王,从古至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也是四大刺客之一。你义勇刚烈,热肚直肠,侠士风度尽显其中。
但让人感到可悲的是,愿意前往的你却得到太子的怀疑。这无疑是对你人格的污辱。“士可杀不可辱”你一反平日谦和,“怒斥太子”这是你阳刚性格的体现。但,又能如何?
于是,易水送别拉开了悲歌的一幕。你的歌声,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你,成功激励了将士们的勇气,你,令中华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厚遗蒙嘉,秦武阳的变色,也没有打乱你的计划;你,图穷匕见,与秦王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决斗;你,倚柱笑骂;你是一个英雄,一个视死如归,反抗强暴的英雄。
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对你褒贬不一。时间带走一切,历史的车轮在自己滚动着,我们无法改变历史,无法停止历史。我们是否可以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痕迹?
也许历史上燕国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还可以像荆轲一样,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一片香。如果荆轲不去刺秦王,那么我们读到的将只是燕国的屈辱史。与失去最后的尊严,还不如放手一试。
荆轲,你用自己的行动向历史见证了你自己,你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强,反抗强暴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芒!荆轲虽以没,千载有余情!
第二篇:我眼中的荆轲
我眼中的荆轲 孙敬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荆轲侠义的形象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儿女。清朝诗人龚自珍曾在诗中评价荆轲:“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在我眼中,荆轲是就是一位侠士。
在燕国陷入困境的时候,太子丹派人刺杀秦王。若成,是死,若不成,也是死。而荆轲在知道这样的结局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荆轲的义无反顾足以说明荆轲是一位爱国的侠士。为了国家的命运,甘愿献上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一种侠义精神么?
单单有爱国之情肯定不够,正所谓“有勇有谋者方能成大事”。他知道,若想接近秦王,必须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不忍心,于是荆轲私下会见樊将军。荆轲为樊将军说明了他的计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便是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又说明了荆轲计划周到,侠肝义胆,果敢刚绝,擅长辞令,工于心计。
在荆轲因等一位朋友而迟迟没有出发时,太子怀疑他改变了主意。太子丹的惊恐与焦急,反衬了荆轲遇事沉着冷静,考虑周全。荆轲怒斥太子,表现荆轲性格刚烈的一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却“疑其有改悔”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对荆轲人格的侮辱。所以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动身赴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这种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让我赞叹佩服。“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也道出了荆轲此行的慷慨悲壮。
秦王面前,荆轲在“秦武阳色变振恐”时的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又为自己添上了一笔侠士的豪气,并与秦武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荆轲却过于自信。再精细的计划也会有疏漏,他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可事实并不如此。
当刺杀秦王失败时,荆轲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将鲜血撒在秦朝的大殿上,却将自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中。
纵然刺秦失败了,结果已成为历史。而我们注重的是他刺秦的过程。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他不怕牺牲,不畏强暴,会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千古侠士都活在人们心中,荆轲亦是如此。就如同陶渊明所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第三篇:我喜欢荆轲
我喜欢荆轲
自古以对英雄的概念总是泛而淡之。英雄就是正义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若真是这样,天下又有几人是真正的英雄呢?可在我心里就有一位,那就是荆轲。他的智谋、倔强、大义凛然,都叫人望尘莫及。在历史的画廊里,他的形象伟岸高大,可以让人反复回味,就像一本难以读懂的书。
荆轲生于燕国。当时秦军压境,荆轲临危受命。为取得秦君信任,他对樊於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刻抓住樊於期的心理,让他自愿取出人头。以己之心感染对方,可见他善于辞令,观察入微。他与樊将军可说一见如故,视彼此为知己,他却能舍小义取大义。我喜欢他的智谋。
当他一切准备就绪正待其朋友往之,太子丹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其有改悔,便将他激走。他本可以顺阶而下,推辞不去,但他却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证明自己,毅然赶赴强暴的秦国。我喜欢他的倔强。
至秦,荆轲上殿送图。当是时,秦武阳吓得腿脚酥软,让众大臣疑惑,他便随机应便解释一番。于是,他又继续送图,当图打开,忽现一把匕首,荆轲当即抓住秦王的袖子,欲让他写下议和书。不料袖断,秦王狼狈逃跑,荆轲跟进,两人环柱而走。经众人提醒,秦王才觉得背后有剑,于是将其斩腿,荆轲身受八处剑伤,他用尽最后一口气,倚柱而起。秦王小丑的形象反衬出荆轲高大形象的场面,被历史定格。我想若不是生擒,恐怕早已得手,荆轲倚柱而起的心境应是十分复杂的。当时秦统一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若真杀了他,天下必将大乱,又要陷天下黎民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毅然弃自己的生命,他再次站到百姓旁边的伟大形象有清晰的跃然纸上。我喜欢他的大义凛然与慈悲的胸怀。
我喜欢荆轲,他是真正的英雄。他不计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劳苦大众,懂得舍生取义。他比将被历史的滚滚长流所永记,英雄荆轲。
第四篇: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农村信用社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在信达分社锻炼了35天,这35天里,每一刻都有对农信社有更深的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探索着,努力着,感恩着,逐渐成长。现在的我越来越为自己身为一名农村信用社人感到骄傲!
