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
自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等等,这些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所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还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风气。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沿传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传承中华文化必以“孝”道为核心。
还记得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吗?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那不太稳健的脚步,那微微荡起的水花,还有孩子那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多么温馨与幸福啊!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遗。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心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广告里面的两位母亲,一位慈祥可亲,一位贤惠孝顺,而里面的两个孩子,一个以身作则,一个懂事可爱,受母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很好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宣扬了中华美德的"孝",呼吁现在的人们要常回家看看,关爱老人与儿童。“妈妈,洗脚“这稚嫩的童声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词。“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也成了我们行动的指挥棒。
“诚信”则是中华美德中的一大部分,诚信,即真诚,守承诺,讲信用.同时诚信也是每个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信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风。
古语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国风,人情有冷暖,人际有关爱,人间有仁义,那一定是良好家风影响下的结果。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尽职尽责,共同谱写家庭与社会双赢的时代凯歌!衷心的祝愿各位,家庭幸福,事事顺心!今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主题班会课设计
增城区新塘镇大敦小学 张敏茹
电话*** 【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1、了解家风家训的定义及由来。
2、树立学生建立文明良好的家风意识。
3、深化文明礼仪的学习,为共筑“中国梦”努力学习。
4、要求学生践行良好家风家训,传承并弘扬中华美德。【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活动重点和难点】
1、深化文明礼仪的学习,为共筑“中国梦”努力学习。
2、要求学生践行良好家风家训,传承并弘扬中华美德。【活动形式】主题班会 【课前准备】
1、主题班会PPT。
2、良好家风历史资料。【活动过程】
一、由歌曲导入新课
1、听歌曲《千古有训》。
2、出示“家”字的演变过程,问:你知道家字的含义吗?
老师说:家,多么温馨的字眼。一个宝盖头盖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在外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紧紧系在一起。
3、过渡:家是微笑的,家是彩色的。家是归宿是港湾,家是永恒的。家就是这样由爱编织的故事叫人阅读一辈子,回味一辈子,感动一辈子。
二、好家风,好家训
1、出示漫画
2、什么是家风,什么是家训?
家风: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历史上,大凡保留有优良家风的家族,都制定了有很强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家训: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3、古今知名家风故事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4、说说你家的家风家训是什么?(1)展示名人的家风
开国元勋次女贺晓明回忆起母亲曾教导全家: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提及家风话题,篮球明星姚明说,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他对家教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赵本山坦言,人心要坦荡学会放下,还要有信仰,不爱国的人自己都看不起。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坦陈对“家风”的看法。他在受访时说,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熏陶,勤俭、节约、孝道等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文化,与人为善。”
(2)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家的家风。(3)分组讨论交流。
(4)指名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家的家风。
(5)师小结:家风虽是家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它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日常生活准则、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经常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比单纯说教、管教的作用大、收效好。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还会作用他们的未来。要形成好的家风,父母应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力争将家庭变为孩子德行修炼和素质增强的课堂。
三、家风与班风
1、过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班级和学校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小集体、小家庭。有好的班风就会有好的校风,有好的校风,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有用人才,国家才能更和谐、稳定。
2、你认为我们的班风、班训怎么样? A、好 B、不好 C、一般。
3、我们对班风建设做了哪些贡献?学生谈谈做法。
4、结合同学们对家风的看法和主张,制定本班班规。
四、班会总结:
1、谈谈你的收获。
2、师小结: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上台讲述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家风代表的是一家人的精神面貌、品格修养和处事原则。好的家风含有同心协力、互相体谅、互相扶持等因素,推而广之到人际关系上,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知晓了家风家训,也制定了班规,请自觉遵守,自觉传承好家训、好家风!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课后反思】
古语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美德,其中很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恭孝顺、善良礼让、以和为贵„„这些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本节课通过板展示对于家风、家教、家训的理解,也可展示良好家风、家训、家教的相关故事等,讲述各自的家风、家训、家教及认识,培养、传承良好家风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一方面的教育是成功的,不足之处是学生不容易讲出自家的家风家训,认识不到位,致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第三篇: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
中华美德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影响力可继承的良好品德.而正是这中华美德陶冶爱国情操,使人仗义疏财,让世界上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美.这中华美德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凝结的优秀品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切身学习中华美德并弘扬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中首位是仁爱孝悌,孝敬老人,尊敬长辈是基本也是中华美德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仁爱,是对人仁慈并关爱他人;孝悌,是还报父母的爱和兄弟朋友之间的友爱.仁爱孝悌无形地要求我们,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人情味,它使我们懂得“百善孝为先”,它使我们了解了中华美德.“诚信礼义”则是中华美德中的一大部分,诚信,即真诚,诚信,守承诺,讲信用.同时诚信也是每个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信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诚信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道义,拥有诚信,就是拥有一种无形的资产.“礼义”是道德观念上的一种讲义气的体现,青少年要遵守各种规定,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都要积极帮助这是礼仪的意义所在.现在的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父母、亲朋的关爱下,不知生活中的疾苦,而这些良好的中华美德的优秀的家风可以丰富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于中华美德的活动,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成为一个拥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性格、良好素质.家风中的形式有很多,而家训就是其中之一.从小家中老人长辈便教导我们要珍惜时间,和气对人,勤劳刻苦.自古便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行在于勤”的古训,同时这也是我家的家训.依我对家风的理解,家风就是一个家族多年总结下的为人经验和处事之道:家风即民风、社会风气,每个家庭都要拥有好家风.是为后生们所创造和陶冶的风气.往往这些家风中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私奉献精神”是时代的主旋律,“追求平等,维护尊严”的精神是《简·爱》中女主人公一直向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家风„„这些良好家风是我们学习的必备良药.这些家风是教会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无论是美德还是家风,都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我们要用心去感悟,亲身体会先人凝结下来的至高至善的结晶.它无处不在.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它拥有着让我们惊叹和学习效仿的能力.它……