考上农村信用社之前,我心中的农村信用社有一丝神秘,有一些期盼,更对在农信社工作的人充满羡慕。后来我了解到,农村信用社其职能始终是服务农民,经过60多年发展历程,从服务农民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三农”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根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60年的激情岁月里,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透视着中国“三农”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农信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怎能让我对在这里工作不充满向往!
现在我幸运的成为了农村信用社中的一员,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的营业网点装修的明亮整洁,我们的办公环境优越舒心,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为我们带来储蓄存款的节节攀升。忘不了,我们新员工入职时培训的新鲜感;忘不了,-1-
拥有自己第一张金燕卡时的激动;更忘不了,在实习期间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帮助。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的吸收着新知识,迎接着新挑战,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实习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农信社的生机活力,目睹了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给农信社带来的巨大变化,对自身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相信,如果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就会获得成长的收益;如果竭尽自己的才能,那么就会得到进步的机会。织网是为了多捕鱼;磨刀是为了多砍柴;播种是为了多收获;希望的种子决定了我,要用最努力的行为和最积极的态度,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新入职员工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与金钱打交道,对于贪心的人来说其险无比;与金钱打交道,对于无私心的人来说,却可以陶冶更高尚的情操。在工作中我始终谨慎小心,因为只要一个微小疏忽,就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只要一个微小失误,就可能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当遇到工作难题时,是同事们帮我答疑释惑;每当工作上犯错误时,又是同事们对我教育启发;当我心情失落时,是同事们给我鼓舞;当我骄傲时,又是同事们提醒我以谦虚。我周围的农信
人正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精神,为我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标杆!一路走来一路欢喜!能在这样一个团结互助、相互鼓励的环境中工作,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感谢这个大家庭,为我提供学习的动力,使我不断成熟进步,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我都会执着坚定地一路前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2_年我在农村信用社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我将用一生的勤奋去浇灌!
如果说农村信用社好比一艘前进的大船,目标任务是船头,它决定着船前进的方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是船身,它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构成部分;员工的素质以及绩效考核的办法是船桨,它决定着船行进的速度!工厂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急需资金支持时,出现了我们农村信用社人的身影,我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我们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农民兄弟搭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与富裕的桥梁,我们宣传着信用社的新政策、新业务,不仅是送去了资金,更是送去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我们不仅是在锦上添花,更多的时候是在雪中送炭!
我们面临着农行的重返、邮政银行和各种村镇银行、民间借贷与我们争夺市场,要怎样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我们不能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因为雄鹰是在风雨中练
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只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我们将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逆境中谱写人生的乐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工作中,坚持多一点坚韧,少一点浮漂;多一点勤奋,少一点机巧;选择农村信用社,便以农村信用社为家,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更美好的明天!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也许我并不能做到完美,也许并不能做到优秀,但我一定会努力的去做!我会用点点滴滴的奉献为农村信用社和祖国的“三农”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我坚信,我们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的不是荣耀,而是默默奉献的精神;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热爱事业的豪情;追求的不是地位,而是农信事业的永恒!
今生与农信社相伴,一路携手同行!我无怨无悔!