弘扬中华美德,是我们二十一世纪青少年当前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传承良好家风,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辈,万千炎黄子孙去延续,让这中华美德和良好家风在华夏史上源远流长……
作 者 姓 名: 蒋莹莎
学 校:北城中学 年 级 班 级:七年级三班 指 导 教 师:陈雪燕 联 系 电 话:***
第四篇: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
碎碎光阴,细细流年,自古以来,风云流转时代变迁,一恍惚五千年已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五千年来,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演绎了一场又一场戏剧,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进步了许多,亦失去了许多。
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有人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现任国务院总理习近平先生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习近平先生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一定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还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毫无疑问,其逻辑结论是明确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魂”,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明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六十六年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面对六十六年的风雨沧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经历过百年奋战的中国又蓬勃奋飞了,她博采众长,坚持创新,勇于探索,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神舟升天,实现了我们的飞天梦;202_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期待的一年,举国上下,国人一致呼喊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国家的富强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珍惜这个世界。善于发现生命是点点滴滴的美,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敏锐的思维,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人文素养更是立身、立国之本、是成功的关键。然而,人们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势必造成了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所以就有了在风景如画的景观大道上打赤膊,在绿化树上晾衣服,刚装的电话亭里电话不翼而飞这类尴尬现象,所以才有了打着翻新的旗号对人文景观的痛下杀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破坏当地环境的可悲局面。
在这里,又牵扯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方面,虽说中国传统礼仪 很多都太虚太繁琐,对于人民思想控制才是古代独裁者推广礼仪的原因,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毕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将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家风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记得之前在央视某台放过一个公益广告,里面提到一句“国是家”,在此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国风,一个家的家风决定了这个家成员们的素养,一个国的国风决定了这个国家国民的素质与涵养,以及这个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的声誉和地位。
家风不一定必须是白纸黑字写在纸上的,它其实相当于一种信仰,一种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去恪守的一种信仰。一般来说,家风都是些比较正义,比较美好的词语形容的,比如诚信,自强,老实,孝顺等等。我还记得年后某夜晚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旁谈心时,爸爸也适时问我:“你说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想了想问你往日的一些琐事,父母对我如何教育,悉照他人的一些说法一一把我的想法细数出来。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却恰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折射出我们的家风。父亲朗然大笑,褒奖了我的小机灵。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让我们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在绵延万里的文化之河上泛起一叶文化扁舟!
姓名:王枥正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2_.07.28 学校名称:南京市钟英中学 联系方式:1595602176
第五篇: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
请先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XXX的妈妈,我叫XXX,是一名舞蹈老师,今天是家长开放日,我十分荣幸地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的经验。其实,也谈不上经验,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家长肯定做的都特别好也特别有经验,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一直非常重视家庭、看重亲情。重家庭教育、守家中祖训、正家中风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儿女的道德传承。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特别强调“重德修身”,涵盖爱国、孝老、慈幼、勤俭、自律、仁爱、进取等丰富的内容。家风和家教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独特精神标向,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发展强大供给了深厚的滋养。
我们作为孩子的标杆和导向,我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育、性格发展、行为举止等,所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良好家风、家教意义重大。
一、重视家风,始终如一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中国有句古话,常常以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忠厚传家久,诗书济
入消极负面或者极端的状态,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那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与孩子无关,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父母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批评甚至辱骂他人,这些父母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
事实上,这种身为父母的行为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父母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现在很多小孩,小小年纪就满嘴脏话,或者出口恶毒。这样的孩子,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喜欢,而这样孩子的背后,是一个充满责骂、批评的家庭。语言暴力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半
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讲,这一点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不陌生。很多父母都会当着孩子的面指责或者诋毁另一半,说对方的不是、对方的缺点。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强行拉着孩子站队,比如:“我和你爸说的话,你听谁的?”“你觉得你妈这事做的对吗?”“我说的对吗?你爸就是个垃圾”,“你
会,胸怀感恩,孝顺父母。但是我们也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关心自己的父母,尽可能的为他们多做些事,同时也要做好下一代最好的老师。我们站在中间,起着举足轻重,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古有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的美谈。“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价值观,“百善孝为先”。新时期的“孝德”教育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将中华民族传统“孝德”作为培育青少年爱家、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载体,从引导青少年知孝理、讲“孝德”、践孝行的基本道德教育入手,着力培养青少年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祖国的知恩、感恩、报恩之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幸福。那么,有多少伤害孩子,且无益于孩子心灵成长的父母行为,需要在孩子面前杜绝。设定好与孩子之间的言谈行为界限,让孩子在刚刚步入校园的新时期,接触到优质的学习环境,逐步地让孩子知道感恩父母,孝顺为责;感恩老师,进步为责;感恩学校,文明为责;感恩社会,奉献为责,感恩挫折和失败,让人生走向成功。比给孩子买多少贵重的玩具、给孩子报多少特长课都重要。
谢谢大家!