第五篇:荆轲读后感
我言荆轲刺秦王
——《荆轲》读书笔记
4月初,教学楼大厅中放置着一排漂流图书架。我带着我的《赵武灵王》,想着也来参加这漂流活动。随意在书架上翻阅着,却因某本书简介的寥言只语便被深深吸引。这本书就是《荆轲》,高阳著。
吸引我的简介,如是写:“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带着徐夫人亲铸之剑,荆轲踏上了刺秦的不归路......而卓尔不凡的荆轲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燕国公主为他殉情时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以前,我认知中的荆轲,至少该是高傲的,抑或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儿,才能拥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心境。他以一位永留史册的历史英雄形象存留大家心中,所以印象中的他似乎就该是豪侠之士、武功盖世、身手了得、行侠仗义,怀抱天下之志而舍身刺秦。
然而,从拿起这本书开始,我对荆轲的认识开始颠覆。原来,他也不过是个常人。早年的荆轲怀才不遇,是失意的。正如他自己感慨的那样:“我空怀有一国之才,竟落得如此窘迫之境”。他擅长雄辩,并注重“养气”。但早年的他还是缺少了一份魄力,缺少直面现实的勇气。在“通宵苦思、无法解决”之时,他不止一次地走了“不告而别”之路。第一次是在榆次与盖聂论剑不欢而散之后,第二次是在邯郸与任姜有感情牵连之后,第三次是在燕市久等不到田光接见之后。
尽管早年一直怀才不遇,但荆轲从来都是高傲的。跟拜见徐夫人并与之相处交谈的过程中,徐夫人无疑是非常欣赏荆轲这位年轻人的,所以才会将太子丹之前请求数次未果的药方给他,并托他转交给太子丹。徐夫人此举旨在助荆轲接近太子丹,然而,高傲的荆轲觉得自己怀有大国的滔略,就该让太子丹主动地来发掘他、接见他。这份傲气,使得他做了人生中第三次“不告而别”,差点与他后面人生最辉煌的仕途擦肩而过。
尽管荆轲有着一股傲气,但他却欠缺了一份抗争,多了几分妥协。他人生中出现了好几次的妥协,而最后两次的妥协更是致命的。在他被奉为燕国的国士后,他向太子丹提出了上、中、下三策来谋求燕国的强盛。上策,合纵;中策,苦撑待变;下策,刺杀嬴政。荆轲善于诡辩与养气,所以他自然是极善于上策的,但无奈合纵是太子丹心中无法为外人道的隐痛屈辱,所以所谓的上策并不为太子丹所认可。相反,荆轲眼中的下策,却是投了太子丹所好。荆轲的致命妥协之一在于他放弃了自己所谓的上策,转投了下策,这是他最大的遗憾。尤其在他以使者身份进入秦宫,通过任姜之口得知秦国内部也有一个秘密谋划反秦的组织时,这份遗憾变得更为苦涩。
荆轲更致命的妥协在于他没有继续等待盖聂而是按照太子丹的意思任用了秦舞阳。秦舞阳,是太子丹器重的勇士,十三岁就开始在街头杀人。单就杀人的胆量跟剑术,他自然是无可挑剔的。但是,这次的任务却并不是简单地杀一个人。踏进秦宫,面对嬴政,在伺机刺杀嬴政时,秦舞阳必须有镇定自若的气概。可惜,他没有。而聂盖则不同,他的那份胆量与外放的霸气,不仅为荆轲所欣赏,还为徐夫人所推崇。但是,在太子丹的心中,他却不如秦舞阳来得放心,毕竟秦舞阳是燕国人,还是自己养在宫中的勇士。所以,在九月初荆轲仍在苦待盖聂时,太子丹才会说出“先遣秦舞阳”这种副使先行,正使后继的话来刺激荆轲,致使荆轲在隔天便动身前往秦国。
在我看来,荆轲刺秦的失败有各种原因:其一在于主谋者太子丹徒有报仇的心切却并没有大国的谋略;其二在于荆轲的几次妥协,明知刺杀嬴政是下策,必须樊於期人头、地图、盖聂三样齐全方能保成功,却最后仍在太子丹若有若无的刺激下任用了秦舞阳为副使;其四在于荆轲跟太子丹都考虑不周,没有任何的备用计划,在苦等聂盖的那段时间抑或更早有刺秦计划之时,就该开始培养秦舞阳的镇定功夫,秦舞阳也是块璞玉,只要荆轲耐心雕琢;其四在于秦国的气数未尽,淬毒的匕首可谓见血封侯,可最后竟然在夏无且医生救人的本能下被击落,所以注定秦国还能继续走下去。
然而,荆轲刺秦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昭著的。正如他告诫秦舞阳:“今日之事,便是一声春雷。只要把雷劈了出去,惊天动地,四海皆闻。这是一个信息,带给所有反秦抗暴的人,告诉他们,行动已经开始,不管你我成功、失败,效用是一样的!任姜会把整个事件透露出去,一传十,十传百,叫所有的人知道,暴力不能统治人民,暴君也不必畏,不管他守卫如何森严,也不能免于被刺、被杀。一次不成功,第二次还会有人来。”
纵观后面历史,我想这声春雷真的劈了出去,真正地惊天动地、四海皆闻。这才有了张良,有了后面的前仆后继。
荆轲刺秦这一壮举,注定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